家長育兒目標你怎么理解
一、做好榜樣 家庭教育的經驗告戒人們: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樣的老子就有什么樣的兒子,這些都是要求父母以身做則的警世格言.一般來將,良好的榜樣能使兒童學善,不好的榜樣則會使兒童學壞.學前兒童各方面的發(fā)展都處于萌芽和初步形成時期,而好模仿又是學前兒童的普遍特點.他們常常有意無意地模仿他喜歡得到和親近人的舉止言行,只是年齡不同.模仿的內容和模仿的程度不同而已.兒童能夠模仿許多連成人都沒有察覺到的細節(jié).兒童進入幼兒軟之后,老師常??梢詮乃麄兩砩峡吹狡涓改傅挠白?而回到家中在兒童身上也可以看到老師的影子. 由于學前兒童的分辨能力差,所以在早年給予兒童模仿的榜樣,要力求端正,良好,兒童長大后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增強,因而對壞的榜樣有識別力而不會去模仿了.家長要自身應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注意為兒童做出良好榜樣. (一)凡是對兒童提出的要求,務必身體力行 家長只有這樣做,才能為兒童做出良好的行為榜樣,使兒童具體可見,并在父母的行為舉動下模仿學習,養(yǎng)成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規(guī)范.如要求兒童進家洗手,飯前洗手,自己要天天如此去做.如要求兒童關心人,同情人,那么在汽車上就要為老人,為抱孩子的人讓座.如要求兒童誠實不說假話,則父母對待家人對待客人都要以誠相待.如對人不發(fā)脾氣,不訓人,不打人. (二)完善自我,道德高尚 父母應該以比較高的精神境界來完善自身,發(fā)揮完美形象的潛移默化作用,如勤奮,好學,誠實正直,持之以恒,勤勞節(jié)儉,溫和體貼,道德高尚等,都是作為一個好家長所必備的基本修養(yǎng)和素質. (三)自身缺點不宜回避 父母的主體形象應是高大美好的,但是父母也有缺點和不足,當表露的時候不要隱藏,要坦率地告訴孩子,請孩子理解和原諒.父母可經常用周圍人的榜樣教育兒童一彌補自身的不足.父母在作出榜樣的同時,要根據兒童年齡的接受程度,進行循循善誘的言教,使身教和言教相結合,以幫助兒童具體理解榜樣,從而可以由無意識的模仿到更有意的模仿.無身教的言教是無力的,不具體的,對兒童是不易學的,無言教的身教也是不充分的,兒童不易理解榜樣,甚至錯誤理解榜樣,因而也影響模仿學習榜樣。
二、尊重兒童 尊重兒童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它不僅要求教師要尊重兒童,同樣也適用于父母.家長應該尊重兒童,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兒童,尊重兒童的獨立人格 一些父母認為,孩子是我所生所養(yǎng),要打要罵隨我的便.這是極端錯誤的想法,家長應該認識到兒童年齡雖然小,但是他們一樣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兒童需要得到成人的尊重和愛護.正如馬克思曾強調指出的那樣:記著,你和你的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你富有的,孩子恰恰缺乏:你缺乏的,孩子卻很富有.把平等還給孩子.因此家長要做到: 1.傾聽兒童的意見 在一個家庭中,不管家庭成員有多少,也不管家庭地位和年齡差距有多大,孩子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民主的.家長要學會傾聽兒童的意見和看法,認真對待兒童的觀念,給予兒童發(fā)言權和決策權,形成寬松愉悅的家庭氣氛. 2.幫助兒童學會獨立 我們不主張尊重兒童就是在家庭中把兒童捧為第一位,也不能讓兒童感到自己是第一的,誰都得聽我的,這種優(yōu)越感,超人感不利于兒童正常發(fā)展.但是兒童脫離母親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應該尊重兒童這一可貴的獨立的人權,正確的做法是慢慢幫助兒童體驗獨立,學會獨立.在家庭生活中需要有一定的時間,不受干涉地獨立支配自己的活動,讓他體會到父母回家后有自己的事,我也有自己的事,同時也有時間和父母共享,父母把全部時間都給了孩子,關注越多孩子則越不聽從,向成人要求則更多.如有的孩子在父母下班回來極度疲勞的時候,纏在媽媽身邊陪著做游戲,講故事.這個時候就應該讓兒童明白,媽媽上了一天班十分辛苦,需要休息,讓孩子學會自己玩一會,不要打擾媽媽休息等. (二)滿足兒童生理的和精神的需要 兒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既有生理方面的要求,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而后者往往容易為家長所忽視.如兒童需要信任,要獨立,要面子,要活動,要求知,要和人交往等。
而在家長的眼中,以為這些都是成人才有的需要,沒有給予滿足,甚至有的時候還會打擊和挫傷這些需要.如有的父母怕孩子受欺負,吃虧,不讓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還以為這就是對孩子的愛護和關心. 家長要充分理解兒童的需要和提出恰當的要求.在滿足孩子吃睡等活動的同時,真正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并給予滿足.兒童的精神需要主要有游戲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等。
1.游戲的需要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會玩的孩子不可能是聰明的孩子.家長要積極鼓勵孩子進行探索性玩耍.不要怕弄臟了衣服,而不讓孩子玩耍,也不要一味強調孩子的安全,而把孩子禁錮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更不能禁止兒童動手擺弄和操作物品和材料.家長要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幼兒在玩耍中獲得知識,在玩耍中發(fā)展快樂的情緒和對待事物的正確態(tài)度. 2.求知的需要 孩子的還奇心是十分強烈的,他們會提出各種各種樣的問題來,甚至有的時候讓家長難以招架,陷入尷尬的境地.事實上,孩子的提問是一種思考和鉆研,是具有探索意識的表現.家長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兒童的問題,無論這個問題在你的眼中顯得多么幼稚和荒唐,但都是孩子渴求知識的表現.家長要避免以下三種不恰當的方式和態(tài)度:一是拒絕和厭煩.如家長在面對孩子無休止的問題時會說:你哪來這么多問題啊?,你看見沒,我正忙著呢?,你怎么問這樣的傻問題?等等.種類的語言應力求禁止,以免傷害孩子的好奇心.二是敷衍和欺騙.對于回答不了的問題,家長覺得丟面子,于是就會敷衍而過或者胡編亂造一些答案告訴孩子.這樣是十分錯誤的,不僅影響了孩子對事物的正確認知需求,不利于幼兒的正常發(fā)展.家長在對待孩子提問的問題上應通過直接回答,或啟發(fā)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或者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等方式進行. 3.交往的需要 小孩子是在與小伙伴的交往中得到發(fā)展的,一個簡單的游戲可能因為同伴的假如而變得興趣盎然,久玩不膩.而即使面對豐富的玩具和材料,如果知識幼兒一個人玩,也會顯得枯燥乏味.兒童在與伙伴交往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人打交道,學習到同伴身上的一些好的品質,并且理解團結協(xié)作的重要性.家長要滿足兒童尋找小伙伴,與伙伴一起玩游戲的需求.更要創(chuàng)設條件,開闊兒童的交友范圍,鍛煉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千萬不能為了怕孩子受欺負而將孩子禁錮在家中,與小伙伴隔離.這樣做只會害了孩子.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提倡尊重和滿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不是意味著放任自流,有求必應.而是提出合理的要求或規(guī)定,使兒童逐漸明白哪些需要是合理的可以得到滿足和鼓勵,哪些需要是不合理的或者是錯誤的,這樣幫助兒童更好地從事這些活動. (三)耐心對待,不粗暴,不歧視 孩子年齡尚初,行為規(guī)范處于初步形成和掌握的階段.行為經常會有反復和錯誤.家長要耐心對待兒童的行為問題.不要用歧視,諷刺的語言或者粗暴厭煩的態(tài)度對待兒童. (四)尊重兒童自然成長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誘導 兒童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和成熟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家長要承認并尊重孩子的成長特點,不要在孩子之間盲目攀比,給孩子造成壓力.家長要在真切了解自己孩子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促進孩子的發(fā)展,切不可拔苗助長. 三、理智的愛 愛是人類最美好的語言。
人類在養(yǎng)育子女過程中,對于孩子的愛既有緣于血緣的愛,同時又遠遠超出以生以來生理為基礎的愛.研究表明,溺愛這種放任的愛沒有使孩子受益,反而會害了孩子,影響他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有人比喻,溺愛就像泛濫的洪水,只會沖垮兒童未來的人生,危害很大.因此我們提倡家長因該持理智的愛,讓愛像和風細雨一樣,潤入孩子的心田,滋養(yǎng)孩子健康成長。
這不僅是孩子的一粉關懷和愛護,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理智的愛有以下幾曾含義: (一)對孩子有要求,不一味遷就 愛孩子絕不意味著放任和放縱,父母要對孩子的行為和規(guī)范提出要求,讓孩子明白有的事情是可以做的,而有的事情是不能去做的。
如孩子明明會自己穿脫衣服卻要媽媽來幫忙,這個時候就要讓他自己來完成,決不能包辦代替.當孩子在戶外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時,搶奪別人的玩具或打別人的時候,也要嚴肅地批評孩子,糾正他的錯誤行為.當孩子在商店的玩具柜臺前,索要過于昂貴而毫無意義的玩具時,家長也要堅持決定,不能遷就他.逐漸地兒童就會養(yǎng)成懂事明理的行為習慣 (二)控制情感,掌握分寸 家庭當中充滿了濃厚的感情色彩,表達著家長內心深處對孩子的疼愛和無限的期望.一方面,家長要想孩子表達自己的疼愛之情,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另一方面,也要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給予和贊揚是疼愛,家長的要求和批評也是疼愛。
如果家長能夠做到情感和立志的結合,愛的力量也就越大.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家長在表達愛的方式方法上也應有所區(qū)別.年齡幼小的孩子更多地需要身體的接觸和外路的愛,大一些的孩子則需要家長用相對內斂的方式來表達愛,如運用目光,語言等.值得注意的是,當家長情緒不好或被孩子言行激怒時,要善于控制自己,切忌暴躁和遷怒于孩子. (三)增長兒童的愛心 愛孩子的更高目標是煥發(fā)孩子學會愛人,將人間的愛心永恒地傳遞下去,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也要教孩子懂得愛和給予愛,懂得愛就是體驗愛的美好,知道父母在給予愛的時候所付出的辛勞,從而使孩子產生感情和尊敬之情.學會給予愛就是要教孩子愛父母,長輩,關心和幫助他人,去愛一切美好的事物,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總之,愛是家庭教育中永恒的篇章,懂得并學會理智的愛孩子,這是有眼光的真正的愛,有益的;失去理智的愛和感情將愛得無度,愛得不當,則將害了孩子的一生. 四、規(guī)矩明確 兒童最初的規(guī)則和懂得遵守規(guī)則是從家庭生活中建立的.從孩子年齡很小時就要讓孩子懂得有一些規(guī)則是必須遵守的.如1歲多的孩子就開始學會要點心之類的東西,父母要讓他知道什么時候能夠得到滿足,在這之前必須等待.如果孩子哭鬧,父母就答應他的要求,就等于破壞了規(guī)矩,孩子也學會了只要苦鬧就可以達到目的。
長此以往,就會養(yǎng)成孩子任性胡鬧的習慣.因此家長在堅持規(guī)則的時候一定要態(tài)度明確.隨著兒童年齡的在增長,圍繞兒童的家庭生活和兒童的能力建立必要的規(guī)矩,這將有益于兒童的成長,有益于兒童走向社會.在家庭當中,家長要安排好孩子的日程生活秩序,讓孩子在有規(guī)律的生活中成長,久而久之,兒童就能夠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規(guī)則.在家庭中,家長應該要求孩子掌握以下規(guī)矩: 1.教會兒童做好自己生活的事; 2.懂得文明禮貌; 3.懂得不打攪他人; 4.懂得關心環(huán)境; 5.懂得遵守社會生活秩序; 五 、步調一致 教育的合力對兒童具有加倍的效應,教育各方面不統(tǒng)一,則會抵消教育的威力.因此家庭成員應該對兒童有一致要求,一致態(tài)度,在方法應該溝通默契. (一)夫妻雙方互相配合,支持,對兒童進行一致的教育 在家庭當中,父親和母親都理所當然地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注意: 首先父母要達到對兒童有一致的認識和評價,這是達到一致要求的基礎,如果父親要求高,母親認為沒有必要,如對兒童看電視的要求不一致,則兒童不知道應按誰的要求去做才對,從而造成誰的也不聽了,或在誰的面前聽誰的,兩種對策,兩面為人,教育后果不堪設想. 其次,父母要對學前兒童特點有一致的認識,從而取得兒童觀的一致和教育態(tài)度的一致.否則如果一位主張游戲學習,而另一位裝強迫學習,一為主張嚴厲,毫不遷就,說一不二,而另一位主張嚴寬結合,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不同年齡不同對待.這樣父母雙方就常會因態(tài)度不同而發(fā)生爭議,進而導致步驟不統(tǒng)一,兒童受難. 此外由于父母個人生活經歷不同,受教育情況不同,個人自幼得到的家庭管教也不同,所以形成在教育要求,態(tài)度,方法上的不一致,這就很自然的.但是面對教育子女的嚴肅問題,雙方應坦率交換意見,眼從正確的教育觀和教育方法,放棄個人所持的偏見,不斷地達到統(tǒng)一和一致.如有分歧,力求避開孩子討論解決,不在兒童面前暴露父母二人的不一致.例如,關于如何掌握兒童的零食的恩體,父親說可以,母親說違反規(guī)定不可以,如都被兒童知道了,孩子自然贊同父親的,便對母親說:爸爸說吃點沒關系,母親如贊同則違反了教育的要求;如不贊同,兒童則以為父親說為擋箭牌不愿意接受母親的要求.諸如此類的問題二人應該商量,合作,支持的態(tài)度. 教育兒童是細致的工作,隨年齡的增長,教育的要求,方法也有著極大的不同,所以父母應不斷商議對兒童應有各種要求和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二人如果有暫時不一致的意見,也應以一方服從另一方為妥,切不可將不一致暴露在兒童面前,甚至企求兒童對自己的支持,爭取多數孤立一方,形成所謂的父派母派我兒站在哪一派?等問題.這樣的教育不僅無法對兒童提出各種要求,而且更惡劣的是會直接造成兒童學會以上兩種面孔對人,看人行事,誰厲害,誰對自己有利就聽誰的等等不良行為.所以為父母者務必做到步調一致,在兒童面前是一個而不是兩個老師. (二)兩代養(yǎng)育者之間應保持協(xié)調一致 在大家庭中,養(yǎng)育孩子的責任往往是有父母和爺爺奶奶輩來共同承擔的.在我國城鄉(xiāng)地區(qū),這樣的家庭教育模式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生活經驗的古同和文化素養(yǎng),生活觀念等各方面的差異,兩代養(yǎng)育者之間的教育觀念和養(yǎng)育行為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雙方應該加強交流和溝通,相互理解和寬容,盡可能地保持一致的教育標準. 1.相互尊重和理解 年輕的父母應該尊敬老人,做好孩子的表率.由于時代的飛速發(fā)展,年輕一代人與年長者之間的差距和代溝也越來越明顯.許多傳統(tǒng)的做法和觀念被年輕人所拋棄,而追求小家庭的世界,與老人之間的情感溝通也越來越少.殊不知,這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請家長記住今天我們怎樣對待父母,明天孩子就會怎樣對待我們. 作為家庭中的年長者也應該尊重年輕父母.應該明確地認識到自己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起到參謀和助手的角色.要胸襟開闊,尊重年輕父母的意見.承認自己與年輕人之間的差異,當好配角. 2.相互學習,優(yōu)勢互補 一些研究表明年長者在養(yǎng)育第三代兒童的過程中往往容易過分溺愛和保護孩子,而使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發(fā)展受到影響,他們豐富的育兒經驗當中也有一些陳舊和過時的地方.而年輕父母雖然容易接受新的教育觀念和做法,思想活躍,但常常由于缺乏育兒經驗而顯得力不從心.在這樣的狀況下,兩代養(yǎng)育者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達成教育孩子的共同標準,就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家庭教育孩子的潛力,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一方面年輕的父母應充分珍惜和重視老一代人的育兒經驗,主動地向老人請教,請老人幫助和知道養(yǎng)育好孩子,同時也應該坦誠地向老人指出一些錯誤的陳舊的育兒方法,耐心細致地老人宣傳一些科學育兒知識,求的老人的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老人也要以開明的態(tài)度,謙虛的精神理解和支持年輕父母的正確做法,自覺地理解和接受一些現代育兒知識,并且也自身豐富的經驗結合起來,帶好孩子. 六、適當回避 兒童和大人生活在一個家庭中,雖然屬平等的成員,但由于年齡,知識和需要的差異很大,兒童與父母之間有著共同的需要和歡樂,也還有著許多不同的要求.父母是要持家養(yǎng)家的成年人,兒童屬于成長著的孩子,他們在對家庭的責任承擔上也是不同的,加之對問題和事物的理解上也有著較大的懸殊.因此,如果家庭生活的一切方面都使兒童平等地,公開地參與,這不僅是兒童不能適應,而且對其成長也是不利的.為了兒童的健康成長,為了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睦,家庭生活的某些方面兒童是不宜參與,不必知道的,這就是適當回避.不要認為一切公開的家庭是民主的,這就是簡單幼稚的缺乏教育頭腦的看法. 家庭經濟,收入,支出,儲蓄,家庭社交活動中的某些不必讓兒童知道的交談內容,家庭中對一些政治問題的討論,家庭成員為教育兒童的意見協(xié)商和對兒童的分析,教育的措施,對自己孩子和他人孩子的比較,家長準備和幼兒園老師交換的關于兒童的意見,以及夫妻生活等等,均屬于兒童應回避的方面.當夫妻之間出現矛盾和沖突時也要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fā)生爭執(zhí),以盡量減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成人的活動不必兒童都在坐旁聽,要養(yǎng)成兒童自己活動的習慣.有些回避活動應在兒童不在場時進行.同住一屋時,兒童床最好與父母床分開單睡,并有遮擋,有條件待兒童長到4歲后可單獨睡在一房中
關于幼兒園自理能力的目標怎樣寫
《指南》康領域的"習慣與生活能力"中提出了促使"具有基生活自理能力"的發(fā)展目標。
由于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與幼兒生活、衛(wèi)生習慣以及手部動作之間有著密切關聯,因此,幼兒生活自理的學習與發(fā)展目標不僅包含在"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標中,而且在"具有良好的生活與衛(wèi)生習慣"以及"手的動作靈活協(xié)調"這兩個目標中也有所體現。
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健康領域中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目標之間的相互關系。
概括地將《指南》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學習與發(fā)展目標包括盥洗、排泄、穿脫衣服和鞋襪、整理生活用品與學習用品等內容。
幼兒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監(jiān)獄我國獨生子女家庭較多以及隔代育兒情況較普遍的現狀,《指南》在相關教育建議中特別之處要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減少包辦代替,為此,幼兒園需要做好家長工作,只有家園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
家長的育兒心得怎么寫
網友,給你一篇參考一下:賀今年4歲了。
這幾年也積累了一些育兒心得,以下我就從五方面談談自己幾年來的育兒心得:一、先傾聽再出主意孩子會經歷很多“危急時刻”,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無憂無慮。
不僅要幫孩子走過這段時刻,而且?guī)椭斫夂ε隆⑸鷼狻⑹?、尷尬、傷心這些情緒,對于父母來說是很關鍵的。
先是應該多傾聽孩子,確定她的感受,然后再充當軍師,這樣孩子會學會在困境中和他人溝通,更有自主性。
二、每天都會跟孩子說一次“我愛你”,每天都會給孩子一個擁抱我跟好好爸爸約定好,每天都要跟好好說一次“我愛你”,無論是什么時候都行,有時候是她剛睡醒,有時候是晚上要睡覺的時候,有時候是去接她放學的路上。
這時候,孩子也會笑瞇瞇的跟我或者她爸爸說“我也愛你”。
我們總認為愛是應該用行動來表示的,但是,為了讓孩子知道怎樣去表達,我們還是應該要常常虛實結合一下。
三、善用表揚和鼓勵由于好好吃飯有包飯的習慣,而且吃一口飯要非常久的時間,以至于吃頓飯要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我每次喂飯都催她要吃快點,不能慢吞吞的,再后來我就只有夸獎她了,她吃進一口我就表揚一下。
可是到現在已經夸成了習慣,她也不以為然,無所謂了。
所以,家長一定不要濫用表揚,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該做的事(像自己收拾玩具、走路之類)都拿來表揚,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會把它當做謀取利益的交換條件,或是要挾家長的資本。
好好的膽子不夠大,很多時候很多事都不敢嘗試。
在家的時候什么事都依賴我們給她做,這樣什么事都指望我們怎么行呢
我跟我老公就在很多時候試著鼓勵她,她平時在家也喜歡畫圖畫剪紙,可她拿著筆又不知怎么畫,于是就老叫“媽媽你給我畫”,我就把筆拿在她手上,鼓勵她說“你一定會畫得比媽媽好”就聽了這句話,她會很快的畫好。
現在她已經會拿著筆沒事就畫,畫圓呀,三角形,還會一一把畫的圖案剪出來。
四、避免批評和指責過多的批評和指責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是沒有好處的。
特別是當已經有人對某件事向她提出批評的時候,再在旁邊橫加指責,我認為是非常錯誤的,那樣會很傷孩子的自尊,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這種時候,就應該心平氣和地、耐心地教育她,先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她自己對故事中的行為進行評判,然后將故事中的行為與他的行為進行對比,讓她知道自己的過錯,最后表揚一番她的長處,告訴她這件事雖然做錯了,但是沒關系,只要能改正你還是和以前一樣棒,是個大家都喜歡的好孩子。
那樣不僅使她找回自信,還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后一定會改正的。
五、讓孩子幫忙做事平時在家我總是讓好好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力的雜事,有時在我洗東西時,就會讓她幫我端只小凳子。
這些事可能在我們家長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這種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才能陪養(yǎng)出具有良好習慣的人,只要我們多留心這種小事,就會讓孩子收益一生。
以上只是我個人一點初淺的育兒心得,相信各位家長朋友一定有比我更好的育兒方法。
當然,教育孩子更需要整個家庭齊心合力,一致教育,同時還要配合幼兒園老師,做到家園共育,才能使我們的孩子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開展中班的育兒知識講座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求一發(fā)言稿和內容急,非常感謝
? Montessori 蒙臺-瑪利亞.蒙臺梭利: 蒙特梭利認為,孩子的早期教該以感官訓練為主為那么小的孩子是用他的感覺器官來感受身邊的世界,通過感覺、行走、觸摸來使自己獲得各種能力和技巧。
感覺訓練能夠讓孩子的感覺器官變得更加敏銳,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專注力和意志力,在孩子的身體功能協(xié)調和完善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Multiple intelligence 多元智能-霍華德.加德納: 兒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育學家加得納提出。
這一教育理論將人的智能分為8個方面,即語言智能、音樂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內省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
其理論更注重兒童智能的全面開發(fā)。
理論指出0-7歲是幼兒各個智能發(fā)育的關鍵期,這一階段幼兒的智能是否全面平衡地發(fā)展直接關系到幼兒的一生。
每一個人的智能組合是不同的,通過教育可以發(fā)現孩子的優(yōu)勢智能,從而把每一個孩子培養(yǎng)成富有個性的、適合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
? Reggio Emilia Approach瑞吉歐方案教學: 瑞吉歐是意大利東北部的一座城市,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洛利斯?馬拉古齊(LorisMalaguzzi)和當地的幼教工作者一起興辦并發(fā)展了該地的學前教育。
數十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使意大利在舉世聞名的蒙臺梭利之后,又形成了一套“獨特與革新的哲學和課程假設,學校組織方法以及壞境設計的原則”。
人們稱這個綜合體為“瑞吉歐?艾米里亞教育體系”。
? Waldorf 華德福: 20世紀初,奧地利科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認為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的精神領域,并創(chuàng)立了一門特別的精神科學,稱為“人智學”。
1919年,他受邀根據人智學的理念為德國斯圖加特一家名為Waldorf的香煙廠的工人子弟辦了一所學校,并命名為“自由華德福學?!薄?/p>
學校共有12名教師和256名學生。
后來,凡是實踐這一教育理念的學校都被稱為華德福學校,或魯道夫?史代納學校。
根據2000年德國華德福教育友好協(xié)會統(tǒng)計,當時全球有876所華德福學校、2000多所華德福幼兒園,以及300多所華德福矯正教育和社會治療機構。
? EYFS-英國早期教育體系 目前英國早期教育的主要學習方式:游戲。
主要建立在以下思想基礎上: (1) 福祿倍爾的哲學: 必須把孩子看成是一個活生生的、活潑可愛的、有認知能力的個體。
必須將兒童的生活及其各種不同環(huán)境與關系整合起來加以考慮:必須以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孩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2) 蘇珊 艾薩克的經驗主義理論: 社會發(fā)展的事實表明:教學的組織應基于活動而不是靜止的因素。
既觀察兒童在自發(fā)游戲中的行為,也觀察兒童在有組織的活動中的行為才是明智的。
在每日生活和整個童年期中,兒童總是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游戲和歡笑、爭吵和友愛、思考和提問。
(3) 列夫 維果茨基關于游戲、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在游戲中,兒童開始獲得其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須的動機、技能和態(tài)度。
在游戲中,兒童的表現總是超過它的實際年齡,高于他日常的行為表現,在游戲中,兒童好象是一個比他自己高出一頭的人。
兒童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在其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兒的潛在發(fā)展水平是在成人的指導下或與有能力的同伴的合作中體現的。
同時,英國幼兒教育理念的形成還借鑒: (1) 意大利瑞吉歐關于成人的兒童觀及成人期望的重要性的觀點:我們認為兒童有豐富的潛能和能力,而這些潛能和能力大多與成人和其他兒童有關。
(2) 美國專家關于兒童發(fā)展研究的理論。
美國Dr . Margayet Donaldson 和Dr . Carol Dweck關于兒童對自己作為學習者的認識的觀點。
Professor Kathy Sylva關于早期教育影響作用的研究觀點。
根據以上觀點,確立英國基礎教育的理念: 交流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去傳授什么是真實的和正確的活動的意義,對于兒童來說更是如此。
教育者和兒童之間不應該是不成熟的,須要保護的個體和看護者的關系。
而應該形成一種基于真正友誼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的特點就是自發(fā)自然、冒險和愉悅。
--Colwyn TrevarthenEYFS是英格蘭政府以“給父母最好的選擇、給幼兒最好的開始”為宗旨,提出的一個教育方案,此方案在2008年9月被正式納入英格蘭的法制中。
EYFS的目標是:給所有O~5歲的幼兒提供一個連續(xù)的發(fā)展與學習體系,使他們在生活中獲得更多更好的發(fā)展機會,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將來成為身心健康、擁有安全感、成功和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