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惟其痛苦,才有快樂”
1、運動切生命的源泉。
——芬奇 2. 運動使人、使人聰明、使樂。
3. 體育運動不僅能改變?nèi)说捏w質(zhì),更能改變?nèi)说钠犯瘛?/p>
4. 參與比勝負重要,過程比結(jié)果重要,超越比得失重要。
5. 公平、和平、進步是競技體育的核心價值。
6. 體育與教育一樣,能使人更加健康健全。
7. 我生平喜歡步行,運動給我?guī)砹藷o窮的樂趣。
——愛因斯坦 8. 靜止便是死亡,只有運動才能敲開永生的大門。
——泰戈爾 9. 生活多美好啊,體育鍛煉樂趣無窮。
——普希金 10.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奧運會格言
一個人能夠承受多大壓力
有句話叫:心有多大,夢想就有大,一個人承受多大的壓力主要取決于自己,一是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多大,能力越大的人能承擔(dān)的壓力就越大;二是自己釋放壓力的能力,人不能老是背負著沉重的壓力,得學(xué)會釋放或轉(zhuǎn)移壓力,得有點四兩撥千斤的技巧,不能光背也要適時泄壓;三是妥善安排好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自己對付壓力的能力,不可希望一蹴而就。
請問包青天活到多少歲??
歷史上的包拯 名:包拯 字:希仁 別名:包青天、包龍圖 生辰:公元999年 祭日:1062年 民族:漢 籍貫:廬州(今安徽合肥) 包拯,北宋大臣,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政治家。
宋仁宗天圣間五年(1027年)進士。
初以父母皆邁,辭官不就,及雙親亡,始出任。
歷任大理監(jiān)事、建昌知縣、轉(zhuǎn)和州稅監(jiān)、天長知縣、端州知州、遷殿中丞、監(jiān)察御史、天章閣待制 、龍圖閣直學(xué)士、開封府尹、樞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開封,終年63歲,謚孝肅。
包拯任監(jiān)察御史時,主張“練兵選將,務(wù)實邊備”以御契丹。
包拯一生為官剛正不阿,以廉潔著稱,執(zhí)法嚴峻,不畏權(quán)貴,當時稱為“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
為民伸冤,懲治權(quán)貴,百姓尊稱為“包青天”。
其事跡為舊小說和戲曲取為題材,流傳日廣,被作為“清官”形象,為歷代民眾所稱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
任滿后,調(diào)任知端州(廣東肇慶)。
回京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又改監(jiān)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
為懲治貪官,自慶歷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
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zhuǎn)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殘害百姓。
并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
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后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zhuǎn)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dān)、改革弊政、發(fā)展生產(chǎn)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jīng)濟思想。
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quán)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gòu)正常渠道進行。
他將唐朝魏征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
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納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quán)知開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
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nèi),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
敢于懲治權(quán)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并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由于包拯在開封府執(zhí)法嚴明,鐵面無私,敢于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兒童婦孺?zhèn)兌贾腊?,親切稱呼他為「包特制」。
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
」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
」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于世。
包拯不僅為官清廉,且治家也極嚴。
他親自制定了家訓(xùn):“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賊濫者,不得放歸本家。
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
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這一家訓(xùn)告誡子孫,做官不能貪贓枉法,違者永遠不準回包家(也即是開除族籍),即使是死后也不能葬入包家的墓地。
不從家訓(xùn)的人,就不承認他是包家的子孫。
另外,包拯還將家訓(xùn)刻于碑上,豎立在廳堂西壁,以昭示后人。
在他的嚴格管教下,他的子孫都能恪守家規(guī)。
包拯之妻董氏生一子,名包鐿,包鐿娶妻崔氏。
包鐿早亡。
包拯的夫人孫氏,生一男孩,取名包綬,包拯夫人同長媳崔氏一起將他撫養(yǎng)成人。
由于長媳崔氏使包拯家既后嗣有人,又能很好持家教子,因此,受到哲宗皇帝的嘉獎。
據(jù)說皇上對包拯長媳崔氏的嘉獎辭出自大文學(xué)家蘇軾之手。
長子包鐿,官至太常寺太祝,不幸的是,只有20多歲就病故。
雖然包鐿當官時間不長,但在父親包拯的教育下,政績顯著,為官清廉正直,獲時人好評。
次子包綬,歷任太寺太祝、國子監(jiān)丞、濠州(進安徽鳳陽)團練判官,48歲擢升潭州通判,赴任途中病故。
據(jù)史書記載,包綬為官如其父,清苦守節(jié)。
箱囊之內(nèi),除朝廷誥敕、書籍及著述外,別無他物,真是為官一場,兩袖清風(fēng),一身清白。
包拯的孫子包永年,為官與其先輩一樣,保持清廉之風(fēng)。
他曾任開封咸陽縣主簿及崇陽縣縣令。
為官一生的包永年死時,幾乎家無余票,身無分文,連辦喪事的錢都沒有。
其喪事還是兩個弟弟出資為其辦理的。
死時人們“相顧?quán)祰@”,并稱譽說:“包公之后,信乎有是賢孫也。
” 可見包公子孫個個都能嚴守家訓(xùn)。
包氏家族的這種清廉遺風(fēng)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