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對韻歌的詩句有哪些
一、平 一般來講,話里的第一、第二聲(既陰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詩詞聲韻的“平聲”;而三、四聲都是仄聲(既“上聲”和“去聲”),但這僅僅是一般而言,絕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話發(fā)音作為韻的平仄確定,一準(zhǔn)出現(xiàn)錯誤。
因?yàn)樵诓簧偃肼曌掷?,它的發(fā)音就是普通話里的陰平、陽平聲,而入聲字,又偏偏就是詩韻中的仄音。
我對入聲韻字最頭痛,稍不留神就會出錯。
自己創(chuàng)作的古典詩詞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為入聲字的錯誤使用。
入聲字怎樣才能記住
有人總結(jié)了竅門,但我不太認(rèn)可。
我認(rèn)為入聲字的掌握,應(yīng)該是在長期寫作時慢慢感悟出來的,在不熟悉的時候,只能靠查韻書去確定,這樣做雖然比較煩瑣,但是,能夠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現(xiàn)錯誤。
入聲字韻書上寫的很分明,這里就拿幾個字作為例子,不過是希望大家知道,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剝、吃、出、*、激、息、等等,這些字的發(fā)音都是普通話的“陰平”,但在詩韻里,它們都是仄韻。
附加講個小故事,很能說明平仄聲的問題:梁武帝曾經(jīng)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么意思
”朱乘機(jī)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囊馑?。
”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gòu)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
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么‘天子壽考’不是四聲
”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dāng)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聲。
其實(shí)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jīng)消失了。
原來發(fā)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
比如“乙、億、邑”,它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zhì)、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部,可在普通話讀來卻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說這么多,其實(shí),如果手里有一本韻書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許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準(zhǔn)的時候,就可以翻查。
過去我比較喜歡使用“平水韻”,而現(xiàn)在只喜歡在書店里購買的《詩韻新編》,在本書被稱為“新韻”,而新韻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詩詞的韻書。
如果到一些比較大的書店里去,應(yīng)該可以找到這類書賣。
(三聯(lián)書店里就有這些書籍)。
附:《詩韻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書本定價(jià)10.60元 二、關(guān)于韻的幾個概念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實(shí),一個字如果出現(xiàn)在詩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稱為律,如果出現(xiàn)錯誤,就被稱為“出律”,一個字在韻腳處才叫“詩韻”,如果出現(xiàn)錯誤,就被稱為“出韻”。
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
從《詩經(jīng)》到后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
甚至連民歌都會押韻。
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于是,“押韻”又稱為“合轍”。
一般人在寫古典詩詞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習(xí)慣不按格律平仄去寫詩詞,他們在格律上的使用,習(xí)慣按普通話發(fā)音確定,所以,出律與否不提了,本就沒有按格律寫作,但是,韻卻很可能出現(xiàn)錯誤,我固執(zhí)的認(rèn)為,一首古典詩詞,它能錯律但絕不能錯韻,否則就完全談不上古典而屬于現(xiàn)代詩歌,甚至屬順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歡按格律寫詩詞,參照的韻部多為“平水韻”或者是“聲律啟蒙”里的規(guī)定,這個做法是正確的,盡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話發(fā)音去確定一首詩詞韻聲部,但是,這些呼吁一直沒有得到相關(guān)部門的重視或認(rèn)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詩詞在韻上不出現(xiàn)錯誤,還是要使用古人為我們寫出的這些規(guī)定。
牽扯到韻的使用問題其實(shí)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韻書規(guī)定外,再就是把幾個必須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總結(jié)歸納一下與韻有關(guān)的定義,也算是名詞解釋吧: 1、通韻:古體詩寫作時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2、窄韻:某韻部的字?jǐn)?shù)很少。
(寬韻與窄韻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韻:應(yīng)該按詞譜規(guī)定用韻時,詩詞里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叫做出韻。
4、和韻:在唱和別人詩詞中所使用的韻字來押韻作詩叫和韻。
5、次韻:也稱“步韻”,既用原詩詞相同的韻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須相同。
6、用韻:既使用別人原詩中相同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韻:既用與原詩詞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韻:既首句與末句押韻,第二句與道第二句押韻,以此類推向中環(huán)抱的押韻方式。
9、偶韻:既逢偶句才押韻 10、隨韻:既一呼一應(yīng)進(jìn)行轉(zhuǎn)換的押韻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韻,下句隨押。
11、排韻:既從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種韻。
三、對仗: “對仗”如果細(xì)說,不如買本書自己細(xì)看,主要是內(nèi)容實(shí)在太多了。
記得當(dāng)初我看見“對仗”這個詞的學(xué)習(xí)資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時候,吃驚極了。
總以為掌握基本知識就夠了,沒想到還有那么多的東西需要學(xué)習(xí)了解。
在對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難以在這里歸納全面,所以,只能揀一些易記、多用的知識作為筆記內(nèi)容,再深的知識,就必須看書了。
詩詞中的對偶,就叫做“對仗”。
古代的儀仗隊(duì)是兩兩相對的,這便是“對仗”這個術(shù)語的來由。
一般講的對偶,指的是上下兩句的相對。
而上句又叫“出句”,下句又叫“對句”。
律詩中的對仗與對聯(lián)中的對仗是不同的,如果照搬則屬錯誤。
對聯(lián)里的對仗面很寬,意思到了就算工整(又稱寬對),但律詩就不同了,律詩的對仗在工整方面要求的非常嚴(yán)格,甚至比詞、曲中的對仗都要嚴(yán)。
因七律詩里對仗比較多,頷聯(lián)、頸聯(lián)都要求必須對仗,所以,對仗又多在格律詩中的“七律”體裁上使用,絕句則少用對仗。
詞、曲的對仗要求比較松,一般來講,古典詞里出現(xiàn)的五言、七言句子,只要兩兩相對的出現(xiàn),均要求使用對仗,詞的開篇兩句如要求使用對仗,詞譜會做專門要求,比如“西江月”、“踏莎行”等詞譜的開頭兩句,都是要求對仗出現(xiàn)的。
好在這些要求不少詞譜沒有刻意提醒,所以,現(xiàn)在我們在填詞時,這方面即使出現(xiàn)錯誤也多被忽略不提。
律詩的對仗規(guī)則有下面幾個重點(diǎn): 1、句法相同。
2、不能用相同意思的字相對。
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律詩中則不允許。
3、詞性要相對。
既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
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于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shù)目對數(shù)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
有一點(diǎn)要特別注意,對仗里不能是同義詞。
例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于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
這樣的對仗,才叫做工對。
4、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的。
5、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復(fù)使用。
詞的對仗,有兩點(diǎn)和律詩不同。
第一,詞的對仗不一定非要以平對仄,以仄對平。
如“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又如“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城對河,是平對平;外對下,是仄對仄)。
第二,詞的對仗可以允許同字相對。
如“千里冰封”對“萬里雪飄”;又如“馬蹄聲碎”對“喇叭聲咽”;“蒼山如?!睂Α皻堦柸缪薄?/p>
除了上面這兩點(diǎn)外,詞的對仗跟詩的對仗是一樣的了。
關(guān)于對仗使用中的幾個名詞解釋: 1、合掌---- 一聯(lián)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nèi)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
合掌是作詩的大忌。
2、流水對---- 上下句有相承關(guān)系,講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shí)際是一句,這稱為“流水對”。
四、古詩、古詞用韻的不同點(diǎn): 古詩的用韻與古詞的用韻有一些不同。
分別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古體律詩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律詩每首只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dá)數(shù)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
2、古體詩可以在偶數(shù)句押韻,也可以奇數(shù)句偶數(shù)句都押韻。
近體詩只在偶數(shù)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數(shù)句都不能押韻; 3、古體詩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齊梁體”被稱為古體,唐以后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
) 詞的用韻可以在詞譜里查,填詞時的用韻不象格律詩那樣要求一韻到底,在詞韻允許范圍內(nèi)可以選擇其它韻部使用,這樣的做法稱為“通押”。
通押的韻部也不是可以自由使用的,依然還是詞韻中規(guī)定的部分。
詩韻、詞韻和曲韻都有所不同,可以從網(wǎng)絡(luò)搜索中找到,這是知識全是古詩詞創(chuàng)作時的必備工具,如想寫出一首合格合律的古典詩詞,就不得不依靠它們才能做到準(zhǔn)確無誤。
畢竟詩韻的內(nèi)容太多,我們根本記不住,所以,打印出來放手邊,或者是購買一本書籍,還是最佳選擇。
五、其它方面的幾個問題: 1、近體詩格律常識記憶訣竅: 從首句,往下推,聯(lián)內(nèi)必對聯(lián)間粘。
一三便,二四定,平勿孤獨(dú)仄可單。
尾字平,是韻腳,句后三聲調(diào)莫同。
中間聯(lián),講對仗,句式尚變字性通。
截鄰聯(lián),成絕句,有無對仗各自便。
前加頓,為七言,后面無疑何須顰。
字再多,理一樣,只是格律稍放寬。
詩再長,律無異,中添幾聯(lián)自相安。
注: (1).最后三字不得同平或同仄。
?。?).不得犯“孤平”。
即可平可仄處必須為平。
?。?).一三不論,二四不動。
?。?).粘:聯(lián)間第二字平仄相同。
?。?).對:各聯(lián)內(nèi)各字平仄相對。
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各字詞性要相同。
(6).韻:偶句押韻。
首句末句平字,須押韻 2、“孤平”與“拗句”的定義: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在唐詩中極少見到。
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就叫作“拗句”。
3、“拗救”的定義:為了避免孤平,就必須作些改動,把平仄音作些調(diào)整,(如第一個字必須是仄音時,那么,第三個字就換成平音救一下一句詩中平仄的不符),這樣就避免了孤平出現(xiàn)。
而這種作法,就叫作“拗救”。
特別交代: 自救孤平。
非常常見,非常有用。
拗救萬金油。
多用在起句。
特拗句,合律。
常用于尾聯(lián)。
贊同 12| 評論(2)
壓“合”韻的詩句有哪些
鵝,鵝,鵝,曲項(xiàng)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湖光山色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以ao為韻腳的古詩詞,越多越好
虞美人·春花秋月了朝代:五代作李煜原文:春花秋月何
往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雕欄 通:闌)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fēng)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dú)破受凍死亦足
兵車行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耶娘 一作:“爺”)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diǎn)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fù)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qū)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西江月·遣興朝代:宋代作者:辛棄疾原文: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
信著全無是處。
(著 通:著)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動要來扶。
以手推松曰去。
----------------------還有幾個ang 、ou 之類相似的
以“ai”押韻的詩句,誰能幫我想想或者提供點(diǎn)資料?謝謝
《梅花》 王安石 墻枝梅,凌寒獨(dú)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武夷茶歌》 范仲淹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仙人從古栽。
《游園不值》 葉紹翁 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兼并》 王安石 三代子百姓,公私無異財(cái)。
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
賦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
奸回法有誅,勢亦無自來。
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難裁。
秦王不知此,更筑懷清臺。
禮義日已偷,圣經(jīng)久堙埃。
法尚有存者,欲言時所 。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為材。
俗儒不知變,兼并可無摧。
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闔開。
有司與之爭,民愈可憐哉。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水仙子》作者: 喬吉 冷無香柳絮撲將來,凍成片梨花拂不開,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銀棱了東大海,探梅的心噤難挨。
面甕兒里袁安舍,鹽堆兒里黨尉宅,粉缸兒里舞榭歌臺。
帶有“韻”字的,有比較好寓意的五言或七言詩詞
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作者: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浣溪沙·閨情作者:李清照繡面芙蓉一笑開。
斜飛寶鴨襯香腮。
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fēng)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
月移花影約重來。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作者:杜牧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詩名里帶面字的詩詞有哪些
題都城南莊 崔護(hù)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冬狩》李世民烈烈寒風(fēng)起,慘慘飛云浮。
霜濃凝廣隰,冰厚結(jié)清流。
金鞍移上苑,玉勒騁平疇。
旌旗四望合,罝羅一面求。
楚踣爭兕殪,秦亡角鹿愁。
獸忙投密樹,鴻驚起礫洲。
騎斂原塵靜,戈回嶺日收。
心非洛汭逸,意在渭濱游。
禽荒非所樂,撫轡更招憂。
《校獵義成,喜逢大雪,率題九韻,以示群官》李隆基弧矢威天下,旌旗游近縣。
一面施鳥羅,三驅(qū)教人戰(zhàn)。
暮云成積雪,曉色開行殿。
皓然原隰同,不覺林野變。
北風(fēng)勇士馬,東日華組練。
觸地銀獐出,連山縞鹿見。
月兔落高矰,星狼下急箭。
既欣盈尺兆,復(fù)憶磻溪便。
歲豐將遇賢,俱荷皇天眷。
《春游曲》長孫氏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xué)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yuǎn)借問,出眾風(fēng)流舊有名。
《題金樓子后》李煜牙簽萬軸里紅綃,王粲書同付火燒。
不于祖龍留面目,遺篇那得到今朝。
《憶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
花月正春風(fēng)。
多少淚,沾袖復(fù)橫頤。
心事莫將和淚滴,鳳笙休向月明吹。
腸斷更無疑。
閑夢遠(yuǎn),南國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綠,滿城飛絮混輕塵。
愁殺看花人。
閑夢遠(yuǎn),南國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暮,蘆花深處泊孤舟。
笛在月明樓。
《虞美人》李煜風(fēng)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xù)。
憑闌半日獨(dú)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dāng)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燭明香暗畫樓深,滿鬢清霜?dú)堁?,思難禁。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題彭州陽平化》徐氏云浮翠輦屆陽平,真似驂鸞到上清。
風(fēng)起半?yún)兟劵[,雨來當(dāng)面見龍行。
晚尋水澗聽松韻,夜上星壇看月明。
長恐前身居此境,玉皇教向錦城生。
《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宮應(yīng)制》薛稷九春風(fēng)景足林泉,四面云霞敞御筵。
花鏤黃山繡作苑,草圖玄灞錦為川。
飛觴競醉心回日,走馬爭先眼著鞭。
喜奉仙游歸路遠(yuǎn),直言行樂不言旋。
《夏日對雨》裴度登樓逃盛夏,萬象正埃塵。
對面雷嗔樹,當(dāng)街雨趁人。
檐疏蛛網(wǎng)重,地濕燕泥新。
吟罷清風(fēng)起,荷香滿四鄰。
《廣宣上人以詩賀放榜和謝》王涯延英面奉入春闈,亦選功夫亦選奇。
在冶只求金不耗,用心空學(xué)秤無私。
龍門變化人皆望,鶯谷飛鳴自有時。
獨(dú)喜至公誰是證,彌天上人與新詩。
《相和歌辭?董逃行》張籍洛陽城頭火曈曈,亂兵燒我天子宮。
宮城南面有深山,盡將老幼藏其間。
重巖為屋橡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
聞道官軍猶掠人,舊里如今歸未得。
董逃行,漢家?guī)讜r重太平。
《牧童詞》張籍遠(yuǎn)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饑烏啄牛背,令我不得戲壟頭。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
隔堤吹葉應(yīng)同伴,還鼓長鞭三四聲。
牛牛食草莫相觸,官家截爾頭上角。
《吳宮怨》張籍吳宮四面秋江水,江清露白芙蓉死。
吳王醉后欲更衣,座上美人嬌不起。
宮中千門復(fù)萬戶,君恩反覆誰能數(shù)。
君心與妾既不同,徒向君前作歌舞。
茱萸滿宮紅實(shí)垂,秋風(fēng)裊裊生繁枝。
姑蘇臺上夕燕罷,他人侍寢還獨(dú)歸。
白日在天光在地,君今那得長相棄。
《董逃行》張籍洛陽城頭火曈曈,亂兵燒我天子宮。
宮城南面有深山,盡將老幼藏其間。
重巖為屋橡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
聞道官軍猶掠人,舊里如今歸未得。
董逃行,漢家?guī)讜r重太平。
《寄菖蒲》張籍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節(jié)。
仙人勸我食,令我頭青面如雪。
逢人寄君一絳囊,書中不得傳此方。
君能來作棲霞侶,與君同入丹玄鄉(xiāng)。
《送韋評事歸華陰》張籍三峰西面住,出見世人稀。
老大誰相識,恓惶又獨(dú)歸。
掃窗秋菌落,開篋夜蛾飛。
若向云中伴,還應(yīng)著褐衣。
《宿廣德寺寄從舅》張籍古寺客堂空,開簾四面風(fēng)。
移床動棲鶴,停燭聚飛蟲。
閑臥逐涼處,遠(yuǎn)愁生靜中。
林西微月色,思與寧家同。
《酬李仆射晚春見寄》張籍戟戶洞初晨,鶯聲雨后頻。
虛庭清氣在,眾藥濕光新。
魚動芳池面,苔侵老竹身。
教鋪嘗酒處,自問探花人。
獨(dú)此長多病,幽居欲過春。
今朝聽高韻,忽覺離埃塵。
《太白老人》張籍日觀東峰幽客住,竹巾藤帶亦逢迎。
暗修黃箓無人見,深種胡麻共犬行。
洞里仙家常獨(dú)往,壺中靈藥自為名。
春泉四面繞茅屋,日日唯聞杵臼聲。
《寒食看花》張籍早入公門到夜歸,不因寒食少閑時。
顛狂繞樹猿離鎖,踴躍緣岡馬斷羈。
酒污衣裳從客笑,醉饒言語覓花知。
老來自喜常無事,仰面西園得詠詩。
古詩押韻規(guī)則
什么叫“押韻”
在“韻文”里,用同一個“韻”的字放在句尾,使之產(chǎn)生一種聲音回環(huán)的和諧感,這就叫“押韻”。
由于押韻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韻腳”。
押韻時可以每句都用(指句號,含嘆號、問號,為一句),也可以連分句也用韻,還可以隔句或隔幾句才用韻。
這叫押韻方式,或稱“韻律”。
韻的和諧程度是構(gòu)成的條件的差異而不同造成的。
如果主要元音與韻尾(指有韻尾的字)完全相同,就是最和諧、最嚴(yán)格的韻;如果主要元音不同,只是接近,那就是較寬的韻(如:“門”men、“心”xin,);如果不同程度更大,連韻尾也不同,那就是“通韻”,也就是更寬的韻(一般用在散文押韻是在詩文中,把同韻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
句子押韻,不僅便於吟誦和記憶,更使作品具有節(jié)奏、聲調(diào)諧和之美。
例子(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