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詩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聯(lián)想。
試舉例說明(每個三句以上)
梅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
柳 漢陽江上柳,望客引東枝。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
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讀著送別場面的句子 聯(lián)想到哪些詩句
挑花深水三千尺,不及汪淪送我情.送君千里,終有一別.
《咬文嚼字》指出文學(xué)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聯(lián)想的意義,詩歌語言中也有暗示性的問題,二者的意思是一樣的。
就詩歌中的暗示性來說,其實通常是用一個字或詞來表達其中作者真實的想法的。
也可以說詩歌中很多會用諧音字來表達,如:柳通留,琴通情,之類的。
用暗示性來表達詩歌中的意思,首先要做到有明確性,不這樣的話,會使很多的讀者陷入誤區(qū)中,這樣就不能真正理解到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情感了。
暗示性的字詞的使用應(yīng)該在文章或詩歌的中后區(qū),這樣讓讀者通過前面的句子,才可領(lǐng)會到其中暗示的是什么,表達的是什么思想情感要真正使用好在詩歌中的暗示的字詞,應(yīng)自己先要真正理解它的含義,才能正確的使用好
《咬文嚼字》指出文學(xué)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聯(lián)想意義,本文讀到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
梅:高潔品質(zhì),如凌寒獨自開;草:感恩、報恩,如誰言寸草心、銜草結(jié)環(huán);柳,暫時想不到暗示什么,詩句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急啊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指出文學(xué)作品中往往有聯(lián)想的意義,本文談到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二
簡答:詩歌中所提及的自然之物,它們包含的意義往往和它們本身的鮮明特征有關(guān)。
如: 百花一般開在春夏,而梅則凌寒獨傲,可以象征堅貞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在形態(tài)上,梅又有婉約婀娜韻味十足:“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
初春楊柳絮紛飛,正如離人心中的愁緒理還亂:“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因此常用來形容離別的心情,所以古代有折楊柳表送別。
草的含義比較豐富,寫離愁別恨:“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
”,寫思?xì)w:“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還可以寫堅貞不屈、自然的更迭等不一一列舉。
分析一下云 月 夕陽 三個詞在古詩詞中的聯(lián)想意義(暗示性意義),各舉三例分析,并分別說明其共性
秋游黃山 --山水人 天都種蓮花, 松播石柱芽。
日出光明頂, 天海披晚霞。
奇峰隨處立, 秀柏盡挺拔。
云海繞群峰, 變幻無人遐。
每步皆風(fēng)景, 游人四海涯。
待到十年至, 依來賞松花。
云:云霧無題秋夜 --山水人 獨把寒燈月照竹, 風(fēng)雨過后夜徑疏。
沒有小舟君莫過, 天下多少沒路途。
月:月光丹心頌 --山水人 旨為園中除雜藺, 更想田間發(fā)新芽. 朝曦青絲勤為耕, 夕陽西下披銀花.夕陽:老年人進入晚年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