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意識的名言警句
以危則安矣 思所以治矣 思所以亡則存矣 富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庸玉汝于成也——張載《西銘》 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易經》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慮衰。
——(《漢書》)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北宋文學家張載僅供參考 歡迎采納 希望幫到你 記得采納喔 :-D
感受龔自珍“ ______________”的憂患意識(填詩句)
感受龔自珍“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的憂患意識。
《泊秦淮》中表現詩人憂患意識的詩句是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從什么詩句中我們讀出了龔自珍的憂患意識
己亥雜詩作者:龔自珍九州生氣恃風雷,齊喑究。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人才。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
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
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現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蕩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
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于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
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征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
“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tǒng)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
“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
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邃的藝術境界。
詩的后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的名句。
詩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yōu)秀杰出人物的涌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
它獨辟奇境,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關于憂患意識的名言警句事例成語有哪些
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所有員工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微軟公司還有三個月就要倒閉
”這似乎是杞人憂天、令人費解的。
其實不然,蓋茨這樣說是要求員工都要有憂患意識,要不斷進取在日本,自古以來就形成了舉國一致的“憂患意識”,無論是政治家,還是老百姓,都經常說:“日本沒有土地,沒有資源,有的只是陽光和空氣”,“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沒有飯吃”。
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國民對本國國情了如指掌,因此都具有憂患意識。
正是這種意識,給日本的發(fā)展增添了強勁的動力,并創(chuàng)造了今天的奇跡。
這些不是值得借鑒嗎
引用孫中山先生的一句曾經震撼億萬中華兒女的遺言贈送給大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孔子這樣表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學而》)不注重道德品質的提高,不切磋學問,不按道義的原則去行動,有了過錯不能及時改正——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現實狀況而產生的憂慮。
孟子從歷史中舉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說明他們都是從憂患和痛苦中磨練出來的。
比如,舜出身于農家,后來成為一國之君;膠鬲這個人遭遇戰(zhàn)亂,以販賣魚鹽為生,后來周文王提拔了他,為周朝做出了很大貢獻;孫叔敖隱居在海濱,楚莊王推舉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績。
這些事例說明,對于人來說,如果沒有“憂患”的磨練,沒有失敗教訓的反思,要培養(yǎng)出剛強意志、奮發(fā)精神,那是不可能的。
孟子將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學的高度加以總結,寫出了自古以來中國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憂患足以使人生存發(fā)展,安樂足以使人沉淪死亡。
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西漢初期的賈誼是一個思想敏銳、敢講真話、有強烈責任感的政論家。
他心系國運,給漢文帝上書,即著名的《治安策疏》,時當西漢立國20多年,政權日趨穩(wěn)定,經濟有所恢復發(fā)展。
然而,賈誼卻根據他自己的觀察和研究,在上書中憂心忡忡地指出,“進言者皆謂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認為當時的“事勢”不容樂觀,有“可為痛哭”、“可為流涕”、“可為長太息”之處并不少。
他也正面地提出了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像賈誼這種警世危言正是責任感的表現,并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悲觀絕望。
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學者范仲淹在所寫名文《岳陽樓記》中,將此前的“憂患”意識提到了一個新高度。
岳陽樓初建于唐代,宋仁宗時重修。
范仲淹應友人之邀,曾訪問岳州(今湖南岳陽市)岳陽樓。
這篇名文首敘登樓俯視洞庭湖的景觀,接著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意思是說,人們欣賞景物的感觸,會不會因環(huán)境的變遷而改變呢
在霪雨霏霏的日子里登樓觀景,使人產生“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際登樓,又會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于是就有了這樣的結尾:“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矣。
……” 歷經明末清初巨變的思想家黃宗羲,于清康熙二年(1667年)寫出了劃時代的著作《明夷待訪錄》,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深刻剖析。
他假托三代(夏、商、周)為黃金時代,說這時“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三代以下情況大變,“以君為主,天下為客”。
由于主客顛倒,君主視天下為己物,獨占天下之利,形成黑暗政治。
黃宗羲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訪錄·原君》)。
他提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同上《原臣》他將個人的憂樂歸結為眾人的憂樂。
他又說,臣之出仕,“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同上)。
“天下”這是具有深刻內涵的名詞,與一家一姓的統(tǒng)治是不同的。
黃宗羲的摯友顧炎武同樣強調“保天下”,他說:“……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日知錄》卷13“正始”條)。
顧炎武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給黃宗羲的信中說:“……大著《明夷待訪錄》讀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嘗無人。
天下之事,有其識者未必遭其時,而當其時者,或無其識。
古之君子所以著書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師之。
”(《亭林佚文輯存》)“憂患”意識促使他們將希望寄托于未來。
憂患意識古詩諺語歇后語集錦
俗話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如果我們平時忽視小的漏洞和差錯,就可能釀成大禍。
譬如爬山,人們往往安寧于險峻,而出禍于平地,就是因于細微處疏忽大意所致。
所以我們應當在平安無事時保持清醒的頭腦,順利時要時刻想著困難、挫折甚至打擊會伴隨而來,以便防范未來某種禍患的發(fā)生。
詩海漫步 【驕人好好,勞人草草】 出處:《詩·小雅·巷伯》 釋義:驕傲自滿的人,總是得意忘形;謙虛謹慎的人,總是居安思危。
【居高常慮缺,持滿每憂盈】 出處:梁·簡文帝《蒙華林園誡詩》 釋義:處于高位之時,應常??紤]會有被免職的時候;處于盈滿的地位時,要經常想到會有溢出來的時候。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出處:《樂府詩集·君子行》 釋義:君子注意預防尚未釀成的事端,使自己免遭懷疑。
君子:聰明人。
患:災禍。
未然:沒有這樣,指尚未形成。
【安不忘危臣所愿,常思危困必無?!俊 〕鎏帲禾啤ぶ軙摇鄂U叔》 釋義:在平安時刻經常想到危難,就會安然無患。
【莫笑無危道,雖平更陷人】 出處:唐·僧修睦《雪中送人北游》 釋義:不要盲目樂觀地以為沒有危險的道路,唯獨平坦的地方更容易使人跌倒。
比喻不要對事情采取輕率的、漫不經心的態(tài)度。
【道險不在廣,十步能摧輪】 出處:唐·孟郊《孟東野詩集·偶作》 釋義:險惡的道路不在于是否寬大,就是十步路也會翻車。
比喻人應當常常提高警惕,謹防后患。
【患至而后圖,智者有不能】 出處:宋·歐陽修《送張洞推官赴永興經略司》 釋義:等到災難發(fā)生了,再想辦法應付,就是聰明人也會束手無策了。
【月夕花晨伴我行,路當坦處亦防傾】 出處:清·田松巖《題勞山杖詩》 釋義:有良辰美景陪伴我行走,即使在平坦的道路上也要防止栽倒。
【早榮亦早枯,易得還易失】 出處:清·張廷玉《雜興》 釋義:早繁榮的早枯萎,容易得到的也容易失去。
【古人大業(yè)成,皆自憂患始】 出處:清·劉巖《贈人》 釋義:古時候成功大業(yè)的人,都在一開始做事時,就確立憂患意識,作好各種預防。
【何以稱英雄,識以領其先】 出處:清·袁枚《書所見·其二》 釋義:怎么才能算是英雄呢
首先必須要有先見之明。
名句拾遺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出處:《禮記·中庸》 釋義:凡事只要提早準備就會獲得成功,不提前準備就會遭到失敗。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出處:《老子》 釋義:災禍依存著幸福,幸福潛伏著災禍。
倚(yǐ):倚靠。
伏:潛伏,隱藏。
比喻禍福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處逆境,也不要灰心喪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 釋義: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打算,就會有即將臨近的憂患。
【以虞待不虞者勝】 出處: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謀攻篇》 釋義:以有準備對毫無準備的,必然取勝。
虞(yú):預料。
【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出處:《晏子春秋·雜下》 釋義:偉大人物考慮問題,難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經過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點有益的意見。
【既勝若否】 出處:《司馬法·嚴位第四》 釋義:打了勝仗的時候,要像沒有打勝仗那樣(保持高度戒備)。
【舉所美必觀其所終,廢所惡必計其所窮】 出處:《管子·版法》 釋義: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一定要事先看到事情的結局;廢止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一定要考慮到事情的后果。
舉:舉動、喜歡。
美:喜歡。
計:考慮、盤算。
窮:后果。
【君子有終生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出處:《孟子》 釋義:君子具有長遠的憂慮謀劃,就不會有眼前的禍患。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出處:《左轉·襄公十一年》 釋義:處于安逸的環(huán)境里,要考慮可能出現的危險和困難,這么想了就會有準備,有準備就沒有禍患了。
【竭澤而魚,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出處:《呂氏春秋·義賞》 釋義:使沼澤干涸而去捕魚,當然不會捕不到,但明年就沒魚了。
比喻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從長遠打算。
【弗備難,難必至】 出處:漢·劉向《說苑·貴德》 釋義:沒預先作困難的準備,困難一定到來。
【思難而難不至,忘患而患反生】 出處:北齊·劉晝《劉子·利害》 釋義:預先慮及危難,危難可免;事前不防禍患,禍患必生。
【事未至而預圖,則處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計,則應之常不足】 出處:宋·辛棄疾《美芹十論》 釋義:問題未出現之前就預作打算,解決問題就往往應付自如;問題出現之后再做謀劃,則常常覺得力不從心。
【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將來之非】
請問“日本人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這句話怎么翻譯
Japanese have strong sense of misery希望對你有幫助
形容兔子具有憂患意識的成語有哪些
【未雨綢繆】:綢繆:修繕房屋。
在沒有下雨前;就要修繕好門窗。
比喻事先作好準備;防患未然。
【防患未然】:防:防備;患:災禍;然:這樣;如此;未然:沒有成為事實;沒有這樣。
在事故或災難發(fā)生之前就采取預防措施。
——————————————————提問勿忘采納—————————————————
以憂患意識為話題的800字左右的作文
許多人心里往往缺乏一種潛在意識——那就是憂患意識
什么是憂患意識
那就是在國泰民安時國君仍日理萬機的操勞;就是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嚴加防守警戒;就是商人在事業(yè)成功時仍不停占領市場的競爭;就是尋常百姓過日子時省下的一筆存款。
換句話說,這就是居安思危。
或許他們的擔憂似乎不必要,的確,國君何嘗不可松懈一下
商人也該滿意一下自己的業(yè)績了吧
小百姓偶爾“瀟灑”一下好像也未嘗不可。
然而,你知道他們是怎么想的嗎
也許也許有一天敵人回來侵,市場也許會被人占去,家庭可能會因變故而貧窮,這一天不知道是否會來,也不知道是哪天但他們只想到一點,就不會松懈
這就是憂患意識的根本所在
你敢底氣十足的告訴我你有憂患意識嗎
不
倒不是說你要貪圖安逸,只是你現在還沒有步入社會,你的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決定了你不可能憂患,但這只是暫時的。
當你面對重復不變的早飯露出厭惡的神色時,你得想想這樣的生活能否持久;當你追求名牌時裝時,你應想象一下可能有一天會連普通衣服都沒得穿;當你拿著父母給的錢大手大腳時,你必須想到或許你將來日子過得很難;當你因為成績優(yōu)秀沾沾自喜時,你得想到后面的人隨時會趕超你;當你覺得日子很安逸平靜時,你該想到外面的世界競爭有多激烈。
當然,這并不是叫你杞人憂天,什么事都優(yōu),但有一些憂患意識能給你帶來壓力,讓你謹慎點,這未嘗不是件好事。
但愿你以后回答我時,能大聲的說:“我有憂患意識” 什么是憂患意識
概言之,這是歷史主體在社會發(fā)展轉折時期或關鍵時期的一種清醒的防范意識和預見意識,源于自覺的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為堅強意志和奮發(fā)精神。
憂患意識表現出的是社會主體的一種精神自覺,是這種主體對改造世界的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能動性。
它因此成為重要的精神動力。
從哲學上分析,憂患意識是人們意識或認識的一種形式,往往與祝福意識既相聯系又相區(qū)別。
二者都是人的理性追求真理的表現,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但是所通過的情感方式不同,祝福意識主要通過滿足、肯定性的情感表現,憂患意識則主要通過超越現實的危機性和問題性的情感表現。
憂患意識不滿足于現狀,往往或通過理性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或通過積極批評和自我批評揭露缺點錯誤,或從對事物的肯定中發(fā)現潛伏的矛盾,或從對現狀的診斷中找出事物進一步發(fā)展的要求,目的都是希冀做好工作,推動社會更加健康地向前發(fā)展。
憂患意識是對歷史必然性的一種精神內省,內涵著對事物發(fā)展的科學預見和積極建構。
中華文明傳統(tǒng)中的憂患意識,具有四個鮮明的特點:其一是從安身立命的高度重視憂患意識,將“憂道不憂貧”當作做人和為官的準則,強調“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其二是把憂患聯系于對歷史規(guī)律性的認識,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法,要求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其三是倡導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任勞任怨;其四是將憂患與勤儉和勤政相聯系,“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總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寶貴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