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革命的詩詞大全
(一)我的“自白”書作者:陳然任腳下響著沉重的鐵鐐,任你把皮鞭舉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對著帶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無法叫我開口
面對死亡我放聲大笑,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這就是我一個共產黨員的自白,高唱凱歌埋葬蔣家王朝。
【陳然簡介】1、陳然:河北大名人。
抗戰(zhàn)初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任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特支書記,48年4月被捕,49年10月28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這首詩是他利用敵人逼他寫自白書的機會寫的。
【解詞】魔鬼的宮殿:比喻國民黨的統治。
【注釋】這首詩斬釘截鐵,擲地有聲,激昂慷慨,大義凜然,表現了共產黨員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崇高氣節(jié),對人民革命必然勝利的堅定信念。
全詩緊扣“自由”二字:我不自由,因為革命有崇高的理想我要“自由”,宣判反革命必然滅亡的命運。
本詩對比強烈,極其鮮明的體現了無產階級革命戰(zhàn)士的鋼鐵意志。
(二)就義詩作者: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夏明翰簡介】夏明翰(1990-1928),湖南衡陽人。
中國共產黨員。
一九二九年二月被捕,就義時,夏明翰同志提筆寫下了這首《就義詩》。
【注釋】這首僅20個字的《就義詩》,卻寫出了革命先烈堅信革命事業(yè)一定能勝利,和他們不惜在敵人屠刀下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本詩一個“真”字,表達了夏明翰同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也寫出了先烈們深信革命事業(yè)后繼有人、共產主義事業(yè)必勝的信念。
(三)就義詩作者:楊超滿天風雪滿天愁,革命何須怕斷頭。
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楊超簡介】楊超(1904-1927):江西德安人。
1923年在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時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5年在北京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由黨派回江西擔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員,后赴德安擔任中共縣委書記。
1927年4月蔣介石背叛革命,楊超同志曾經轉往南昌、武昌、河南等地工作;10月,黨任命他為特派員再回江西,不幸在九江被特務逮捕。
19 27年12月27日在南昌市德勝門外下沙窩犧牲。
【注釋】 ①這首詩,是楊超烈士就義時高聲朗誦的。
②春秋時代,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沒有一點罪而被楚平王殺死。
伍子胥逃到吳國,取得了吳王的信任,起兵打進楚國京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報了殺害他父親和哥哥的仇恨。
這里是說革命必將獲得勝利,烈士的鮮血絕對不會白流,具有英雄氣概的革命同志一定會向敵人討還血債的。
(四)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吉洪昌簡介】吉鴻昌(1895-1934),河南扶溝人,著名愛國將領。
18歲開始戎馬生涯。
1932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3年5月,率領部隊,同馮玉祥、方振武等部聯合,在張家口組織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第二軍軍長兼北路前總指揮,取得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上第一個勝利———多倫大捷。
(五)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六)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注釋】泉臺:舊時指人死后歸去的地方。
閻羅:傳說中管理地獄的神王。
【提示】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
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
旋圍解。
這是第一首,面臨犧牲的考驗,立下革命到底的誓言,表現詩人視死如歸的氣概和奮戰(zhàn)到底的決心。
(七)囚歌作者 葉挺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的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這地下的烈火將我比同這活棺材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注釋】活棺材:比喻反動統治。
【提示】《囚歌》是1942年10月葉挺同志囚禁在重慶時寫的。
這首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兩次向敵人宣告:他蔑視狗洞爬出來的“自由”,寧愿與“活棺材”一齊燒成灰燼,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全詩寫得痛快淋漓,音節(jié)簡短鏗鏘,抒發(fā)了冒險犯難、堅貞不屈的情懷。
(八)聞一多《一句話》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 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 這話教我今天怎么說
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話你聽著: 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 不要發(fā)抖,伸舌頭,頓腳, 等到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
關于愛國情懷的句子有哪些
意境博大 讀詩詞[3] 的最鮮明體驗就是感覺詩詞的境界博大開闊、氣勢恢宏、摧山撼岳。
往往是看 似不經意的輕描淡寫,卻能展示縱橫萬里的境界,發(fā)出吞吐山河、雷霆萬鈞的氣勢。
如:《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這段詞以“千里”“萬里”極輕松的概括北國萬里山河冰封大地瑞雪紛飛的景象,又用一個“望”字把雄偉的長城、滔滔的黃河、綿延的山脈、突兀的高原盡收筆端,用如此輕松簡潔的筆觸,描繪出如此博大壯美的境界,確實是前無古人。
再如,下闋對歷史名帝的評價,用了一個“惜”“略輸”和“稍遜”“只識”對功赫一代、名垂千古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做了極恰切又帶有傲視意味的評價。
又用“俱往矣”把這些曾受人崇拜的歷史英雄,送回歷史,指出真正的“風流人物”在當代。
這種評價歷史人物的態(tài)度,在以前史學家和文學家中是從所未見的。
在他的作品中,不做歷史名人的崇拜者,贊美當代英雄,是因為他站在歷史發(fā)展的最高點,運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觀,這就使他的評古具有前人所沒有的大“氣”,這一特點就是帝王詩人曹操和以氣魄宏大而著稱的蘇軾也無法望其項背。
[4] 氣勢磅礴 與其博大境界和相輔相承的是毛主席詩詞的磅礴的氣勢。
在詩詞中,氣勢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這些寫景的詩句顯示了驚天動地,吞吐風云的氣勢,形象的概括了時代激變的特征。
再如,對內心情感的抒發(fā),也帶有氣貫長虹的特色。
《沁園春·長沙》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雖是問天,卻顯示他主宰世界的雄心壯志,非常有氣魄。
《念奴嬌·昆侖》中“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更是用奇特的想象,表現他戰(zhàn)勝自然的氣概。
詩詞境界和氣勢還有另外一種表現,即具有轉動乾坤、撥動歷史,藐視一切困難和強權的氣魄。
如《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把地球寫成“小小寰球”,把強大的國際反華勢力寫成“有幾只蒼蠅碰壁”,《七律·長征》把紅軍長征中艱難的跋涉寫成“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在的筆下,世界小得可以運于掌心,強暴勢力變得不堪一擊,戰(zhàn)勝困難變得輕而一舉,視若游戲。
此種氣魄比蘇軾的“談笑間,檣櫓(強虜)灰飛煙滅”還有過之。
景物明麗 詩詞在意境的創(chuàng)造和場面的描寫上極具特色。
它的意境靜中寓動。
如《沁園春·長沙》中“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詞的首句就創(chuàng)造一種空曠寂寥,寒涼的意境,接著寫出詞人橘子洲頭望江流的情景,三句詞寫的是靜態(tài),卻蘊蓄著詞人內心的世界的澎湃激蕩。
再如《清平樂·六盤山》“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描繪了一幅秋高氣爽,白云淡淡,飛雁漸漸消逝在南天的畫面,這是一個空曠,高遠的意境,一個“望”字卻把詞人急切盼望長征勝利革命成功的強烈愿望揭示出來,反映了詞人內心世界的不平靜。
在毛詩詞中,我們決找不到“人閑桂花落”這類純悠閑的意境。
詩詞描繪的景物也別具一格。
一是景物描寫色彩明麗,在毛詩詞中單是表示色彩的詞語就多次用到,如“萬山紅遍”“漫江碧透”“白浪滔天”“ 紅裝素裹‘’等,有時還選用色彩鮮明的事物。
如“蒼山”“殘陽”“稻菽”“黃花”“楊柳”“紅雨”“青山”等,這些詞語和事物的選用,使詩詞的意境新美如畫,讀來悅目爽心。
詩詞景物描寫的第二個特點是具有鮮明的象征性。
可以說,毛詩詞中除部分是為抒情而寫景外,許多是直接用景物來象征一定的政治含義。
如“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白云山頭云欲立‘’,‘’萬木霜天紅爛漫”“鐘山風雨起蒼黃”等,每種自然景物都是當時特定的政治形勢和政治勢力的象征,這樣就使景物描寫具有深刻的寓意。
詩詞的場景描寫常常是視點極為高遠,場面闊大恢宏、氣勢磅礴。
如《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風卷紅旗過大關,十萬工農下吉安”。
《從汀洲向長江》“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
這些場面都具有宏大、壯闊、磅礴的特征。
這一特征也反映的偉大胸襟和強烈的斗爭愿望,也正是這種胸懷,使詩詞藝術境界和氣勢無人企及。
富含哲理 詩詞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就是說,宇宙間無窮無盡的事物都要經歷產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
正如恩格斯所說,“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人類社會同樣是如此。
滄海與桑田總是更迭著的,新生也總是戰(zhàn)勝腐朽。
正是“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
浪漫主義 詩詞在內容上是現實主義的,在藝術上卻繼承了中國古代屈原、李白等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創(chuàng)造出比前人更加奇特的藝術風格。
詩詞把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大膽的夸張、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極具特色的藝術形象,展示了作家豐富的情感和姿態(tài)萬千的內心世界。
如:《菩薩蠻·黃鶴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詞人用縱橫交錯的河流,貫穿南北的交通來比寓當時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大好形勢。
用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形象喻示著國民黨反動派制造的極其危險的反共反革命的政治形勢。
用神話傳說中的鶴去樓空表現出詞人對國民黨政府已由過去的革命政府變?yōu)榉磩诱目畤@。
詞中沒有一處是直接描寫當時的政治形勢,而是把強烈的政治情感寄托到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通過聯想,借景抒情,表現出詞人對大革命前途的憂慮。
再如《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竹齊努力”。
這幾句詞想象奇特,在作者筆下,白云也怒不可遏要沖下高山,草木也奮勇殺敵。
《念奴嬌·昆侖》“安得倚天抽寶劍”,比李白的“推倒黃鶴樓、捶碎鸚鵡洲”更加奇想突出。
《十六字令三首》中,用“離天三尺三”夸飾山之高,給人一種“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之感。
“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更是集比喻、夸張、擬人之功。
用神奇的想象力,對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的偉大形象作了準確的藝術概括。
運用典故 毛詩詞曾多次引用典故,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這就大大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意境包孕。
如“宜將乘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毛詩詞的用典非常有特色,他不走賈島、辛棄疾等 古代作家用典艱深晦澀之路,而是開創(chuàng)了用典故增強生動性、形象性的風格。
《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支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這四句詩雖然用典,但是描繪出一幅仙女下臨人間、色彩繽紛的圖畫。
古代湘妃滴淚成斑竹的歷史傳說,展示了湘妃和斑竹的形象,典故里既有傳說中的仙女,又有青翠的竹子,詩句并沒有因用典而破壞形象,相反,更加顯示了詩的畫面清新、色彩鮮明、形象生動。
《清平樂·蔣桂戰(zhàn)爭》“一枕黃粱再現”借用民間故事傳說,增強了諷刺意味。
毛詩詞中也常化用古人詩句賦于新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表達作用。
如《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正西風落葉下長安”,就是化用唐代詩人賈島的“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的詩句。
形容了當時國際反華勢力的末日來臨。
“秋風”“落葉”也形象生動,使人能產生聯想。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可上九天攬月”也是化用李白詩“欲上青天覽明月”。
這些化用都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形象和境界。
詼諧幽默也是毛詩詞較明顯的特征。
在他的文章里和平時談話中就有許多幽默之處。
這也許是的個性特征的一方面。
在他詩詞里更是多有表現。
《念奴嬌·鳥兒問答》“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飛躍”這幾句詞用最幽默的語言諷刺了當時某國際勢力膽小怯懦的形象。
《漁家傲· 反第二次大”圍剿“》“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用極幽默的筆調描繪了敵人失敗的丑態(tài),諷刺了敵人的愚蠢。
像這樣的詩句詞句還有很多,形成了詩詞幽默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