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寫一篇
參觀魯迅紀念館觀后感1
暑假里,我閱讀了許多魯迅的文學作品。這一天,爸爸媽媽便帶我來到紹興魯迅故居。雖然烈日炎炎,但是我想要遇見“魯迅”的興致卻絲毫沒有減少。
我們先來到了魯迅故居,我一邁進院子,就往屋子的后院跑去。那里有一個大花園,那是魯迅兒時的樂園。你們猜這是什么地方呢?對了,這就是百草園。在魯迅的筆下,這是一個柳綠花紅的樂園,可以捉蝴蝶,找螞蚱,無憂無慮,自由自在?,F(xiàn)在,百草園的中間有個小菜園子,幾棵柳樹圍在菜園四周。蝴蝶在園子里飛來飛去,偶爾還會有幾只螞蚱跳了出來,可一眨眼便不見了蹤影。頓時,書中百草園的影子浮現(xiàn)在我眼前,我仿佛能感受到魯迅在這里與他的動物伙伴們歡快地追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路上都開著燦爛的鮮花,不時有幾只鳥兒從天上飛過。沒走多久,我們就來到了三味書屋。我抬著頭,四處張望。我在找魯迅刻在桌子上的那個“早”字呢!“在這兒”,我激動地叫了起來。魯迅的課桌被放在了一個角落里,上面的“早”字還清晰可見。這個“早”字讓我感受到了那時魯迅的自律。
細細品味了魯迅故居后,我便立刻調轉方向,向咸亨酒店走去。很快,我遠遠地便看到了咸亨酒店的招牌和站在路中間的“孔乙己”,他弓著腰,穿著長衫,站在柜邊,好像在思考著什么。走進店里,掛在墻上的一個木牌顯得格外醒目:“孔乙己欠十九錢”。孔乙己其實很少欠錢,這讓我喜愛,而他的迂腐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和人們的麻木不仁。
最后,我們來到魯迅紀念館。在這里,我參加了“遇見魯迅”的游學活動,這使我對魯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的文字一直影響著我們。正像臧克家說的那樣“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參觀魯迅紀念館觀后感2
魯迅先生對我們來說是個并不陌生的人物,他的作品耳熟能詳,比如《藤野先生》、《墳》、《為了忘卻的紀念》;塑造的人物入木三分,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等;他的棄醫(yī)從文的經歷亦是廣為流傳……而這次參觀魯迅紀念館,讓我更深刻的認識了魯迅先生,他的革命,他的抗爭。
王曉明先生認為魯迅先生是“現(xiàn)代中國最苦痛的靈魂”。的確,他是以刀誅用筆伐的“民族魂”,他秉持“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無畏精神,真正做到撕開假象、睜開眼看見其背后隱藏的真實。
懷著對廣大農民的生活命運深切關懷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與對中國人民擺脫封建傳統(tǒng)思想束縛、改革國民劣根性的期待,放棄學醫(yī),從事寫作,他希望能在他的筆下引發(fā)國民性思考,真正拯救國民“沉睡”的魂靈。
他“橫眉冷對千夫指”,卻也“俯首甘為孺子?!?。動蕩的社會背景,肉體上的非人遭遇,不曾讓他放棄過希望,出于對民眾麻木冷漠魂靈的哀怒,他總是用最堅韌的筆鋒來批判黑暗的社會階級,也不吝以最雄壯的詞句才鼓舞著一批又一批的勞動人民。這是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人格。為了使祖國擺脫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進行戰(zhàn)斗,一直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列。徹底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他堅決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階級,看清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動搖性,堅信只有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才能拯救祖國。
所以臧克家給予了其“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的贊歌。毫無疑問,他是榜樣,活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活在他作品的字字句句中。
而在整個參觀中讓我感觸良多的是墻上刻著的一句話“人立而后凡事舉”,它的全句是“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傲⑷恕笔囚斞赶壬枷氲暮诵模傅氖且晟迫说乃枷牒臀拿餍摒B(yǎng)。人的文明修養(yǎng)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不斷完善的。先生認為,救國救民之道“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中華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養(yǎng)成無數(shù)人格獨立、意識覺醒、精神健康的新人,建立“人國”,民族才有希望。為重鑄民族精神,實現(xiàn)這一思想,魯迅先生奮力“肩住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畢生奮斗。
這不應該僅僅是魯迅先生一人的救國之道,更應是我們每個人的'愛國、護國之道——更好的自己為了更好的國家。我們應該擔負起在這個時代中的歷史責任,盡己所能,帶著理想共同努力,為我們打造一個更美好的“家國天下”。這對我們現(xiàn)在而言,就是努力學習勤奮工作,時時處處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今后我們在生活中必須要樹立先進意識,時刻緊跟共產黨的腳步,始終堅定理想信念,自覺踐行黨的宗旨,大力弘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以及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如此,我們還要進一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本身的思想素質,實現(xiàn)“立己”,眾志成城“而后凡是舉”;一步步腳踏實地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而行動起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參觀魯迅紀念館觀后感3
紹興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魯迅先生早年成長的故土。我渴望已久想了解探究的神秘地方。今天,我就要“拜訪”這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游魯迅故里,感受魯迅當年生活場所。
第一個地點就是魯迅紀念館。門口有郭沫若寫的“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大字。走進門,便看見魯迅坐在藤椅上的雕像,旁邊寫著魯迅先生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魯迅先生一生寫過1000萬字的書和信,站在他的那堵書墻前,爸爸給我拍照留念。
然后我們又來到一個說起魯迅先生不得不提的重要地方———三味書屋。在三味書屋的正中央,一張書桌的右下角刻著一個“早”字。這個“早”字,一直激勵著魯迅,“時時早,事事早”,使他成為了一代文學巨匠。
參觀了魯迅故里,我終于了解了魯迅的成長道路和奮斗歷程。此次的“拜訪”之旅,讓我走近了魯迅,讀懂了魯迅,更被魯迅的精神所感染。
參觀魯迅紀念館觀后感4
金秋十月,我們又迎來了祖國媽媽的生日,在這歡慶的日子,我和媽媽興致勃勃地來到上海魯迅公園內的魯迅紀念館游覽了一番。
魯迅紀念館是一座白墻黑瓦的建筑物,一排排青翠碧綠的樹木環(huán)繞在它的周圍。正面墻上,周總理親筆題詞的“魯迅紀念館”五個金色大字在朝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我們沿著一長溜的石級快速走進了魯迅紀念館的大廳。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墻上那一幅幅描寫魯迅先生生平的木刻畫。這些畫的制作非常的逼真,仿佛使我看到了魯迅先生當年工作、生活的情景。大廳里還擺放著兩臺電腦,這是為參觀者作指南用的。我從電腦里了解到: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個人物紀念館,它建立于1951年1月,在1958年遷入虹口公園,也就是現(xiàn)在的魯迅公園。
在大廳左側有一尊魯迅先生的全身塑像,讓人有一種與魯迅先生在一起的親密感。大廳右側是一條通往二樓的樓梯。來到二樓,我首先看到的是根據(jù)魯迅先生幾部作品所刻出的浮雕,有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
大廳旁邊有五個展示廳,分別展示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和紀念品。在第一個展示廳里擺放著一些魯迅先生珍貴的手稿,上面是魯迅先生寫的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有些地方還用粗筆修改過。這里還展出了魯迅先生生前使用過的文具和生活用品。在第五展廳里,一塊寫著“民族魂”三個字的橫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聽媽媽說,這塊橫幅曾經覆蓋在魯迅先生的遺體上呢!是啊,“民族魂”代表著一個民族的靈魂,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精神。魯迅先生是現(xiàn)代文學家,它曾棄醫(yī)從文,用他那支筆喚起中國人民覺醒,批判罪惡的封建社會。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家,他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參觀了魯迅紀念館,我感觸深刻,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堅信,只要我努力再努力,一定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文學家。
參觀魯迅紀念館觀后感5
農歷六月初五丁酉年夏,我有幸來到了上海,與夏令營的伙伴們一起參觀魯迅紀念館。
門前有座青銅的雕像,那人未完全舒展的眉毛好像在思索著什么,雙眼凝視著遠方,拿著香煙,穿著長袍,坐在石凳上。他就是世人皆知的魯迅。先前,我也曾了解過魯迅,讀過他的幾篇著作,在紹興的故居,也領略過一番。如今,來到了紀念館,在一個多小時里,我們望著墻上的文字與圖片,展柜里的文物,更深入的了解了這位人物不平凡的一生。
那是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當時的上海又是英國與法國的租界,一位文學家的薪水是不穩(wěn)定的。即使有郁達夫這樣知心好友,魯迅的一生的艱苦也只能藏在心中自己咀嚼,病痛與國難,像沉重的擔子壓在他的肩膀上。同伴們一個一個被逮捕,離他遠去。他也只能悲哀,嘆息。一次次的危險,一次次的避難,疲憊與心力交瘁輪番攻擊。
年僅55歲的魯迅,在一月時得了胃疾,忍著劇痛的他仍然堅持寫作,最后的一本創(chuàng)新之作《故事新編》出版,6月,身體略有好轉,魯迅及身邊的人都認為“魯迅先生好了”。但,造化弄人,世態(tài)炎涼,他在18日黎明前疾病發(fā)作,氣喘不止。逝世!
紀念館中,魯迅去世時的面容完好的保留下來,他安寧的死去了,白色石膏復制的臉上,有魯迅的幾根胡須和眉毛。慈祥的臉,安靜的面對著死神。
魯迅死去了,中國偉大的文學家,中國的“民族魂”離去了。在遺留下來的影視資料里,魯迅的葬禮上,人潮洶涌,有悲憤的臉,仇恨的臉,以及被淚水肆意流淌的臉,和握緊的拳頭。人們環(huán)繞在他的靈柩前。毛主席,宋慶齡,郭沫若,郁達夫,都為這個譜寫了中國新篇章的傳奇人物的死,而傷心,而感嘆。
魯迅死了,是悲的,但他留下的文字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這是喜的。魯迅雖然離去,精神永不朽。即使他在黃泉路上,也不會默默嘆息了,因為他是抱著中國成為強國的志向離去的。歲月匆匆地向20世紀告別了,上海這一隅之地也變?yōu)榉比A的大都市。但人們不會忘記那座坐落在虹口區(qū)的紀念館,訴說著一位中國“民族魂”的一生光輝。
我想,魯迅在天之靈,看到了如今高科技的中國,是否會欣慰呢?
紀念館是為紀念有卓越貢獻的人或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的紀念地,相關
參觀紀念館觀后感1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參觀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一進門,就看見了墻上的紅旗下印著:銘記歷史 . 緬懷先烈 . 珍愛和平 . 開創(chuàng)未來這十六個大字。再往前走,我們來到了一張南京大屠殺的圖片前,爸爸跟我說:“那是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日軍占領南京后,瘋狂的屠殺平民長達四十多天,殺害了三十余萬人?!蔽以谛睦锵耄何姨貏e憎恨日本人,因為他們殺害了無數(shù)中國同胞。這一歷史我們不能忘記。
而后又來到了第二展廳,這里是紅色文化展覽館。這里主要收藏了毛主席從青年到老年各個時期的珍貴歷史圖片。在這里,有一段話讓我記憶很深,“讓我們將紅色的記憶留存,回憶那逝去的時光,永遠記住那個年代,帶給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
然后,我們又參觀了第三展廳和第四展廳,它們分別是古代民俗博物館和歷代錢幣陳列館。
通過這次參觀,我
參觀紀念館觀后感2
今年是取得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我自行前往參觀了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
這幾天注定不能平靜地度過。參觀完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我內心深深被震撼,心潮澎湃。在參觀中,我首先感受到了在那個危難時刻,中華民族一致抵御外敵的那種團結的精神。整個中華民族聚合了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空前的團結精神,形成了真正戰(zhàn)勝日本侵略者的無堅不摧的力量源泉。
隨著緩緩移動的'參觀人流,楊靖宇、佟麟閣、左權、張自忠……一個個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印入眼簾。國難當頭,英雄輩出。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犧牲時,年僅37歲;東北抗聯(lián)將領楊靖宇犧牲后,日軍發(fā)現(xiàn)他的胃里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打完最后一顆子彈,狼牙山五壯士毅然砸槍跳崖;被敵圍困河邊,誓死不屈的八位女戰(zhàn)士挽臂沉江。“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正是無數(shù)抗日先烈的愛國犧牲精神凝聚起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
今天,當我們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時,我們應當謹記團結奉獻的抗日精神。作為退休干部,盡管組織上沒有賦予我們更多的工作,但是我們共產黨員的身份沒有變,政治上和黨中央保持一致的要求沒有變。我們更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嚴于律己,保持晚節(jié),在支部工作中起到帶頭作用, 充分發(fā)揮出一個共產黨員的正能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篇一:寫紀念館觀后感
顧正紅是我們的英雄。他對日本資本家充滿仇恨,他向工人宣傳革命道理,教工人唱打倒軍閥、打倒土豪劣紳等革命歌曲,在黨的領導下,為反對日本資本家無理開除工人舉行大罷工,揭露帝國主義剝削壓迫中國工人的種種罪行。
5月16日,顧正紅為工友們討回公道,團結工人,與日本資本家抗爭,他終因傷勢過重,英勇犧牲,時年20歲。他的英勇犧牲,燃起了上海工人的反帝怒火,成為“五卅”運動的導火線。顧正紅喚醒了深受迫害的中國人,他當然知道這會對他的生命造成威脅,但他決不能容忍中國人受屈辱。正是有千千萬萬個像顧正紅一樣的英雄,才換來了我們現(xiàn)在安定的生活?,F(xiàn)在社會上仍有一些唯利是圖的人,與顧正紅相比,實在應該感到慚愧。
512地震中有把賑災錢款中飽私囊的可憎之人,但更多的是舍己救人的英雄、慷慨解囊的善良之士,他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顧正紅使我們的楷模,他不顧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來,我們會永遠銘記!
篇二:寫紀念館觀后感
一場戰(zhàn)爭,承載著一段歷史;一段歷史,承載著幾多生命;幾多生命,承載著幾多鮮血。一場輝煌的戰(zhàn)役,卻是用鮮血與生命所換來的。
踏進展廳的大門,就被陳毅、粟裕等將軍的雕像所吸引了。一個真正的英雄是不需要用雕像來銘記的。而雕像的存在,只是在我們的心中為他們增加了幾分重量。他們高大的身軀矗立在那里,望著遠方,似乎在望著革命勝利的曙光。雖然高大,但遠不如在我們心中的形象高大。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接下來的幾個展廳。昏暗的光線,微黃的背景,有如身臨其境。漆黑的子彈殼,殘破不堪的草鞋,簡陋的指揮部,敵我力量的懸殊,無疑不讓我們懷疑這場戰(zhàn)爭我們能否打贏。事實證明,我們贏了,雖然武器裝備不精良,雖然穿著單薄的草鞋,雖然敵我力量懸殊,但我們贏了,憑借著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艱苦的戰(zhàn)斗,我們漂亮得贏了。望著墻上銘刻的一位位英雄的名字,雖然素昧相識,但依然心生敬仰之情,在心底默默為他們祈禱。
經過盤旋的小路,我們來到了實戰(zhàn)模擬戰(zhàn)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戰(zhàn)火涌起的場面,接著傳來了烽火齊鳴的炮火聲。滿地的子彈殼,遠處河里炮火炸起的水花,廣播里深情地講說,仿佛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激烈的戰(zhàn)場,偶爾傳來的一聲炮火聲,不禁震得我們膽戰(zhàn)心驚。革命先烈是憑著何等的勇氣打贏了這場艱苦的持久戰(zhàn)。
我們懷著對革命先烈的敬仰邁出了紀念館的大門。
篇三:寫紀念館觀后感
從我踏上新疆這片土地開始,我就深深喜歡上了這里的味道,璀璨文化的古老沉香,多姿多彩的世界民族之林的風俗雅致,還有這里人民長期和自然搏擊而產生的一種粗狂壯麗的`深沉。這些都讓我著迷。
那天,很幸運的被老師帶去看了新疆歷史博物館,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它獨具魅力的滄桑歷史。跟隨著解說員的腳步,我謙卑的走過了新疆數(shù)千年的歷史跨度,感受到了那動人心魄的美麗。
剛入門你就看到那個恢弘的建筑,由于對文化的敬畏,我對這個于1959年落成的建筑物肅然起敬。它的一樓,繞過那個立體的新疆全景地圖,便可以看到新疆古代歷史文物,并且了解到新疆民族風俗。一路從新疆的石器時代,走向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秦漢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的歷史概貌和豐富內涵。那些文化遺產有著上萬余件,令人流連忘返,美不勝收。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各名族遷徙,紛爭,停留之地,各名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相互學習,相互融合中發(fā)展至今。新疆共有47個民族,其中主要民族有13個,主要少數(shù)民族有12個,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的宗教信仰,使得各民族在文化生活習俗方面各有不同之處。
步入二樓,除了略微的吃驚,就是對于未知的敬畏和崇拜,那些歷史悠久的古尸,橫亙在歷史兩端,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讓人清晰的了解到新疆是世界民族文化交會的十字路口。
我們不能忘記歷史,《舊唐書·魏徵傳》這樣說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蔽覀円?/p>
做的,就是以此來激勵我們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未來是屬于我們的,為了能更好的報效祖國建設家園,我們應該努力的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能力,增強素質,適應社會需求,做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我愛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