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2、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3、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4、外于相離相。內于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zhí)空。即長無明。
5、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凈土。此名一行三昧。
6、下下人有上上智。
7、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8、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9、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栋舜笕擞X經》
10、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11、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12、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13、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14、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斗鹫f十善業(yè)道經》
15、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16、無生無滅。是如來清凈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
17、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18、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19、慈莊嚴故,于諸眾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憫諸眾生,常不厭舍;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舍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斗鹫f十善業(yè)道經》
20、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21、一行三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22、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yè),所現(xiàn)不同,而實于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斗鹫f十善業(yè)道經》
23、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24、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25、于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舍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洞蠓綇V佛華嚴經凈行品》
26、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27、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28、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愿?!斗鹫f十善業(yè)道經》
29、于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xiàn)前。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30、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31、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xiàn)在空寂。無作業(yè)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洞蠓綇V佛華嚴經梵行品》
32、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33、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34、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35、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36、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八大人覺經》
37、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凈梵行?!洞蠓綇V佛華嚴經梵行品》
38、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39、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40、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栋舜笕擞X經》
41、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
42、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43、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舍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yè)。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洞蠓綇V佛華嚴經梵行品》
44、清凈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45、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斗鹫f十善業(yè)道經》
46、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47、佛法是不二之法。
48、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49、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50、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51、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52、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
53、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于初學。
54、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55、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洞蠓綇V佛華嚴經凈行品》
《華嚴經》,它是釋迦牟尼成佛后宣講的第一部經典。
爾時慧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世間大導師離垢無上尊
不可思議劫難可得值遇
佛放大光明世間靡不見
為眾廣開演饒益諸群生
如來出世間為世除癡冥
如是世間燈希有難可見
這十林菩薩,第二個慧林菩薩,他所贊嘆佛的頌言.表示佛所行的都是空行,十行菩薩所修的行位菩薩啊,住而后發(fā)心,發(fā)心行道,行道是度眾生而不執(zhí)著,沒有染故,清凈的.說行在,他的行從內心自性發(fā)起來的,度眾生不見眾生相,對眾生不起執(zhí)著,佛就如是成道的。所以他稱贊,世間的大導師,離垢無上尊,就是佛。
十頌的意思都差不多的,前頭所說的意思,就是說佛離垢清凈,接引眾生,導引眾生。
不可思議劫難可得值遇
經過好長時間不可思議,那么多時間的劫,但是呢,沒有緣的是遇不到的,難可得值遇,就是表明佛難遇啊。
佛放大光明世間靡不見
這也是約有緣說的,沒有因緣見不到的,就是佛放的光明嘛,世間都見了。這大家怎么理解?現(xiàn)在我們見沒見?你從義理上會,佛所說的法,所遺留下來的像,這叫住世三寶,說世間的僧,我們所見到的都是住世三寶。理體三寶,我們每個人都具足,理體三寶。佛的住世三寶的時候這是像啊,這叫像法啊。這個形容是約理性說,佛放的光明,世間無不見,沒有不見的,沒有見不到的?,F(xiàn)在咱們是見不到的。那從另一種意義說我們看見佛像,讀誦的佛經,見到的僧寶,這個見啊,不如見到的佛在世說法清凈。前頭說難可得值遇,這是佛的放大光明,世間沒有見不到的。怎么理解,那照世上說難可見,從理上說,佛放的光明我們作為般若智慧光吧,如果能照般若義,學甚深的空義,從理上見的啊。
為眾廣開演饒益諸群生
廣開演就佛說法,佛在世的呢是語言,現(xiàn)在呢,在末法時候呢我們是文字,把佛的語言啊記成文字,傳布于十方,來饒益一切眾生。
如來出世間為世除癡冥
冥是冥暗的意思啊,癡是愚癡的意思,佛在世間上就是給眾生的,除眾生的苦難,除眾生的愚癡。如是世間燈 ,希有難可見啊。這個是事了,佛出世間就象燈的光明一樣的,形容燈的光明啊,說這個時候眾生的業(yè)啊,見不著佛的這個光明了,前頭說佛放大光明,世間靡不見,這個第三個偈頌就說佛如世間燈,難可見,就是難值難遇。如果你不用理解上來理解啊,你在文字上去分析,是矛盾的,在理上理解啊,難得見,是他不是三寶弟子,無緣。就是三寶弟子他有業(yè)障,惑業(yè)給他障住了。佛對世間說,利益很廣,但是得你遇到有緣,沒緣就見不到的。
已修施戒忍精進及禪定
般若波羅蜜以此照世間
這首偈就是六波羅蜜,咱們平時講的太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是六波羅蜜,佛以六波羅蜜在世間度眾生,讓一切眾生嘛,都能消除這個惑業(yè)苦,除三障,開智慧。
如來無與等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實無有能得見
這首偈是說佛的功德,沒有什么可與佛相等的。想要比,相比來說不可得,就是佛佛道同,其他的菩薩,九界眾生不能跟佛相比,叫無能比。說你不了得法的真實義,就是諸法的體啊,法的真實義說的法體,咱們經常說是法性。真實義呢就是一真法界,實相。名詞不同,義理是一個,就是法的真實義。若想見法的真實義,就得心開意解。心開意解就要學了,學完了經過行了,行完了經過證了?,F(xiàn)在這個慧林菩薩,他在示現(xiàn)行位菩薩,實際上他們是,都是跟文殊、普賢相等的了,在他那個佛國土都成就的了。
如來無與等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實無有能得見
佛身及神通自在難思議
無去亦無來說法度眾生
若有得見聞清凈天人師
永出諸惡趣舍離一切苦
這個無與等跟前頭無能比意思是一樣的,想求比不可得的。若了法的真實才能得見,不了法的真實不得見。那佛的神通力,佛的自在力難思議。難思議就是我們凡夫去揣度啊,達不到的。知道佛所說的一切法無去無來,如如如是。這都是圓教話啊,這些話啊,都是圓融的,都是無相的,無作的。度眾生是無作。佛住世間無相,如來,如者是不動,來者是隨緣,不動隨緣,隨緣亦不動。象咱們現(xiàn)在講這個啊,佛本來在菩提場,不離菩提場到忉利天,不動忉利天到須彌頂,不動須彌頂又到夜摩天,不動。不動有來沒有呢,也沒來,是遍的,圓遍的。無去亦無來,沒離開菩提場又來到夜摩天,沒有的,這樣理解就不能見如來。說法度眾生,說《金剛經》上說,佛問須菩提,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說,如來無所說,這就合乎佛義了。無說無得無證,這佛是自受用啊,自受用體。即無處來之相,而到一切處,說法度眾生。說法呢,說亦無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這意思啊,這些含義啊,大家掌握一個就行了。讓你不要執(zhí)著,我經常跟大家講你不要執(zhí)著,不要在相上來取,要悟得它的性,佛所說法教化我們不要執(zhí)著,不要在相上取,相即非相,所以說無去無來啊。終日說法度眾生,沒有一個眾生可度,不見眾生相。
若有得見聞清凈天人師
永出諸惡趣舍離一切苦
若有能見到的,見到佛的,聞到法的,若見著清凈的天人師啊,就是佛,那你永遠不墮惡道了。永除諸惡趣,一切苦都舍離了。這兩句話可以用理上來解釋了,根本沒有惡趣啊,所以永離啊??嗍潜娚膱?zhí)著,你身體沒有,能受苦的是誰呢?苦的境界沒有,是你心意識的幻化。這個理啊,在你發(fā)心信佛的時候,信位就應當能建立這個信心,完了再經過發(fā)心修行。因為修行了能夠自己了解到了,了解到什么了呢,了解到自性了。信自己的體性,再依著這個體性而發(fā)菩提心,發(fā)個覺悟的心,達到自己體性,都是這個含義啊。不過重復,深入,深入,重復。相信你的心,沒有一切相,沒有一切法,沒有一切事,佛心與眾生,是三皆平等。平等意是在這個理上,這所說的都是理上的話,那大菩薩行菩薩道,不見眾生相。
每個菩薩,這十林菩薩贊嘆的都是十行位的菩薩,把那個發(fā)菩提心的心擴大了,把以前自己的信心只是信,經過你的住又發(fā)菩提心,再加固你的行啊,完全證實你所信的,你自己那個體性與佛無二無別。
這個時候說的如來無與等,求比不可得。是說的事啊,你在事相上比不行啊,本來具足的,也沒有什么比不比。這就是把我們所認識的世間相,跟著法理兩個合而為一了,把一切世間所有的分別諸相,虛妄諸相都合入理體,這些大菩薩贊嘆的就把事相,相入于理,事入于理。那我們現(xiàn)在事不能入于理,例如我們的苦,我們不能理解。苦的性沒有的,你感覺諸相是幻化的,這在住位發(fā)菩提心的時候就是有這么一個覺心,覺照一切法。
無量無數劫修習菩提行
不能知此義不可得成佛
雖然是經過無量無數劫修習菩提行。如果你沒悟著這個道理,你經過無量劫的修行,發(fā)菩提心修的菩提行,修的菩提行,就悟得菩提,證得菩提,那就知此義了,那就可以得成佛了。如果沒有修,無論你修好長時間修菩提行,菩提行是覺行,行無所行,無去來之相,沒有修行之相,這個道理一定得懂,要是不懂的話呢,不可得成佛。
不可思議劫供養(yǎng)無量佛
若能知此義功德超于彼
無量剎珍寶滿中施于佛
不能知此義終不成菩提
這顯示什么呢,顯示菩提果的真義。你用無量剎的那些珍寶供養(yǎng)于佛,這只是有形有相的世間相啊,不是覺性啊,再把這些珍寶施給供佛施眾生。他怎么樣能知此義呢,能施者菩提,所施者也是菩提,所施的物也是菩提,三個,沒有能施者,沒有所施物,沒有受施者,這叫知此義了。如果你有分別,有能施者,有作意,有受施者,還有個供養(yǎng)的施物,這就不能知此義,不能成佛。以什么供養(yǎng)佛呢,以法供養(yǎng),以心供養(yǎng),這是能知此義,心佛與眾生啊,三無差別,這就知此義了。最后的這個慧林菩薩贊嘆佛的。
這會要講十行了。十行,你要行的時候呀,知易行難。知道的時候學的時候感覺還容易,做起來可就艱難了。在我們中國古來的大德,兩句話,一個說知道很難,行起來做起來就容易了,這是一種觀點,一種看法。一種說不是這樣子的,知道很難,知道了我再去做就容易了,一個知難行易,知道的困難做起來容易。這兩句話在文學界里,知識界里,辯論好多年了。在我們說知道的不容易,做起來更難了,知也難做也難哪。沒有個善因緣,用我們佛法說,你能聞到嗎?你沒有過去生的那些因緣,沒知道的緣,行的緣更沒有了,行之為艱。我們前頭講的法慧菩薩,引發(fā)我們的智慧,以我們的智慧指導我們身口意的行動。這以下就是行。 先贊行的功德,顯我們自己本具的體性,乃至求佛加持。感應道交難思議,咱們的感,諸佛菩薩的應,感和應,在菩提道上交流匯通,就是感應道交。
以前在須彌山頂,現(xiàn)在到了夜摩天宮,夜摩天宮品。夜摩,是梵語,印度話,咱們翻時分。這天叫時分天,時分天脫離山頂了,脫離須彌山頂了,沒有地居,在空中了。從此以后諸天在空中,這叫空居天。行要做什么去呢,要化度眾生。主要是化度眾生,還有自己修行。第一個你要是化度眾生你得要知道時候呀,該說的不該說呀,所以叫時分。到這個天來說,要知道時間,時分,是你度眾生時候。識其時,大家讀任何佛經,“如是我聞一時”中的那一時,什么時候啊?就是一時啊,前時后時中時啊,沒有,就是一時。因緣契合,說法的因緣契合了,有機可度就是這一時。契合時機,聽者也歡喜,說者也喜悅。
但是夜摩天不是完全離開有法,因為他跟那個忉利天須彌頂還很接近,攝有入空,不是完全離開有。依著空,言的事攝其有。又要行道,要發(fā)心,發(fā)菩提心,行菩提道啊。講的是事,事入到玄妙里頭去了,玄了,說的人間沒有的,聽不懂的,這個人講的很玄了,講故事說玄妙的,說攝事入玄。再一種說呢,脫事,就是事依托事來顯道理。這是夜摩的意思,就說是你得善知道時分,這個時候是末法,你想到很多成道者沒有了。佛是智者,佛的預言,說在這個時候修道成道的,好多證菩薩果的好多證阿羅漢果的沒有了,善知時分。夜摩天在六欲天里頭是第三天,其實是翻的不同有加個須字,須夜摩天,須厭天,離諍天,這個天從來不諍的。有這么幾種名詞,在阿毗達磨論,還有正法念處經,還有佛地經論,還有慧遠音譯,講夜摩天,說這個天哪,光明赫煜沒有黑暗之分,沒有黑夜白天,沒有日月光,日月光照不到了。日光月光是圍著須彌照的,照須彌,夜摩天高到空中去了,依他天界自然的光明,沒有晝夜之分的。這個天沒有一個時間停止歌舞音樂的,歌樂不停的。沒有戰(zhàn)斗,三十三天,忉利天還跟阿修羅戰(zhàn)斗,夜摩天沒有了,遠離斗爭了,斗爭都沒有了。所以這個天又叫離諍天,離開了爭辯,離開爭論。
生這個天的眾生得具足幾種,不殺生的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感生這個天,自己能持戒又能教他持戒,修持自他的利益。再以上都叫空居天,夜摩天是開始。距離閻浮提有好遠呢?十六萬由旬。印度都說由旬,十六萬由旬啊,距離忉利天八萬由旬之上虛空中。夜摩天的方廣邊緣,一共八萬由旬,他這里頭有上行地,林的光明地,成處地,游行池,三十二地。他們的身量是好大呢?五由旬,身量是五由旬。夜摩天還有一個摩修樓陀,宮殿高達一萬由旬,空中有山,清凈山,無垢山,大清凈山,一切都是自然的莊嚴。還有種種河池園林周匝。夜摩天一晝夜相當我們人間的二百年,壽命二千歲,是夜摩天的壽。既然叫六欲天,就有男女,跟人間,跟忉利天相似的,但是男女關系不象人間。夜摩相抱,男女相愛了互相抱一抱就合了,生下的小孩,抱一抱就能受孕生子。孩子出生時候就象人間的小孩三四歲,生下來三四歲很快就長大了,他們生是由膝蓋上生,從膝蓋骨生。夜摩天的故事很長。
先講講法吧。我們在須彌山講的是十住法門,是從我們有信心生到了十住了,凡夫地到了十住位了。那么從十住位漸漸的就入了十行位了,夜摩天依空而住,是十行法門,依著法空之理而行。他要再進就進到兜率陀天,兜率陀天是講的十回向法門。佛到兜率陀天說十回向法門,這個時候沒有貪求,于諸境界相沒貪求,這是以大悲為主,利化眾生。大悲為主,慈悲,彌勒菩薩住兜率天,稱慈氏菩薩,饒益眾生。于一切境界無所貪求,說十回向法門。在夜摩天說十行,兜率天說十回向,再生他化,他化自在天就說十地了,十地法門。這是佛所說的法如是配的,大概的次第是這樣子。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能令一切諸佛歡喜。何等為十。 一者精進不退。
精進不退,這個大家都懂,懂是懂,但是常退,不是不退。精進修習的不夠,指我們的心,不是指行為。因為心是主者,在華嚴經里講的多數是心,一成一切成,你的心成了,一切法都成了,萬法唯心生,萬法也唯心滅,所以說要精進不退。
二者不惜身命。
一般來講,我們人生當中最尊貴的就是生命,我們學佛的弟子們換了,換什么呢?佛所說的法最尊貴,比生命尊貴得多。為了法,為了讓一切眾生覺悟,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輕。
三者于諸利養(yǎng),無有希求。
凡是有利益的事,我們不去求它。為什么?有利必有害。莫說你求的時候用種種手段,想種種辦法,求到了,是禍害。在家的弟子求福報,供養(yǎng)你,供三寶,你把他轉出去就是了,給他增長福報,越轉越大,不必貪求利養(yǎng)。
跟我們好多道友說,求是求不到的,化緣,沒有緣你化什么,有緣,有緣不用你化,他會送來的。咱們普壽寺大米白面,吃不愁,穿不愁,咱們化緣去了?人家送來的呀。但是你要曉得:常住一粒米,重于須彌山,也不要說那么重啦,吃起來怪害怕的,哪有那么重的,就是你的心,于心受之無愧。起碼人家供養(yǎng)的,讓人家得福。那我們自己沒力量啊,你是沒得力量,誰有力量啊?佛菩薩有力量。你不是每天念經嘛,把你念經的福德,求三寶加持的福德,轉供養(yǎng)給他們。他們供養(yǎng)你的是衣食,那我們供養(yǎng)他們的是什么呢?福報。讓他身心健康,所做事業(yè)順利。但是我們自身--發(fā)菩提心的人,于利養(yǎng)無所希求,無所希求,那求什么?求法。有法就足夠了,就滿足了。
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虛空。
我們所求的法,不是在相上執(zhí)著。一切法皆如虛空,佛教授我們的法,如虛空,不是虛空,你觀想象虛空,而我們這個是真空,真空不空。
五者善能觀察,普入法界。
每一法都是法界,這是從理上觀,要從我們的心里觀,我們的心是遍的。
六者知諸法印,心無倚著。
法印,翻過來,印證諸法。佛教授我們法,怎么樣印證呢?法印很多,有一法印,二法印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用法來印證我們的心,用我們的心來印證法,讓我們的心,跟法相結合。為什么講印證呢?用佛所說的法來印證我們的心對不對,我們不知道對不對啊,拿佛所教授的法印一印證就對了。例如說吧,我們怎么樣觀想?說一切法無常,怎么樣無常的?要是這件事,合符佛所說的印證,那就是真實的,要違背這個,就是不真實的。一切法空,沒有真實的,如夢幻泡影。一切法苦,你要一執(zhí)著,一貪求,苦就來了。一切諸法無我,你觀想,哪一法是我。一切法寂靜,法本身是寂靜的,是你的妄念心使它不寂靜,這就是法印,印證你的心,以法印心。你有貪愛沒有?說沒有,我能觀無常了,就沒貪愛了,有什么可貪愛的,都是無常的嘛,這樣用法來印證的。
七者常發(fā)大愿。
常時發(fā)大愿,愿成佛,愿度眾生,愿莊嚴佛國土。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都是大愿。這樣能成就你的清凈忍。
八者成就清凈忍智光明。
咱們說忍,沒有智慧是忍不了的。你看不破,沒有智慧??床豢?沒有智慧。不能觀照無我,沒有智慧。你怎么能發(fā)起大愿來,怎么能夠有清凈忍?忍,有多種解釋。對甚深的法義認可,也叫忍,佛說的無常法,我認可了,確實是無常。咱們有一法能夠進入、深入的話,就成道了。知道無常,你還貪愛嗎?什么也不貪愛了。知道無常的都放得下了,看得破了??吹闷撇欧诺孟?但這個得靠忍力。這里講清凈忍,對于佛所教授的法,我們確確實實認知它,是智慧的,是光明的。
九者觀自善法,心無增減。
同時觀我們所做的好事、善法,所做的一切善業(yè),觀自己所做的善法。對我們心體上說,我們的清凈心,就是我們講《華嚴經》的法界心,大方廣的大,我們的本體那個心。我們做了很多的好事,發(fā)菩提心成就佛道,成就到最后,我們的本體那個心,沒增加一點,還是原來本具的。我們墮落到地獄,墮落到眾生,經過無量劫無量劫,也沒減少,還是你的心,無增無減的。
十者依無作門,修諸凈行。佛子,是為菩薩,住十種法,能令一切如來歡喜。
修了一切善法,修了三大阿僧祗劫,修了無量清凈道業(yè),無作--做了沒有做,這才叫清凈梵行,這才能令諸佛歡喜。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節(jié)錄
梵本的《華嚴經》里有《明法品》又叫《法光明品》。一個是法慧的智慧,一個是明菩薩入住之后要行十行。
法、也就是我們的心。一般講,法者是規(guī)則義。法:軌生物解,給眾生有所行,有個軌道;它有照了義,明法有照了義;又明是智慧,智慧的用。法就是理,就是理行,是果。修行的方法要依體修,要明體。一般我們說法有四種:教、理、行、果。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理行果是四法,而你要尋這個教義,在教義上要明到理。學教悟理,悟得教的道理了,接著就要修觀,觀理而起行,修行就成果了。行了才能得果。這品的大義就是說已經住在如來家了。要精進修行啊!
怎樣修行呢?佛子,菩薩摩訶薩,初發(fā)心的時候是求一切智慧。
這一品請問的人是誰呢?是精進慧菩薩。這六品經都是以法慧菩薩為主的。前頭已經說了五品:《須彌頂品》、《偈贊品》、《十住品》、《梵行品》、《發(fā)心功德品》。說你發(fā)了菩提心,一定得到廣大的功德,那廣大的功德使你心明了,心明了就是智慧增長了。那你所行的法就根據你所明的,所明白的法義去進修。這品就是精進慧菩薩問,法慧菩薩答的。
了知如來。無功用道。乘普門慧。入于一切智智之門。永得休息。是則能凈般若波羅蜜。示現(xiàn)一切世間作業(yè)。教化眾生。而不厭倦。隨其心樂。而為現(xiàn)身。一切所行。皆無染著?;颥F(xiàn)凡夫。或現(xiàn)圣人。所行之行?;颥F(xiàn)生死?;颥F(xiàn)涅槃。善能觀察一切所作。示現(xiàn)一切諸莊嚴事。而不貪著。
這個含義很深的了,無功用道并不是不去做了,做也沒個得,做要有所得啊,無得,這叫入三昧,沒有其它的一切的偏見,那邪見更沒有了,善觀一切諸法的實相,這叫普門智慧,這才能入于一切智智之門,入佛的境界,佛的智慧,永得無休息。經常這樣觀,初觀還很生疏,觀久了就不生疏了。觀就是思維修,思維修在一切法上得到自在,這才入于一切智智之門,成就了,永得休息,這叫真正清凈的般若波羅蜜。這是根本智,還得達到方便智。說《華嚴經》跟其它的經不同,這個智慧底下開了方便、愿、力、智,成為十度。在世間所有一切作業(yè)到這種境界,他利益眾生時就不會疲倦。一個成就者,他利益眾生時也不會疲倦了,他思想里頭也沒有什么叫利益眾生,也沒有什么叫不利益眾生的念頭了。要有一個利益眾生想,這還沒有成就。眾生有所求他就現(xiàn),但是他所行的一切沒有染濁,心里沒有染濁的思維,他也現(xiàn)凡夫身跟凡夫一樣的生活起居。但他若現(xiàn)圣人身那跟圣人是一樣的。圓滿之行,他所做的都是圓滿的。他有時候現(xiàn)生死。釋迦牟尼佛也現(xiàn)生死,他的生死不是生死。也能示現(xiàn)生死。觀察一切所做,示現(xiàn)一迥切莊嚴事而不貪著,就是他方便善巧,這叫方便智。智慧度還能分別理和事。
根本智。指的是般若波羅蜜那個智,那個智是直接照根本的,這個智是作用,能分別的,這是屬于實行,乃至向別人學習的時候能起分辨的作用。在教化眾生的方便當中也得有智慧。要知道眾生的根器如何。要知道眾生過去什么習氣最重。對機教化,一說法他就開悟了。如果不知道,摸索的時候呢,那就不容易了。所以這個智能知道他的貪欲、嗔恚,愚癡,知道他的等分,知道他的行地,乃至一念中能知無邊眾生的行。所有這些問題啊,都得靠智慧的分別力用,智慧有力量,在用上也就有力量。知道這個修行者貪欲非常重,你應說對治貪欲的法。嗔恚特別重,你給他說不要發(fā)脾氣,不要嗔恚法,嗔恚能把你一切的善根都燒毀掉。而愚癡重的就像那傻子,學習修行時,你得分辨他過去的根機,學什么法能相應。知道眾生所作、所想,口里所說的,這是菩薩智慧當中善于分別眾生的根,知眾生的心。這樣就能以相應法使他得度。知法的真實,善求的話,知道如來的力。知道如來的法門,知道凈智波羅蜜。菩薩利益眾生時如醫(yī)生一樣,了解眾生的病根——貪欲、嗔恚,、愚癡,哪個偏重。大菩薩于一念中就知道億萬眾生的心念。所以相應說法,順著理體,順著自性給他說法?;蛘呓o他講四攝法,或者給他講慈悲喜舍,對病下藥。佛所說的法有主有兼,你嗔恚心很重,主的是什么呢?忍辱。那其它的呢?你除了忍辱外,你得學般若啊,沒有智慧你能忍得到嗎?有了智慧,從利害關系想,從自己的需要想,從現(xiàn)在自己當前所處的,什么環(huán)境,先得認識你的環(huán)境,從環(huán)境想。所以,這樣才能知病、順理、知根、受法,這就叫以智慧度眾生。
什么是理法和果法?理就是心。果就是你做任何事所得到的效果。不一定往大的因果上講。好比你讀這部經,你心里生歡喜,這就對了。這部經對你來說你能得度。不知道各位道友有這個感覺沒有?當你剛發(fā)心,或者讀《華嚴經》也好,讀《法華經》也好,讀《金剛經》也好,你沒發(fā)現(xiàn)沒讀經的時候,事情很少,一讀經的時候事情非常多,沒有時間讀。這就叫業(yè)障了,要認得業(yè)障就這樣來認識的。你不入佛門,好象無所謂。比喻說你離開家到外頭打工,或者到美國,或者到其它別的國家,他從來沒想到爸爸媽媽。等到出了家,過了一兩年,得了,妄想來了,每天都想回家,想念爸爸媽媽了這叫業(yè)障,你知道嗎?有了智慧,你用什么方便都是解脫的,自在的。沒有智慧,沒了那個德,那你就不自在了。因此必須得學,學完了,深入了能知道眾生的心。這個是講的十住菩薩在修道的時候,在度眾生的時候,這些法都得具足。覺悟諸法,明白它的理,明白它的事,應該用什么法得度者就給他說什么法,這樣才能達到清凈的智慧波羅蜜。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節(jié)錄
《升須彌山頂品》在什么處所說的呢?在忉利天。會主是法慧菩薩,這個會叫十住會。須彌山是印度的原話,梵語蘇迷盧。華言妙高峰。佛以智慧自在之力,不動覺樹,沒有離開菩提場,所以叫升須彌山。須彌山頂這個處所不是在人間,而是在天上。天表示清凈、自然的意思, 所以稱它為妙高。妙高是說到了這個山峰的頂點。須彌山在人間說是最高的地方,但是在六欲天來說它是低的。四王天、忉利天都是依于須彌山而住。佛升須彌山頂,到忉利天宮說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講到,在妙高山頂見到德云比丘,也是如是顯示的,這個是圓教的發(fā)心品。那是形容什么呢?形容忉利天這個宮殿,十佛皆在此善法堂說過法,極為殊勝。
須彌山的體是寶所成就的。在這個山外頭有七重金山,還有七重香水海。其量廣大。大家都看到頂上有一只鳥,那鳥叫大鵬金翅鳥。它把兩個翅膀這么一鼓一扇動起飛,就有萬萬九千里。它經過七日七夜才能飛到這個山頂上。所以稱為妙。妙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是表法而說的。所表的是七支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這叫七支。佛上升到這個天,做什么去了呢?佛的法身。有的說法體,有的就說是佛的肉體不動,不動就沒離開菩提場,而上升須彌頂到忉利天宮說法,這是形容佛的業(yè)用不可思議。佛到那兒去要有作業(yè),作業(yè)就是說法,應十方而說法。佛到忉利天的目的,就是為了說這個十住品。
十住品所講的是什么呢?就是講的聞思修。信了就要去做。怎么做呢?就是聞到這個十住法門,要去思惟修行。要理解它的體,而不是相。因為這個住是無住。十住、是住即無住。因此這個法門比十信又深入多了。十信講體,那個體只讓你信。因為能信才能做,做了才能證得。十住法門,所學的解說的道理都是微妙的。因為一到住位,見了法性,就是生到如來智慧之家。這個時候,一切的無明頓盡,這才叫真正的開悟。大徹大悟。但是習氣、煩惱,還須漸漸的以法自除。三十位菩薩一位一位的斷這個煩惱,斷習氣。像《十住品》中所說,菩薩住處廣大,跟虛空法界等。因此說他住在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一切諸佛所住處。在十住位的菩薩發(fā)菩提心,那叫《發(fā)心功德品》。這個功德不是平常所講的功德,是《華嚴經》的發(fā)心功德。他一發(fā)心就跟諸佛平等平等?!度A嚴經》上說,初發(fā)心時成等正覺。一發(fā)心就跟究竟心平等了。如是二心初心難。這說的是入了住位的發(fā)心,不是現(xiàn)在咱們的發(fā)心,也不是十信位的發(fā)心,這個絕不能跟三乘方便教來相等,這是華嚴獨特的。三乘法,小中大都叫方便教,方便教不是真實的,因為這個十住菩薩就是地前菩薩,三賢位的菩薩,他能夠折服現(xiàn)行的無明使它不起。能夠漸漸的登入十地。因為這個是一切諸佛根本不動智,依這個根本不動智發(fā)心的緣故。成就什么乘呢?成就如來的一切智乘。為什么能夠百劫做佛呢?因為入了住位就不同三乘。他所用的是三種觀行,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以華嚴三觀來圓滿此位。
佛佛道同都是從本心地信、住起行。住到如來家,以此來形容住到須彌山頂,這講的是世間相。因為這是講佛要升到善法堂,須彌山頂上的時候,講這個處所的歷史。到善法堂說法,說什么法呢?說十住法門。在善法堂說修行十住法,故叫妙高峰善法堂。誰請佛去說的呢?是佛自升到忉利天,帝釋請佛,有請才說。有根再假外緣,叫緣促成,這就是說法的趨向。十住位說法,不止這一處,不單說這一品經,此處所說的只是須彌山頂品而已。說十住法門共有六品經。如《須彌山頂品》、《須彌山頂偈贊品》、《十住品》、《梵行品》、《發(fā)心功德品》、《明法品》,這六品經所說的都是十住法門?!俄殢浬巾斊贰泛汀俄殢浬巾斮寿澠贰愤@兩品說的是方便發(fā)起,后四品就是正說了。現(xiàn)在說的是開始,用這個須彌山頂處,來表示這個法,隨著經文再解釋它的意義。因為在這品以前,是在普光明殿人間說的,成就十信心。十信滿了入了住位,所以在須彌山頂說十住法門,一位一位的升進。這六品經把十住法門說圓滿了。由此可以看出此品是以這個處所來表明這個法的。
而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于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恒對于佛。
為什么叫齊現(xiàn)呢?這個世界是無窮無盡的世界,也有無窮無盡的忉利天。每個四天下的忉利天,閻浮提同看見如來坐在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度A嚴經》一舉十,十完了再舉,十成千,千成萬,完了重重無盡,這是放開的。收攝呢,回歸于一塵、一毛、一念、放時無量,回收的一毛一塵一滴,都可以。而時,什么時候呢?在佛菩提場的時候,普光明殿的時候。說法的主,說法的伴,與會的那些大菩薩,全來集合到一起了,全來聞法。這講重重無盡的十處,前會并沒散,后會又再說,這是《華嚴經》特殊的意義。必須這個會結了,才說那個會,不,這個會并沒散,就是去開那個會,這叫重重無盡。菩提樹為本,其它的都為伴,一共有九會,《華嚴經》一共講了九會,始終沒離開本,其它都叫伴。
這第一會是體,其它的會都叫用,同時頓遍。體即是用,用即是體,無前無后,不壞前后,同時俱演。這意思就說佛升到忉利天說法,菩提場還在說法,普光明殿還在說法,并沒散。并不是這個會完了到那個會去,同時頓演。不離覺會,而升四天,沒離開菩提場升到忉利天,而且十方一切四天下。所有這個都看見佛還坐在菩提樹下呢。十方講佛與十方諸大菩薩,同到菩提場,而演說法。都感覺著自己對著佛,佛給他們說的,這種境界相啊,咱們經常說不能用意念所想象得到的?,F(xiàn)在可以用這個比喻但是不能現(xiàn)身,能現(xiàn)影,咱們用寬帶在這兒講,妙吉祥寺也能看到,我們這講他們也能聽到,那是影子。佛這個不是影子,十方都看見佛在說法,在這個會看見佛對著他說,都是對面說法,他們并沒感覺差異,都如是啊。“靡不自謂恒對于佛”,沒有一個不說我這對著佛呢,佛對我說,所有菩薩乘佛的神力都在說法,塵說、剎說、正報說、依報說、微塵剎土都在說法。這就是華嚴的特點,只有《華嚴經》這樣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賢首品第十二》節(jié)錄
《華嚴經》上說,設有菩薩經過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法,具足了六種神通,由于未聞此《大方廣佛華嚴經》故,又名假名菩薩,不是真實菩薩。雖然能夠聞到但不信不入,此是《賢首品》所要辨別的。在《賢首品》中“一切世界諸群生,少有欲求聲聞乘,求獨覺乘轉復少,趣大乘者甚難遇。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鄙蟻硭f這個法,能夠信入,不用說你解、行、證,就已經入佛種性了。又曰:”有以手擎十佛剎,盡于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為難,能信此法乃為難。”能信《華嚴經》這種教義的法,非常的難。說他的神通妙用,手擎十佛剎,在空中往上一劫,這個不為難,能信華嚴者最為難。在《華嚴經》中普賢菩薩這樣說,但聞如來名號及所說的法門,聞而不信,將來亦能成金剛之種。光聞到了不信,現(xiàn)在不信,將來一定能信。就像人吃了金剛,能消化得了嗎?聞了《華嚴經》亦復如是。永遠不會退墮、永遠不會消化。因很遠,但是能不退。這是說因是種下了,現(xiàn)在不信,將來經過一劫,他一定能夠信入的。此即是《賢首品》的大意。
此品讓我們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呢?達到普賢的性德,普賢的行德。普賢的性德自在妙用的莊嚴,而能安立,建立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能圓融無礙:天臺智者大師就依著這一品,建立的圓頓止觀:發(fā)大心的修行者。他的信心是圓信,圓滿的信心而起的修行,這叫圓行。圓行就圓滿通達的、圓融無障礙的圓行。行圓行者一定住于圓位,以圓滿的功德莊嚴自己的法身,那么,以圓滿的智能力量,來建立一切眾生。所以稱華嚴宗是圓滿的教義。它是圓法,從開始就是圓。起圓信、行圓行、住圓位、得圓德、起圓用,都用圓融來貫穿。聞到法是什么法呢?生死即涅槃,生死的色身就是法身。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般若,煩惱就是智能,智能是依著煩惱而產生的智能。現(xiàn)在我們這具縛的凡夫,受惑業(yè)所束縛,在《華嚴經》中講,說你的業(yè)果就是解脫,這個道義是很深的。般若解脫就是達到究竟的佛果,般若的清凈就是解脫自在。你聽到一切法,一切都是圓法。那么怎么樣起圓信呢?信一切法即空。相信在體性上一切法不能建立是空的。依著空而建立一切有,這個有是假有,不是真實的。如何達到空有之中,空和有就是中道義,空假中三觀,沒有三觀而立三觀,就是沒有空假中,而立空假中。所立的不是真實的是妙有的,妙有非有就是真空。一而三非三,一而三即三,這樣才能進入中道,達到究竟清凈自在。能夠聞到這種甚深的法不疑惑,不用說你進入了、信了不懷疑,理解到空性就是如是,聞著甚深的法、廣大的法,沒感覺有什么奇異,一切法原本就如是,這叫真正的勇猛精進,這樣的信才叫圓信。信一切法就是如是,這樣就叫圓信。那什么叫行呢?圓教所立的修行,直至無上菩提,不求其余諸法。專求無上菩提。不為人天果報,聲聞、緣覺、權乘的諸佛菩薩。唯依最上乘發(fā)無上菩提心,究竟達到無上的佛果,這叫圓行。 圓信跟一般的信佛、信法、信戒、信定、信慧,跟這個不一樣的,這叫圓信。圓行是專求無上菩提不趣向三諦各別的修行。 在這種修行所起的德和用上,就是性德所起的體用,這就叫圓行。 聞到《大方廣佛華嚴經》而不起疑惑,信一切法就如是,這是不可思議的。
《賢首品》是文殊師利菩薩發(fā)起的。文殊師利菩薩問,賢首菩薩答。說出了這品經。《賢首品》講的是實行。就是修行,修行就是觀行。行是依著觀力而來的。行必須得有德。因為信就具足了德,沒有信心修華嚴行是不可能的。那個信的德,就是你行道有得于心的信,德就發(fā)生作用信圓滿了,就到了住位,所以《賢首品》所教授我們的方式,就是教給我們怎樣去做。信解如來的因果。行了依著如來的因果所行,普賢菩薩的五位行法,以此來調和身心,這就叫起身心正念。集一切如來的善根,所有的思念,就是利益眾生,這就是賢。從凡夫開始就能夠彰顯、頓入法界,知道一切諸佛的因果理智,一時頓現(xiàn),這叫首。又以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果行,證果而后起因行,成信之初。就叫賢首。相信自己的性體,隨順性體,具足了性體。這個就叫賢。因行賢吉祥。咱們經常說吉祥如意,妙吉祥,吉祥就顯圣德、圣德就是首,賢首菩薩就是達到自性具足性德,這位菩薩所演說的法,就是這一類的法,故叫作“賢首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問明品第十》節(jié)錄
此品的宗趣。宗是宗旨。趣是趨向。趨向什么?趨向到后面的《凈行品》。這是說十種信。如果說信。沒有讓他生起力量;沒有讓他信生根,所以叫“問明品”:“問明品”的目的,就是要由信起解。使我們沒有信心的人,都能生起信心;已有信心的令他生解。解,就是開悟,由解而起行,是說已經解悟了,就要去做:由行要發(fā)愿。我們做事的時候,要發(fā)愿。愿,就是希望。愿促行;誓促愿。誓、愿、行的“誓”,就是監(jiān)督你這個愿,要去執(zhí)行。有這個非要去做不可的愿心,那么就能證入了。證入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成佛。
“菩薩問明”:“菩薩”是指人說的?!皢柮鳌笔侵钢ㄕf的。前頭是舉佛的果德,現(xiàn)在要表因。不說佛只說菩薩,菩薩就是因?!皢枴蹦?依著問才有答復。答復的跟問的兩個含義是一個。理能夠成事;事靠理成。問明嘛。意思是說這個我不明白,我問問你,請你給我說個明白。問明就問這個光明和覺。
有問一定有答。這個問是廣問的,泛問的。還有一種是難問。依理來爭執(zhí),就像我們很多辯論的時候一樣。說這個事情是不錯,但道理說不過去。這叫問難。這品問答是誰跟誰問答呢?是文殊師利菩薩跟覺首菩薩,十位菩薩,互相的辯論。互相的問答。目的只有一個,讓一切眾生都能明白,前頭所講的這個光明和覺。答呢,就是答復解釋的意思。說這個道理我不懂。請你給我解釋解釋。解釋所問的事,所問的理。一一給他說清楚。把理也顯明白了,事也通暢了,就這個含義。
這一共說十個菩薩。從文殊師利菩薩開始問起,十個菩薩就十門。每一個菩薩說一門。十十成百,就甚深的分成十段。第一緣起法甚深。緣起甚深。什么甚深呢?這個緣起要能達到性空,緣起諸法,知道性空之理。第二教化甚深。為什么教化很深呢?教化一切眾生,讓他生起信心。第三業(yè)果甚深?,F(xiàn)在他的因種得深,將來一定能得到好的結果。因為業(yè)果甚深故,眾生所有的業(yè)果。他所造的業(yè),非常的復雜,也非常的微妙。第四說法甚深。對著業(yè)果甚深,而說法甚深,那佛所說的教法也就深入了。第五福田甚深。成佛要?;劬咦懵铩8L锏纳跎钜馑?讓你懂得去培福。怎么樣去培福?供養(yǎng)三寶,這個大家都懂得。供養(yǎng)三寶里頭有事供養(yǎng),有理供養(yǎng)。理供養(yǎng),普賢行愿品中說,法供養(yǎng)為最。事供養(yǎng),我們開個慈善會啦。救濟社會窮人啦,這也是供養(yǎng)。供養(yǎng)眾生:你這樣事供養(yǎng),解決他暫時的閑難,沒錢,給他點錢;他沒飯吃,給他吃頓飽飯。能解決他的問題嗎?你得讓他培福。那這個道理是甚深的。給他說法讓他了生死,再不墮三途,再不受苦難了,那這個福田就深了。法供養(yǎng)為最,你給說個教法,給他說說施波羅密,或者說說禪波羅密,以法來度他,這個種的福田更深了。第六正教甚深。什么是佛的教導?佛所有的言教。第七正行甚深。第八助道,方便道甚深。修行有方便行、有正行。有方便住、有正住。第九異道甚深。第十佛境甚深。這十種甚深,顯示十種甚深的道理。這十種道理都很深的,一種是約他行說;一種約所說的法說。約行說呢,文殊師利菩薩跟那個覺首菩薩互相問答,文殊菩薩是表妙慧的,妙慧就通于那個覺首菩薩所行的道。文殊菩薩問,覺首菩薩答;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答。用互相問答的方式來顯什么呢?顯妙的智慧。因為以智慧,以慧解,能夠成就道行。因為信是為主,其它覺首菩薩所答的,乃至他們問文殊師利菩薩的,這都是差別因緣,把這個差別因緣同歸于佛的境界,
依信而生解,依解而修觀。
這種甚深的道理,不是一言兩句就能把它說清楚的,它有次第。這個次第如何去修?如何去理解?給你講了,緣起深理,緣起諸法甚深。什么因緣生起什么法。什么緣助成你,才能夠成就。緣起的一切道理該攝一切諸法,你要想起觀,依觀而生解,必須得懂得緣起,一切諸法是隨緣生的。諸佛教化眾生時候,有的他就隨順教化而接受,有的他就不接受教化,有善,有惡。這個業(yè)怎么成的?要明。因為說法,聞法而成善,能得到佛的福田,這是隨順因。那這個緣起呢?就是因因而緣起的。
這有十個次第。標明有十心。十位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標的是信心。勤首菩薩表的是進心。財首菩薩表的是念心。德首菩薩表的是定心。智首菩薩表的是慧心。法首菩薩是表不退心。寶首菩薩是表戒心。覺首菩薩是表護法心的。目首菩薩所解釋的是愿心。賢首菩薩是回向心。十心,從信心到回向心都圓滿了,才成就一個究竟信心,才到信不退。佛教授的諸法,就是要你能精勤修行。行就是助道,助你成道的一個正因。但是這必須得有信心。十位菩薩都是表信心的,總成一個信。文殊師利菩薩讓一切眾生信佛的境界。能信的是現(xiàn)前我們的心,所信的是佛的境界。
——《華嚴經光明覺品第九》節(jié)錄
廣大苦行皆修習
日夜精勤無厭怠
已度難度獅子吼
普化眾生是其行
佛是經過無量長的時間修行得來的,那種修行不是懈怠,是日夜精勤。佛是怎么教導我們四眾弟子的?晝夜精勤修行,中夜疲勞過度了,稍事休息。怎么休息啊?讀誦大乘。讀經就是休息。其它時候思維修,觀想諸法。咱們所說的禪定,以為眼睛三分開,七分合,身體坐著不動,心里專注一境,這才叫定。佛在利益眾生的時候,說法的時候,都在定中。佛活了八十歲,都在定中,動中定?,F(xiàn)在西蘭一位大德,他叫動動禪。他在美國跟我講,他入定了,在那跳舞、唱歌,他入定了,這叫動動禪。這是大定的意思,但是修的方法啊,也跳舞,也唱歌,都在入定。心不在這上頭。已度難度,已經度的不說了,眾生難度啊,難度也要度啊,給他說法,說法叫獅子吼。佛的行為,佛的動作,佛的修行,佛是怎么樣修行的?度眾生。大菩薩,沒有自己的觀念,一天就是度眾生的觀念。菩薩怎么修行,度眾生,勸別人修行。現(xiàn)在我們的道友,非得坐那兒去念佛,我是念佛堂的;或者到那去看《華嚴經》,我是華嚴部的;我學戒律,佛叫我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持戒就是修行不持戒,犯戒是不是修行?沒人敢答復,犯戒是修行?你看那菩薩度眾生,他怎么度的,菩薩沒有觀念,我要修行沒有這個觀念,那才叫菩薩啊,度眾生就是我的修行啊,沒有自己啦,光是為了別人。當你度別人是不是就是自己的修行?別人都成道了,你菩薩道是不是就成就了。現(xiàn)在好多道友,我要閉關什么的,那佛法什么都不懂,剛受完戒要去閉關,這幾天找我,讓我給他找閉關的地點。我說你先把心關閉了,就好了,把你心關了,閉關了。修行,在修行上建立修行,不是修行,修的是道,不是行為。我們在行為看,驗證,那些個大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他度眾生的時候,他想到我這是犯戒呀?沒有這個觀念的。他沒有什么持戒犯戒,他腦子里只有度眾生,我為了度他,下地獄都沒關系,他沒有想到我要下地獄,他讓你出了地獄就好了,地獄由我來坐吧,地藏菩薩就是這樣的。那真叫行菩薩道,心量大。學《華嚴經》的,要轉變。
眾生流轉愛欲海無明綱覆大憂迫
至仁勇猛悉斷除誓亦當然是其行
世間放逸著五欲不寅分別受眾苦
奉行佛教常攝心誓度于斯是其行
世間放逸五欲,眾生的這個欲望,就是需求、放逸。我們說慎莫放逸。是指心說的。外邊的五欲境界的緣,再加你內心需求的因。把這種不實虛妄的境界執(zhí)著為真實。欲望是無止境的啦,當你貧困的時候,憂惱的時候,希望有幾個錢能生活,有了幾個錢了還想多得。
這不只財了,乃至五欲中最重要的男女關系,是生死的根本。但這是短暫,生生相續(xù),怨怨相結,沒完沒了的。沒有得到貪求,希望得到。得到了又怕失掉,沒有滿足,欲望無窮。因此就受諸苦啦??嗾呤欠N逼迫義。你要想不受苦就要斷五欲,念著五欲的人,在欲境現(xiàn)前的時候,他認為是快樂,這是苦惱的根本。沒得到一味追求的時候是苦,得到了還是苦,未來呢,還要受果報,還要受苦,所以叫眾苦啊。佛陀教授我們要攝心,不要對世間的五欲去執(zhí)著,那種不實的境界,轉眼成空。或者你得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最后還是空的啊。一切業(yè)呀,本來是空的,沒有的,眾生要去造,把不實的境界當成真實的,所以展轉受苦,無窮無盡的受苦。佛教授我們要常常攝心,認識苦,不被苦所轉。佛是證得了并斷除了苦果的,苦因沒有了,苦因斷,因果盡。他自己證得了究竟的常樂我凈,離開五欲境界,他把他自己證得的來攝化眾生,引導眾生。落到苦難里頭的,佛是常時教導,令他離開苦難。誓度于斯是其行,度一切棄生讓一切眾生離開苦難,苦難的來源就是五欲。給你說說五欲的過患,認識了就不要再執(zhí)著五欲的境界。同時,要斷除我執(zhí),法執(zhí),不要執(zhí)著有我,眾生因為執(zhí)著有我才入生死苦輪的,這個苦沒有邊際的,就是苦輪的邊際,不可得。所以,我們應該謹遵佛的教授,偏受奉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二、四圣諦品第八》節(jié)錄
《華嚴經》的第八品,叫四圣諦品。這品教授我們的是,佛所說法的含義。這是前頭諸佛菩薩,佛放光之后,諸佛菩薩的問答當中,問佛的依正果報。在這個問當中,所有問的問題。佛令文殊師利菩薩來回答。
四圣諦法:苦、集、滅、道。依著華嚴意講四圣諦,隨著這品的文義來解釋。名如來有四種實義。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令一切眾生生起信解。依著四教加說吧,他分四種四諦,。何故不說多單云四呢?不說五不說六不說七不說八,就光說個四呢?什么意思?答的時候就說,此四種的道理,就用諦理攝受一切了。攝受的意思是明一切世間都不離苦諦,苦集。一切世間離不開苦集,一切出世間不離開滅道。圣就是圣人。圣人表現(xiàn)什么呢?一切都正。就是一個正字,什么正呢?不顛倒。入實的審之一切境界。就是無漏正法。把無漏正法,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得之于心。心在理上說的,就是諦理。什么諦呢?因為實在,諦就是實。經過審查。思維。入理了。約境界上來辨,辨境。你所說的相,相不離體。你所說的話不能離開真實,產生決定義。所以世出世間的兩種因果周,佛所教授我們的決無虛妄,決無差錯,是諦實的,所以叫圣諦。境是對著智說的,智對心說的。諦審的意思,必須得有智慧的明了。有圣智來觀察一切諸法。圣諦就是了解到苦無苦,沒有苦。怎么沒苦呢?以般若智慧的觀照,苦無自性,緣生諸法是空的。
世間有漏的這個果叫苦諦。出世間無漏的因是道諦??嗍鞘鼙破瓤鄲赖暮x。就是你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在生死輪回當中,這些苦都是真實的??嘤腥喟丝嗟牟煌H?。第一個是苦苦。說你正在痛苦,苦惱的時候。本來生在這個世間就是苦,又加上你生病啊,或者是受到什么災害啊??嗌霞涌嘟锌嗫?。壞苦,你享受快樂結束的`時候就苦惱了。壞了叫壞苦。舉例來說吧。例如你玩的很高興,或者是看電視??措娪?。游樂的時候,玩完了呢,快樂結束了,苦惱就來了??鞓返臅r候不感覺消耗過度,完了所留下來的是痛苦。樂是苦的因啊!苦是樂的果。你在不苦不樂的時候,無常變化自然規(guī)律支配你的時候這苦惱了。這苦惱包括什么呢?生老病死。這叫行苦。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呢大家都知道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恚。五陰熾盛。求不得。在此不詳講。
集諦。這個在《大乘起信論》里頭講兩種熏習。熏習來的。熏習來的什么呢?世間一切的生活情況。在生活當中,你的行動,思想的狀況,就受貪嗔癡愛把你支配著,使你造了種種善惡的行為,這叫業(yè)因。積聚很多的因這也是真實的。如實不虛的。感來的是什么呢?感來的是生死苦果。
滅諦。滅是盡了,熄滅的意思。滅了就是沒有了。讓你滅個什么呢?滅煩惱的因。我們往往煩惱的時候不去觀照,隨著煩惱轉。那煩惱是怎么來的呢?為什么要生煩惱?找找原因吧。煩惱是種種業(yè)因成就的生死果報。這個滅呀!要你了脫生死。從此,再不受三界之內的生死苦惱,達到涅槃的境地。滅諦是求解脫斷煩惱的。
道諦呢?道就是通達的意思。通達寂滅解脫的方法手段。怎么能達到?前頭所講的滅。就是我們佛教所說的,最根本的,修行的次第。依佛所教授的道,我們經常說菩提道。這條道路一直走到菩提,成就菩提果,達到滅。就是寂滅解脫,滅諦。這叫兩重因果。苦集是世間因果。集是世間因,苦是世間果。道是出世間的因,滅是成就出世間的果。這是大乘《阿毗達摩雜記論》里所說的四諦。
諦含著兩種源。一個法性。一個圣解。一切眾生,都具足法性。圣人具足兩個。法性和圣解。凡夫是有苦而沒有諦。不能在理上證得。二乘人。聲聞、緣覺他也有苦。二乘人知道苦相,不能知道無量相。菩薩呢,無苦有諦,那就高過二乘了。為什么?因為二乘人不能達到法空,不能見到真實。菩薩達到法空證得真實了。菩薩講的諦有無量四諦,一界一諦,十界百千嘛,就有十界百千的諦理。娑婆世界有四百億十千名義。包含的性相,義理顯的非常之多。三乘的四種圣諦,各有各的差別,各有各的性體。他的信解不同。這是如來依著眾生的根器,方便善巧而設施的。無非是讓一切凡夫生起信樂佛法的心。從這個信心開始起觀照自他一切的苦難,這樣子因著觀察苦難之后,發(fā)菩提心,欣樂求佛的教法。
《華嚴經》的義是顯真實的。達到空義而顯他的真實義。一切諸法皆如。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一切皆如。因為他講的是了義。無苦可舍,也無塵勞。他是從性體上來講的。無集可斷。生死就是涅槃。無滅可證。一切邊邪,一切法皆是一真法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十二卷.如來名號品第七》節(jié)錄
這一品的大意,令眾生明白自己的根本煩惱是什么呢?無明。眾生的根本無明就是如來的大智,令一切眾生頓悟,頓識自己的本體,那就是根本大智,破無明黑暗,無明黑暗本來就沒有,唯如來的根本大智。若如來成了正覺了,他自己所成就的威德名號,十方諸佛示現(xiàn)成正覺了,每位佛都有十號。大家經常念的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間解、無上世、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是如來十號。毗盧遮那佛是個總名。諸佛都如是。大智慧光明照耀種種諸法,毗盧遮那就是光明遍照義。以他的大智慧光明照耀一切諸法,也照耀種種的眾生。毗,就是種種;盧遮那,就是遍照。種種的光明遍照就是毗盧遮那,這是佛的德號。
此品的來意是初會。明如來成等正覺之身了,以智慧來攝受眾生、度眾生,并沒有說用如來名號來度眾生。這一品是用如來名號來攝受眾生。在此普光明殿,明佛果的名號來攝化度眾生。意思是舉佛果的名讓你生信解。佛的智慧身是遍周法界的。相信你自己的心,你自己本具足的,有一個根本智慧,與諸佛的不動智本來是一個,以這個來成就你的心,來成就你的信。因為我們經常是心外見法,信心成就不了。讓你反觀你的自心。以方便三昧力,讓信心契合于理,回歸本來的心地,并住在心地上,這叫十住位。
這一品是修因顯果的。怎么樣修因?前面講毗盧遮那依正二報的果德,果德是因修成的。菩薩要想修因契果,必須修因才能趣入果,是趨向的。宗旨呢?信解行德叫宗。成了佛果就叫趣,達到目的。信能到如來地,所以信為宗旨,趣向就為目的。因為果必須應機。果必須由因來的,沒有因就沒有果。果的目的是應機,機遍故果也遍。信佛的身,信佛的力用,信佛利益眾生。
有五種因緣成就佛的名號。以法界自體,即根本智來成佛的名號,這是自體的根本智慧來成就佛的名號。那么以下就有不動智佛,無礙智佛,滅癡暗智佛。每佛都加個智字,智是破黑暗的,這樣有十智佛號。佛有很多的佛,但是最根本的是法界根本智。法界根本智,能使一切眾生的信,產生有力量,叫信力,信能生起力量。法界的根本智,是以十種名來成就的十種的信力。
《如來現(xiàn)相品》問了三十七問。沒有標明的問,是心念的問。這些菩薩心里懷疑,沒有問,但是佛知道了,就用光明來回答他。這一品是文殊來答。答了之后令一切眾生聞到佛的名號能生起信心,信佛的名,信佛的身。有名必有身。有身才有名。都是普遍法界的。隨眾生根機而得到教授、信化。以佛的無邊光明,以佛的智慧身來照俗,破除一切眾生的迷,所以二會還叫普光明殿。
如來利益眾生的時候,每一位進到每一位,修行的時候要位位進修,位位進修都有個助緣。那佛的名號就起到這些作用,讓眾生聞到名號就能漸漸得度,這是約一切諸佛利益眾生的方便來說的。按位進修,成就佛的名號。以下就舉十個根本不動智佛,先舉不動智佛,南方不動智佛,文殊師利菩薩就是南方不動智佛那兒來的。十個不動智佛的,講佛的十個不動智佛,十個根本不動智佛。成就我們的信心。
以下又十個月佛,十個佛都號為月,月亮的月啊,以成住十住品。這是以這種的契法身的根本智,月亮是清涼的,你心得到清涼了,使你契理了,一切的迷惑都消失了,有了迷惑,有了煩惱,就有熱鬧,法性智慧的清涼,以此得成的名號。十行位中的名號是十眼,每佛都以眼為名,同號名為眼,名十行位呀,是以智知,智慧知為根本的,說你要利益攝受眾生要觀眾生的機,所以佛號都叫眼。要善知眾生的根性,以此立名的。十回向中的佛的名號都有十個妙,佛的名都以妙為名,佛號同名為妙。因為十回向的菩薩他進修已經成佛了,妙字現(xiàn)前了,所以佛號名為妙。十地也通妙,從你十信位開始,自己信自己的心,無分別智,一切諸佛根本的智慧,這以不動智。以此成就你的信心,心外如果見到有法,信心不能成就。從這個心以下,以三昧力契合理體的根本的自性的根源。這叫五十個因五十個果,因果法門重重無盡。所以這個信呀,沒講之前跟大家講了很多了?,F(xiàn)在你如果想真正契入《華嚴經》,信什么呢?信自己是佛。因為一切眾生,隨他的根性所愛要的,佛的名號,這品是講佛的名號,佛的名號代表佛的法身、佛的智慧身、佛的報身、佛的化身,所以佛的名號等眾生界。好多的數量。眾生有好多,佛的名號就有好多。同時佛的名號以佛、以天、以神、以主、以人、以仙,種種類類。因為令眾生不再去做惡了,這佛的名號就是對著眾生,他的惡習,惡業(yè),讓他把他消掉,因此眾生業(yè)無盡,做惡無盡,佛的名號是無盡的。
咱們舉個例子吧,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能仁寂寞,能仁就是利益眾生,大慈大悲。寂寞是不動本寂,這就是不動智的智。又者名法界之內,所表現(xiàn)的一些體用,平等平等。把一切法總名為佛號。什么是佛的名號?一切法總名佛的名號。一切法都是講名言的,講名字語言。自己體性是離一切語言的。一切法的自性,是離一切的,也沒有清凈,也沒有什么污染,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就是佛的名號,是故一切法是他的名言,都是佛號,是在這個之下,說一切法皆是佛名號。因為如來他依此,一切法的自性,離自性之法,這個自性,是每個人,每個眾生他的自性,是指這個性說的。因為離開這一切性才能成佛。這個是什么自性呢?各有各的性,人有人性,畜生有畜生性,是指那個性說的,不是普遍所具足的那個,本體而說的。佛在三乘之中,也說根本智后得智?,F(xiàn)在呢?令三乘人回心了,完全回到不動智,表金色世界不動者,令一切眾生直接認到自己的本心,達到你的本心所具足的無分別智。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毗盧遮那品第六》節(jié)錄
這一品的來意,明如來成等正覺,以智慧來攝生,舉佛果的名讓你生信解,佛的智慧身是遍周法界的,有身必有名,有名必有身,隨眾生根機而得到教授、信化,以佛的無邊光明,以佛的智慧身來破除一切眾生的迷惑。
《毗盧遮那品》是舉釋迦牟尼佛的修因,顯他依正二報的果德。毗盧遮那的果德是因修成的。菩薩必須修因才能趣入果,這是趨向。宗旨呢,信解行德叫宗。達到成佛,成了佛果叫趣。信能到如來地,所以信為宗旨,趣向為目的。果是應機,機遍故果也遍。果德,是你所信的境界相,舉果來辨因,讓你能生起信心。信佛的身,信佛的力用,信佛利益眾生,所以佛的名等于眾生。這一品就是說,舉果德讓你生信心,希望成佛。前面講所信,這一品是能信。
我們現(xiàn)在能信的有三個。哪三個呢?修因契果覺悟了,這是五位的圓因,十身的滿果,令諸菩薩能夠了解這個相?,F(xiàn)在講佛的十身,讓你生起修因契果的解悟。信解行證的解悟。
佛共有十身。一者、菩提身,菩提身就是佛修道的道身,菩提身就是道身。如來于菩提樹下降伏一切外魔,大徹大悟,成了正等正覺,這個身叫菩提身。二者、愿身。如來的本愿是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從兜率天下生到人間,說法利生就酬他過去所發(fā)的愿,那么這個身叫愿身。三者、化身。是如來隨類示現(xiàn)的。對哪一類眾生就示現(xiàn)哪一類眾生的機。對機說法的就叫化身。四者、力持身。什么叫力持身呢?如來的神力可以任持全身,永久不滅地給眾生作福田的身,叫力持身。力持身就是佛的真身。如來化身滅后,他的骨灰都叫力持身。五者、佛的相好莊嚴身。是指毗盧遮那佛說。有無量數、微塵數莊嚴實報的身,叫相好莊嚴身。六者、佛的威勢身。如來處于每一會道場當中,威德廣大,降伏一切天魔外道,無不歸服。就象月的光明一樣,一切星星都沒有月光亮,那就表現(xiàn)佛的威勢。七者、意生身。意生身有兩種:一種隨自意,我想現(xiàn)個什么身就化個什么身;二種隨他意,處處受生,要度一切有情,意生身一作意就到了,意到身到,這叫意生身。八者、福德身。如來的福德具足了,沒有不包容的。福德身包含著有智慧。九者、法身。法身就是法性。湛然清凈,周徧法界。佛是以法為身,清凈如虛空,是名法身。佛是修得的法身。我們是沒有修得,但是我們也具足。我們要是悟了,跟佛是無二無別的。十者、智身。智身,如來是妙智圓明,能夠覺了一切諸法,能夠說一切諸法通達無礙。以妙智圓明為身叫智身。法身:約身說分法身、智身。約慧說,是普光明殿慧。殿是諸寶所合成,光明遍照,所以叫普光明,佛于這個殿中放光。佛于殿中說普法門,用慧的光明照耀一切世間,叫普光明殿。
此品有五緣。五種的因緣成就佛的名號。以法界自體,即根本智來成佛的名號。以下就有不動智佛,無礙智佛,滅癡暗智佛等。每佛都加個智字。智是破黑暗的,這樣有十智佛號。但是最根本的是法界根本智。能使一切眾生的信,產生力量,叫信力。這一品的大意,令眾生明白自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無明。如來的大智,令一切眾生頓悟、頓識自己的本體,那就是根本大智。如來成正覺了,他自己所成就的威德名號。十方諸佛示現(xiàn)成正覺了,每位佛都有十號。毗盧遮那佛是個總名,諸佛都如是,大智慧光明照耀種種諸法,毗盧遮那就是光明遍照,以他的大智慧光明照耀一切諸法,也照耀種種的眾生。毗,就是種種;盧遮那,就是遍照。種種的光明遍照就是毗盧遮那,這是佛的德號。
這一品文殊師利菩薩沒入定。前頭所說的普賢菩薩先入定后從定起而說法。為什么以下的這一品不入定?因為信沒入位,性還不定。這品文殊師利菩薩,說以下的法門不入定。有的是定后說,就像普賢菩薩的三昧,世界成就,華藏世界,毗盧遮是定后說的。像無量義經等,它是說完而后入定。有的就在定中說,信位不入定。文殊師利菩薩不入定,表現(xiàn)經文的不同。
清涼國師把它分做五周因果,對解釋假設問答。五周因果是差別的,又是平等的。差別平等的因不同。怎么樣來分呢?他說是差別平等解。里面詳細給你講了怎么樣修。修有差別,所顯的就有差別,但是本具的理體是平等的,攝事歸理的時候就合而為一了。前會舉的果德本來是生信的,現(xiàn)在又舉名號。名號不同了境也有差別,這個如何解釋呢?答的時候是約境生信。相信你自己的心,本具根本智慧,與諸佛的不動智本來是一個,以這個來成就你的心,來成就你的信,信成就了就修,修而后匯歸于心,以方便三昧力,令信心契合于理,回歸你本來的心地。這就是會歸境法為一心。為你的自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八.華藏世界品第五》
咱們前頭講世界成就,一切諸佛的剎海?,F(xiàn)在《華藏世界品》,是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毗盧遮那。答世界海里的提問。在《世主妙嚴品》中,諸大菩薩心里意念一共有37問,這一品也是答37問。在37問中,佛的世界海,眾生海,波羅蜜海,問了很多。這里答復,信、住、行、向、地五位。五位都屬于行,行的時候是因,所感果報,得到的是果。什么因?怎么樣得的佛果?在37問中有這 種問,普賢菩薩就來答。前頭是說諸佛的剎海,現(xiàn)在是說毗盧遮那佛他所依的果報。依報,叫華藏世界。此世界建立在蓮花上,蓮花所含著,所以叫藏。華是因,含著果德,成就了才有這個華藏世界海。華藏世界一共有三品,第八、第九、第十,就是一品有三卷經。
這個經所說的含義,啟發(fā)我們生起信心。相信你自己的身具足了毗盧遮那。信心是佛,你現(xiàn)在的心是佛,跟佛平等平等。光信不行,還得去做,怎么做呢?做有方法的,那個方法就叫解。學習做的方法又叫行。菩提心是因,發(fā)了菩提心要做才能證得菩提果。
這個法會的會主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介紹毗盧遮那佛莊嚴的依正果報,現(xiàn)在都是依報。前面所答的那些菩薩,所問的是一切諸佛的剎海。這品專說毗盧遮那的依報,叫華藏世界。我們現(xiàn)在所居住的就是華藏世界。把這個名詞具足說,就是:“華藏莊嚴嚴具世界海之徧清凈功德海光明品”,簡略說就是:華藏世界。
《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
一、引 言
中國的佛教,素來以大乘經典為主流。自從《華嚴經》傳譯中國,直到思想體系完善、重重無盡,圓融無礙觀,凝聚了中國人的心聲。從全經內容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講毗盧遮那佛依正莊嚴境界;第二是闡明了如何從凡夫到成佛的歷位,需要圓滿哪些行愿;第三部分以善財童子南游,一生成辦,入普賢三昧,證入毗盧性海。本篇文章從五個方面說明,目的想與大家共同來欣賞華嚴以及了解此經在中國傳譯弘布的情況。
二、《華嚴經》的三種譯本
1、《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
又稱為晉譯華嚴。東晉沙門支法領,從于闐(今新疆境內)取回梵本,華嚴前三分為三萬六千偈。到東晉義熙十四年(418),由吳郡內使孟,右衛(wèi)將軍褚叔度,恭請佛馱跋陀羅(覺賢)尊者主持法業(yè),慧嚴等百余人,在道場寺譯成六十卷華文。
六十卷《華嚴經》雖譯成文,當賢首國師(華嚴第三祖法藏大師)奉詔宣講六十華嚴時,深感經文不能連貫,認為必有欠缺,適逢中天竺地婆訶羅(日照三藏)來華,攜有華嚴經的第八會,經二師???,復禮法師執(zhí)筆,慧智譯語,補足原文,遂成《華嚴經》六十卷的完本,共計三萬六千偈,三十四品。
2、《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
唐·武則天,特重華嚴之極,希望更加求得詳盡的華嚴經,派使者訪于闐梵本。實叉難陀(喜覺)尊者攜來梵本華嚴,在證圣元年(695),東都大內遍空寺譯成華文,武則天親臨譯場,并且為此寫序及提品名。由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義凈三藏,同宣梵文后,更付沙門復禮、法藏等人,在佛授記寺潤飾辭藻,到圣歷二年已亥(699)完成了八十《華嚴經》的翻譯,人們常稱為新譯華嚴。
3、《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四十卷
南天竺烏茶國王手書此品,于德宗(李適)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十八日進貢。德宗帝獲此梵卷,于貞元十二年(796)六月五日,詔般若三藏(罽賓人,德宗時游華)于長安崇福寺譯成四十卷,十四年(798)二月二十四日完畢,稱之為四十華嚴。其實也可說成是前二部華嚴入法界品的展開。
在中國擁有三種譯本華嚴,前后持續(xù)三百多年傳譯,那也是一項艱巨的譯經任務,從另一個角度說,《華嚴經》在中國的影響非凡.真正要弄清楚華嚴圓融無礙,重重無盡的思想,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沒有華嚴宗人長期以來研究、弘揚,要一目了然,豈非小事?所以借此機會緬懷漚心先賢,是他們?yōu)槲覀兒髮W華嚴者鋪平了道路,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再到華嚴禪學,最后發(fā)展到華嚴易學。經過這樣的過程,我們不再為此大經而生畏。三部華嚴經篇幅不同,但各占優(yōu)勢。六十華嚴篇幅不多,可它卻具備 了八十華嚴的精神實質,之所以受學界的重視;四十華嚴雖然精辟,義理含蓄,一般人是難以達成毗盧之性海;八十華嚴文廣,在教界義為更完善,多擇以誦持、研究。佛教史上,曾經有兩位大德對八十華嚴進行綱要性地系統(tǒng)化。
三、對《華嚴經》的兩種不同劃分
1、清涼澄觀大師的分法
澄觀(738——839)大師是華嚴宗的第四祖,他一生專精華嚴,承師之學并加以發(fā)揮。同時,吸收了般若空義,涅槃佛性,法相賴耶染凈,以及運用《起信論》的一心二門,隨緣和不變的思想,更明確地提出了四法界說,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單講華嚴經就有五十余遍,著述四百多卷,侖對華嚴宗的貢獻并不次于法藏大師,甚至還有超前之說。澄觀大師不但在教界綽越,在當時社會地位也非常顯赫,成為七帝之師,七帝代宗、德宗、順宗、憲宗、敬宗、文帝的敬重,他先后受賜為鎮(zhèn)國大師、清涼國師、大照國師、大統(tǒng)國師、任天下大僧錄、僧統(tǒng)等美稱。
澄觀大師義為三十九品,八十卷的《華嚴經》是毗盧遮那佛于菩提場,七處九會(人間三次,天上四次)同時頓演,一真法界。他根據教、理、行、證分成四分,又從因果關系分成五周。所謂四分是:舉果勸樂生信分,初會六品經文是;修因契果生解分,二會至七會三十一品經文是;托法進修成行分,離世間一品是;依人證入成德分,入法界一品是。五周者即:所信因果周,初會六品是;差別因果周,從第二會到第七會隨好光明品是;平等因果周,第七會后兩品是,是普賢行品和如來出現(xiàn)品;成行因果周,第八會離世間一品是;證入因果周,第九會入法界一品是。澄觀大師又根據傳統(tǒng)的三分法,他以為《華嚴經》的序分應是初會六品經;從第二會到法界品爾時,文殊從善住樓閣止為正宗分;從法界品文殊從善住閣下為流通分。澄觀大師并不停于三種分法上,另外找到了分科的根據,從信、解、行、證方面將全經分成四分,又從因果方面分為五周。從因果來貫穿凡圣,世出世法無不具因果。佛教尤其重視人生解脫,上至成佛,下齊六道眾生,無論是物質現(xiàn)象,還是精神領域,無不被因果網羅,所以因果具周遍義。
2、方山李通玄長者對此經分析
李通玄是位居士,以吃棗子和柏葉餅淡泊生涯,潛心華嚴,因此得名棗柏老人。著有《華嚴經合論》一百三十卷,《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華嚴經》處處以十字表圓滿義出現(xiàn),以此緣故,李長老借十而分判全經,就此對七處會的說法,作了一番表述,他認為三會普光殿說法,從凡情角度看還有往返,來去之執(zhí),遂而提出了十處十會四十品的說法。比如在初會有十菩薩眾,十眾主神、十眾天子、乃至舍那十身、十定、十忍等等,無處不以十體現(xiàn)華嚴圓滿無礙之意,這無盡法門莫不是一真法界心,一大緣起。
李通玄從傳統(tǒng)分法認為世主妙嚴品為序分;如來現(xiàn)相品以下為正宗分;如來出現(xiàn)品以下為流通分。在流通分中清涼大師則從法界品爾時,文殊從善住樓閣下為流通分。李通玄認為全經內容可分為五位法門(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三周因果,即從初會世主品,到毗盧舍那六品為一周,乃佛自分五位因果,是舉果勸修見道分。二會(從佛名號品)至八會(如來出現(xiàn)品),三十二品為一周,乃進修者五位因果,是設法治習修證分。九會離世間品,明果后利生常道,通為設法治習修證分。第十會法界品,善財南游為一周,乃圓彰五位因果,是去言依行圓彰法界分。二種常道,離世間品,同生不染,利生常道,法界品,忘修絕證,佛果常道。
方長者從五位、三周、二種常道來剖析華嚴經??傃灾瑑汕拜叺淖鞣?,為后來研究華嚴經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釋經題及譯者
1.釋品題——《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梵語是Buddha^vatam saka-ma-ha^-vaipulya-sutura,意思是佛華嚴大方廣經,簡稱《華嚴經》。此經是佛初成正覺,在菩提場,針對文殊、普賢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的。大者心之體;方者心之相;廣者心之用。心本無名,強名大方廣。佛者能覺全體大用的人。華者覺悟的因素,嚴者萬行之因花莊嚴佛果。經題七字,全在說明體、用、因、果。也可以說以毗盧法身為體;文殊妙智為用;依智斷習,普賢妙行為因;習盡圓,彌勒補處為果。梵語毗盧遮那譯為光明遍照,法身遍一切處,即是本覺妙性。華嚴以此為體,指示眾生見自妙性即證法身。梵語文殊師利譯為妙德,七佛之師,華嚴依文殊為用,即是依體起妙用,換言之,依根本智起后得智,善巧方便度脫眾生出苦輪。普賢謂德無不遍曰普,上求菩提(成佛的最高境界),下化六道眾生為賢,普賢代表一切菩薩廣大行愿。普賢有因位、果位不同,因位普賢即是在成佛之前行菩薩十度萬行,也可說是眾生本具毗盧遮那佛性,而圓滿普賢果位的就是毗盧遮那佛,在初會中特別強調一切眾生本具足毗盧遮那佛果德,只要堅硬信自己與法身佛無別,雖現(xiàn)處凡夫,依智斷習,妄盡還源,本具佛性自然呈現(xiàn),是種不假外求的,就在一心念間,以普賢行因花莊嚴毗盧果海,所以說一部經題就能全部包含經之意義。
2、此經譯者——實叉難陀
《華嚴經》八十卷的譯者實叉難陀,在三種譯本中已有介紹,根據宋·贊寧《宋高僧傳》記載尊者圓寂年歲,可以推算尊者生于(111——170年),世壽五十九歲,即景云元年(170)十月十二日壽終,依外國法葬。十一月十二日焚化舌猶存,十二月二十三日,由弟子悲智,勒使哥舒道元送靈骨及舌歸還于闐,起七層塔供養(yǎng),號稱華嚴三藏塔。他先后譯出:《華嚴經》八十卷、《大乘入楞伽經》、《文殊授記》等經。
五、根據清涼大師的分法進行闡述華嚴大意
實叉難陀翻譯的八十華嚴,澄觀大師分成七處九會,七處即七個地點:菩提場、普光明殿、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自在天宮、第七、八會都在普光明殿、最后逝多林,實際上普光明殿二次重復,故說為七處。如果不迭地處則是九處九會。這一段是全篇的中心部分,由于經量長,所以只是將每會的大意,中心談談。
1、初會菩提場
第一會是佛在摩竭陀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今印度菩提伽耶),毗盧遮那佛放齒光、眉間光加被普賢菩薩入毗盧藏身三昧,說出了毗盧遮那佛成佛的果德、依正莊嚴、此會共有六品十一卷。在四分中屬舉果勸樂生信分,五周中屬所信因果周。六品是:世主妙嚴品第一、如來現(xiàn)相品第二,普賢三昧品第三、世界成就品第四、華嚴世界品第五、毗盧遮那品第六。世主妙嚴品為一經之總序,揭示了毗盧遮那佛法身妙德,展示了正覺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的種種廣大莊嚴,以及集會大眾嘆佛、聞法,惟有行普賢行的人才能默契毗盧性海,這種熱鬧非凡、狀觀的場面,甚至會場的師子寶座都是眾寶嚴飾,猶如因陀羅網、珠珠互映,重重無盡,智入三世,了知心佛眾生三業(yè)密意,心境融通炳現(xiàn),喻佛的智慧如大海一樣同時印現(xiàn)星空萬象,意思是要堅定眾生對毗盧舍那的信念,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如來現(xiàn)相品中,如來現(xiàn)瑞相以回答諸菩薩,及一切世主提出的十八種佛法和十九種世界海。如經所言:
“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維。云何是諸佛地。云何是諸佛境界。云何久是諸佛加持……哀愍我等。開示演說。又十方世界是海。皆為諸菩薩。說世界海。眾生海。佛海……一切菩薩智海。愿佛世尊。亦為我等。如是而說。”
佛說法放光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所有的法都能用語言文字表述,正因華嚴會上來的菩薩及一切世主,提出的是佛境界等,這種境界唯證了知,是不可言思慮絕,所以如來以放齒、眉間光回答所問的佛法及世界海。
普賢三昧品,普賢菩薩是一切菩薩行的代表者,為此會會主,唯有普賢行者方能悟入佛果境界,稱性說法,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世界成就品,諸佛世界與眾生世界,從平等法中是無二無別,但因業(yè)力的不同,呈現(xiàn)在他們心里就認為世界千差萬別、形狀。本質等差殊,所謂無邊世界、剎塵國土,或染或凈,皆依眾生心生染凈故。
華藏世界品,是毗盧遮那佛居住的地方,由無數風輪,眾香水海,塵數世界種,相依而住,形成世界網中心有一世界種,有二十重,法藏世界就在十重風輪上,香水海藻香幢大蓮花內。五卷經文也不能詳盡江藏世界,因為數大千至恒河沙為一世界海,恒沙世界性為一世界種,世界海風有世界種,這都是毗盧遮那佛過去無數剎塵劫承侍諸佛,換來的今日法藏世界。
毗盧遮那品,前五品是說毗盧遮那佛依正的果,成就法藏世界的因。這一品說明佛之本因,古今毗盧遮那佛同居法藏品,所謂三世諸佛,佛佛道同,因果無別。到此為所信因果周講完。
2、二會普光明殿
第二會說法的地點是在普光明殿,在菩提樹東南三里尼連禪河曲內,是龍種族人為佛所造的。這會由文殊師利菩薩為會主,世尊放兩足輪光,其內容有六品四卷,即如來名號第七,四圣諦品第八,光明覺品第九、菩薩問明品第十、凈行品第十一、賢首品第十二。此六品主要闡明十信。所謂十信者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護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在四分中屬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屬差別因果周。
如來名號品,這些佛名尊號,代表了不同眾生根機差別,隨眾生欲樂而示現(xiàn)不同佛身、化身、應身,策勵眾生,所以才有眾多佛名。
四圣諦品,四圣諦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即真理,文殊菩薩將四諦法門介紹給法會眾,讓他們當下體認無明、業(yè)識招感的苦果,若因,是謂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一切法皆是自心妄執(zhí)根塵幻象,若能除去攀緣心,相續(xù)心,還有何不了,既然如此,一切色心諸法,莫不是讓你悟入實相的真理,苦等諸相能讓你悟道它的虛幻性,這就是圣諦。
光明覺品,世尊從足輪放光,照遍法界,教導眾生從般若慧中求得解脫。如經云:
“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p>
“一”與“無量”是從兩個方面講的,“一”指諸法同具一真如之理體,“無量”是從現(xiàn)象界探討事物的,具有千差萬別之相狀,相狀,雖表現(xiàn)不同,但實際是同一實相。從另一角度考慮,“一”與“無量”也可說成從某一事物去了解所有事物的共性與個性,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共性與個的關系是不即不離,所以說事物的共性與個性之間互不妨礙,二者互為圓融,即性不礙相,相不礙性,華嚴經中的思想物質就是性,相圓融無礙,再進步推出事事物物重重無盡,這樣說來佛境和眾生心境又有何差無差別可言呢?
菩薩問明品,文殊與九首菩薩問答,正式說明十信慧解的真理。九首即九位大菩薩代表,他們從不同世界、修諸梵行,共同來到法藏世界,文殊菩薩提問,一一菩薩解答,如經所問散在此品中,象覺首等問,既然心性是一,何故有種種相差別而各不自知?覺首認為眾生的心性與業(yè)猶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又如長風起,遇物咸鼓扇。諸法自身是空無自性,豈有知的產生?若說有知這是眾生妄心分別執(zhí)著,在強名上更附上妄執(zhí),誤認為眾生有顆心,在造業(yè)、受報、沒有悟道心隨緣妄執(zhí)成好、壞、美丑,如此看來諸相外塵由妄執(zhí)所成,它是種虛幻不實的東西,妄相不生,心又何處可得,是故經說諸法各不自知爾。通過九首與文殊問答說明十種甚深,即覺首明緣甚深、財首明教化甚深、寶首明業(yè)果甚深、德首說法甚至深、目首福田甚至深、勤首正教甚深、法首正行甚深、智首助甚深、賢首一道甚深、文殊佛境甚深。彰顯萬法理性一念圓頓,念即無念,兩無棲寄。
凈行品中反應了如何從信中實踐,從身、口、意三業(yè)中凈治無明塵勞以成凈行,染不能染則一切行為凈行。從在家居士到出家比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菩薩行為,于一切動中靜中,皆發(fā)大愿,從愿中使其行為清凈。也即是依理而入,隨事而行,達成理事融通。以清凈心修習十度萬行,使三業(yè)清凈、莊嚴。文殊菩薩用“善用其心?!庇谝磺猩婪ㄖ校盖箅x于造作之念,不生希求后有之心,以悟入涅槃,文殊宣說一百四十一大愿,大約分十段:一在家時十一愿、二出家受戒時十五愿、三坐禪觀七愿、四起坐著衣時六愿、五盥水時七愿、六乞食時五十五愿。總之,前十一愿為在家菩薩所行之凈行,后面統(tǒng)統(tǒng)講出家菩薩的日常生活,所謂十善道戒是通于在家、出家菩薩,作為菩薩應以大悲為首,不作罪、不思罪、不怖罪走向社會各個階層。
賢首品,以賢首菩薩為品名。依十信法門,發(fā)心進修,所證功德與佛同等,無作性用,出入自在,心境皆無差別。十信心滿速證初位,生如來家,住法王法,此為第二會竟。
3、三會忉利天宮
第三會在忉利天宮,世尊放兩足指光,法慧菩薩為會主,入無量方便三昧,說十住法門,共六品三卷。六品者升須彌頂品十三、須彌偈贊嘆品十四、十住品第十五、梵行品第十六、初發(fā)心功德品十七、明法品第十八。分、周同上。
升須彌頂品,從十信心滿,始住法王法,生如來家,永不退轉,從凡夫進升到賢位,此品論及到佛陀不離光明殿而怎樣為忉利天人說法呢?難免產生疑問,首先應該明白佛的法身遍一切,超越時空的境界猶如虛空。比如象空中一輪明月,千江水呈千江月,清凈法身沒有離開覺性,如舟各向南北行駛,月亮也隨其行,天空的明月實只有一輪而已,以此可說明如來不動普光明殿同樣能在忉利天說法。再仔細推量,佛說法如同陽光普照大地,沒有時間先后之別,只因眾生根機有別,聞到的佛法呈現(xiàn)差異,一音演教,各類眾生各得其解。
須彌偈頌品,法慧等十菩薩曾于十月佛所凈修梵行,十住以智為體,慧為用,則無明煩惱除,清涼如月。眾生本具如來法身智慧,只因障生智隔,不能了自心性本具,成就慧身智慧不由他悟,唯在方便善巧治伏其心,即得梵行清凈。
十住品,十說十住語義,即一發(fā)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如此說來紹隆佛種,荷擔如來家業(yè),豈非小事,不到法王子住不名佛子。若欲成佛,必達十智處灌頂位,如王太子即將成王。
梵行品中正念天子問法慧菩薩,云何而得梵行清凈?答曰:應觀察身、身業(yè)、語、語業(yè)、意、意業(yè)、佛、法、僧、戒十法,于其中知身等十法則是有作有為之法,不名梵行,梵行者于身等十法無所取、舍、能、所等執(zhí)著,心境雙泯不寄,堪稱梵行清凈。
發(fā)心功德品。修十住法所謂功德無量無邊,功齊果海,如《文殊五字真言》中說的:“發(fā)心證果的無別?!?/p>
明法品,精進慧菩薩問法慧菩薩,云何于佛法中修行清凈,不舍波羅密門。菩薩應該廣泛行一切白凈善法,精進不放逸,續(xù)佛慧命,為令眾生完成佛道,第三會竟。
4、四會夜摩天宮
第四會如來放兩足趺光,功德林菩薩為會主,入菩薩善思惟三昧,說十行法門共四品三卷,四品是:開夜摩天品十九、夜摩偈贊品二十、十行品二十一、十無盡藏品二十二。分、周同上。
夜摩偈贊品中覺林菩薩,承佛神力,遍觀十方,而說頌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皆不離眾生心,染凈諸法未曾離心,心便成了萬物之主。菩薩行十種行應觀法界性,唯是一心作。何為十行?即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違逆行、四無屈繞行、五無癡擾行、六善現(xiàn)行、七無著行、八難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是為十行。這里雖說十行,但實則不止,時常應以十貫穿無盡圓滿,才能展示華嚴十十無盡。菩薩行無量法門時,他們的精神難能可貴,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菩薩了諸法性,唯從自心,非從外求,亦非外界所與。
無盡藏品,菩薩心境,行為無量無邊,猶如虛空無形無相,隨圓成圓,隨方現(xiàn)方,虛空本無相叛亂可言,同樣,菩薩心行象虛空一樣,隨眾生的需求而應化各類,亦無應化可得。
5、五會兜率天宮
如來放兩膝輪光,金剛幢為會主,入菩薩智光三昧,宣說十回向法門,共三品十二卷。即升兜率天宮品二十三、兜率偈贊品二十四、十回向品二十五。分、周同上。前面的十住是下賢位,安住佛教法中。十行中賢位建立菩薩因行,趨向成佛。十住、十行側重于自利。到十回向兼修利他。從少善根引無量果稱之為回向。菩薩上要回向無上菩提,下要回向一切眾生,回向實際理體,因為唯有得到佛法,才能成佛果菩提。此會由金剛藏菩薩入智光三昧定說出十回向法,即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三等一切諸佛回向、四至一切入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七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無著無縛解脫回向、十等法界無量回向。也可以說十回向是以大悲、大愿、大智圓滿大行而將之回向于菩提、眾生、實際,將一切善行之法回向此三處(菩提、眾生、實際)。
十信、十住、十回向稱三賢位,一周已滿,即第一大阿僧祗劫,資糧、加行位到此已周圓。三賢位是十地之因,到證地位時,位位圓滿十度波羅密,斷十障證十真如,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入圣人之流,故十地又稱為十圣位。
6、六會他化自在天
此會如來放眉間毫光,以金剛藏菩薩為會主,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受解脫月等菩薩三請而演說十地法門,共一品六卷。
十地法門雖只有一品六卷,但是在華嚴經中是一切菩薩的最高地位,從登地(初歡喜地)到第十法云地,地地斷一分微細無明,證一分法身解脫。十地品在中國流行非常廣泛,許多大德對十地品研究思潮一向推崇。印·天親菩薩造《十地經》,北魏菩提流支翻譯為北道地論派,主張染凈緣起以阿賴耶識為依持。勒那摩提為首譯的《十地經論》,主張染凈緣起是以法性(真如、凈識)為依持,這是南道地論派。南北二道地論師對《華嚴經·十地品》作了不同的發(fā)揮。
十地品專門描寫了菩薩成佛必須經歷的十個階次,十地中關鍵性的四地,即初歡喜地,悟我法二空,能益自他有情,生大歡喜。第六現(xiàn)前地,由緣起之智引發(fā)無分別智,令最勝般若現(xiàn)前。第七遠行地住無相行,自然任運、無功用行,七地前有功用行。法云地時,悲智圓成,法身如虛空,智慧如大云,普施法雨利樂有情。十地菩薩度生逢在,甚至能于毛孔中間頓現(xiàn)無數世界海,在無數世界海中又具足無數諸佛。現(xiàn)在略加說明十地斷證情況:
(1)初歡喜地,通過前面信、住、行、向四位修行圓滿,證入圣位,了知我法二空,生大歡喜。斷異生性障,證遍行真如。異生指凡夫性,障即二愚,執(zhí)著我法愚和惡趣雜染愚。此真如由人法二空所顯理。此地行布施度圓滿。
(2)離垢地,菩薩修十善業(yè)道,遠離欲垢,舍念清凈。斷邪行(身、口、意誤犯禁戒)障,即微細誤犯愚和種種業(yè)趣愚,證最勝真如,成就戒波羅密。
(3)發(fā)光地,發(fā)起深廣大道心,如法修行,以智慧光斷暗鈍障,即欲貪愚和圓滿陀羅尼愚,成就忍辱波羅密。
(4)焰慧地,外長三十七道品,心智慧猛火焰燒微細煩惱現(xiàn)行障,即等至愛愚和法愛愚,證無攝受真如,成就精進波羅密滿。
(5)難勝地,修平等加行,悟真俗二諦無差別智,無有能勝,斷下乘(聲聞乘、緣覺乘)般涅槃障,即勸化無惱愚和生不從心無惱愚,證類無差別真如(生死、涅槃,其類平等無有差別),成就禪定波羅密。
(6)現(xiàn)前地,菩薩修觀四諦法中,執(zhí)苦自主權為染,滅道為凈,真如之法本來不可言染、凈,它是遠離相對之法,故要斷除此微煩惱障,即現(xiàn)觀察流轉(苦、集)愚和相多現(xiàn)行愚,證無染凈真如,成就般若波羅密。
(7)遠行地,修一切菩提分法,證空、無相、無愿三昧,了知一切教法同出一真如法性海,入無相法。斷細相現(xiàn)行障,即細相現(xiàn)行愚和純作意求無相愚,證法無差別真如,成就方便波羅密。
(8)不動地,行深菩薩道,不被世間相所動,智慧堅固猶如金剛,摧伏無相中作加行障,即于無相作功用愚和于相自在愚,證相土自在所依真如(度生自在無方)成就波羅密。
(9)善慧地,此地菩薩得四無礙辯才,敷演妙法。四無礙者:一法無礙智,說法時毫無滯塞。二義無礙智,所說之義理流暢,口若懸河。三詞無礙智,說法時用辭無礙,能詮顯諸法實相。四樂說無礙,證四無礙智的菩薩,能以一音普答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異類眾生所問,決諸眾疑,斷利他中不欲行障,即陀羅尼自在愚和辯才自在愚,證智自在所依真如,成就力波羅密。
(10)法云地,于諸佛大法雨能于一會中堪受巨法,普令回施眾生心田,增長菩提無休無息。斷諸法中未得自在障,即大神通愚和悟入微細秘密愚,證業(yè)自在等所依真如,成就智波羅密,第二周竟。
7、七再會普光明殿
如來放眉間光、口光,如來為會主,入剎那際三昧,說等覺、妙覺法門,共十一品三十卷。即十定品第二十七、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祗品第三十、壽量品第三十一、菩薩住處品三十二、佛不思議法品三三、十身相海品三四、隨好光明品三五、普賢行品三六、如來出現(xiàn)品三七。其中,十定品至菩薩住處品為等覺,佛不思議法品至隨好功德品為妙覺,普賢行品為平等因,如來出現(xiàn)品為平等果,分、周同上。
等覺位于十地菩薩相望猶如佛,若與妙覺望之,謂為金剛心菩薩,或無垢地菩薩,一生補處菩薩,常說等常為十一地,因為未舍三法斷二愚,故不名妙覺。未舍劣無漏法、未舍白凈無記法、未舍有漏善法,所以還存在于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和極微細障愚,若舍此三法二愚則證佛果大菩提(妙覺)。等覺為第三周滿,若約行布則為第三大阿僧祗劫滿。
等覺位一共講了六個方面的問題:一十定、二十通、三十忍、四阿僧祗、五壽量、六菩薩住處。十定品重在說明等覺位的菩薩獲得十種大三昧定,能夠在生死法中獲得徹底解脫,并且悲智行愿不壞方便,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謂古今三世均由十定攝收。
十通品是由十定而引發(fā)的十種神通,即一他心智通、二天眼智通、三宿命隨念智通、四知盡未來際劫智通、五天耳圓滿智通、六無作智通、七言音智通、八色身智通、九真俗智通、十滅盡智通。十種智通以不思議、無作、無礙、無限大自在、引發(fā)智用入因陀羅網境界,重重無盡,自在法門。
十忍品者:一隨順音聲忍、二順忍、三無生法忍、四如幻忍、五如焰忍、六如夢忍、七如響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
其實十定、十通、十忍、十忍三品,是十地菩薩圓滿后為利眾生的方便而展開。
阿僧祗品,顯示如來心業(yè)廣大自在,非數量可算,阿僧祗指成佛境界所用的功德數量單位,所以菩薩尚有廣大數目愚,只好用不可數不可說函蓋之。
壽量品明佛地實報莊嚴,稱性之壽,以剎劫為計量時間,如經中說: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于眾會中,告諸菩薩說: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缡谴蔚?,乃至過百萬阿僧祗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勝蓮花藏世界賢勝佛剎,為一日一夜。
諸佛壽量與國土皆因各自愿力而成就,諸法本來寂滅,不可用語言,心思去劃分。如果諸佛不借語言工具又怎能證眾生生起向往成佛的.信心呢?自性清凈佛眾生本自有之,只因塵勞迷失,流轉之苦,所以諸佛借方便之言詮顯稱性之說。
菩薩住處品。成就了大菩薩,他們以什么而住呢?菩薩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若定說菩薩有住的話,菩薩們依法而住,隨類眾生而住。在《華嚴經》中說若依閻浮提唯有九處有菩薩名,即東方仙人山金剛勝菩薩,南方勝峰山法慧菩薩,西方金剛焰山精進無畏行菩薩,北方香積山香象菩薩,東北方清涼山文殊菩薩,海中金剛山法起菩薩,東南方支提山天冠菩薩,西南方光明山賢勝菩薩,西北方香風山香光菩薩,此外有十一處。就眾生類來說,菩薩的住處無有方所,隨應攝化。
佛不思議品彰顯佛果境界,非識情思議所及,展開了佛菩薩度眾生的根本智與后得智妙不可思議。
十身相海品,若就體、相、用來分佛的正報有三種:即法身、報身、化身。十華藏微塵數相,萬德莊嚴指佛的法身?!队^無量壽佛經》稱八萬四千相好就報身而言,通常說佛有八十種好,三十二相是指佛的化身。若攝盡情理有二種:一是以融三世而為十身,二是如來一身便可以具足十身,正如八地(不動地)中說:
于如來身中知等覺身、顯身、化身、加持之身、相好莊嚴微妙色身、光明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在《離世間品》中說佛有十種即:
佛子、菩薩摩訶薩說十種佛。何等為十,所謂成正覺佛、愿佛、業(yè)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性佛、隨樂佛、是為十。
其它十身就是十佛,若融三世十身,如八地中言:
復次此菩薩,遠離一切身相分別,得身平等性。知有情身、剎土身、業(yè)果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如來一身既有十身,余九身亦然,成百身、千身形成無盡之身,無盡身不出一身,一多自在,所以此品因十身十法藏世界海,微塵數相莊嚴,故品名十身相海品。
隨好光明品和阿僧祗品是由如來親口宣說,非當位菩薩了知,總而言之,這兩品彰顯如來三密(身、口、意)二知(根本智、后得智)的果報,廣大自在。
等覺位后兩品是講普賢菩薩平等因果周。如來出現(xiàn)品明平等果。普賢行品的普賢二字,在《探玄論》卷二認為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吉藏《法華義疏》釋為化無不周曰普,鄰極亞圣稱賢。對普賢行有兩種說法:一是因位普賢,因位是可說的必須具備眾善賢德,因位的普賢代表了一切菩薩行。二是果位普賢,是不可說的,但是果地覺的普賢并沒有離開因地普賢行,所謂徹窮未來際劫均為普賢行,果地普賢代表了佛的大智性德。
如來出現(xiàn)品,此品由普賢菩薩闡揚如來出現(xiàn)有三種情況:一是約法身指諸法如義名如來,如理常現(xiàn)稱為出現(xiàn)。二是從報身來看,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名如來。本性功德一時頓,名為出現(xiàn),如來初成正覺時,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三是據化身說,乘薩婆若來化眾生,稱為如來,順應眾生的機緣大用,一時出現(xiàn),化身佛也可說是成佛了倒駕慈航,隨眾生機現(xiàn)身度脫苦厄。普賢菩薩說如來出時,便有十方剎塵如來,同名普賢前來作證。古今三世一念成就無量行海,遍知數微塵世海諸如來,此一念離眾生心意識,果賅萬行圓滿具足。
8、三會普光明殿
華嚴會共有七處九會,實際上是九處九會,因為普光明殿有三次,減去處所二次就成七處。此會由普賢菩薩為會主,入華嚴三昧,說二千行門,共有一品七卷,這品叫離世間品。分為托法進修成行分,周屬成行因果周。成行是指佛果后的普賢,能普印十方無有休息。據品題的離字有二義:一是指出世間屬于性離。二是修行成就無有染著屬事離。對于沉于生死輪回的眾生,是不能出離世間的,因為凡夫不了解世間諸法緣起性空,而執(zhí)世間我及我所實有,所以凡夫不能出離。二乘人悲心不夠,雖證偏真涅槃但不是真正出離,還不能應順眾生的原故。作為菩薩行者不但具有大智而且還具有大悲愍心,悲智雙運,雖處世而不染樂世界。何以故?具有大智的菩薩能觀一切法空無自性,擁有悲心不舍眾生而常行世間,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無住而住,這樣的菩薩才是真正離世間,在這里離正確說應為不貪著,也并不是說離開雜染的世間走向另一個清凈無為的世間,世出世間僅是相對而言,若無有取舍心態(tài),豈有世出世界,染凈之說呢?
所謂托法就是普慧菩薩提出的兩百個百個問題,普賢菩薩以一答十成兩答千答案。兩百問中,清涼大師按信、住、行向、地分析,認為前二十問為十信,第二個二十問為十住,第三個三十問為十行,第四個二十九問為十回向。第五個五十問為十地,第六個五十一問為因圓果滿。此品圓融了前面講的信、住、回、地(行布),并沒破壞行布相。換言之,菩薩圓滿證得菩提并沒有離開以前長期行菩薩道的必經歷程,即因賅果海,果徹因源。
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華嚴經中談論到戒律問題,比如十地品中的第二離垢地菩薩已遠離微細誤犯的身、口、意十善戒,凈行品中談到從在家菩薩到出家菩薩。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清凈。梵行品論如何才是梵行清凈?如果菩薩于身等十法有所取舍不名梵行清凈。離世間品明文強調菩薩十種清凈戒,其中提出遠離二乘地戒。還有入法界品善財參到第二十六位善知識——婆須密多女人受教時,特以喜男女之事者讓他們離欲清凈,如經中言:
若有眾生,抱持于我,則離貪欲,得菩薩攝一切眾生恒不舍離三昧。若有眾生,唼我唇吻,則離貪欲,得菩薩增長一切眾生福德藏三昧。凡有眾生,親近于我,一切皆得離貪際,入菩薩一切智地現(xiàn)前無礙解脫。
華嚴經中的戒律通僧俗菩薩,這里的菩薩特指已達到第二離垢地菩薩連身、口、意三業(yè)微細戒誤犯都不存在,何況是重戒?有大菩薩示現(xiàn)凡夫行為。但不染著,他們已經完全通達了人、法二空,所謂同塵不染,非是凡夫心境,這是離世間品的深刻含義所在。
9、逝多林會
逝多林在室羅筏國舍衛(wèi)城,譯為祗陀?!督饎偨洝?、《佛說阿彌陀經》中稱為祗樹繪孤獨園,是佛陀成道由祗陀太了和孤獨長者須達多供養(yǎng)的第一個說法堂。此會也是整部《華嚴經》再一次濃縮,這樣重述強調了行布和圓融行門二者的統(tǒng)一性。此會放眉間白毫光,如來善友為說法的會主,入師子頻申三昧,答諸菩薩心念,共一品二十一卷稱為入法界品。入法界品的內容可分本會和末會,本會毗盧遮那如來會主,以光默契諸菩薩心念疑難,末會以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即百城善知識為善財童子說漸證入法界,因此之故此會以如來善友為會主。清涼大師判此會為依人證入成德分,證入因果周?!度A嚴經》宣揚佛果境界,目的為了誘導一切眾生悟入自性之毗盧,這樣一來把成佛與凡夫,染凈世界、生死與涅槃融貫起來,這些無不是清凈心性法界流出,還歸于清凈性海,縱然說染凈,凡圣都是我們心識分別妄執(zhí)的表現(xiàn),作為任何事物并沒有優(yōu)劣之別,法爾如是,只可說是在特約環(huán)境下而認定其好壞的相對法,其實是對事物的一種割裂性,以個人意志判定是非,并沒有找到事物在千差萬別中還有它的統(tǒng)一性、和諧性,在統(tǒng)一、和諧的情況下是允許其存在矛盾性,在此更加說明澄觀大師提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是空前絕后的哲理!所以《華嚴經》為了排除眾生對佛產生疑惑,不解相信自性清凈佛,特地以善財童子從一個凡夫的角度去實踐,南游一百一十城,拜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后入彌勒樓閣,證入一真法界,成就佛功德。
《華嚴經》講眾生證入一真法界并不是件難事,森羅萬象之法,無不是讓你悟入法界之媒體,也就是說行者普賢行,無論何種行,借語言文字等相融貫在自性心中,就能契入毗盧性海,若不如此人參也是毒藥,若能回歸自性海,一切一切莫不是佛法。 可謂五十三參,參參歷練心性,達到內省寂照、照寂。
此品強調了求善知識的重要性,在尋求善知識的過程中怎樣抉擇善知識,也就是說善知識應該具備哪些條件,然而親近善知識的人又以何種心態(tài)去接受善知識的訓導?正如經上所言:
善男子,親近供養(yǎng)諸善知識,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于此,勿生疲厭。善財白言,唯愿圣者,廣為我說,菩薩應云何學菩薩知?應云何修菩薩行?應云何趣菩薩行?應云何行菩薩行?應云何凈菩薩行?應云何入菩薩行?應云何成就菩薩行?應云何隨順菩薩行?應云何憶念菩薩行?應云可增廣菩薩行?應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
善男子,汝已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薩行。善男子,若有從生,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事為難,能發(fā)心已,求菩薩行,倍為更難。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
從上二段引文中可以看出怎樣才算是學習菩薩行為?以及隨順、增廣、甚至速令圓滿普賢行,希望文殊菩薩為我善財解答,這是求法者實踐普賢行的一種要求,也可講是尋求善知識的一種原則性問題,第二段文中,贊嘆發(fā)菩提心難,行菩薩行更難。如果真正想成就一切智,對善知識的態(tài)度應該不生疲懈、厭足心,對善知識所有導誨應該隨順,并且不見善知識過失,才能如實地證得善知識所修證的一切法門,才能一生成辦普賢行愿,于一毛孔中遍入一切法界,一念之際悉知三世諸法,法法寂滅,無邊性海當念即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