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名言 > 燕歌行高適的名言匯編86條

          燕歌行高適的名言匯編86條

          時間:2019-10-04 02:02

          燕歌行

          朝代:唐代

          作者:高適

          原文: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校尉羽書飛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guān)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yīng)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于邊疆戰(zhàn)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yīng)和他。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唐朝將軍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

          戰(zhàn)士們本來在戰(zhàn)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鑼聲響徹重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

          戰(zhàn)士拼斗軍陣前半數(shù)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zhàn)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云,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鮮血紛飛,從來死節(jié)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zhàn)斗多慘苦,現(xiàn)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注釋

          燕歌行:樂府舊題。詩前有作者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張公,指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

          漢家:漢朝,唐人詩中經(jīng)常借漢說唐。

          煙塵:代指戰(zhàn)爭。

          橫行:任意馳走,無所阻擋。

          元戎:軍事元帥。

          非常賜顏色:超過平常的厚賜禮遇。

          金:指

          伐:敲擊。

          校尉;次于將軍的武官。

          羽書;(插有鳥羽的,軍用的)緊急文書。

          單于;匈奴首領(lǐng)稱號,也泛指北方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

          獵火:打獵時點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舉行大規(guī)模校獵,作為軍事性的演習。

          狼山:又稱狼居胥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克什克騰旗西北。一說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縣境內(nèi)。此處“

          極:窮盡。

          憑陵:仗勢侵凌。

          雜風雨:形容敵人來勢兇猛,如風雨交加。一說,敵人乘風雨交加時沖過來。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傷亡慘重。

          斗兵?。鹤鲬?zhàn)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當恩遇:指主將受朝廷的恩寵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婦的淚水如注。

          城南:京城長安的住宅區(qū)在城南。

          薊北:唐薊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帶,此處當泛指唐朝東北邊地。

          邊庭飄搖:形容邊塞戰(zhàn)場動蕩不安。庭,一作“風”。飄搖,一作“飄飄”,隨風飄蕩的樣子。

          度:越過相隔的路程,回歸。

          絕域:更遙遠的邊陲。

          更何有:更加荒涼不毛。

          三時:指晨、午、晚,即從早到夜(歷時很久。三,不表確數(shù)。)。

          刁斗:軍中夜里巡更敲擊報時用的、煮飯時用的,兩用銅器。

          陣云:戰(zhàn)場上象征殺氣的云,即戰(zhàn)云。

          一夜:即整夜,徹夜。

          血:一作“雪”

          死節(jié):指為國捐軀。節(jié),氣節(jié)。

          豈顧勛:難道還顧及自己的功勛。

          李將軍:指漢朝李廣,他能捍御強敵,愛撫士卒,匈奴稱他為漢之飛將軍。

          鑒賞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雖用樂府舊題,卻是因時事而作的',這是樂府詩的發(fā)展,如果再進一步,就到了杜甫《麗人行》、《兵車行》、“三吏”、“三別”等即事命篇的新樂府了?!堆喔栊小肥且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diào)曲》,這個曲調(diào)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jù)說就是曹丕開創(chuàng)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兩首,是寫婦女秋思,由他首創(chuàng),所以后人多學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調(diào)做閨怨詩。高適的《燕歌行》是寫邊塞將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調(diào)寫此題材他是第一個。此詩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zhàn)事失利。歷來注家未對序文史事詳加考核,都以為是諷張守

          詩大體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寫出師。其中前四句說戰(zhàn)塵起于東北,將軍奉命征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為后文輕敵伏筆。后四句接寫出征陣容。旌旗如云,鼓角齊鳴,一路上浩浩蕩蕩,大模大樣開赴戰(zhàn)地,為失利時狼狽情景作反襯。“校尉”兩句寫抵達前線。羽書飛馳,見軍情緊急;獵火照夜,說敵陣森嚴。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斗經(jīng)過。其中前四句寫戰(zhàn)初敵人來勢兇猛,我軍傷亡慘重,后四句說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圍。“山川蕭條極邊土”,說明戰(zhàn)場地形是無險可憑的開闊地帶,這正有利于胡騎馳突,故接寫敵軍如暴風驟雨之襲來。“戰(zhàn)士”兩句用對比方法寫出了主將驕惰輕敵,不恤士卒,一面是

          《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

          詩意在慨嘆征戰(zhàn)之苦,譴責將領(lǐng)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利,使戰(zhàn)士受 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lǐng)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xiàn)實。詩雖 敘寫邊戰(zhàn),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zhàn)士的將領(lǐng)。同時,也寫出了 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燕歌行》這首詩熱烈地頌揚了士兵們的英勇愛國精神,同時嚴厲地抨擊了將領(lǐng)們享樂腐敗和視士兵生命為兒戲的輕敵冒進,使苦與樂、莊嚴與無恥形成了鮮明的對此。結(jié)句借古喻今,點出朝廷因用人不當所造成的惡果,比一般因靖邊而思名將的含義更為深刻。全詩形象鮮明,氣勢奔放,四句一韻,流轉(zhuǎn)自然。下面是燕歌行高適原文及翻譯,歡迎參考閱讀!

          原文: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guān),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guān)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yīng)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作者:

          高適(700-765)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滄縣)人。少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便遠。后舉有道,授封丘尉。未幾,哥舒翰表掌書記。后擢諫議大夫。負氣敢言,權(quán)近側(cè)目。李輔國忌其才。蜀亂,出為蜀、彭二州刺史,遷西川節(jié)度使。還,為左散騎常侍。永泰初卒。適尚氣節(jié),語王霸,袞袞不厭。遭時多難,以功名自許。年五十,始學為詩,即工,以氣質(zhì)自高,多胸臆間語。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播吟玩。嘗過汴州,與李白、杜甫會,酒酣登吹臺,慷慨悲歌,臨風懷古,人莫測也。中間唱和頗多。邊塞詩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有《高常待集》。今有詩文等二十卷,及所選至德迄大歷述作者二十六人詩,為《中興間氣集》二卷,并傳。

          注釋:

          燕歌行:樂府《相和歌·平調(diào)曲》題名。以三國時曹丕所作二首為最早,均寫女子懷念遠行的丈夫,為較早的七言詩體。后人所作多寫征戎之事。以唐高適詩最為著名。

          開元:玄宗年號。

          元戎:主帥,此處指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

          漢家、漢將:均借漢指唐。

          煙塵:煙,狼煙烽火;塵,戰(zhàn)場上揚起的塵土。指戰(zhàn)爭。

          殘賊:兇殘的敵人。

          橫行:指廣行,馳騁。

          賜顏色:猶賞臉。

          摐金伐鼓:鳴金擊鼓。借指出兵打仗。金,形似鑼小而的隊伍樂器。

          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

          校尉:次于將軍的武官,泛指邊防長官。

          羽書:上插羽毛以示緊急的軍書。

          瀚海:大沙漠。

          單于:借匈奴君主指敵方首領(lǐng)。

          獵火:戰(zhàn)火。古人以“會獵”作戰(zhàn)爭的借代辭。

          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極邊土:臨近邊疆的盡頭。

          胡騎:敵人的騎兵。

          憑陵:同“馮陵”,侵擾。

          斗兵稀:戰(zhàn)斗的士卒愈來愈少。應(yīng)上句“半死生”。

          鐵衣:借指身披鐵甲的戰(zhàn)士。

          玉箸:玉做筷子,比喻女子的雙淚。

          城南:借指家鄉(xiāng)。

          薊北:在今天津市薊縣。泛指東北邊地。

          三時:即整天。一天分早、中、晚三時。

          李將軍:李廣,漢武帝時名將。

          譯文:

          開元二十六年,有位朋友跟隨大將出征塞外歸來,寫了《燕歌行》給我看。我有感于征伐戍守的軍投之事,因而作了這首詩與之唱和。

          在本朝遙遠的東北邊關(guān),硝煙彌漫,本朝大將辭別家鄉(xiāng),去掃蕩殘暴兇惡的敵人。

          男子漢本來就看重,縱橫馳騁上戰(zhàn)場,天子又特別賞識給予榮光。

          隊伍敲鉦打鼓開往三海關(guān),旌旗迎風招展,蜿蜒盤繞在碣石間。

          邊塞校尉的緊急文書,飛過浩瀚的大漠,敵人燃起的戰(zhàn)火照亮了陰森的狼山。

          邊境之地,多么遼遠;山川寂寞,荒無人煙。

          敵騎猖狂,恣意侵犯;挾風裹雨,氣勢洶洶。

          士兵們在前線拼殺,已經(jīng)半死半生,將帥們在營帳中看美人歌舞。

          秋天將盡的'大漠上,邊地的荒草一片枯萎;落日映照的孤城里,已經(jīng)沒有多少士兵可以作戰(zhàn)。

          深受皇帝的恩德禮遇,不把敵寇放在眼里;在關(guān)山拼搏死戰(zhàn),仍未能沖破敵軍重重包圍。

          身披鐵甲的戰(zhàn)士,長期戍邊非常辛苦;家中的妻子怨恨別離,日日垂淚何其傷心。

          少婦在城南思念役夫,愁腸寸斷;征人在遼遠的薊北空自回頭。

          塞上長風萬里,哪能載我飛度這遙遠的路途;邊地茫茫蒼蒼,一無所有。

          白日列陣沙場,殺氣騰騰天昏地暗;夜晚軍營中戒備森嚴,警報頻傳。

          刀光劍影血雨紛紛,誓死報國豈是為了個人的功勛?

          誰不知沙場征戰(zhàn)千辛萬苦,人們至今還懷念李廣將軍。

          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一、這首詩主要的表現(xiàn)手法是什么?

          ⒈善于描寫邊塞風光,渲染戰(zhàn)爭氣氛;情景交融,表現(xiàn)了士兵內(nèi)心的悲苦之情。

          ⒉運用對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題;

          ⒊七言歌行,參用律句,形成音調(diào)之美。

          二、請鑒賞“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一句。

          運用鮮明的對比,將戰(zhàn)士的為國死戰(zhàn)和將領(lǐng)的尋歡作樂對照來寫,雖無任何議論,但情感和觀點卻得以顯露,充滿了憤怒和諷刺。

          三、“大漠”“窮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個意象營造怎樣的意境?

          荒蕪、衰敗、冷落、凄涼、雄渾、深遠的意境,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

          四、為什么“至今猶憶李將軍”?李將軍與詩中的將領(lǐng)有何不同?

          李廣:驍勇善戰(zhàn),足智多謀,身先士卒,不貪功,愛士兵。

          將領(lǐng):無勇無謀,恃勇輕敵,遠離前線,尋歡作樂,好大喜功,不問士兵死活

          賞析

          詩意在慨嘆征戰(zhàn)之苦,譴責將領(lǐng)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利,使戰(zhàn)士受 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lǐng)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xiàn)實。詩雖 敘寫邊戰(zhàn),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zhàn)士的將領(lǐng)。同時,也寫出了 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全詩簡煉地描寫了一次戰(zhàn)爭的全過程。開頭八句寫出師,說明戰(zhàn)爭的方位和性 質(zhì):“嘟鴟ス南掠芄兀旌旗逶迤碣石間”。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斗危急和失敗,戰(zhàn)士 們出生入死,將軍們荒淫無恥:“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钡谌问?句,寫被圍戰(zhàn)士的痛苦:“鐵衣遠戍辛勤久”,以及他們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死 節(jié)從來豈顧勛”,“相看白刃血紛紛?!绷矸矫嬉矊懻鞣蛩紜D久別之苦,邊塞的荒 涼,渴望有好的將軍來領(lǐng)導。詩的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韻平仄相間,抑揚 有節(jié),音調(diào)和美。是邊塞詩的大名篇,千古傳誦,有口皆碑。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guān),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guān)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yīng)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城南:長安住宅區(qū)在城南,故云。沈佺期《獨不見》:“丹鳳城南秋夜長?!彼E北:薊州、幽州一帶,今河北省北部地區(qū)。此泛指東北戰(zhàn)場。

          ①城南:長安城南。泛指征人家鄉(xiāng)。

          ②薊北:唐代薊州,在今天津市薊縣北。

          ③空:徒然。

          ④回首:回首南望故鄉(xiāng)。

          參考譯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于邊疆戰(zhàn)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yīng)和他。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唐朝將軍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

          戰(zhàn)士們本來在戰(zhàn)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guān),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于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

          戰(zhàn)士拼斗軍陣前半數(shù)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zhàn)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云,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著鮮血紛飛,從來死節(jié)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zhàn)斗多慘苦,現(xiàn)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賞析

          《燕歌行》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此詩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zhàn)事失利。全篇大體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寫出師。其中前四句說戰(zhàn)塵起于東北,將軍奉命征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為后文輕敵伏筆;后四句接寫出征陣容。旌旗如云,鼓角齊鳴,一路上浩浩蕩蕩,大模大樣開赴戰(zhàn)地,為失利時狼狽情景作反襯。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斗經(jīng)過。其中前四句寫戰(zhàn)初敵人來勢兇猛,唐軍傷亡慘重,后四句說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圍。第三段八句寫征人,思婦兩地相望,重會無期。末段四句,兩句寫戰(zhàn)士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已決心以身殉國;兩句詩人感慨,對戰(zhàn)士的悲慘命運深寄同情。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詩意在慨嘆征戰(zhàn)之苦,譴責將領(lǐng)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利,使戰(zhàn)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lǐng)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xiàn)實。詩雖敘寫邊戰(zhàn),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zhàn)士的將領(lǐng)。同時,也寫出了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zhàn)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jié)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fā)端兩句便指明了戰(zhàn)爭的方位和性質(zhì),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fā)?!澳袃罕咀灾貦M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下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guān),旌旆逶迤碣石間。”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zhàn)前不可一世的驕態(tài),也為下文反襯。戰(zhàn)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guān)、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zhàn)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xiàn)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昂T”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guān)山未解圍”?;貞?yīng)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yè)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yīng)該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zhàn)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lián),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zhàn),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zhì)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zhèn)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zhàn)爭何計其數(shù),驅(qū)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shù)不勝數(shù),備歷艱苦而埋尸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杜甫贊美高適、岑參的詩:“意愜關(guān)飛動,篇終接混茫?!保ā都母呤咕L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jīng)過慘淡經(jīng)營而至于渾化無跡。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吧酱ㄊ挆l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尤可注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zhàn)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雜變化的內(nèi)心活動,凄惻動人,深化了主題。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jié)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zhàn)、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zhàn)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jié)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