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雨》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云遮眼,思鄉(xiāng)雨滴心。
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陰雨》賞
表面看來寫的是詩人在外地為官,境遇艱苦,其實寫景即是抒情,作者的心情就像這嵐霧、灘聲、峽氣、正所謂,陰天,在不開燈的房間,思緒萬千,心潮澎湃,想要回到京城,但事不如人愿,古來材大難為用,將登太行雪滿山。
《陰雨》
唐代:白居易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云遮眼,思鄉(xiāng)雨滴心。
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陰雨》譯文
今天的山中霧氣特別的重,天涯廣闊,自己卻身處如此偏僻遙遠的地方。
灘頭江水帶來的秋意撲面而來,山谷的氣候濕潤,晴天也多像陰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霧遮住了雙眼,思念著故鄉(xiāng),雨聲落地滴滴打在心頭。
用什么來安慰我這幽深彷徨的思緒,只能依靠這北窗下的琴排解心中孤獨了。
《陰雨》注釋
嵐(lán)霧:二者實一物,在江曰霧,在山曰嵐。
此地:指忠州。
峽氣:指霧氣。
望闕:眷念朝廷。闕,宮門樓觀,代指朝廷。
幽獨:寂寞孤獨。
北窗琴:晉陶淵明曾置無弦琴一張,又喜臥北窗下,此句化用此事。
《陰雨》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白居易詔授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忠州雖然是遠離帝京的小城,也算是貶官后一次仕途的升遷。他懷著憂喜摻雜的心情,沿長江經(jīng)岳陽入峽,途中寫下不少有名的詩篇,這首《陰雨》就是其中之一。
《陰雨》賞析
這是白居易詔授忠州刺史時寫的.一首詩。詩人通過對山嵐霧靄、灘頭江水、峽氣彌漫的描述,抒發(fā)了自己濃濃的思鄉(xiāng)之切和郁悶之情,也寄托了詩人愿早日回京報效朝廷的拳拳之心。
詩中前四句寫景,寥寥數(shù)語展現(xiàn)出此時此地的景象:山嵐霧靄特別濃重,江山遼闊,自己卻身處如此偏僻遙遠的地方。灘頭江水帶來的秋意撲面而來,山谷中氣候濕潤,晴天也多像陰天。
后四句則筆鋒一轉(zhuǎn),寫到自己望向帝京,表達了自己心中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最后兩句化用晉陶淵明置無弦琴的故事,說自己只能依靠這北窗下的琴來排解心中孤獨了,表達了自己不甘寂寞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詩中所寫,雖是溯江西上所經(jīng)歷的美麗而又險峻的風光,卻恰如其分地透露了詩人縈繞心頭的宦海波瀾,其中“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望闕云遮眼,思鄉(xiāng)雨滴心?!睂懙们榫敖蝗?,將澎湃于心間的萬千波濤,同三峽所見的逆風驚浪完全吻合,情溢于景,動人心扉,這也正是白居易山水吟詠的特有風采。
《陰雨》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云遮眼,思鄉(xiāng)雨滴心。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翻譯」
今天的山嵐霧靄特別的重,天涯廣闊這里卻是如此的偏僻深遠。
聞見灘頭江水帶來的秋意撲面而來,山谷的氣候濕潤,晴天也多像陰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著故鄉(xiāng),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
用什么來安慰我這幽深彷徨的思緒,唯賴這北窗下的琴來解我心中孤獨。
「賞析」
這首詩表面看來寫的是詩人在外地為官,境遇艱苦,其實寫景即是抒情,抒發(fā)了詩人白居易對家鄉(xiāng)及親人的思念之情,詩人的心情就像這嵐霧、灘聲、峽氣、正所謂,陰天,在不開燈的房間,思緒萬千,心潮澎湃,想要回到京城,但事不如人愿,古來材大難為用,將登太行雪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