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名言 > 金剛經(jīng)中有關(guān)做人的名言集合60條

          金剛經(jīng)中有關(guān)做人的名言集合60條

          時間:2021-07-24 12:12

          名人名句不追求句子很好聽,但是它的每一句都有一個深深的'含義、深刻的哲理,它能教會我們各種做人道理。它讓人一生受益,終身難忘,奉為座右銘。下面為大家?guī)斫饎偨?jīng)中的名句,快來看看吧。

          1、應(yīng)無所住處生其心!

          2、念起即覺,覺即不隨。

          3、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4、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

          5、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6、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7、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8、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9、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10、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11、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

          12、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13、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14、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

          15、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諸相見。

          16、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17、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18、云何應(yīng)???云何降伏其心?

          19、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

          20、迷途經(jīng)累劫,悟則剎那間。

          21、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22、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23、如筏喻者,法尚舍,何況非法。

          24、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25、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26、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27、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8、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29、若菩薩通達(dá)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30、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31、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32、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33、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34、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35、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36、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37、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38、于一切法,應(yīng)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40、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41、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42、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43、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44、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45、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6、當(dāng)生如是心,我應(yīng)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1、做事的秘訣是舉重若輕,說話的秘訣是條理分明,修行的秘訣是平常用心,持戒的秘訣是真實不虛,禪坐的秘訣是忘失時空,念佛的秘訣是心口皆佛,睡眠的秘訣是無所罣礙,弘法的秘訣是慈悲結(jié)緣,認(rèn)錯的秘訣是要有勇氣,讀書的秘訣是明事明理,健康的秘訣是少吃多走,人我的秘訣是你對我錯,精進(jìn)的秘訣是為己而作,法喜的秘訣是放下自在。

          2、智慧由內(nèi)心增長而得,悔恨由外境過失而生。

          3、只說好話不做好事,好話等于廢話;只做好事不說好話,好事等于無事。

          4、蒸氣是雨水之因,有蒸氣之因,才有雨水之果;理想是現(xiàn)實之因,有理想之因,才有現(xiàn)實之果。

          5、真理要靠力量來實踐,力量要靠真理來發(fā)揮。

          6、真君子辭富不辭苦,真君子憂道不憂貧,真君子知義不知利,真君子成人不成己。

          7、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這個叫做認(rèn)命。

          8、愚癡邪見即是自造惡業(yè);懶惰懈怠就是自毀前程;自怨自艾終究于事無補(bǔ);怨天尤人只會更加壞事。

          9、用舍心廣結(jié)無量善緣;用凈心遠(yuǎn)離貪染欲;用禪心安頓順逆境界;用愿心創(chuàng)造圓滿人間。

          10、以舍為有,則不貪;以忙為樂,則不苦;以勤為富,則不貧;以忍為力,則不懼。

          11、一切事業(yè)的成功,端賴人和的溝通;溝通人和的要點,必須彼此的互重。

          12、一等店員:老少無欺,顧主第一;二等店員:認(rèn)真負(fù)責(zé),服務(wù)親切;、三等店員:態(tài)度冷淡,愛理不理;劣等店員:見到客人,就像債主。

          13、一般人都害怕生病,所謂「英雄只怕病來磨」。其實,人吃五谷雜糧,生病是在所難免的。佛教講「修行人要帶三分病」,有時身體上的病痛,反而能增長道心,成為學(xué)佛的增上緣。

          14、嚴(yán)謹(jǐn)不怠的心情,是窮究真理的最好良伴;積極磊落的態(tài)度,是追求善美的理想友侶。

          15、學(xué)習(xí)生出巧妙,服務(wù)生出慈悲,相處生出尊重,結(jié)緣生出歡喜。

          16、我們可以到深海里找到寶藏,我們可以到沙漠里采到油礦,我們可以到廢墟里挖到古墓,我們可以到人群里尋到緣份。

          17、威儀中有佛法,佛法中有莊嚴(yán),莊嚴(yán)中有慈悲,慈悲中有歡喜。

          18、探究前世的宿命,不如把握眼前的善緣。追查來世的因果,不如謹(jǐn)慎當(dāng)下的行為。

          19、恕己一過,則萬過必因之而生;從人一善,則萬善必由之而起。

          20、受教者,應(yīng)如「虛空」接納一切,方能容受真理;施教者,須像「虛空」無所不相,才能同事攝受。

          21、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yuǎn)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yuǎn)被贊嘆的人。當(dāng)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dāng)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dāng)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不被批評的。

          22、世間最好的東西,是歡喜;世間最貴的善舉,是結(jié)緣;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間最強(qiáng)的愿力,是甘愿;

          23、施恩不望報,受怨不計較,此中寬大了多少懷抱;忍不過時,著力再忍,受不得時,耐心再受,此中消除了多少煩惱。

          24、舍不得財,不能為義士;舍不得命,不能為忠臣;舍不得施,不能為善人;舍不得放,不能為智者。

          25、榮耀來到時,要「檢查自己的心」,否則我慢的高墻會隔絕自己的視野。煩惱臨頭時,要「檢查自己的心」,否則瞋怒的火焰會焚毀自己的功德。

          26、日有升沉起落,故有晚霞余映;月有陰晴圓缺;故有皓月當(dāng)空;人有悲歡離合,故有聚散情緣;世有苦空無常,故有真理示現(xiàn)。

          27、人生有努力向前的時候,也要有退后自省的時候。世界很寬闊,當(dāng)提起則提起,當(dāng)放下則放下,果能如此,何等自在!

          28、人生要以退為進(jìn),退后的人生更寬廣;經(jīng)濟(jì)要以無為有,無求的經(jīng)濟(jì)更富裕;生活要以忙為樂,忙碌的生活更充實;事業(yè)要以眾為我,眾人的事業(yè)更偉大。

          29、人生七十才開始,慈心悲愿無了時;人生七十古來稀,立功立德無量壽。

          30、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或許有不少失敗的紀(jì)錄,但是最后擊敗我們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有信心、有力量,每一個人都能從失敗中成功。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上,一時的失敗無關(guān)閎旨,只要我們肯汲取經(jīng)驗,再度出發(fā),必有開創(chuàng)新局的一天。

          31、念佛,要念得輕安愉快;參禪,要參得放曠解脫;生活,要過得圓滿自在;弘法,要宏觀宇宙全球。

          32、莫與積聚人爭富,莫與進(jìn)取人爭貴,莫與矜飾人爭名,莫與狂傲人爭禮,如此,則是明哲之人矣!

          33、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創(chuàng)造者,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工程師。不要小看自己的潛能,如果能自許「不要做焦芽敗種」,則不但自己獲益無窮,也能令整個社會蒙受利益。

          34、立身,要立萬世不敗之身;做人,要做千秋不朽之人。

          35、君子與小人如何分別?君子能自制,小人不能自制;快樂與煩惱哪里分別?快樂能分享,煩惱只能獨嘗。

          36、會做事的人將事情做「活」了所以能越做越大,會下棋的人將棋子下「活」了所以能全盤皆贏,會撰文的人將文字寫「活」了所以能感動人心,會講演的人將道理講「活」了所以能引起共鳴。

          37、皈依佛,點亮心靈燈光,為自己建設(shè)了電力公司。皈依法,儲蓄甘露法水,為自己營建了自來水廠。皈依僧,長養(yǎng)菩提花果,為自己開發(fā)了良田土地。

          38、感動是一時的,真正的感動是一生的。受用是一時的,真正的受用是一生的。

          39、佛陀的主張是超越神權(quán)的控制,掌握自我的命運;凈土的理念能達(dá)到生權(quán)的理想,建立平等的國度。

          40、煩惱如水,沉溺在煩惱大海中,能掙脫出來,即是得度。常云:「師父引進(jìn)門,修行在個人?!箘e人度我們只是一個因緣,真正能度我們的是自己。

          41、凡事深思熟慮,有計畫,則事半功倍;凡事輕慢草率,沒計畫,則事倍功半。

          42、對世間五欲要能放得下,對真理信仰要能提得起,對自己發(fā)心要能信得過。

          43、動,是人生的意義;動,是生命的活力。因為有動,才有思想、才有感情、才能向前、才能活躍、才能學(xué)習(xí),才能參加他人的行列;能與大眾同行,自然能得到大眾的資助。

          44、當(dāng)出口傷人時要沉默,當(dāng)流言中傷時要不理,當(dāng)對方無理時要容忍,當(dāng)別人受難時要體恤。

          45、從忍辱中去除無明,從作務(wù)中培養(yǎng)福報,從修福中增長智慧,從感恩中獲得快樂,從參禪中解脫自在。

          46、創(chuàng)造機(jī)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jī)會的人是愚者。

          47、禪,如山中清泉,洗滌心靈,沉淀塵埃;禪,如青天白云,飄流四方,任運逍遙。

          48、別等不該等的人,別傷不該傷的心。有些人,注定是生命中的過客;有些事,常常讓我們很無奈。與其傷心流淚,不如從容面對。孤獨,不一定不快樂;得到,不一定能長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愛的時候,讓他自由;不愛的時候,讓愛自由??吹牡稽c,傷就會少一點。

          49、愛語如和諧的音樂,微笑如盛開的花朵,善行如濁世的清流,真理如久旱的甘霖。

          50、「我慢山高,法水不入」,做人須自我要求,不能只會要求別人,在謙恭禮讓中,可以結(jié)一份好緣。

          南懷瑾老師的《金剛經(jīng)說什么》,以淺顯易明的解讀及三十二首偈頌,對《金剛經(jīng)》的主旨作出研究總結(jié),深入淺出。下面是其中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的解說,希望你能喜歡。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fù)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愛布施的菩薩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fù)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p>

          金剛經(jīng)另外有一個特點,除了教授法特殊以外,還有個特點,就是佛善于推銷;就像西門町百貨公司的推銷員一樣,自己在那邊吹喇巴就賣起來。當(dāng)年在上海、杭州、山東青島,經(jīng)??吹劫u梨膏糖的,手里拉個洋琴,一邊唱:小孩子吃了我的糖啊,讀書考得好呀,老年人吃了我的糖呀,永遠(yuǎn)長生不老呀,女人吃了我的糖,又是青春又美麗呀……我們看了金剛經(jīng)啊,就覺得佛在賣梨膏糖,他說不了幾句,就是這個功德怎么樣,那個功德又怎么樣;等到你相信了它的功德,他又把功德推翻了,這是佛的教授法。

          但是我們要留意,這本經(jīng)一講到重要的地方,他就吩咐須菩提說,這個經(jīng)功德怎么大。前面幾次就是講本經(jīng)的功德,受持讀誦,功德都非常大。到了這一段,他又告訴須菩提,大乘菩薩們的布施,不是前面兩次所說的一般人們的七寶布施。我們在座的人,與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等于憲法規(guī)定年滿十八歲的國民,都具備當(dāng)選任何公務(wù)的資格一樣。一切眾生,只要具備靈性的,都是因地上的菩薩,成就了的菩薩,叫果地上的菩薩。

          所以大家可以大膽的承認(rèn),自己就是菩薩。以菩薩戒來說,自殺是不準(zhǔn)許的,連自己故意破壞自己的身體,也是犯菩薩戒的,等于出佛身上血。因為這個身體是菩薩身,不能隨便破壞。由此我們了解,曾子在孝經(jīng)上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故峭瑯拥牡览怼?鬃右哺嬲],「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明知道是危險的墻邊,偏要拿身體去靠,這就是不孝。拿佛法來講,也是犯菩薩戒,因為你這個肉身不屬于你的,悟道以后,這個肉身就是肉身菩薩;換句話說,就是菩薩的肉身;菩薩就是得道的人,有道德的人。

          現(xiàn)在說到菩薩要來布施,怎么菩薩還要來布施呢?其實連佛都還要布施,這一點我們特別要注意。在佛的戒律上看到許多地方,佛帶領(lǐng)一般弟子修行,學(xué)生中有眼睛看不見的,佛幫忙他做事情,那些弟子說,你老人家怎么還來幫忙呢?他說我也是要培養(yǎng)功德,他說一個人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換句話說,做好事是不分尊卑地位的,也沒有夠的時候。不要以為自己至高無上,崇高偉大,好像功德圓滿了,那就算成了佛,也已經(jīng)不值錢了;這種佛我們可以把他拉下來。所以佛的偉大也就在此,他永遠(yuǎn)不斷的以身作則,不斷的善行培養(yǎng)功德。一切菩薩修持善果,修持功德,永遠(yuǎn)都是無窮盡的。

          譬如當(dāng)年我所參學(xué)的那些前輩大師們,尤其在西康西藏,看到的好幾位活佛,他們有很多弟子,自己卻很辛苦出來化緣,供養(yǎng)弟子們。這些弟子們在那里很舒服,在那里閉關(guān)的閉關(guān),修行的修行。有時候一個地方經(jīng)常維持四十個修行的學(xué)生。

          我們看禪宗的語錄,牛頭融禪師沒有悟道以前,在牛頭山入定;入定的時候,天人送食,吃飯也不須要自己做,到時間自然有天女來送食。又有百鳥銜花供養(yǎng),當(dāng)時還沒有悟道,只是入定而已。后來悟道以后,自己就不入定了,其實他都在定中。所以不在山上打坐,下來辦教育,帶領(lǐng)了很多人修持,通常有五百人跟他學(xué)。而他每天要走幾十里路來回,背米,挑米,古代交通不便,米挑來給學(xué)生們吃,給徒弟們吃。

          所以看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曉得真正的學(xué)佛,要在行為上注意。一般學(xué)佛的人觀念錯誤,認(rèn)為學(xué)佛可以偷懶,可以躲避,以為在學(xué)佛,萬事不管。這完全是錯誤的態(tài)度,不但不夠小乘,就是基本做人的行為都算錯誤的。這是因為我們看到金剛經(jīng)上提出來,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七寶持用布施,而談到大乘菩薩們的發(fā)心。

          一切法無我

          菩薩們用充滿恒河沙那么多珍寶財富布施,這個功德當(dāng)然很大,而他自己本來已經(jīng)是菩薩了,還要去做功德。假使有一個人所做的比這個菩薩所做的功德還要大,那是什么呢?「若復(fù)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挂粋€真正果位的'菩薩,知道做到,一切法本身無我,這是由般若經(jīng)講唯識「一切法無自性」而來的,這一點需特別注意。尤其一般青年同學(xué)們研究法相,聽過唯識的,特別注意。

          后代講唯識學(xué)常有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把唯識學(xué)的一切法無自性的「性」字,同禪宗明心見性的「性」,當(dāng)作是一回事,把觀念拉在一起。這可以說是毀謗,也可以說是愚蠢無知。這些人由于對見「性」一字的誤解,因而大罵華嚴(yán)宗,天臺宗,禪宗等性宗的理論,認(rèn)為明心見性可以成佛屬于外道,算是真常唯心論,認(rèn)為是有個東西;佛法本來講空,怎么有個東西呢?

          我們先要知道,佛經(jīng)常有心與性兩個字,是要特別小心注意的。譬如金剛經(jīng)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字是借用的,是講我們意識思想活動的第六意識的這個心,也是心理作用這個心。

          有時候講的心純屬一個代號,代表了本體,實相般若那個境界。形而上那個體,有時用心來做代號,有時用性做代號。這是因為過去我們翻譯的工具上,遭遇用字困難的問題,必須要了解。而唯識所講的一切法無自性,是指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物及一切的理,它單獨的本身,沒有永遠(yuǎn)存在的性能,也沒有單獨存在永遠(yuǎn)不變的一個性質(zhì)。

          譬如我們剛才講天氣很悶熱,過一會下雨了。但是每一滴雨無自性,雨下來,碰到土地就流失了。千千萬萬點雨下到大海,下到大地,凝結(jié)起來又返本還原,所以它無單獨存在的自性。那么你說,雨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最后歸到一個水性對不對?也錯了。因為地、水、火、風(fēng)也是一切法無自性,非空非有,不斷不常;所以佛法的最高處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一般研究佛學(xué)的教義教理,都容易走上或錯解取義,或斷章取義的岐路。這一點要特別小心注意。

          我們現(xiàn)在提出來,唯識宗所講一切法無自性,也就是般若宗金剛經(jīng)這里所講,「一切法無我」的道理,這兩個是同一道理,只是不同表達(dá)的方法而已。所謂一切法,包括了世間的一切,及出世間的一切。甚至證得羅漢境界、菩薩境界,乃至于成了佛,證得無為涅槃之果,也都屬于一切之內(nèi)。一切包含了一切。知道了一切法本身無我,并沒有告訴你無我以后是空,只有告訴你無我。至于無我以外有沒有真我?那是你的事了。

          我們研究金剛經(jīng)從開始到這里,它只有遮法,是教育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方法擋起來,否定了你,但是他沒有告訴你一個肯定的,沒有說什么才是對。他沒有承認(rèn)你,或肯定你那一個才是對,要怎么樣來肯定。一切法無我,到了這個境界,懸崖撒手自肯承當(dāng),要你自悟、自證、自肯。

          關(guān)于自肯自證的問題,我們要談到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xué)的事。印度當(dāng)時還是聯(lián)邦政府,幾十個國家,外加多種的外道,為了爭辯一個佛法哲學(xué)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大家立了契約,失敗的一方就不能存在了。法師們已經(jīng)沒法辯論時,剛好碰到玄奘法師去了,聽說這個中國和尚學(xué)生智慧很高,就請他做評判。玄奘那時還很年輕,就上高臺主持,最后的問題是,既然證到了佛法,最后到達(dá)無我相,有一個相也不對,有一個知也不對,那么如何叫做證得呢?怎么可以證明已經(jīng)得道了呢?玄奘法師就講了一句名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事情就此做了結(jié)論,也保持住了印度當(dāng)時的佛教。

          所以這個自證的部分,等于人喝水一樣,是涼是熱,只有你自己知道;告訴你,你也不知道。這個問題回答得很妙,不過如果現(xiàn)在再做科學(xué)論辯的話,這個問題還有問題,這里暫時不多作討論。所以一個人知道一切法無我后,遮住了以后,既沒有說無我就是空,也沒有說無我以后有個真我,我們不要隨便給它加上。像這種地方,般若智慧的成就是要自己參的。

          定與忍

          知道了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這句話更嚴(yán)重,怎么樣叫忍?這個忍在佛法修持里是一個大境界。我們曉得所謂講得定,是以小乘的范圍來講;修大小乘之果,都是以定來作基礎(chǔ),學(xué)佛沒有進(jìn)入定的境界,是沒有基礎(chǔ)的。不管在家出家,道理是一樣的,沒有基礎(chǔ)就只是一個普通學(xué)的人而已,但是定本身并不一定就是佛法。至于大乘的佛法,則必須「得成于忍」。得忍與得定不同,所以說菩薩要得無生法忍,才進(jìn)入大乘的境界。無生法忍不能當(dāng)作定來解釋,如果把無生法忍當(dāng)成是定,那乾脆說無生法定該多好呢!所以這個忍字,要再加研究才是。

          再看金剛經(jīng)的本身,六度成就中講過布施成就,但持戒成就不提,實際上布施的成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全部經(jīng)典都講般若成就,但是卻不提禪定成就,你真正得了般若的成就,自然就是禪定。六度中間,布施、忍辱、般若,這三個成就到了,所謂持戒、精進(jìn)、禪定自然都到了。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研究金剛經(jīng)要反覆去讀去深思,去參究,慢慢的你就可以真懂了。

          講到得成于忍,前面佛自己說,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動過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這是什么境界?大家要研究啊!這是定,這是無生法忍,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大家現(xiàn)在學(xué)禪,或者讀了些書,看了一首詩,不然聽到青蛙叫,狗兒跳,嗯,我悟了,我們也拿一把刀,也學(xué)歌利王割你一刀試試看,看你得成于忍還是得成于恨?你悟了嘛!悟了應(yīng)該有這個境界啊!所以說,此事不要隨便談,禪學(xué)可以隨便講,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證的,金剛經(jīng)的榜樣都擺在這里。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達(dá)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dá)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當(dāng)然,到達(dá)了無生法忍,還只是大乘菩薩初步!只是這個菩薩超過前面所譬喻的菩薩。也就是說,拿無量無數(shù)的七寶來布施,有相物質(zhì)的布施,功德不如無相布施功德的萬分之一。

          金剛經(jīng)講到二十八品,差不多點題了,非常重要。勉強(qiáng)把無生法忍的境界研究研究看,先不談求證,先在理論上找找看。佛沒有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什么境界,其實佛說過了,只是大家看過去忘記了。佛開頭就說善護(hù)念,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無著無相。由于善護(hù),無著,無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金剛經(jīng)開頭佛就已經(jīng)跟我們講了,他在傳法呀!他不是在講經(jīng)啊!后世所謂講經(jīng)與說法是不同的。

          像這里佛說的,教你怎么樣修,你有問題問他,他答覆你,那是說法。像我們現(xiàn)在講經(jīng),是根據(jù)佛菩薩們所說的加以討論,這個是講經(jīng),所以講經(jīng)是講經(jīng),說法是說法。過去在大陸大叢林、廟子里,有說法堂,有講經(jīng)堂,各處不同的。說法堂里大和尚上堂,不帶書本,一個字都不用,就憑自己所證悟的、功夫的、智慧的經(jīng)驗,隨便討論,這個叫說法。

          金剛經(jīng)開始就告訴我們修持的方法,是善護(hù)念,無住,由此而得成于忍,無生法忍。說到這里我們再舉一個禪宗公案來說明。

          張拙的故事

          唐末五代的時候,禪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張拙,去見一個禪師問道,禪師問他叫什么名字?他說我叫張拙。這個禪師說,找個巧都找不到,那里來個拙呀!他就悟道了!就那么快,言下頓悟,這一句話就悟道了。我們現(xiàn)在找找看他悟個什么?他悟得一切法無我了嘛!得成于忍,對不對?拿教理說暫時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xiàn)六根才動被云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光明寂照遍河沙」,這是講體,一切眾生同一本性,這個自性之體是光明清凈,無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詞。遍河沙,無所不在。「凡圣含靈共一家」,一切眾生與佛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敢荒畈簧w現(xiàn)」,注意啊!一念不生是無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么說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無生法忍,萬念皆生還是無生法忍,那是菩薩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還有我們學(xué)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錯了,以為一念不生了,以為念頭、思想都不動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什么是一念不生呢?善護(hù)念,無住,一切無住,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動被云遮」,這都是初步的無生法忍,到了最后六根全動也沒有被遮住,所以剛才講,佛說的無相無祝

          但是這中間也分兩層,就是根本智與后得智的不同,不能以聲色來悟道,去掉聲色以外,一念不生全體現(xiàn),六根才動被云遮,這還是只得根本智的這一面,沒有得到后得智。

          「斷除煩惱重增補(bǔ),為什么不必斷除煩惱,斷除妄念呢?你打起坐來,一天到晚斷除煩惱,把煩惱空了,妄念空了,那個就是妄念啊!那個就是煩惱啊!所以你不能得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說斷除煩惱只是再重增一層玻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個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見!一切法無自性,所以你不能抓一個真如道的境界,有個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煩惱,那就不是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因此這位居士后來并沒有出家,在家菩薩后來就成道。下面兩句話你看他大徹大悟的話,也無所謂在家出家。

          「隨順世緣無掛礙」,活到這個世間,隨順世緣,就是所謂禪宗祖師講,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么樣修行呢?兩句話,「隨緣消舊業(yè),更不造新殃。」就是還債而已,隨緣消舊業(yè),不再去造新的壞業(yè)力。當(dāng)然新的善業(yè)還不斷在做啦!隨緣消舊業(yè),不再造新殃。這個就是隨順世緣無□礙的道理。最后他的氣派更大,所謂了解金剛經(jīng)的全部。

          「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學(xué)佛證到涅槃也沒有什么了不起,涅槃也是空花夢幻,空中的花果,不實在的,所以涅槃生死等空花。我們拿這個張拙的公案,來說明金剛經(jīng)所講,「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的道理。

          有求就有住嗎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p>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這句話又點題了,因為真正行大乘菩薩道的人們,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報。所謂做一切善事,義所當(dāng)為,應(yīng)該做的啊!假使我們行善救世救人,認(rèn)為我在培福報,又錯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薩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薩不受福德,他不求果報。須菩提聽到這里又懷疑了,他說,為什么說菩薩不受福德呢?剛才我們說過嗯!菩薩并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應(yīng)該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了,不注不著,這個還有什么問題啊!難道須菩提比我們還要笨,還要問一下,為什么菩薩不受福德嗎?

          你說須菩提問這個話對不對?當(dāng)然對,問的很高明。對,菩薩做善事,并不是為了求福德,但是既然無住無著,求求又何妨啊?換句話說,求也是不住啊!菩薩難道沒有這個氣派嗎?他問的是這個道理。你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須菩提問的非常嚴(yán)重啊!既然是菩薩,此心無住,行一切善,此心無所求,這是無祝有所求就有住嗎?那這個菩薩還沒有徹悟吧?還沒有對吧!他問的是這個道理。所以佛也幾乎被他問倒了,又趕快說: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怪T佛菩薩都在行功德,當(dāng)然不應(yīng)該貪著,因此說,雖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貪著,有好處,自己并不領(lǐng)受,而回向給世界一切眾生,愿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受這個好處,自己不想要。所謂大布施,所謂布施法門,布施波羅密多,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有一個結(jié)論,真正證道悟得般若的人,沒有自私的,不會走小乘的路子,是布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薩道都在其中了。這一品我們結(jié)論的偈子:

          第二十八品偈頌

          默然無語是真聞情到無心意已薰

          撒手大千無一物莫憑世味論功勛

          「默然無語是真聞」,這是講真正學(xué)佛智慧與功德,真正的佛法,一切無我無自性。那么佛說的法也是方便,真正的佛法也說不出來。所以,佛曾經(jīng)有一次在摩羯陀國,對學(xué)生不講話了,在摩羯陀國閉關(guān)三個月,不說話。這表示佛法沒得可說的,要你自己去證,所以默然無語,說無可說,這是真聞。

          「情到無心意已薰」,真修到無心之地,一切行,一切處,都是無心。一切情意識都自清凈了。什么是無心呢?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無心之處,這個第六意識完全轉(zhuǎn)了,才呈現(xiàn)智慧的境界;所謂轉(zhuǎn)成妙觀察智,般若的境界。

          「撒手大千無一物」,怎么樣修持才能夠達(dá)到這個無心之處呢?懸崖撒手還不夠,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拿來布施,一切都可以放下,真正的放下;就是六祖說本來無一物。所以,學(xué)佛法就是兩條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提得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

          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資格學(xué)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說般若境界,一切萬緣放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一切善法。做到了一切提得起,修一切福德,福德不是世間上的福報喔!一個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報的!真正的智慧也是需要大福報的,不是世間的福報所能成的。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