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大師
2、此生空過,后悔莫及。-----《涅磐經(jīng)》
3、法身圓寂,示有去來。千圣同源,萬靈歸一。------靈默禪師
4、真理即悟而頓圓,妄情息之而漸荊-----宗密禪師
5、事怕有心人。----黃檗(BO)
6、無嗔即是戒,心凈即出家。-----拾得禪師
7、大廈之材,本出幽谷。------《楞伽師資記》
8、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壇經(jīng)》
9、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善慧大師
10、先學自正,然后正人。------《法句經(jīng)》
11、非心不問佛,問佛不非心?!佬哦U師
12、如大海水,一切魚龍初生及至老死,所受用水悉皆平等?!矍蚨U師
13、日應萬機即是佛心?!氡娑U師
14、無病最利,知足最富,厚為最友?!斗ň浣?jīng)》
15、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缎慕?jīng)》
16、于已無事,則勿妄求;而求而得,亦非得也?!b禪師
17、敏學攝身,常慎思言?!斗ň浣?jīng)》
18、釋其旨趣,自淺之深,猶貫珠焉?!段鍩魰?/p>
19、肉重千斤,智無銖兩。——義忠禪師
20、風吹荷葉,滿池青綠;十里行程,還差一程。——善會禪師
21、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秹?jīng)》
22、無佛無世界——《華嚴經(jīng)》
23、愁人莫向愁人說,說向愁人愁殺人?!段鍩魰?/p>
24、一切寶中,人命第一?!洞笾嵌日摗?/p>
25、雖誦千章,不義何益,寧解一句,聞可得道。——《出曜經(jīng)》
26、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缁鄱U師
27、毒無過怒。——《法句經(jīng)》
28、來莫可抑,往莫可追。——法常禪師
29、欲界無禪,禪界無欲?!段鍩魰?/p>
30、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經(jīng)》
31、見怪不怪怪自息——《五燈會元》
32、雖誦千章,不義何益;寧解一句,聞可得道?!冻鲫捉?jīng)》
33、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毒S摩經(jīng)》
34、青山不礙白云飛?!劳ǘU師
35、不經(jīng)冰霜苦,怎識歲寒心——《五燈會元》
36、如何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斗ň淦┯鹘?jīng)》
37、世味何如道味長,佛心本是人心轉?!獔A瑛法師
38、我見諸法空相,變即有,不變即無?!x玄禪師
39、清凈之水,游魚自迷。——善會禪師
40、愛欲如大海,終止無足時——《佛所行贊經(jīng)》
41、千年暗室,一燈能破?!蹲⑿馁x》
42、惡行危身,愚以為易,善最安身,愚以為難?!斗ň浣?jīng)》
43、心物俱非,除之益患。——《景德傳燈錄》
44、三界唯心,萬法唯識?!x玄禪師
45、漿兒拔清波,難遇金鱗魚。——船子和尚
46、情不掛物,無善可取,無惡可棄?!x端法師
47、吾心似秋心,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寒山禪師
48、釣盡江波,金鱗始遇?!雍蜕?/p>
49、萬法本閑而人自鬧?!巯x禪師
50、佛性平等,賢惠一致?!囟U師
1.
2.
3.南懷瑾佛學經(jīng)典語句
4.
5.
6.
7.
8.
9.
10.
在平時生活中佛家大師有哪些經(jīng)典
佛家大師經(jīng)典語錄一
1. 不愿說理是固執(zhí),不會說理是愚者,不敢說理是奴隸,不肯說理是無知。
2. 心懷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鄰和睦,處處是凈土。
3. 不想改過的人,無法調教;不想向善的人,無法得度。
4. 不辭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積小善,無以圓滿至德。
5. 水入污泥,雖清亦濁;人入邪惡,雖正亦奸。
6. 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勢利導,以為疏通之則;人之性,在有所獲得,故當喜拾布施,以為結緣之方。
7. 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機是本份的性格,不計謀是誠實的做人,不自私是凈化的身心。
8. 不患人之不重己,應患己之不重人。
9. 牙齒以堅硬易毀,故圣賢貴柔;刀刃以尖銳快摧,故圣賢貴渾;神龍以難見稱瑞,故圣賢貴潛;滄海以汪洋難量,故圣賢貴深。
10. 用智慧確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志克服困難,困難必解。
11. 世學有漏,佛法無邊;知識變易,真理常新。
12. 只說好話不做好事,好話等于廢話;只做好事不說好話,好事等于無事。
13. 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持戒可以三業(yè)清凈,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進可以無事不成,禪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14. 以言語譏人,取禍之大端;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術;以勢力折人,招尤之未遠;以道德化人,得譽之流長。
15. 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長壽,主要指延續(xù)慧命,而非長命百歲。
16. 失敗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剛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與人為善、從善如流。
17. 用感情換取他人的信仰,無法長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歷久彌深。
18. 由“無常”,可悟緣起緣滅,必能精進;由“無我”,可知性真性實,必得自在。
19. 思想要國際化,生活要律儀化,語言要古典化,學習要現(xiàn)代化。
20. 上課聞道要有歡喜心,指導訓話要有接受心,做事?lián)斠杏赂倚?,和人相處要有恭敬心?/p>
21. 金錢可以買得到奴隸,但買不到人緣;金錢可以買得到群眾,但買不到人心;金錢可以買得到魚肉,但買不到食j;金錢可以買得到高樓,但買不到自在;
22. 不吃過頭的飯,不講過頭的話,不走過頭的路,不做過頭的事。本份,照顧當下;過頭,失去未來。
23. 以拾為有,則不貪;以忙為樂,則不苦;以勤為富,則不貧;以忍為力,則不懼。
24.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權衡之道,往大處著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藥;凡人皆有長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長,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25. 工作時沒有貴賤之分,服務時沒有高低之別,讀書時沒有老少之分,修道時沒有圣凡之界。
27. 失敗者,往往是熱度只有五分鐘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堅持最后五分鐘的人。
28. 世間最好的東西,是歡喜;世間最貴的善舉,是結緣;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間最強的愿力,是甘愿。
29. 金錢可以買得到美服,但買不到氣質;金錢可以買得到股票,但買不到滿足;金錢可以買得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金錢可以買得到床m,但買不到睡眠。
30. 生產好似搖錢樹,節(jié)儉猶如聚寶盆,勤快能換萬擔糧,用心擁有全宇宙。
佛家大師經(jīng)典語錄二
1、只有自己的心障礙自己,別的沒有什么障礙。不相信不可思議的東西,就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2、佛法就是解脫的方法。佛法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在哪都能修,行、住、坐、臥都是修行,工作、學習都是修行,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老老實實地認真修。
3、真正的慈悲在于愛別人,不是愛自己。
4、弄明白自己的心叫明心,見到了自己的本性叫見性。
5、你什么時候隨緣,什么時候就順利。當你無所求時,才會無所不有。
6、一切境都是由內心呈現(xiàn)的,不要跟著跑,跟著境轉就是奴才,沒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讓一切境隨心轉,這叫大自在。
7、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自私自利,我執(zhí)我愛。饒益一切眾生,承辦眾生的利益才是快樂的源泉。
8、緣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歡你,有的人不喜歡你,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別人嗎?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執(zhí)著這些。
9、為什么活得累?是因為你的心四處漂泊,沒有歸處,找不到家,沒有休息的地方,所以心累。把他帶回自己的家,讓他好好休息,就輕松自在了。
10、智慧是沒有煩惱的,慈悲是沒有敵人的。
11、真正想修行,在家修,在社會上修,修怎樣做人,怎樣處事,怎樣對境。想逃避現(xiàn)實是不可能的,智慧是歷煉出來的。
12、只有得到暇滿的人身才能解脫,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千萬不要虛度此生。
13、發(fā)自內心的去為眾生著想,為眾生服務,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則,你什么也得不到。
14、寂靜處不在山上,也不在廟里,只要有一顆清靜的心,到處都有寂靜處,到處都是凈土。
15、心的轉變是最重要的,每個人都想解脫,希望活得快樂,死的安心,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上,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念時念心,觀時觀心,這就是修行。
16、佛法就是我們生活的方法,輕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17、不知什么是佛,沒有目標,盲目地念佛,念了好幾年,還照樣分別、執(zhí)著。真正的佛在哪?清靜心就是佛,清靜心是什么?用智慧放下一切。
18、福報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痛苦煩惱不是別人給你的,是你自己找來的。
19、除了你自己的心,哪里有凈土呀!心凈土凈,不要向外找,什么也找不到,心就是土,土就是心。
20、面對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煩惱,這叫看破。你要知道,沒有恒常,沒有長久。順境,要安心,逆境還是要安心。
1、不要把苛刻當做刁難,而當做提升自己最好的訓練;不要把他人的推卸當做負擔,而當做機會。要樂意承擔,做得越多自己能力就越強。外境不是重點,我們自己的內心才是關鍵。
——學誠法師經(jīng)典禪語
2、不懂反省的人,永遠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不肯努力的人,永遠發(fā)現(xiàn)不了自己長處。
——覺醒法師經(jīng)典禪語
3、心的力量是建立在信仰上的,信仰很重要。有人做企業(yè)也好,做人也好,往往半途而廢,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他信仰不堅定,信念不堅定,信心不堅定。什么叫做道,道就是堅持,道也貴在堅持。
——正慈法師經(jīng)典禪語
4、自心豐足,才能感知世間的豐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間的美好;自己坦蕩,才能逍遙地生活在天地之間。
——賢宗法師經(jīng)典禪語
5、你在賴床,他在鍛煉,所以他比你健康;你應付上班,他用心工作,所以他成了你領導;你在完成今天計劃,他在策劃明年計劃,所以他比你掌握更多先機;你在找借口,他在解決問題,所以他比你事業(yè)有成;你在消費,他在理財,所以他比你更富足;你在算計自己利益,他在考慮對方利益,所以他比你更加有人脈。
——印能法師經(jīng)典禪語
6、煩惱就是一扇門,像魚兒要跳過龍門才能騰云駕霧,越不過去就是水中俗物。人也一樣,越過煩惱這道門,就會自在、灑脫,就是位智者。
——妙一法師經(jīng)典禪語
7、惜緣,是好好把握當下的人和事,善待周圍的一切。善待你的親人,善待你的愛人,善待你的朋友,善待你的敵人,善待那些在你生命里出現(xiàn)過的甲、乙、丙、丁......
——果寧法師經(jīng)典禪語
8、修行人如果有看不慣的、看不起的、看不上的、看不順眼的,說明修行還沒有修好。學佛沒有什么,就是單刀直入,改毛病、改習氣。
——賢書法師經(jīng)典禪語
9、誠實守信是與他人相處的要訣,結緣交友的前提,唯誠信才能趨真趨善,進德進學,立身立業(yè)。“本立而道生”,父母是孩子的本,這些品質又是做人的本。
——理海法師經(jīng)典禪語
10、世界很大又很小,看你心的容量與承載。什么都想出人頭地,會輸了平常的幸福。學會留路?人,自己的天會更藍。生命的大度在于,虧損失敗我承受,愿將勝利奉獻他。
——悟妙法師經(jīng)典禪語
拓展:
佛家十大經(jīng)典禪語:
1、一切皆為虛幻。
2、不可說。(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7、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8、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0、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一、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jīng):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對于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象,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
對于生活:如果人不執(zhí)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
人生如夢隨風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二、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zhí)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tài)!“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佛陀有這么多經(jīng)書,這么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zhí)著于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jīng)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jīng)》云:「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 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
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p>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zhí)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并無分別,同樣是執(zhí)取而不放。 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xiàn)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xiàn)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占词巧?,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系,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huán)。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于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guī)避風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
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出自《華嚴經(jīng)》: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 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并不出自佛經(jīng),而是出自一個故事。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
萬發(fā)緣生,皆系緣分! 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大悲是無盡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淚來形容;大悟就是開大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言語能表達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興,內心的喜悅又怎么是笑聲能表達的呢?
年齡越長,對于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儒家把和諧導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向內心世界。 佛家認為,境由心生。內心平和,見事皆和。
禪宗有云: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shù)受苦的魂靈,
不忍離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于佛教的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