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
2、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靈魂。
3、一切輕薄得,好像從來沒發(fā)生過。
4、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5、人最怕的是發(fā)現(xiàn)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6、任何事情只要時間一長,都顯得格外殘忍。
7、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8、不清楚真實標準時,越用力就越讓人覺得可笑。
9、這是母親從沒表達過,也不可能說出口的愛情。
10、文明人才怕東怕西,必要的時候我可以不文明。
11、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么都重要。
12、用盡各種辦法讓自己快樂吧,你們這群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
13、我知道過不了幾天,風一吹,沙子一埋,這痕跡也會不見的。
14、從本質(zhì)意義上,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xiāng)而又無法抵達遠方的人。
15、最離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個個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16、但男人終究是膽小的,天不怕地不怕只是還不開竅還不知道怕。
17、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處的距離,找到欣賞它們的最好方式。
18、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19、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并最終構(gòu)成了我們本身。
20、在我看來,生是更激烈的索取,或許太激烈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任性。
21、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22、茶很香,太陽很好。爬進寺廟,鋪在石頭砌成的地板上,白花花的,像浪。
23、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所謂接受任何東西,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
24、生存現(xiàn)實和自我期待的差距太大,容易讓人會開發(fā)出不同的想象來安放自己。
25、但我們已經(jīng)十幾年沒見了。十幾年,一個人身上的全部細胞都代謝完多少輪。
26、我也在隱隱約約期待著,有人真可以用務虛的方式活出我想象之外更好的人生。
27、我真想和你好好聊聊,關(guān)于我們要怎么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
28、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愿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后,我已經(jīng)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29、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渾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30、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臉上仿佛長出一個面具。每天晚上回家,深深吸口氣,仿佛職業(yè)表演者的卸妝儀式。
31、我,或許許多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況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飾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責任。
32、他常常說,以前當海員扛一兩百斤貨物沒力氣的時候,吃了肉和蛋,就馬上扛得起來了?,F(xiàn)在他想扛起自己。
33、即使在政治動蕩的年代,閩南依舊是個世俗生活很強大的地方。而世俗就是依靠著流傳在生活里的大量陳規(guī)存活。
34、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35、他小心地支起右腿,然后摸索著該有的平衡,用力一站,整個人是立起來了,卻像倒塌的房屋一樣,直直往右邊傾倒。
36、就像生態(tài)魚缸里的珊瑚礁,安放在箱底,為那句斑斕的魚做安靜陪襯,誰也不會在意渺小但同樣驚心動魄的死亡和傳承。
37、仿佛我的胸口淤積著一個發(fā)酵出濃郁沼氣的沼澤,淤積著一個被人拼命咀嚼,但終究沒能被消化,黏糊成一團的整個世界。
38、我沒說出口的話還有:其實我理解母親了,在她的認定里,一家之主從來就是父親,無論他是殘疾還是健全,他發(fā)起了這個家庭。
39、這樣的地方很容易和荷爾蒙相互催化,給人帶來“世界確實無限展開”的那種眩暈感。這樣的地方,確實需要大量想戰(zhàn)天斗地的人。
40、不合時宜的東西,如果自己虛弱,終究會成為人們嘲笑的對象,但有力量了,或堅持久了,或許反而能成為眾人追捧的魄力和個性。
41、有時候人會做一些看起來奇怪的反應,比如,越厭惡、越排斥的人和地方,我們卻越容易糾葛于此,越容易耗盡自己所有就為了抵達。
42、房子將可能在半年或者一年后被拆遷掉。在陳列室里,她看到那條用鉛筆繪制的、潦草而又別扭的線,像切豆腐一樣從這房子中間劈開。
43、我始終接受不了,活得這么輕盈,輕盈到似乎沒活過。其實我并不愿意旅行,其實我更愿意待在一個地方,守著我愛著的人,生根發(fā)芽。
44、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阿太,我記住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請一定來看望我。
45、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的、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46、我想象著,那一座座房子里住著的不同故事,多少人過去的影子在這里影影綽綽,昨日的悲與喜還在那停留,想象著它們終究變成的一片塵土飛揚的廢墟。
47、我喜歡這樣的厚樸,我也愿意相信這樣的厚樸,但我總覺得他是在為所有人的幻想燃燒生命。假如這個幻想破滅,別人只是會失望,但厚樸自己的內(nèi)心會發(fā)生什么呢?
48、它果然是記憶中的那個樣子,但又不僅僅是那個樣子,就如同一張沒對焦好的照片,一旦清晰起來,大概的模樣還是如此,只是每部分的景致,完全顛覆了此前的感覺。
49、那結(jié)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該來的會來,不以這個形式,就會以那樣的形式。但把事情簡單歸咎于我們無能為力的某個點,會讓我們的內(nèi)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50、這樣的感覺,不激烈,不明顯,只是淡淡的,像某種味道。只是任它悄悄的堆積著,滋長著,會覺得心里沉沉的,悶悶的,像是消化不良一般,我知道,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悲傷。
51、事實上,直到母親堅持要建好這房子的那一刻,我才明白過來,前兩次建房子,為的不是她或者我的臉面,而是父親的臉面--她想讓父親發(fā)起的這個家庭看上去是那么的健全和完整。
52、我基本不太想太長遠的事情,很多事情想大了會壓得自己難受。我只想著做好一點點的事情,然后期待,這么一點點事,或許哪天能累積成一個不錯的景觀。起碼是自己喜歡的景觀。
53、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復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
54、我知道那種舒服,我認識這里的每塊石頭,這里的每塊石頭也認識我;我知道這里的每個角落,怎么被歲月堆積成現(xiàn)在的光影,這里的每個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時間滋長出這樣的模樣。
55、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并最終構(gòu)成了我們本身。
56、我總結(jié)是:厚樸確實在用生命追求一種想象,可能是追索得太用力了,那種來自他生命的最簡單的情感確實很容易感染人,然后有人也跟著相信了,所以厚樸成了他想象的那個世界的代言人。
57、既然人生真是個旅途,就要學會看風景的心情和能力,但我始終接受不了,活的這么輕盈,輕盈到似乎沒活過。其實我并不愿意旅行,其實我更愿意待在一個地方,守著我愛著的人,生根發(fā)芽。
58、每個人都已經(jīng)過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讓許多人在這個時空里沒法相處在共同的狀態(tài)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邁再次抹去其他,構(gòu)成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標志,或許那時候的聚會才能成真。
59、我沒有預料到,他竟然沉默了。而且這一沉默,不像我想象的,只是一個小小的、可以逾越、可以熬過的間歇。他冷漠地坐在那,任由沉默如同洪水汩汩淌來,一層層鋪來,慢慢要把人給吞沒了。
60、他不是假裝,他只不過不知道怎么處理自己身上的各種渴求,只是找不到和他熱愛的這個世界相處的辦法。每個人身上都有太多相互沖突卻又渾然一體的想法,他只是幼稚,還沒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誰。
61、每片海,沉浮著不同的景致,也翻滾著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為節(jié)制或者自我用邏輯框住,甚至掩耳盜鈴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無論如何,它終究永遠在那躁動起伏。
62、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gòu)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本質(zhì)上又那么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
63、我知道,其實自己的內(nèi)心也如同這小鎮(zhèn)一樣:以發(fā)展、以未來、以更好的名義,內(nèi)心的各種秩序被太倉促太輕易地重新規(guī)劃,摧毀,重新建起,然后我再也回不去,無論是現(xiàn)實的小鎮(zhèn),還是內(nèi)心里以前曾認定的種種美好。
64、我一直覺得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渾濁。一潭池水里的水和放在觀景臺上的水,永遠是池子豐富也美麗。就一個池子,它里面的各種生物以及各種生活在這世界的故事都可以讓一個孩子開心一個下午,而城市里的孩子只能盯著被安排好的景色開心這么一瞬間。
65、我期待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丑陋與美妙,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這一路看到的風景,最終能全部用審美的筆觸表達出來。
66、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對待海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每個人自己去尋找到和它相處的方式。每片海,沉浮著不同的`景致,也翻滾著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為節(jié)制裹著自我用邏輯框住,甚至掩耳盜鈴地掩藏住,是最好的辦法,然而,無論如何,它終究在那躁動起伏。
67、我才明白,那封信里,我向文展說的“小時候的玩伴真該一起聚聚了”,真是個天真的提議。每個人都已經(jīng)過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讓許多人在這個時空里沒法相處在共同的狀態(tài)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邁再次抹去其他,構(gòu)成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標志,或許那時候的聚會才能成真。
68、海是藏不住的。父母因為自己曾經(jīng)的傷痛和自以為對我的愛護,硬是要掩飾。我因而聽到海浪聲,以為是風聲;聞到海腥味,以為是遠處化工廠的味道。然而,那龐大的東西還一直在漲跌著,而且永遠以光亮、聲響在召喚。我總會發(fā)現(xiàn)的,而且反而因為曾經(jīng)的掩飾,更加在意,更加狂熱。
69、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對待海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每個人自己去尋找到和它相處的方式。每片海,沉浮著不同的景致,也翻滾著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為節(jié)制或者自我用邏輯框住,甚至掩耳盜鈴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無論如何,它終究永遠在那躁動起伏。
70、有種東西,隔閡著彼此,注定無法做非常好的朋友—目光,太透徹的目光。和擁有這種眼睛的人說話,會有疼痛感,會覺得庸俗的玩笑是不能說的,這么薄的問題,在這么厚的目光前,多么羞愧。于是會想掏心掏肺,但掏心掏肺在任何時候都是最累的,通常只要說過一次話,你就不想再和他說第二次了。
71、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復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而有了這樣的眼鏡,你才算真正“看見”那個人,也才會發(fā)覺,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
72、偌大的城市,充滿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鐵擁擠的人群里,我總會覺得自己要被吞噬,覺得人怎么都這么渺小。而在小鎮(zhèn),每個人都那么復雜而有生趣,覺得人才像人。在一段時間里,我覺得這個城市里的很多人都長得像螞蟻:巨大的腦袋裝著一個個龐大的夢想,用和這個夢想不匹配的瘦小身軀扛著,到處奔走在一個個嘗試里。而我也在不自覺中成了其中一員。
73、那天下午我才第一次發(fā)現(xiàn),整個小鎮(zhèn)布遍布著工地,它們像是一個個正在發(fā)膿的傷口,而挖出的紅土血一般的紅。東邊一條正在修建的公路,像兩只巨獸一路吞噬過來,而它挪過的地方到處是拆掉一半的房子。這些房子外面這些房子外面布著木架和防塵網(wǎng),就像包扎的紗布我知道,還有更多條線已經(jīng)劃定在一座座房子上空,只是還沒有落下,等到明后年,這片土地將皮開肉綻。
74、那次被水淹后,父親卻突然帶我去航行。那真是可怕的記憶,我在船上吐得想哭都沒力氣哭出聲,求著父親讓我趕緊靠岸。從那之后,我不會瘋狂地往海邊跑,然而也沒懼怕海,我知道自己和它相處的最好方式是什么。那就是坐在海邊,享受著這海風親昵的撫摸,享受著這包裹住我的龐大的湛藍——那種你似乎一個人但又不孤獨的安寧。長更大一點,我還喜歡騎著摩托車,沿著海岸線一直兜風。
蔡崇達《皮囊》經(jīng)典語錄
生存現(xiàn)實和自我期待的差距太大,容易讓人會開發(fā)出不同的想象來安放自己。
這樣的感覺,不激烈,不明顯,只是淡淡的,像某種味道。只是任它悄悄的堆積著,滋長著,會覺得心里沉沉的,悶悶的,像是消化不良一般,我知道,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悲傷。.
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所謂接受任何東西,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
我知道那種舒服,我認識這里的每塊石頭,這里的每塊石頭也認識我;我知道這里的每個角落,怎么被歲月堆積成現(xiàn)在的光影,這里的每個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時間滋長出這樣的模樣。
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復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
即使在政治動蕩的年代,閩南依舊是個世俗生活很強大的地方。而世俗就是依靠著流傳在生活里的大量陳規(guī)存活。
仿佛我的胸口淤積著一個發(fā)酵出濃郁沼氣的沼澤,淤積著一個被人拼命咀嚼,但終究沒能被消化,黏糊成一團的整個世界。
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并最終構(gòu)成了我們本身。
我,或許許多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況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飾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責任。
那結(jié)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該來的會來,不以這個形式,就會以那樣的形式。但把事情簡單歸咎于我們無能為力的某個點,會讓我們的內(nèi)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復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而有了這樣的眼鏡,你才算真正“看見”那個人,也才會發(fā)覺,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阿太,我記住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請一定來看望我。
每片海,沉浮著不同的景致,也翻滾著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為節(jié)制或者自我用邏輯框住,甚至掩耳盜鈴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無論如何,它終究永遠在那躁動起伏。
最離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個個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有沒有把世界掌握在手中的感覺?”
這樣提問的人,顯然沒有試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去真正奔赴夢想。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天降姿色命中定 心善面丑相由命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gòu)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本質(zhì)上又那么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
我真想和你好好聊聊,關(guān)于我們要怎么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
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
任何事情只要時間一長,都顯得格外殘忍。
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臉上仿佛長出一個面具。每天晚上回家,深深吸口氣,仿佛職業(yè)表演者的卸妝儀式。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渾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每個人都已經(jīng)過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讓許多人在這個時空里沒法相處在共同的狀態(tài)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邁再次抹去其他,構(gòu)成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標志,或許那時候的聚會才能成真。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并最終構(gòu)成了我們本身。
一切輕薄得,好像從來沒發(fā)生過。
這樣的地方很容易和荷爾蒙相互催化,給人帶來“世界確實無限展開”的那種眩暈感。這樣的地方,確實需要大量想戰(zhàn)天斗地的人。
拓展閱讀:
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
《皮囊》是蔡崇達首部散文集,這部有著小說閱讀質(zhì)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認心又認人”的書。蔡崇達本著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情感,用一種客觀、細致、冷靜的方式,講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間故事。一個福建漁業(yè)小鎮(zhèn)上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這些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中一一體現(xiàn)。書中收錄有《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癥病房里的圣誕節(jié)》《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回家》等14篇作品。
蔡崇達是現(xiàn)任《中國新聞周刊》執(zhí)行主編, 同時也是“南方國際文學周”聯(lián)合發(fā)起人之一,曾任職于《新周刊》《三聯(lián)生活周刊》《周末畫報》,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jiān),為全球17個國家版本的《GQ》最年輕的報道總監(jiān)。同樣作為一名記者,蔡崇達的作品多次獲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亞洲出版協(xié)會特別報道等大獎
蔡崇達認為,文學是人的內(nèi)心紋路的一個學問。關(guān)于寫作這本書的起源,蔡崇達介紹說,三十歲生日那天,他恰好在倫敦,在大英博物館參觀名叫“l(fā)iving and dying”的展覽:長長的展臺,鋪滿了各種藥丸和醫(yī)療器械,每一列都隸屬于最下面標注出的一個個主人公——這里陳列著已逝去的人們自認為生命最美好、最痛苦時刻的照片,以及,他最后時刻的面容??粗@一張張面孔,他突然想起重病八年、已經(jīng)離世的父親,他才發(fā)覺,自己其實不認識父親,即使他們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皣栏駚碚f,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作為父親這一角色在我的生活中參與的故事,我沒有真正地看見并理解他。顯然,我沒能‘看見’我的父親,也已經(jīng)來不及這樣去看父親了,他已從我的生活中退場。我開始擔心,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錯過更多的人?!?/p>
從倫敦回來的一個月后,他試圖以僅有的記憶建構(gòu)一篇文章,盡可能地去尋找父親,抵達父親,看見父親——這便是書中的《殘疾》。
“也是從那篇文章開始,生發(fā)出一種緊迫感:我應該看見更多的人。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并最終構(gòu)成了我們本身?!?/p>
“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復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而有了這樣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見”那個人,也才會發(fā)覺,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p>
80后必須對面對人生的真相
作為80后作家,為何沒有在當初風起云涌的青春文學浪潮中出書,蔡崇達的回答是:“我從一個文學愛好者到一個新聞特稿的一個踐行者,再到12年之后在80后開始老的時候再回過頭來寫我認為的文學,是因為我覺得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代人開始需要也必須去面對人生的真相,日常生活的真相。”
韓寒為了促成本書邀約三年,他說“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這本書他寫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同為80后作家的蒲荔子則認為,蔡崇達是他了解的年輕作家中極少能洞悉世道人心的作者,“他的個性、經(jīng)歷和思考的習慣,似乎使他本能地對世俗生活有著敏銳的感受和深刻的見解。這本書只是他把對生命和生活的洞見,用講故事的方式敘說出來;非虛構(gòu)式的冷靜筆觸背后,是那個真切、動人、熱忱的人。”
媒體人白巖松則說:“他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內(nèi)心,真正直視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p>
劉德華在序言中把蔡崇達和《皮囊》視為他生命中的一盞明燈,“視人生無常曰正常,或許是頓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關(guān)己的距離,自我保護; 看崇達敞開皮囊,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為當中,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
文學評論大家李敬澤認為《皮囊》是一本認心、認人的書,“我不能肯定這本書是什么,我甚至不能肯定它是小說還是自傳,但我知道它不是什么,它不輕松不愉快不時尚甚至也不文學——文學沒有那么重要,比起生活、比起皮囊、比起心,文學是輕的?!?/p>
閻連科認為,《皮囊》用最為簡潔一一甚至不畏人們議為簡陋的直接,那么堅定地走向自我、他人、回憶和當下,使這種新生的“非虛構(gòu)”寫作的林地里,又兀自展現(xiàn)這么一片(棵)完全與眾不同、可讀可思、獨具樣貌的林木來。
阿來評價說,蔡崇達的《皮囊》是當下的非虛構(gòu)寫作潮流中的一個驚喜。這個書名具有指向本質(zhì)的意味。他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深情,用一種客觀、細致、冷靜的方式敘說出來,講述一個一個生命的故事。這些生命他太過珍惜,所以要如此完整而清晰地呈現(xiàn)給我們,直接的情感抒發(fā)則被認為是一種打擾。從中可以讀出作者的同理心、開闊度和思考力,以及閩南這塊土地給予他與生俱來的信仰和堅韌的性格。
作家韓松落則解讀說,這個故鄉(xiāng),這樣的父親母親,這些經(jīng)驗,解釋了文字世界里的蔡崇達,不論是在那些近乎鴻篇巨制的特稿里,還是在散文和小說里,所持有的那些標準,古典的、有秩序的、凝練的、深情的、神性的,而不是碎片的、表面的。他試圖企及的,是古典時代作家們所擁有的那種“整理世界”的能力,一種分類、看透、濃縮、發(fā)散、重塑、預知的能力,像伍爾芙說艾米莉?勃朗特:“她放眼身外,但見世界四分五裂、陷入極大混亂,自覺有力量在一部書里將它團在一起?!?/p>
2. 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復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而有了這樣的眼鏡,你才算真正“看見”那個人,也才會發(fā)覺,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
3.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阿太,我記住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請一定來看望我。
4. 每片海,沉浮著不同的景致,也翻滾著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為節(jié)制或者自我用邏輯框住,甚至掩耳盜鈴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無論如何,它終究永遠在那
5. 最離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個個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6. “有沒有把世界掌握在手中的感覺?”
7. 這樣提問的人,顯然沒有試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去真正奔赴夢想。
8.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9. 天降姿色命中定 心善面丑相由命
10.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gòu)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本質(zhì)上又那么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
11. 我真想和你好好聊聊,關(guān)于我們要怎么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
12. 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
13. 任何事情只要時間一長,都顯得格外殘忍。
14. 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臉上仿佛長出一個面具。每天晚上回家,深深吸口氣,仿佛職業(yè)表演者的卸妝儀式。
15.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渾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16. 每個人都已經(jīng)過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讓許多人在這個時空里沒法相處在共同的狀態(tài)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邁再次抹去其他,構(gòu)成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標志,或許那時候的聚會才能成真。
17.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18. 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并最終構(gòu)成了我們本身。
19. 一切輕薄得,好像從來沒發(fā)生過。
20. 這樣的地方很容易和荷爾蒙相互催化,給人帶來“世界確實無限展開”的那種
21. 生存現(xiàn)實和自我期待的差距太大,容易讓人會開發(fā)出不同的想象來安放自己。
22. 這樣的感覺,不激烈,不明顯,只是淡淡的,像某種味道。只是任它悄悄的堆積著,滋長著,會覺得心里沉沉的,悶悶的,像是消化不良一般,我知道,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悲傷。.
23. 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所謂接受任何東西,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
24. 我知道那種舒服,我認識這里的每塊石頭,這里的每塊石頭也認識我;我知道這里的每個角落,怎么被歲月堆積成現(xiàn)在的光影,這里的每個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時間滋長出這樣的模樣。
25. 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復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
26. 即使在政治動蕩的年代,閩南依舊是個世俗生活很強大的地方。而世俗就是依靠著流傳在生活里的大量陳規(guī)存活。
27. 仿佛我的胸口淤積著一個發(fā)酵出濃郁沼氣的沼澤,淤積著一個被人拼命咀嚼,但終究沒能被消化,黏糊成一團的整個世界。
28. 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并最終構(gòu)成了我們本身。
29. 我,或許許多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況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飾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責任。
《蔡崇達<皮囊>
1.
2.月亮和六便士經(jīng)典語錄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