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過安仁》原文
宋代: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譯文】
一只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槳,坐在船中。
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原來他們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帆讓船前進啊。
【注釋】
安仁:縣名,1914年因與湖南安仁縣同名而改名余江縣。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使風:詩中指兩個小孩用傘當帆,讓風來幫忙,促使?jié)O船向前行駛。
【解析】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這首詩語言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這里有作者的所見: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風讓船前進啊!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边@里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chǎn)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怎么解開的呢?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jié)果當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舞動傘柄使風吹動小船使船前進啊!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小童子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于是欣然提筆,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
楊萬里寫田園詩,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態(tài),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①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②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可以參閱。不同的是,《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楊萬里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表達了作者對天真、可愛的孩子的喜愛之情。
采蓮人和采蓮歌②,柳外蘭舟過③,不管鴛鴦夢驚破。夜如何,有人獨上江樓臥。傷心莫唱,南朝舊曲④,司馬淚痕多⑤。
碧湖湖上柳陰陰,人影澄波浸,常記年時對花飲。到如今,西風吹斷回文錦⑥。羨他一對、鴛鴦飛去,殘夢蓼花深⑦。
注釋
①小桃紅:越調(diào)中常用曲調(diào)。宮聲的七調(diào)叫宮,其余的都叫調(diào),故稱調(diào)子為宮調(diào)。隋、唐的燕樂本有二十八調(diào)。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僅仙呂宮、南呂宮、中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diào)、小石調(diào)、般涉調(diào)、商調(diào)、商角調(diào)、雙調(diào)、越調(diào)等十二種。
②采蓮歌:梁武帝作樂府《江南弄》七曲,其中一貢名《采蓮曲》,后代仿作者頗多。這里泛指我國南方地區(qū)婦女采蓮時唱的歌曲。
③蘭舟:用木蘭做的船。暈里泛指裝飾美的小船。
④南朝舊曲:指南朝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曲,舊時一向被認為是亡國之音。唐人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⑤司馬淚痕多:唐代白居易于元和年間,被貶為江州司馬,作《琵琶行》以自況,結(jié)句說: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⑥西風吹斷回文錦:以回文錦的被西風吹斷,暗喻夫婦的離散?;匚脑姡俏覈糯s體詩句,回環(huán)往復讀之俱成文。相傳始于晉代的傅咸和溫嶠,但他們所作的詩皆不傳。今所見蘇蕙的《璇璣圖詩》最有名。蘇蕙是東晉前秦的女詩人。據(jù)《晉書·列女傳》說:竇滔妻蘇氏,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剌史,被自徙流沙,蘇多思之,織錦為《回文璇圖詩》以贈滔,宛轉(zhuǎn)循環(huán)以讀之,詞甚凄惋。
⑦蓼(liao):一年生草木植物,花淡綠或淡紅色。
鑒賞
這兩首小令,寫采蓮女的生活和愛情,格調(diào)清新可喜。
第一首寫采蓮女的天真活潑和對愛情的一往情深。芡花菱葉滿秋塘,水調(diào)誰家唱?簾卷南樓日初上。寫秋天的早晨,太陽初升,池塘里一片芡花菱葉,傳來了水調(diào)歌謠。是誰這么早就唱起了水調(diào)歌謠,聞聲尋源,原來在湖畔的南樓,一位采蓮女正迎著初升的.朝日,一邊卷起竹簾,一邊信口歌唱。這三句寫湖上與湖岸風光,有聲有畫,旖旎清爽。接下去,寫采蓮女離家下湖,采秋香,畫船穩(wěn)去無風浪。湖面上風平浪靜,彩船平穩(wěn)地馳去,采蓮女在采充滿秋香的蓮子。在湖上,一面是成熟清香的蓮子,一面還有清麗的秋荷開花。采蓮女想到她心愛的情人偏愛荷花的顏色,不忍亂折,為郎偏愛,蓮花顏色,留作鏡中妝。采蓮女把荷花留著,對鏡化妝,迎郎歸來時再用。這首小令,展現(xiàn)了自由活潑、矯健秀麗的采蓮女的形象,而且體驗到了她那多情細膩的心理活動。
第二首寫采蓮女孤單寂寞的離愁。起首兩句交代采蓮女家住西湖岸上、楊柳叢中的小樓上,卻用設(shè)問句引出:錦城何處是西湖?楊柳樓前路。在采蓮女所住的樓前,楊柳成蔭,有路直通西湖。接下來寫采蓮女,但不正面寫人,而是未見其人,先聞其歌,一曲蓮歌碧云暮。這位采蓮女唱一曲采蓮歌,直上青云,會使陽光也黯然失色。采蓮女下了樓,唱著歌,乘船去采蓮。這樣一位采蓮女,卻陷入了離別相思的痛苦??蓱z渠,畫船不載離愁去,幾番曾過,鴛鴦橋下,笑煞月兒孤。畫船載著她響徹碧空的蓮歌馳向湖中,卻不能載去她的離愁。她曾一次又一次經(jīng)過鴛鴦橋下,仿佛覺得鴛鴦在譏笑天上的月兒孤單,又仿佛覺得連高懸天空的孤月也在譏笑自己的孤單。
這兩首小令,在藝術(shù)上共同的特色有三:一是充滿詩情畫意的環(huán)境描寫同充滿柔情蜜意的人物(采蓮女)描寫的高度統(tǒng)一,給人以清新流麗之感;二是有聲有畫,通過采蓮女的歌聲,表現(xiàn)其天真活潑的性格和美化她的環(huán)境;三是以設(shè)問句加強藝術(shù)效果,山水調(diào)誰家唱引出簾卷南樓日初上,山錦城何處是西湖烘托楊柳樓前路使整首小令搖曳多姿,引導讀者聯(lián)想和想象,使環(huán)境更優(yōu)美,人物更豐滿。
《二子乘舟》,《詩經(jīng)·邶風》第19篇。先秦時代邶地華夏族民歌。全詩2章,章4句。《詩經(jīng)》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此詩一首送別詩,一次動情的送別,發(fā)生在河邊。兩位年輕人終于拜別親友登船;剎那間化作了一葉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飄飄遠去。畫境之由近而遠,同時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騁目遠望的悠長思情。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滿了浪波與風險。遠去的人兒,能不能順利渡過那令人驚駭?shù)牟ǚ謇斯?,而不被意外的風險吞沒——這正是佇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為之擔憂的。
注釋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養(yǎng)養(yǎng)!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①泛泛:船在水卜行走的樣子。景:同“憬”,遠行的樣子。②愿: 思念的樣子。言:語氣助詞,沒有實義。③中心:心中。養(yǎng)養(yǎng):憂愁不定的樣子。④逝:往。⑤不暇:該不會。
譯文
兩個孩子乘木舟,
順江漂流去遠游。
時常掛念遠游子,
心中不安無限愁。
兩個孩子乘木舟,
順江漂流去遠游。
時常掛念遠游子,
該不遇上險與禍?
賞析
此詩的寫作背景,據(jù)《毛詩序》所說,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睹娦颉吩疲骸啊抖映酥邸?,思急、壽也。衛(wèi)宣公之二子,爭相為死,國人傷而思之,作是詩也。”毛傳云:“宣公為伋取于齊女而美,公奪之,生壽及朔。朔與其母訴伋于公,公令伋使齊,使賊先待于隘而殺之。壽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壽竊其節(jié)而先往,賊殺之。伋至,曰:‘君命殺我,壽有何罪?’又殺之?!眲⑾颉缎滦颉す?jié)士》則說壽知其母陰謀,遂與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殺伋,“方乘舟時,伋傅母恐其死也,閔而作詩”?,F(xiàn)代學者有認同“閔伋、壽”之說者,但持不同意見者亦多。聞一多先生猜測它“似母念子之詞”(《風詩類鈔》),也有學者斷為一位父親送別“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將它視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詩,恐怕也無錯處??傊鴮嵲姷谋臼?,似乎比較牽強,還是將此篇視為一首送別詩比較合適。
這一次動情的送別,發(fā)生在河邊?!岸映酥?,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筆法。首句還是近景,兩位年輕人終于拜別親友登船;二句即鏡頭拉開,剎那間化作了一葉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飄飄遠去。畫面視點在送行者這邊,所以畫境之由近而遠,同時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騁目遠望的悠長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與送行者牽念之情的跌宕,有了“異質(zhì)同構(gòu)”的對應(yīng),令你說不清那究竟是波流,還是牽思之漫衍了。由此過渡到“愿言思子,中心養(yǎng)養(yǎng)”,直抒送行者牽念深情,就更見得送別匆匆間的難舍難離了。“養(yǎng)養(yǎng)”是一個奇特的詞匯。按照前人的解說,“養(yǎng)養(yǎng)”即“思念”之意,總嫌籠統(tǒng)了些。有人訓“養(yǎng)養(yǎng)”為“癢癢”,頓覺境界妙出:這是一種搔著心頭癢處的感覺,簡直令人渾身顫抖、無法招架的奇妙反應(yīng)。以此形容那驛動于送行者心上的既愛又念,依依難舍又不得不舍的難言之情,實在沒有其他詞匯可以替代。
詩之二章,采用了疊章易字的寫法,在相似中改換了結(jié)句。景象未變,情感則因了詩章的回環(huán)復沓,而蘊蓄得更其濃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長河中消逝,送行者卻還在河岸上久久凝望。當“二子”離去時,他(她)正“中心養(yǎng)養(yǎng)”,難斷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盡是滾滾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滿了浪波與風險。遠去的人兒,能不能順利渡過那令人驚駭?shù)牟ǚ謇斯?,而不被意外的風險吞沒——這正是佇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為之擔憂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傳達了這一情感上的遞進和轉(zhuǎn)折,在割舍不了的牽念中,涌生出陡然襲來的憂思。于是,滾滾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間,便剎那間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帶著牽念,帶著驚懼,而發(fā)自心底的呼喊:遠行的人兒,究竟聽見了沒有?
同是一首送別詩,《邶風·二子乘舟》寫得遠比《邶風·燕燕》單純。全詩無一句比興,詩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現(xiàn)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瀉,也沒有《燕燕》那種“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細節(jié)表現(xiàn)。但它的內(nèi)涵卻極為豐富:因為畫面只有飄飄遠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為空白,便為讀者的聯(lián)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間;因為背景全無,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為誰,其表現(xiàn)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適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為一種具有極大涵蓋面的“人間之情”。它之能夠激發(fā)各種身份的讀者之共鳴,而與詩人一起唏噓、一起牽掛,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