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華演講觀后感 篇1
“不知道我摔倒了多少次,但是我仍選擇站起來?!边@是從小失去雙臂的智華老師含著眼淚用堅定的語氣講述她學走路時的話。智華老師小時候在一場大火中失去了雙臂,由于家里非常貧窮,沒能讓她重新?lián)碛须p臂。對于智華老師的災難,她的悲慘身世深深觸動我而淚流滿面,深感同情,卻又為她取得的驕傲成績而欣喜,更多的則是敬佩。當她的命運經過慘烈打擊后,依然不屈不饒,勇于面對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雖然智華老師失去了雙臂,但是她卻擁有一雙充滿力量的‘隱形翅膀’,帶著她克服困難、戰(zhàn)勝困難。我被她這雙“隱形翅膀”所感動而震撼了。
聽了智華老師講她非凡經歷后,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能否像李智華老師那樣,遇到困難也應該勇敢地面對而不逃避呢?是否像李智華老師這樣,面對挫折卻永不放棄呢?和智華老師相比我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實在太優(yōu)越了,可我遇到許多困難,卻并沒有像李智華老師那樣努力去克服并戰(zhàn)勝它們,我太缺乏智華老師這種精神,我現(xiàn)在非常的慚愧,因為我擁有一個健全的身體,但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卻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去逃避。
是智華老師讓我領悟了勇于面對困難的本質含義,讓我也看到了我會為夢想而奮斗的動力。我應該學習智華老師那永不言敗的精神,遇到困難時勇敢的面對,永不退縮、勇于向前,少一分懦弱和膽怯,多一份勇于面對的精神。突然覺得自己很幸運很幸福,以前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總常常抱怨這不公平、那不公平,但現(xiàn)在想想,其實也沒有什么,就算不公平又能怎樣,只要勇敢面對,也能戰(zhàn)勝。因為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一帆風順的,而是崎嶇坎坷的,所以我要以平常心對待每一次挫折,這樣才會越挫越勇。而我自己也要快樂地生活著,即使生活拋棄了我,我也要勇敢的面對生活。自己的命運也只有自己才能把握、也只有自己才能做主,所以我要讓我的生活過得很精彩。我也知道半年后的實習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但現(xiàn)在我認為不管以后會遇到多大的困難,我也會像智華老師那樣,在受到挫折后依然要選擇面對困難,不被困難給嚇倒,而要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去勇敢地面對困難,戰(zhàn)勝困難,把困難踩在腳下,始終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把困難當成一次次鍛煉,只有這樣才會有新的希望出現(xiàn)。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為我而敞開。
智華老師的每一個故事,每一次經歷都讓我看到了她的堅強。智華老師用她的經歷感動著我,讓我一次次為她鼓掌,同時也激勵著我,讓我面對困難不會退縮。所以我們要相信,不管你的命運如何,只要勇敢面對,勇于向前我們就能掌控自己的命運,也就能成功!因為上帝是公平的。
李智華演講觀后感 篇2
隨著歲月流逝,又到了星期六,今天早上學校開辦生命、力量的演講會。
為我們演講的老師是無臂天使李智華老師。在漫長的人生成長路上,她擁有雙手的時間僅只有100天。但她卻憑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用她的雙腳,踏出了一條輝煌的人生之路。
李智華老師在小時候,那時她還是一個百日嬰兒,這個百日嬰兒被燒得面目全非,渾身像一塊黑炭。這場火災使智華老師失去了雙臂,在她沒有雙臂的生活下。她學會了寫字、做飯、縫補、彈琴、開拖拉機……
李智華老師沒有雙手,但是她卻有如此堅定的信念。智華老師失去了手也就失去了平衡,在失去了平衡下,她學會了走路。對于一個失去平衡的小孩要學走路是多么困難,李智華老師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智華老師寫了一篇作文《我最幸?!贰W屩侨A老師寫這個作文,簡直是一種殘忍,但她寫得自己真的很幸福,更讓心酸。有許多人問:長大后有怨恨過媽媽?智華老師說,沒有,從來沒有。
李智華老師曾經說過,她寧可沒有腳,也不能沒有母愛。今天這場震撼人心的演講,讓我重新思考了什么叫命運。李智華老師出生在一個極度貧困的家庭,母親患有嚴重的精神病,又在一百天時,家中一場火災失去了雙臂……這些都是她的命,非常悲慘命。
從李智華老師的演講中,從今往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挫折,都要堅持到底。要相信自己的生命以最好的方式展開。
李智華演講觀后感 篇3
前段時間,我們學校來了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李智華老師。
當時她的演講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依然記憶猶新。只因她的堅強與勇敢?guī)Ыo我們的事非一般的震撼。這足以讓我們產生共鳴。一場無情的大火。李智華老師永遠地失去了她的雙臂,命運卻沒有折斷她飛翔的翅膀;一場大雪,帶走了李智華老師至愛的母親,但卻沒有奪走她生活的勇氣;一句殘酷的否決,李智華老師便與夢想中的教室失之交臂,但她卻依然想象著命運的轉變。是??!只因她擁有著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多么殘弱的身體,多么偉大的力量!
雖然李智華老師在無情的大火中失去了雙臂,可老天又在無形中給她增添了一雙隱形的翅膀!在她的夢想中無限地飛翔,在夢想中,她碰到了天、撫了天上的云,在那里,她就是天空的主角!
可她不只是在夢想中當主角,她在不停地攀登。
沒有了雙臂的李智華老師,想盡一切辦法讓其他的部位代替手臂。
她試圖讓雙腳來代替雙臂,便拿起杯子來挑戰(zhàn)。她用腳趾夾起杯子的把手,杯子剛剛顫顫巍巍地起了一些,又馬上落了下來,可她并沒有氣餒,就這樣,衰落又端起地重復著,三個月的時間內,她終于可以毫不搖晃地將杯子中的水送入口中。接著,經過李智華老師的努力與堅持,她不僅端起了“沉重”的杯子,還學會了自己疊被子、用腳寫字,自己吃飯。是她,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做真真正正的自食其力。
“在我三個月的時候,我就與死神進行了一場頑強的搏斗,在搏斗中,我是一個勝利者!”這句話是李智華老師發(fā)自內心的感言,也是我印象最深、感觸最大的一句話。這不是一個失臂者發(fā)出的感言,而是一個強者所發(fā)出的貫穿人心的吶喊!可見,李智華老師的內心是多么地強大,在困難面前不服輸的態(tài)度,讓我不禁心生敬意。當我面對困難時,我應該會不時想起這句話吧!它會使我堅強,它會使我振奮,它會使我?guī)е鴿M滿的希望向前進??!
李智華老師的精神定會陪我走過人生的道路,它教會我勇敢、堅強、自信,使我明白人生沒有過不去的事,沒有跨不過的坎兒,只要堅持,相信一切都是浮云,一切都將會過去。
李智華演講觀后感 篇4
那天下午我們聽了李智華老師的演講,心里感觸良多。
當身穿紅色外套的李智華走進師生們視線的時候,大家無法想象這個看似瘦弱的女孩是以怎樣超凡的毅力一路走來。雖然沒有了雙臂,但她臉上始終洋溢的自信笑容卻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
“我的父親是位憨厚的農民,母親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常年服藥,我是喝小米粥涼開水活過命來的,出生一百天的那個晚上,患病的母親再次從家門前走失……”李智華娓娓地講述著自己童年時的悲慘經歷。
就是那個晚上的一場大火,使尚在襁褓中的她失去了雙臂,也使她的頭和左臉頰留下了永久的傷痕,成了一只折斷翅膀的“丑小鴨”。然而從懂事的那一天起,她就在練習著用雙腳代替雙手,克服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靠著一雙小腳,她學會了拿筷子,學會了穿衣戴帽,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學會了縫縫補補、切菜、做飯、開車、繪畫、操作電腦……講到這里,在場的同學們紛紛為之動容!尤其是她為了學習永不放棄的精神贏得了現(xiàn)場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拔易霾涣耸裁创蟮呢暙I,就想用我自己的經歷來讓同學們在面對任何困難的時候,能夠堅強……”
李智華以自己超乎常人的毅力一路走來,如今,她大學畢業(yè)了,有了一份工作,有了自己幸福的家。
報告會上,李智華還以腳舉筆,寫下了“行勝于言”四個大字。她的現(xiàn)場表演,讓到場的每一個人激奮不已。
李智華報告結束后,主持人說:“有的人經常把自強一詞掛在嘴邊,可是又有誰能夠理解“自強”的真正含義呢?在今天,一位年僅26歲的女孩,用她的雙腳,用她的意志,用她的人生向我們詮釋了“自強”的真正內涵。在李智華老師身上,我們感受到了人生的疼痛與渴望,我們看到了夢想的美麗之光,我們聽到了她用腳敲響的`頑強之歌。我們要向李老師學習,當我們遇到困難時,要少一分懦弱和膽怯,多一份勇敢與自信。只有敢于直面命運的考驗,經受得起磨難的人,才是一個大寫的人,一個成功的人。同學們,加油!”
之后,康杰中學正式聘請李智華為學校的校外輔導員,為她頒發(fā)了聘書。
報告會結束后,同學們紛紛表示,聽了報告深有感觸,李智華老師發(fā)自內心的演講很感人,她的每一個故事,每一次經歷都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堅強,所以我們沒有理由放棄自己,我們以后也要用最大的努力完成自己的夢想,作為有手有腳的健全人,以后在生活中一定要珍惜時光,把自己的人生打造得更美好。
李智華演講觀后感 篇5
今天下午,我們學校特地從西安請來了號稱“無臂天使”的李智華老師為我們開展《生命·力量》演講活動。
李智華老師講到,在她出生100天時,因為父母親不在家,她的雙手就被一場大火奪去了,聽到這兒,我被她的凄慘人生所感動,但李智華老師并沒有被不幸的人生開端所打倒。
在她還不到5歲時,就學會了用腳疊軍被,在這過程中,她付出了很多。為了疊好被子,她曾經對自己立下誓言:“不疊好被子就不吃飯,不疊好被子就不去上學”。從凌晨不到5點就起來了,一只腳站在地上,另一只腳專心的疊被子,一直疊到8點,終于疊好了一個方方正正,像豆腐塊一樣的被子,她的臉上也露出滿意的笑容。聽到這,我感觸很深,像我這樣雙手健全的人,平時都懶得疊被子,而她一個殘疾人卻學會了用腳疊被子,我感到愧疚,也對李智華老師那種堅忍不拔、頑強的精神所感動。
在李智華老師6歲時,自己還學會了用腳寫字?,F(xiàn)場李智華老師還認真演示了寫毛筆字,寫得是那么的工整,那么的漂亮,我從心底里佩服。心想;“用腳寫這么漂亮的字,平時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們應該好好向她學習”。
李智華老師因為殘疾,不能上學,一、二年級時就從教室后面的窗戶看,太矮就拿兩塊磚頭踩在腳下,到了三年級的一天,教室里的老師看見她,把她領進教師,還用課余時間和放假期間給她補習功課,這個老師就是陶老師。她說:“如果沒有我的陶老師,就不會有我的今天”。她這種感恩的行為感動了我,同時也讓我體會到,社會需要多一些關愛,我們要像陶老師一樣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特別是要幫助那些有殘疾或有缺陷的人。
李智華老師的經歷很凄慘,但她那種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堅強的意志卻值得我們學習。她的事跡讓我體會到自己是一個很幸福的人,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學會感恩、學會關心別人、學會幫助別人,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愛。
李智華演講觀后感 篇6
俗話說得好: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1984年出生在一個鄉(xiāng)村小鎮(zhèn)的李智華,在出生的第100天里,就被大火殘忍地奪取了雙臂,長大后,每每她看到別的小朋友都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而她——只能坐在一旁看著他們玩時,心里便特別不是滋味,但她并不自暴自棄。
8歲——對于許多孩子來說是個正式踏入學校的年齡,但對于李智華來說,她只能每天站在學校外面看著別的孩子上學,她搬來一塊磚,墊著腳,趴在窗戶上組建了一個自己的“小課堂”教室里的孩子寫字,她就趴在地上用樹枝寫字,教室里的孩子吟誦詩歌,她就在外面學著吟誦詩歌,她的刻苦學習感動了校領導,她終于如愿以償地當上了一名小學生。
想想吧!她是一名研究生她沒有任何先天優(yōu)勢,更是失去了雙臂,她要付出比我們多千百倍的努力,而我們-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人,總是自以為這些本來我們就應該擁有,我們擁有健全的四肢,我們擁有父母的支持連李智華在沒有雙臂,沒有任何人支持下依舊能考上研究生,何況我們!我們這健全的人就是缺乏李智華老師那種毅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就想逃避,而沒有勇敢去面對,這與李智華老師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在我的身上可以找出許多害怕困難,逃避困難的事。今天聽了李智華老師感人肺腑的講座,使我明白一個道理:天下所有的事都難在堅持,貴在堅持,成在堅持,過了這一段,就是癡迷。
我們應當以李智華老師為榜樣,刻苦學習,勇敢地面對挫折與困難!
李智華演講觀后感 篇7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失去雙手的女人。講述了她一生的腳涯,從起初的艱難痛苦,到以后的幸福生活。
每個人身上賦予生命和力量,讓生命活起來,讓力量動起來大起來,需要好多方面。第一:需要志向和動力,就像李智華小時候,學校不收她這樣的殘疾入學籍,她想她自己除了學知識別無選擇。老師不讓到教室里去學習,她就在窗外趴在窗臺上聽,由于離的黑板太遠,只有聽得份沒有看的份。既是這樣智華還天天到學校來聽課。直到有一天感動了一個才分配到這個學校不久的一個大學生,給她破例辦理了學籍;第二:還需要堅強的毅力和勇氣,就像是李智華,別的學生都用手寫字她用腳,一開始還不習慣用腳拿筆,她就讓別人幫她用繩子把筆綁在腳趾之間。可是她把字就是寫不到田字格里面每次都寫那么大,當時智華就恨田字格為什么設置的那么小。以后慢慢的就習慣了。每次老師布置作業(yè)就不讓智華寫,為的是她沒有手??墒牵侨A最煩老師這句話。
為了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既是老師叮囑千萬遍不讓她寫,她每次都把作業(yè)完成的很完美,一遍遍的練,鉛筆用沒了頭,為了不麻煩別人就自己練習削鉛筆,有時不小心削破了腳趾,血止了就再寫。每次做完作業(yè)都到晚上12點以后,智華心想我比別人差我就要多吃苦多練習;第三:更需要刻苦的努力和勤奮的學習,就像李智華,母親去世后,在她心情最低谷時。
她天天寡言少語,低頭用腳在地上寫‘腳涯’這兩個字。漸漸地她愛上了書法,可是學校里沒有書法這個專業(yè),和書法類同的有繪畫這個專業(yè),她就報考了繪畫這個專業(yè),到了繪畫課堂上老師見了她很驚訝,別人用手,她用腳,老師說教不了她,她哀求老師留下她,她說她會努力的去畫,去學!老師無奈勉強留下了她。在這個描繪自己腳涯的校園里,她的堅強,她的勤奮,她的質樸感動了一個人,從此以后她有了依靠,就像是陽光唱的那首歌《你是我的眼》,他就是她的手,他和她從感動到相識相知,從相知到相戀,結為連理,成為一對恩愛的夫妻,現(xiàn)在已是一雙兒女的四口之家。
李智華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她經常出差到處演講,她的每一句話都那么鏗鏘有力。聽了她的演講,也許那些有殘缺的人不再自卑,不再消沉,不再墮落;那些身體健全的人,不再懶惰,不再走下坡路。在這物欲橫流,經濟發(fā)達的大好時光里,我們都振作起來,去奮斗,去拼搏吧,不要再躊躇滿志,讓夢想成真吧!就像智華說的,我相信你們會比我做的更好,活得更陽光。
李智華演講觀后感 篇8
2017年2月14日上午,在我們德化縣實驗小學的操場,電影《隱形的翅膀》的主人公原型李智華老師用她不平凡的人生經歷給我校全體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勵志教育課。
在音樂《隱形的翅膀》的伴奏下,李智華老師追述了自己從出生100天到現(xiàn)在走過的艱難坎坷、自強不息的歷程。李智華老師以自身求學的經歷告訴學生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以生動的“1分鐘鼓掌你能鼓幾下?”的互動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實際能力比自己料想的要強得多,要想成功就要堅持。
李智華老師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事業(yè)的不懈追求,點燃了師生們心靈深處最寶貴的激情,讓在場的全體師生接受了一場生命的洗禮,讓大家認識到了生命真正的意義。為激勵我校師生,李智華老師現(xiàn)場用腳寫下“自強不息”幾個大字,與同學共勉。最后,羅校長要求全體同學向自強不息的李智華老師學習,做自強不息的自己,敢于挑戰(zhàn)自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李智華老師雖然沒有了雙臂,雖然承受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但她臉上始終洋溢著自信的笑容。李智華老師不斷與命運抗爭的精神極大地震撼了我們的心靈。自信、自立、自強、陽光、開朗、樂觀,充滿愛心的無臂天使傳送來了人世間最美好的品質、最堅強的毅力、最偉大的力量。她將感召著一代莘莘學子不斷前行,做自己命運的主宰者,努力成為各領域的杰出人物。
最后,李智華老師現(xiàn)場獻上墨寶“自強不息”贈予學校留念,學校也聘請她擔任我們的校外輔導員。李智華老師用她的經歷教會了我們“生活需要勇氣!每一個困難就是一個新的嘗試。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勇敢地去面對它,一直走下去!”
加載中,請稍候......
民樂靠挖掘樂隊潛力的嚴肅創(chuàng)作前行
——觀著名作曲家劉長遠先生作品音樂會、作品賞析講座有感
劉長遠的作品百聽不厭,耐人尋味,這是多數觀眾對他作品的評價;在專業(yè)圈內,演奏員們對他作品的印象多是剛接觸時叫苦叫累,拿下來以后大呼過癮。因此,也流行著這么一個玩笑,在樂隊排練劉長遠作品期間他從不露面,因為他總是挑戰(zhàn)演奏員的演奏技術和速度極限,大家練起來辛苦,愁腸百結。但排下來以后,劉長遠就笑呵呵的來了,那時演奏員們也都換了副嘴臉,喜笑顏開地大聲叫好。
這場周末音樂會,是"指揮家彭家鵬帶你賞民樂"系列首次以作曲家個人作品構成的專場演出,選曲民族管弦樂《抒情變奏曲》《憶》《龍躍東方》三首頗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們不僅在專業(yè)圈內得到認可,在廣大聽眾中備受歡迎,也是海內外各大樂團爭相上演,中、小學樂團比賽的必選曲目之一。作品強烈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在彭家鵬揮舞的棒下總能得到完美詮釋,柔情與動感并存,激烈而又內在,音樂流淌入心,令觀眾為之傾倒、震撼。
下午的講座中,劉長遠詳細講解了民族管弦樂《未來的希望》《夢釋》。為了讓講座更加生動,他特意邀請了青年演奏家王玉玨首演揚琴協(xié)奏曲《月下無影》,音樂靈動,技巧高超;趙志勇吹奏了嗩吶協(xié)奏曲《金聲》,展示了嗩吶細膩委婉的一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剛剛獲獎的民族室內樂《水墨畫》,雖然學術性強,但可聽性也不遜色,在張瑩瑩、丁雪兒、董淼的演奏下,其精致的旋律線條優(yōu)美動聽。
有趣的是,一位號稱"拒絕聽民樂"的聽眾卻破天荒地從頭到尾跟著聆聽。他是從青島特意趕來的著名歌劇導演王景彬。曾經,王景彬和彭家鵬一起合作歌劇《茶花女》,演出非常成功,他就對彭家鵬說"你還是跟我一起弄歌劇吧!中國民樂有幾個問題解決不了——律制不對音不準、齊奏混奏不具交響性、音響太雜噪音多。"彭家鵬習慣性地聳聳肩,只微笑說了一句"民樂你還是要聽一聽".王景彬聽了彭家鵬"勸告",看了音樂會,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彭家鵬把民樂這三個問題天衣無縫地解決了,劉長遠的作品更是把民樂的張力和潛力挖掘深入,這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民樂!他像是被敲開了喜愛民樂的心門,"以前沒有真正認識到民樂這個瑰寶。現(xiàn)在有了好作品,在一流指揮和樂隊的詮釋下盡顯了民樂的美,民樂完全可以交響化、國際化!"王景彬改變了對民樂的舊識。
從偏見到偏愛,發(fā)現(xiàn)一片未開墾之地
劉長遠真正介入民樂寫作,是從2003年《抒情變奏曲》一炮打響開始的。第一次寫民族管弦樂就獲得巨大成功,給了他很大鼓勵。2005年,他創(chuàng)作了琵琶協(xié)奏曲《戲彈》;2009年用自然音寫成展示多種樂器solo的.民族管弦樂《四季》;2010年受上海民族樂團委約創(chuàng)作了打擊樂分量十足的《龍躍東方》;2011年受澳門中樂團委約為紀念辛亥革命而作《未來的希望》;2012年寫下了名揚海內外的《憶》……他的很多民樂作品常閃耀在舞臺上,劉長遠對民族管弦樂創(chuàng)作越來越熟悉,對它表現(xiàn)力的掌握也越來越自信了。
然而,在這之前,劉長遠對民族管弦樂的理解也有些偏差。他9歲開始拉小提琴,還坐過交響樂隊,1985年畢業(yè)于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1987年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獲碩士學位;1992-1995年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作曲系深造,獲藝術大師文憑。這些經歷使他掌握了扎實先進的作曲技法。雖然也寫過一些民樂小重奏,但他對民族管弦樂還是比較陌生的,民樂也一直不像西方音樂那樣能鉆到他心里去。在八九十年代,像很多人一樣,劉長遠也曾覺得民族管弦樂音不準、節(jié)奏不準、聲音偏小偏窄。直到2000年以后,面對寫交響樂得不到演出機會,嘔心瀝血譜出的樂章僅上演一兩次就被塵封在抽屜中的無奈現(xiàn)狀,使劉長遠深深感到作為作曲家的身份價值得不到體現(xiàn),恰好此時指揮彭家鵬也總是鼓勵他催促他寫民族管弦樂作品,就這樣,劉長遠踏進了民樂領域。
漸漸地,劉長遠發(fā)現(xiàn)"展示民族樂器本身的特色取決于作品".民樂作為獨奏和重奏形式非常好,但同時,作為管弦樂隊,它詮釋的那種柔美和張力更具韻味。因為中國樂器跟西洋樂器不同,西洋樂器音準穩(wěn)定,但民族樂器善于表現(xiàn)變化音,有些還可以通過氣息隨心所欲控制音高。并且,民族管弦樂隊也可以在節(jié)奏、音準上做到非常準確,關鍵在于指揮的要求。運用好中西樂隊之間互補、相融的關系非常重要。
這讓劉長遠感覺進入了一個非常廣闊的新領域。十余年光景,他不斷挖掘民族管弦樂的特色。他有一個使命感——在世界音樂中證明中國作曲家能像西方作曲家一樣對藝術做出貢獻".他希望不只自己這一代人這樣想,需要一代代中國人去證明。他說:"中國民族管弦樂發(fā)展60多年,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它才剛剛開始。我們中國作曲家比較幸福,因為我們有民族管弦樂這片未開墾的土地。"
與膚淺對立,追求思想內涵深刻的作品
每個作曲家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人喜歡突出色彩性的創(chuàng)作,有人喜歡描寫民間風土人情,有人喜歡優(yōu)美婉轉的曲調,有人喜歡先鋒派的無調性音樂。而劉長遠創(chuàng)作的最大特征則是思想深刻、張力十足。
劉長遠認為,"有思想性的音樂能給人帶來更大的觸動。"平時看起來,他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但在他的作品中,卻不時體現(xiàn)著嚴肅性。他喜歡在音樂中表現(xiàn)思想,表現(xiàn)人生哲理,讓人聽完音樂之后不禁深思。就像聽完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會思考什么是死亡,劉長遠的《憶》讓人想到偉大的母愛或者愛情,《抒情變奏曲》則寓意人生的滄桑變化。在劉長遠的音樂中,這些對人生意義、人性情感的表達與思索時常流露。藝術哲學家阿諾德?豪塞爾指出:"嚴肅的、真正的、擔負責任的藝術必定會卷入生命和人類存在意義之類問題的探討。"歷史的車輪也證明了這一點,載入史冊的多是思想性、藝術性極高的作品,這樣的音樂實際上才是真正的主流文化。
其次,音樂張力巨大,旋律獨創(chuàng)也是劉長遠作品的一大特征。弱的時候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到,強的時候疾風驟雨一般,慢的特慢,快的特快。著名作曲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劉錫津曾評論"劉長遠的音樂極富戲劇效果,給人以畫面感".它給人帶來的觸動和震動較大,易引人入勝。彭家鵬不止一次贊嘆"劉長遠所有的旋律幾乎都來自自己的靈感,他是自己想出來的,這太難了,就像上帝告訴他的一樣,每一部作品都有新的感覺,新的聲音,無法代替。"
劉長遠的觀點是:"人要追求不膚淺,膚淺的對立就是深刻。因為畢竟是嚴肅音樂,不是娛樂音樂,娛樂音樂是另外一回事。"但好在,他的深刻是考慮聽眾的,他從來不迎合不討好聽眾,卻想盡辦法能讓觀眾聽懂。他主張作曲家必須要把民間的藝術提煉上升到人文的藝術,與專業(yè)相結合,又讓聽眾喜歡,才能雅俗共賞,引領觀眾的審美品位。
用心挖掘樂隊潛力,推動民樂向前發(fā)展
事實上,現(xiàn)在很多民族管弦樂作品都非常棒,但彭家鵬似乎對劉長遠的作品"情有獨鐘".在他指揮的音樂會中,幾乎都會安排劉長遠的作品,一首,甚至更多。這種偏愛緣于"劉長遠不斷把民樂的潛力和空間向前推動",這是劉長遠的貢獻和追求,同樣也是彭家鵬的。
當前,中國民族器樂演奏家和指揮家賢者輩出,可是沒有好作品,樂團難以提高。作為貫通中西的一流指揮,彭家鵬指出"劉長遠的每一首民族管弦樂作品都是對樂隊的飛躍提升".劉長遠特別用心地挖掘民族管弦樂內部的可能性,在民族器樂的演奏速度、演奏方式上挑戰(zhàn)極限,他把民族樂器好聽的、科學的東西寫了出來。手法新穎,音樂語言和節(jié)奏型運用復雜,配器與技法應用現(xiàn)代又適度,極具時代感和表現(xiàn)力。雖然在每次排練過程中,彭家鵬和演奏員們都感覺很辛苦,但他們還是堅持要做,在嘗試中不斷突破自我。
至于怎么寫好民樂作品,也是門艱深的學問。由于民族管弦樂隊沒有銅管,很多人都誤以為民樂出不來非常有張力的、氣勢恢宏的場面。細心的彭家鵬發(fā)現(xiàn),劉長遠在處理作品矛盾沖突時,除了使用中樂的管樂以外,他把民族管弦樂團獨有的彈撥樂發(fā)揮、調動,用彈撥樂的掃弦、輪指,像狂風急雨一樣渲染氛圍,效果同樣令人震撼。因為看到中西兩種樂團的發(fā)音、編制、和聲、共振、思維方式、音樂語言等不盡相同,劉長遠非常智慧的尋找到了中國民樂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式,決不盲目照搬模仿西方音樂。
還是那句話,作品決定了民族管弦樂發(fā)展的未來。西方管弦樂經歷了幾百年發(fā)展,是各國作曲家共同創(chuàng)造的。試想,如果沒有這些偉大的作曲家,就沒有今天傳世的經典之作,也沒有那么多優(yōu)秀的交響樂團。而中國民族管弦樂,目前只能依靠中國人自己來寫。彭家鵬感慨:"如果多一點像劉長遠這樣用心想把民族管弦樂提升到國際水準的作曲家,我覺得中國的民族管弦樂發(fā)展能夠縮短時間尋出一條非??茖W的發(fā)展道路,迅速達到一定高度,在歷史上,在國際上站穩(wěn)腳跟。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是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意義!"
教育講座心得體會1
今天,學校召開了這個關于“6+1”兒童綜合素質提升工程禮儀教育的講座,讓我們做家長的意識到禮儀教育是要滲透在孩子一天日常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的,并且要隨時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和幼兒園,社會協(xié)同教育,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而且隨著禮儀教育活動的不斷深入,希望可以讓孩子們越來越彬彬有禮,更積極主動的參加各項學校組織的活動,可以顯得更加活潑,健康和自信,也希望可以讓孩子在親身實踐中,感知,逐步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素質,能夠懂得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
不過,我們做家長的也會和學校一起協(xié)同教育孩子的。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因為,我們也明白只有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日常行為在另一程度上對孩子們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環(huán)境影響孩子的一生,其實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傳勝于身教。每一個不經意間,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規(guī)范自己的禮儀,無論說什么,做什么,都給孩子樹立榜樣,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習慣這些,慢慢把正確的禮儀規(guī)范傳遞給孩子,用孩子所喜歡的方式,讓孩子愿意接受正確的禮儀。孩子的求知欲一般都特別強,只要選對方法,孩子們學起來才會開心快樂,才會愿意接受。
在這里,我想說說我自己的看法:禮貌用語要從家庭做起,家人之間講究禮節(jié)并非裝模作樣,而是發(fā)自內心的理智與情感所至。首先,平時我們可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比如在家里將說話的聲調適并放低,多談心,多溝通;聽音樂,看電視等;也千萬要在中等音量以下,處處為別人著想。家人,親子之間,一定要自然地多使用禮貌用語;進孩子的房間要敲門,檢查孩子的作業(yè)等,也要得到孩子的答應。
今天“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真的讓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受益匪淺,也明白了很多道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不知不覺影響著孩子。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鏡子,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首先就應該是那樣的。所以,我們都應該以身作則,陪孩子一同成長。
教育講座心得體會2
這個周四的下午在學校聽了家庭教育講座,是本市的中英文學校的校長主講的。本次講座是的主題是《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
首先彭校長通過幾個小故事講了習慣的重要性,其中講了一個宇航員加加林的故事,十幾個宇航員一起去參觀他們要乘坐的飛船,進艙門時只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脫下來,就是這樣一個動作讓設計師非常感動,加加林成了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這個故事讓我們了解了成功就是從好習慣開始。還講了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的一段名言:“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反射行為,行為的習慣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習慣,哪里就有神經系統(tǒng)在工作。”烏申斯基認為,經過教育,經過培養(yǎng),人是可以形成新的習慣,新的反射的`,人是可以把握自己命運的。彭校長還講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21世紀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要學會”四會“首先就是要培養(yǎng)好習慣。
接著彭校長講了習慣培養(yǎng)的重點一、做人的習慣,二、做事的習慣,三、學習的習慣,四、交往的習慣,并根據這四大點列舉了36種具體的習慣。強調了我們家長們在生活中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好習慣和哪些不良的習慣。然后講了怎樣培養(yǎng)良好習慣,養(yǎng)成一個習慣需要量21天,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時間越長習慣越牢。這也讓我想起了孩子的親子閱讀,上小學前一直和孩子堅持親子閱讀,后來上了小學,孩子的識字量大了,基本就自主閱讀,可是發(fā)現(xiàn)孩子自己選書時就常常只選漫畫書,后來就恢復和孩子的親子閱讀,堅持一段時間后,孩子慢慢讀書的范圍就起來越廣。
最后彭校長還講了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五個步驟及怎樣糾正不良習慣。講糾正不良習慣時彭校長通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應該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感謝學校讓我們有機會聽到這么好的教育講座,通過這個講座讓我更加了解了要教育好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的重要性,也學習到很多培養(yǎng)好習慣的方法。記得巴金先生曾說過“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yǎng)開始”,讓我們一起從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開始吧!
教育講座心得體會3
曾經有一個教育者說過:“教育始終應該是一個付出和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感悟和享受的過程!”今天聽了深圳市幼兒教育專家李春玲的講座之后,對這句話理解更深刻。作為一個老師的確需要不斷地的學習,及時充電,也要無私的奮獻、付出,最重要的是學會感悟!。李教授的“跳出傳統(tǒng)思維做促進孩子發(fā)展的教育”和“讓環(huán)境說話”這兩個主題的講座真的是讓我感悟頗深,受益匪淺。
首先,讓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種平衡!兒童發(fā)展領域的平衡、教師教育手段的平衡、教育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平衡,教師應努力實現(xiàn)兒童自由學習和成人指導或幫助兩者之間最優(yōu)平衡。
我們的教育如果出了問題,沒關系,只要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及時改進還是會有所發(fā)展的!看了國外的有些教育圖片,讓我感到平時對自己孩子或者學校孩子的教育中大人包辦代替太多了!孩子會做的讓他們去做吧!要相信孩子,他們有能力做的事情為什么大人去干擾呢?作為老師或家長要有耐心,孩子就是慢點還是讓他們把自己愿意干的事情慢慢做完吧!其次,讓我知道布置環(huán)境不是單一的美化和裝飾更重要的是讓環(huán)境“會說話”《指南》指出給孩子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有教育意義的環(huán)境。
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幼兒的第三任老師,也是教師的好助手。讓環(huán)境“會說話”常規(guī)教育無形中會形成,如孩子排隊搶著往前站、吃飯時亂撒、區(qū)域活動時大聲說話等,如果我們貼有相應的標識標志孩子就不會搶著喝水、站隊,上廁所,也不會把不愛吃的東西亂撒,會自覺排隊,不喜歡吃的東西放在規(guī)定的地方,養(yǎng)成安靜地進行區(qū)域活動或集體活動。讓環(huán)境話“會說話”幼兒在無意注意中識很多字和認識很多數字,如在椅子上、杯子架、床頭上貼有自己的名字和學號,慢慢的他們無意識的認識了自己的名字,還有布置環(huán)境墻上的很多字他們慢慢的也會認識。
讓環(huán)境話“會說話”幼兒園五大領域的內容就會展現(xiàn)在臉前。環(huán)境是實踐一日課程的重要手段,如果我們把課程滲透在區(qū)域活動中,幼兒就能在輕松的氛圍中愉快的了解探索簡單的科學知識、喜歡用語言表達自己看到的或發(fā)生的有趣的事情,善于模仿或表演社會知識和舞蹈音樂,并能用手工或繪畫表達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