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告白》的內容的精彩首先應該歸功于原著小說,《告白》
在電影的開頭便揭露出謀殺案的兇手,這是與許多偵探類電影不同地方。也就從這里開始,《告白》邁進對現(xiàn)代學生境況的探討。這也是符合觀眾的心理的,大家都想知道為什么兩個中學生會制造謀殺案。答案是一個學生被不健全家庭扭曲了心靈,另一個則是被不健全的教育制度扭曲了心靈,觀后感《《告白》觀后感》。電影在此無聲地揭示了當代日本社會的問題。它在提醒觀眾,殺人動機的產(chǎn)生有著濃厚的社會根源。
電影是以女教師的成功報復收場的。她成功地在精神上擊垮了青年殺人犯。這個情節(jié)顯然跳脫了"惡人最終悔改的"大團圓俗套,流露出濃厚的"以牙還牙"的哲學。給觀眾一種淋漓盡致的感覺。不過,這個情節(jié)也可以說是極其悲觀的,因為它暗示著,對付社會環(huán)境培養(yǎng)的悲劇人物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報復。
第一次看《告白》是在大一上學期,經(jīng)同學推薦。開始看到名字以為是那種青春校園戀愛故事,得知還是日本的片子的時,便失去了興趣。因為不怎么喜歡日本的文化,可能是由于無知和缺乏了解所帶來的偏見,我覺得他們的潮流和審美十分奇怪。
但是在同學的強力推薦下,并且告知“告白”并不都是“表白”的含義,就和室友下載來看看??吹酱蟾乓话氲臅r候忘記由于什么事就把它放下了。對電影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沒有進一步的猜想,只有對電影中所表現(xiàn)的班級,所表現(xiàn)的的老師感到陣陣涼意與厭惡。之后某天突然看到電腦中沒看完的電影,本著看完的態(tài)度繼續(xù)看了下去,這個學期在課上又再看了一遍,對比之前看故事情節(jié)而言,看到了許多以前沒看到的,有了更深,但是又說不出的感覺。
最反感的鏡頭是當維特老師剛來到這個班級的時候,他想和同學們打成一片,想和同學們交朋友,之后有個短頭發(fā)的女生便開始笑起來,十分夸張,并不是那種可以傳遞歡樂氣氛的笑,但維特老師卻十分開心,覺得自己贏得了大家的好感與尊重,他說什么同學們的一切他都會照單全收,其實他什么也不懂,根本就是一個被排擠在外的人。
最不解的是森口老師告白之后的慢動作鏡頭,孩子們在雨天中跳躍,腳踏進渾濁的雨水,激起的水花并不像我想象中的像簇簇箭頭四散快速射出,而是像優(yōu)雅的奶茶廣告中一滴奶茶滴入香甜柔滑的巧克力奶中,污水像一個花苞將少女的腳包裹。污水慢慢升高,飛進少女的裙子里,然后再慢慢跌落,中間有鏡頭的轉換,讓我一時有一種錯覺:那污水本身就來自少女的身上,它們只是自然的流露與脫落。這讓我在腦海中閃出了一個畫面:森口老師和美月在餐廳見面的時候,當森口說出她的目的本是想讓自己原來班上殘暴的學生逼死俢哉。森口知道只是初中生的孩子可以有多殘忍。電影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殘忍的,并不只有那幾個主角,每個人都是污水中的一部分,甚至每個人都是污水的源泉,人性本惡,這是我的理解。
第二個不解的是美月的死。俢哉一直渴望著被媽媽關注,被媽媽愛,這一切只有美月知道并了解他,可他最后卻將美月的陪伴與關心看做垃圾,之前看到的他們帶有暖意的相處成為俢哉打發(fā)時間的作秀。俢哉用最原始粗暴的方法殺了美月,比他所鄙視的露娜希殺害家人的手法還要原始。并沒有用他自己所研制的處刑工具,最后用一把如鐮刀的大刀將美月肢解。鮮血還是噴濺出來,隨著刀的揮動帶到空中,變成了他沒有溫情的兒時媽媽殘忍的將他的玩具肢解的零件。俢哉的媽媽毀了他的玩具,他的童年,給他之后的暴力埋下了種子,而俢哉自己則毀了最了解自己的人,毀了自己的以后。
最震撼的是天空的鏡頭。直樹和俢哉殺害愛美那天是個大晴天,下午的陽光讓直樹和俢哉的影子在地上投射出長長的陰影。陽光越過天空中的多多白云照著出尖銳的線條,白云的邊緣也被啃食掉的感覺,當然,影片中的色調并不是清新的藍天白云,云朵不是白色,天空也不是藍的,而是罩上了一層群青,墨綠,熟褐與紫色混合后的灰。短焦距鏡頭將一大片很有質量的云壓下來,讓我有種壓抑喘不過氣的感覺。陣雨將下前與雨過天晴后的天空十分相似,云層上方,受到陽光照射的地方顯出白色,而下面則積壓了大量鉛灰的陰影。如我在豆瓣上看到的第一個影評上所說的“漸漸的,我們不再只看到表面光明的世界,而是真正處于陰暗之境,看見光影交織的世界,善與惡如影隨形的真貌?!?/p>
這也是我覺得這部片子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單純地講述師生情誼,老師有多么偉大的電影,不是單純抨擊現(xiàn)今教師職業(yè)道德操守的片子,而是將校園問題帶出校園,不以學生和教師或是教育體系的矛盾,簡單粗暴地下判斷,而是直面復雜的個人處境。
這部電影,看了五遍。當?shù)弥@部電影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的時候,覺得是實至名歸的。
曾經(jīng)也接觸過很多描寫人性的陰暗面的作品,卻沒有一部像《告白》,有著最精致的剪影,最真實的刻畫,同時也有最殘忍的表述,最難受的
執(zhí)念。
我一直很關注這個關鍵詞。只要牽扯到人性,心理,精神,就會離不開這個詞語。每個人,都是需要一些執(zhí)念的,有時候執(zhí)念表現(xiàn)為信仰,或者依賴,或者夢想,又抑或是,內心最想要獲得的,溫暖。其實,一直相信著,人之初,性本善,但卻因為后天因為種種正?;蛘卟徽5碾H遇而養(yǎng)成的一些執(zhí)念,人性也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表達。
比如,缺乏母愛父愛友情親情的心靈,會極度渴望來自那個心里無比光明的源頭的關注,肯定,鼓勵,關懷,和愛。因此,一直不斷努力著,發(fā)奮著,用盡一切辦法,達到實現(xiàn)執(zhí)念的目標,不顧一切地,渴望著,不顧甚至會傷害到其他人,還有自己。
如今的社會,每天都在強調著來自于家庭,朋友,同輩人以及整個社會的尊重,尊敬,關愛,但是正處于缺乏愛與溫暖的心靈仍然在失望著,難受著,痛苦著,甚至是每天都處在崩潰和絕望之中。
也許有些定義是正確的吧,冷漠和無情,應該是罪惡和黑暗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家庭。
當我們看到電影中,A的媽媽只專注于自己的學術研究,當年幼的A沒能達到她的期望的時候就肆意地打罵A,當A的家庭因為強勢于研究的媽媽和平凡的爸爸的無法和諧的家庭生活而分崩離析的時候,當父親開心地和另外一個平凡的女人再婚并有了將A排除在外的一個新的美滿家庭的時候,當母親毫不猶豫地和父親離婚然后再毫不猶豫地撇下年幼的A繼續(xù)她鐘愛的研究的時候,其實我們知道,關于A的一切悲劇,都在意料之中。
其實,他所做的所有,不過是為了獲得所有人的關注和贊賞,尤其是那個,他從小就崇拜的母親的關注和肯定。
所以他不顧一切地實行著,他覺得可以引起關注的事情,殘害小動物,制作可以電麻人的錢包,參加科技方面的比賽,甚至是剝奪了一個小女孩的生命,又甚至是,在得知自己可能患上HIV的時候,還因此慶幸這樣的自己,終于可以有機會得到母親的注目。
其實,對于A而言,他生活的全部,他人生的全部,唯一有意義的便是來自于母親的愛。
他不知道其實這也就是他最大的弱點。當他害死了女老師的小女兒之后,當他讓一個溫柔和藹的母親變成了一個充滿著仇恨和憤怒的復仇之后,他的這個最大的弱點也就變成了女老師報復他的最有用的工具。
或者,相對于A的那個奇葩的母親而言,也許B的母親是另一種的極品的類型。她一直覺得,她的兒子永遠是最乖巧的最聽話的最懂事的,如果B犯了什么錯,出了什么意外,傷害了別人,那么一定是別人的錯,不可能是她最愛的兒子B的責任。在她的心里,她的兒子B一直都是小時候的模樣,那個乖巧可愛的模樣,從未改變過,B永遠不會犯錯學壞,她一直覺得B不會有煩惱不會有糾結不會有痛苦。她一直在為B的各種行為做著可笑的開脫以及荒謬的自我安慰,直至到她生命的盡頭的那一刻,當她終于因為她最愛的兒子的精神失常而接近崩潰的時候,她想要用她的方式帶著她乖巧的兒子一起離開這讓兒子發(fā)瘋的殘酷現(xiàn)實,卻從來,從來,從來沒有反省過悲劇發(fā)生的真正緣由,從來沒有探究過,從來沒有認真了解過兒子的真實心態(tài),從來沒有客觀地勇敢地積極地面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無法避免的冰冷的現(xiàn)實,她從來就沒有思考過她對兒子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對兒子好,她的種種溺愛包庇和維護是不是正確合適?;蛟S只有最后的那一刻,當兒子拔刀殺了她的時候,她才會有一點醒悟吧,原來兒子并不如她想象中的那樣懂事聽話吧。
每個孩子,都是母親十月懷胎,歷經(jīng)生產(chǎn)的痛苦和艱辛而得來的最心愛的希望,相比于父親,母親是和孩子有著最緊密的血脈相連,母親也本應該是最能了解孩子的人,就算是在親子關系緊張的家庭,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溝通,和父母產(chǎn)生無法跨越的溝壑,如果連母親都對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毫無了解的話,那只能說,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一代一代地繁衍后代,都是一個笑話。
對于學校,對于老師,對于學生,到底怎樣的教育方法才是適合的,這個問題千古以來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也許老師嚴格的管理模式會更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不讓學生走歪路,能在學校進行正常的學習生活,得到優(yōu)良的學習成績。
又也許老師實行寬容輕松的教育方法更好,這樣學生的潛力能被開發(fā),學生也不會有很大的壓力,學生會有自主的選擇行為。
既然這個問題沒有合適的答案,那就只能交給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不同的老師學生的不同情況處理了。
撇開這個問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我們一直以為,學生,在學校里讀書學習生活,并沒有太多地接觸到復雜的社會,應該還算是比較單純的吧,像我自己上學的時候,覺得和周圍的同學和朋友相處,比起長大之后接觸到社會上的不同的人,甚至就跟大學里的接觸相比,應該的確算是單純而美好的,并不是沒有矛盾,并不是沒有爭執(zhí),也并不是沒有親疏,但畢竟能夠安然而相對和諧地度過每一段的學習生涯。
可是,學生的心理,學生的性格,也正在逐漸地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趨勢表現(xiàn)為,學生也會有很多的心理問題,也會有如果不加管理和關心就會變質的心理和行為趨向,也會有可能變得很復雜很冰冷很殘忍的同學關系。
《告白》這部電影很充分地表現(xiàn)了這一點,只是一個小學生的班級,但我們看那些孩子,都會覺得驚訝,覺得痛心,覺得悲哀,他們的`不夠健全的人格,他們的幸災樂禍,他們對于生命的冷漠,他們參與破壞和傷害的積極性,他們對于老師和學校的教導的無視,無一不讓我們感嘆,這,還是一群小學生么。
電影無疑對于這些殘忍的現(xiàn)實,做了夸張和渲染的效果,這也是這部電影成功的其中一個因素,被夸大扭曲之后的刻畫,能更讓我們悲哀。
這群學生,從來不理會老師說的,即便是女老師在訴說她年幼的小女兒的生命的凋亡的時候,學生們依然在喧鬧著,進行著他們自己的行為,只有偶爾觸碰到也許與他們的私下里的討論或者他們的生死有關的敘述的時候,才會有點點反應。老師要揭示兇手是誰了,是么,那我們趕快討論一下,我猜,一定是誰;呀,原來老師的老公有艾滋,啊,那老師觸碰到了我的手機,我的文具,我的課桌,那我一定會有生命危險;啊,老師給那兩個兇手的牛奶里加了有艾滋的血液,啊,那兩個人有艾滋了,我得趕快逃,不然我也會感染上的,我會死,啊。
這些行為,讓觀看的人,感覺到可笑,荒謬,和悲哀。
學生們,從來不知道讀書的意義是什么,生活的意義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他們甚至不知道故意讓除了他們自己之外的其他的生命的消逝,是一種罪惡,他們只知道,當他們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們才會開始恐慌,才會意識到自己應該趕快逃離?;蛘邔τ谒麄兌裕檬裁礉M足于茶余飯后的談資,或者是用各種各樣的行為給別人給予他們認為正確而合適的對付方法,這就是對于他們而言在學校最有意義的兩件事。而沒有跟他們一起做這兩件有意義的事情的人,就是異類,就是他們應該排擠,應該對付,應該“懲罰”的人。
在這部電影里,從溫柔可親的母親形象轉變?yōu)楸錃埧岬膹统鹫叩呐蠋?,和對偶像盲目崇拜對學生盲目熱情的教導自以為是的熱血天真男老師,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對于學生而言,女老師失愛女的悲痛,對殺害女兒的兇手的痛恨,以及對這群從來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可以安然無恙地躲避在未成年保護法下的學生的犀利的職責,這些,學生們一點也不明白,除了那個可愛的班長女孩。而那個自以為很負責自以為可以很好地融入學生之中的傻瓜男老師,他的一舉一動在學生看來都是莫大的笑話,大家把迎合他所有的可笑的愚蠢行為作為他們新的最大的樂趣,他們遵循那個匿名短信發(fā)起的游戲,用各種方式,幫助那個躲在幕后的發(fā)起人給予兩個兇手AB懲罰,卻讓單純的男老師以為他的這些學生多么聽從他的教育方法,多么愿意地和他在天真的教學活動中打成一片。
或許,有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老師的班級的學生,本身也更加不可能變得正常,善良,和做出符合小學生的行為。
溫暖,和救贖。
這部電影里,美月,那個其實最明白身邊發(fā)生的一切,那個心如明鏡的女班長,那個笑容美好可愛的女孩,她的出現(xiàn),還有她和A之間短暫破碎的感情,是我最愛的溫暖。其實我很清楚明白,作者和導演一定會在某個時間點將這僅有的一點點的溫暖也摧毀得一干二凈,可是,真的,當這點點如脆弱的星光般的溫暖,無情地被撲滅的時候,還是會很想哭。當A在女孩直截了當?shù)卣務撈鹚闹凶畈辉缸屓酥赖膶τ谀赣H的仰慕之時毫不猶豫地舉起利器揮向女孩柔軟的頸部,當女孩的尸體被A截肢之后丟進冰箱A明確地表示和女孩在一起不過是打發(fā)寂寞的游戲而已,當A走向心里再也無法承受的痛苦的臨界點的時候當他明白這一切都是女老師抓住他的弱點向他復仇的時候當他以為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人了解他當他這輩子心里唯一的執(zhí)念被他自己親手摧毀的時候,其實他不知道,也許永遠不會知道,其實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懂他的,只是他親手將這個懂他的人的生命毀滅了。
像我如此感性的人,總會想,其實美月也是會有溫暖人心的能力的,實際上她也有努力地想要開導A,或者假以時日她也會如餐廳里那個美滿家庭的小男孩,用一顆糖果和一顆純真的心將復仇的女老師救贖一樣,完成對那個同樣心理陰暗冰冷殘酷的男孩的救贖。
可是,沒有或許了,她年輕的生命,消逝了。
看完電影之后,她和男孩在一起的那些短暫卻美好的瞬間,永遠會留存在看完這個故事的人的腦海里,那燦爛的笑容,那翩飛飄舞的裙擺,那想要溫暖男孩冰冷心靈的善良美好的靈魂,還有,那個映照在夕陽西下的兩個年輕的背影,和那個無比美好的親吻,就算男孩從來沒有對女孩,對和女孩的感情認真過,我也寧愿相信,男孩曾經(jīng)有被女孩的美好溫暖過。
一直覺得,人世間最美好,莫過于人與人之間,真誠而溫暖的感情。而如果連這種美好的感情都無法被人誠懇地面對并相信,那么還有什么什么是我們可以相信并且追求的呢。
雖然這部電影一直沉浸在悲哀冰冷的氣氛,可我從來沒有覺得,這部作品是讓我們更加對生活和現(xiàn)實失信心和希望,而是一種悲涼而沉重的警示,引導和勸誡的表達。
生活不應該是灰暗的,冰冷的,充滿冷漠和仇恨的,敵意的,自私的,人也不應該失卻了最根本最真實的人性,來自于家庭的引導,來自于老師的教育,對這個社會,對每個人至關重要,來自于社會的對待,同樣不容忽視。
生活中的確存在著很多陰暗面,不可能單純可笑地只有所謂的陽光,也沒有人能夠抹所有的黑暗和罪惡,但愿,每一份人性,都能健全而積極地生長著,不被忽略,不被破壞,不被毀滅;每一顆心靈,都能擁有大面積的善意向上的光芒照射,都能擁有充實的,適合的,富于意義的人生,如花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