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作品賞析:
《致橡樹》一詩,采取“木棉樹”的獨白口吻與“橡樹”對話,在當時的詩歌創(chuàng)作上,這種手法是具有開拓性的。橡樹是一種木質(zhì)緊實而高大的用材樹,而木棉樹又叫英雄樹,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樹中最高大的一種。我們不得不承認詩人在選取詩歌創(chuàng)作材料時的精心設計:橡樹是那樣適合代表男性的陽剛之美,而木棉則又是那樣貼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強自立以及與男性的平等要求。詩人通過擬物化的藝術手法,用木棉樹的內(nèi)心獨白,熱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這首詩一誕生,橡樹和木棉,就成為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征形象。這組形象的樹立,不僅否定了老舊的青藤纏樹、花葉依風的舊的`情愛描寫模式,同時也超越了犧牲自我偏重于給予的互愛原則,完美地體現(xiàn)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現(xiàn)代性愛品格:真誠、高尚的互愛,建立在各自獨立的位置與人格的前提下。這種愛情觀極有思想含量和藝術震撼力,顯得無比的厚重。
作為女性,她默認應該具有脈脈含情的體貼和溫柔,但又認為不能停留在這種情意綿綿的狀態(tài),她承認鋪墊和襯托能使對方的形象更加出眾和威武,但又覺得這種作用仍然沒有表達出愛情的全部力量。為了對方,自己應奉獻出“日光”般的溫暖,應傾瀉出“春雨”般的情意;這都是愛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滿足于這些:“不,這些都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痹娙缩r明地表示她不當附屬品,只成為對方的陪襯和點綴,而必須和對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須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氣質(zhì)的人;你是樹,我必須是樹,是同樣高大挺拔的樹;你站著,我也必須站著,平等地立于天地間。總之,兩人形象必須一致。
但這一致既不意味著要凌逼和擠迫對方,也不意味著兩者毫無區(qū)別,只是為了“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該如并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用根的緊握,葉的相觸,風中的互相致意傳遞、回報彼此的愛。真是并肩攜手息息相通的情侶,那怕是一點微風掠過,都能引起共同的顫栗。他們心心相印,沒有誰能聽懂他們的話語。這木棉用一種為橡樹自豪、為自己驕傲的口吻說道:“你有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憋@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樹各自的特點和價值;他們雙方不能互相取代,倒應充分發(fā)揮各自的特長。在這里,她毫不掩飾地頌贊橡樹的男性美和陽剛氣概,豪壯挺拔,鋒芒畢露;也對自身女性的柔韌氣質(zhì)作了贊美:那豐碩的紅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標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紅花為何又象“沉重的嘆息”?我們可以從中感觸這位女詩人那種獨特的聲音和情緒:這聲音帶著痛苦的傷痕,這情緒染著憂傷的色暈。這聲音和情緒里融化了多少那個年代社會、親友、個人的陣痛、艱辛和掙扎!這沉重的嘆息是那么真實,以至把它擲之于地,便會濺出淚漬和血斑!
【作者簡介】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當代女詩人。1969年下鄉(xiāng)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1年開始寫詩,1979年開始發(fā)表
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詩注重自我表現(xiàn),追求心靈的自由,詩作貫穿著以個性和人道主義為核心的人生憂患意識和社會批判意識,表達了對現(xiàn)代社會人的處境的關懷。她的詩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創(chuàng)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視的常規(guī)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尖銳深刻的詩化哲理,在藝術表現(xiàn)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體象征的手法,注重詩歌意象的組合,由意象群構成整體性的詩歌象征結(jié)構,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闡述的余地,從而給詩歌帶來了朦朧美、含蓄美、彈性美。
【詩歌原文】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純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長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
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詩歌賞析】
《致橡樹》,是她的一首優(yōu)美、深沉的抒情詩。詩人別具一格地選擇了“木棉”與“橡樹”兩個中心意象,將細膩委婉而又深沉剛勁的感情蘊在新穎生動的意象之中。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fā)揮,頗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高枝”和“綠陰”就是一種意指,此處采用了襯托的手法。詩人不愿要附庸的愛情,不愿作趨炎附勢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詩人也不愿要奉獻施舍的愛情,不愿作整日為綠陰鳴唱的小鳥,不愿作一廂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撐橡樹的高大山峰。詩人不愿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
詩人要的是那種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詩人將自己比喻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樹身旁跟橡樹并排站立的木棉。兩棵樹的根和葉緊緊相連。詩人愛情的執(zhí)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遜色。橡樹跟木棉靜靜地、堅定的站著,有風吹過,擺動一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們兩人世界的語言,是心靈的契合,是無言的會意。
兩人就這樣守著,兩棵堅毅的樹,兩個新鮮的生命,兩顆高尚的心。一個像勇敢的衛(wèi)士,每一個枝干都隨時準備阻擋來自外面的襲擊、保衛(wèi)兩人世界;一個是熱情的生命,開著紅碩的花朵,愿意在他戰(zhàn)斗時為其吶喊助威、照亮前程。他們共同分擔困難的威脅和挫折的考驗;同樣,他們共享人生的燦爛,大自然的壯美。
詩人要的就是這樣的偉大愛情,有共同的偉岸和高尚,有共鳴的思想和靈魂,扎根于同一塊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詩歌以新奇瑰麗的意象、恰當貼切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觀。詩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組合都代表了當時的詩歌新形式,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另外,盡管詩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詩的語言并非難懂晦澀,而是具有口語化的特征,新奇中帶著一種清新的靈氣和微妙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名家點評】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德明:舒婷代表朦朧詩里溫柔的一面,代表愛與美?!吨孪饦洹窂娬{(diào)愛情世界中個體精神獨立的重要性,使這首詩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女性的心聲。
濰坊科技學院副院長張子泉:此詩運用了抒情主體擬人化這一表現(xiàn)手法。抒寫對象明為橡樹,實為木棉。寫法上又獨辟蹊徑,不直接描繪木棉外貌的秀麗挺拔,而用了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從各個角度反襯木棉的種種品格、信念和抱負,接著從心理和性格上加以刻畫,這樣就從四面八方、里里外外飽滿地表現(xiàn)了木棉對橡樹的愛情。在藝術表現(xiàn)上,這是把反映式變?yōu)楸憩F(xiàn)式的寫法,顯得更為濃縮、凝練、概括、集中。另外,詩人改造了傳統(tǒng)的賦、比、興的手法,避開了鋪敘,加入了現(xiàn)代詩常用的內(nèi)心獨白方式,更易表達抒情主體的主觀感受。
課外擴展:《致橡樹》賞析
《致橡樹》賞析1
朦朧詩產(chǎn)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nèi)容含蘊雋永它強調(diào)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了一層朦朧的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代表詩人有舒婷北島顧城等。
舒婷的詩,構思新穎,富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語言精美,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致橡樹是她的一首優(yōu)美深沉的抒情詩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了比喻排比對偶反復對比等修辭手法詩人表達的愛情觀與傳統(tǒng)的愛情觀的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作為愛的雙方必須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平等,尤其作為女性更應強調(diào)自身的尊嚴與價值,而不能成為男性的附庸這其實是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所發(fā)出的吶喊。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tài)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征形象這組形象的樹立,完美地體現(xiàn)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現(xiàn)代性愛品格:真誠高尚的互愛應以不舍棄各自獨立的位置與人格為前提這是新時代的人格在性愛觀念上對前輩的大跨度的超越這種超越出自向來處于仰視攀附地位的女性更為難能可貴詩歌對愛情理想的歌唱高揚,樹立在極有思想含量極有力度的否定之上真正的愛情應該熱愛雙方的人品橡樹的形象象征著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xiàn)著具有新的審美氣質(zhì)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嫵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里。
在藝術表現(xiàn)上,詩歌采用了內(nèi)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征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征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fā)詩化,因而這首富于理性氣質(zhì)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 詩歌從橡樹與木棉的意象構成中合理地引申出對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時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獨立這種道德理想。
詩歌中有肯定與否定,對偶與排比,長短句的交錯使用,使語言靈活多變有兩行相對,隔行相對,正對反對工對寬對,使詩歌錯落有致,顯出對稱美同時也使詩歌的語言凝練鮮明優(yōu)美和諧自然富有節(jié)奏感詩歌的形式美恰好與內(nèi)質(zhì)美相結(jié)合,使致橡樹閃爍著迷人的藝術光彩。
《致橡樹》賞析2
《致橡樹》是一首優(yōu)美、深沉的抒情詩。詩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樹為對象,采用內(nèi)心獨白的抒情方式,坦誠、開朗地傾訴了自己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表達了愛的理想和信念。全詩感情色彩強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內(nèi)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詩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否定傳統(tǒng)的愛情觀。詩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進行象征類比,對攀附(“凌霄花”)和單方面奉獻(“險峰”)這兩種以一方的壓抑、萎縮和犧牲為愛的前提的愛情觀,作了深刻的否定。詩人從現(xiàn)代女性覺醒意識出發(fā),利用詩中的意象,使自己爭取女性尊嚴、獨立地位、人格價值的決心躍然紙上。第二部分正面抒寫理想的愛情觀。強調(diào)這種愛必須有獨立的、與對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這種愛,有堅實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這種愛允許保持自己獨立的個性;這種愛能同甘共苦,終身相依。這種富于人文精神的現(xiàn)代愛情觀顯示了詩人對新型愛情觀和人生價值的向往與追求。
詩歌以整體象征的手法構造意象,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征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fā)、詩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題旨不局限于愛情的視野,從橡樹與木棉的意象構成中同樣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時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獨立這種道德理想。
詩歌大量采用整齊勻稱的語言形式,它們在字、音、義上嚴格對應,在行上寬泛對應。既有古典詩歌的整齊劃一,又有新詩的自由奔放,表現(xiàn)了詩人既繼承傳統(tǒng)又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詩風。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州石碼鎮(zhèn)。1969年下鄉(xiāng)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fā)表詩歌作品。1980年調(diào)至福建省文聯(lián)從事專業(yè)寫作。主要詩集有《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等。
舒婷對詩進行了大膽的探索,通過感覺聯(lián)想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時空體驗。她讓你聽到“旋律”的色彩,看到音符的流動。她巧妙地使用“通感”,讓詩更富有含義,也更富有個性?!吨孪饦洹肥鞘骀迷姼璧拇碜髌?。
可以說,《致橡樹》是舒婷愛的宣言,也是她對愛的最好詮釋。
在這首詩里,詩人告訴我們,愛是平等的。“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而不是“攀援的凌霄花”,借對方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是“癡情的鳥兒”,為對方“重復單純的歌曲”;也不像“泉源”,常年給對方“送來清涼的慰藉”;更不像“險峰”,增加對方的“高度”,襯托對方的“威儀”。因為這些都是不對等的愛。
詩人告訴我們,愛是誠摯的、堅貞的?!拔覀兎謸?、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藹、流嵐、虹霓”。
《致橡樹》賞析3
中國人的夫妻關系,大概進入父系社會便進入“妻以夫貴”和“青藤纏樹”狀態(tài)。在古老的生產(chǎn)力低下的男耕女織時代,由于天生的身體條件的差異,導致了男人們占據(jù)了家庭乃至社會的主導地位,女人們的主要職責便是打理家務,相夫教子。那樣老舊的時代,女士們對這樣的地位只有麻木地默認順從,即使偶有質(zhì)疑或些許反叛也一定會被定為大逆不道。
時光的腳步走進二十世紀,東西方文化的逐步交融碰撞,使得一些進步人士開始思考和質(zhì)疑,于是有一些女子大膽拋掉男人強加給自己的裹腳布,再也不愿做男人的依附,勇敢地走進社會,和男子們一起承擔社會各項活動。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偉人以及他所領導的共產(chǎn)黨大力提倡解放婦女,男女平等,更使得廣大婦女從只能是相夫教子的無知婦孺和供達官貴人觀賞的藝術玩物到主宰社會的中堅力量,從而使她們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廣大婦女揚眉吐氣,終于可以和男人們平分秋色,各撐半邊天了。
然而,數(shù)千年封建文化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廣大婦女雖然在政治地位上獲得了解放,但思想深處那種對男人的依賴是不可能徹底根除的,即使是在今天,依然有很多婦女的心中懷揣著“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糊涂理念,把美好的未來寄托在自己的另一半身上。而舒婷在《致橡樹》中卻用獨具的慧眼和女性特有的敏感對這種男女關系進行了徹底的否定。她以為,男女之間(戀愛之中的,我以為也應該包括婚姻家庭之中的男女)應該各自相對獨立,比肩而立,而不該像凌霄花那樣攀援別人炫耀自己;也不該像對綠茵不停歌唱的小鳥和常年送來清涼慰藉的泉源那樣一廂情愿,也不該以犧牲自我為代價,做增加別人高度的險峰,來換取一份可憐的愛情。因為今天的女性早已不是昔日的那種弱不禁風小腳女人。我們應該和男人一樣比肩而立,你是一顆高大挺拔的橡樹,我就該是一株冠紅如血的木棉,你有你“像刀像劍又像戟”的“銅枝鐵干”,我有我的“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般的“紅碩的花朵”,我們都該有自己獨特的魅力,用自己各自的能力一同去“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睈矍樾枰烁衿降?、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并且“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薄斑@才是偉大的愛情”。
無疑,橡樹象征著具有陽剛之美的男性,他不僅偉岸高大挺拔,還要堅強堅韌,頂天立地的撐起男子漢那片天地;而與他比肩而立的木棉樹則代表著新時代的`女性,那紅碩的花朵不僅具有女性的艷麗和柔美,更像一支巨大的火炬,熱烈奔放,活力四射。
朦朧詩,多數(shù)我都讀不懂,當然這該怪我才疏學淺,但舒婷的這首《致橡樹》我不但讀懂了,而且也很喜歡。朦朧詩是否都那么朦朧我不敢妄自揣摩,但這首朦朧詩的意象卻是那樣的鮮明,將橡樹和木棉樹以人格化,來表達作者心中的理想化的人格,這樣的朦朧詩更容易讓大眾接受和喜愛,否則朦朧得大家都不知道說什么寫出來還有什么意義呢?
另外,關于戀愛和婚姻中的男女關系我還想說一點題外話,傳統(tǒng)的“青藤纏樹”、“夫唱婦隨”這種男尊女卑固然對廣大女性不公,但矯枉過正似乎也與我們的社會、我們?nèi)祟惖奈磥頉]有什么好處。試想,女尊男卑了,女人失去了溫柔嬌美的本色,變得比男人更陽剛了,這世界還有男人了么?因此我覺得既要確立男女地位的平等,又要承認男女身體條件的不同而導致的分工不同,各自把自己承擔的那份角色扮好,家庭也和諧了,社會也和諧了。
前蘇聯(lián)作家高爾基這樣贊美女性:“沒有陽光,花不茂盛,沒有愛情,就沒有幸福;沒有婦女,就沒有愛;沒有母親,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英雄?!边@世界正是有了女人的柔美和男人的陽剛才有了偉大的愛情,所以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在保證地位平等的情況下,請不要丟失你特有的性別美。
《致橡樹》賞析4
舒婷發(fā)表《致橡樹》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吨孪饦洹吠ㄟ^“木棉”對“橡樹”的傾訴,表現(xiàn)了對獨立平等、既尊重對方存在又珍惜自身價值的愛情觀念的呼喚。而《神女峰》則更多地表現(xiàn)出對愛情婚姻中“正統(tǒng)”道德的反思與批判。
詩歌由巫山神女峰觸發(fā)的靈魂驚悸寫起。神女峰凝結(jié)著許多內(nèi)涵不同的愛情故事,而這首詩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賦》和《神女峰》。兩賦寫楚懷王夢中親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樹立了永遠忠貞于他的志節(jié)。懷王死后,他的兒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雖一度對宋玉萌生愛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卻終于理性戰(zhàn)勝情欲,毅然表示要永遠忠于懷王,不再與別人戀愛。沿著這一邏輯,民間傳說又補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懷王,日久化為石柱,成了人們?nèi)f世景仰的偶像等內(nèi)容。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貞節(jié)重于生命的文化標本。
詩歌一開始就展現(xiàn)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們向石像揮舞起各色手帕,對這一偶像狂熱的崇敬,表現(xiàn)出在傳統(tǒng)道德的強大磁場中,人們思維習慣和感情趨項的頑固慣性,然而覺悟者還是有的,她收回揮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淚水——她分明覺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人們離去后,她繼續(xù)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總是通過苦守貞潔來追求一種道德價值的實現(xiàn),她們熱衷于把美麗的夢想安排在一條可怕道路的盡頭。她們的悲慘充斥著社會生活和神話故事,以致悲劇“代代相傳”,被鑄造成道德楷模,被鋪設成文化傳統(tǒng)。多么可悲。
“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這是困惑,更是質(zhì)疑:那神女,那許多的婦女,本來有著鮮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變成石頭呢?她們?yōu)橹粋€沒有價值的期待,錯過許多俯拾即是、本該屬于自己的幸福機遇。多么荒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貞子”是巫峽中的常見植物,它們聚湊成迎船而來的“洪流”。它們生機蓬勃,自由活潑,體現(xiàn)著生命屬于自己,應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啟發(fā)人們拋棄那為“規(guī)范”而生活的舊的倫理枷鎖。
最后兩句,指出“神女”們?yōu)榱艘环N道德虛榮,在寂寞痛苦中掙扎,甘做一個毫無意義的展覽品,實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愛的人傾訴心聲,宣泄委屈,這才是幸福。詩人吟詠至此,已把貞節(jié)觀這副壓抑婦女幾千年的沉重的十字架徹底掀翻、打碎,收到鏟除夢魘、大快人心的效果。
《神女峰》的藝術特色首先表現(xiàn)在觀察角度的新奇和剪裁生活的精當。對于一個困擾人們幾千年的老問題,詩人讓一個自然奇景和文化勝跡來承載,可謂獨具法眼、另辟蹊徑。而問題的展現(xiàn),又是憑借游船上一個剎那間的生活片段。詩人一按靈感快門,便攝取了巨大的時空,使一瞬間的情景,回蕩著一串千年浩嘆,映照出舊道德的黯淡與新道德的閃光。
其次是善于把具有鮮明反差的意象組合在一起,如眾人狂熱的歡呼與一人憂傷的思索,對遠天夢想的眺望與對眼前幸福的錯過,懸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覽與俯在愛人肩頭上痛哭的酣暢淋漓。這種組合,使形象更加鮮明,更能突出問題的悲哀與沉重。
另外,詩人的映襯手法與象征手法也是很出色的。衣裙在風中飄動,既是以動襯靜,突現(xiàn)思索者雕塑一般的佇立,又是以動襯動,暗示她心靈的激烈顫抖?!袄藵咭宦暤鸵宦暋保笳髦瘎」适碌摹按鄠鳌?。而“金光菊與女貞子的洪流”既映襯貞節(jié)主義的陳陋,又象征著新道德的覺醒。這些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讀完這首詩,感到詩人對中華文化中的一個千年痼疾思索得那樣深沉,針砭得那樣中肯。它象一支憂傷而又悠揚的調(diào)子,能洗滌人的心靈,激發(fā)人的頓悟,并為道德重塑提供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創(chuàng)意!
《致橡樹》是中國詩人舒婷1977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當代詩歌。下面是?舒婷《致橡樹》原文,歡迎閱讀!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