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語錄 > 老子一心經(jīng)典語錄摘錄50條

          老子一心經(jīng)典語錄摘錄50條

          時(shí)間:2018-05-05 22:10

          2、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3、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5、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6、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8、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zhǎng)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9、治人事天,莫若嗇。

          10、和大怨,必有馀怨;報(bào)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1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12、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13、希言自然。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1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zhǎng)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dú)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qiáng)字之曰道,強(qiáng)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yuǎn),遠(yuǎn)曰反。

          16、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shí),不居其華。

          17、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zhǎng)。夫唯不爭(zhēng),故天下莫能與之爭(zhēng)。

          1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9、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21、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qiáng)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22、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3、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zhǎng)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

          24、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qiáng)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25、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2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zhēng),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28、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shì)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29、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3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zhēng)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3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3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3、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4、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yù)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6、弱之勝強(qiáng),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7、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38、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9、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40、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41、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42、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

          4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44、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zhēng),故天下莫能與之爭(zhēng)。

          4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4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4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4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知足者富。強(qiá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49、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dòng)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51、甚愛必大費(fèi);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zhǎng)久。

          5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53、治大國,若烹小鮮。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yuǎn),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55、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5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tái),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8、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bǔ)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59、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60、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zhǎng);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62、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63、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dòng)善時(shí)。夫唯不爭(zhēng),故無尤。

          64、俗人昭昭,我獨(dú)昏昏。俗人察察,我獨(dú)悶悶。

          65、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6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jiān)強(qiáng)。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jiān)強(qiáng)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qiáng)則滅,木強(qiáng)則折。強(qiáng)大處下,柔弱處上。

          6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68、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xué)無憂。

          69、柔弱勝剛強(qiáng)。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70、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7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72、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73、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jiān)。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74、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7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77、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78、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79、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80、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老子(約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時(shí)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xiāng)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后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独献印芬粫欠駷槔献铀?,歷來有爭(zhēng)論?!独献印芬浴暗馈苯忉層钪嫒f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暗馈睘榭陀^自然規(guī)律,同時(shí)又具有“獨(dú)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独献印窌邪ù罅繕闼剞q證法觀點(diǎn),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dòng)”,并能由對(duì)立而轉(zhuǎn)化,“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chǔ),“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疤熘溃瑩p有余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家對(duì)中國文化的貢獻(xiàn)是與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為表顯一為裹藏之別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xué)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tǒng)提供了創(chuàng)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話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諸事辦妥,老百姓都認(rèn)為我本來就是這樣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說,完成功業(yè)的過程沒有受他人強(qiáng)制的感覺,是人們的本性使然。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有被習(xí)慣左右行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習(xí)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創(chuàng)新,適時(shí)改變自己的習(xí)慣和習(xí)俗以適應(yīng)外界環(huán)境的本性。順著這些本性去完成功業(yè),人們會(huì)覺得原本就如此,很順當(dāng),不會(huì)有牽強(qiáng)和被強(qiáng)迫的感覺和不滿。完成功業(yè)也就自然而然。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夠事半功倍的根據(jù)。

          2、圣人之道為而不爭(zhēng)。夫唯不爭(zhēng),故天下莫能與之爭(zhēng)。

          老子曰:領(lǐng)導(dǎo)者的行事原則是做而不爭(zhēng)奪。正因?yàn)椴粻?zhēng)奪所以普天之下的人們都無法與之爭(zhēng)奪。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zhēng),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薄疤熘?,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zhēng)。”商場(chǎng)之高手,也為而不爭(zhēng)。不爭(zhēng)者之所以反而得勝,正是因?yàn)樗乃魉鶠榉先酥拘裕硕鵁o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爭(zhēng)而勝。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適時(shí)終止可以不陷入危險(xiǎn)的境地。因?yàn)闆]有達(dá)到滿盈的程度,所以能夠在事物趨于破舊的時(shí)候浴火重生。老子認(rèn)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笔挛锇l(fā)展壯大而達(dá)到滿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漸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說它漸漸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會(huì)早衰亡。因此領(lǐng)導(dǎo)者不應(yīng)當(dāng)過分追求壯大,使事物趨于滿盈而過早走向死亡。反而應(yīng)當(dāng)注意發(fā)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過早滿盈的程度,因而能夠從容創(chuàng)新,使事物在破舊死亡之前能夠浴火重生,脫胎換骨而處于有足夠發(fā)展空間的新狀態(tài),因而能夠繼續(xù)發(fā)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聰明。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qiáng)大。因此呂氏春秋先己篇曰:“故勝人者,必先自勝,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務(wù)在自知?!瓟∧笥诓蛔灾!币粋€(gè)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勝之功力,就很難知人善任而進(jìn)行有效的管理。

          曾說過:“吾于近人,獨(dú)服曾文正”;蔣X石也將曾國藩作為自己的人生楷模,處處效法。獨(dú)樹一幟的曾氏之學(xué),是對(duì)中國傳統(tǒng)優(yōu)良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是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結(jié)。曾國藩一生“用將則勝,自將則敗”。曾之用兵,靠“敬”與“誠”兩字,廣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權(quán),用將得當(dāng),屢建大功;勝則自傲,自將而一試身手,屢戰(zhàn)屢敗,至于數(shù)次自殺未遂。正是這些磨難和經(jīng)驗(yàn)教訓(xùn)使他逐漸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的哲理,達(dá)到“依天照?;o數(shù),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夠自勝而擁有強(qiáng)大的`人格力量。

          5、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曰:不違反規(guī)律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币簿褪钦f管理者治理企業(yè),不可以違反規(guī)律妄為滋事,如果管理者經(jīng)常大膽妄為,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quán)勢(shì),企業(yè)就難以治理。老子總結(jié)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惫芾碚叩男袨閼?yīng)當(dāng)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不恣意妄為,要實(shí)事求是地尋求現(xiàn)實(shí)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老子還強(qiáng)調(diào):“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規(guī)律就用以指導(dǎo)實(shí)踐,而不是用于空談。

          老子認(rèn)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的最終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辦事,也就是所謂的“順其自然”、“因勢(shì)利導(dǎo)”。

          6、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老子曰:話說多了,就會(huì)一再遇到無言與對(duì)的尷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尋找中的的辦法。也因此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碧斓夭o所謂“仁愛”,而是把萬物都當(dāng)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guān),任其自然。圣人也無所謂“仁愛”,而把百姓都當(dāng)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guān),任他順從于道自然發(fā)展。認(rèn)為“希言自然”,少說空話是本應(yīng)如此的事。重要的是“從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夠得當(dāng)?shù)匕盐兆≈姓?,“允?zhí)其中”,順從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認(rèn)為以其多說空話而一再窮盡困窘,還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則而能夠真正辦實(shí)事。

          7、治人事天莫若嗇。

          老子曰:管理治理眾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辦法莫如農(nóng)耕那樣。也就是說應(yīng)當(dāng)順著作物生長(zhǎng)的規(guī)律,不要強(qiáng)制它,順從它發(fā)展的需要而照顧它、灌溉它、扶助它,這樣作物必然成長(zhǎng)得很好,能夠獲得豐收。因此,管理者帶領(lǐng)眾人去完成事業(yè),同樣也要遵循這個(gè)原則,才能夠獲得豐碩的成果。

          8、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曰: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煎小魚那樣。也就是說領(lǐng)導(dǎo)者不可亂加干擾,要按照火候來照料,絕不可以還不到時(shí)候就亂翻亂攪,把小魚都攪糊了。領(lǐng)導(dǎo)者治理一個(gè)組織,也必須像煎小魚那樣謹(jǐn)慎從事,絕不可不到時(shí)機(jī)就胡攪亂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還認(rèn)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是以無為遵道為正,以智謀為奇?!皻w根曰靜”,回歸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謀只是輔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領(lǐng)導(dǎo)人處于低位勢(shì)。也就是說,凡事只考慮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與他人相處的人,就處于“位勢(shì)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顧及他人,尊重他人,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則處于“位勢(shì)低”境地。位勢(shì)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處流,于是眾人從之,可謂勢(shì)在必然。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zhēng)。——老子《道德經(jīng)》

          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zhēng)。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dòng)善時(shí)。夫唯不爭(zhēng),故無尤。——老子《道德經(jīng)》

          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献印兜赖陆?jīng)》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tái),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經(jīng)》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献印兜赖陆?jīng)》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知足者富。強(qiáng)行者有志?!献印兜赖陆?jīng)》

          7、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shí),不居其華?!献印兜赖陆?jīng)》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像?/p>

          9、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献?/p>

          1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德經(jīng)》

          11、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献印兜赖陆?jīng)》

          1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經(jīng)》

          1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献?/p>

          14、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xì)?!献?/p>

          15、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jiān)?!献印兜赖陆?jīng)》

          16、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道德經(jīng)》

          17、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献?/p>

          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献印兜赖陆?jīng)》

          19、天之道損有余而補(bǔ)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献印兜赖陆?jīng)》

          20、夫唯不爭(zhēng),故天下莫能與之爭(zhēng)?!疃督D転榘俟韧酢?/p>

          2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献印兜赖陆?jīng)》

          22、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qiáng)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献印兜赖陆?jīng)》

          2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jiān)強(qiáng)。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jiān)強(qiáng)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献印兜赖陆?jīng)》

          2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zhēng),處眾人之所惡,故幾為道?!献印兜赖陆?jīng)》

          25、天地所以能長(zhǎng)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zhǎng)生?!献印兜赖陆?jīng)》

          26、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献印兜赖陆?jīng)》

          27、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tái),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献印独献印?/p>

          2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道德經(jīng)》

          29、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献印兜赖陆?jīng)》

          30、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道德經(jīng)》

          3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經(jīng)》

          32、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献印兜赖陆?jīng)》

          33、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献印兜赖陆?jīng)》

          34、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献印兜赖陆?jīng)》

          35、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献印兜赖陆?jīng)》

          36、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献印兜赖陆?jīng)》

          37、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老子《道德經(jīng)》

          38、萬物之始,大道至簡(jiǎn),衍化至繁?!献印兜赖陆?jīng)》

          3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經(jīng)》

          40、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道德經(jīng)》

          4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42、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老子《道德經(jīng)》

          4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jiān)強(qiáng)者莫之能勝——老子《道德經(jīng)》

          44、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道德經(jīng)》

          45、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道德經(jīng)》

          46、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經(jīng)》

          47、明道若昧,進(jìn)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献印兜赖陆?jīng)》

          48、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献印兜赖陆?jīng)》

          4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献印兜赖陆?jīng)》

          50、天地?zé)o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老子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shí)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qǐng)?jiān)谝粋€(gè)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huì)及時(shí)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