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鼠正在房子里扒墻穿洞,但是他們不去檢查貓的牙齒和腳爪,而要研究的卻只是它是不是一只圣潔的貓,如果客觀存在是一只虔誠的貓道德的貓,那就行了,決不計較它有沒有別的才能,別的才能倒是不關緊要的。
· 世紀致世紀的祝詞,馬克吐溫速記:我把這位名叫基督教的尊嚴的女士交托著你,她剛從膠州滿州南非和菲律賓的海盜襲擊中歸來,邋里邋遢,污穢不堪,名譽掃地,她靈魂中充滿了卑污,口袋里塞滿了賄金,嘴里滿是虔誠的偽善話語。給她一塊肥皂和一條毛巾,鏡子千萬要藏起來。
· 在世界各國內(nèi)閣的心目中,各國的政治設施好比一些晾衣服的繩子,這些內(nèi)閣的正式職責,大部分是注視著彼此晾的衣服,一有機會就奪取一些過來,全世界各國所有的領土——當然包括美國在內(nèi)——都是各自從別人的晾衣繩上盜來的衣服。
· 孩子們被送進了學校,至少在當時,那總算是一個學校吧。柔弱的幼年一代每天在這里專心致志地苦干上十個鐘頭,從書本里學些他們所不懂的毫無用處的東西,依靠死記硬背,像鸚鵡學舌似的;因此受完了教育的成績只有兩點,一是永遠的頭疼,二是念書的本領——念起來流利得很,既不要停下來拼字,也不要換氣。
· 試想歷史怎樣在全世界重演,就會感到驚奇。我記得,當我還是密西西比河畔一個小孩的時候,曾發(fā)生過類似的事。當?shù)匾粋€鄉(xiāng)紳主張停辦公立學校,并不會省下什么錢,因為每關閉一所學校,就得多修造一座監(jiān)獄。這就像用狗尾巴做飼料來喂狗。狗永遠肥不了。我看,支持學校比支持監(jiān)獄強。
· 布雷特哈特被我們的報刊發(fā)現(xiàn)后突然一舉成名,并曾被捧上了天——全國各地的編輯都通過望遠鏡對他投去敬慕的目光,都搖著帽子對他表示敬意,搖破了再買新的。但是,當他因家人患病而陷入困境,并第一次發(fā)表了一篇相當平淡的'文章后,本來高聲喝彩的報界便說:“怎么?這個人原來是騙子!”于是,他們開始窮追猛打,揪住不放,把他打翻在地,踩上一只腳,再涂上柏油,插上羽毛,從此把他作為投擲垃圾的目標。
· 你看,我所說的這種忠誠,是對于我們國家的忠誠,而不是對于它的制度和官員們的忠誠。國家才是最重要的最實在最永遠的東西。國家才是應該注意維護和親切關懷的人人都要為它效忠。
· 土著們對于衣服、房屋、定時起居、教堂、學校、主日學校、工作以及文明強加在他們頭上的其他迫害,都很不習慣,他們?nèi)琊囁瓶实貞涯钏麄兡菃适Я说墓枢l(xiāng)和他們從前那種自由的野蠻生活。他們把那個天堂換了這個地獄,現(xiàn)在是悔之晚矣。他們坐在異鄉(xiāng)的高崖巖上,思念故鄉(xiāng),一天又一天地含著眼淚,凝神注視著海外,懷著無法消除的渴望,遙望著煙霧迷蒙的地方,那就是他們原先那個天堂的鬼影。他們一個個都傷透了心,全都死掉了。
· 大概是由于婦女缺乏冒險的精神,所以她們不像男人那樣喜歡證券投機和開礦辦企業(yè)這類事情。婦女只有到了精神沮喪的時候,才會對性的勾當發(fā)生興趣。
· 女人就該具有女人的一切天性——溫良、耐心、長期忍受、可信、無私、寬宏大量。她的神圣義務就是安慰不幸者,鼓勵喪失目標者,幫助憂傷者,拯救墮落者,親近孤獨者——一句話,對于叩擊她那扇友好大門的所有遭受創(chuàng)傷和折磨的不幸兒童,她都用同情來治愈他們的不幸,用自己的心胸為他們提供一個安樂窩。
· 人類是唯一會臉紅的動物,或是唯一該臉紅的動物。
· 習慣就是習慣,誰也不能將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樓。
· 保持健康的唯一辦法是:吃你所不愿吃的東西,喝你所不愛喝的飲料,做你所不想做的事情。
· 誰是壓迫者?是少數(shù)人,是國王資本家一小撮工頭和監(jiān)工。誰是被壓迫者?是多數(shù)人,是地球上各個民族,是有用的人,是工人,是做面包供兩手白嫩和游手好閑者享用的人。為什么利益分配普遍不均反而成為公理?因為法律和憲法作出了規(guī)定。換句話說,如果法律和憲法徹底改變,規(guī)定應該更平均地分配利益,這就必須被認作公理。也就是說,在政治社會里,強權決定公理,強權可以任意捏造和取消公理。
名人名言網(wǎng)提醒你本文經(jīng)典名言內(nèi)容是關于馬克吐溫經(jīng)典名言
· 由一小部分人來確定什么是公理,什么不是公理,這樣的權力是真實抑或虛假的呢?在今天以前,它是真實的,但從今以后,它在我國將永遠化為陳跡。因為比任何一個國王都要強大的一種力量,已經(jīng)在世界上的這塊惟一真正獻身于自由的土地上崛起。凡是有眼睛的都能看見,凡是有耳朵的都能聽見:旗幟在飄揚,大軍在前進。盡管有人會吹毛求疵,有人會嘲笑嘮叨,但是對不起他仍將登上王位,他仍將舉起王笏;饑腸轆轆的人將得到的是面包,衣不蔽體的人將得到衣服,絕望的眼睛將閃出希望的光芒,騙子貴族將要滅亡,名正言順的主宰將要登位。
· 在我們這樣自由制度的國家,任何人只要高興,只要肯花錢,就能自己毒害自己。
· 無數(shù)種野物的和人類的宗教,各種各樣想得出來的政治體制,從老虎到家貓,每一伙都以為自己的宗教是惟一正確的,自己的政治體制是惟一明智的,各自蔑視其他的一切,其實個個都是笨蛋,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個個都想著自己至高無上,以此自豪,個個都完全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寵兒,個個都有十足的信心,祈求上帝在戰(zhàn)爭的時候當統(tǒng)帥,他看到上帝轉到敵人一方去了,就大吃一驚,但是照例都能諒解。仍然予以贊美。
· 美國除了國會而外,并沒有本國的彰明較著的罪惡集團,這大概是有許多事實和數(shù)字可以證明的。
· 你看,我所說的這種忠誠,是對于我們國家的忠誠,而不是對于它的制度和官員們的忠誠。國家才是最重要的最實在最永遠的東西。國家才是應該注意維護和親切關懷的人人都要為它效忠;制度是外表的東西,只不過是像衣著一般。衣服是可以穿破的,會成為一些破布片,穿在身上會不舒服,也不能給身體保暖或防止疾病和死亡……公民如果認為他看的國家的政治外衣已經(jīng)穿破了,而又保持沉默,不去宣傳改換一套新裝,那他就是不忠。
· 一個國家居然會眼看著挨餓受凍的女人為了偷過兩角六分錢的咸肉或是破衣服而被處絞刑,孩子們被迫離開他們的母親,男人們被迫離開他們的家屬,他們只是為了類似的小小過失,就被流放到天涯海角,服長斯的徒刑——我們不得不想念對于這樣一個國家,“文明”這兩個字是不大適用的。
· 俄日的專制君主掌握權力比全世界其他任何人都大,但是他卻不能制止人家打噴嚏。
· 每當我看見有人在訓斥一匹馬,我就希望自己能懂馬的語言,那樣我就能悄悄地對馬說:“你這個傻瓜,你才是這兒的主人,難道你不知道嗎?撒開四蹄飛奔吧!”各個時代的勞工大眾都猶如這匹馬——他們曾經(jīng)是馬;他們所需要的只是一位精明能干的領袖把他們的力量組織起來,并告訴他們怎樣使用自己的力量,那樣他們就可成為主人。
1、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進學解》
2、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nèi)不愧心?!n愈《與孟尚書書》
3、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草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4、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韓愈
5、萬山磅礴必有主峰,龍袞九章但摯一領?!n愈
6、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n愈《祭十二郎文》
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n愈《師說》
8、少年樂新知,哀暮思故友?!n愈
9、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n愈
10、形成于思荒于嬉,業(yè)精于勤毀于隨?!n愈《圍爐夜話》
11、人情忌殊異,世路多權詐。——韓愈
12、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采而佩,于蘭何傷?!n愈《幽蘭操》
13、圣人無常師?!n愈
14、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n愈
15、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n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16、強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韓愈
1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n愈《原道》
18、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n愈
19、生不能相養(yǎng)以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韓愈《祭十二郎文》
20、親之割之不斷,疏者屬之不堅?!n愈
21、不是春來偏愛酒,應須得酒遣春愁?!n愈
22、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n愈
2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
24、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n愈
25、不塞不流,不止不行?!n愈
26、水向東流竟不回,紅顏白發(fā)遞相摧。——韓愈
27、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足己患不學,既學患不行?!n愈
28、少年樂相知,衰暮思故友。——韓愈
29、因循二字,從來誤盡英雄。——韓愈
30、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n愈《原毀》
31、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n愈
3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韓愈
33、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n愈
34、文約而義薄,辭近旨遠?!n愈
35、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韓愈
36、辭,達而已矣。——韓愈
37、駕輕車,就熟路?!n愈《送石處士序》
38、學知不足,業(yè)精于勤?!n愈
39、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40、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n愈
4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稁熣f》
4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43、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n愈《聽穎師彈琴》
44、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
45、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n愈
46、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n愈《送孟東野序》
47、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n愈
48、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n愈《師說》
49、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n愈
50、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韓愈
《馬說》優(yōu)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寓意,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3、朗讀文章,注重朗讀語氣的把握,體會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會摧殘和埋沒人才的黑暗現(xiàn)實。
一、導入新課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的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將學習的《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檢驗預習,梳理文言字詞
1、走近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里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
2、背景資料。
《馬說》寫于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jīng)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盡管如此,韓愈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他依附于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武寧節(jié)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jié)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郁郁不得志。
3、文體知識。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罢f”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xiàn)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等。
目標導學二:朗讀課文,劃分文章層次
1、自讀課文,梳理字音。
邪(yé) 駢死(pián) 食馬者(sì) 槽櫪(cáo lì) 外見(xiàn)
2、聽朗讀音頻。
3、反復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1)故/雖有名馬,袛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書,同桌之間合作,老師指導,疏通文章大意。
備課筆記
【教學提示】
伯樂與千里馬的辯證關系,對你有什么啟發(fā)?文中的觀點不難理解,教師應啟發(fā)學生領悟:
①機會總是降臨給有準備的人;
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質(zhì)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賞識和重用也一樣,需要其他一些條件的滿足。
5、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xiàn)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目標導學三:合作探究,體會文章情感
1、托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文中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什么人?
明確:千里馬:人才。伯樂:能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tǒng)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為什么?
明確:作者認為伯樂更重要。因為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蛘撸阂驗闆]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
(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主張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
明確: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處境。重用人才,給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條件。
3、韓愈曾在《送孟東野序》中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壓迫就要發(fā)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文本借千里馬不得伯樂,實際上是對人才流落不得賞識而鳴。因此,文中充滿了受到不公對待的委屈與憤怒。請仔細品讀下面五個“也”字句,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做出解說。
①不以千里稱也。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明確:①表示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
②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
③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
④表示反詰語氣,凝聚著作者的'憤慨之情;
⑤表示感嘆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
4、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個性表達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fā)現(xiàn),你該怎么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薦,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
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③我要做到心態(tài)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fā)光。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本教案從誦讀入手,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能力,然后疏通文義,為理解內(nèi)容做好了鋪墊。最后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再次訓練朗讀,把握朗讀語氣,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處:未能詳盡地介紹韓愈的人生經(jīng)歷,學生也沒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難以對他的“不平則鳴”有深刻體會,宜在課后強化相關知識的課外閱讀。
《馬說》優(yōu)秀教案 篇2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后人所加。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4、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3、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方法
自學加點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把握文中詞語的讀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3、能正確翻譯文言語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說有關馬的成語,(一馬當先、-躍馬揚鞭、天馬行空、千軍萬馬、馬到成功、馬不停蹄、老馬識途、車水馬龍------)從這些成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馬,對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學家韓愈就寫過一篇有關馬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板書課題并釋題
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在某種程度上與現(xiàn)代雜文或雜感相似。可以記事,也可以發(fā)表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其主要特點是一事一議,要求作者寫出對社會生活中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或對某種現(xiàn)象的看法。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 (現(xiàn)在河南南陽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撫養(yǎng)。卒謚“文”,又世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韓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jié)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自學課文
1、要求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思,嘗試著翻譯文言語句。
2、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3、將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羅列,留待集體解決。
五、集中解疑
六、檢查自學情況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世有伯樂(lè),然后有千里馬
駢(pián)死于槽櫪(cáolì)之間
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這里的“食”同“飼”,喂養(yǎng)的意思,所以讀(sì)
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讀(shí);這里的“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的意思, 所以讀(xiàn)。
2、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馬夫)
一食或盡粟一石 (有時) (本指小米,這里泛指糧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這,這樣的)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猶,尚且) (等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執(zhí)策而臨之 (握,拿) (面對著)
3、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養(yǎng))
食不飽 (吃)
食之不能盡其材 (喂養(yǎng))
不以千里稱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雖有千里之能 (的)
執(zhí)策而臨之 (代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節(jié)助詞,無義)
馬之千里者 (定語后置的標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馬)
其真無馬耶 (難道)
其真不知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驅使)
執(zhí)策而臨之 (鞭子)
策勛十二轉 (記載)
雖有千里之能 (雖然)
故雖有名馬 (即使)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盡其材 (使----盡)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轉折連詞,卻)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順承連詞,來)
4、 翻譯句子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③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④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⑤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七、布置作業(yè)
思考書后探究 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2、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二、研讀課文
(一)朗讀課文第一段并思考問題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作者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千里馬,還是先有伯樂呢,為什么?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馬而言應該是這樣的。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識別就成為前提了。
3、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二)朗讀課文第二段并思考問題
1、作為千里馬與普通馬有什么不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食馬者能注意這一點并區(qū)別對待嗎?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讀課文第三段并思考問題
1、本段中那些語句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本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諷刺揭露了昏庸無能,不能選賢任能而報怨世無人才的統(tǒng)治者。
3、本文通篇寫千里馬,難道韓愈僅僅為馬的不幸而鳴不平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xiàn)狀作了揭露。
4、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慨心情。
5、本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韓愈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無可奈何的發(fā)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馬,卻暫時不被重用,你會怎么做呢?
韓愈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絕對。我們要主動地去爭取,像毛遂一樣的自薦,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2、那么作為千里馬,你們又想對伯樂說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樂一定會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讓千里馬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愿伯樂們能夠擁有一雙慧眼。.因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馬,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千里馬的眼
四、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知遇之難,是因為它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長于新時代,能夠人盡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夠發(fā)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默寫本文。
《馬說》優(yōu)秀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馬說》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本單元的重點是借物抒情的散文,處于《海燕》、《白楊禮贊》等經(jīng)典散文之后的文言文。該文是唐代韓愈于唐貞元十多年所作,當是作者仕途不得意,心情抑郁,常有“伯樂不常有”的感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fā)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學情分析
八年級第二學期學生已基本具備一定的閱讀古文知識,特別是上期學習過《愛蓮說》,大體了解了“說”這種文體,加之本文文字淺顯,可讀性強,理解大意應該不難。但他們畢竟是初二,還不能完全理解韓愈所要表達的情感,基于此,本課我以誦讀為主,內(nèi)容點到為止。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
2.認識當今時代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人。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重點掌握“食、見、策、盡”的詞義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理解短文闡明的道理;背誦并默寫課文。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朗讀背誦課文;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關系。
2.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