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大逆不道
【拼音】: dà nì bù dào
【解釋】: 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違反封建道德。舊時統(tǒng)治階級對破壞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原作“大逆無道”,見于《史記·高祖本記》:“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p>
秦朝末年,繼陳勝、吳廣揭桿而起以后,不少英雄豪杰和諸侯也都紛紛起兵抗秦。其中勢力最大的要算劉邦和項羽領(lǐng)導(dǎo)的兩支隊伍。陳勝、吳廣死后,原來六國的一些貴族各搶各的.地盤,秦將章邯、李由等則趁機打擊起義軍,予以各個擊破,這時,項羽的叔父項梁召開了會議,讓大伙推選一位楚王,以便統(tǒng)一領(lǐng)導(dǎo)抗秦的力量。找來找去,找到了楚懷王的一個13歲的孫子,于秦二世二年(公元208年),立為楚王,也稱為楚懷王。當(dāng)時,包括項羽、劉邦在內(nèi),各路反秦軍隊的將領(lǐng)在表面上服從楚王的領(lǐng)導(dǎo),楚王也和大家約好,誰先進(jìn)秦都咸陽誰就為王。后來,劉邦先進(jìn)了咸陽,項羽對此不甘心,想借楚王的命令改變原來的盟約,誰知一請示楚王,得到的回答是“照前約,誰先進(jìn)關(guān)誰做王?!表椨鹨宦牷鹆?,就奪了楚王的實權(quán),尊他為義帝。后來,干脆指使人把楚王殺了。
不久,劉邦興兵攻打項羽。當(dāng)時,有一個被人稱為董公的三老(縣或鄉(xiāng)中管理教化的老年人)對劉邦說,打項羽得找個名目,并給劉邦出主意說,可借義帝被殺這件事做點文章。劉邦一聽有道理,于是就大舉為義帝發(fā)喪,并且派人告訴各路諸侯說:“義帝是大家立的,現(xiàn)在項羽指使人謀殺了義帝,真是大逆不道,我愿意和你們一道去征伐殺害義帝的人?!?/p>
在以上這個故事中,“大逆不道”這句成語是指嚴(yán)重違背某種封建道德。后來,人們常用這句成語比喻專制者對起來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
【造句】:
1、你忘掉自己是什么身分,竟然敢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
2、這幅聽上去好像大逆不道的標(biāo)語立刻使中國網(wǎng)民群情激憤,其蔓延速度如瘟疫一般迅速。
3、這種大逆不道之徒,天理難容!
4、喬治王一直愛民如子,因此美國殖民地居民要求從英國分離出去在他看來完全是大逆不道。
5、對于在世界金融首都中心的商學(xué)院里傳道授業(yè)的自由市場派經(jīng)濟學(xué)家來說,倡議政府全面接管銀行系統(tǒng)簡直就是大逆不道。
6、這種欺師滅祖、大逆不道的行為,我做不出來。
8、他竟然棄父母于不顧,真是大逆不道!
9、像這種惡意中傷、罔顧道義的作為,真是大逆不道!
10、他在媒體界的支持者如今處于守勢,因為他們開始抱怨規(guī)則象林堡先生那樣的自由言論可能被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而且這可能妨礙總統(tǒng)恰當(dāng)行使自己的職責(zé)。
【成語】:大逆不道
【拼音】:dà ?nì ?bù ?dào
【簡拼】:dnbd
【解釋】: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違反封建道德。舊時統(tǒng)治階級對破壞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jì)》:“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薄稘h書?楊惲傳》:“為妖惡言,大逆不道,請逮捕治?!?/p>
【示例】:汝賴吾玉璽,僭稱帝號,背反漢室,~!吾方欲加兵問罪,豈肯反助賊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
【近義詞】:犯上作亂、罪大惡極、罪孽深重
【反義詞】:忠心耿耿、唯命是從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指叛逆
【英文】:treason and heresy
【日文】:大逆無道 (たいきゃくむどう)
【法文】:horribles forfaits
【俄文】:величáйщее преступлéние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楚軍與漢軍在廣武城相遇,項羽想與劉邦單獨角斗來結(jié)束戰(zhàn)事,劉邦死活不肯應(yīng)戰(zhàn),只是列舉項羽十大罪狀,說項羽是大逆不道。項羽氣得渾身發(fā)抖,命令士兵向漢軍放箭,劉邦中箭,漢軍只好退回皋城防守
大逆不道 成語接龍
【順接】:道不舉遺 道不拾遺 道不掇遺 道不相謀 道東說西 道義之交 道傍之筑 道傍筑室
【順接】:愛非其道 安貧樂道 安貧守道 暴虐無道 卑不足道 悲聲載道 別徑奇道 兵行詭道
【逆接】:才疏志大 材劇志大 材疏志大 闡揚光大 此事體大 膽如斗大 度量宏大 度長絜大
【逆接】:大中至正 大舉進(jìn)攻 大義凜然 大義微言 大義滅親 大書特書 大事化小 大事去矣
成語解釋:
逆:背叛;不道:違背當(dāng)時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舊指不符合封建統(tǒng)治者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和宗法觀念的極端叛逆行為;給起來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現(xiàn)也用來指不合某種觀念和道德標(biāo)準(zhǔn)的行為。
成語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jì)》:“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p>
成語簡拼:DNBD
成語注音:ㄉㄚˋ ㄋ一ˋ ㄅㄨˋ ㄉㄠ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jǐn)?shù):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大逆不道聯(lián)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指叛逆。
成語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不,不能讀作“bú”;逆,不能讀作“niè”或“l(fā)ì”。
成語辨形道,不能寫作“倒”。
近義詞犯上作亂、罪大惡極、罪孽深重、離經(jīng)叛道
反義詞忠心耿耿、唯命是從
成語例子:汝賴吾玉璽,僭稱帝號,背反漢室,大逆不道!吾方欲加兵問罪,豈肯反助賊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
英語翻譯:worst offence
日語翻譯:大逆無道 (たいきゃくむどう)
俄語翻譯:величáйщее преступлéние
其他翻譯:<法>horribles forfaits
成語謎語順耳話
成語故事:
秦朝滅亡以后,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dá)五年的楚漢戰(zhàn)爭。有—天項羽在陣前向劉邦喊話,要與他決一雌雄。劉邦回答說:“我開始與你都受命于楚懷王,約定先定關(guān)中的為王。但是我先定關(guān)中后你卻負(fù)約,讓我到巴蜀去當(dāng)漢王。這是你第一條罪狀。你在去救援趙軍途中,殺死上將軍宋義,自稱上將軍,這是你第二條罪狀。你違抗懷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諸侯的兵馬人員,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苯又?,劉邦又揭露項羽燒毀秦宮、掘開秦皇墳?zāi)?,搜刮財物,殺死投降的秦王子嬰,活埋二十萬秦國百姓,殺害義帝等罪狀。在講到第十條罪狀時,劉邦說:“你作為臣子而殺死君王,又殺害已經(jīng)投降的人,為政不平,對訂立的約定不講信義,為天下所不容,屬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條大罪,我興仁義之兵來討你這個逆賊,你還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