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呂氏春秋》雜采諸家,但又不死守一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后人關于《呂氏春秋》的研究評價,褒之貶之,都因于此。下面是《呂氏春秋》離俗覽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原文:
【離俗】
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義也;所有馀者,妄茍也。民之情,貴所不足,賤所有馀,故布衣、人臣之行,潔白清廉中繩,愈窮愈榮,雖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然而以理義斫削,神農、黃帝猶有可非,微獨舜、湯。飛兔、要褭,古之駿馬也,材猶有短。故以繩墨取木,則宮室不成矣。舜讓其友石戶之農,石戶之農曰:“棬々乎后之為人也!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為未至也,於是乎夫負妻戴,攜子以入於海,去之終身不反。舜又讓其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曰: “異哉后之為人也!居於畎畝之中,而游入於堯之門。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倍酝鹅渡n領之淵。湯將伐桀,因卞隨而謀,卞隨辭曰: “非吾事也?!睖唬骸笆肟?”卞隨曰:“吾不知也?!睖忠騽展舛\,務光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務光曰:“吾不知也?!睖唬骸耙烈稳?”務光曰:“強力忍詬,吾不知其他也?!睖炫c伊尹謀夏伐桀,克之。以讓卞隨,卞隨辭曰:“后之伐桀也,謀乎我,必以我為賊也;勝桀而讓我,必以我為貪也。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詬我,吾不忍數聞也。”乃自投於潁水而死。湯又讓於務光曰:“智者謀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位之?請相吾子。”務光辭曰:“廢上,非義也;殺民,非仁也;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吾聞之,非其義,不受其利;無道之世,不踐其土。況於尊我乎?吾不忍久見也?!蹦素撌蜢赌妓?。故如石戶之農、北人無擇、卞隨、務光者,其視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其視貴富也,茍可得已,則必不之賴。高節(jié)厲行,獨樂其意,而物莫之害。不漫於利,不牽於埶,而羞居濁世。惟此四士者之節(jié)。若夫舜、湯,則苞裹覆容,緣不得已而動,因時而為,以愛利為本,以萬民為義。譬之若釣者,魚有小大,餌有宜適,羽有動靜。齊、晉相與戰(zhàn),平阿之馀子亡戟得矛,卻而去,不自快,謂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歸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為不可以歸?”去行,心猶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無孫,當其馬前曰:“今者戰(zhàn),亡戟得矛,可以歸乎?” 叔無孫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豈亢責也哉?”平阿之馀子曰: “嘻!”還反戰(zhàn),趨尚及之,遂戰(zhàn)而死。叔無孫曰:“吾聞之,君子濟人於患,必離其難?!奔豺尪鴱闹嗨蓝环?。令此將眾,亦必不北矣;令此處人主之旁,亦必死義矣。今死矣而無大功,其任小故也。任小者,不知大也。今焉知天下之無平阿馀子與叔無孫也?故人主之欲得廉士者,不可不務求。齊莊公之時,有士曰賓卑聚。夢有壯子,白縞之冠,丹績之衤旬。東布之衣,新素履,墨劍室,從而叱之,唾其面。惕然而寤,徒夢也。終夜坐,不自快。明日,召其友而告之曰:“吾少好勇,年六十而無所挫辱。今夜辱,吾將索其形,期得之則可,不得將死之?!泵砍c其友俱立乎衢,三日不得,卻而自歿。謂此當務則未也,雖然,其心之不辱也,有可以加乎?
【高義】
二曰:君子之自行也,動必緣義,行必誠義,俗雖謂之窮,通也。行不誠義,動不緣義,俗雖謂之通,窮也。然則君子之窮通,有異乎俗者也。故當功以受賞,當罪以受罰。賞不當,雖與之必辭;罰誠當,雖赦之不外。度之於國,必利長久。長久之於主,必宜內反於心不慚然後動??鬃右婟R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yǎng)??鬃愚o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鬃?,布衣也,官在魯司寇,萬乘難與比行,三王之佐不顯焉,取舍不茍也夫!子墨子游公上過於越。公上過語墨子之義,越王說之,謂公上過曰:“子之師茍肯至越,請以故吳之地陰江之浦書社三百以封夫子。”公上過往復於子墨子,子墨子曰:“子之觀越王也,能聽吾言、用吾道乎?”公上過曰:“殆未能也。”墨子曰:“不唯越王不知翟之意,雖子亦不知翟之意。若越王聽吾言用吾道,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於賓萌,未敢求仕。越王不聽吾言、不用吾道,雖全越以與我,吾無所用之。越王不聽吾言、不用吾道,而受其國,是以義翟也。義翟何必越,雖於中國亦可?!狈踩瞬豢刹皇煺?。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獄,親戚相忍。今可得其國,恐虧其義而辭之,可謂能守行矣。其與秦之野人相去亦遠矣。荊人與吳人將戰(zhàn),荊師寡,吳師眾。荊將軍子囊曰:“我與吳人戰(zhàn),必敗。敗王師,辱王名,虧壤土,忠臣不忍為也。”不復於王而遁。至於郊,使人復於王曰:“臣請死?!蓖踉唬?“將軍之遁也,以其為利也。今誠利,將軍何死?”子囊曰:“遁者無罪,則後世之為王臣者,將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則荊國終為天下撓?!彼旆鼊Χ?。王曰:“請成將軍之義?!蹦藶橹┕兹纾痈@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數至也。郼、岐之廣也,萬國之順也,從此生矣。荊之為四十二世矣,嘗有干溪、白公之亂矣,嘗有鄭襄、州侯之避矣,而今猶為萬乘之大國,其時有臣如子囊與!子囊之節(jié),非獨厲一世之人臣也。荊昭王之時,有士焉曰石渚。其為人也,公直無私,王使為政。道有殺人者,石渚追之,則其父也。還車而反,立於廷曰:“殺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廢國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義也?!膘妒呛醴@,請死於王。王曰:“追而不及,豈必伏罪哉!子復事矣?!笔巨o曰:“不私其親,不可謂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謂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廢法,臣之行也?!辈蝗ジ@,歿頭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為人臣也,可謂忠且孝矣。
【上德】
三曰: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此神農、黃帝之政也。以德以義,則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華之高,會稽之險,不能障矣;闔廬之教,孫、吳之兵,不能當矣。故古之王者,德回乎天地,澹乎四海,東西南北,極日月之所燭。天覆地載,愛惡不臧。虛素以公,小民皆之,其之敵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謂順天。教變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故古之人,身隱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說通而化奮,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識,豈必以嚴罰厚賞哉?嚴罰厚賞,此衰世之政也。三苗不服,禹請攻之,舜曰:“以德可也?!毙械氯辏绶???鬃勇勚唬骸巴ê醯轮?,則孟門、太行不為險矣。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郵傳命。”周明堂金在其後,有以見先德後武也。舜其猶此乎!其臧武通於周矣。晉獻公為麗姬遠太子。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麗姬謂太子曰:“往昔君夢見姜氏?!碧屿舳庞诠?,麗姬易之。公將嘗膳,姬曰:“所由遠,請使人嘗之?!?嘗人,人死;食狗,狗死。故誅太子。太子不肯自釋,曰:“君非麗姬,居不安,食不甘?!彼煲詣λ馈9右奈嶙郧剂?。公子重耳自蒲奔翟。去翟過衛(wèi),衛(wèi)文公無禮焉。過五鹿,如齊,齊桓公死。去齊之曹,曹共公視其駢脅,使袒而捕池魚。去曹過宋,宋襄公加禮焉。之鄭,鄭文公不敬,被瞻諫曰:“臣聞賢主不窮窮。今晉公子之從者,皆賢者也。君不禮也,不如殺之?!编嵕宦牎Hム嵵G,荊成王慢焉。去荊之秦,秦繆公入之。晉既定,興師攻鄭,求被瞻。被瞻謂鄭君曰:“不若以臣與之?!编嵕唬骸按斯轮^也。”被瞻曰:“殺臣以免國,臣愿之。”被瞻入晉軍,文公將烹之,被瞻據鑊而呼曰:“三軍之士皆聽瞻也:自今以來,無有忠於其君,忠於其君者將烹。”文公謝焉,罷師,歸之於鄭。且被瞻忠於其君,而君免於晉患也;行義於鄭,而見說於文公也。故義之為利博矣。墨者鉅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鼻G王薨,群臣攻吳起,兵於喪所,陽城君與焉。荊罪之,陽城君走。荊收其國。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也,而絕墨者於世,不可?!泵蟿僭唬骸安蝗?。吾於陽城君也,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yè)者也。我將屬鉅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還歿頭前於孟勝。因使二人傳鉅子於田襄子。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於田襄子,欲反死孟勝於荊,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傳鉅子於我矣,當聽?!彼旆此乐D咭詾椴宦犫犠硬徊?。嚴罰厚賞,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嚴罰厚賞,此上世之若客也。
【用民】
四曰:凡用民,太上以義,其次以賞罰。其義則不足死,賞罰則不足去就,若是而能用其民者,古今無有。民無常用也,無常不用也,唯得其道為可。闔廬之用兵也,不過三萬。吳起之用兵也,不過五萬。萬乘之國,其為三萬五萬尚多,今外之則不可以拒敵,內之則不可以守國,其民非不可用也,不得所以用之也。不得所以用之,國雖大,勢雖便,卒雖眾,何益?古者多有天下而亡者矣,其民不為用也。用民之論,不可不熟。劍不徒斷,車不自行,或使之也。夫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人不怪也。用民亦有種,不審其種,而祈民之用,惑莫大焉。當禹之時,天下萬國,至於湯而三千馀國,今無存者矣,皆不能用其民也。民之不用,賞罰不充也。湯、武因夏、商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管、商亦因齊、秦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無所不用。用民有紀有綱。壹引其紀,萬目皆起;壹引其綱,萬目皆張。為民紀綱者何也?欲也惡也。何欲何惡?欲榮利,惡辱害。辱害所以為罰充也,榮利所以為賞實也。賞罰皆有充實,則民無不用矣。闔廬試其民於五湖,劍皆加於肩,地流血幾不可止。句踐試其民於寢宮,民爭入水火,死者千馀矣,遽擊金而卻之。賞罰有充也。莫邪不為勇者興懼者變,勇者以工,懼者以拙,能與不能也。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密須之民,自縛其主而與文王。湯、武非徒能用其民也,又能用非己之民。能用非己之民,國雖小,卒雖少,功名猶可立。古昔多由布衣定一世者矣,皆能用非其有也。用非其有之心,不可察之本。三代之道無二,以信為管。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倒而投之鸂水。又復取道,其馬不進,又倒而投之鸂水。如此三者。雖造父之所以威馬,不過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無益於御。人主之不肖者,有似於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亡國之主,多以多威使其民矣。故威不可無有,而不足專恃。譬之若鹽之於味,凡鹽之用,有所托也。不適,則敗托而不可食。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後可行。惡乎托?托於愛利。愛利之心諭,威乃可行。威太甚則愛利之心息,愛利之心息,而徒疾行威,身必咎矣。此殷、夏之所以絕也。君利勢也,次官也。處次官,執(zhí)利勢,不可而不察於此。夫不禁而禁者,其唯深見此論邪!
【適威】
五曰: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馬,輕任新節(jié),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茍得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其誰能當之?《周書》曰:“民,善之則畜也,不善則讎也。”有讎而眾,不若無有。厲王,天子也,有讎而眾,故流于彘,禍及子孫,微召公虎而絕無後嗣。今世之人主,多欲眾之,而不知善,此多其讎也。不善則不有。有必緣其心,愛之謂也。有其形不可為有之。舜布衣而有天下,桀,天子也,而不得息,由此生矣。有無之論,不可不熟。湯、武通於此論,故功名立。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致其福。故民之於上也,若璽之於涂也,抑之以方則方,抑之以圜則圜;若五種之於地也,必應其類,而蕃息於百倍。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身已終矣,而後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審也。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問於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驟戰(zhàn)而驟勝?!蔽浜钤唬骸绑E戰(zhàn)而驟勝,國家之福也,其獨以亡,何故?”對曰:“驟戰(zhàn)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上下俱極,吳之亡猶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歿於干隧也?!?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guī)。莊公曰:“善。”以為造父不過也。使之鉤百而少及焉。顏闔入見,莊公曰:“子遇東野稷乎?”對曰:“然,臣遇之。其馬必敗?!鼻f公曰:“將何敗?”少頃,東野之馬敗而至。莊公召顏闔而問之曰:“子何以知其敗也?”顏闔對曰:“夫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guī),造父之御,無以過焉。鄉(xiāng)臣遇之,猶求其馬,臣是以知其敗也。”故亂國之使其民,不論人之性,不反人之情,煩為教而過不識,數為令而非不從,巨為危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民進則欲其賞,退則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則以為繼矣。以為繼,知,則上又從而罪之,是以罪召罪。上下之相讎也,由是起矣。故禮煩則不莊,業(yè)煩則無功,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桀、紂之禁,不可勝數,故民因而身為戮,極也,不能用威適。子陽極也好嚴,有過而折弓者,恐必死,遂應猘狗而弒子陽,極也。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
【為欲】
六曰:使民無欲,上雖賢,猶不能用。夫無欲者,其視為天子也,與為輿隸同;其視有天下也,與無立錐之地同;其視為彭祖也,與為殤子同。天子,至貴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壽也。誠無欲,則是三者不足以勸。輿隸,至賤也;無立錐之地,至貧也;殤子,至夭也。誠無欲,則是三者不足以禁。會有一欲,則北至大夏,南至北戶,西至三危,東至扶木,不敢亂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卻也;晨寤興,務耕疾庸,巽為煩辱,不敢休矣。故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人之欲少者,其得用亦少;無欲者,不可得用也;人之欲雖多,而上無以令之,人雖得其欲,人猶不可用也。令人得欲之道,不可不審矣。善為上者,能令人得欲無窮,故人之可得用亦無窮也。蠻夷反舌殊俗異習之國,其衣服冠帶、宮室居處、舟車器械、聲色滋味皆異,其為欲使一也。三王不能革,不能革而功成者,順其天也;桀、紂不能離。不能離而國亡者,逆其天也。逆而不知其逆也,湛於俗也。久湛而不去則若性。性異非性,不可不熟。不聞道者,何以去非性哉?無以去非性,則欲未嘗正矣。欲不正,以治身則夭,以治國則亡。故古之圣王,審順其天而以行欲,則民無不令矣,功無不立矣。圣王執(zhí)一,四夷皆至者,其此之謂也!執(zhí)一者至貴也,至貴者無敵。圣王托於無敵,故民命敵焉。群狗相與居,皆靜無爭。投以炙雞,則相與爭矣?;蛘燮涔牵蚪^其筋,爭術存也。爭術存,因爭;不爭之術存,因不爭。取爭之術而相與爭,萬國無一。凡治國,令其民爭行義也;亂國,令其民爭為不義也。強國,令其民爭樂用也;弱國,令其民爭競不用也。夫爭行義樂用與爭為不義競不用,此其為禍福也,天不能覆,地不能載。晉文公伐原,與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謀士言曰:“原將下矣?!睅熇粽埓?,公曰:”信,國之寶也。得原失寶,吾不為也?!彼烊ブ?。明年,復伐之,與士期必得原然後反。原人聞之,乃下。衛(wèi)人聞之,以文公之信為至矣,乃歸文公。故曰“攻原得衛(wèi)”者,此之謂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必誠信以得之。歸之者非獨衛(wèi)也。文公可謂知求欲矣。
【貴信】
七曰: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故《周書》曰:“允哉!允哉!” 以言非信則百事不滿也。故信之為功大矣。信立則虛言可以賞矣。虛言可以賞,則六合之內皆為己府矣。信之所及,盡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有之,則天地之物畢為用矣。人主有見此論者,其王不久矣;人臣有知此論者,可以為王者佐矣。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風;風不信,其華不盛,華不盛,則果實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則長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堅,谷不堅,則五種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剛,地不剛,則凍閉不開。天地之大,四時之化,而猶不能以不信成物,又況乎人事?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郁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染色不貞。夫可與為始,可與為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襲於身,乃通於天。以此治人,則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時當矣。齊桓公伐魯。魯人不敢輕戰(zhàn),去魯國五十里而封之。魯請比關內侯以聽,桓公許之。曹翙謂魯莊公曰:“君寧死而又死乎,其寧生而又生乎?”莊公曰:“何謂也?”曹翙曰:“聽臣之言,國必廣大,身必安樂,是生而又生也;不聽臣之言,國必滅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鼻f公曰:“請從?!膘妒敲魅諏⒚耍f公與曹翙皆懷劍至於壇上。莊公左搏桓公,右抽劍以自承,曰:“魯國去境數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無生矣。鈞其死也,戮於君前?!惫苤佟ⅤU叔進。曹翙按劍當兩陛之間曰:“且二君將改圖,毋或進者!”莊公曰:“封於汶則可,不則請死?!惫苤僭唬骸耙缘匦l(wèi)君,非以君衛(wèi)地。君其許之!乃遂封於汶南,與之盟。歸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謂智;臨難而不能勿聽,不可謂勇;許之而不予,不可謂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雖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見信於天下,君猶得也?!鼻f公,仇也;曹翙,賊也。信於仇賊,又況於非仇賊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聽,從此生矣。管仲可謂能因物矣。以辱為榮,以窮為通,雖失乎前,可謂後得之矣。物固不可全也。
【舉難】
八曰:以全舉人固難,物之情也。人傷堯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號,禹以貪位之意,湯、武以放弒之謀,五伯以侵奪之事。由此觀之,物豈可全哉?故君子責人則以人,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人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故任天地而有馀。不肖者則不然。責人則以義,自責則以人。責人以義責難瞻,難瞻則失親;自責以人則易為,易為則行茍。故天下之大而不容也,身取危,國取亡焉。此桀、紂、幽、厲之行也。尺之木必有節(jié)目,寸之玉必有瑕適。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擇務而貴取一也。季孫氏劫公家,孔子欲諭術則見外,於是受養(yǎng)而便說。魯國以訾??鬃釉唬骸褒埵澈跚宥魏跚?,螭食乎清而游乎濁,魚食乎濁而游乎濁。今丘上不及龍,下不若魚,丘其螭邪!”夫欲立功者,豈得中繩哉?救溺者濡,追逃者趨。魏文侯弟曰季成,友曰翟璜。文侯欲相之,而未能決,以問李克,李克對曰:“君欲置相,則問樂騰與王孫茍端孰賢。” 文侯曰:“善?!币酝鯇O茍端為不肖,翟璜進之;以樂騰為賢,季成進之。故相季成。凡聽於主,言人不可不慎。季成,弟也,翟璜,友也,而猶不能知,何由知樂騰與王孫茍端哉?疏賤者知,親習者不知,理無自然。自然而斷相,過。李克之對文侯也亦過。雖皆過,譬之若金之與木,金雖柔,猶堅於木。孟嘗君問於白圭曰:“魏文侯名過桓公,而功不及五伯,何也?”白圭對曰:“文侯師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干木,此名之所以過桓公也。卜相曰‘成與璜孰可’,此功之所以不及五伯也。相也者,百官之長也。擇者欲其博也。今擇而不去二人,與用其讎亦遠矣。且?guī)熡岩舱?,公可?戚愛也者,私安也。以私勝公,衰國之政也。然而名號顯榮者,三士羽翼之也?!睂幤萦升R桓公,窮困無以自進,於是為商旅將任車以至齊,暮宿於郭門之外?;腹加停归_門,辟任車,爝火甚盛,從者甚眾。寧戚飯牛居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歌。桓公聞之,撫其仆之手曰:“異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後車載之?;腹?,至,從者以請。桓公賜之衣冠,將見之。寧戚見,說桓公以治境內。明日復見,說桓公以為天下?;腹笳f,將任之。群臣爭之曰:“客,衛(wèi)人也。衛(wèi)之去齊不遠,君不若使人問之。而固賢者也,用之未晚也?!被腹唬骸安蝗?。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狈猜牨赜幸砸樱衤牰粡蛦?,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難全,權而用其長者,當舉也?;腹弥?。
譯文:
離俗
社會上不足的東西,是理義,有余的東西,是胡作非為。人之常情是,以不足的東西為貴,以有余的東西為賤。所以平民、臣子的品行,應該純潔清廉,合乎法度,越窮困越感到榮耀,即使死了,天下的人也越發(fā)尊崇他們,這是因為社會上這種品行不足啊。然而如果按照理義的標準來衡量,連神農、黃帝都還有可以非難的地方,不僅僅是舜,湯而已。飛免、要褭,是古代的駿馬,它們的力氣尚且有所不足。所以如果用墨繩嚴格地量取木材,那么房屋就不能建成。
舜把帶位讓給自己的朋友石戶之農,石戶之農說:“君王您的為人真是孜孜不倦啊!是個勤勞任力的人?!闭J為舜的品德尚未完備,于是丈夫背著東西,妻子頭頂著東西,領著孩子去海上隱居,離開了舜,終身不再回來。舜又把帝位讓給自己的朋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說:“君王您的為人真是與眾不同啊,本來居住在鄉(xiāng)野之中,卻到堯那里繼承了王位。不僅僅是這樣就罷了,又想用自己恥辱的行為玷污我,我對此感到羞恥。”因而自己跳到蒼領的深淵中。
湯將要討伐桀,去找卞隨謀劃,卞隨謝絕說:“這不是我的事情。”湯說:“誰可以謀劃?”卞隨說:“我不知道?!睖秩フ覄展庵\劃,務光說;“這不是我的事情。”湯說,“誰可以謀劃?”務光說:“我不知道?!睋P說;“伊尹怎么樣?”務光說;“他能奮力做事,忍受恥辱,我不知道他別的情況了?!睋P子是就跟伊尹謀劃討伐夏桀,戰(zhàn)勝了夏桀。湯把王位讓給卞隨,卞隨謝絕說;“君王您討伐桀的時候,要跟我謀劃,一定是認為我殘忍,戰(zhàn)勝桀后要把王位讓給我,一定是認為我貪婪。我生在亂世,而無道之人兩次來污辱我,我不忍心屢次聽這樣的話?!庇谑蔷妥约壕吞敕f水而死。湯又把王位讓給務光,說:“聰明的人謀劃它,勇武的人實現它,仁德的人享有它,這是自古以來的原則。您何不居王位呢?我甘愿輔佐您。”務光謝絕說:“廢棄君主桀,這是不義的行為,作戰(zhàn)殺死人民,這是不仁的行為,別人冒戰(zhàn)爭的危難,我享受戰(zhàn)爭的利益,這是不廉潔的行為。我聽說過這樣的話,不符合義,就不接受利益,不符合道義的社會,就不踏上它的土地。我不忍心長久地看到這種情況?!庇谑蔷捅池撌^沉沒在募水之中。
所以象石戶之農、北人無擇、卞隨、務光這樣的人,他們看待天下,就如同天外之物一樣,這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們看待富貴,即使可以得到,也一定不把它當作有利的事。他們節(jié)操高尚,品行堅貞,獨自為堅持自己的理想而感到快樂,因而外物沒有什么可以危害他們。他們不為利益玷污,不受權勢牽制,以居于污濁的社會為恥。只有這四位賢士具有這樣的節(jié)操。
至于舜,湯,則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因為迫不得已而采取行動,順應時勢而有所作為,把愛和利怍為根本,把為萬民作為義的準則。這就如同釣魚的人一樣,魚有小有大,釣餌與之相應,釣浮有動有靜,都要相機而行。
齊國、晉國相互怍戰(zhàn),平阿邑的士卒丟失了戟截,得到了矛,后退時,自己很不高興,對路上的人說:“我丟失了戟,得到了矛,可以回去嗎?”路上的人說;“戟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丟失了兵器又得到了兵器,為什么不可以回去?”士卒又往回走,自己心里還是不高興,遇到高唐邑的守邑大夫叔無孫,就在他的馬前說:“今天作戰(zhàn)時,我丟失了戡,得到了矛,可以回去碼?”叔無孫說:“矛不是戟,戟不是矛,丟失了戟,得到了矛,怎么能交待得了呢?”那個士卒說了聲:“嘿!”又返回去作戰(zhàn),跑到戰(zhàn)場,還趕上作戰(zhàn),終千戰(zhàn)死丁。叔無孫說:“我聽說過,君子讓人遭受禍患,自己一定要跟他共患難?!奔彼仝s馬去追他,也死在戰(zhàn)場上沒有回來。假使讓這兩個人統率軍隊,也必定不會戰(zhàn)敗逃跑,假使讓他們處于君主身邊,也必定會為道義而獻身。如今他們死了,卻沒有什么大功勞,這是因為他們職位小的緣故。職位小的人是不考慮大事情的?,F在怎么知道天下沒有平阿的士卒與叔無孫那樣的人呢?所以君主中那些希望得到廉正之士的人,不可不努力尋求這樣的人。
齊莊公時,有個士人名叫賓卑聚。他夢見有個強壯的男子,藏著白絹做的帽子,系著紅麻線做的帽帶,穿著熟絹做的衣服,白色的新鞋,佩帶著黑鞘寶劍,走上前來叱責他,用唾沫吐他的臉。他嚇醒了,原來只是一個夢。坐了整整一夜,自己很不高興。第二天,召來他的朋友告訴說。“我年輕時就愛好勇力,年紀六十了,沒有遭受過挫折悔辱?,F在夜里遭到悔辱,我將尋求這個人的形跡,如期得到還可以,如果得不到我將為此而死?!泵刻煸绯扛呐笥岩黄鹫驹谒耐ò诉_的街道上,過了三天沒有得到,回去以后就自刎而死。要說這是應當盡力去做的卻未必,雖說如此,但是他的內心不可受辱,這一點還有能超過的嗎?
高義
君子自身的所作所為,舉動必須遵循衛(wèi)的原則,行為必須忠于義的原則,世俗雖然認為行不通,但君子認為行得通。行為不忠于義的原則,舉動不遵循義的原則,世俗雖然認為行得通,但君子認為行不通。這樣看來,那么君子的所謂行不通或行得通,就跟世俗不同了。所以有功就接受相應的獎賞,有罪就接受相應的懲罰。如果不該受賞,那么即使賞給自己,也一定謝絕,如果應該受罰,那么即使赦免自己,也不躲避懲罰.用這種原則考慮國家大事,一定會對國家有長遠的利益。要對君主有長遠的利益,君子一定應該內心反省不感到慚愧然后才行動。
孔子謁見齊景公,景公送給他廩丘作為食邑??鬃又x絕了,不肯接受,出來以后對學生們說:“我聽說君子有功因而接受俸祿,現在我勸悅景公聽從我的主張,景公還沒有實行,卻要賞賜給我廩丘,他太不了解我了?!弊寣W生們趕快套好車,告辭以后就走了。孔子這時是平民,他在魯國只當過司寇的官,然而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君主難以跟他相提并論,三位帝王的輔佐之臣不比他顯赫,這是因為他取舍都不茍且啊!
墨子讓公上過到越國游說。公上過講述了墨子的主張,越王很喜歡,對公上過說:“您的老師如果肯到越國來,我愿把過去吳國的土地陰江沿岸三百社的地方封給他老先生,”公上過回去稟報給墨子,墨子說;“你看越王能聽從我的話、采納我的主張嗎?”公上過說:“恐怕不能?!蹦诱f:“不僅越王不了解我的心意,就是你也不了解我的心意。假如越王聽從我的話、采納我的主張,我衡量自己的身體穿衣,估量自己的肚子吃飯,我將處于客居之民的地位,不敢要求做官,假如越王不聽從我的話、不采納我的主張,即使把整個越國給我,我也用不著它。越王不聽從我的話,不采納我的主張,我卻接受他的國家,選就是拿原則做交易。拿原則做交易,何必到越國去?即使是中原之國也是可以的?!贝蠓矊τ谌瞬豢刹蛔屑毧疾?。秦國的鄙野之人,因為一點小利的緣故,弟兄之間就相互打官司,親人之間就相互殘害?,F在墨子可以得到越王的國土,卻擔心損害了自己的道義,因而謝絕了,這可以說是能保持操行了。秦國的鄙野之人與他相距也太遠了。
楚國人與吳國人將要作戰(zhàn),楚國軍隊人少,吳國軍隊人多。楚國將軍子囊說:“我國與吳國人作戰(zhàn),必定失敗。讓君主的軍隊失敗,讓君主的名聲受辱,使國家的土地受損失,忠臣不忍心這樣做?!睕]有向楚王稟告就跑回來了。到了郊外,派人向楚王稟告說;“我請求被處死?!背跽f:“將軍你跑回來,是認為這樣做有利啊。現在確實有利,將軍你為什么要死呢?”子翼說;“跑回來的如果不加懲處,那么后世當君主將領的人,都會借口作戰(zhàn)不利而效法我逃跑。達樣,那么楚國最終就會被天下的諸侯挫敗?!庇谑蔷陀脛ψ詺⒍?。楚王說:“讓我成全他的道義。”就給他做了三寸厚的桐木棺表示懲處,把斧子砧子等刑具放在棺上表示處以死刑。君主的弊病是,保存住國家卻不知道為什么會保存住,喪失掉國家卻不知道為什么會喪失掉。這就是保存住國家與喪失掉國家的情況頻繁出現的原因。郼、岐的擴大,各國的歸順,由此就產生了。楚國成為國家已經四十二代了,曾經有過靈王被迫在干溪自縊而死、白公勝殺死子西子旗攻陷楚都那樣的禍亂,曾經有過鄭袖、州侯幫楚王行邪僻的事情,可是如今仍然是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這大概就是因為它經常有象子囊那樣的臣子吧!子囊的氣節(jié),不只是磨礪一代的臣子啊!
楚昭王時,有個賢士名叫石渚。他為人公正無私,昭王讓他治理政事。有個在道上殺人的人,石渚去追趕這個人,原來是他父親。他掉轉車子返回來,站在朝廷上說:“殺人的人是我父親。對父親施刑法,我不忍心偏袒有罪之人,廢棄國家刑法,這不可以。執(zhí)法有失要受懲處,這是臣子應遵守的道義?!庇谑蔷团糠谛叹呱?,請求在昭王面前受死。昭王說:“追趕殺人的人沒有追上,哪里一定要受懲處呢?你重新擔任職務吧。”石渚說:“不偏愛自己的父親,不可以叫做孝子,侍奉君主而違法曲斷,不可以叫做忠臣。您命令赦免我,這是君主的.恩惠,不教廢棄刑法,這是臣子的操行?!彼蛔屇玫粜叹撸谡淹醭⑸献载囟?。按照公正的刑法,違法必定處死,父親犯法,自己不忍心處以死刑,君主教免了自己,卻不肯接受赦免。石渚作為臣子,可以說是又忠又孝了。
上德
治理天下和國家,莫過于用德,莫過于行義。用德用義,不靠賞賜人民就會努力向善,不靠刑罰邪惡就能制止。這是神農、黃帝的政治。用德用義,那么四海的廣大,長江黃河的流水,都不能抵御,華山的高大,會稽山的險峻,都不能阻擋,闔廬的教化,孫武、吳起的軍隊,都不能抵擋。所以古代稱王的人,他們的道德布滿天地之間,充滿四海之內,東西南北,一直到達日月所能照耀刊的地方。他們的道德象天一樣覆蓋萬物,象地一樣承載萬物,無論對喜愛的還是厭惡的,都不藏匿其道德。他們恬淡質樸,處事公正,小民們也都隨之公正,小民與王一起公正處事,自己卻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這就叫做順應了天性。王的教化改變了小民的面貌和習俗,小民自己卻不知道受了教化,這就叫做順應了人情。所以古代的人,他們自身隱沒了,可是功績卻卓著,他們本身死了,可是名聲卻顯揚。他們的主張暢通,教化大行。他們給天下人帶來利益,可是人民并不能察覺到。哪里一定要用嚴刑厚賞呢?嚴刑厚賞,這是衰落社會的政治。
三苗不歸服,禹請求攻打它,舜說,“用德政就可以了?!睂嵭械抡?,三苗就歸服了??鬃勇牭搅诉@件事,說:“通曉了德教的實質,那么孟門、太行山都算不得險峻了。所以說德教的迅速,比用驛車傳遞命令還快?!敝艽某冒呀饘贅菲骱推魑飻[在后邊,這是用來表示先行德教后用武力啊。舜大概就是這樣做的吧,他不輕易動用武力的精神流傳到周代了。
晉獻公為了麗姬的緣故而疏遠了太子。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城,公子夷吾住在屈邑。麗姬對太子說:“前幾天夜里君主夢見了姜氏?!碧泳图漓虢?,并把食品奉獻給獻公,麗姬用毒食替換了膳食。獻公要吃膳食,麗姬說:“膳食從遠處進來的,請讓人先嘗嘗?!弊屓藝L,人死了,讓狗吃,狗死了。所以要殺死太子。太子不肯為自己申辯,說;“君主如果沒有麗姬,睡覺就不安穩(wěn),吃飯就不香甜?!庇谑蔷陀脛ψ詺⒘恕9右奈釓那靥拥搅粐?。公子重耳從蒲城逃到翟。離開翟,經過衛(wèi)國,衛(wèi)文公不以禮相待。經過五鹿,到了齊國,正趕上齊桓公死了.又離開齊國到了曹國,曹共公想看看他緊緊相連的肋骨,就讓他脫了衣服去捕池里的魚。離開曹國,經過宋國,宋襄公以禮相待。到了鄭國,鄭文公不尊重他,被瞻勸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會永遠困厄?,F在晉公子隨行的人,都是賢德之人。您不以禮相待,不如殺了他?!编崌鞑宦爮乃膭窀?。離開鄭國,到了楚國,楚成王對他很不敬。離開楚國,到了秦國,秦穆公把他進回晉國。重耳即位以后,發(fā)兵攻打鄭國,索取被瞻。被瞻對鄭國君主說:“不如把我交給晉國。”鄭國君主說:“這是我的過錯。”被瞻說;“殺死我從而使國家免于災難,我愿意這樣做。”被瞻到了晉國軍隊里,晉文公要煮死他,被瞻抓住大鍋喊遭:“三軍的兵士都聽我說:從今以后,不要再忠于自己的君主了,忠子自己君主的人將被煮死。”文公向他道歉,撤回了軍隊,讓被瞻回到了鄭國。被瞻忠于自己的君主,因而君主避免了晉國的禍患;他在鄭國按義的原則行事,因而受到了晉文公的喜歡。所以義帶來的利益太大了。
墨家學派的鉅子孟勝,與楚國的陽城君友好。陽城君讓他守衛(wèi)自己的食邑,剖分開璜玉作為符信,與他約定說:“合符以后才能聽從命令?!背跛懒耍蟪紓児ゴ騾瞧?,在停喪的地方動起了兵器,陽城君參與了這件事。楚國治罪這些大臣,陽城君逃走了。楚國要收回他的食邑。孟勝說;“我接受了人家的食邑,與人家有符信為憑證?,F在沒有見到符信,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能禁止楚國收回食邑,不能為此而死,是不行的?!彼膶W生徐弱勸阻他說:“死了如果對陽城君有好處,那么為此而死是可以的,如果對陽城君沒有好處,卻使墨家在社會上斷絕了,這不可以?!泵蟿僬f;“不對。我對于陽城君來說,不是老師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臣子。如果不為此而死,從今以后,尋求嚴師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尋求賢友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尋求良臣一定不會從墨家中尋求了。為此而死,正是為了實行墨家的道義從而使墨家的事業(yè)得以繼續(xù)啊!我將把鉅子的職務托付給宋國的田襄子。田襄于是賢德的人,哪里用得若擔心墨家在社會上斷絕呢?”徐弱說:“象先生您說的這樣,那我請求先死以便掃清道路?!鞭D過身去在孟勝之前刎頸而死。孟勝于是就派兩個人把鉅子的職務傳給田襄子。孟勝死了,學生們?yōu)樗乘赖挠幸话侔耸?。那兩個人把孟勝的命令傳達紿田襄子,想返回去在楚國為孟勝殉死,田襄子制止他們說:“孟于已把鉅子的職務傳給我了,你們應當聽我的。兩個人終于返回去為孟勝殉死。墨家認為不聽從自己的鉅子的話就是不知墨家之義。嚴刑厚賞,不足以達到這樣的地步。現在社會上談到治理天下國家,大都認為要用嚴刑厚賞,這就是古代所認為的以繁煩苛酷為明察啊。
用民
大凡使用人民,最上等的是用義,其次是用賞罰。義如果不足以讓人民效死,賞罰如果不足以讓人民去惡向善,這樣卻能使用自己人民的,從古到今都沒有。人民并不永遠被使用,也不永遠不被使用,只有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人民才可以被使用。闔廬用兵,不超過三萬。吳起用兵,不超過五萬。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它們用兵比三萬五萬還多,可是如今對外不可以御敵,對內不可以保國,它們的人民并不是不可以使用,只是沒有掌握恰當的使用人民的方法。沒有掌握恰當的使用人民的方法,國家即使很大,形勢即使很有利,士兵即使很多,有什么益處?古代有很多享有天下可是最后卻遭到滅亡的,就是因為人民不被他們使用啊。使用人民的道理,不可不詳盡了解。
劍不會自己憑空砍斷東西,車不會自己行走,是有人讓它們這樣的。播種麥子就收獲麥子,播種糜子就收獲糜子,人們對此并不感到奇怪。使用人民也有播什么種子的問題,不考察播下什么種子,卻要求人民被使用,沒有比這更胡涂的了。
在禹那個時代,天下有上萬個諸侯國,到湯那個時代有三千多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現在沒有存在的了,都是因為不能使用自己的人民啊。人民不受使用,是因為賞罰不能兌現。湯、武王憑惜的是夏朝、商朝的人民,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恰當的使用人民的方法。管忡、商鞅也是憑借的齊國、秦國的人民,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恰當的使用人民的方法。人民被使用是有原因的,懂得了這原因,人民就會聽憑使用了。使用人民也有綱,一舉起綱來,萬目都隨之張開。成為人民的綱的是什么呢?是希望和厭惡。希望什么厭惡什么?希望榮耀利益,厭惡恥辱禍害。恥辱禍害是用來實現懲罰的,榮耀利益是用來實現賞賜的。賞賜懲罰都能實現,那人民就沒有不被使用的了。闔廬在五湖檢驗他的人民,劍都刺到了肩頭,血流遍地,幾乎都不能制止人民前進。勾踐在寢官著火時檢驗他的人民,人民爭著赴湯蹈火,死的人有一千多,趕緊鳴金才能讓人民后退。這是因為賞罰都能兌現。莫邪那樣的良劍不因為勇敢的人與怯懦的人而改變鋒利的程度,勇敢的人靠了它更加靈巧,怯懦的人靠了它更加笨拙,這是由于他們善于使用或不善于使用造成的。
夙沙國的人民,自己殺死自己的君主來歸附神農。密須國的人民,自己捆上自己的君主來歸附周文王。湯、武王不只是能他用自己的人民,還能使用不屬于自己的人民。能使用不屬于自己的人民,國家即使小,士兵即使少,功名仍然可以建立。古代有很多由平民而平定天下的人,這是因為他們都能使用不屬于自己所有的人民啊。使用不屬于自己所有的人民這種心思,是不可不考察清楚的根本啊。夏,商、周三代的法則沒有別的,就是把信用作為準繩。
宋國有個趕路的人,他的馬不肯前進,就殺死它把它扔到溪水里。又重新趕路,他的馬不肯前進,又殺死它把它扔到溪水里。這樣反復了三次。即使是造父對馬村立威嚴的方法,也不過如此。那個宋國人沒有學到造父馭馬的方法,卻僅僅學到了威嚴,這對于駕馭馬沒有什么好處。君主當中那些不賢德的人,與此相似。他們沒有學到當君主的方法,卻僅僅學到很多當君主的威嚴。威嚴越多,人民越不被使用。亡國的君主,大都憑著威嚴使用人民。所以威嚴不可以沒有,也不足以專門依仗。這就譬如鹽對于味道一樣,凡是使用鹽,一定要有憑借的東西。用量不適度,就毀壞了所憑借的東西,因而就不可食用了。威嚴也是這樣,一定要有所憑借,然后才可以施以威嚴。憑借什么?憑借愛和利。愛和利的心被人曉喻了,威嚴才可以施行。威嚴太過分了,那愛和利的心就會消失。愛和利的心消失了,卻只是厲行威嚴,自身必定遭殃。這就是夏、商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君主有利有勢,能決定官吏的等級。處于決定官吏等級的地位,掌握著利益和權勢,君主對這種情況不可不審察清楚。不須刑罰禁止就能禁止人們?yōu)榉堑模蟾胖挥猩羁痰卣J識到達個道理才能做到吧。
適威
先王役使自己的百姓,就象駕馭好馬一樣,讓馬拉著輕載,手里拿著馬鞭,馬想盡情跑也辦不到,所以能達到千里遠的地方。善于役使自己的百姓的人也是這樣。百姓日夜祈求被使用可是卻不能夠被使用,如果能夠被君主使用,百姓為君主奔走,就象積水從萬丈深的溪中決口沖出來,誰又能阻擋得住呢?
《周書》上說;“百姓,善待他們,他們就和君主友好,不善待他們,他們就和君主成為仇人。”有很多仇人,就不如沒有好。周厲王是天子,他有很多仇人,所以被放逐到彘,災禍連累到子孫,如果沒有召公虎,就斷絕了后嗣?,F世上的君主,大都想使自己百姓眾多,卻不知道善待百姓,這只是使仇人增多啊。不善待百姓,就不能得到百姓擁護。得到百姓擁護,必須讓百姓從內心里擁護,這就是所說的愛戴了。只占有百姓的軀體不能叫做得到了百姓擁護。舜是平民,卻占有了天下。桀是天子,卻不得安居其位。這些都是從能否得民心這里產生出來的。得失民心的道理,不可不認真審察。湯、武王精通達個道理,所以功成名就。
古代當君主的人,用仁和義治理百蛀,用愛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導百姓,致力于為民除害,想著為民造福。所以百姓對于君主來說,就象把璽印打在封泥上一樣,用方形的按壓就成為方形的,用圓形的按壓就成為圓形的,就象把五谷種在土地上一樣,收獲的果實必定與種子同類,而且能成百倍地增長。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于天下的原因。他們自己雖然去世了,可是后世蒙受他們的教化如同神靈一般,這是因為他們對人世間的各種事情實行的準則經過認真審察。
魏武侯當中山君的時候,向李克問道:“吳國之所以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說:“是因為屢戰(zhàn)屢勝。”武侯說:“屢戰(zhàn)屢勝,這是國家的福分,它卻偏偏因此滅亡,是什么原因呢?”李克回答說,“多次作戰(zhàn)百姓就疲憊,多次勝利君主就驕傲。用驕傲的君主役使疲憊的百姓,選樣國家卻不滅亡的,天下太少了。驕傲就會放縱,放縱就會用盡所欲之物,疲憊就會怨恨,怨恨就會用盡巧詐之心。君主和百姓都達到極點,吳國被滅亡還算晚了呢。這就是夫差之所以在干隧自刎的原因。
東野稷在莊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駕車技術,前進后退都符合規(guī)則,左轉右轉都臺乎規(guī)矩。莊公說:“好?!闭J為造父也不能超過他。又讓他的馬繞一百個圈之后再回來。過了一會兒,顏闔來謁見莊公,莊公說。“你遇到東野稷了嗎?”顏闔回答說:“是的,我遇到了他。他的馬一定要累壞?!鼻f公說;“怎么會累壞呢?”過了一會兒,東野稷把馬累壞回來了。莊公召米顏闔問他說:“你怎么知道他的馬要累壞呢?”顏闔回答說:“前進后退部符合規(guī)則,左轉右轉都合乎規(guī)矩,造父駕車的技術都無法超過他了。剛才我遇到他,他還在無止境地要求自己的馬,我因此知道他的馬要累壞。”
所以,混亂的國家役使自己的百姓,不了解人的本性,不反求人的常情。頻繁地制訂教令,而對人們不能掌握卻加以責備,屢次下達命令,而對人們不能聽從卻加以非難,制造巨大的危難,而對人們不敢迎難而上卻加以治罪;把任務弄得十分繁重,而對人們不能勝任卻加以懲罰。百姓前進就希望得到賞賜,后退就害怕受到懲處,當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時,就會做虛假的事了。做虛假的事,君主知道了,跟著又加以懲處。這樣就是因為畏罪而獲罪。君主和百姓相互仇恨,就由此產生了。
所以,禮節(jié)繁瑣就不莊重,事情繁瑣就不能成功,命令嚴苛就不被聽從,禁令多了就行不通。桀、紂的禁令不可勝數,所以百姓因此而背叛,他們自己也被殺死,這是因為他們過分到極點了。子陽喜好嚴厲,每個人犯了過失弄斷了弓,擔心一定會被殺死,于是就乘追趕瘋狗之機殺死了子陽,這是因為他過分到極點了。周鼎上鑄有竊曲形的花紋,花紋很長,上下都是彎曲的,以此表明過分到極點的害處。
為欲
假使人們沒有欲望,君主即使賢明,還是不能使用他們。沒有欲望的人,他們看待當天子,跟當奴仆相同,他們看待享有天下,跟沒有立錐之地相同,他們看待當個彭祖那樣長壽的人,跟當個夭折的孩子相同。天子是最尊貴的了,天下是最富饒的了,彭祖是最長壽的了,如果沒有欲望,那么這三種情況都不足以鼓勵人們,奴仆是最低賤的了,沒有立錐之地是最貧窮的了,夭折的孩子是最短命的了,如果沒有欲望,那么這三種情況都不足以禁止人們。如果有一種欲望,那向北到大夏,向南到北戶,向西刮三危,向東到扶桑,人們就都不敢作亂了,迎著閃光的刀,冒著飛來的箭,奔赴水火之中,人們也不敢后退,清早就起身,致力于耕種,受人雇傭,從事繁雜勞昔的耕作,也不敢休息。所以,欲望多的人,可以使用的地方也就多,欲望少的人,可以使用的地方也就少,沒有欲望的人,就不可以使用了。人們的欲望即使很多,可是君主沒有恰當的方法役使他們,人們雖然得到了自己的欲望,還是不可以使用。讓人們得到欲望的方法,不可不審察清楚。
善于當君主的人,能夠讓人們無窮無盡地得到欲望,所以人們也就可以無窮無盡地被役使。言語、風俗,習慣與華夏都不同的蠻夷之國,他們的衣服、帽子、衣帶,房屋、住處,車船、器物,聲音、顏色、飲食,都與華夏不同,但是他們?yōu)橛屖箙s與華夏是一樣的。三王不能改變這種情況,不能改變這種情況而能成就功業(yè),這是因為順應了人們的天性,桀、紂不能背離這種情況,不能背離這種情況而國家遭到滅亡,這是因為違背了人們的天性。違背了天性可是卻還不知道,這是因為沉溺在習俗中了。長期沉弱在習俗中而不能自拔,那就變成自己的習性了。本性與非本性不同,這是不可不認真分辨清楚的。不懂得讓人們得到欲望的方法的人,怎么能去掉非本性的東西呢?沒有辦法去掉非本性的東西,那么欲望就不會正當了。欲望不正當,用它來治理自身就會夭折,用它來治理國家就會亡國。所以古代的圣賢君主,審察并順應人們的天性,以便滿足人們的欲望,那么人們就沒有不聽從命令的了,功業(yè)就沒有不建立的了。圣賢的君王執(zhí)守根本,四方部族都來歸服,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執(zhí)守根本的人是最尊貴的,最尊貴的人沒有對手。圣賢的君主立身于沒有對手的境地,所以人們的命運就都依附于他們了。
一群狗相互呆在一起,都安安靜靜地無所爭奪。把烤熟的雞扔給它們,就相互爭奪了。有的被咬折了骨,有的被咬斷了筋,這是因為存在著爭奪的條件。存在著爭奪的條件,就爭奪,不存在爭奪的條件,就不爭奪。不存在爭奪的條件卻相互爭奪,所有的國家沒有任何一國有這樣的事。
凡是安定的國家,都是讓人們爭著做符合道義的事,混亂的國家,都是讓人們爭著傲不符合道義的事。強大的國家,都是讓人們爭著樂于為君主所使用,弱小的國家,都是讓人們爭著不為君主所使用。爭著做符合道義的事、爭著為君主所使用與爭著做不符合道義的事、爭著不為君主所使用,這兩種情況帶來的禍和福,天都不能覆蓋住,地都不能承載起。
晉文公攻打原國,與士兵約定七天為期。過了七天可是原國卻不投降,文公就命令離開。將士們說:“原國就要投降了?!避姽賯兌颊埱蟮却幌?,文公說:“信用是國家的珍寶。得到原國失掉珍寶,我不這樣做?!苯K于離開了。第二年,又攻打原國,與士兵約定一定得到原國然后才返回。原國人聽到這約定,于是就投降了。衛(wèi)國人聽到過件事,認為文公的信用真是達到極點了,就歸順了文公。所以人們說的“攻打原國同時得到了衛(wèi)國”,指的就是這個。文公并不是不想得到原國,以不守信用為代價得到原國,不如不得到。一定要靠誠信來得到:歸順的不僅僅是衛(wèi)國啊,文公可以說是懂得如何實現自己的欲望了。
貴信
凡是君主一定要誠信,誠信了再誠信,誰能不親附呢?所以《周書》上說:“誠信啊!誠信啊!”這是說如果不誠信,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能成功。因此,誠信所產生的功效太大了。誠信樹立了,那么虛假的話就可以鑒別了。虛假的話可以鑒別,那么整個天下就都成為自己的了。誠信所達到的地方,就都能夠控制了。能夠控制卻不加以利用,仍然會為他人所有,能夠控制而又加以利用,才會為自己所有。為自己所有,那么天地間的事物就全都為自己所用了。君主有知道這個道理的,那他很快就能稱王了,臣子如有知道這個道理的,就可以當帝王的輔佐了。
天的運行不遵循規(guī)律,就不能形成歲時;地的運行不遵循規(guī)律,草木就不能長大。春天的特征是風,風不能按時到來,花就不能盛開,花不能盛開,那么果實就不能生長。夏天的特征是炎熱,炎熱不能按時到來,土地就不肥沃,土地不肥沃,那么植物生長成熟的情況就不好.秋天的特征是雨,雨不能按時降下,谷粒就不堅實飽滿?谷粒不堅實飽滿,那么五谷就不能成熟。冬天的特征是寒冷,寒冷不能按時到來,地凍得就不堅固,地凍得不堅固,那么就不能凍開裂縫。天地如此之大,四時如此變化,尚且不能以不遵循規(guī)律生成萬物,更何況人事呢?
君臣不誠信,那百姓就會批評指責,國家就不得安寧。當官不誠信,那年輕的就不敬畏年長昀,地位尊貴的和地位低下的就會互相輕視。賞罰不誠信,那么百姓就會輕易地犯法,不可以役使。結交朋友不誠信,那么就會離散怨恨,不能互相親近。各種工匠不誠信,那么制造器物就會粗劣作假,丹和漆等顏料就不純正??梢愿粔K開始可以跟它一塊終止,可以跟它一塊尊貴顯達,可以跟它一塊卑微窮困的,大概只有誠信吧!誠信了再誠信,誠信重疊于身,就能與天意相通??窟@個來治理人,那么滋潤渦大地的雨水和甜美的露水就會降下來,寒暑四季就會得當了。
齊桓公攻打魯國冒。魯國人不敢輕率作戰(zhàn),離魯國都城五十里封土為界。魯國請求象齊國的封邑大臣一樣服從齊國,桓公答應了。曹翙對魯莊公說;“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還是愿意生而又生?”莊公說;“你說的是什幺意思呢?”曹翙說:“您聽從我的話,國土必定廣大,您自身必定安樂,這就是生而又生,若不聽從我的話,國家必定滅亡,您自身必定遭到危險恥辱,這就是死而又死?!鼻f公說;“我愿意聽從你的話?!庇谑堑诙鞂⒁藭r,莊公與曹翙都懷揣著劍到了盟會的土壇上。莊公左手抓住桓公,右手抽出劍來指向自己,說:“魯國都城本來離邊境幾百里。如今離邊境只有五十里,反正也無法生存了。削減領土不能生存與跟你拼命同樣是死,讓我死在您而前。”管仲、鮑叔要上去,曹翙手接著劍站在兩階之上說?!皟晌痪鲗⒘碜魃塘?,誰都不許上去。”莊公說:“在汶水封土為界就可以,不然的話就請求一死。”管仲對桓公說:“是用領土保衛(wèi)君主,不是用君主保衛(wèi)領土。您還是答應了吧!”于是終于在汶水之南封士為界,跟魯國訂立丁盟約。桓公回國以后想不還給魯國土地,管仲說:“不可以。人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跟您訂立盟約,可是您卻不知道,這不能說是聰明,面對危難卻不能不受人家脅迫,這不能說是勇敢,答應了人家卻不還給人家土地,這不能算作誠信。不聰明、不勇敢、不誠信,有這三種行為的,不可以建立功名。還給它土地,這樣雖說失去了土地,也還能得到.誠信的名聲。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顯示出誠信來,您還是舍算的?!鼻f公是仇人,曹翙是敵人,對仇人敵人都講誠信,更何況對不是仇人敵人的人呢?桓公多次盟會諸侯而能成功,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而天下能聽從,就由此產生出來了。管仲可以說是能因勢利導了。他把恥辱變成光榮,把困窘變成通達。雖說前邊有所失,不過可以說后來有所得了。事情本來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啊。
舉難
用十全十美的標準舉薦人必然很難,這是事物的實情。有人用不愛兒子的名聲詆毀堯,用不孝順父親的稱號詆毀舜,用內心貪圖帝位來詆毀禹,用謀劃放逐、殺死君主來詆毀湯、武王,用侵吞掠奪別國來詆毀五霸。由此看來,事物怎么能十全十美呢?所以,君子要求別人按照一般的標準,要求自己按照義的標準。按照一般的標準要求別人就容易得到滿足,容易得到滿足就能受別人民擁護,按照義的標準要求自己就難以做錯事,難做錯事行為就嚴正。所以他們承擔天地間的重任還游刃有余。不賢德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他們要求別人按照義的標準,要求自己按照一般的標準。按照義的標準要求別人就難以滿足,難以滿足就連最親近的人也會失去;按照一般的標準要求自己就容易做到,容易做到行為就茍且。所以天下如此之大他們卻不能容身,自己召致危險,國家召致滅亡。這就是桀、紂、周幽王、周厲王的所作所為啊。一尺長的樹木必定有節(jié)結,一寸大的玉石必定有瑕疵。先王知道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對事物的選擇只看重其長處。
季孫氏把持公室政權,孔子想曉之以理,但這樣就會被疏遠,于是就去接受他的衣食,以便向他進言。魯國人因此都責備孔子??鬃诱f:“龍在清澈的水里吃東西,在清澈的水里游動,螭在清澈的水里吃東西,在渾濁的水里游動,魚茌渾濁的水里吃東西,在渾濁的水里游動?,F在我往上趕不上龍,往下不象魚那樣,我大概象螭一樣吧!”那些想建立功業(yè)的人,哪能處處都合乎規(guī)則呢?援救溺水之人的人要沾濕衣服,追趕逃跑之人的人要奔跑。
魏文侯的弟弟名叫季成,朋友名叫翟璜。文侯想讓他們當中的一個人當相,可是不能決斷,就詢問李克,李克回答說;“您想立相,那么看看樂騰與王孫茍端哪一個好些就可以了。文侯說:“好?!蔽暮钫J為王孫茍端不好,而他是翟璜舉薦的,認為樂騰好,而他是季成舉薦的。所以就讓季成當了相。凡是言淪被君主聽從的人,談論別人不可不慎重。季成是弟弟,翟璜是明友,而文侯尚且不能了解,又怎么能夠了解樂騰與王孫茍端呢?對疏遠低賤的人卻了解,對親近熟悉的人卻不了解,沒有這樣的道理。沒有這樣的道理卻要以此決斷相位,這就措了。李克同答文侯的話也錯了。他們雖然都錯了,但是就如同金和木一樣,金雖然軟,但還是此木碣。
孟嘗君向白圭問道:“魏文侯名聲超過了齊桓公,可是功業(yè)卻趕不上五霸,這是為什幺呢?”白圭回答說;“文侯以子夏為師,以田子方為友,敬重段干木,這就是他的名聲超過桓公的原因。選擇相的時候說‘季成與翟璜哪一個可以’,這就是他的功業(yè)趕不上五霸的原因。相是百官之長。選擇時要從眾人中挑選。現在選擇相卻離不開那兩個人,這跟桓公任用自己的仇人管仲為相相差太遠了。況且以師友為相,是為了公利,以親屬寵愛的人為相,是為了私利。把私利放在公利之上,這是衰微國家的政治。然而他的名聲卻顯赫榮耀,這是因為有三位賢士輔佐他。
寧戚想向齊桓公謀求官職,但處境窮困,沒有辦法使自己得到舉薦,于是就給商人趕著裝載貨物的車子到了齊國,傍晚住往城門外。桓公到郊外迎客,夜里打開城門,讓裝載貨物的車子躲開,火把很明亮,跟隨的人很多。寧戚在車下喂牛,望見桓公,心里很悲傷,就敲著牛角大聲唱起歌來?;腹牭礁杪?,撫摸著自己車夫的手說:“真是與眾不同啊!這個唱歌的不是一般人!就命令副車載著他?;腹厝ィ搅顺⒗?,跟隨的人請示桓公如何安置寧戚?;腹n給他衣服帽子,準備召見他。寧戚見到桓公,用如何治理國家的話勸說桓公。第二天又礙見恒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桓公?;腹浅8吲d,準備任用他。臣子們勸諫說:“這個客人是衛(wèi)國人。衛(wèi)國離齊國不遠,您不如去詢問一下。如果確實是賢德的人,再任用他也不晚?!被腹f:“不是這樣。去詢問,擔心他有小毛病。因為人家的小毛病,丟掉人家的大優(yōu)點,這是君主失掉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凡是聽取別人的主張一定是有根據的了,現在聽從了他的主張而不再去追究他的為人如何,這是因為其主張符合聽者心目中的標準。況且人本來就難以十全十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長,這是舉薦人才的恰當做法?;腹闶钦莆兆∵@個原則了。
觀滄海教學設計1
【教學設想】
《觀滄?!肥菛|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名篇,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秋。當年五月,曹操率軍北片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感慨萬分,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詩中描寫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萬千的壯麗圖景,抒發(fā)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偉大抱負,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
詩歌先突出寫大海邊碣石山高高聳立,節(jié)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勾畫了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接著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zhèn)?,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p>
這首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教學時應適當介紹詩人的經歷及寫作背景,也可布置學生提前查找相關資料,這樣學生才能理解詩意,理解詩人的感情。教學時,以朗誦為載體,讀中理解,解后再讀。充分領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積累詩詞中的字詞,特別是現在很少出現的文言詞。如“澹?!?,“竦峙”,“星漢”,能背誦默寫這首詩。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詩歌的意思,能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3、學習寄情于景的寫法,激發(fā)為理想奮斗的豪情壯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樂朗誦的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我們先閉上眼想象一會兒,然后用一個詞歸納你心中“?!钡挠∠蟆#▽W生說)
引導:海是神秘的,時而波濤洶涌,時而恬靜溫順,每一個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會用同一個詞形容海:壯闊。是啊,與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觀海抒情的著名詩篇──《觀滄?!罚氉x這首詩,去感受詩人心靈的震顫,詩人情感與自然的融合,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凈化。
二、初讀感悟
1、聽課件錄音范讀。注意字音。
2、請學生相互提醒應注意的生字生詞。(暗含了找,說,練的過程,這一步不必老師提醒,字數很少,學生相互提醒,記憶更深)
3、學生自由朗誦一遍,注意看課下的注釋。
4、抽學生配樂朗誦(課件展示畫面)。(二至三人,抽學生點評。)
5、學生小組內講述初步理解的內容,并相互評價。(還可相互提問考查字詞或是詩句意思)
三、精讀理解
1、課件展示:作者經歷及寫作背景。
2、字詞疏通。滄海,臨,以,何,澹澹,竦峙,蕭瑟,洪,日月之行,星漢,歌,詠。
3、內容層次理解。這首詩寫了幾方面怕內容。(課件展示明確)
4、學生調整自己的理解。(抽學生評價自己的理解,以“我原來認為……現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講述自己理解的改變。)
5、帶著自己的理解朗讀。
6、學生講述:我最喜歡朗讀的詩句是……因為……
四、品讀探究
1、提出探究的問題,可補充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內容方面:
⑴詩從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順序敘述嗎?
⑵詩人產生了哪些聯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個詞是大海留給詩人的最初體驗?
⑵澹澹再現了海水浩渺動蕩的神韻,“何”字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笔乔Ч艂黜灥慕^句。
⑷想象詩人寫作時的情景,思考這四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重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情與景的交融。邊讀邊理解,理解后再讀。
2、你曾經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產生過豪壯的情感?(意在培養(yǎng)學生融情于景)
師可引導自己的經歷(如:在高山懸崖邊,俯視山谷,看鷹在谷中盤旋,然后飛過遠山,產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結拓展
1、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詩歌,詩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說出古代一些寫景抒情的詩句嗎?說說它們都主要寫了什么景色,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課內交流或布置課外搜集)
2、寫一篇表達自己豪情壯志的詩歌或散文,運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方法。
六、齊誦結束(或背誦結束)
觀滄海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
3、品味語言,體會詩中描繪的宏偉壯麗景象。
4、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代梟雄曹操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這一切都緣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調宣布--該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陽縣安豐鄉(xiāng)西高穴村搶救性發(fā)掘的一座東漢大墓被確定為文獻中記載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陰險狡詐的白臉奸雄;在讀書人眼里,他是文才卓異的文壇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風云的亂世梟雄;在歷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偉略的蓋世英豪,真實的曹操是一位怎樣的人呢:
讓我們通過一首詩來初步了解一下這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二、簡介曹操及寫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代表詩作有《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2、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攸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袁紹殘部逃到烏桓(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想得到烏桓的支持,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疾書,便有了《觀滄?!芬辉?。
三、解題:
《觀滄?!肥遣懿佟恫匠鱿拈T行》的首章?!恫匠鱿拈T行》是樂府舊題,又名《隴西行》。夏門,是洛陽的一個城門。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時所作的一組詩。這組詩共分五部分,開頭是序曲“艷”,下面是《觀滄?!贰抖隆贰逗铀泛贰洱旊m壽》四章。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四、朗讀課文。
1、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
古詩的節(jié)奏一般按音節(jié)劃分,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四至七言句的節(jié)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東臨∕碣石,以觀/滄?!?/p>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曹操以強大的優(yōu)勢平定了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心情自然是豪情萬丈,激動萬分。此時登碣石山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更是觸景生情,堅定了他建功立業(yè),統一中國,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動、豪邁、樂觀、激昂”的語氣,讀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詩歌大意
1、學生根據注釋及老師提供的資料,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學習成果。
參考譯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
水波洶涌澎湃,山島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得很茂盛。
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陽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銀河、太陽和月亮燦爛,好像出自大海里。
慶幸得很,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六、研讀課文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詩人在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觀”到的?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
海水蕩漾是動景,山島聳立是靜景,相互映襯之中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草木叢生是靜景,洪波涌起是動景,動靜之間展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5、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6、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yè)的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yōu)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zhàn)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小結:
這首詩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fā)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七、拓展閱讀
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業(yè):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曹操的其他詩歌。
觀滄海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性學習】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jié)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1、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吹教?、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p>
2、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贝司渲饕淮裁??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比菍嵕?,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tài)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tài)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fā),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比菍懱摼?,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fā)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yè):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tài)景色:秋風蕭瑟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實頌借景抒情百草豐茂,祖國壯麗山河)
抒發(fā)詩人曹操激起統一中國強烈愿望,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虛景、日、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想象)、月、大海的懷抱,
作者以大海自比,星漢,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觀滄海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fā)的感情。
2、體味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重難點分析:
1、詩人的抱負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寫景的詞句中?
2、體會本詩慷慨激昂的情感和開闊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一定熟悉曹操,你們認為,曹操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發(fā)言。教師總結。(幻燈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奸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歷史上稱曹操為“奸雄”,實際上是偏頗之見。說他“奸”是認為他篡奪了漢家的天下,可事實卻是,直到他死去,曹操都一直自稱“宰相”,從未稱帝。他曾在《讓縣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幻燈片2:文字:“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薄x自《讓縣自明本志》)至于他對自己一生的評價,他是這樣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幻燈片2:文字:“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薄x自《讓縣自明本志》)
除此之外,曹操擅長詩歌,《步出夏門行》與《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我們一定聽說過這樣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幻燈片3:文字:如上)
今天我們要學的《觀滄?!肪瓦x自于《步出夏門行》組詩。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吧。(幻燈片4:音樂:《三國演義》的插曲;文字:《觀滄?!啡?圖片背景:大海;畫外音:男聲朗誦全詩)
二、寫作背景
《觀滄?!芳耐辛嗽娙撕苌畹母锌?,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闊大胸懷,因為這首詩寫作的時間很特殊。這是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時所作,此時正當夏秋之交,他登臨碣石山,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時詩興大發(fā),豪情滿懷,寫下了這壯麗的千古名篇。
三、鑒賞詩句
1、詩人觀察景物時的立足點在哪里?
分析:詩人登上碣石山,面對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詩人的立足點。(幻燈片5、圖片:曹操立馬于山上,面朝大海;文字:立足點:碣石山)
2、這首詩既描寫了實在的景色,也描繪了詩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詩人描寫了哪些實在的景色?
學生發(fā)言。教師總結:詩人描寫了大海的波濤,海中的山島、島上的樹木、百草,以及秋風吹過樹葉時的蕭瑟之聲。其寫作的順序如下:先寫觀海的地點,再寫所觀之景:一寫大海蒼茫動蕩,山島堅定牢固;二寫島上草木欣欣向榮;三寫海上風浪驚心動魄。(幻燈片6、文字如下:)
水、島
樹、草實景
風、浪
觀滄海
2、詩人描寫的這些景色中,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總結。
(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分析:這兩句緊承“觀”字而來,描寫大海及海島景象。大海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海水?!板e!币辉~既能顯示海的深邃遼遠,又能展示大海的浩瀚汪洋?!板e!敝饕獙懘蠛O鄬o止時微波蕩漾的狀態(tài)。一個“何”字則表達了詩人面對此壯闊圖景而產生的驚嘆的感情。在平展的大海上,海中的島嶼高竣挺拔,它的姿態(tài)顯得格外威武。“竦峙”二字頗能扣住山島的特點。這兩個景物,就繪畫的角度看,是一大一高——海大,島高。二者互相映襯,眼前的景象就更壯觀了!(幻燈片7、圖片或動態(tài)影片:波濤平靜的大海中有高聳的山島;文字:“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分析:這兩句中詩人的視線從遠處收回,注視島上的草木了。這是已是初秋之時,島上的樹木尚未凋落,所以詩人看去仍是郁郁蔥蔥,是“叢生”、“豐茂”的了。這里仍然是在寫滄海、山島,只不過是采取了從大到小,從面到點,從整體到局部的手法來寫山島的青草繁榮。給大海、山島增添美麗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氣。(幻燈片8、圖片:島上樹木百草豐茂的圖片;文字:“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3)“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分析:詩人描繪了大海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之后,忽然筆鋒一轉,開始描繪大海的動態(tài)。著兩句點出了觀滄海的季節(jié),大海由于秋風而出現了洪波。詩人用“涌”來描寫大海的勁頭,為我們展現出一幅秋風陣陣,海浪滔天的雄奇畫面。(幻燈片9、圖片:風起浪涌的大海;文字:“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這兩句是進一步寫大海。這樣,大海平靜時的深沉風貌和激動時奔涌怒吼的氣勢都得到了表現。
3、在全面描繪大海風貌的基礎上,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兩句描寫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4、這兩句描寫了什么景物?學生發(fā)言,教師小結。(幻燈片5、補充如下。)
日、月
星、辰
5、如何理解這兩句詩呢?日、月、星辰怎么能夠同時出現在天空?
分析:首先,這兩句詩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要理解成“日、月、星辰的運行和燦爛都是在大海里出沒的?!?/p>
其次,這是詩人奇特而豐富的想象,極力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意思是說:“日月的運行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燦爛的銀河斜貫天空,那遠遠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發(fā)源于滄海,日月星辰的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親。(幻燈片10、卡通動畫:日、月、星辰相繼從海里升起,又相繼落到海里;文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6、為什么在詩人的筆下,大海是萬物的母親?這里的大海有沒有特別的含義?
分析:詩人在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其實洋溢著詩人飽滿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業(yè)的英雄氣概。所以我們知道,詩人其實是以滄海自比,表達了他統一中國的偉大抱負。我們可以從大海的氣魄、胸懷觸摸到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躊躇滿志時豪邁的氣魄、飽滿的激情。(幻燈片11、圖片:背景是大海,曹操的照片疊印在大海上;文字:自比滄海)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這是一首偉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彼木涫侨姷母叱?,作者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統一中國意欲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并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幻燈片12、文字:情境交融)
這種抒情方式在當時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為古代許多抒情寫景的詩歌中景與情是分開的。如荊軻《易水歌》中的上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就是側重寫“風、水”,下句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的則是壯士決死的感情。(幻燈片13、文字:“情、景分開”;“風蕭蕭兮易水寒——寫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抒情”)
而《觀滄?!纷掷镄虚g都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八五e!绷潆m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地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透露出詩人“江山如此多嬌,我愿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兩句是寫景的高潮,以滄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幻燈片12、文字如下:)
景:江山壯麗滄海無邊的景色
情景交融
情:統一天下自比滄海的抱負
五、總結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曹操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幻燈片1回現)
觀滄海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初步學會鑒賞詩詞,領會樂府詩優(yōu)美語句和深邃內涵。
2、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詩人昂揚奮發(fā)的精神。
3、培養(yǎng)學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重點: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2、豐富、奇特的想象。
3、詩歌的朗誦。
教學課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是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果我們把中國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銀河,那么中國的詩歌就是其中最閃亮、最光彩奪目的一顆,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我國的第一位偉大愛國詩人是屈原,我國詩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現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歌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我們學過的《木蘭詩》是一首樂府詩,《靜夜詩》是一首絕句,《在山的那邊》是一首現代自由體詩……今天,我們就再次進入詩歌殿堂,進一步領略一下詩歌的魅力,學習一首樂府詩曹操的《觀滄?!?。
二、關于作者
作者曹操,請學生講一講在其印象中,曹操是個怎樣的人物。(學生可能會說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戲文中也丑化為白臉)明確:實際上,曹操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為魏武帝。曹操的文學成就很高,與他的兒子曹植、曹丕并稱“三曹,他寫的詩慷慨、雄渾、悲壯、有氣魄,多反映統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理想,《觀滄?!肪褪欠从尺@一思想。
三、解題
《觀滄海》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意思?“滄?!钡摹皽妗弊肿骱谓猓芊駬Q“觀大?!边@個題目?
討論、歸納、明確:“滄”是暗綠色的意思,“滄海”就顯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备蜗?、更生動,所以不能換。
四、教師配示范讀,學生跟讀。
五、整體感知
1、這首詩敘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詩是寫景詩,還是抒情詩?寫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實)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生機勃勃
(虛)日月星漢寬闊、博大
情: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圖景,表現詩人開闊胸襟,抒發(fā)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理想。
六、分析:
1、寫作背景:(運用幻燈片打出)
東漢末年,社會晃蕩不安,發(fā)生了黃巾大起義,曹操趁機擴大了勢力,逐漸統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敗了北方實力雄厚的一個少數民族烏桓,凱旋而歸,經過碣石山,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具體內容分析:(運用幻燈片打出詩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臨”是登臨,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這兩句寫得很平,但我們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梢哉垖W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時是怎樣的姿態(tài)?這這里“觀”字統領全篇,下面的幾句詩,都是觀的內容。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海水是多么動蕩啊!腳下的山島堅定地聳立在那里。詩人第一次面對大海,表現出一種驚訝、贊美之情。詩人從全景寫起,著力渲染了大海那種蒼茫、動蕩的氣勢。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接著詩人又寫到樹木、野草,體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襯托出大海的生機勃發(fā)。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蕭瑟是風吹樹木的聲音。詩人這時的視線從山島又轉移到哪里呢?(明確:海面上)在這里,寫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無風三尺浪的景象,而這兩句則寫大海海面上大風大浪的情景,聲勢更加驚心動魄??梢哉垖W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風是一種怎樣的景象?(提示:身邊是秋風呼嘯,海面上是驚濤拍岸)
日月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日月的運行好象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漢是指銀河,燦爛的銀河斜貫天空,遠遠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發(fā)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親,表現大海的一種寬闊、博大的胸懷。讓學生思考、討論:1、這是實景,還是虛景,即詩人想象?2、如果是虛景,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想象?(明確:前面幾句描繪了大海的壯麗,表現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熱愛。目睹這壯麗的山河,激發(fā)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因而借助想象,表達愿望。詩人以大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實際上是詩人寬廣胸懷、豪邁氣魄的寫照。)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最后兩句是配示時所加,與詩文內容無多大關系。
七、寫作特點分析:
這首詩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謂詩中有畫,畫中含情,這種寫法,詩人們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詩歌情景是分開的。如荊軻的《易水歌》中“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鼻熬鋵懢?,后句抒情,表現出一種訣別的感情。
八、朗讀
曹詩慷慨激昂、悲壯、有氣魄??梢耘渖弦欢喂殴~音樂,讓學生采用各種形式進行朗讀,營造良好的朗讀、背誦氛圍。
(朗讀提示:假使現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對大海,詩興大發(fā)……)
注意表現詩人寬闊胸懷和統一祖國,建功立業(yè)的理想。
九、遷移拓展
與曹詩一樣,同志的詩詞也多表現豪放、慷慨情調。用幻燈片打出的《沁園春雪》與學生共同欣賞。
附:《沁園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十、布置作業(yè)
1、隨堂練習:展開聯想,發(fā)揮想象,寫一段話,描繪一幅雄偉壯麗的圖景。
2、課后練習:反復朗讀詩文并完成課本74頁練習一的第1題。
觀滄海教學設計6
《觀滄?!?/p>
教學目標
1、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3、品味語言,體味詩詞的意境。
4、啟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誦讀并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2、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難點)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教學設計
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
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
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在課外
已經接觸了不少優(yōu)秀的古代詩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xù)學習課本中的
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講究煉字
煉句的創(chuàng)作精神。
觀滄海曹操
1、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常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作一個簡單的名義調查)評價一個人物,歷史和文學兩種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觀性,后者強調藝術性,加上不同時代不同個體,出現對立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學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還是以客觀為準。
今天,我們先來歷史地客觀地認識一下曹操。哪位同學可以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曹操?
PPT: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fā)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zhàn)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后,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yè)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qū)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
《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對其評價,尤其《三國演義》將其刻畫為亂世奸雄形象,與歷史頗有出入。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后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后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觀滄?!氛潜闭鳛趸笟w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zhàn)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配樂范讀。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學生個人配樂朗讀。
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
請學生翻譯,并注意提醒校正。
補充:臨;到,登上,登臨;何;多么;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PPT:參考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在蕭瑟的秋風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運行不息,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fā)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吧。
4、研讀課文
學生帶著問題,先自主學習,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PPT:[問題組]
①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參考: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第一文庫網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敝痢昂椴ㄓ科稹?: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
寫現實中的實景。
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參考:“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
海的遼闊和威嚴。
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
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昂椤?,大的意思。這
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倍鴮懙摹淠景俨?,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機和宏偉氣象。
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研讀與賞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
學生想像畫面。展現一幅怎樣的圖景?展現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派。問: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
一想,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背景: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yè)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yōu)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zhàn)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在這里,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滄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yōu)秀作品。
5、小結:
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fā)統一
天下的宏偉抱負。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6、拓展與延伸
(1)曹操的歷史評價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p>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段簳?/p>
◆鐘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对娖贰?/p>
◆許子將: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段簳?/p>
(2)對比閱讀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睖婧IL铮敃r光進入20世紀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偉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領導他的隊伍剛剛推翻了就的統治、建立了新的紅色政權,又把美帝國主義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三八線,自然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fā),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濱響起了壯懷激烈的吟誦,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載的滔天氣概激發(fā)了詩人內心里澎湃著的壯志激情。
7、作業(yè)
(1)背誦并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曹操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3)預習下面4首古詩詞。
觀滄海教學設計7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有人用這樣的話來評價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1800年前他統一了連年動亂的中原大地;他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他的詩篇流傳千古。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國時期獨領風騷。他就是三國時期的三絕之一——曹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觀滄?!罚瑏碜哌M他的內心世界。
二、疏通字詞
碣石澹澹竦峙蕭瑟詠志
三、創(chuàng)設情境
1當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或是當你剛被老師批評完,你獨自一個人來到海邊,你想做些什么?
明確:想對著大海狂喊,發(fā)泄自己的悲傷情緒。
2當你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遠大理想的時,或者此時你接到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你興奮不已地跑到了海邊,你又想做些什么?
明確:想對著大海高興地狂歡,和大海一起歡樂。
[教師小結]
這兩種情境有一個共同點,大海都是人宣泄情感的對象,或喜或悲,大海永遠會做你的傾聽者。
3請學生閉上眼睛想:此時你就是曹操,你剛打敗了袁紹的殘余部落,打敗了烏桓,在回來的途中你經過了碣石山,面對波瀾壯闊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確:認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經統一了北方,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靜,大海這種(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實寫照。
[教師小結]
我們一起走進《觀滄?!犯惺懿懿俚膬刃氖澜?。
四、研討分析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明確:觀
2、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寫想象的?
明確:兩層。實景:樹木叢林,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虛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3、詩中交代觀海地點的句子?
明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4、通過海水和山島描寫出海的遼闊和尊嚴的句子?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5、詩中的實景描寫的句子?
明確:樹木叢林,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6、表達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教師總結
本詩的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代表作。全詩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闊胸懷和豪邁氣魄的表現。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孕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fā)了同意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亳州市譙城區(qū))人。是我國漢、魏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是漢相國曹參之后,祖父曹騰曾任中常侍,受封費亭侯。父親曹
嵩系騰之養(yǎng)子,官至太尉。曹操雖出身豪門,但系宦官之后,在時人眼中仍為"寒族"。這種社會地位激勵著曹操積極進取。青少年時期他酷愛讀書,經史典籍廣泛涉獵,尤愛讀軍事著作,且在詩歌、書法、音樂方面天賦獨具,幾可與名家媲美,武藝也十分高強。曹操20歲時舉為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后征拜議郎、濟南國相、東郡太守,后再由典軍校尉、司空至丞相,進魏公,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生于東漢末年,這是一個社會劇烈動蕩、烽火不息、民不聊生的苦難時期。曹操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他"除殘去穢",整飭吏治,觸犯了地方豪強和宦官集團的利益,于是托疾回鄉(xiāng),秋夏讀書,冬春射獵,待時而動。曹操的軍事生涯是從討伐董卓和鎮(zhèn)壓黃巾起義開始的。曹操變賣家產,招募義軍5000人以討董。在鎮(zhèn)壓黃巾軍的過程中,他收降黃巾軍,選其精銳30萬人組成"青州軍",為日后統一中國北方準備了軍事力量。
觀滄海教學設計8
1教學目標
能流暢、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能理解并描述詩歌內容。
能感受作者在詩歌中所表現出的博大胸懷,學會樹立遠大的志向。
2重點難點
1、理解并描述詩歌內容。
2、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懷。
3教學過程3.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導入
大家知道曹操嗎?你喜歡這個人嗎?今天,我們一起通過一首詩歌來認識歷史上真實的“曹操”。
活動2【活動】(二)誦讀感知
1、抽生朗讀。
2、學生自讀,識字、正音。
3、范讀。
4、學生表情誦讀。
活動3【活動】(三)以詩繪畫
小組合作學習:邊理解詩句邊想象,把詩中所描繪的畫面畫出來。要求:一邊畫,一邊說,同時用畫筆和語言來描繪你所看到的情景。
活動4【活動】(四)描畫成文
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上臺展示并用語言描述自己的畫,小組成員可作補充。
活動5【活動】(五)以情悟畫
1、說一說你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會有怎樣的感受。
2、那么作者會不會還有不同的感受呢?
3、引入背景
(太陽、月亮和銀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輝煌、最偉大的形象了,可是詩人覺得它們的運行仍然離不開大海的懷抱。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這種包容,這種博大,是何等的氣魄呀!)
理解曹操的博大胸懷。
(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指的就是《觀滄?!愤@類作品。)
活動6【講授】(六)總結升華
1、有感情地齊讀全詩。
2、總結:
大氣之人必有大志。有大志者,方有大心胸、大氣魄,方有大作為。愿同學們都能立大志,有大作為!
觀滄海教學設計9
教學設想
初一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于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jié)奏感不強,這就不利于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jié)奏訓練人手。這篇課文有多種詩的體式,節(jié)奏型各不相同,用來進行這種訓練以養(yǎng)成良好的誦詩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古詩的節(jié)奏一般按音節(jié)劃分。四至七言句的節(jié)奏型依次是:
xx/xx如“東臨偶石,以觀/滄?!?四言句)
xx/xx/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xx/xx/xx如“常記/溪亭/日暮”(七言句)
xx/xx/xx/x如“舊時/茅店∕社林/邊”(六言句)
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如“海日/生∕殘夜”“七八個/星/天外”“稻花/香里/說/豐年”。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我們建議每一首教師都應領讀兩三遍,或者挑選個別學生為全班領讀。
至于串講或啟發(fā)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為借景抒情是這幾首詩詞的共同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讀讀講講問問。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F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后,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qū)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然后歸納如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tài);山島聳立,是靜態(tài),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tài),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tài),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里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發(fā)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
古人說:“詩言志?!边@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yè)的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yōu)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宏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楊絳傳》讀后感 篇1
昨天一天把《楊絳傳》看完了,關于先生的傳記有很多人寫,我看的那本名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這本書是5月買的,同期還買了《我們仨》,當時,一目十行完《我們仨》就丟擲一邊了,包括這本《楊絳傳》。現在看完了,腦海中能形容先生的詞,唯有尊敬二字。
先生從小出生在一個知識家庭,父親楊蔭杭在楊絳兒時,引導多過教導,特別是在那個年代,包括現在的很多家長都做不到這一點。確實楊絳少時所處的環(huán)境是非常好的,寫的一手好字,有濃厚的讀書興趣。包括到后來高中,大學去往清華,結識了錢鐘書,到結婚,一起前往國外學習到生下女兒都是幸福的。
我印象深的是他們在清華任教后接二連三的遭遇,字里行間我沒看出先生有多委屈,多悲傷,一樣勞作,一樣創(chuàng)作。女兒、丈夫先后離世,她說她是留下來打掃戰(zhàn)場的。她繼續(xù)女兒的未完的《我們仨》,繼續(xù)整理丈夫留下來的手稿,96歲高齡還寫了《走在人生邊上》。對于大家對她的關心,她說“很好,很乖,雖然年老,不想懶懶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點進步”。
已過百歲的楊絳先生,依然堅持讀書,堅持寫作,看到這句,我真是自慚形穢,先生百歲,我35歲,我覺得我茫然找不到方向,一直嚷著要多讀書,多學習寫作,結果就在間歇性躊躇滿志后,一切恢復原樣。現在太多的過來人說的話,當時聽著熱血上涌,過后一切如常。但看了先生的生平,百歲老人,看過多少潮起潮落,人事變遷。
說婚姻,楊絳說:“我是一位老人,凈說些老話。對于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么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至少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我以為,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該是能做得伴侶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侶。門當戶對及其他,并不重要?!?/p>
說人生,楊絳說:“如果鍛煉一個人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yǎng)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回頭看看自己,與婚姻,與人生,可用淺薄來懟自己。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詞語,沒有大起大落的句子,就像先生的女兒說的“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像一雙手,總能在你需要的時候,握緊你。
楊絳的文字,沒有讓我驚天動地,也沒有讓我昏昏欲睡,讓我感到的都是溫暖和美好。
和風,日影,致敬先生!
《楊絳傳》讀后感 篇2
百年人生,歷經滄桑,閱歷世事,平靜溫和。那一世的荏苒歲月里,楊絳先生走過了真正的艱辛與苦難,走出了歷經歲月洗禮后的平淡與美好。她的從容淡靜里的生命真性情,有親情的滋養(yǎng),更有自己對生命的摯愛與對夢想的堅守。
楊絳出生在一個大戶人家里,這里的"大戶"更多的是指家族精神的高貴,高貴的精神靠的是經典書籍的涵養(yǎng),小小的楊絳在父親的書房里構建起了自己后來的精神家園,更習得了愛讀書的好習慣。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在幼小的楊絳靈魂里埋下了愛讀書的種子,他對小女兒的愛都呈現在了無言的教誨里,他身體力行地影響著小楊絳的成長。他的恬淡寡欲、他的靜心于書、他的大愛無言宛若江南水鄉(xiāng)里的煙雨潤澤了一顆幼小的心,使之豐盈、安靜。父親對兒女無私而恰當的愛一直陪伴著兒女的成長,他給了女兒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他教會了女兒思考。在女兒面對問題的時候,楊蔭杭從來都不直接給出女兒一個具體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給她一個方向,讓女兒自己去選擇、去解決,父親的鼓勵給了楊絳最堅定地選擇的動力。在這樣的家庭里楊絳學會了如何去愛、怎樣去直面困難,這成了楊絳一生的處事生活哲學,也是楊絳一生的財富。
楊絳生于亂世,飽經離亂之苦,遭遇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痛,自己一生的摯友、愛人、情人先于自己而離開,在她105年漫長的人生里,歷經曲折動蕩,飽經歲月打磨,但她始終不改初心,始終保持明媚從容、淡定優(yōu)雅。她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個典范。她生命里的那些苦難越發(fā)沉潛為從容平靜的性格。不管世事如何紛擾,也無論外界對她有何等贊譽,她始終都在自己摯愛的文學里書寫著動人的親情、愛情、友情,她從未因外界而變過一分一毫,她始終是那個如深谷幽蘭般的女子,在歲月里溫婉如初。
文學里的百態(tài)人生教會了楊絳先生從容優(yōu)雅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愛讓楊絳先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學會了淡然,楊絳用愛演繹了最美好的愛情與婚姻。他們的愛始于在最對的時間有了最美的相遇,那時一種"你剛好成熟,我剛好溫柔"的愛情。那一身青布大褂、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的風神激蕩了少女的心。"于千萬人之中,于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他遇見了她,相視一笑,莫逆于心,成了一生的朋友、知己和愛人。"苦難離亂在楊絳與錢鐘書那里都流淌成了詩的海洋,文學滋養(yǎng)了愛情,更奠定了他們恬靜優(yōu)雅的人生品格。相同的志趣,獨立的精神,賭書消得潑茶香,一人讀書,一人撰文,歲月無聲流淌,自有洗盡鉛華之美。
文學、家庭、寫作、翻譯串聯起了楊絳先生苦難而幸福的一生,她在文學里獲得了眼界與思想,她在家庭中收獲了親情與感動,她在寫作《我們三》中擷取愛與幸福,她在翻譯中再次守護了與錢鐘書先生的偉大愛情與婚姻。
《楊絳傳》讀后感 篇3
她是這世間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她是塵世中的一顆飽經歲月打磨的明珠;她能搖得筆桿也握得鍋鏟;她享得了三個人的繁華,也受得了一個人的孤寂,她是錢鐘書心心念念的季康,她是世人眼中溫婉卓然的楊絳。
初見楊絳先生年輕時的照片,我只覺得這位女子并無驚艷之處,她穿著樸素淡雅,不施粉黛卻容光煥發(fā),那一彎新月眉仿佛一位隨性灑脫的畫家勾畫在她的臉頰上,她有著嬌小玲瓏的身軀,白皙的雙手永遠拿著書本。整個畫面都充滿了端莊和優(yōu)雅的氣息,搜腸刮肚,無以形容這樣的楊絳,唯覺“純潔”二字最適合。
對于楊絳,好像多美好的詞形容她都不為過,有人說“于時光的荒野里,她始終如蘭芷,如清水,在這紛繁的塵世里,寂靜歡喜,她堅忍,她從容,她睿智,她寧靜”。
出身書香門第,學貫中西,腹有詩書,似不染紅塵,然她遇到了錢鐘書,他成了她的默吋,她成了他的季康,她完成了從大家閨秀到賢妻良母的華麗轉身。在這段愛情里,她沒有孤芳自賞,更沒有嬌小姐的驕橫跋扈,她為了他付出一切,中斷學業(yè),出國陪讀,照料起居,處理瑣事。她懂得如何經營愛情,將妻子、情人、朋友三重身份集于一身,成就了這世間最潔白的女人花。無怪乎錢鐘書說她是“最賢的妻”,誠然,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人生是不完美的,希望總是與失望交迭,淚水與歡笑常伴。戰(zhàn)爭爆發(fā)、政局動蕩,幸福的“我們仨”變成了孤獨的她,楊絳先生清醒的認識到“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愿以償?!蓖瑫r她也智慧地找到了優(yōu)雅的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氨3种愠返男膽B(tài)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yōu)橄硎?,是精神對于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接受人生的不完美,知足方能常樂。她始終以優(yōu)雅的姿態(tài)面對一切,經得起浪漫狂歡,也受得了風霜侵染。她不屑于爭,和誰爭都不屑。世間的污穢不能玷污她一絲一毫,她仍舊是那么潔白,那么優(yōu)雅,仍舊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豐滿著靈魂。
正如先生所說:“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闭沁@份淡定從容,使得楊絳先生的魅力不止在于才女與賢妻,更在于淡然如菊,高貴如蓮的優(yōu)雅氣質。
是夜,夢中,我見一女子倚靠窗欞,拖著腮凝望著窗外,窗外風云變幻,窗內她的容顏從稚嫩到布滿皺紋,身邊的人來來回回,唯有那目光始終溫柔,不泛波瀾,淡定從容,那溫婉的面容,如同豆蔻舊夢,使人面對上,便不自覺陷入其中,那種優(yōu)雅的姿態(tài)使氤氳茶煙都變得溫柔。
時光漫漫,歲月浮華,愿我們都被溫柔以待,都以優(yōu)雅的姿態(tài)度過一生。
《楊絳傳》讀后感 篇4
楊絳,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讀這本書,是因為封面的一句話深深吸引著我,“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是錢鐘書先生對楊絳說的一句話,也讓我很想知道這是怎樣一位德、才兼?zhèn)涞呐?,才能在中國被稱之為“先生"的。
這位生于江南書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著水鄉(xiāng)女子的溫柔婉約,卻又蘊藏著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約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為一體,從小受父親楊萌杭影響,楊降擁有了自然,沉穩(wěn),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質,不得不承認,楊降先生能有如此成就與她的家庭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父親輕松的教育方式讓小時候的楊絳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成長。父親身上的可貴品質,讓楊絳先生受用一生。賢惠的母親,則以中國傳統女性的柔軟,教會她什么是包容和信任。或許,正因如此,她在嘗盡了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從容地度過一生,于時光的荒野里,她始終如蘭芷、如清水、在這紛繁的塵世里寂靜歡喜。她雖生于亂世,卻自始至終懷有一顆與世無爭之心,外界給了她頗多贊譽、堅忍、從容、睿智、寧靜…但這些于楊絳先生不過浮華如花,開過即謝,她并不曾為此動容,不曾改變分毫。始終還是那個如深谷幽蘭般的女子,在歲月里溫婉如初。
與錢鐘書的相遇,也是因為楊絳先生的清華夢。他們有緣相遇在清華大學,在最美最好的年紀遇到彼此,一見鐘情。從此便開始了他們幸福美好的生活。錢鐘書先生每天一封情詩更是觸動了楊絳的少女心。愛上一個人無須太多的理由。楊絳與錢鐘書攜手度過了大半生的時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割舍。世人常向往白頭偕老,只是實現的人很少,而楊絳與錢鐘書,風風雨雨幾十年都未曾離散,直到死亡才叫他們分別。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楊絳先生與丈夫也不免要受到不公之事,但是他們彼此心心相印,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化險為夷。只是讓人憐惜的是,世事難料,他們心愛的女兒卻先早走一步,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任誰都難以承受這種打擊,但是楊絳先生挺過來了。更讓人心痛的.是,隨后丈夫也離她而去,曾經幸??鞓返囊患胰冢褪O滤蝗肆?。不過此時的楊絳先生內心從容,她要聽從丈夫的話,好好活。于是她又一個人活成三個人。
人不到一定階段,是不會盤點過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齡,也是不會沉下心來思考人生的。因為,人是帶著夢想來的,是帶著新奇來的,從年少到年老,總想瀟灑走那么一回。人生是一種過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過了饅頭,才知道饅頭的味道。哪怕是摸著石頭過河,哪怕是頭撞在南墻上。
《楊絳傳》讀后感 篇5
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忘卻了白天的緊張與疲憊,處世的煩惱與愁緒也消失了,讀《楊絳傳》有感。沒有塵世的喧鬧和打擾,我獨游于字里行間?!稐罱{傳》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記得在學校的頒獎詞中聽聞過這個名字,封面中幾個大字"生命的烤火者"令人遐想。不禁翻開書頁,了解楊絳先生的一生。
書的一開頭便介紹了楊絳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無錫小鎮(zhèn)的楊季康,那一片鐘靈毓秀的土地讓小小的楊季康渾身上下給人一種和顏悅色、溫文爾雅的氣息。想象中這樣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即可,其實溫潤是楊絳先生的底色,但要誤認為她是個"面人",那就大錯特錯了。文革期間,她的丈夫錢鐘書被莫名的扣上了一個"罪名",被貼上了大字報,楊絳激烈的反應,震動了她的同事,人們沒想到弱質芊芊的楊絳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外柔內剛。她抗議,她吶喊,這正是文革期間中國知識分子的表現,鐵骨錚錚、剛正不阿,更表現她對丈夫真摯、深厚的愛。她常說:"憂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難方能滋生修養(yǎng)。"在最艱難的日子里,她始終和祖國共沉浮,這才是知識分子應有的擔當。
楊絳與他的丈夫錢鐘書被稱為文學界的珠聯璧合,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夫婦二人始終如一、淡泊名利、潛心向學。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想著會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雜瑣事的事的回憶錄,就在我將書往下翻閱,我才明白:這是充斥著生死離別的回憶錄。女兒與丈夫相繼離去,楊絳先生已心靜如水,感嘆:"世間好物不堅拆,彩云易散琉璃脆。"生死無常,世事就如一場長夢,夢醒了,就回家了。不得不感嘆先生的文學功底以及對世俗紅塵的釋懷。她的筆清淡,她的文哀而不傷。她給人以無限慰藉,給人以生命的希望。
經歷了與家人的生離死別,中國的分崩離析種種事變,楊絳先生孑然一身地生活在世上,飽經滄桑后,她并沒有一臉戾氣反而更加沉穩(wěn)。歲月將她打磨成了一顆珍珠,光芒并不耀眼,內斂而溫潤。
也許我對楊絳先生還沒有理解透徹,對她的作品也沒有本本篇篇都了然于心。但從《楊絳傳》中至少我認識了一個堅韌、愛國、勇敢的女人。她是"生命的烤火者",她的生命接受了中西文化之火的洗禮,她的生命亦烘烤著百年的文學歷史?;鹞?,她也走了,她的文字,她的品質,將永存于我的心中。
《楊絳傳》讀后感 篇6
讀《楊絳傳》[追思紀念版](羅銀勝著)算是機緣巧合。一兩周前逛超市,在圖書角買的,回家拆了包裝,還沒來得及仔細研讀。被撞那晚,家人接我時,順手帶上這書。閑處無客來,獨坐自慵損。養(yǎng)傷的這兩天,內心日漸焦躁,為了打發(fā)時間,開始翻閱這書,也借由這書走進了先生的世界,感慨良多,受益匪淺。
先生一生淡泊。她說‘她是一滴清水’,殊不知這滴水卻折射了太陽的光輝,照亮了讀者們的心房,包括偽讀者的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難得先生,卻一生保持著一份清明與淡泊,甚至有一點特立獨行。不了解先生的人,自然會覺得她是高傲了,先生自己也有自知,用她勸慰自己的話講便是“我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諧世故,但是最諧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修身養(yǎng)性,獨善其身,剩下的,留予外人道也。
先生說,“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你罵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決不還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殺我,我會說:‘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為我當殺人犯呢?我哪里礙了你的道兒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隱身衣’,別人看不見我,我卻看得見別人,我甘心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這樣,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張揚個性。所以我說,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一。含忍是為了自由,要求自由要學會含忍。”能忍,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度量,也是一種素質,更是一種人生的技巧。難得先生,一生將忍的藝術升華到極致,升華到自覺將自己處理為某種“零”。如此淡然,寬容,著實讓人敬重。
曾經我的日記里寫過這樣一段話:生活教會我謙卑,教會我禮讓,獨不曾教會我強勢,所以很受傷,常常。盡管看不慣我柔弱的人一直希望也三番兩次地教育我,偶爾要學會霸氣,至少氣勢上不能差人家太多。但沒辦法,性格造就的東西,真的好難去改變。嘗試著去強勢,但現實面前,軟弱還是會占據了上風。所以,還是順其自然,單純地虔誠地祈禱:我待人好,人亦以好待我吧。反之,也只能自認栽,道一句:‘那人真沒素質,不跟它計較好了’,作為翻篇。
“木子心清淡若水,守得云開現彩霞。”雖然不知爸媽給我起那名字的緣由,但這是年紀漸長的我對自己名字的淺解,這也是我日常勉勵自己的話。“不怒不嗔,不爭不辯,隨遇而安。”
《楊絳傳》讀后感 篇7
我早就知道楊絳先生,之前上學的時候學過她的作品《老王》,后來又讀了《我們仨》,《楊絳傳》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它主要講的是楊絳的一生。
楊絳只要提這個名字我就會想到她的一些事。楊絳是錢鐘書的夫人,兩人都是著名的文學家?!稐罱{傳》的作者以散文隨筆的形式將楊絳先生的一生進行了敘述并配以作者自身的一些感悟。全書一共十幾萬字。作者用簡單樸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楊絳先生一生的故事,讓楊絳先生的形象立體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楊絳,雖生于亂世,卻始終懷有一顆與世無爭的心,在她105年漫長的人生里,歷經曲折動蕩,飽經歲月打磨,但她不改初心,始終保持明媚從容、淡定優(yōu)雅,如深谷幽蘭般,在歲月里溫婉如初。
楊絳先生身上的氣質,得益于她那位嚴厲而正直的律師父親。父親對楊絳家教甚嚴,連生病在家休養(yǎng),都要做好學習計劃,所以楊絳先生才能一生自律的求學上進。為了讓楊絳懂得珍惜時間,努力讀書,父親每次只給她一本書,讀完便收回。父親曾問阿季(楊絳小名):“阿季,三天不讓你讀書,你怎樣?”她說:“不好過?!薄耙粋€星期不讓你看呢?”她說:“一個星期白活了?!弊x書,對于先生來說,已經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先生的文筆如此細膩,想必也和她多年的優(yōu)秀讀書習慣息息相關的。
后來,與愛人錢鐘書相識與清華大學
未讀此書前,我以為先生只是一位兒女情長的賢妻良母罷了,但讀完楊絳先生的一生,我便深深為先生折服了。這本書中楊絳和錢鐘書先生愛情是令人羨慕的,是那么純凈與美好,在那個動亂的時代,得益于良好的家庭背景庇護,她得以從小耳濡目染吟詩習文,從而培養(yǎng)了她骨子里的堅韌與溫柔也使她不受世俗與名利的影響。很喜歡書中楊絳先生引用的一句話:“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從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錢鐘書聽后回復:“我和他一樣”楊絳先生也答到:“我也一樣”。這樣的愛情卻是令人感動,想想那個年代動蕩不安但是她和錢鐘書始終相濡以沫,非常讓我羨慕。
楊絳先生以自己平靜的書齋生活,應對多種考驗,怨而不怒,不懈地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和翻譯工作。以普通人的心態(tài),描寫著普通人的生活,彰顯人生大愛。送走了丈夫和女兒后。她哀而不傷,仍然孜孜不倦整理書稿,出版作品。92歲寫《我們仨》,103歲出《洗澡之后》。不拘泥對生命存在的執(zhí)著,努力完成對死者的慰藉和對生者心靈的洗滌。
以楊絳先生的才華,本可以馳騁于文壇及教育事業(yè),但是她更樂意躲在丈夫背后,照顧他這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在丈夫女兒相繼離世后,她將悲痛藏于人后,重新讓自己的生活忙碌起來。她一生潛心治學的生活態(tài)度,值得每個學者學習。合上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楊絳傳》讀后感 篇8
初雪的降臨延緩了春天的腳步,直到四月上旬氣溫才略有回升,青草也才剛剛冒出頭。春天來得無聲無息,可她的美麗卻在漫長的冬天后震撼人心。楊絳先生亦然,她以優(yōu)雅的姿態(tài)展現了春天一般的溫暖與美麗。淡雅素凈,寵辱不驚。像一株永遠盛開的蘭花,清淡卻充滿生機。
如果用色彩來形容楊絳先生的一生,應該是最溫暖的橙色,既有黃色的溫馨,又有紅色的蓬勃。楊絳先生出生時上面已經有壽康、同康、潤康三個姐姐。按說,再得一個女兒應該不會受寵,但因為她是父親逃亡海外,留美歸來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家中的姐姐們又不在父母身邊。所以楊絳得到了獨女的寵愛。
父親為她起名季康,小名阿季。阿季幼時,天真無邪,糗事頻發(fā)。偷吃冰淇淋時凍僵小嘴,還依舊吧嗒吧嗒地舔著;出神地盯著穿旗袍、腳蹬高跟鞋的滿族人,還不自覺地模仿著人家的走姿。童年的趣事就像楊絳先生一生光影中的星辰,光輝閃爍。阿季就是這樣在姐妹的陪伴與父母的關懷中長大,脫離了幼兒時期的懵懂,開始懂得人情世故與家庭溫暖。
如果說家庭是子女溫暖的港灣,那么父親楊蔭杭便是塔頂的引航燈,是楊絳先生一生的方向。在楊絳先生六歲時,家中曾發(fā)生過一場大變故。時任交通部總部長的許世英涉嫌貪污巨款,任京師高等檢察長的父親楊蔭杭依法傳訊交通部總長,同時搜查證據。楊蔭杭扣押了總長一晚。那晚,楊家的電話不斷。天亮以后楊蔭杭就被停職了。雖然停職時間不長,可楊蔭杭對這種官官相護,無視法律的行為失望透頂。再無意做官,于是辭職,舉家南歸。
父親一心為公,剛正不阿的態(tài)度為楊絳做了表率。父親的為人處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楊絳,就像一盞燈一樣,在復雜的人情世故與道理綱常上,為她照亮一條路,使得楊絳自小便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如果說一見鐘情是偶然,那么楊絳先生與錢鐘書的愛情就是命運之盤旋轉的必然。只是在千萬人中說了句你好,過去獨自走過的每一步似乎都從這句問候開始有了意義。
兩人于清華園中初見,晚霞已落,暮色剛起。一切都是心照不宣的開始。當晚,孫令銜會過表兄,來古月堂接楊絳同回燕京。孫令銜的表兄也來了。這位表兄就是錢鐘書。古月堂一面,兩人一見傾心、一見鐘情,匆匆一別后都還掛念著對方。那時錢鐘書已經訂婚,對象是孫令銜遠方姑媽的女兒葉崇范。楊絳也有男朋友叫費孝通,是孫令銜的好友。就在二人遇見后不久,葉崇范便跟別人私奔了,費孝通一廂情愿到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愛情是一根心箭,目標明確,不留后路。刪掉所有的虛與委蛇,刪掉所有的哺糟啜醨,刪掉所有的口是心非。
錢鐘書寫了封信約楊絳見面。他說"我沒有訂婚。"她說"我沒有男朋友。"兩個書香氣濃厚的人開始談起了書香味的戀愛,
夢歸清華,牽手百年。
楊絳先生曾把讀書比作"串門",書籍是作者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人生沉淀,你打開書本的那一刻就像是有位老翁或是老嫗坐在火爐旁,對你說,你來了,然后娓娓道來他一生的故事。于是短短幾天里,我便讀完了楊絳先生百年的人生經歷與感悟,這百年多的人生,時間對于她而言不會逝去,她像是一株永遠盛開的蘭花,不再向四季起誓。
《楊絳傳》讀后感 篇9
時隔四年多,重新翻開《楊絳傳》,楊絳先生人格中蔓蔓出來的那絲清涼綠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時,枯樹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為我這個久日身處理工學校的學童帶來一絲慰藉。
很多人流連于灼人的光芒,仰望著名人的光環(huán),而對于楊絳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話“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都沒有”。淡泊二字可以給很多人,但是真切地歸到每個平凡人身上,又有幾人可以真正踐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楊絳,都是因為“錢鐘書的夫人”這個稱號吧。
楊絳先生與錢鐘書先生他們夫婦被稱為文學界的珠聯璧合,伉儷情深,錢鐘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鋒刃。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人生路上,不管驚濤駭浪,不管命運如何擺布,他們始終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夫婦二人始終如一,淡泊名利,潛心學術,不諳事故,不了解他們的人就覺得他們有些孤傲了,但是他們自己勸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議,所以何必?這一種泰然的豁達,常常可見于他們在生活中的種種瑣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們欣賞莊子的清靜無為,淡薄名利,順應自然,修身養(yǎng)性,楊絳翻譯出《堂吉訶德》,大使邀請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
楊絳身上這種由內而外散發(fā)的質樸與澄澈,讓我反思,終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凈土,暫時的迷失眼睛,也沒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東西是一種水到渠成的過程,還沒有走出這一片沼澤,是因為內心沉淀的東西還不夠深厚。就如,楊絳的一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的名稱一樣,就如楊絳,帶著對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內心。
楊絳出生于鐘靈毓秀的江南水鄉(xiāng)無錫,那一片靈秀的土地為她日后的人生給予著養(yǎng)料,她向來都是和顏悅色,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溫文爾雅。但是傳記中的兩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內心。一是,抗日時期上海淪陷地的公交車上,她面對日軍,不卑不亢,那種烈性甚至帶著一絲挑釁,民族氣節(jié)昭然若揭,竟然震懾到那位日軍,他自感自己毫無氣場與這位愛國女子對峙,只是裝樣吼了吼,就下了車。楊絳生命里那種對祖國深深的熱愛,在此刻爆發(fā),也因為這一次,我徹底明白了,為什么新中國成立之前,她和錢鐘書沒有選擇離開我們滿目瘡痍的祖國,他們引用了柳永的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無比貼切地說出了當時愛國文人心中的那個結,是的,我們的生命已經與祖國早就鏈接在一起了。楊絳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對于文革時,錢鐘書被人莫須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應之激烈,震動了當時她的同事,我想這一種抗議是并不是徒勞,它是吶喊,表現了文革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錚錚傲骨。
外柔內剛,這就是楊絳。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內,蘊含著剛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對丈夫的真摯、深厚的愛。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愿你把這一種堅韌的力量傳遞給我。當然,這只是單純而不真實的希冀,淺淺微笑,篤篤追求。
一本書,書外面是我,楊絳的人格在書里面,寫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希望這一枝的綠芽可以在這個春秋不離不棄陪伴著我。
《楊絳傳》讀后感 篇10
周國平曾說過:“每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一定有一個對于他最合宜的位置。一個位置對于自己是否最合宜,標準不是看社會上有多少人爭奪它,眼紅它,而應該去問自己的生命和靈魂,看它們是否真正感到快樂。”楊絳的一生正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她用她的一生告訴我們優(yōu)雅且平淡是人生最好的樣子。她雖生于亂世,卻自始至終懷有一顆與世無爭之心。外界給了她頗多贊譽——堅韌、從容、睿智、寧靜……;
為什么那么多人敬重楊絳,不只是她留下的作品,更多的是她的品質、她的修行,她對事物的見解。楊先生她出身名門世家,書香門第,然而卻恰逢亂世,歷盡坎坷,看遍世態(tài)炎涼。最落魄的時候,曾經被下放到偏僻的小山村,粗布麻衣,挨餓受凍,艱難勞作,但是這些從來都不曾消磨楊絳的意志與心態(tài)。哪怕經歷了再多的不美好,她也依舊笑對人生,活得通透,活得淡然。我個人認為主要源于以下幾點:
一是優(yōu)秀的家族基因,也就是現在說的家風;楊家世居無錫,是當地一個有名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楊蔭杭曾是最早反清革命運動的人物之一,之后又成為上海著名的律師。母親唐須荌則是一個大方賢惠,身上具有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同時也是一個有知識的傳統女性。而楊氏家族中的其他成員如楊蔭榆、楊蔭瀏等人,要么從事于教育事業(yè),要么獻身于藝術屆,也算得上一時之俊彥基于優(yōu)秀的家族基因,才有其父楊蔭杭獨立、自律、清高和不向世俗低頭的個性,塑造了楊絳不被名利所累的品行。二是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楊蔭杭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他曾明白地說過:“我的子女沒有遺產,我只教育他們能自立。小學階段,楊絳與姐姐曾就讀于上海著名的教會學?!獑⒚鳎_啟了中西文化視野。后就讀振華女校,校長和老師皆為名師,教科書采用外國最新版的教科書。為此,楊絳打下了堅實的中英文基礎。東吳大學畢業(yè)后,楊絳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1935年楊絳隨同錢鐘書留學英法等國,在自由主義思想的熏陶和滋養(yǎng)下,她的思想和個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張揚,也為今后的自由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礎,家學淵源的輝光與中西文化的交相融照;
三是博覽群書;楊絳和愛人錢鐘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惜時如金,嗜書如命”,她百年的閱歷,橫跨兩個世紀,經歷三個朝代,人生的閱歷和大量的閱讀豐富了楊絳的人生視野和藝術源頭,這亦是她的生命和創(chuàng)作不曾枯竭的底蘊所在。加之敏而好學、勤于思考的優(yōu)良品質,楊絳的創(chuàng)作豐富、靈動,讓人咀嚼不盡,常常生出無以名狀的美感、神韻。無疑與她文化構成之豐富性、多樣性、復雜性絲絲相關;正因為她“腹有詩書”,所以她才“氣自華”,才使她安之若素,歲月靜好!時間會消逝,歲月會流失,但我們經歷的那些時光和記憶會定格,美好會永存。每個人不過是凡塵中的一粒微小的塵埃,在漂泊中尋找幸福的痕跡,或許會跌跌撞撞,但身在其間驟覺開開心心、簡簡單單是為極好,最美麗仍然是愛,相伴牽手才是最好,為此而不懼怕這一生的波折,始終牽手到老?!薄吧罾镉兴耐校皇橐患腋5氖??;蛟S是物,或許是人,或許是情感,無論是哪一種,都會因有所念想,歲月得以變得更加豐盈?!薄皸罱{先生百歲感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如楊絳先生一般,在簡樸的生活中,擁有高貴的靈魂。人生不易,在短暫的一生中,不忘初心,把好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