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悄悄的來,卻不是悄悄的離開,你帶走了我的幼稚,帶走了我的無知,更帶走了我的懵懂!但您保留了我的頑皮,保留了我的想象,那些您一直不贊成的虛無縹緲的幻想,空想。更給了我思想!給了我思想的翅膀!
你來自必然,而不是偶然。因為,我是一個真真正正的中國人,我注定要披上您為我做的羽翼翅膀,您不是天使,我也不是天使,但,您我需要飛翔!
雖然,爸媽是第一個介紹您給我認識的,但讓我了解您的只有您!雖然,我不知道您到底有多大,但我始終相信您比天高大,比海寬曠!
“諸云洪,周建新,潘麗敏,柴瑋華,周建新,俞強,夏成,”我在這里說一聲謝謝,謝謝您!
還記得小學時您教的拼音么,我什么都不記得了,可是,我還記得您說的一些話,記得您的樣子,記得您說的每一個哲理性的小故事。您告訴我“學習”的真諦,您告訴我“生活”的秘密!
花開一次不是成熟,是凋零!草綠一次不是春天,是時間!
一直學著您,卻不知為何學的您,這么多年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從你那學到了什么,或者說,我不知道自己當初是想得到什么!回想時,也已記不清自己到底有沒有上課聽你說的每一句話,我只記得,我會寫
您教的古詩已經(jīng)不會背了,您教的文言文也已經(jīng)不會翻譯了,可是,您說的那些作者,我在生活中都遇到了!您讓我寫一手漂亮的字,我沒學會,您讓我靜下心去看問題,去讀懂題目,我會了??墒俏颐靼琢俗秩缙淙耍议_始練習寫“人”,但我靜下心來,卻看不懂生活給我出的題目,它的答案選項卻不止四個,填空題卻沒寫一句上下文,我不知道該怎么去做這張試卷了,您給的卷子,只有在我做完,你才會給我改,我的試卷才會出現(xiàn)黑白之外的顏色,可是現(xiàn)在的這張試卷,還沒等我做完,就有人開始改了,卷面出現(xiàn)了不止是紅色的勾勾叉叉,五顏六色的橫橫豎豎交錯著!我開始,
一直以為您教的是
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作為語文老師的您,是班主任的話,那您會留給我們更多的什么?
面對我的每一次遲到,您不再只是無視,我發(fā)現(xiàn)比無視還無視的打擊就是您的那個聽不懂的`文言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所以,你的時間比別人溜得快,xx同學”,還說的我無話反擊,面對我的頑皮,你也不再是嬉笑,您給的最大反擊就是看著我,卻面無表情,面對我的智慧反擊,您給的是真正對決,您讓我明白山外山,人外人,海外海!其實我一無是處,并告訴我以后不要和您做無謂的反擊,但又不讓我失去反擊,您告訴我青春的力量,您告訴我青春的代價和青春的責任!面對每一次您的發(fā)火,我們不再是丑角,而是一個耷拉著臉的沉默者,面對您為我們的過失而斥責自己時,我們開始懂的,開始流淚,開始明白早晨的第一道陽光最美麗,最珍貴!
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自己走的每一步,前面都是看不到的黑,自己走的每一寸,前面都是棘,坎坷?,F(xiàn)在,每天都可以看到您,但卻不知道為什么您會出現(xiàn)在這里!就像自己不知為什么會寫下這篇無聊的日志!
高中畢業(yè)時,您好像忘留下什么,可是現(xiàn)在卻想到自己缺失了什么,您給的是威嚴下的的敬佩!您給的是那盞照前的燈,那把劈棘的刀!
《師說》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煛J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卑?(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咱白?、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币虼藢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注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yè),泛指古代經(jīng)、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知,懂得。
4.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7.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8.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fā)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10.是故:因此,所以。
11.無:無論、不分。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13.師道:從師的傳統(tǒng)。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14.出人:超出于眾人之上。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作動。
18.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fā)。
20.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
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24.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jié)構相同。之,提賓標志。
25.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26.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27.巫醫(yī):古時巫、醫(y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yè)的人。
28.百工:各種手藝。
29.相師:拜別人為師。
30.族:類。
31.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32.年相若:年歲相近。
3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34.復:恢復。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6.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蜃鳌氨芍?。
37.乃:竟,竟然。
38.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39.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41.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42.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44.之徒:這類。
45.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煟喝送校渲斜囟ㄓ形业睦蠋??!墩撜Z·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46.不必:不一定。
47.術業(yè)有專攻:在業(yè)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49.六藝經(jīng)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jīng)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jīng),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50.不拘于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52.貽:贈送,贈予。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jīng)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jù)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jīng)有了加工。
文言文兩則課件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
“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皩P闹轮尽边@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F(xiàn)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zhì)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
⑴誰學下棋?
⑵怎么學下棋?
⑶學得結(jié)果怎么樣?
⑷《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fā)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學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nèi)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這兩個人)怎么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jié)果怎么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解答這個問題后,教師可以追問:是什么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jié)果不同,并不是因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后一個三心二意。)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lián)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做什么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lián)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學習中的經(jīng)歷充分發(fā)言,認識到不專心產(chǎn)生的不良結(jié)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全文注釋〗
弈秋(人名),通(全)國之(文言助詞,的)善(擅長)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詞)。使(讓)弈秋誨(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專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詞,有提起動詞性謂語“為”的作用,從而使句中的“弈秋之為”取消了句子的獨立性,成為了“聽”的狀語?!@一點只對教師講,之所以提出這個“之”字,使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義相區(qū)別。)為聽,一人雖聽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為鴻鵠(天鵝)將至(原是生絲繩,這里指系著絲繩射鳥用的箭)(到),思(想)援(拉開)弓(弓箭)繳而射之(它,指鴻鵠),雖與(和)之(他,指代另一個學生)俱(一起)學,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詞)。為(因為)是(這,指這個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與(文言助詞,同“嗎”)?曰(說):非(不是)然(這樣)也。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zhàn)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理解課題,質(zhì)疑問難:
⑴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
⑵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們?yōu)槭裁礌庌q?
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jù)是什么?
③他們辯論的結(jié)果是什么?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jié)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jié)學習方法:
⑴理解課題,提出問題。
⑵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⑶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
⑷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⑸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⑴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①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為止。
②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⑵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
①對照注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③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xiàn)代口語復述故事,并根據(jù)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譯文如下: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绷硪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⑴兩小兒為什么爭辯?(太陽是遠是近)
⑵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jù)是什么?
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币罁?jù)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jù)形狀大小來判斷的。
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jù)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jù)溫度來判斷的。
⑶他們辯論的結(jié)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⑷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
(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fā)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教師適時補充資料供學生閱讀: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
①遠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于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
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xiàn)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
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
B、在夜里,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jīng)隹?;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p>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⑴兩小兒聰明可愛,善于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zhì)疑,勇于爭辯。
⑵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盡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⑴分角色朗讀課文。
⑵學生分組表演故事。(學生自由選擇使用現(xiàn)代話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學生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