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墩撜Z》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4、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S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么區(qū)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于沒有學到道理。
5、好學而不貳?!蹲髠鳌?/p>
譯:愛好學習但不三心二意。
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獫h樂府《長歌行》
譯: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老了只能后悔、嘆息。
7、知而好問,然后能才。——《荀子》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墩撜Z》
譯:學了新的知識又常常溫習已學過的知識,不斷地學習,溫習,學問和修養(yǎng)一定會很快得到提高,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9、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秳駥W》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10、學不可以已?!盾髯印?/p>
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
《論語》讀書筆記1
坐在桌前,寫《論語十則》
想當年,孔老人家為做官周游列國,歷盡顛簸,費勁口舌。不只是相貌不夠酷,還是不太會做秀,反正最后沒戲,只得回到老家教書。為了多掙幾個錢,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個溫飽,最后也沒發(fā)財。就得了幾束肉干,幾片干魚,很失敗的樣子。
說他是辦學的祖宗,有可能的。聽說以前的私塾都掛他的畫像?,F在私立學校是不掛他老人家的像了,不過收費比起祖宗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說他書教的好,似乎有點兒勉強。據觀察,他就的教學宗旨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由,會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倍欢??自己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弊咴诼飞洗蠡飪夯ハ嘤懻搶W習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睉{興趣愛怎么學就怎么學吧。
學的怎么樣,全靠一個“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勞;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反正已經收到了肉干,魚片,“我是老師我怕誰?”
后來要不是幾個學生有出息,哭著喊著又是叩頭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會成為千古圣人。嘿嘿,不信啊?你說他書教的好,讓他拿特級教師證出來看看!
教書不怎么樣吧,說話也沒什么水平。
那天不只怎么的跑到河邊上憋了好半天,總算說了句有意思的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弟子們歷盡記錄下來大呼高明。其實就在他不遠處有一位老農也在說;“不抓緊點種上,秋后就得餓肚子了?!?/p>
從戰(zhàn)國回來,也不敢把自己的感想寫到
學什么?忘了。
《論語》讀書筆記2
真理是最樸素的,就好像春天永遠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當我捧起《論語》時,就好像坐在杏壇之下、白果樹旁,聽圣人諄諄的教導,如沐春風,心靈在激蕩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讓我學會了謙遜,知道了“見賢思齊”的內涵,懂得了人無完人、人人皆有閃光點的道理。在我自大、驕傲時能低下高傲的頭、彎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虛心向他人學習,讓我變得充實;發(fā)現他人的缺點,讓我學會了自省。
雖不為師,但老師的教學方法卻與我息息相關。圣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啟發(fā)誘導教學法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學會了學習。在我學習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時,我知道了應該如何應對,在什么情況下是向老師請教的最好時機,充分發(fā)掘了我的潛能,又讓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快樂。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讓我在學習中幾多埋怨的心結打開了。長期以來,我因為對數學缺乏學習的興趣而沒有學習的動力。在其他學科的成績在班內名列前茅時,唯有數學成績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為此,我痛苦過,也努力過,但付出之后的結果總不令人滿意,數學成了讓我恐懼的學科。在這種境況下,我步入了八年級,這時候我突然發(fā)現老師問我的問題我總能回答出來了,上課時也不再心情忐忑了。漸漸地,我有了主動學習數學的沖動,課堂上準確的回答,老師的表揚讓我的信心也足了(實不知我回答的問題都比別人的簡單)。成績竟然真的突飛猛進的上升。后來,當我問起老師他是怎么讓我這塊頑石開竅時,他只笑著說了一句話:當時你的底子有點差。我明白了······此時,我仿佛從老師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賢哉,回也。”我在學習與生活中的點滴進步,總能從老師或者家長那兒得到獎勵,有時雖只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也會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增強了我學習的動力。“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當我犯錯時,老師和家長又儼然像孔圣人一樣對我嚴加管教,受到應有的懲罰。句句嚴厲的話語會令我如醍醐灌頂,激活我內心深處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論語》,沒有讓我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打開《論語》,我就如穿越了時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壇邊、白果樹下,傾聽圣人的諄諄教導,那一句句話語如心靈的及湯滋潤著我的心田,凈化著我的靈魂。
《論語》,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書,謝謝你與我同行。
《論語》讀書筆記3
孔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致,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就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p>
第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明白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就是為了自我,這難道不就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持續(xù)愉快的情緒,做任何事就能夠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就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p>
第二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三個人一齊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必須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取他們的優(yōu)點來學習,如果就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我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薄备嬖V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yōu)缺點,重要的就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我的缺點?!边@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就應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內心的修養(yǎng);做人,就就應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應要假若發(fā)現了自我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務必得勇于改過,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fā)現;做人,就就應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tài)度來做事,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讀書筆記4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就是《論語》里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么,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就是說:幾個人在一齊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好處。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于改正就好??鬃泳统L寡宰晕疫@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以前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p>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就是說教師對自我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墩撜Z》引孔子的話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彼f,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樣敢當!我只但就是就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就是能夠這樣說的。
在《論語》里對以前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于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币馑季褪钦f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贊許他的潔凈,對他的過去不就應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向點綴裝扮著
孔子認為,學習務必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憂也?!币簿途褪钦f,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就是我們憂慮的。
透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tài)度,真就是得益非淺!
《論語》讀書筆記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的時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覺得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就是君子的風度嗎?
“論語”,有些人念成“論(lùn)語”,也有念成“論(lún)語”,小時候上學時,老師教我們說,就應念第二聲“論(lún)語”而不就是第四聲“論(lùn)語”,其實,也不能這么絕對,念第四聲“論(lùn)語”時,“論”就是“討論”的意思,“語”就是“對話”的意思,念第二聲“論(lún)語”時,“論”就是修改,“語”就是對話,即把很多對話修改起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上學時,老師教我們的(當然課本上也就是這么寫的),這句話就應翻譯成“學習并且經常溫習,不也就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此刻想想,這翻譯的好扯喲,并且邏輯上也講不通啊,誰說溫習功課就是一件高興的事??!其實“時”在古代很少當“經?!敝v,翻譯成“適當的時機”更好,而“習”呢,翻譯成“印證練習”更好,而不就是“溫習”。所以,按傅佩榮的觀點,這句話應翻譯成“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的時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
“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熬贝碣F族社會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領導,天子、諸侯、卿大夫,都稱為君。他們的子弟稱為“君子”。之后孔子把這個詞的詞義擴大了,指一種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種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間就把“子”當老師的稱謂了。
“朋友”,同一師門為“朋”,志同道合為“友”。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樣,志同道合才能稱之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階級敵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還有同性戀的意思,此刻很多詞都被用濫了。
《論語》讀書筆記6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開篇的這三句話,可以說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別解釋了??赡蠎谚壬鷧s是這樣解釋的:做學問,要隨時注意“時”和“習”,要隨時隨地學習。當你有進步時,能不愉悅嗎?你的學問沒有人能夠理解時,有個難得的知己來看你了,能不高興嗎?做學問的人,也可能一輩子沒人能了解你,那也不生氣,這樣的人不就是君子嗎?這樣的解釋,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層。
南懷瑾先生這樣解釋的原因是,原句第一個字“學”不能僅僅當作狹義的“書本學問”理解,而是要從人生修養(yǎng)上講起才行。也就是說,“學問是從人生
這倒又是一種新鮮的解讀方式。誰都知道,《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既然是語錄體,就很讓人習慣于把那一條條論述分開來獨立理解。這本來也不算錯,卻容易造成斷章取義。把“學”字理解成狹義的“書本學問”,就是斷章取義造成的。所以,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中所說的“學”,不是僅僅文章寫得好,也不僅僅是知識淵博,它還包括“做人好做事對”,哪怕一個人是文盲,但只要是會做人做事,就是有“學問”。這是南懷瑾把整部《論語》研究完后,用“整體觀”看待《論語》得出的結論。
為了證明自己把“學”字理解成“人生修養(yǎng)”的“學問”的正確性,南懷瑾先生還列舉了《論語》中子夏的話來證明自己的結論?!白酉脑唬嘿t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币馑际强吹胶玫娜司妥鹁此诩夷芙弑M全力愛家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放棄私心,對朋友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說沒讀過書,也一定說這人真有學問。這句話足以證明“學”不僅僅指“書本學問”。
正因為南懷瑾先生解讀《論語》與眾不同,他解讀《論語》的著作才命名為《論語別裁》。
他這個“別裁”不僅僅與現代人對《論語》的一般理解不一樣,而且特別與宋代以來朱熹學派的儒家學者對《論語》的注解不一樣。以朱熹為代表的宋代儒士們因為是以對“語錄體”的理解方式來理解《論語》,結果斷章取義,讓后人造成了對孔子思想的極大誤解。比如宋儒們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話時就出現了偏差。他們把“賢賢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馬上跟他學習,連女色都不能親近了”。把“色”字的“態(tài)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于近現代人攻擊孔子“違反人性”。他們還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讓近現代人攻擊孔子是“專制思想”,因為《論語》要人為皇帝全力服務嘛。孰不知,“君”在此應泛指為“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應給人辦事的人”。像這樣對孔子思想斷章取義的理解,還有很多處。
所以,南懷瑾先生說:“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沒有錯,是店員們搞錯的`,這要特別修正的?!爆F在,是到了真正復原孔子的“仁義”思想的本色的時候了。南懷瑾先生獨特的“經史相參”、“整體看待”式解讀能幫我們吹盡黃沙,淘出真金。
《論語》讀書筆記7
在個人工作繁忙,工作生活壓力大;整個社會比較浮躁的背景下,按照孩子老師布置讀《論語》,讀后自己的心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凈化,為人處世、學習教育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啟發(fā)。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文化學習。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币馑际呛⒆觽冊诩乙㈨樃改?,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話要講究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余力,就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由此可見,孔子認為在學習知識之前應先盡孝道,這也正好證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闭f的是為人要重義輕利,君子懂得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是小利。
孔子在政治統治上崇尚“為政以德”的思想。子曰:“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他。
在人品第一重要之后,要重視學習。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笨鬃诱J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币姷劫t人,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類似的毛病。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
總體而言,論語中有好的觀點,也有迂腐過時的觀點,我們要吸收其精華。
譬如綜上所述的孩子從小教育要將道德品質放在首位;學習要溫故而知新、不恥下問;為人要重義輕利;為政一方要實行德治,正人先正己等。
讀好書使人心靈凈化,讀好書使人類進步!
《論語》讀書筆記8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論語》。這不僅是儒家學說的經典,更是中華傳世名著。它章節(jié)簡短,以雍容典雅的語調簡潔凝煉的格言警句來表達深刻的思想,讓人們受益匪淺,也讓我感觸頗深。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孔子教育他的弟子,無論在家還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誠信,廣泛地關愛民眾,并且親近有仁德。做到這些以后,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來讀書學習文獻知識了。是啊,做事之前先要學會做人。作為教師,我們教育學生的時候不單單只教他們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做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教出品德高尚,成績優(yōu)異的好學生。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我們作為教師,要有一顆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們每天該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我們不平凡的人生價值。
《論語》讀書筆記9
《論語》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常讀常新。
攬《論語》全貌,我們不難發(fā)現夫子是那樣的可親可敬,童真的爛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體,堅毅的性格與隨和的態(tài)度共伴一生,嬉笑怒罵無不真摯自然。
《論語﹒八佾(音義)篇》所載: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3鲈唬骸岸?,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古代木舌銅質的吊鐘)?!边@段話大致的意思是,“儀地的一個官員想(通過夫子學生的介紹)見夫子,他說,凡大德之人來到此地,我還從來沒有未見到的。學生就把這個官員引見給夫子(注:可以肯定他們談的很投機),官員出來后說,你們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喪著臉,天下遺失道統已經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來向世人敲響警鐘的!”
當年的夫子和我們當下一樣,都處在社會的大轉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時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時代發(fā)出吶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為《論語》開篇三問而擊節(jié)——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初讀此文,頗有疑。問自己,學習怎么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呢?干巴巴的書本啃到何時?朋友來了好好招待,噢,還說的過去吧……如果別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誤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還要當做沒事人一樣,這可能嗎
重讀這段話,甘似飴。原來,在古代“學”和“習”是兩種功課,古人稱理論知識的受教掌握為“學”,生活實踐的訓練體驗為“習”,二者缺一不可,不僅學得理論,更要反復練習運用于實踐,“習”的古義是鳥的羽毛,當鳥兒學會飛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種怎樣的快樂???!
夫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庇终f,“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惫胖?,乃“禮、樂、射、御、書、數”,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書本。夫子的時代還沒有線裝書,“有教無類”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濫觴,使王公貴胄之學走入尋常百姓之中,學其藝、觀其性、察其道,在反復的教習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種怎樣的快樂?。?!
同樣,“朋”和“友”古義里也是兩個概念,“同門曰朋,同志為友”,當志同道合的同窗師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尋世間的真理,學問的要義,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澄懷觀道,玉宇清明。再來體會“人不知而不慍”,不會在為“誤解”而陷入煩惱執(zhí)著,夫子還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樣一個推己及人的胸懷,不正是夫子文質彬彬、謙謙君子的真實寫照嗎?!
再讀此篇,淡如水。這三問,好似人生三境,反復玩誦每每都有收獲,好比“詩無達詁”,意猶未盡,經過歲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發(fā)凸顯了。
夫子是可愛的——諷其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覺)“糞土之墻,不可圬(音烏,涂飾之意)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保贿€是音樂發(fā)燒友(在齊國聽到《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書呆子“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夫子是現實的——他教子說話辦事“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做過魯國的司法部長(大司寇),直抒自己的法治理想“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更有窮途落魄時,路人的哂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夫子更是中華先民在追求美好理想過程中實現人格升華的典范——“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聾發(fā)聵的呼喚和追問,化作中華民族獨有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氣質,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氣概,壯言壯志壯行,終成“萬世師表”,為后世景仰!
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生活已打下《論語》等儒學經典深深的烙印,許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成語多出于此,如見賢思齊、循循善誘、克己復禮、見義勇為、任重道遠、溫故知新、禍起蕭墻、當仁不讓……
夫子就是這樣一位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深邃而又質樸的人。往事越千年,重拾國學經典,重樹文化自信,中華兒女有足夠的智慧與底蘊實現自己的百年復興夢!再讀《論語》,木鐸鏗鏗,聲猶在耳——
這是一位慈悲老人的諄諄教誨,頁頁叮嚀。這是中華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浩嘆……
《論語》讀書筆記10
我不知古人所說的“半本《論語》治天下”是否用了夸張的手法,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論語》威力非同一般。它對我們的影響是那么的深,即使今天,它的印象里還不小,因為《論語》的條條框框早就滲進了我們祖先的骨髓之中。
還記得小學二年級時首次背《論語》中的內容,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皽毓识隆薄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當時僅限于背誦而已,要說有什么理解,當首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了,因為當時認為朋及親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里的親戚來,很多時候都會給我?guī)c零食或玩具什么的,這個當然要樂了。加之當時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便認定它就是真理。對“溫故而知新”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當時您要是讓給說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從心底里真是不明白——一本語文書就那么幾個字,你再怎么翻,也不會蹦出一個新的生字來,怎么溫古,怎么知新啊?什么叫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都是知道???當然隨著對通假字的認識,這個解釋就沒了,但理解嘛,還是用困難的。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賣弄,當時去父親跟前背誦,背完后順便賣弄了起來,把自己的理解大講特講,不料父親卻用我背的東西給我反講了起來。當然我是迷迷糊糊聽完的,因為我還是不理解。
二八年級之后的一年,不知是語文書被詩詞給占了還是我忘了,腦中沒有《論語》的記憶。四年級一篇魯迅的《孔乙己》又讓它回到了我的視線。那時的影響是什么之乎者也的東西都出自于它,書呆子也出自于它。便從感情上有點小討厭孔子和《論語》了。
對《論語》的感情,很對時候像對父母的感情,總在變化,而且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變化。小學時自我意識不是那么的強,所以對《論語》的感情也是隨著書本而變化。等上了初中,學了古代史算是對《論語》有了初步的認識,覺得一本書能被那么久的當做行為準則,的卻不易。加上初中語文書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論語》內容,對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點吧。但總得來說還是以做人出事準則為準。
等到了高中,終于有機會讀了全本《論語》,由于高考的緣故,讀的不是很認真,所以讀完后能記住的還是那么幾句,也談不上有什么理解。
本學期,相對于高中有了更多時間去看書,所以便又找到《論語》看了一下。
《論語》整本書以孔子教導學生時對話的言語記錄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學生如顏回,曾參,子路等人的言語記錄。章節(jié)內容比較雜亂,每一篇不會固定講什么。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話而來,如“學而篇”就是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得來的。雖說章節(jié)雜亂,但在書中處處見仁,時時見禮,義也多多,情也不少。
孔子對人的尊崇,是甚于于一切的,比如他說“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如禮何?”“茍志于人矣,無惡也”。同時他對仁的講解,也有許多不同,這點主要是踐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對司馬牛和樊遲子宮就給出了不同的說法?!墩撜Z》中關于仁和禮的研究實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實在沒法繼續(xù)說下去,所以這里我選了一個小點來說明一下——它就是《論語》中的情。
子路在論語中和孔子的對話不少,雖然孔子對他的評價不如顏回他們好,如孔子說“由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但師徒之情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行。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在老師落寞的時候還能跟著老師,而且能夠把心中不快當面告訴老師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讓顏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說了回是終日不違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畢竟子路實在老師落寞的時候去給老師發(fā)脾氣嘛!但后面他在老師發(fā)達的時候又去找老師麻煩了。書中這樣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是當時衛(wèi)靈公的夫人,把持朝政??鬃右娏怂?,子路就不高興了,因為他認為老師的行為與他的言行不符。當然,孔子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發(fā)誓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于是他便不斷的說“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當的話就讓天來討厭我吧。今天我們是可以隨便發(fā)誓而不怕誓言兌現,可孔子那個年代是怕的啊。這是多么好的師生關系。今天誰還敢去說
自己的老師行為不當啊,至少為了可憐的學分也不會。又有幾個老師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對著一個自己的學生去做發(fā)誓那樣的是呢?當然,當著媒體他肯定會,作秀嘛。
總之《論語》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很有我們值得作為一個經驗而避開的地方,因能力有限,就不從大處著手,到此為止就行了。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鑒。下面請看論語學習方法的句子!希望大家喜歡!
論語學習方法的句子1
【勤思與樂學】
最有效的讀書學習方法:“勤思”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若不加思考,學得越多,可能受蒙蔽越深,此就是所謂百無一用的書呆子。
只有在學習中思考,思考中學習,才能明辨真?zhèn)?,然后去偽存真,為己所用?/p>
如果只思考而不學習,就不能汲取前人的知識養(yǎng)分,疑惑也不能得解,此種人可謂百思不如一學。學習中的“思”,要注重獨立思考。
最明智的學習態(tài)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強弱,獲得的知識有先后。
但能力、智力都不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學習上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人非圣賢,孰能都懂?
不知者不可怕,不知而裝知者才真正可怕,所謂害人害己呀。
引導學生最好的學習方法:“樂學”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
作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然,興趣愛好持續(xù)的時間有長有短,特別是小學生,興趣愛好還容易轉移,今天喜歡這樣,明天又喜歡那樣。
教師要引導其形成自覺而快樂的學習行為和心理,這是最理想的教學,學生會在“學習——興趣——成功快樂——更有興趣——更成功快樂”的循環(huán)過程中不斷成長。
【誨人與自省】
教師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教師是特殊的職業(yè),在今天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特別需要終身學習,永不滿足。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的大腦里唯有不斷有活水注入,才能保證其教育教學有生命的活力。
“誨人不倦”,永遠是教師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不要在學生面前有絲毫的厭煩之情和工作倦怠之意。
因為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可能傷害學生脆弱的心理,甚而影響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教師要永遠做好學生幼小心靈的守護神。
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法:“啟發(fā)”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边@可能是中國,也是世界開展“啟發(fā)式”教學的最早言論。
教師課堂上要注重對學生的啟發(fā)、引導,其效果最佳應是在學生的憤、悱狀態(tài)。
教師要有意識地使學生逐漸進入憤、悱狀態(tài),讓學生真正地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最嚴格的自我教育者:“一日三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就領會了其老師思想之精髓,一生盡心盡力做事,將每一件事能做得圓滿,做個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真誠地對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及時溫習、領會老師所授的知識,使其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作為古人,每天都能多次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對得起自己的工作,不辜負別人的重托;對得起朋友,不辜負朋友的信任;對得起老師,不辜負老師的教誨。
曾子也大概能算得上那個時代自我反省最深刻的人了。
【仁與愛】
最早倡導教學民主者:“當仁,不讓于師”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孔子倡導在“仁”面前不分師生,一律平等,學生不要因為年齡小而謙讓老師;反對學生對老師的盲目服從,不贊成“對吾言無所不悅”的態(tài)度,主張“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由此可知,孔子非常關注年輕一代的成長,并對他們寄予很大的希望。
最忠實的教育工作者:熱愛學生,忠于教育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因為熱愛學生,自己就能不為他們任勞任怨嗎?忠于教育這項事業(yè),自己能不對學生諄諄教誨嗎?
孔子三十歲開始授徒講學,一直到了七十二歲離開人世,為了他自己鐘情的教育事業(yè),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孔子一輩子追求人生之完善完美,追求自己健全之人格,并且每十年,就能躍上一個新的臺階,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到了七十歲時終于達到了人生道德修煉的最高境界,成為千古一人的萬世師表。
論語學習方法的句子2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薄?論語·子罕>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3、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5、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薄?論語·公冶長>
6、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論語·為政>
9、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薄?論語·雍也>
1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論語·為政>
1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論語·述而>
1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薄?論語·憲問>
17、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論語·子罕>
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薄?論語·學而>
20、子曰:“當仁,不讓于師?!薄?論語·衛(wèi)靈公>
21、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薄?論語·衛(wèi)靈公>
2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2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薄?論語·里仁>
24、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薄?論語·衛(wèi)靈公>
2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鲎?論語·子路>
26、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薄?論語·述而>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28、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2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3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3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3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3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論語·為政>
35、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薄?論語·衛(wèi)靈公>
36、子曰:“有教無類?!薄?論語·衛(wèi)靈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