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讀后感,500字
外國人常說,沒去過長城與故宮,就等于沒來過中國;有中國人說,如果不了解春秋戰(zhàn)國歷史,就不算真正的炎黃子孫。
之所以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是因為我們的中華文化成形于并且膨脹于歷時550年的春秋戰(zhàn)國。
翻翻我們的書本,一鼓作氣、不自量力、老馬識途、假道伐虢、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負荊請罪、竊符救趙、毛遂自薦、唇亡齒寒、遠交近攻、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這些膾炙人口的成語,都是出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有人說,中國三分之二的成語,出自春秋戰(zhàn)國。
雖然言過其實,但可以說,我們讀歷史,講文化,如果不了解春秋戰(zhàn)國,那么一切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春秋時代的特色,概括起來就兩個字,一個是“亂”,一個是“霸”。
周天子對天下失控,所以就會“亂”。
正因為“亂”,所以需要“霸”來維持秩序。
但正因為大家都想要“霸”,所以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諸侯旗。
霸中有亂,亂中有霸,亂得精彩紛呈,霸得波瀾壯闊。
戰(zhàn)國時代的特色,概括起來也是兩件事,一個是“你爭我戰(zhàn)”,一個是“變法求賢”。
從春秋到戰(zhàn)國,戰(zhàn)爭規(guī)模越來越大,從幾千、幾萬人到幾萬、幾十萬人。
戰(zhàn)得恢宏,爭得驚人。
黃河水,浪淘沙。
當弱小諸侯被一個個淘汰時,有見識的諸侯國便開始革新變法,由弱變強,由小強到大強;便開始求賢用賢,由敗轉(zhuǎn)勝,由小勝到大勝。
因為有“你爭我戰(zhàn)”,所以才有“變法求賢”;因為有“變法求賢”,所以勝利理所當然、失敗也理所應該。
因為有“你爭我戰(zhàn)”、“變法求賢”,所以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這些形成于春秋末和戰(zhàn)國時的不同流派爭芳斗艷、各顯其能。
到底何種觀點最適宜
何種思想被推廣
春秋戰(zhàn)國的舞臺一一檢驗。
如何自立,如何求強
如何避禍,如何消災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著許許多多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這些辦法,對任何時代的人們處世、立業(yè),都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折射出的仁、義、信精神,閃爍出的禮、智、勇光芒,為萬世稱道,從某種角度說,更為今人所慚愧。
正因為此,歷經(jīng)數(shù)年,作者撰寫了長篇歷史紀實小說《春秋戰(zhàn)國》。
它以《左傳》、《國語》、《史記》、《戰(zhàn)國策》和當今考古發(fā)現(xiàn)為素材,并借鑒了《東周列國志》和一些民間傳說情節(jié),經(jīng)反復查驗、構思,創(chuàng)作、撰寫而成。
相比同類歷史小說,本書除了是正統(tǒng)的、唯美的、完整敘述春秋戰(zhàn)國主要事件的歷史小說外,還有以下幾項特點: 一是注重內(nèi)涵。
作者是《讀者》雜志簽約作家,寫小品文20余年,有一股嚴謹、求實的精神,現(xiàn)今把這部百萬字長篇小說當成了千字小品文來寫,在注重觀賞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藝術性、思想性。
在注重內(nèi)涵的基礎上,同時注重可讀性。
撰寫本書時不像一些娛樂性小說盲目、任性和隨意,而是努力將這部書寫成精品、力作和佳篇。
二是注重史實。
作者是山東的一名文化工作者,這些年先后到過河南、湖北、湖南、陜西、山西、浙江、重慶、江蘇、安徽、甘肅、內(nèi)蒙、寧夏、江西、福建、河北、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認真參觀那兒的博物館,領略當?shù)氐纳剿惋L情,努力讓本書所涉及的人物形象、歷史情節(jié)、人文地理、風土人情基本符合史實。
在注重史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精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故事很多,本書只留下精髓,放棄一切平淡和低俗。
三是注重邏輯。
作者曾被評為《演講與口才》雜志創(chuàng)刊20周年最優(yōu)秀作者,寫過數(shù)百篇演講口才、做人處世、組織行為、政壇風云類的文章,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智慧恰恰是集中體現(xiàn)在這些方面。
作者在處理故事情節(jié)、構思人物對話時,不是海闊天空、恣意而為,而是讓其合情合理并且新穎獨到。
在注重邏輯的基礎上,特別注重流暢。
把一部時跨500余年的歷史寫成一部系統(tǒng)小說,確實有點兒難度。
為此作者動了很多腦筋,讓一個個諸侯國都有了各自鮮明特色,讓君主、政客、將軍、說客、刺客、壯士、美女、平民、少兒等一個個歷史人物出場簡短而且有力。
整部小說,沒有生拼硬湊,而是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段與段緊密相接,看了這段想看下一段。
撰寫長篇史實小說《春秋戰(zhàn)國》的指導思想是:在尊重歷史、交代清楚的基礎上,方便今人閱讀和理解。
所以在人名處理上,按今人習慣,姓加名或氏加名,如“姜小白”,而不是古書中出現(xiàn)的“小白”。
在人名處理上,還尊重今人熟悉的稱呼,如姜小白做了國君后,本小說改用“齊桓公”這個人物稱謂。
雖然“齊桓公”是其逝后謚號,但依照當今流行文法,使用“齊桓公”。
不過在小說的人物對話中,齊桓公生前,不出現(xiàn)“齊桓公”,在其逝后才在人物對話中出現(xiàn)“齊桓公”。
求有關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寫一篇100字左右的感想
成語“大公無私”意思是為了公眾的利益,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這是對一個人的寬闊胸襟的描述。
這個成語來自春秋時期的故事。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最合適了。
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
你為什么還要推薦他呢
” 祁黃羊回答道:“你只問我什么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并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后。
替那里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xiàn)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法官。
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
你怎么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
” 祁黃羊說:“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并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贊祁黃羊。
孔子說:“祁黃羊說得太好了
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
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 中國還有句古話說“薦賢不避仇,舉賢不避親”,意思是在為國家推舉賢才的時候,不考慮這個人跟自己的親疏關系,只要對國家有好處就可以。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就可以被稱為“大公無私”的人。
戰(zhàn)國故事讀后感
讀完《戰(zhàn)國故事》這本書后,我了解了很多兵法,也知道了很多典故,更了解了許多書里的人物。
如足智多謀的孟嘗君、平原君、藺相如、孫臏等,他們總是能在緊急關頭想出妙招,解決問題。
書里還有許多能征慣戰(zhàn)的大將軍,如燕國的樂毅、秦國的白起、趙國的廉頗等,他們在戰(zhàn)場上帶領軍士奮勇拼殺,毫無懼色,攻下了一個個城堡,取得了一個個勝利。
中國的歷史故事是多么悠久、多么深厚,那么多的歷史人物,真是讓我感到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可當你走進故事當中,用心細細品味中國5000年的歷史時,你就會覺得這些故事和人物中蘊藏了許多道理,讓你百看不厭,在陶醉在緊張、精彩的故事中時,更加喜歡上中國的歷史,也更為今天的中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戰(zhàn)國故事讀后感400字
戰(zhàn)爭:春秋無義戰(zhàn),最典型的為利益而戰(zhàn)。
騎兵淘汰戰(zhàn)車政治:春秋戰(zhàn)國是奴隸時代向封建時代過渡的階段,在各個方面對后世有深切的影響文化:百家爭鳴生活:鐵器淘汰青銅器 只知道這些了
春秋戰(zhàn)國文化文學錄讀后感
中國儒家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經(jīng)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歷史的史書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后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 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東周一開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zhàn)爭頻仍。
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并,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qū)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而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就可以稱霸,先后出現(xiàn)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5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
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現(xiàn)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zhàn)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于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xié)議,戰(zhàn)火暫時得以平息。
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fā)霸權之爭。
春秋時代的中后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nóng)具的應用,經(jīng)濟有了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私田的開發(fā)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
在一些諸侯國的內(nèi)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
公元前453年晉國出現(xiàn)了韓、趙、魏三家大戶,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
于是,七雄并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zhàn)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時期之后是戰(zhàn)國時期代。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
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
現(xiàn)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讀后感春秋故事400個字
大家都知道,春秋是個亂世,前幾天,我讀了《春秋故事》一書,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春秋時期一段段歷史,一個個故事。
其中,“千金一笑”這個故事讓我印象很深。
“千金一笑”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兩千七百多年以前。
那時的周幽王不理朝政,只顧吃喝玩樂,還十分好色。
有個大臣叫褒王向,他勸天王好好管理國家,愛護百姓,不要如此放蕩。
周幽王聽了大怒,把褒王向下了監(jiān)獄。
褒王向的家人知道褒王向放不出來了,便為大王找了一位美女,把她歸入褒家,娶了個名字叫褒姒。
褒家將她送到了宮中。
周幽王見褒姒如此動人,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
他馬上放了褒王向,可褒姒不喜歡宮中的生活,自從進宮她一直沒有笑過。
周幽王便下令:誰能讓娘娘笑起來,賞誰一千兩金子。
后來就有了“烽火戲諸侯”一幕。
這只其中一個小故事。
如果你想了解后來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去每一本《春秋故事》,林漢達著,它一共編入24個故事,它不會讓你失望的。
讀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后有和結論 求你們了,我一定重謝謝謝
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選拔得到人才是一個國家第一要務不進則退,勵精圖治,只要稍有閃失,就可能被亡國做人一定要英明明智,否則無法從眾多說客中聽出真正的利害關系,無法辨別忠奸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故事
息夫人, 春秋時期息國國君的夫人,出生于陳國(今河南淮陽縣)的媯姓世家,又名息媯,因容顏絕代又稱為桃花夫人。
前人有詩云:桃花夫人好顏色/月中飛出云中得/新感恩仍舊感恩/一傾城矣再傾國/息夫人初到息國時,息國的國力已是衰弱不振。
見君候整日沉湎于酒色,疏于政事,她憂國憂民之心寤寐不忘,就變著法兒規(guī)勸息侯勤于朝政,親賢士,遠群小,獎耕戰(zhàn),興農(nóng)商。
息侯聽了夫人的勸導,使息國慢慢地走上了自強的道路。
公元前684年,息夫人回陳國探親,路過蔡國,順便去探望為蔡侯夫人的姐姐,誰知蔡侯竟在接風的宴席上調(diào)戲息夫人。
息夫人盛怒之下回到了息國,將此事告訴了息侯。
息侯與楚文王密謀圖蔡,楚國出兵俘虜了蔡侯。
蔡侯則設計報復息侯。
他極力向楚王稱贊息夫人的美貌,好色的楚王以武力將息夫人搶去作為夫人,息侯被楚王安置在汝水,封其食十家之邑,使守息祀。
息侯岔郁而死,息國自此滅亡。
息夫人終日懷念故國,牽掛息侯,雖為楚王生了兩個兒子,但三年不語,最終自盡而死。
后人為紀念她,在漢陽城外桃花洞上修建了一座桃花夫人廟。
就連曹雪芹在《紅樓夢》里也引詩嘆道: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詩人宋之問曾感嘆道:可憐楚破息/腸斷息夫人/乃為泉下骨/不作楚王嬪/楚王寵莫盛/息君情更親/情親怨生別/一朝俱殺身/。
息縣《縣志》中還有人為她撰寫了生平,立了傳記碑文,1984年6月,在息縣縣委招待所還出土了清同治年間的息夫人辨證碑。
息縣城關還新建有息夫人塑像,以示紀念。
至今,息縣一帶還流傳著掛燈勸息侯及三年不語的故事。
其他和息夫人有關的詩詞:杜牧《題桃花夫人廟》細腰宮里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
至竟息亡緣底事
可憐金谷墜樓人。
劉長卿《過桃花夫人廟》寂寞應千歲,桃花想一枝。
路人看古木,江月向空祠。
云雨飛何處,山川是舊時。
獨憐春草色,猶似憶佳期。
王維 《息夫人》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賞析】中國古典詩歌,包括唐詩在內(nèi),敘事詩很不發(fā)達。
特別是近體詩,由于篇幅和格律的艱制,更難于敘事。
但在唐詩發(fā)展過程中,有一個現(xiàn)象值得注意,即其中某些小詩,雖然篇幅極為有限,卻仍企圖反映一些曲折、復雜的事件;如果對這些事件推根求源,展開聯(lián)想,則似乎要有相當篇幅的敘事詩才能敘述得了。
象王維這首五絕就是這樣。
息夫人本是春秋時息國君主的妻子。
公元前680年,楚王滅了息國,將她據(jù)為己有。
她在楚宮里雖生了兩個孩子,但默默無言,始終不和楚王說一句話。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說不要以為你今天的寵愛,就能使我忘掉舊日的恩情。
這象是息夫人內(nèi)心的獨白,又象是詩人有意要以這種弱小者的心聲,去讓那些強暴貪婪的統(tǒng)治者喪氣。
“莫以”、“能忘”,構成一個否定的條件句,以新寵并不足以收買息夫人的心,反襯了舊恩的珍貴難忘,顯示了淫威和富貴并不能徹底征服弱小者的靈魂。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舊恩難忘,而新寵實際上是一種侮辱。
息夫人在富麗華美的楚宮里,看著本來使人愉悅的花朵,卻是滿眼淚水,對追隨在她身邊的楚王始終不共一言。
“看花滿眼淚”,跟后來杜甫“感時花濺淚”的寫法差不多。
由于這一句只點出精神的極度痛苦,并且在沉默中極力地自我克制著,卻沒有交待流淚的原因,就為后一句蓄了勢。
“不共楚王言”,是在寫她“滿眼淚”之后,這個“無言”的形象,就顯得格外深沉。
這沉默中包含著人格的污損,精神的創(chuàng)痛,也許是由此而蓄積在心底的怨憤和仇恨。
詩人塑造了一個受著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婦女形象。
在藝術上別有其深沉動人之處。
王維寫這首詩,并不單純是歌詠歷史。
唐孟棨《本事詩》記載:“寧王憲(玄宗兄)貴盛,寵妓數(shù)十人,皆絕藝上色。
宅左有賣餅者妻,纖白明晰,王一見屬目,厚遺其夫取之,寵惜逾等。
環(huán)歲,因問之:”汝復憶餅師否
‘默然不對。
王召餅師使見之。
其妻注視,雙淚垂頰,若不勝情。
時王座客十余人,皆當時文士,無不凄異。
王命賦詩,王右丞維詩先成,云云(按即《息夫人》)。
……王乃歸餅師,使終其志。
“對照之下,可以看出,王維在短短的四句詩里,實際上概括了類似這樣一些社會悲劇。
它不是敘事詩,但卻有很不平常的故事,甚至比一些平淡的敘事詩還要曲折和扣人心弦一些。
這種帶”小說氣“的詩,有些類似折子戲,可以看作近體詩敘述故事的一種努力。
限于篇幅,它不能有頭有尾地敘述故事,但卻抓住或虛構出人物和故事中最富有沖突性、最富有包蘊的一剎那,啟發(fā)讀者從一鱗半爪去想象全龍。
這種在抒情詩中包含著故事,帶著”小說氣“的現(xiàn)象,清人紀昀在評李商隱的詩時曾予以指出。
但它的濫觴卻可能很早了。
王維這首詩就領先了一百多年。
只不過王維這類詩數(shù)量不能和李商隱相比,又寫得比較渾成,濃厚的抒情氣氛掩蓋了小說氣,因而前人較少從這方面加以注意。
《題息夫人廟》清 鄧漢儀楚宮慵掃眉黛新,只自無言對暮春。
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息夫人,春秋時息國國君的夫人,出生于陳國(今河南淮陽縣)的媯姓世家,又名息媯。
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息媯出嫁路過蔡國,蔡侯獻舞以其與自己的夫人是姊妹,迎至宮中款待。
款待時蔡侯行為輕佻,息侯聞之大怒,設計報復。
派使者往楚國,慫恿楚文王出兵假攻息國,息再向蔡國求救,誘其出兵。
9月,楚兵于莘地(今汝南縣境)戰(zhàn)勝蔡國,俘虜蔡侯。
蔡侯亦設計報復息侯,向楚王稱贊息媯容貌極美。
楚王來到息國,設宴答謝息侯,乘機以武力將息媯搶去,作為夫人。
息媯入楚宮3年,生了兩個兒子,即堵敖和成王。
但不愿說話。
楚王問她是什么緣故,她回答說:“我一個女人,伺候兩個丈夫,即使不能死掉,又有什么話可說的
”楚王道:“這都是蔡侯的過錯,我當為夫人報仇。
”于是興兵攻打蔡國。
文王死后,令尹子元心懷不軌,于魯莊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在息夫人的宮旁建造新館,每天歌舞奏樂。
息夫人哭著說:“先君讓人歌舞是用來演習戰(zhàn)備,征伐諸侯的。
今令尹不用于仇敵,而用與未亡人(未亡人”古代寡婦自稱)之身旁,不是很奇怪嗎
”侍人將夫人的話轉(zhuǎn)告子元。
子元說:“夫人不忘仇敵。
我反倒忘了。
”是年秋,率戰(zhàn)車600輛進攻鄭國,但不勝而歸,反而假報戰(zhàn)績,住進王宮,誘惑息夫人。
魯莊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斗射師斗廉勸阻,子元不聽,反把斗廉抓起來。
息夫人派侍人密奏楚成王。
秋天,申公斗班殺死子元,斗轂於菟接替子元為令尹,從而緩和了楚國的危難。
后人為紀念她,在漢陽城外桃花洞上修建一座桃花夫人廟。
關于息夫人的事跡,《左傳》、《史記》等書中都有記載。
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她的許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