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 符讀書城南 譯文
符讀書城南 fú dú shū chéng nán ?。ǚ喉n愈之子在城南家中粗大戶的兒子符)是韓愈著作中的一個名篇,屬“戒子書”。
木之就規(guī)矩,在梓匠輪輿zài zǐ jiàng lún yú 。
梓匠(木匠) 輪輿(車匠)。
(《孟子·盡心》:“梓匠輪輿,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
”) 木材能按照圓規(guī)曲尺最成器具,是因為木工和輪輿匠人的辛勤勞動;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人之能夠成才,是因為飽讀詩書。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是講勤奮的名句 詩書中的知識只有勤奮才能獲得。
不勤奮肚子里就空虛。
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
賢愚同一初:聰明、愚蠢同當初一樣 人之初生,學力都是一樣的,并無賢愚之分, 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
suǒ rù suì yì lǘ 。
所入遂異同:環(huán)境、地位不同 由于有的不能勤學,所走的門徑也就不同, 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兩家生子時一樣聰明, 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
電視劇《紀曉嵐》,其中有一段就是和珅和紀曉嵐以魚為題,出口成章,互相提問,紀曉嵐問和珅“同隊魚”典出何處,和珅答道:典出韓愈《讀書城南》詩,“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
年歲稍大,在一起玩耍嬉戲,就像一個隊里的魚群一樣。
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
相疏:有差別 到十二三歲,各人表現(xiàn)出來的就稍稍不同。
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
乖張:不順;不相合。
到二十歲,就變得差別很大,像一條污渠映在清溝中一樣 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到三十歲,人已長成,區(qū)別如龍和豬一樣―――原因就在于勤學與否。
一龍一豬成語 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
bù néng gù chán chú 。
蟾蜍:即癩蛤蟆,意無大發(fā)展 飛黃騰達的成語出處 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
yī wéi mǎ qián zú , biān bèi shēng chóng qū 。
馬前卒:舊時在馬前吆喝開路的兵卒差役。
現(xiàn)在比喻為人奔走效力的人。
受人支使或被鞭打 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
tán tán 潭潭:深廣 潭 tán 水深之處 王公宰相,住豪華的府第。
潭潭,深邃貌。
后因以潭府尊稱他人的居宅。
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
yú 金璧雖重寶,費用難貯儲。
jīn bì suī zhòng bǎo , fèi yòng nán zhù chǔ 。
黃金璧玉雖是重寶,難以儲藏, 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余。
學文藏在自己的身上,身在就用之有馀。
君子與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鉏。
chú 不見三公后,寒饑出無驢。
文章豈不貴,經(jīng)訓乃菑畬。
zī shē 。
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
huáng lǎo wú gēn yuán , zhāo mǎn xī yǐ chú 。
積水池里的水沒有源頭,早晨還滿滿的,晚間就干涸了。
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jīn jū二聲 。
1939年5月20日,黨中央干部教育部在組織部大禮堂召開在職干部學習動員大會,在此次會上講道:“韓愈說:‘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所以只要是人而不愿做牛馬,就要學習。
”引用韓愈的兩句詩作為正面觀點進行勸學,號召干部們努力讀書、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
人不懂得古今之事,就像牛馬穿著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 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
將深陷于不義之地,還想什么得到名譽。
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
shí qiū jī yǔ jì , xīn liáng rù jiāo xū 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
卷起來,舒展開 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
jū zhū 恩義有相奪,作詩勸躊躇。
chóu chú 本篇的主要意思是說:人的成才全在于后天接受教育,孩子小時候沒什么不同,有的孩子努力學習,肚子里就有學識。
學與不學使他們逐漸分化成“龍”或“豬”,日后的發(fā)展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別。
金玉雖貴重,但是不禁花用,而學問卻可以隨時應用而任你享用終生……
韓愈的“符讀書城南”中的“恩義有相奪”是什么意思。
請指教。
特立獨行,落阱下石【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fā)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解釋】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同“落井下石”。
【示例】毫無疑義,他是誤解了牛祚,以為對方在落阱下石。
2、動輒得咎【出處】唐·韓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學解》:“然而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
跋前躓后,動輒得咎”。
【解釋】輒:即;咎:過失,罪責。
動不動就受到指責或責難。
【示例】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的老師特別是班主任的工作該有多么難做,整日如履薄冰,動輒得咎。
3、雜亂無章【出處】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雜亂而無章。
”【解釋】章:條理。
混亂而沒有條理。
【示例】 救火車開不進狹窄的弄。
水桶拿不出許多。
往來取水只是雜亂無章的一陣胡鬧。
(葉圣陶《一桶水》)4、佶屈聱牙【出處】唐·韓愈《進學解》:“周浩殷盤周浩殷盤(《指《書經(jīng)》中的商周書),,佶屈聱牙。
” 【解釋】佶屈:曲折;聱牙:不順口。
指文章讀起來不順口。
【示例】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謂直譯的文字,寫得佶屈聱牙。
(鄒韜奮《經(jīng)歷·課外閱讀》)5、俯首帖耳6、搖尾乞憐【出處】: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解釋】俯首帖耳:耷拉著耳朵。
形容卑屈馴服的樣子。
【示例】他們習慣于猛于虎的官威,以為老百姓只要一加威嚇,便自會俯首帖耳,搖尾乞憐。
(郭沫若《少年時代·反正前后》) 7、不平則鳴【出處】韓愈《送孟東野序》一文。
此文開宗明義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解釋】”不平則鳴”是什么意思呢
關(guān)鍵在于“不平”一詞的內(nèi)涵。
錢鐘書先生在《詩可以怨》一文中說:“韓愈的‘不平’和‘牢騷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憤郁,也包括歡樂在內(nèi)。
”也就是說,“不平”是指人們的心靈處于不平靜的狀態(tài),產(chǎn)生喜怒哀樂各種感情。
錢先生這個解釋是很有見地的,它糾正了以往一些對“不平”狹隘理解。
不過韓愈所說的“不平”并不限于人的感情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在錢先生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辨析。
“平”,是指平常、平靜、平衡、平凡等;“不平”則是指異乎尋常的善,既可指事物受到壓抑或推動,也可能事物處于發(fā)展變化,或充滿矛盾的善。
總之“不平”所指甚廣,并不指逆境。
“不平則鳴”應是指自然、社會與人生當處于不尋常的狀況之中,一定會有所表現(xiàn)。
現(xiàn)多指“對不公平的事情表示憤慨”。
或指遇到“不平的事,發(fā)出不滿的呼聲。
”【示例】不平則鳴,看看現(xiàn)實的情況,難怪學生們厲聲疾呼——革命,救國。
(楊沫《青春之歌》8、虛張聲勢【出處】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淄青、恒冀兩道,與蔡州氣類略同,今聞討伐元濟,人情必有救助之意。
然皆暗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
”【解釋】張:鋪張,夸大。
假裝出強大的氣勢。
指假造聲勢,借以嚇人。
【示例】對手只是虛張聲勢,不必害怕。
9、一龍一豬【出處】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
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 【解釋】一是龍,一是豬。
意思是說人在幼時大致沒有什么區(qū)別,而學問的深淺由年長而不同,于是有了一龍一豬的差別。
現(xiàn)比喻同時的兩個人,一個賢,一個不肖,高下判別極大。
【示例】他們兩兄弟一個是將軍,一個成了土匪,可謂一龍一豬。
10、飛黃騰達【出處】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
” 【解釋】飛黃:傳說中神馬名;騰達:上升,形容駿馬奔騰飛馳。
引伸為發(fā)跡,宦途得意。
比喻驟然得志,官職升得很快。
現(xiàn)多用于貶義。
【示例】他講過種種培植新政人才的講習班和訓練班,雖然結(jié)果沒有一項使他(沙汀《防空》)11、旋乾轉(zhuǎn)坤【出處】 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陛下即位以來,躬聽親斷,旋乾轉(zhuǎn)坤。
”【解釋】旋乾轉(zhuǎn)坤比喻從根本上改變社會面貌或已成的局面。
也指人魄力極大。
【示例】我是不相信文藝的旋乾轉(zhuǎn)坤的力量的,但倘有人要在別方面應用他,我以為也可以。
譬如“宣傳”就是。
(魯迅《三閑集·文藝與革命》)12、再接再厲【出處】唐·韓愈《斗雞聯(lián)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 【解釋】 再:繼續(xù);接;接觸;厲:磨快。
指公雞相斗,每次交鋒以前先磨一下嘴。
比喻繼續(xù)努力,堅持不懈。
【示例】 “上級表揚了你們搞武器的勇敢行為,希望你們再接再厲。
” (知俠《鐵道游擊隊》) 13、坐井觀天【出處】莊子在《秋水》中寫了一個“井底之蛙”的故事。
韓愈在他的《原道》中寫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意思是說,坐在井里觀察天空,就會覺得天很小很小。
其實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緣故。
由這兩篇文章便有了兩個意義相近的成語——“井底之蛙”和“坐井觀天”。
【解釋】井底之蛙”用來諷喻那些見識狹窄、短淺,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識大局的人。
“坐井觀天”形容眼界狹小,所見有限。
【示例】我們要與外面的世界多交流,不要坐井觀天。
14、蠅營狗茍 【出處】詩經(jīng)》的《小雅》部分,有一首題為《青蠅》的詩,共三節(jié),每節(jié)都以“營營青蠅……”起句。
營營,形容往來頻繁之狀;青蠅,是蠅類中最惹人厭惡的綠頭蒼蠅;詩人把播弄是非、顛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蠅。
形容貪賄舞弊、爭逐微利的卑劣人物,稱之謂“蠅營”,說他們好比營營往來的青蠅一般,討厭之至。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他的《送窮文》中說:“蠅營狗茍,驅(qū)去復還。
”他在“蠅營”之后添了“狗茍”二字,此成語就此流傳。
【解釋】狗,是形容茍且、貪得、善于偷偷摸摸,用來和可厭的青蠅并列。
“蠅營”和“狗茍”二字均同音,在字面上組合得較巧妙。
比喻為了追逐名利,不擇手段,象蒼蠅一樣飛來飛去,象狗一樣的不識羞恥。
【示例】他們整日忙忙碌碌,蠅營狗茍,胸無大志。
15、.駕輕就熟【出處】 唐·韓愈《送石處士序》:“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后也。
”【解釋】王良、造父,古代兩個善于駕車的人。
趕著裝載很輕的車子走熟悉的路。
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
【示例】這份工作對他來說,可謂駕輕就熟。
16、貪多務(wù)得17、細大不捐【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貪多務(wù)得,細大不捐。
” 【解釋】貪多務(wù)得,貪:求多;務(wù):務(wù)必。
貪多務(wù)得,原指學習上務(wù)求盡多地獲得知識。
后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并務(wù)求取得。
細:微,小;捐:舍棄。
細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拋棄。
形容包羅一切,沒有選擇。
【示例】 我們要學會取舍,不能貪多務(wù)得,細大不捐。
18、【無理取鬧】 【出處】唐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詩:“鳴聲相呼和,無理祇取鬧。
”【解釋】 原謂蛙聲只是沒來由地喧鬧。
后以“無理取鬧”指人沒道理地吵鬧。
【示例】他跑到廠長那里無理取鬧。
19刺刺不休【出處】 唐·韓愈《送殷員外序》:“持被入直三省,丁寧顧婢子,語刺刺不能休。
”【解釋】刺刺:多話的樣子。
形容說話嘮叨,沒完沒了。
【示例】 他這個人,說起話來,刺刺不休,叫人心煩。
20地大物博【出處】 唐·韓愈《平淮西碑》:“地大物博,蘗牙其間。
” 【解釋】 博:豐富。
指國家疆土遼闊,資源豐富。
【示例】 我們要重新看待“我國地大物博”的觀點。
請問“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詩句出自韓愈的《符讀書城南》。
意思是:學力都是一樣的,并無賢愚之分。
全詩:木之就規(guī)矩,在梓匠輪輿。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
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
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
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
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
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
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
金璧雖重寶,費用難貯儲。
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馀。
君子與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鉏。
不見三公后,寒饑出無驢。
文章豈不貴,經(jīng)訓乃菑畬。
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
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
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
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
恩義有相奪,作詩勸躊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