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南舊事虎坊橋的讀后感50個字
讀后感讀后感,當然是讀+感。
1.先大概的引用文中(或書中)的一些主要內(nèi)容,2.在寫出你讀著這篇文章(或者本書)的感想。
3.最后,你可以引用一些關(guān)于這篇課文(或者本書)的相關(guān)資料。
城南舊事讀后感
《城南舊事》是我讀過的一本最讓人難忘的好書。
它就像一支路標,開啟了我心靈的道路。
它就像太陽的光輝,讓我迷茫的心找到了方向。
一個“舊”字,就讓我感受到它深刻的含義:老屋的瓦片;大河邊垂首的楊柳;樹下的枯葉;店門上的老門牌;圍墻邊擺放的破酒壇…… 童年,是記憶的開始,也是一個夢的符號。
回憶童年,有許多夢一樣的故事。
讀著《城南舊事》,仿佛身臨其境:東陽下的駱駝隊,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蹲在草叢里的厚嘴唇小偷,漂亮愛笑的蘭姨娘,井邊的小伙伴妞兒,爸爸的好友德先叔,和英子朝夕相伴的宋媽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父親。
不管人、物,他們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成為英子記憶里深刻的人物。
但是這些人都在童年匆匆的腳步聲中離去了,消失了。
童年的故事,就此破碎,所以,童年的每時每刻都是重要的,快樂的,美好的。
相比之下,雖然我的童年過得無憂無慮,但英子的童年卻十分精彩、戲劇化。
她童年遇到的每一件趣事都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她的童年故事真實、純樸,那樣的純凈淡泊,彌舊溫馨。
書中,英子遇到了很多的人,其中我印象極深的是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
剛開始,我還為英子捏了一把汗;真擔心英子會不會被秀貞傷害;后來我知道妞兒就是小桂子時,不禁淚如雨下——母女倆終于重逢了
秀貞準備帶著妞兒去找思康叔,英子就把鉆石表盒金手鐲送給秀貞……讀到這里,我大為感動:小小年紀的英子就懂得關(guān)愛、友誼。
怪不得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原來是英子有一顆純潔的心靈,所以她的童年才幸福。
那才是無憂無慮的快樂。
當我合上書的最后一頁,房間里飄著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無法散去。
讀完此書,我深深體會到了英子童年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每一種感覺我都不會忘記。
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六年級了,即將告別我快樂無憂的童年。
《城南舊事》就如苦澀中的一絲香甜,把我們拉回了過去,回憶童年。
花兒謝了會再開,一曲終了還可以再從頭,但是童年一去再也回不來了。
所以請大家好好珍惜屬于我們的童年。
讀《城南舊事》有感 簡單的封面,就那么薄薄的一本,掂在手里那么輕盈的一本。
文中主人公英子以童稚的雙眼,透視著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倒進了人間的復雜情感,向我們展示了20世紀北京城南的風光人情。
作者透出淡淡的憂傷,也彌漫著一股濃濃的詩意,讓人無法忘懷卻給了我心中若干莫名的感動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童年的縮影,它以最為樸實的事件,最為樸實的文字,通過“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個章節(jié)描述了英子眼中的世界,她看到了人們敬而遠之的瘋子秀珍不一樣的一面;看到了同齡人妞兒作為一個棄嬰悲慘的幼年生活;看到了那個一直講“我們看海去”好、壞難辨的青年以及他給大人和小孩兩種不同的感覺;絞盡腦汁拆散爸爸和蘭姨娘,維護家庭的完滿;看到自家保姆”宋媽”失去親子的痛苦與堅強;看到自己失去父親的那一張成熟淡定的臉龐
可以說英子,聰明善良,她也是一個十分幸運的孩子,出生在一個不貧苦的家庭,在那個年代已經(jīng)超越諸多同齡人,使她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去遐想,去經(jīng)歷,去體會,去感悟。
英子有孩童應(yīng)該有的活潑,她會和妞兒在井窩中玩的開心,會和不認識的青年交為朋友絲毫沒有顧忌;她亦有超過她年齡的膽量和懂事 ,她幫助妞兒找到自己的生母,插手大人的感情世界,我不能不佩服英子小小年紀居然有這么多的心眼。
真是個小機靈鬼
更欽佩林海音,整本書的文字非常的清新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jié)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一個又一個看似平凡無奇但卻充斥、無法言狀的、感動的故事。
其實感悟生活是你、是他、是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穿梭在現(xiàn)代城市的車水馬龍之間,“歆享”每天高速生活帶來的種種壓力, 讀《城南舊事》,心頭會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jīng)很少看見這樣精致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去表達什么,只是一幅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
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恒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于是我們向往童年,向往童年的純真和簡單,遠離紛繁雜亂,去以往的那一片天地,尋覓心中的安慰。
而現(xiàn)實卻又無比的殘忍,當從美夢中醒來,充斥心扉的只有無盡的痛苦。
為何,我們不將那種心態(tài)帶到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來呢
用孩子的心來看這個世界,是不是會覺得原來本不可理解的東西一下就變得清晰明了呢
少一些爭執(zhí),少一些煩憂,像英子一樣用心去交心,同時感染我們周圍尚還存在偏見的人們。
但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
我們不能回到從前,眼前只有讓孩子們珍惜他們現(xiàn)在過的每一天,做的每一件事,不斷的充實自己,讓他們擁有更美好的童年從而才有更美好、更和諧的社會。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這本書,小時候媽媽常給我講故事,其中就有小英子。
而且它還被改編成了一部著名的電影,在這個寒假,我終于有機會讀到了原著。
小英子童年時在北京城南度過了一段美好而難忘的童年,林海音用她那孩子的眼光描寫了當時(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的生活。
書中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主角。
第一部分是《惠安館》,講有一個被大家說成“瘋子”其實并不是真正的瘋子的女人,她叫秀貞,她很可憐,早年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受了點打擊,時常喜歡幻想孩子還在身邊,為孩子做很多漂亮衣裳,相信有一天孩子還會回到她的身邊,但周圍的人都不能理解她,最后在小英子的幫助下找到了孩子而離開了惠安館。
第二部分是《我們看海去》,講了一個收破爛的人,因生活所迫偷了東西,與小英子撞上,小英子不知道是好人壞人就沒有聲張,可后來,小偷被警察帶走,她才明白過來。
第三部分是《蘭姨娘》,英子的蘭姨娘來家住,與德先叔發(fā)生了感情并最終與德先叔一起離開的故事。
第四部分是《驢打滾兒》,小英子的奶娘宋媽,因為失去了女兒和兒子,被丈夫接回了鄉(xiāng)下,離開了英子一家人。
第五部分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在英子快要小學畢業(yè)的時候,她親愛的爸爸因病離開了
沒有機會兌現(xiàn)六年前對英子的許諾:在六年后要看著英子上臺領(lǐng)畢業(yè)證書。
讀完后細細品味,每個故事中的人都陪伴過英子,最后都離她而去,臨別時,他們說: “回家吧
回家吧
”秀貞說 “等到你小學畢業(yè)了,長大了,我們看海去。
”小偷說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媽媽生氣了。
”蘭姨娘說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吵嘴,他還小。
”宋媽說 “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直到最后,爸爸還鼓勵她說 英子終于明白了,她大了,童年一去不復返,她已然是一個少年。
當時的英子應(yīng)該也與我一般大吧
看到她的聰明淘氣,還有一副俠義心腸,真是多么可愛啊
《城南舊事》記載了小英子的童年,將她的純真心靈以及周圍的人物的性格都刻畫得淋漓盡致。
多么美好的童年
我想她的童年并沒有一去不返,她的童年已在我們的心中,陪伴著我們的童年。
看了城南舊事這篇文章,我感觸很深,書中的“惠安館”,說的是小英子和秀貞及妞兒之間的故事,讓人感動。
小孩子的勇敢,小孩子的機智,讓人回味無窮,同時又反思自我。
海英婆婆的文章,還有那些蘊藏在書里面的經(jīng)典圖畫,而那圖畫是一種典雅美的線條勾勒出來的黑白畫。
那種充滿哲理的色彩,盡管只有兩種顏色,卻也體現(xiàn)了善惡美丑,酸甜苦辣,讓人進入一種能從客觀和當局者的角度來體會其中的精妙絕倫之美。
圖畫和文字的交織,眼前看到的是像電影般活靈活先現(xiàn)的畫面。
英子,一個奇特靦腆而且善良守則的人物性格被刻畫出來了。
英子和妞兒的情分十分深,只不過遭到了棒打,那就是妞兒的不幸遭遇所帶來的影響。
后來母女重逢,造化弄人。
秀貞,這個妙齡清純的良家姑娘,也許是因為“錯愛”落到了如此下場。
故曰:一失足成千古恨。
《城南舊事》絕不僅是一本回憶錄,它是名篇佳作,以它獨特的特點,洗滌人的自私心,讓人受到教育。
我讀林海音婆婆的書,的確讓人感受它的優(yōu)美典雅,沉醉這本神奇的書,像一位繪畫大師,締造出了真實的人性世界,善惡、冷暖為我呈現(xiàn)了一出精彩絕倫的演出。
合上此書的最后一頁,房間里飄著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無法散去…… 《城南舊事》讀后感 讀一本好書,象交了一個益友。
----臧克家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奪目光輝,一本好書,可以凈化一個人的心靈。
在娓娓動人的真摯敘述中抒發(fā)了對童年的緬懷和對人間溫暖的呼喚,不但寫得親切動人,而且每個故事都能令我思緒起伏,多種交集的感覺同時在心頭涌現(xiàn)。
讀著《城南舊事》,我漸漸地走進了書里,惠安館、胡同的井、鬧市僻巷、草垛子……仿佛自己也變成了小英子,跳躍在虎坊橋的街道 雖然《城南舊事》看后叫人心酸落淚,可是它的每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著溫馨的親情和友愛。
雖然每個故事的結(jié)尾,里面的主角都是離作者而去,可是作者透過正面的描寫和反面的烘托,把每個人物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性格表露無遺,即使閉上眼睛,他們的影子還盈盈浮現(xiàn)眼前:井邊的小伙伴;椿樹胡同的瘋女人;藏在草堆里的偷兒;斜著嘴笑的蘭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加上聰明伶俐的英子。
讀了《城南舊事》,我心中久久難忘。
文中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時常讓我歡天喜地,又時常讓我悄然淚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讓人回味離別的歌曲在《城南舊事》中浮現(xiàn)。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小英子。
他從冬陽- 童年- 駱駝隊寫到爸爸不幸離世,最后就連爸爸最喜愛的花也凋零了。
中間有悲有喜,但更多的是敘述了小英子的童年趣事。
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的一個片段是:小英子上臺演小麻雀。
一開始小英子沒想到自己會當選小麻雀,心里十分驚訝。
他每天都想著小麻雀這個角色,雖然只是配角,但對小英子來說,這個配角十分重要。
到小英子演出的時候了。
小英子十分緊張,又十分激動,但還是順利的表演完了。
由此,我悟出了一個道理:要對自己有信心,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勇敢的面對。
就像小英子說的:“就像在做一場夢,沒什么大不了的。
《城南舊事》只是林海英回憶的一個故事,這本書記下了林海音童年時代的點點滴滴,讓我們感受更深的,是林海音對童年的懷念。
要知道,童年一去不復返。
所以,我們要珍惜童年,讓童年生活更加光彩有力 。
如果不滿意的話,參考資料里還有。
希望你滿意我的回答O(∩_∩)O~
《橋》的閱讀感想
1、今天我們上了這篇課文,使我感受到了課文中的老漢以及我們身邊一些人沉著冷靜、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精神。
這篇課文寫了:在黎明,一個村莊里發(fā)了洪水,山洪來勢兇猛,人們要從一座窄窄的木橋上逃生。
黨支部書記—-老漢沉著冷靜,大公無私地指揮村民們有秩序地過橋,讓自己的兒子排到了隊伍的最后面。
最后,他自己和他自己的兒子不幸犧牲,被洪水吞沒。
這洪水是多么兇猛啊,那氣勢令人望而生畏。
可是在這樣的洪水面前,老黨支部書記卻依然沉穩(wěn)地指揮一百多號人安全地度過了木橋,而自己和他的兒子卻葬身在洪水之下。
這場面是多么讓人感動啊
老漢是如此的英勇無畏,在洪水面前卻保持得如此鎮(zhèn)定,要知道那是一座木橋啊,在這么兇猛的洪水面前,這橋隨時會倒。
可老漢卻依然沉著冷靜,威嚴沉穩(wěn),實在讓人佩服啊
在像魔鬼一樣的洪水面前,他像一座山立在水里;在洪水咆哮,村民亂成一團的時候,他依然沉著冷靜地指揮村民走上生命橋;在隨時都有生命危機的情況下,他如此大公無私,留下了自己的孩子。
他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他的兒子有如此偉大的父親,是多么值得驕傲啊
村民有著如此優(yōu)秀的黨支部書記,是多么幸福啊
課題為什么以“橋”來命名呢
是因為這座木橋已經(jīng)不是一座普通的木橋了,它上面凝結(jié)了老漢大公無私、舍己為人、嚴于教子的精神。
它還是一座生命橋,拯救了全村一百多號人的生命。
它也是一座親情橋,紀念了老漢和小伙子的濃濃親情。
這座橋,是幸運的,它記載了這么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也記載了一些可貴的精神。
雖然老漢和他的兒子永遠離開了村民,離開了我們,可他們的精神卻永遠地留在了每一個人的心中。
2、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感人肺腑的課文——。
這篇課文講的是洪水來臨時一位黨支部書記,一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用自己的生命來挽救全村人。
老漢寧愿用自己的生命來拯救村民,也不愿讓村民的生命來拯救自己。
因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黨員、是領(lǐng)導,有義務(wù)保護村民們的安全。
老漢用自己的威信、沉穩(wěn)、高風亮節(jié)和舍己為人的精神保護了村民。
以老漢為代表的優(yōu)秀領(lǐng)導、黨員就是的“橋”。
他們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很高,是人民的“靠山”。
先生曾說過:“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爭取。
”老漢的行動不是正應(yīng)了這句話么
“奉獻”是一種自我犧牲,是一種崇高的境界。
難道老漢這種舍己為人、先人后己的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3、讀了這篇課文,我感到正義有時會比生命還重要。
有一個村莊,早上的時候,人們被驚醒的時候,洪水早已沖到了路面上來了。
人們都非常惶恐,失去了理智。
這個村莊此時東面沒有路,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邊有一座窄窄的木橋。
人們跌跌撞撞的像那個木橋涌去。
木橋前,站著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擁戴的老漢,他讓大家排成一隊,要黨員排在后面,還說誰要想退黨就到他那里報名。
突然老漢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你還算是個黨員嗎
派到后面去。
”到最后只剩下老頭和小伙子都被淹到了水里。
事過之后,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到墓前看他的丈夫和兒子。
讀了這篇課文,我真佩服那位老支書,他其實早在橋上等著了,其實老支書 可以自己一個人先走,也不至于被洪水淹死,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讓群眾先走,自己最后一個。
這是常人無法做到的事,人都有求生的欲望,遇到這種突發(fā)情況,大家都會爭先逃命,哪里管得上群眾,只會先逃走。
可老支書沒有這樣做,而是冷靜指揮大家轉(zhuǎn)移到安全地區(qū)。
而且讓黨員排在最后,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能破例老支書的大公私。
我希望所有黨員,都能夠大義滅親該多好啊。
希望可以幫到你
英子的心讀后感2000字
回答溫暖的記憶——讀林海音散文集《英子的心》因為朋友的介紹,近期讀了林海音的散文集《英子的心》,卻對以上感覺有了些糾正,開始正確認識臺灣作家了。
林海音的名字是早就熟悉的,知道她的《城南舊事》,以樸素的寫實風格,展現(xiàn)了上世紀20年代北京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真態(tài);也知道因其同名電影所引起的一段時間的尋根熱。
其散文,文字是通脫的,文筆是女性所特有的細膩,同時,作為一位離開內(nèi)地幾十年的作家,字里行間卻充溢著濃濃的北京俏皮話。
前幾年曾有段時間,有些作家不知因為什么原因,大力“討伐”女性散文(“小女人散文”
)。
其實,世界本來就需要平衡的,既然有了很陽剛的“大男人散文”,為什么就不允許柔性十足的女性散文的存在呢
男女性別各有其不可替代的特征,女性文字時常能帶給我們心底里的溫暖,或者,調(diào)皮與任性,從而讓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歡愉。
林海音散文集《英子的心》里的文章,從屬性上分,主要為回憶類和性情類。
其回憶類文章,都是取材自她少年時代閱歷的事物,著重描寫老北京(北平)時各種人和事,把讀者又帶回了遙遠的年代,讀來倍感親切,引起“過來人”的許多共鳴。
在這些文章里,作者寫“虎坊橋”的老乞丐,其身上臟得連“虱子都長了尾巴了,好不惡心
”寫北平的女學生騎著自行車(在當時騎自行車應(yīng)該是多么值得炫耀的事
)上街,“穿了各種藍色的制服,是那么可愛。
”寫作者禮拜六常常被家里大人帶到城南游藝園去看戲,不僅看了古戲,也看了文明戲;不僅看了演戲的空當時間茶房的“扔手巾把心”絕技,更有看戲時樂在其中的惦記:“當那位女茶房硬把果碟擺上來而我們硬不要的時候……我便輕輕地、偷偷地,把果碟里的一顆糖花生放進嘴吃,再來一顆,再來一顆,再來一顆,等到大人發(fā)現(xiàn)時,已去了大半碟兒了,這時,不買也得買了。
”當然,作者也描述北平以外的事情,比如在《霧社英魂祭》里,就講述了臺灣泰耶魯族人民抗日的壯舉:在日本侵略者的無情鞭打和肆意蹂躪下,1930年10月27日,驚天動地的霧社事件終于爆發(fā)了
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戰(zhàn)斗和僵持,日本侵略者竟然使用了違反國際禁約的毒瓦斯。
在毒氣彌漫中,不肯屈服的霧社兒女,為了不死在敵人的手上,千百人一個個沖出保護他們的洞窟,排排掛在山頂?shù)臋u樹上
林海音的弟弟妹妹分別叫什么
林燕生、林燕璋、林秀英、林燕珠、林燕瑛、林燕玢。
文華閣剪發(fā)記具體內(nèi)容
文華閣剪發(fā)記 -------------------------------------------------------------------------------- 文華閣有一個小徒弟,他管給客人打扇子。
客人多了,他就拉屋中間那塊大布簾子當風扇。
他一蹲,把繩子往下一拉,布簾子給東邊的一排客人扇一下;他再一蹲,一拉,布簾子又給西邊的客人肩一下。
夏天的晌午,天氣悶熱,小徒弟打盹兒了,布簾子一動也不動,老師傅給小徒弟的禿瓢兒上,一腦勺子,“叭
”好結(jié)實的一響,把客人都招笑了。
這是爸爸告訴我的,爸爸一個月要去兩次文華閣,他在那里剃頭、刮臉、掏耳朵。
現(xiàn)在我站在文華閣門口了。
五色珠子穿成的門簾,上面有“文華”兩個字,我早會念了,我在三年級。
今天我們小學的韓主任,把全校女生召集到風雨操場,聽他訓話。
他在臺上大聲地說: “古人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各位女同學,你們的頭發(fā),也是從父母的身體得來,最好不要剪,不要剪……” 我不懂韓主任的話,但是我們班上已經(jīng)有兩個女生把辮子剪去了,她們臭美得連人都不愛理了,好像她們是天下第一時髦的人。
現(xiàn)在可好了,韓主任說不許剪,看怎么辦
大家都回過頭看她們。
可是,剪了辮子到底是什么樣子呢
如果我也剪了呢
韓老師正向我們微微笑。
她站在風雨操場的窗子外,太陽光照在她的蓬松的頭發(fā)上,韓老師沒有剪發(fā),她梳的是面包頭,她是韓主任的女兒,教我們跳舞。
韓主任一定也不許他的女兒剪發(fā),我喜歡韓老師,所以我也不能剪。
但是我的辮子這樣短,這樣黃,它垂在我的背后,宋媽說,就像在土地廟買的那條小黃狗的尾巴,所以她很不愛給我梳。
早晨起床,我和妹妹打架,為了搶著要宋媽第一個給梳辮子。
宋媽說:“真想賭氣連你們的兩條狗尾巴剪了去,我省事,也省得你們姊兒倆睜開眼就打架
” 我站在文華閣的玻璃窗前向里看,布簾子風扇不扇了,小徒弟在給一位客人遞熱毛巾,他把那熱手巾敷在客人臉上,一按一按的,手巾上冒著熱氣,我仔細一看,那客人原來是爸爸
他常常刮了胡子總要這么做的,我知道,熱手巾拿開,就可以看見爸的嘴上是又紅又亮的,但是我要趕快趕回家去了,不要讓爸爸看見我。
他常對我說:“放學回家走在路上,眼睛照直地向前看,向前走,別東張西望,別回頭,別用手去摸電線桿子,別在賣吃的攤子面前停下來,別……”可是照著爸爸的話做真不容易,街上可看的東西太多了,我要看墻上貼的海報,今天晚上開明戲院是什么戲
我要看跪在邊邊要飯的乞丐,鐵罐里人家給扔了多少錢
我要看賣假人參的,怎么騙那鄉(xiāng)下佬
我要看賣落花生的攤子,有沒有我愛吃的半空兒
我要看電線桿子,上面貼著那張“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愛哭郎”的紅紙條。
我今天更要看看街上的女人,有幾個剪了頭發(fā)的
我躲開文華閣,朝前走幾步,再停下來站在馬路沿上,眼前這個和我一般大的小姑娘,她扎著紅辮根,打著劉海兒,并沒有剪發(fā)。
馬路邊上走過一個老太婆,她的髻兒上扣著一個殼兒,插著銀耳挖子,上面有幾張薄荷葉,她能不能剪發(fā)呢
又過去一個大女學生,她穿著黑裙子,琵琶襟的竹布褂,頭上梳的是蓬蓬的橫s頭,她還有多久才剪發(fā)
我看來看去,街上沒有走過一個剪發(fā)的。
回到家里來,宋媽一迎面就數(shù)叨我: “看你的辮子,早晨梳得緊扎的,這會兒呢,散得快成了哪吒啦
” 宋媽總是這么嫌惡我的辮子,有本事就給我剪了呀
敢不敢
要是真給我剪,我就不怕
不怕同學笑我,不怕出門讓人看見,不怕早上梳不上辮子。
可是我就是不剪
媽剪我就剪。
爸爸叫我剪我就剪。
韓老師剪我也剪。
宋媽叫我剪,不算
宋媽要是剪了發(fā),會成什么樣兒
真好笑
宋媽的髻兒上插著一根穿著線的針,她不能剪,她要剪了頭發(fā),那根針往哪兒插哪
真好笑
“笑什么
”宋媽納悶兒地看著我。
“管哪
笑你的破髻兒,笑你要是剪了發(fā)成什么樣兒
你不會像哪吒,一定是像一只禿尾巴鵪鶉
” 走進房里,媽媽一邊喂瘦雞妹妹吃奶,一邊在穿茉莉花。
小小白白的茉莉花還沒有開,包在一張葉子里,打開來,清香清香的。
媽媽把它們一朵朵穿在做好的細鐵絲上,她說: “英子,我一枝,你兩枝。
” “為什么
” “忘了嗎
今天誰要結(jié)婚
” “張家的三姨呀
” “是嘛
帶你去見見世面。
” “三姨在女高師念書。
” “是呀
會有好多漂亮的女學生,你不是就喜歡比你大的姊姊們嗎
” “(目見)。
”我想了想,不由得問,“為什么我要兩枝茉莉花
” “也是給你打扮打扮呀
下午叫宋媽給你梳兩個抓會,插上兩排茉莉花,才好看。
”媽媽說完看著我的臉,我的頭發(fā)。
她一定在想,怎么把哪吒打扮成何仙姑呢
可是我想起那些漂亮的大女學生來了,便問媽媽: “媽,那些女學生剪了頭發(fā)沒有
” “剪沒剪,我怎么知道
” “張家的三姨呢
她梳什么頭
” “她今天是新式結(jié)婚,什么打扮,我可也不知道。
可是三姨是時髦的人,是不是
說不定剪了頭發(fā)呢
”媽媽點點頭,好像忽然明白了的樣子。
“媽,您說三姨要是剪了發(fā),是什么樣子呢
” 媽媽笑了,“我可想不出。
”她又笑了,“真的,三姨要是剪了發(fā),是什么樣子呢
” “媽,”我忍不住了,“我要是剪了頭發(fā)什么樣子
”我站直了,臉正對媽媽,給她看。
我不知道我為什么這么忍不住,說出這樣的話。
媽“嗯
”了一聲,奇怪地看著我。
“媽,”我的心里好像有一堆什么東西在跳,非要我跳出這句話,“媽,我們班上已經(jīng)有好多人剪了辮子了。
” “有多少
”媽問我。
其實,只有兩個,但是我卻說,“有好幾個。
” “幾個
”媽逼著問我。
“嗯——有五六個人都想去剪了。
”我說的到底是什么話,太不清楚,但是媽媽沒注意,可是她說: “你也想剪,是不是
” 我用手攏攏我的頭發(fā)。
我想剪嗎
我說不出我是不是想剪,可是我在想著文華閣的小徒弟扇布簾子的樣子,我笑了。
媽媽也笑了,她說: “想剪了,是不是
我說對了。
” “不,”真的,我笑的是那小徒弟呀,可是,媽媽既然說了我剪頭發(fā)的事,那么,我就說:“是您答應(yīng)叫我剪,是不是
” “瞎說,我什么時候答應(yīng)你的。
” “剛才。
” 宋媽進來了,我趕忙又說: “宋媽,媽媽要讓我剪頭發(fā)。
” “這孩子
”媽媽說話沒有我快,我搶了先,媽媽簡直就沒辦法了。
“你爸爸答應(yīng)了嗎
”宋媽總是比我還要厲害。
“那——”我搖著身子,不知該怎么說。
真的,爸爸最沒準兒,他有時候說,他去過日本,最開通,他有時候又說,中國老規(guī)矩怎么樣怎么樣的。
他贊成不贊成剪頭發(fā)呢
他覺得我如果剪去辮子是開通呢
還是沒規(guī)矩了呢
宋媽看我在發(fā)愣吧,她“哼”地冷笑了一聲說,“只要打通了你爸爸那一關(guān)。
” “可是你也說不愿意給我梳辮子,要剪去我的頭發(fā)來著。
” “喝
你倒賴上了,你想要時髦,就賴是俺們要你剪的,你多機價呀
” 我本來并沒有想剪辮子,韓主任也不讓我們剪,韓老師也還沒有剪,可是,這會于我的心氣兒全在剪頭發(fā)上了,我恨不得馬上到文華閣去,坐在那高椅子上,“嘎登”一下子,就把我的辮子剪下來。
然后,我穿了新衣服新鞋子,去看張家三姨結(jié)婚,讓那么多人都看見我已經(jīng)剪了辮子啦
“你說給她剪了好不好
”媽竟跟宋媽要起主意來了。
“剪了倒是省事,我在街上也看見幾個女學生剪了的。
可就是——”宋媽沖著我,“趕明兒誰娶你這禿尾巴鵪鶉呀
” “討厭,我才不嫁人
” “只要打通了你爸爸那一關(guān),我還是這句話。
”宋媽又提起爸爸。
“媽,”我膩著媽媽,“你跟爸爸說。
” “我不敢。
”媽媽笑了。
“宋媽,你呢
”我簡直要求她們了,我要剪頭發(fā)的心氣兒是這么高,簡直恨不能一時剪掉了。
“你媽都不敢,我敢
誰敢跟你們家的閻王爺說話。
” “我自己去
”我發(fā)了狠,我就是我們家的閻王爺
媽媽拗不過我,終于答應(yīng)了,媽說,就趁著爸爸不在家去剪吧,剪了再說。
爸爸這時早已離開文華閣去上班了,我知道的。
媽媽帶著我,宋奶抱著瘦雞妹妹,領(lǐng)著弟弟,我們一大堆人,來到了文華閣。
文華閣的大師傅看見來了一群女人和小孩,以為是給弟弟剃頭,他說: “小少爺,你爸爸剛刮了臉上衙門啦
來,坐這個高凳兒上剃。
” “不是,是這個,我的大女兒要剪發(fā)。
” “哦
”大師傅愣了一下,小徒弟也停住了打扇子,別的二師傅、三師傅也都圍過來了,只有一個客人在理發(fā),他也回頭過來。
“沒人在你們這兒剪過嗎
我是說女客。
”媽問大師傅。
“有有有。
”大師傅大概怕生意跑了,但是他又說,“前兒個有個女學生剪辮子,咱們可沒敢下剪子,是讓她回家把辮子剪了,咱們再給理的發(fā)。
” “(目見),”媽媽又問:“那就是得我們自己把辮子剪下來
” “那倒也不是這么說,那個女學生自己來的,這年頭兒,維新的事兒,咱們擔不了那么大沉重。
您跟著來,還有什么錯兒嗎
” “那個女學生,剪的是什么樣式
”媽媽再問。
“我給她理的是上海最時興的半剖兒。
”大師傅足這么一吹。
“半剖兒
什么叫半剖兒
”還是媽媽的問題,真啰嗦。
“那,”大師傅拿剪刀比劃著,“前頭兒隨意打劉海兒、朝后攏都可以,后頭,就這么,拿推子往上推,再打個圓角,后脖上的短毛都理得齊齊的。
嘖
”他得意地自己嘖嘖起來了。
“那好吧,你就給我的女兒也剪個半怕丫吧。
” 媽媽的北京話,真是
我坐上了高架椅,他們把我的辮子解散開來了,我從鏡子里看見小徒弟正瞪著我,他顧不得拉布簾子了。
我好熱,心也跳。
白圍巾圍上了我的脖子,辮子的影子在鏡子里晃,剪子的聲音在我耳邊響,我有點害怕,大師傅說話了: “大小姐,可要剪啦
” 我伸手一把抓住了我的散開的頭發(fā),喊:“媽——” 媽媽說:“要剪就剪,別三心二意呀
” 好,剪就剪,我放開了手,閉上眼睛,聽剪刀在我后脖子響。
他剪了梳,梳了剪,我簡直不敢睜開眼睛看。
可是等我睜開了眼,朝鏡子里一看,我不認識我了
我變成一個很新鮮、很可笑的樣子。
可不是,媽媽和宋媽也站在我的背后朝鏡子里的我笑。
是好看,還是不好看呢
她們怎么不說話
大師傅在用撲粉撣我的脖子和臉,好把頭發(fā)碴兒撣下去,小徒弟在為我打那布扇子,一蹲,一拉。
我要笑了,因為——瞧小徒弟那副傻相兒
窗外街上也有人探頭在看我,我怎么出去呢
滿街的人都看著我一個人,只因為我剪去了辮子,并且理成上海時興樣兒——半剖兒
我又快樂又難過,走回家去,人像是在飄著,我躲在媽媽和宋媽的中間走。
我剪了發(fā)是給人看的,可是這會子我又怕人看。
我希望明天早晨到了班上,別的女同學也都剪了,大家都一樣就好了,省得男生看我一個人。
可是我還是希望別的女生沒有剪,好讓大家看我一個人。
現(xiàn)在街上的人有沒有看我呢
有,干貨店伙計在看我,杭州會館門口站著的小孩兒在看我,他們還說:“瞧
”我只覺得我的后脖子空了,風一陣來一陣去的,好像專往我的脖子吹,我想摸摸我的后腦勺禿成什么樣子,可又不敢。
回到家里,我又對著鏡子照,我照著想著,想到了爸爸,就不自在起來了,他回家要怎么樣地罵我呢
他也會罵媽媽,罵宋媽,說她們不該帶我去把辮子剪掉了,那還像個女人嗎
唉
我多不舒服,所以我不笑了,躲在屋子里。
媽媽叫我我也聽不見,宋媽進來笑話我: “怎么
在這兒后悔哪
” 然后,我聽見洋車的腳鈴擋響,是爸爸下班回來了,怎么辦呢
我不出屋子了,我不去看三姨結(jié)婚了,我也不吃晚飯了,我干脆就早早地上床睡覺算了。
可是爸爸已經(jīng)進來了,我只好等著他看見我罵我,他會罵我:“怎么把頭發(fā)剪成這個樣子,這哪還像個女人,是誰叫你剪的
鬼樣子,像外國要飯的……”但是我聽見: “英子,”是爸爸叫我。
“噢。
” 爸爸拿著一本什么,也許是一本《兒童世界》,他一定不會給我了。
“咦
”爸看見我的頭發(fā)了,我等著他變臉,但是他笑了,“咦,剪了辮子啦
”只是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唉
只是這么簡單的一句話。
我的心一下子松下來了,好舒服
爸爸很高興地把書遞給我,他說: “我替你買了一個日記本,你以后要練習每天記日記。
”“怎么記呢
我不會啊
”記日記,真是稀奇的事,像我剪了頭發(fā)一樣的稀奇哪
“就比如今天,你就可以這樣記:1927年7月15日我的辮子剪去了。
” “可是,爸,”我摸摸我后脖的半剖兒說,“我還要寫,是在虎坊橋文華閣剪的,小徒弟給我扇著布簾子。
” 我歪起臉看爸爸,他笑了。
我再看桌上媽媽給我穿的兩枝茉莉花,它們躺在那兒,一點用處也沒有啦
1961年6月15日
林海音寫過什么書?
至今為止,已出版八十六本書。
小說:《曉云》《英子的鄉(xiāng)戀》《生命的風鈴》《城南舊事》《英子的心》《冬青樹》《金鯉魚的百裥裙》《蟹殼黃》 《血的故事》 《瓊君》 《驢打滾兒》 散文:《 吹簫的人》《文華閣剪發(fā)記》《舊時三女子》《冬陽· 童年· 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云觀》《我的童玩》《北平漫筆》《絹笠町憶往》《竊讀記》《秋游獅頭山》《 悼鐘理和先生》《 念遠方的沉櫻》《虎坊橋》。
代表作:《城南舊事》《竊讀記》。
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1972)、《兩地》(1966)、《作客美國》(1966)、《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書坊邊》(1987)。
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1955)。
短篇小說集《燭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舊事》(1960)、《綠藻與咸蛋》(1957)。
長篇小說《春風》、《曉云》(1959)、《孟珠的旅程》。
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1968)、《林海音自選集》(1975)、《林海音童話集》(1987)。
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 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
《金鯉魚的百裥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機》(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們看海去》(1996)《驢打滾》(1996)《林海音文集》(1997) 《城南舊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