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生借書說讀后感
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一事發(fā)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應(yīng)該化弊為利,努力為自己創(chuàng)造學習條件,發(fā)奮求學。
課文圍繞中心,夾敘夾議,層次清楚地闡明事理。
文章一開始就提出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隨后圍繞著這個中心,逐層展開闡述。
先以帝王、富貴人家全都藏書豐富,卻沒有幾個讀書人,以及祖父輩盡心藏書而子孫輩隨意毀棄書這三種常見的事實,來作初步證明;再用類比推理,以人們對于借來的東西和屬于自己的東西所采取的不同態(tài)度,來說明這個論斷是有普遍意義的。
作者從那常見的現(xiàn)象中推究出其原因——“慮人逼取”,這種外來的壓力,會化為鞭策自己的動力,有力地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
接著,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時借書之難、讀書用心之專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書籍卻不再讀書等切身經(jīng)歷,從正反兩個方面做進一步的論證。
最后,在上述分析說明的基礎(chǔ)上,緊扣“借書”一事,指出黃生有幸而遇肯“公書”的人,勉勵他應(yīng)該珍惜機會,勤奮學習。
課文多處運用對比方法,從正反兩方面去闡明事理。
如以“非夫人之物”與“若業(yè)為吾有”作對比;以“余幼好書,家貧難致”的勤學與“通籍后,俸去書來”的疏懶作對比;以“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作對比;以自身的“不幸”與黃生的有“幸”作對比,等等。
這樣,能夠鮮明地闡述觀點,加深讀者的理解,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雖然是“書非借不能讀”,但很明顯,僅從字面上來看,這個論點帶有很大的片面性。
“說”本身不同于規(guī)范、正統(tǒng)的論說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氣頗重、任性適情的人。
因此,我們更宜于把本文視為作者在有感而發(fā)的情況下率性而為的一篇帶有游戲性質(zhì)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對逝去的青年光陰的懷念、對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則在鼓勵、教育黃生,只是沒有板起面孔來。
黃生借書說讀后感啊!!!
課文說明 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一事發(fā)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應(yīng)該化弊為利,努力為自己創(chuàng)造學習條件,發(fā)奮求學。
課文圍繞中心,夾敘夾議,層次清楚地闡明事理。
文章一開始就提出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隨后圍繞著這個中心,逐層展開闡述。
先以帝王、富貴人家全都藏書豐富,卻沒有幾個讀書人,以及祖父輩盡心藏書而子孫輩隨意毀棄書這三種常見的事實,來作初步證明;再用類比推理,以人們對于借來的東西和屬于自己的東西所采取的不同態(tài)度,來說明這個論斷是有普遍意義的。
作者從那常見的現(xiàn)象中推究出其原因——“慮人逼取”,這種外來的壓力,會化為鞭策自己的動力,有力地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
接著,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時借書之難、讀書用心之專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書籍卻不再讀書等切身經(jīng)歷,從正反兩個方面做進一步的論證。
最后,在上述分析說明的基礎(chǔ)上,緊扣“借書”一事,指出黃生有幸而遇肯“公書”的人,勉勵他應(yīng)該珍惜機會,勤奮學習。
課文多處運用對比方法,從正反兩方面去闡明事理。
如以“非夫人之物”與“若業(yè)為吾有”作對比;以“余幼好書,家貧難致”的勤學與“通籍后,俸去書來”的疏懶作對比;以“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作對比;以自身的“不幸”與黃生的有“幸”作對比,等等。
這樣,能夠鮮明地闡述觀點,加深讀者的理解,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雖然是“書非借不能讀”,但很明顯,僅從字面上來看,這個論點帶有很大的片面性。
“說”本身不同于規(guī)范、正統(tǒng)的論說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氣頗重、任性適情的人。
因此,我們更宜于把本文視為作者在有感而發(fā)的情況下率性而為的一篇帶有游戲性質(zhì)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對逝去的青年光陰的懷念、對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則在鼓勵、教育黃生,只是沒有板起面孔來。
關(guān)于練習 一、這篇課文借題發(fā)揮,寓意深刻。
為什么說“書非借不能讀也”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該怎樣理解
設(shè)題目的是讓學生從較深層次上理解本文的論點,而不能停留在膚淺的感性認識上。
一個人好學卻沒有錢買書,要向別人借書來讀,固然是憾事。
但正因為書是借來的,要還給人家,而且能留在自己手中的時間不長,這就會逼迫自己抓緊時間,盡快讀完,并把書的內(nèi)容牢記消化,這比只買書而不讀書的要好得多了。
(作者的本意是勸勉人好學讀書,話說得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不利因素可以轉(zhuǎn)化為有利因素,外界的壓力可以變?yōu)榍斑M的動力。
作者諷刺那些只會藏書、吝書而不知愛書、讀書的守書奴,決不是反對人買書來讀,更沒有嘲諷博覽群書,廣為搜集,潛心研究的學者、名流的意思,這一點要向?qū)W生講清楚。
)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這句話是課文中心論點“書非借不能讀”的推論。
“然”(這樣),指的就是“非借不能讀”。
作者從讀書進而推論到世界上其他事物,指出人們的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借來的東西和業(yè)已屬于自己所有的東西所采取的不同的態(tài)度。
作者這句話的用意,一方面固然在于勉勵人們,讀書或從事其他任何研究工作的時候,不要因環(huán)境惡劣、條件欠缺而畏縮,只要有志向、有決心,惡劣的條件反而可以激發(fā)人沖破困難的斗志,堅持不懈,取得勝利;另一方面是警醒人們,不要因環(huán)境順利、條件具備而滋長因循茍且、不求進取的惰習。
二、課文論述“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道理時,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
細讀課文,從中找出幾個例子來。
設(shè)題目的是提醒學生注意本文在寫法上的突出特點。
課文多處運用對比方法,從正反兩方面去闡明事理。
如以“非夫人之物”與“若業(yè)為吾有”作對比;以“余幼好書,家貧難致”的勤學與“通籍后,俸去書來”的疏懶作對比;以“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作對比;以自身的“不幸”與黃生的有“幸”作對比,等等。
三、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
1.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2.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3.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4.若業(yè)為吾所有 5.往借,不與 6.俸去書來,落落大滿 設(shè)題目的是讓學生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以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水平。
1.無論,更不要說。
2.然,這樣。
3.強,勉強。
4.業(yè),已經(jīng)。
5.與,給。
6.落落,堆積的樣子。
四、△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就這篇文章寫一篇讀后感。
設(shè)題目的是讓學生由本文引起對自己平時讀書態(tài)度、讀書方法的反思,改掉缺點,堅持優(yōu)點,獲得進步。
教師指導時可讓學生暢所欲言,談?wù)勛约夯蛑車瑢W在讀書、學習中常有的現(xiàn)象,并對這些現(xiàn)象進行分析。
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讓學生寫讀后感。
教學建議 一、這篇文章內(nèi)容淺顯易懂,也沒有什么復(fù)雜的語句,可先讓學生自學,疏通文意,提出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在班上討論,教師適時給以指導。
二、要注意從本文生發(fā)開去,多結(jié)合學生實際,力求使學生獲得切身的教益。
有關(guān)資料 一、譯文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
我把書借給他,并告訴他說: “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讀啊。
你沒有聽說過(那些)藏書人(不懂書的事)嗎
《七略》《四庫》,是皇帝的藏書,但是(自古以來)皇帝肯讀書的有幾個呢
牛淌著汗拖來塞滿屋的書,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是富貴之家的人肯讀書的(又)有幾個
其余像祖輩、父輩積藏許多書而兒子、孫子丟棄掉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
不只是書籍是這樣,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
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而是勉強借了來的,必定擔心人家催著要,就忐忑(tǎntè)不安地摩挲撫弄不止,(心里)說:‘今天存放在我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見到它了。
’如果已經(jīng)為我所有,必定(會)捆起來放在高處,收藏起來,說什么‘暫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家里窮,很難得到書讀。
有個姓張的人家,藏書很多。
(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以后我夢中還出現(xiàn)向他借書的情形。
那種迫切求書的心情,竟然達到這樣的程度。
因此,只要看過的書就認真地去領(lǐng)會,牢牢地記在心里。
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到處都堆放滿了。
(由于長期不翻閱,)以至白色的蠹蟲和蟲絲,時常沾滿書本。
這樣一來我才慨嘆借來的書看得是多么用心專一,并且感嘆少年的時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 如今姓黃的年輕人像我從前一樣貧窮,他借書(苦讀)也像我從前一樣;只是我慷慨借書給人和那姓張的吝惜自己的書,舍不得借給人,這一點好像不大相同。
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實在倒霉而碰上姓張的呢,還是黃生實在幸運而遇到我呢
懂得(借到書的)幸運和(借不到書的)不幸,那么他讀書一定很專心,而他還書也一定會很快。
寫了這一篇借書說,把它和書一起(交給黃生)。
二、讀《黃生借書說》(士堯) 《黃生借書說》收在《小倉山房文集》中,是一篇優(yōu)秀的雜說類小品。
它既不是以洋洋灑灑的敘寫取勝,也不是以強烈的抒情,侃侃的議論見長;它的最大特色是有感于日常見聞,隨手拈來,生發(fā)開去,自如地朝縱深推展,在姿態(tài)橫生的敘議中,寓以哲理,讀來清淡自然,平易近人。
借書端倪,平列展開。
開頭一句:“黃生允修借書”,以素日習見之事發(fā)端,開卷即入正題,引出隨園主人授書以告之辭立論,顯現(xiàn)通篇緊湊的特點。
“書非借不能讀也”一句,立片言以居要,提挈全文,貫注始終。
接著,平列三事,內(nèi)容相類,銖兩悉稱,逐一寫來,從反面展開論證。
其一,天子之家,《七略》《四庫》的典籍盡皆存之,然天子悉心研讀的有幾個呢
無非是為了裝門面,講排場罷了。
其二,富貴人家也藏書極豐,塞滿房舍,裝運起來,竟累得老牛出汗,但苦讀上進的有幾個呢
無非是為了充文雅,顯博學罷了。
其三,祖父輩盡心藏書,子孫輩任意棄書,這種敗落的不景氣狀況,更不屑一提了。
文中蟬聯(lián)運用反問句,造成語氣步步逼進,論述層層深入,宛若一浪推一浪奔向前方。
“無論焉”,表示鄙夷,結(jié)束得干凈利落,遒勁有力。
宕開及物,以事隱理。
用“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兩句,既勾連上文,又宕開一筆,由書涉物,理隱事中,推進一層。
作者以假托之人借物摩玩為例,先描述借物人“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擔心主人逼取的不安神態(tài);再寫他艷羨不已,設(shè)為己有后,“高束焉,庋藏焉,”“‘姑俟異日觀’ 云爾”的心安理得情態(tài)。
前后兩種異樣的表現(xiàn),形成對比。
文章雖多用樸實無華的敘述,如話家常,未見哲理贊辭和大塊論述,但在這一人一事中,卻隱射理性的判斷,含蘊著人生哲理:逆境之中多思危,順境之下易貪樂。
這真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從單一的書拓展到天下的物,進入廣闊的范疇,使“書非借不能讀”的論證中心深化一步,包舉著深廣的內(nèi)涵。
轉(zhuǎn)述自身,引向縱深。
文章環(huán)繞借書端倪,循事物間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一事接一事邊敘邊議,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推向縱深發(fā)展。
涉物泛論之后,即收攬視線,調(diào)轉(zhuǎn)筆鋒,回收至本題,述寫自己通籍入仕前后的切身體驗。
幼年時,家貧難以致書,往借藏書之家,又吃盡閉門羹。
“歸而形諸夢”,飛來的傳神一筆,活活勾勒出求讀心切的動人形象。
盡管境遇慘淡,仍堅持不怠,奮發(fā)進取,一旦有書尋得,“輒省記”。
而做官后,地位環(huán)境改變,花俸祿購書,書籍“落落大滿”,即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也不肯伸手一摸。
由幼時家貧到成人入仕,情景迥異,變化天淵,頓然使人聯(lián)想到逆順兩種處境所帶來的影響有多么不同,進而說明逆境能激發(fā)上進,磨練意志。
至此,“書非借不能讀”的論斷就引入到了更深層。
段末,從己之身世而發(fā)慨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策勵晚輩勤學苦讀,切勿虛擲年華,又為轉(zhuǎn)接末段的議論鋪基過渡。
卒章總綰,對照明理。
全文在敘述中論理步步深入,至篇末以直議隨感作收綰,點明要旨,顯出本意。
以黃生“貧”和自身幼時“貧”類比,再以“予之公書”和“張氏之吝書”,“予固不幸而遇張”和“生固幸而遇予”反襯,使兩類人物、兩種處境涇渭分明,所論道理更加清晰,富有邏輯力量。
最后歸納出“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的結(jié)論,跟開篇論點緊緊扣合,顯出深邃的生活哲理:無論“幸與不幸”,順逆與否,都要愛惜流水般的時光。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應(yīng)當自強不息,讓青春煥發(fā)出光和熱。
篇末用“為一說,使與書俱”收結(jié),點明本意,照應(yīng)文題,形成首尾連貫,結(jié)構(gòu)嚴整的一體。
綜覽全文,它雖不像有些文章那樣,運筆如風,具有大江東去、驚濤拍岸的氣勢,卻如隨園的一縷泉流,潺潺蕩漾,漣漪層生;它雖不像有些文章那樣林林總總,具有千里原野、橫無際涯的格局,卻若隨園的曲徑回廊,蜿蜒變幻,臻妙傳神。
它是一篇玲瓏剔透的小品佳作。
三、《黃生借書說》的寫作特點(俞琨) (一)中心明確,結(jié)構(gòu)縝密 全文中心明確,緊扣主題。
題目是借書說,通篇都以論說借來的書才能認真讀的道理,來表達勉勵黃生勤奮讀書這一主旨。
起首開門見山,結(jié)尾簡明扼要,前后呼應(yīng),點明寫本文的緣由。
中間三段是重點,論說“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結(jié)構(gòu)綿密,層次清晰。
首先泛舉歷史上的例證,天子、官宦豪門和富有之家都是以書為裝飾品,實際上并不讀書。
更以讀自家所有的書和讀借自別人的書,兩種不同心理的對比,來論說只有借來的書才能認真讀的道理。
再進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經(jīng)歷和體會加以印證。
最后以自己當年的貧寒境遇和黃生相對照,使黃生感知能借到書讀的幸運,以激勵其勤奮讀書的上進心。
文章在每層敘事、舉例之后發(fā)表了議論,又都是由“借書說”而生發(fā)。
議論、慨嘆層層深入,含蓄有力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首先,慨嘆“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對那些束之高閣、沾滿灰塵的豐富圖書不能盡其用而憤慨,并為家貧好讀書的青年鳴不平。
進而嘆息“借者之用心?!?,但是由于書難借著,“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這里作者進一步表達了對來借書的青年的深切同情。
第三層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為達到教導的目的,現(xiàn)身說法,循循善誘,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勵作用。
因而從黃生與自己當年相類似談起,委婉地說到黃生的好機遇,從而要求黃生專心用功讀書。
(二)句式多變,語言生動 本文篇幅不長,但運用了多種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強語氣、表達情感的作用。
而且用詞簡練,語言生動,給人以形象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現(xiàn)在讓我們按文章的順序,分析一下這方面的特點。
如“書非借不能讀也”,這是以兩個否定詞“非”和“不”加強語氣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來的書“才能”認真地讀。
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議論和敘述。
“子不聞藏書者乎
”是反問語句,這種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為了引起對方注意聽取下面要說的話。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這兩句相同的復(fù)句,每句都由兩個分句構(gòu)成,前后分句語氣相對,以虛字“然”連接。
如第一句,前邊分句中“七略四庫”是主語,“天子之書”是謂語;后邊分句的主語是“天子讀書者”,“有幾”是謂語,用“然”字為轉(zhuǎn)折,表示兩句語意相對。
這句話的意思是:七略四庫是皇帝藏有的書,可是皇帝讀書的又有幾個呢
這里用反問句式,也是為了加強語氣的作用。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一個“然”字指代了上邊所舉三種藏書家的事例,用詞簡練,而且讀起來意味深長。
又如敘述讀書時的兩種心理,直陳對話,生動而形象地描繪了讀借來的書和讀自己的書兩種不同神情。
“強假”“逼取”用詞妥貼生動,一個“強”字和一個“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
“摩玩之不已”“歸而形諸夢”,活畫出愛不釋手和渴求書讀的神態(tài)。
“‘姑俟異日觀’云爾”,讀來使人感到有“確實如此”的同感。
“俸去書來,落落大滿”,描寫做了官以后,有錢買書了,書源源而來,雖然比不上“汗牛塞屋”那樣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處都擺滿了。
這里作者僅用了八個字,卻道出了書的從無到有。
接著作者以書沾滿了“素蟫灰絲”,素描了書的靜態(tài),同時也表現(xiàn)了不急于讀書的狀況。
讀起來,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積的書籍,由于主人不經(jīng)常翻閱,沾上了蛛網(wǎng),蓋滿了灰塵的情景。
這樣寫來,又與上面“高束焉,庋藏焉”、“姑俟異日觀”相呼應(yīng)。
在這點上,也體現(xiàn)了本文結(jié)構(gòu)的縝密。
四、《黃生借書說》講讀備考(張中行) 袁枚的《黃生借書說》,是一篇不滿三百字的小文。
中學選用,主要是因為其義可取;可是義并不隱晦,文的寫法也平實無華。
這里考察一下有些相關(guān)的事物,是為了幫助教師理解得更深、更確切一些,以作講讀時參考。
(一)關(guān)于作者 《黃生借書說》是一篇意思嚴正的小文,就是說,是板著面孔講的。
可是,熟悉清明文獻的人都知道,袁枚的為人,與顧炎武、顏元、全祖望、姚鼐等是大異其趣的,用正統(tǒng)的評價標準衡量,前者是正經(jīng)儒者,袁枚不是,至少是不地道。
一個非正經(jīng)儒者的文人忽而正襟危坐講起大道理,我們對此應(yīng)該怎么看呢
這要先看看袁枚的為人。
他生于康熙末年,卒于嘉慶初年,正趕上清朝的全盛時期。
他同一般士大夫一樣,也作八股文(并且收入全集),考舉人,進士,做官。
只是官做得不夠大,四任知縣。
是因為天性所致還是精于看風轉(zhuǎn)舵呢
他忽而改了主意,毅然辭官,走優(yōu)游林下的名士(有時也不免為清客)一條路。
他以詩文,尤其是寫詩話,結(jié)交上層士大夫,抬高身價,受到稀有的吹捧(姚鼐《袁隨園君墓志銘》:百余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接受大量的饋贈(《遺囑》:賣文潤筆,竟有一篇墓志送至千金者),發(fā)了大財(《遺囑》:田產(chǎn)萬金余,銀二萬),修治隨園,窮池臺花木之勝,過了半生豪華生活。
這樣一個人,如何評價也要一分為二。
可以寬厚一些,說是無傷大雅,因為既不違法,又未敗德(歷史地看)。
但君子愛人以德,對讀書人寧可嚴格一些,那就不無可議,例如與顧炎武相比,人家寫的是《天下郡國利病書》,他卻寫《隨園食單》;與黃宗羲相比,人家寫的是《明夷待訪錄》,他卻寫《子不語》(后改名《新齊諧》),正是“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
在這方面,袁枚自己有自知之明,《隨園詩話補遺》卷四說:“余性通脫,遇繁禮飾貌人輒以為苦。
”以為苦,所以常常就有意無意地流于放浪,例如他曾刻一個閑章,文曰“錢塘蘇小是鄉(xiāng)親”,大為某尚書所詬病。
甚至必須嚴肅的時候也不能拘謹,例如朝考作《賦得因風想玉珂》的試帖詩,這按制度是要由皇帝評定的,他卻寫了“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一聯(lián),險些不能入翰林院。
因為慣于放浪,有時就不免引來鄙視和嘲諷。
以上著重說可議的一面。
但既然一分為二,自然也不能毫無是處。
這可以舉出下列幾點。
一,在詩論上有貢獻。
他的“性靈”說,比之王士的“神韻”說和沈德潛的“格調(diào)”說,像是更合情合理。
二,在封建時代的儒生群里,他敢于闖破拘束,寫些不想登廟堂的文字,寫詩話并注意婦女和下層人的作品,這多少總是對偽道學的一種反動。
(他答楊笠湖的信里說:“我輩立言,寧可使腐儒厭,不可使通儒嘔。
”)三,他寫的一些似乎欠莊重的文字,卻常常有率真的優(yōu)點,例如《遺囑》中說:“尚有《隨園隨筆》三十卷……汝二人行有余力,分任刻之,定價發(fā)坊,兼可獲利。
”這是一般標榜文以載道的人所不肯說的。
四,為人和易,對貧苦的失意者有同情心,如借書與黃生就是一例。
總觀以上,我們讀《黃生借書說》,如果一定要先知其人而后論其言,似乎就可以說:一,寬容一些,說其人其言皆有可??;或者二,嚴格一些,說人雖可議,但不應(yīng)以人廢言。
(二)關(guān)于黃生 黃生名允修,貧而好讀書,這是文章中說到的。
看《隨園全集》,還可以知道: 一、他很年輕。
《小倉山房文集》卷十有《贈黃生序》,其中說:“予喜其年甚少,意甚銳。
” 二、所謂貧,只是非富豪子弟,不能多買書。
《隨園尺牘》卷四有《再答》黃生的信,其中說:“且考據(jù)之功,非書不可,子貧士也,勢不能購盡天下之書,偶有所得,必為遼東之豕。
” 三、袁枚很器重他。
《隨園詩話》卷三:“黃允修云:‘無詩轉(zhuǎn)為讀書忙。
’……余謂此數(shù)言非真讀書真能詩者不能道。
” 四、因為器重,所以很愿意幫助他,除了借給書之外,還支援一部分生活費用。
《贈黃生序》:“又虞其家之貧,有以累其能也,為羞其晨昏,而以書庫托焉,成生志也。
” 五、他受乾隆時期學風的影響,想致力于考證,袁枚不贊成,希望他跟著自己走,學詩文。
《隨園尺牘》卷四《答黃生》:“來書自稱生平安于古,悖于時,矜矜自喜。
仆以為此妄語也。
”《再答》:“近日海內(nèi)考證之學如云而起,足下棄平日之詩文而從事于此,其果中心好之耶
抑亦為習氣所移,震于博雅之名而急急焉欲冒居之也
……子之詩文未造古人境界,而半途棄之,豈不可惜!” (三)關(guān)于借書 書多,人不能盡有,因而借書是常事。
尤其在舊時代,五代以前還沒有印本的時候不用說,就是宋以后,刻板不易,印數(shù)不多,得到書比現(xiàn)在難得多,想博覽更要多靠借。
借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為收藏而借抄,一是為求學而借讀。
黃生借書屬于后一類。
舊時代沒有公共圖書館,借書很難。
原因之一是有書的人不多。
此外還有種種情況:書系珍本,為收藏者所寶愛,自然不愿借出;書雖非珍本,或者因為常用,或者因為私有觀念重,也就不愿借出,等等。
守護不借,有的還定為戒條,如唐朝杜暹題其藏書卷末說:“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圣道,鬻及借人為不孝。
”寧波范氏天一閣掛有禁牌,文曰:“擅將書借出者,罰不與祭三年。
”這樣吝嗇,看似可鄙可笑,實則不當專怨一面,因為書因借出而損壞甚至丟失的事也不在少數(shù)。
遠的不說,舉清代為例,《紅樓夢》八十回以后的一部分原稿,《越縵堂日記》中的八冊底本,都是借出丟失的,無怪乎俗語改“借書一瓻”為“借書一癡”,說借書與人是傻事了。
俗語“借書一癡”之后還有“還書一癡”,這就使藏書者更加懷有戒心。
明朝錢榖可為這種心理的代表,他有個藏書印記,文曰:“百計尋書志亦迂,愛護不異隋侯珠,有假不還遭神誅,子孫不讀真其愚。
”借恐不還,形諸咒罵,可憐可嘆,所以有的人就寧可一概不借,如袁枚青年時期遇見的張氏就是這樣。
一般人不會像張氏那樣極端,但借書之難的情況還是不會變的,如明朝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說:“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這樣恭恭敬敬,謹小慎微,可證袁枚的“公書”,并為說以勉勵借書的黃生,在舊時代正是難得的了。
(四)關(guān)于課文 研討課文,可以分義理、辭章兩個方面。
義理淺而明,是借書讀比自己有書更容易多省記,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條件差反而進步快。
這種事理的認識也是古已有之,例如可以溯到《孟子·告子下》篇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專就苦讀而大有成說,古代流傳的故事就非常多。
以買不起燈油為例,鑿壁借光的有漢匡衡,囊螢的有晉車胤,映雪的有晉孫康,隨月的有南北朝江泌,等等。
但古今條件不同,現(xiàn)在買書容易,圖書館、文化館很多,借書更容易,至于貧苦到須囊螢映雪,在用電燈照明慣了的今天,年輕人總是很難體會了。
那么,這篇課文還有什么作用呢
我個人想,惟其這樣,它就于“苦讀更易有成”之外,還有另一面或說是更深刻的教育意義。
這種教育意義,仍可以引《送東陽馬生序》中的一些話來說明,那就是:“今諸生學于太學,……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讀此,我們應(yīng)該認識,現(xiàn)在學習條件好,學有不成,非他人之過,因而應(yīng)多反省,知警惕,用課文里的話說是:“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
” 另一個方面是辭章,或說是寫法,可以分作三項說。
一是文章的布局。
寫文章,組織材料,古今中外,花樣很多,如常格之外可以用倒敘、插敘,可以用側(cè)寫、襯托等等,如何才妥貼,要由作者的喜好、文章的體裁、內(nèi)容的性質(zhì)等來決定。
《黃生借書說》的布局平平淡淡,毫無波瀾。
可是自然而得體,由借書寫起,中間經(jīng)過講道理,舉事例,自然過渡到勉勵黃生努力讀書,有水到渠成之勢。
我個人想,讀范文應(yīng)該不忘取法,在布局方面,有奇自然不當忽視,無奇尤其不當忽視,因為平順自然是不施脂粉的美,或者更難學,所以初學應(yīng)該特別留意。
二是內(nèi)容充實,有理有據(jù)。
文章內(nèi)容的評價,主要靠它包含的義理,這在上面已經(jīng)談過;這里著重說說用什么事例來證明那義理。
事例有兩類。
一類是泛說,文章第一段說闊人反而不讀書,第二段說自有反而不如借,屬于這一類。
另一類是談切身體會,第三段以自己的早年與通籍后對比,屬于這一類。
這部分談自己經(jīng)歷,真實懇切,字數(shù)不多而有感人的力量。
《隨園詩話》卷五中也說到他這種感受:“余少貧不能買書,然好之頗切,每過書肆,垂涎閱,苦價貴不能得,夜輒形諸夢寐。
曾作詩曰:‘塾遠愁過市,家貧夢買書。
’及作官后,購書萬卷,翻不暇讀矣。
有如少年時牙齒堅強,貧不得食,衰年珍饈滿前,而齒脫腹果,不能饜飫,為可嘆也。
”語較詳而義更顯豁,可供參考。
三是文字簡潔平易,于懇摯中兼有率真之趣。
我們讀漢以后文章會感到,六朝人喜歡駢儷,唐宋以來的古文家喜歡古奧,都不少造作氣。
我個人覺得,上好的文章應(yīng)該沒有造作氣,或者經(jīng)過錘煉而使人感不到造作氣,這說得玄妙一些是絢爛之極反歸于平淡。
袁枚這篇文章能否算上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他沒有故意求古奧,玩花樣,所以行文能夠順暢自然,如話家常,想到便說,可止則止,這個優(yōu)點總是應(yīng)該肯定的,值得效法的。
至于懇摯率真,文中這種地方不少,最顯著的如“天子讀書者有幾
”“歸而形諸夢”,“其歸也必速”,都是一般讀書人也會想到而不大愿意說的,用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看,也應(yīng)該算作可取之點吧
起點的十大神書是那些
額。
。
。
。
百科全輸 小時候買的腦筋急轉(zhuǎn)彎里有 嘻嘻
黃書英文怎么寫
書皮黃就是yellow book書的內(nèi)容黃就是pornographic(簡寫porno/porn)/erotic(關(guān)于性和色情)/sexually arousing book或book about sex或indecent/improper book(book和paraphenalia可以互相替換)
劉心武《班主任》簡介
人文書籍,科學書籍等,只要能提高自己修養(yǎng)的都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