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齋記讀后感
本文記述了苦齋的地理環(huán)境和物產(chǎn),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況與樂趣、言談,從而說明苦齋命名的由來與意義,闡發(fā)了苦與樂的相為倚伏——苦生于樂,樂由苦來——的辯證關系與生活哲理,批評了膏粱之子只匿安逸享樂的思想,表現(xiàn)了苦齋主人甘于苦中求樂的寬敞襟懷.
《岳陽樓記》和《苦齋記》表達的情感是否相同?請簡要說明
《岳陽樓記》和《苦齋記》表達的情感有所不同。
《岳陽樓記》在千百篇寫岳陽樓的詩文中,首屈一指。
他不蹈前人窠臼,不拾他人牙慧,而是別開生面,另辟新境。
滕子京知岳州,兩年時間,政績卓著,“乃重修岳陽樓”,便馳書前往鄧州請范代筆,屬文以記勝。
這樣一來,范仲淹受朋友委托為岳陽樓作記,就成了規(guī)箴知己的絕好機會,同時,自己也在遭貶中,亦有抒發(fā)自己理想之必要。
于是范仲淹便把這篇文章的主題定為抒發(fā)自己的胸襟懷抱,達到規(guī)勸朋友的目的。
《岳陽樓記》大氣磅礴蕩氣回腸,胸襟開闊如八百里洞庭...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
元末明初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
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為諸葛亮。
《苦齋記》是劉基寫章溢的山間之齋 ,以苦為題,苦也能為樂。
匡山植物皆苦;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樂與苦相互依托,以苦為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楊萬里和范成大詩的風格
于楊萬里的詩主要描寫尋自然景物與日常生活,以表現(xiàn)其勃勃生機和自己內(nèi)心中的人生體那種生澀或過于典雅的語言反而會妨礙他所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所以他在語言形式方面不太用力,而努力追求語言形式之外的某種意味,這正如他自己所說:“老夫不是尋詩句,詩句自來尋老夫。
” ?。ā锻砗}水仙花并湖山》)具體說來,首先,楊萬里的詩句大多句法完整而意脈連貫,很少有斷續(xù)拼合和跳躍連接的,這越過江西詩派而較多繼承了宋詩自梅、歐、蘇以來所形成的語言風格;其次,是多采用自然的口語、俗語入詩,使詩歌像日常對話那樣活潑,并求得新穎、生動、輕快與風趣的效果。
從宋詩自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的發(fā)展來看,黃庭堅以他獨有的風格與技巧開創(chuàng)了新的詩風。
但這種詩風本身帶有弊病,而江西派后期的詩人不能以獨立的創(chuàng)造取代前人,只是跟在后面亦步亦趨,更造成詩界凝滯的僵局。
這使得許多人感到不滿,就連呂本中也在提倡“活法”來糾正其偏失。
楊萬里正是運用了在禪宗和理學那里極受推崇的“活法”,自出機杼,用活潑的眼光觀察變化無窮的世界,用活潑的語言表現(xiàn)新鮮獨特的人生感受,這才打破了江西派詩風的籠罩,成為宋詩轉(zhuǎn)化的又一樞紐。
他的《跋徐恭仲省干近詩》之三說: “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
黃陳籬下休安腳,陶謝行前更出頭。
”這種態(tài)度正是他能自成一體的根本原因。
楊萬里的詩較少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但這類詩雖為數(shù)不多,其中也有些是寫得比較好的。
如《憫農(nóng)》“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寫出了農(nóng)民艱難度日的困苦;而《初入淮河四絕句》寫他出使金國時所見所思,也能引發(fā)讀者豐富的感想,如第三首: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
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從總體上說,機智活潑、風趣自然是楊萬里詩的顯著長處,但他的詩同時也很少表現(xiàn)尖銳的、深重的人生感受(在這一點上,他還不如黃庭堅),因此大多取材細瑣,缺乏雄大的氣魄。
有些詩更有粗率滑易的毛病,讓人覺得淺俗無味;偶爾也有賣弄學問的陋習,重又走到江西派的老路上去。
但他畢竟開創(chuàng)了新的詩風,這是一味模仿古人的詩人所不能比擬的。
在楊萬里打破了江西派詩風的籠罩之后,有些詩人既想在江西詩派之外另辟蹊徑,又缺乏獨創(chuàng)的才力,于是就另外找些古代詩人作為效仿的對象,好像走出一間牢房又進了另一間牢房,總不如楊萬里那樣跳出牢寵,無拘無束。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吳縣)人。
他與楊萬里年齡相仿,都是在北宋滅亡前后出生的,又同在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同列名于“中興四大詩人”。
不過范成大在仕途上更為得志,做到參知政事,晚年退職閑居。
有《石湖居士詩集》。
范成大一度也深受江西派的影響,現(xiàn)存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語言澀滯、堆垛典故的現(xiàn)象,和一些似禪非禪、似儒非儒的議論。
不過,范成大在學江西詩風的同時,比較廣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詩歌的風格與技巧,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突破了江西詩風的籠罩。
尤其許多近體詩,委婉清麗中帶有峻拔之氣,有他自己的特點。
如: 一篙新綠浦東西,雪絮漫江雁不飛。
宿雨才晴風又轉(zhuǎn),片帆那得及時歸。
(《一篙》) 百尺西樓十二欄,日遲花影對人閑。
春風已入片時夢,寒食從今數(shù)日間。
折柳故情多望斷,落梅新曲與愁關。
詩成欲訪江南便,千里煙波萬疊山。
?。ā抖氯盏菢怯袘呀鹆晷侵T友》) 與楊萬里所創(chuàng)的誠齋體相比,范成大的詩沒有那么透脫自由,更多一些錘煉雕琢;沒有那么風趣活潑,更多一些深沉含蓄; 字面上沒有那么淺俗平易,往往更典雅華貴。
但范成大的詩雖然有楊萬里所稱譽的“清新嫵麗,奄有鮑謝;奔逸雋偉,窮追太白”(《石湖詩序》)的特點,并兼有中晚唐諸家的風格,以此沖擊了江西詩派的束縛,卻終究沒有像楊萬里那樣形成自己個性鮮明的一體,因為廣泛汲取畢竟不能取代獨出機杼的創(chuàng)造。
在范成大的詩中,??梢钥吹侥7潞圹E比較重的地方,包括那些注明是“效王建”、“效李賀”或“玉臺體”的,以及并未注明如《蛇倒退》、《滟滪堆》,卻可以看出是效仿韓愈風格的等等。
還有像《復作耳鳴》、《人鲊甕》等詩,多用生僻典故,拗峭的句式,發(fā)議論,逞學問,給人以澀滯瘦硬之感,則顯然屬于江西詩派的范圍。
由于未能把各家的風格技巧融為一體,也就難以建立自己成熟的與眾不同的風格來。
所以嚴羽《滄浪詩話》中有“楊誠齋體”,卻沒有“范石湖體”。
范成大詩歌的最大成就在于反映的生活面相當廣泛,揭露的社會問題也比較深刻,這是楊萬里所不及的。
在《夜坐有感》、《雪中聞墻外鬻魚菜者求售之聲甚苦有感三絕》等詩中,表現(xiàn)了他作為正直的官吏對民生疾苦的關懷;在《催租行》、《后催租行》等詩中,更描繪了貧苦百姓在官府沉重租稅壓迫下的艱難生活和絕望心境。
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出使金國時所作七十二首絕句和晚年退職閑居時所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
乾道六年(1170),宋孝宗決定廢除使臣向金國皇帝跪拜受書這一恥辱性的禮儀,大臣均畏懼不敢奉命,范成大于是挺身而出,抱著必死的決心出使金國。
他在金國幾乎被害,但終于不辱使命,贏得雙方朝野的一致稱贊。
著名的使金七十二絕句便是他在這次出使往返途中所作。
這七十二首絕句內(nèi)容很廣泛,包括淪陷區(qū)百姓的苦難生活,他們對南宋收復中原的期望,金國落后的風俗習慣(當然這里也包含著一些民族偏見),以及詠懷史事、借古諷今、批評朝政和自己報國的熱情等等。
而貫穿在其中的中心主題,是對民族危機的憂患意識與悲憤情感;詩人通過實際觀察,從不同角度攝取了一個一個鏡頭,反映著這一主題的不同側(cè)面,如: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州橋》) 這首詩下有自注說:“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皆舊御路也。
” 汴京是北宋的都城,如今卻淪入金朝之手,那些眷懷宋朝的百姓年年盼月月盼,始終等不到南宋的軍隊,卻只見使者來回,一句含淚脫口的“幾時真有六軍來”,既表達了中原父老的心愿和失望,又無疑是對南宋朝廷乞和政策的諷刺。
再如《清遠店》: 女僮流汗逐氈軿,云在淮鄉(xiāng)有父兄。
屠婢殺奴官不問,大書黥面罰猶輕。
這是寫一個逃跑未遂而被臉上刺字的女奴。
金的社會制度保留了若干落后的成分,對漢人常常采取壓迫與奴役的野蠻政策,范成大通過女奴的悲慘遭遇,反映了普通民眾在民族壓迫下的痛苦。
而在最末一首《會同館》中,則抒發(fā)了作者的慷慨心志: 萬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漚浮
提攜漢節(jié)同生死,休問羝羊解乳不。
這組絕句各個側(cè)面的記敘,合起來便成了一幅長卷,完整地反映了當時北方的風物與民情,和詩人對此的深沉感慨。
詩的語言明白淺近,雖然也時有典故點綴和引古抒懷,但大多比較貼切而不艱澀。
范成大晚年所作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在古代田園詩中有比較重要的意義。
過去寫農(nóng)村的詩歌,太抵可分為二類:一類以陶淵明、王維等人為代表,通過歌詠鄉(xiāng)村風光和農(nóng)人樸素的勞作生活,表現(xiàn)士大夫?qū)Τ鞘猩?、政治生活的厭倦和對大自然的熱愛,顯示一種恬和淡泊的志向,這類詩不免把鄉(xiāng)村田園描寫得安寧恬靜;另一類如唐代王建、張籍、聶夷中等人的作品,則上承《詩經(jīng)·豳風·七月》以來的傳統(tǒng),主要揭露農(nóng)村現(xiàn)實的痛苦,斥責官吏豪強對百姓的盤剝壓迫,這類詩重在表現(xiàn)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和同情心,所以大多沒有田園風光的描寫,更多地讓人感覺到沉重與緊張。
這兩類詩,一般可以說分別是道家及佛禪的人生情趣與儒家社會觀念的詩化表現(xiàn)。
本來,這兩種趨向在士大夫心中常常是同時存在的,只是在詩中總是被分離開來表現(xiàn)。
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把這兩條線打成了一片,比較完整地反映了田園鄉(xiāng)村的生活面貌,也比較協(xié)調(diào)地表現(xiàn)了宋代士大夫儒道合一的人生情趣。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農(nóng)村秀麗的風光和農(nóng)家勞動、生活的習俗的場面,也能看到農(nóng)民所遭受的沉重剝削和他們困苦的生活,如: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zhì)枯。
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作者在組詩的小序中說,這些詩是他隱居石湖時,“野外即事,輒書一絕”而成,也就是由親身經(jīng)歷、親眼觀察所得,所以全然沒有過去那種模擬、生涯的痕跡,較之中年所寫的使金七十二絕句,筆調(diào)更為自然流暢,輕松而犀利,顯露了較有個性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