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是毀掉孩子未來的殘酷之愛》讀后感
爺爺奶奶愛是天經(jīng)地,但愛要有個度,過寵愛就成了溺愛。
目前城市中子女占99%以上,他們生活在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家庭里,被視為“小太陽”,被老人(包括爺爺、奶奶、外婆、外公)寵愛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而且相當嚴重,這就叫‘‘隔代親”。
當父母批評孩子時,爺爺奶奶就出來干涉,袒護孩子。
針對這種現(xiàn)象,父母該怎么辦
1.耐心說服老人。
爺爺、奶奶和父母是兩代人,除了在年齡上有較大的差異外,思想方法、生活經(jīng)歷、個人愛好、生活習慣、社會條件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等,都存在很大差距。
在教育晚輩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見、態(tài)度和方法是正常的;因此。
父母既要看到老人溺愛孩子的“必然性”,可以先肯定老人的慈愛之心,尊重老人的勞動成果,對老人哺育之情表示由衷感激。
然后,向老人陳述正確教育孩子的責任以及溺愛孩子的危害性,希望老人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例如,不偏袒孩子的短處,不嬌慣孩子,孩子來看望時,不要給孩子零花錢或嘮叨“你媽不會照顧你”之類的話。
如果采用了講道理的方法解決矛盾,老人一般會通情達理,共同承擔教育孩于的重擔。
采取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
孩子任性也好,有某些不良行為也好,雖然與老人的溺愛、嬌慣有關,但父母應看到自己未盡教子責任的一面,因此,父親、母親在向老人說理的同時,可通過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來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自我服務能力和勞動習慣。
家長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堅持下去,不妥協(xié)。
但切忌沒有耐心,態(tài)度粗暴,更不可打罵孩子。
另外,父母如經(jīng)常帶孩子出外遠足、野爺爺奶奶是我們的長輩,他們疼愛孫子是肯定的,但是過渡的寵愛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但是,我們也不能強迫老人家按照我們的育兒方法對待孩子,跟他們講道理過多也會傷及他們的自尊心。
但是我們作為父母的每天應該要有一段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通過一些交談和游戲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而不要,認為既然有由于爺爺奶奶帶孩子就連晚上也讓孩子與爺爺奶奶睡。
平時自己也要主意自己的言行動作,正是所謂身教。
而且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項義務,有空時自己多帶帶孩子。
什么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沒有溺愛。
“溺”,詞典上解釋為“淹沒”的意思。
人被水淹沒了叫“溺斃”,如果父母的愛流橫溢泛濫起來,那也會“淹沒”孩子的,這就是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guī)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游游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
過年過節(jié),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jié)目,掌聲不斷。
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
家里人都要圍著他轉(zhuǎn),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
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
這種孩子必然養(yǎng)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zhì)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并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
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tài),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yǎng)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害怕哭鬧 由于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
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
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于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包辦代替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
”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guī)退隽恕?/p>
”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進的孩子。
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
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xù)玩。
后來為什么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
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xiàn)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
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
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yǎng)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里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溺愛 扼殺孩子的美好前程愛,是蘊含深情的詮釋。
廣義來說,愛,是一種責任,一種不帶附加條件的付出和給予。
溺愛,含有過分寵愛成分。
何謂過分,因人因時因環(huán)境而異,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
凡是言之過分,也只是相對而言。
不過,在教育孩子問題上,道德底線,法律范疇,為人原則,言行舉止常常有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和大眾的起碼要求,在這些原則方面,絲毫不可以讓步,更不可以有“麻生棚中,不扶自直”思想,幼枝易彎直,樹大修枝,往往是“壯士斷臂”。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都在感嘆教育孩子的不易....雖是系統(tǒng)的復雜,不可以一言蔽之,歸咎于現(xiàn)實,推向社會責任。
更多的是要自我檢討,我們自己給孩子愛護的同時,是否含有過分內(nèi)涵.......是否已經(jīng)不自覺的將孩子引向錯誤的方向上
父母怎樣愛孩子讀后感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篇叫做《怎樣愛孩子》的文章,說的是現(xiàn)在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各種愛孩子的方式。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們在家都是小霸王、小皇帝、小公主,家長更是都視自己的孩子為掌上明珠,孩子在家中就是一家人的小太陽,家長們對孩子的溺愛是無止盡的。
孩子是需要家長們的愛的,然而,愛孩子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的去溺愛,把所有事情都包辦,不給孩子經(jīng)歷各種磨難各種鍛煉的機會,甚至連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讓孩子自己動手。
在這些被溺愛的孩子的意識里,他們認為好的東西都應該歸他,所有的事情都應該由父母替他來做,家長也覺得只有這樣才是讓孩子在幸福中成長。
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溺愛孩子是在害孩子,孩子會面對不了挫折,會適應不了日后復雜的社會。
父母的愛是最高尚最無私的,但是如果愛的不恰當,到頭來這種“甜蜜的愛”只會結下苦果。
相反,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培養(yǎng)他自己解決事物的能力,讓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多進行一些挫折教育,讓孩子從小在生活中得到該得的鍛煉。
希望天下的寶寶們能從小在健康的愛中逐漸成長。
怎樣看待爺爺奶奶溺愛孩子
爺爺奶奶愛孫子是天經(jīng)地義的,但愛要有個度,過分的寵愛就成了溺愛。
目前城市中獨生子女占99%以上,他們生活在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家庭里,被視為“小太陽”,被老人(包括爺爺、奶奶、外婆、外公)寵愛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而且相當嚴重,這就叫‘‘隔代親”。
當父母批評孩子時,爺爺奶奶就出來干涉,袒護孩子。
針對這種現(xiàn)象,父母該怎么辦
1.耐心說服老人。
爺爺、奶奶和父母是兩代人,除了在年齡上有較大的差異外,思想方法、生活經(jīng)歷、個人愛好、生活習慣、社會條件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等,都存在很大差距。
在教育晚輩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見、態(tài)度和方法是正常的;因此。
父母既要看到老人溺愛孩子的“必然性”,可以先肯定老人的慈愛之心,尊重老人的勞動成果,對老人哺育之情表示由衷感激。
然后,向老人陳述正確教育孩子的責任以及溺愛孩子的危害性,希望老人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例如,不偏袒孩子的短處,不嬌慣孩子,孩子來看望時,不要給孩子零花錢或嘮叨“你媽不會照顧你”之類的話。
如果采用了講道理的方法解決矛盾,老人一般會通情達理,共同承擔教育孩于的重擔。
采取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
孩子任性也好,有某些不良行為也好,雖然與老人的溺愛、嬌慣有關,但父母應看到自己未盡教子責任的一面,因此,父親、母親在向老人說理的同時,可通過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來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自我服務能力和勞動習慣。
家長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堅持下去,不妥協(xié)。
但切忌沒有耐心,態(tài)度粗暴,更不可打罵孩子。
另外,父母如經(jīng)常帶孩子出外遠足、野爺爺奶奶是我們的長輩,他們疼愛孫子是肯定的,但是過渡的寵愛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但是,我們也不能強迫老人家按照我們的育兒方法對待孩子,跟他們講道理過多也會傷及他們的自尊心。
但是我們作為父母的每天應該要有一段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通過一些交談和游戲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而不要,認為既然有由于爺爺奶奶帶孩子就連晚上也讓孩子與爺爺奶奶睡。
平時自己也要主意自己的言行動作,正是所謂身教。
而且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項義務,有空時自己多帶帶孩子。
什么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沒有溺愛。
“溺”,詞典上解釋為“淹沒”的意思。
人被水淹沒了叫“溺斃”,如果父母的愛流橫溢泛濫起來,那也會“淹沒”孩子的,這就是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guī)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游游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
過年過節(jié),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jié)目,掌聲不斷。
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
家里人都要圍著他轉(zhuǎn),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
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
這種孩子必然養(yǎng)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zhì)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并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
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tài),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yǎng)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害怕哭鬧 由于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
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
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于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包辦代替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
”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guī)退隽恕?/p>
”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進的孩子。
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
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xù)玩。
后來為什么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
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xiàn)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
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
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yǎng)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里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溺愛 扼殺孩子的美好前程愛,是蘊含深情的詮釋。
廣義來說,愛,是一種責任,一種不帶附加條件的付出和給予。
溺愛,含有過分寵愛成分。
何謂過分,因人因時因環(huán)境而異,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
凡是言之過分,也只是相對而言。
不過,在教育孩子問題上,道德底線,法律范疇,為人原則,言行舉止常常有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和大眾的起碼要求,在這些原則方面,絲毫不可以讓步,更不可以有“麻生棚中,不扶自直”思想,幼枝易彎直,樹大修枝,往往是“壯士斷臂”。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都在感嘆教育孩子的不易....雖是系統(tǒng)的復雜,不可以一言蔽之,歸咎于現(xiàn)實,推向社會責任。
更多的是要自我檢討,我們自己給孩子愛護的同時,是否含有過分內(nèi)涵.......是否已經(jīng)不自覺的將孩子引向錯誤的方向上
愛與溺愛的尺度到底在哪里的讀后感悟
“無條件的愛”這個詞,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不陌生。
現(xiàn)在隨便翻開一本育兒書籍,基本都會提到這個詞。
但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當初一樣有個困惑 ——無條件的愛,和溺愛有什么區(qū)別啊
孩子是需要管教的,不能一味無條件的愛吧
我當時就是帶著這樣的疑問在養(yǎng)育孩子,并且,在實踐過程中慢慢變得清晰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Chapter 1溺愛:“取悅型”家長的誤區(qū)沒有一個家長是不希望孩子快樂的。
但當我們把“希望孩子時刻快樂”作為養(yǎng)育的終極目標,這就是溺愛的溫床。
我們這代的情感教育是缺失的。
從小,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好孩子不哭”。
所以,我們一直以來對情感是有偏見的。
開心愉快是好的,難過憤怒是不好的。
這樣的潛意識就會造就一類“取悅型”家長,他們不希望孩子哭,更加見不得孩子哭。
于是,只要孩子一哭,馬上繳械投降,把之前學到的所有育兒知識都拋在腦后,第一反應就是,如何讓孩子不哭。
這個應激反應是很危險的。
它只是在掩蓋問題,得不到玩具哭了,馬上買一個;吃飯時想要看電視,一哭馬上打開電視機。
它沒有教會孩子,怎樣是與他人、與世界的有效互動方式。
長久下來,會給孩子一個錯覺 —— 外面的世界是圍繞著我的,而且是圍繞著我的哭聲建立。
這就是自我中心,這就是溺愛造成的結果。
Chapter 2有條件的愛:將“愛”作為教育孩子的交換條件我小時候有段時間是外婆帶的。
外婆最習慣說的就是 ——“外婆帶你很辛苦的,你一定要懂事成績好,不然外婆就不喜歡你了”。
這其實就是最典型的“有條件的愛”。
這讓我很小就明白了,外婆對我的愛是要基于我乖、成績好的。
我那時的確是很乖,成績也很好。
但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時的我,其實是缺少愛的滋養(yǎng)的。
我更多的是害怕。
另外一種更加極端的就是“威脅”。
比如 ——“你這樣,父母的臉都被你丟光了
”“你這樣是要氣死我啊
”。
要知道,再頑劣的孩子,他們都是愛我們的。
對孩子最大的懲罰莫過于說這樣的話。
這是用愛在綁架孩子,給孩子深深的愧疚感。
有條件愛的根源,其實是界限感模糊,分不清“對事”和“對人”的區(qū)別。
孩子一定會犯錯,但我們需要時刻讓孩子明白的是 ——“媽媽仍然愛你,但我不喜歡這個行為。
”而不是因為孩子的一個行為,全盤否定孩子這個人。
更加不該把“愛”變成讓孩子聽話的籌碼。
說個題外話,在生活中區(qū)分“對人”還是“對事”,真的可以少了很多無謂的爭吵或者自己生悶氣的。
多少夫妻一吵架就是人身攻擊,其實就是氣頭上把“對事”變成了“對人”。
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學會一種不健康的關系互動模式,以交換和威脅作為基礎的。
比如我們成年后,總能聽到有些人喜歡把“分手、離婚”掛嘴邊 ——“你再XX,我們就分手”—— 但其實她并不是真的想分手。
更容易讓孩子的自信心受損,就像我自己童年的這段經(jīng)歷。
當我盡了最大努力卻沒有達到外婆要求時,我是感到自卑的。
這讓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從骨子里認為自己不夠好,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Chapter 3無條件的愛:情感上溫柔,執(zhí)行時堅定談到無條件的愛,大家都耳熟能詳?shù)乃母拍罹筒徽劻恕?/p>
今天就想特別談一下,在管教孩子時,怎么做才是真正地踐行“無條件的愛”。
我以前寫過很多關于孩子的文章,里面提到過無數(shù)次“溫柔堅定”這個詞。
在我看來,這是最好的注釋了。
比如,我家執(zhí)行的零食規(guī)則有一條是 —— 零食只能在零食時間吃(一般是上下午兩次),吃零食時也必須坐在餐椅上吃。
小D有段時間在吃正餐的時候會要吃零食,我就會重申我們的零食規(guī)則:“現(xiàn)在在吃午飯,零食只能在零食時間吃,午飯時間沒有零食”。
她肯定會反抗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碗和食物全部扔在地上,然后自己就大哭大叫起來。
這時,我溫柔的是對她情緒的反饋 ——“嗯,我知道你很生氣,因為你很想很想吃零食,最好馬上吃到”。
但我堅定的是規(guī)則的執(zhí)行 ——“但是媽媽告訴過你,零食只能在零食時間吃。
我們需要先吃完午飯,然后去午睡,睡醒了我們就可以吃零食了”。
這些說完,她還是會很難過,拼命哭大聲叫。
我會繼續(xù)特別溫柔平靜地告訴她 ——“我知道吃不到零食,你很難過很難過。
你可以哭一會,媽媽陪著你,直到你平靜下來”。
然后,我會觀察她的哭聲。
如果發(fā)現(xiàn)她哭聲有轉(zhuǎn)弱的趨勢,我會及時說 ——“我們需要讓身體平靜下來,深呼吸,吸氣~吐氣~,我們要學會讓自己平靜下來”。
這整個過程,我接納了小D的情緒,而不是去制止她不許哭。
但我是用愛陪伴著她,去度過這段不好受的情緒,并且告訴她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整個過程中我自己的情緒控制,溫柔的語氣本身也是在向她演示如何控制情緒)。
同時,我沒有因為她的哭而妥協(xié)我對于規(guī)則的執(zhí)行。
這整個過程,小D能感受到我的愛,而且是我對她的結納。
即使是她的脾氣,我也是接納和理解的。
但更重要的是,她也開始明白了,世界真的不是圍繞著她轉(zhuǎn)的,有些規(guī)則盡管不讓人開心,但我們需要遵守。
而這點上,很多父母卻常常容易弄反了。
孩子一哭,他們情感上是粗暴的——“不許哭,怎么這么不聽話
再哭,媽媽打你了”。
執(zhí)行上卻是軟弱的。
有時孩子還是繼續(xù)哭,哭到最后他們沒招了,就會說 ——“好好好,那你不要哭了,媽媽去給你拿零食。
這次吃完,下次不吃了哦”。
或者運用哄騙 ——“你現(xiàn)在把飯吃了,回頭我給你買汽車模型”。
但我們都知道啊,這次吃完,一定還有下次。
慢慢地,你覺得自己管教不好孩子,而孩子也開始知道自己哭聲的威力。
最關鍵的是,整個過程中,孩子是沒有得到愛的滋養(yǎng)的,他接受到的就是,媽媽在威脅我不哭,我可以進一步用哭來威脅她。
無條件的愛,愛本身是沒有條件的,但對孩子的行為是有要求、有約束、有規(guī)則的。
無條件的愛,是不拿“愛”當做交換條件,而是父母出于愛、帶著愛去教育引導孩子。
愛的態(tài)度應該無條件,但愛的方法是需要有策略的。
溫柔而堅定 —— 情感上溫柔,執(zhí)行時堅定
非常成長書,不在麻煩媽媽讀后感700 寶寶知道
今天下午,我在新華書店看書,一本書印入了我的眼簾——《非常成長書—不再麻煩好媽媽》。
我們是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的,我們是幸福的一代,我們幾乎要被寵壞了,很多東西在我們的身上是欠缺的,比方說自立。
如果我們現(xiàn)在一孤島上,也許我們會為找不到食物和水而沮喪至餓死渴死,但是有自立自強性格的人也許不會應為此而感到沮喪。
在現(xiàn)當今大多的子女應為父母的溺愛而缺少這種良好的性格。
這就是我們自己處在荒郊野外為什么會被此的原因。
我們應當培養(yǎng)自立自強的性格,應為它會對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有巨大的影響。
我們應在平常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們應學習野草,它靠著自己的毅力而存活著,決不比那些皇家園林里的花草,要人們的呵護和照顧活著。
總有一天我們要離開父母,去謀自己的事,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都靠父母,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自強自立的性格。
《愛出一個好寶貝:愛出一個》讀后感:養(yǎng)育孩子的指南針
[《愛出一個好寶貝:愛出一個》讀后感:養(yǎng)育孩子的指南針]現(xiàn)在想起來,都不知道我是怎么認識桐桐媽的,只知道桐桐媽的博客現(xiàn)在成了我每天上班后第一個進入閱覽的網(wǎng)站,就好像天天看報紙的人每天要翻閱新聞一樣,《愛出一個好寶貝:愛出一個》讀后感:養(yǎng)育孩子的指南針。
是的,桐桐媽的博客現(xiàn)在真的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有疑惑了,有育兒煩惱了,都會首先想到桐桐媽的博客,就想桐桐應該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了吧。
桐桐比我家晨晨大半歲,晨晨出現(xiàn)的成長問題桐桐就會先出現(xiàn),有時候心里這樣想的時候早上一打開桐桐媽的博客,還真的發(fā)現(xiàn)上面寫了同樣的問題。
真的有一種心靈默契的感覺。
就好像桐桐媽就是一個鄰居,這邊說話她那邊就知道了,然后幫你解決一樣。
我小時候是經(jīng)常遭我媽打的,我媽是既溺愛我又舍得下毒打的。
我們家是二層平房,我媽有一次因為我不做事硬是把我從二樓抓住我的腿從二樓樓梯上拉了下去。
那時候我才小學幾年級啊,我心里充滿了極度的恐懼,但是脾氣也很犟,就是不服輸。
所以到了我有了小孩,我就希望我一定不要打小孩,以理服人,可是有時候你想盡一切腦瓜說服她,她就是不帶耳朵,我就很生氣了。
就像前兩天晚上做晚飯,她要吃湯圓,我給她煮,想到湯圓晚上吃多了對胃不好,就只煮了五個,然后放了幾個混沌。
煮好了我端去給她吃,她倒好,吃了半個就躺在床上迷糊了,你喊她雷打不動,你說她不餓吧,她下午四點多吃的牛奶現(xiàn)在都過去三四個小時了,讀后感《《愛出一個好寶貝:愛出一個》讀后感:養(yǎng)育孩子的指南針》。
我喊她起來吃一口,她還是不動。
我就生氣了,在她腿上狠狠打了兩下,我想她會哭的,結果她只用手摸了一下腿,繼續(xù)睡。
我生氣了,把她抱起來,你說你要吃湯圓,媽媽辛辛苦苦給你做好了,你又不吃,你說媽媽多傷心啊。
然后拍了拍她的身體,把她拍醒了,她突然站起來,張開了嘴,吃了一口湯圓,然后圍著我走,邊走邊說,我吃,媽媽就不生氣了。
我覺得她好懂事,突然很后悔剛才打她。
就問她:媽媽剛才有沒有把你打疼,她回答:痛。
我說那你也打媽媽兩巴掌吧,晨晨聽了很高興,立馬就拍了我兩巴掌。
就像這種打了又怕傷害孩子的心情我經(jīng)常有,總覺得應該給她快樂,可是有時候忍不住就打下去了。
打又不能坦然地打,不打又忍不住,這真的讓我很糾結。
我就想,難道桐桐媽就從來沒有打過桐桐嗎,桐桐就從來沒有讓她生氣的時候,特別是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
桐桐媽又怎么忍住的呢。
結果第二天就看到了桐桐媽寫的打孩子,你需要理由嗎頓時如饑似渴地讀了,雖然跟晨晨惹我生氣的例子不一樣,可是同樣是打。
看來打孩子并不是就會有造成她的心理陰影的,主要是我們得抓住這個度。
然后又看到桐桐媽的影視碟片不宜成為主要早教素材,真是跟我有點雷同,看來天下的母親一個樣啊。
我也是生了晨晨下載了很多小孩的早教影片,不同的是晨晨幾個月的時候就每天給晨晨看了半個小時多,一直連續(xù)了三個月左右,后來檢查視力不佳,然后趕緊停止了,后來一直不給她看碟片,一直到現(xiàn)在2歲半,眼睛視力還是不如同齡人,我不知道是不是一歲前給她看碟片造成的。
我心里很是后悔,弄得現(xiàn)在我是電視電腦都不給她看一眼的。
但愿她的視力能夠趕上來。
桐桐媽的博客就是這樣,你碰到什么問題,她就寫什么問題,唯一沒有出現(xiàn)的是小孩吃飯的問題,因為現(xiàn)在成了晨晨最大的問題,吃飯亂走,我想這肯定是跟我們的喂養(yǎng)方式有關的。
難道桐桐沒有出現(xiàn)類似的問題嗎,可能是桐桐媽優(yōu)秀的喂養(yǎng)方式有關吧。
我只知道,有問題,就去桐桐媽的博客,一般都能找到答案。
桐桐媽的博客,成了我養(yǎng)育小孩的指南針。
現(xiàn)在她出了一本書——《愛出一個好寶貝》,就如有冊在手,遇到問題隨時翻閱。
〔《愛出一個好寶貝:愛出一個》讀后感:養(yǎng)育孩子的指南針〕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nóng)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