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透入書房 賞析
夕陽透入書房馮驥才我常常在黃昏時分,坐在書房里,享受夕陽穿窗而入帶來的那一種異樣的神奇。
【為什么作者會在黃昏時分坐在書房里享受夕陽穿窗而過
夕陽穿窗帶來了怎樣的神奇
開篇設置懸念,讓人欲罷不能。
】此刻,書房已經(jīng)暗下來。
到處堆放的書籍文稿以及藝術品重重疊疊地浸沒在陰影里。
【此處書房背景的介紹為后文的展開做了鋪墊。
】暮時的陽光,已經(jīng)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
【運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說明了夕照的特點。
】它變得很溫和,很紅,好像一種橘色的燈光,不管什么東西給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麗。
【這是一句主觀味很濃的話語,話里面加入了作者很多的主觀情感,從“不管……全都”這組關聯(lián)詞可以看出作者對夕照充滿愛意。
】首先是窗臺上那盆已經(jīng)衰敗的藤草,此刻像鍍了金一樣,蓬勃發(fā)光;跟著書桌上的玻璃燈罩,亮閃閃的,仿佛打開了燈;然后,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帶著窗欞和外邊的樹影,斑斑駁駁投射【“投射”,是帶有一定目的性的,有突顯的效果。
作者通過“投射”一詞,使夕照形成如投影一般的效果,將讀者的目光帶到了大書架上的《傅雷文集》上,從而凸顯了“我可以永存”的寓意。
】在東墻那邊一排大書架上。
有陰影的地方書皆晦暗,光照的地方連書脊上的文字也看得異常分明。
《傅雷文集》的書名是燙金的,金燦燦放著光芒,好像在驕傲地說:“我可以永存。
” 【此句在此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文章過渡自然,由上面夕照下景物的描寫轉(zhuǎn)為探討人生的哲理。
】怎樣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永存
阿房宮和華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莊的格言卻一字不誤地鐫刻在每個華人的心里。
【運用對比手法,“片瓦不留”和“一字不誤”有力地突出了能真正永存是非物質(zhì)的東西。
】世上綿延已久的還是非物質(zhì)的東西——思想與精神。
能夠準確地記憶思想的只有文字。
【文字所承載的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呼應了上段段尾的“我可以永存”。
】所以說,文字是我們的生命。
【此話具有深意,文字能夠準確地記憶思想和精神,我們?nèi)松辰绲奶嵘康氖俏淖炙洃浀乃枷牒途?,我們?nèi)松伎嫉膫鞒腥匀豢康氖俏淖郑晕淖謶蔀槲覀兩凶钪匾囊徊糠?,文字所代表的文化應占?jù)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
】當夕陽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頭物品都變得妙不可言。
【這句話說得太妙了,不同情境下的事物會觸發(fā)觀察者不同角度的思考。
案頭物品作者平日應看的爛熟于胸,如今在夕陽的照射之下,物品顯示出與平日不同的情態(tài),從而觸發(fā)了作者的思考。
】一尊蘇格拉底的小雕像隱在暗中,一束細細的光芒從一叢筆桿的縫隙中穿【“穿”,寫夕照穿過筆叢的縫隙,投射到了隱在黑暗中的蘇格拉底小雕像的嘴巴上,“似乎想撬開他的嘴巴”。
這一“穿”字,寫出了夕照對“黑暗”的穿透力,這其實也是作者面對混沌的商品世界的一種思考和期盼。
】過,停在他的嘴唇之間,似乎想撬開他的嘴巴,聽一聽這位古希臘的哲人對如今這個混沌而荒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
【細細的光芒穿過縫隙停在哲人的嘴唇之間,這是多么美妙的情境,而此情境又恰恰吻合了作者的心境,一個“撬”,作者賦予陽光以人的情感,將自己欲要做的事說成是陽光想要做的事。
聽一聽的內(nèi)容道出了作者的思考,此處由上面的強調(diào)文化應占據(jù)我們生命中的重要地位轉(zhuǎn)為思考在傳統(tǒng)文化與商品經(jīng)濟激烈碰撞時文化遺產(chǎn)的處境問題。
】但他口含夕陽,緊閉嘴巴,一聲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釋昨天,今天的答案還得來自今人。
這樣說來,一聲不吭的原來是我們自己。
【哲人為什么口含夕陽,緊閉嘴巴,一聲不吭,是故作沉思狀嗎
原來是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釋昨天,只能對他所處的時代思考后發(fā)出醒世之言,而不能對我們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對于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只能由今人經(jīng)過思考后自己提出來。
作者在這里指出了商品世界對于人精神世界的沖擊,人們對于商品世界出現(xiàn)的精神、文化缺失漠不關心,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被物質(zhì)化了,變得缺少思考,沉默不語了。
】放在桌上的一塊四方的鎮(zhèn)尺最是離奇。
這個鎮(zhèn)尺是朋友贈送給我的。
它是一塊純凈的無色玻璃,一條彎著尾巴的小銀魚被鑄在玻璃中央。
當陽光透入,玻璃非但沒有反光,反而由于純度過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銀光閃閃的小魚懸在空中,無所依傍。
它瞪圓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種匪夷所思。
一只螞蟻從陰影里爬出來,它走到桌面一塊陽光前,遲疑不前,幾次剛把腦袋伸進夕陽里,又趕緊縮回來。
它究竟是畏懼這奇異的光明,還是習慣了黑暗
黑暗總是給人一半恐懼,一半安全。
【小銀魚瞪圓眼睛,感到匪夷所思,小螞蟻遲疑不前,不知所措,這兩個形象反映了作者困惑和恐懼的心境。
陽光透入無色玻璃非但沒有反光,反而由于純度過高而消失了,小魚懸在空中,無所依傍,象征了作者感覺自己所處的境地,說明人們對精神、文化缺失的漠視程度使得作者感到困惑,難道是自己錯了
小螞蟻在陽光前遲疑不前,幾次剛把腦袋伸進夕陽里,有趕緊縮回來,說明當下社會有些人迫于大的環(huán)境氛圍,欲言又止,最終保持了緘默。
】人在黑暗外邊感到恐懼,在黑暗里邊反倒覺得安全。
【這是人的一種潛在心理,當社會正常的時候它是深埋人的心底的。
這種心理占據(jù)了主流正反襯出了社會的不正常。
】夕陽的生命是有限的。
它在天邊一點點沉落下去,它的光卻在我的書房里漸漸升高。
短暫的夕陽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拋【一個“拋”字,寫得極有情態(tài)。
面對黑暗,面對被“黑暗”淹沒的美好事物,夕照在自己即將沉落時,毫不吝惜地將自己的全部光芒灑向人間,這是何等的悲壯
這情景能不讓讀者為之肅然嗎
】給人間的光芒最依戀也最奪目。
此時,連我書房里的空氣也是金紅的,定睛細看,空氣里浮動的塵埃竟然被它照亮。
這些小得肉眼剛剛能看見的顆粒竟被夕陽照得極亮極美,它們在半空中自由、無聲、緩緩地游弋著,好象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
這是唯夕陽才能創(chuàng)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變得無比神奇。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陽殘照已經(jīng)挪【這是在寫“夕照”的最后時刻,它讓讀者感受到了“夕照”緩慢而堅韌移動的情態(tài)。
即使已“滿室皆黑”,即使已到了最后一刻,已步履蹣跚,但“夕照”依然要挪到書架的最上邊一格,將余光灑落在泥公雞上。
表現(xiàn)了夕陽對書架和傳統(tǒng)文化的依戀。
這時,讀者心里聽到的豈止是泥公雞的哀鳴,難道不也有作者的呼喊嗎
“挪” 在這里,不僅寫出了“夕照”的形態(tài),更寫出了“夕照”的情感、作者的情感。
】到我書架最上邊的一格。
滿室皆暗,只有書架上邊無限明媚。
那里擺著一只河北省白溝的泥公雞,雪白的身子,彩色的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氣。
這個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鄉(xiāng),至少有千年的歷史,但如今這里已經(jīng)變?yōu)槿沼眯∩唐返募⒌?,昔日那些渾樸又迷人的泥狗泥雞泥人全都了無蹤影。
可是此刻,這個幸存下來的泥公雞,【泥公雞”代表遭遇沖擊和破壞而一息尚存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借此形象表達了對商品經(jīng)濟毀滅民族文化的憤怒和批判。
】不知何故,對著行將熄滅的夕陽張嘴大叫。
我的心已經(jīng)聽到它凄厲的哀鳴。
【“凄厲的哀鳴”象征了傳統(tǒng)民間工藝在商品經(jīng)濟的沖擊下瀕臨滅絕的哀號。
這不僅是“泥公雞”的哀鳴,也是作者的哀傷與憂慮。
表現(xiàn)了作者對傳統(tǒng)民間工藝遭受商品經(jīng)濟的沖擊而逐漸消失的現(xiàn)狀的憂慮和無奈。
借泥公雞悲壯而雄渾的哀鳴,發(fā)出吶喊,令人感動,給人以警醒。
】這叫聲似乎也感動了夕陽,一瞬間,高高站在書架上端的泥公雞竟被這最后的陽光照耀得奪目通紅,好似燃燒了起來。
【“這叫聲似乎也感動了夕陽”,連無情的夕陽都被感動了,人何以堪
“好似燃燒了起來”使我們想到以泥公雞為代表的傳統(tǒng)民間工藝似乎又蓬勃發(fā)展起來了。
這是作者的吶喊和呼吁,期盼和愿望。
】【簡評】馮驥才先生以一顆沉靜之心,一枝生花之筆,一雙洞察世事的眼睛,一片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癡情,為世人敲響了黃鐘大呂。
一個人靜靜地獨坐于夕陽中書房,是何等愜意之事。
在夕陽光線的照射下書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麗,夕陽創(chuàng)造了無比神奇的景象,作者對夕陽帶給人間美好的贊譽之情與歌頌之意流淌在字里行間。
正是這無比神奇的景象,讓作者展開聯(lián)想,思索藝術與人生,揭示出文化遺產(chǎn)這個文化焦點問題,從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中國名家散文經(jīng)典段落
《我的世界下雪了》,好優(yōu)美的詞語,才捧起還沒來得及細讀就已喜歡上了它,就像喜歡它的主人一樣,喜歡她的那種樸素、真面和你交流、訴說的表達方式。
讀罷,恨自己不能也隨她一同走進那個端莊、寧靜、圣潔的世界,同她一起黃昏漫步看壩上風光、暮歸的羊群、漫卷的夕陽、撩人的月色,跟她一同回望故鄉(xiāng)、鄰里、往事、鄉(xiāng)愁…… 遲子建的故鄉(xiāng)有個美麗的名字——北極村,從那寂靜而又遙遠的冰涼世界里走出來的遲子建似乎浸染故鄉(xiāng)的靈氣,平淡、質(zhì)樸、唯美。
一句“我之所以喜歡回到故鄉(xiāng),就是因為在這里,我的眼睛、心靈與雙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處”,我便被深深打動了,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那份對故鄉(xiāng)的摯愛、那濃濃的故鄉(xiāng)情結便躍然紙上。
我也是個喜歡文字的人,可往往卻不能用簡單的文字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心境,讀著遲子建的文字,在喜歡之余更多的是欽佩。
讀到遲子建描寫的中秋月,字里行間透出的靈氣,便讓我隨她看一輪經(jīng)歷了風雨和霜雪的中秋月,實在是難得一遇了。
“月光透過窗欞漫進屋子,將床照得泛出暖融融的白光,沐浴著月光的我就有在云中漫步的曼妙的感覺。
……九點多,由西南而飛向東北方向的龐大云層就像百萬大軍一樣越過銀河,絕大部分消失了蹤影,月亮完滿地現(xiàn)身了。
……此時的月亮看上去就像一個巨大的蜜橙,讓人覺得它蕩漾出的清輝,是洋溢著濃郁的甜香氣的……”。
相信看過了這樣一輪月亮人,整個晚上夢境里就只有光明和甜香氣了。
至于當遲子建挽著愛人的手,頂著漫天飛雪走在故土白雪茫茫的堤壩上時,那無與倫比的美好滋生了她傷感的情緒,走著走著忽然落下了眼淚,再到三個月后愛人的撒手西歸,她終將被亙古的蒼涼永遠環(huán)繞著
或許,這就是生活的無常。
我似乎觸摸到遲子建那無窮無盡的淚花及厚似冰河的憂傷,不禁心生惆悵而潮濕眼眶。
“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與青楊仍在,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靈都有可棲息的地方,我的筆也有最動情的觸點”,所幸的是,現(xiàn)在的遲子建已別無選擇地承受了生活的變故,人生的曲折,完成了生命中的一次偉大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