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中國觀后感500字
許許多多的道德模范們,他們的偉大我用文字難以表達,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如何做一個有用的人,如何用自己的善行去幫助和感動身邊的人
我們一代一代追求著善良,使我們的未來充滿希望,讓我們像他們一樣,去做個好人;他們的事跡就像種子一樣,在每個人的內心生根發(fā)芽。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讀后感50字
窗體頂端 輝煌中國觀后感 五年來,緊緊圍繞以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央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真抓實干,中國已經在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等眾多基礎設施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創(chuàng)造出了多個世界第一,給國人帶來了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由內向外輻射出中國正能量,發(fā)出了強有力的中國聲音,奠定了大國基礎。
天塹變通途,構筑閃耀經濟增長極。
近五年來,中國用勤奮的雙手,創(chuàng)新的想法鑄造了一座座世界大橋的豐碑。
無論是世界第一長的丹昆特大橋、全球第一座六線鐵路的大勝關大橋、還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港珠澳跨海大橋都為世界橋梁的建設樹立了新標志。
大橋的建設不僅僅是溝通了橋兩岸的人們,更是打通了兩岸的經濟通道。
促進城市群的建設,輻射區(qū)域性經濟發(fā)展,縮短地域結構性的貧富差距;促進現(xiàn)代化經濟建設發(fā)展,帶動就業(yè)、拉動內需,激發(fā)中國市場活力;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新方向轉變,突破創(chuàng)新、印發(fā)中國新技術靚麗名片,提升國際影響力。
一張張由鋼筋混泥土編制的中國城市群網,打通了區(qū)域性經濟結構的屏障,構建了經濟版圖上閃耀的經濟增長極。
“中國制造”創(chuàng)造中國標準。
當我看到“振華30”的時候我震驚了,這一艘中國自主研發(fā)制造的世界最大起重船在給港珠澳大橋接頭時相差不到3mm的誤差實現(xiàn)完美接頭,實現(xiàn)了中國制造到“中國制造”的華麗轉變,用中國標準展示了中國制造綜合實力。
當?shù)谝唤M用中國標準
輝煌中國讀后感300字
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于近日在央視晚黃金時間播出,全片以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為脈絡,全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紀錄片《輝煌中國》通過壯觀震撼的大規(guī)模航拍現(xiàn)場、生動熱絡的百姓生活現(xiàn)場、讓人感動的一線生產現(xiàn)場等,展示了中國五年來取得的的輝煌建設成就,展示了普通百姓的自豪感和獲得感,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這一切充分表明,今日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輝煌的中國這部電影的觀后感一百字
“看完《輝煌中國》第一集《圓夢工程》之后,我感到十分震撼,從紀錄片當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從人民眼中看到的中國輝煌,更加接地氣,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近年來,以習 近 平 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迎難而上、 銳意進取,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新的輝煌,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深感振奮和自豪。
在以后的工作中, 將始終秉承“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身子沉下去,多到基層一線,多做一些惠民實事,以實際的發(fā)展舉措解民憂、添民利,獲得群眾真心的擁護和信任。
百年中國觀后感
一切都從最初的影像開始。
黑、白、灰切割成的色塊,斷斷續(xù)續(xù)而且模糊不清。
昏暗的大街、行人和紫禁城在一閃一閃的黑點中沉默,許許多多的雙色頭像在純白得刺眼的背景中停頓。
那些,都是允許今天的我們碰觸到最真實的百年前的中國的一座橋梁,那些,都是載錄著一個世紀以來的苦痛悲歡的記憶。
無數(shù)人走過,無數(shù)人呼喊過,無數(shù)人戰(zhàn)斗過。
無數(shù)事物老去,無數(shù)事物停留,無數(shù)事物新生。
一、“慈”
暗箭明槍;“禧”
哀憤無盡有人說,清朝,這一不等國歌被傳唱開便走向滅亡的帝國,是被結果在一個女人的手中的——慈禧太后;但也有人說,慈禧是一個女政治家,世紀之交時神州大地之所以遭受痛苦磨難,她并沒有起主要作用,錯應在當時人們的封閉的自大的思想。
那該如何去評價這一個影響了中國歷史的女人
在我們眼中,她做過很多荒唐的事情。
壓制維新變法,發(fā)動政變幽禁光緒帝,在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時倉皇出逃,甚至批準《議和大綱》,發(fā)布上諭,表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而最讓人心寒的,大概是當百姓在生死線徘徊時,她還大擺奢華宴席,營造排場賀壽——為了什么呢
為了顯擺“大清”的國力嗎
抑或是她生性里的愛好
但她的一生并不只有黑暗的罵名。
她的確有過革新,她在位其間的洋務運動始終是實業(yè)史上一抹淡淡的光。
而且,作為一個女人,一個封建時代的女人,能憑己之力、憑己之心計,掌握實權,左右一個王朝,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的。
在這里,你不能忽視她的政治手段,也無法否定她一定的才能。
那么假設,沒有她
假設慈禧太后沒有為了保住高高在上的地位竭盡全力,沒有昧于世界潮流,沒有妥協(xié)讓國土分崩離析。
假設她面對西方各國的洋槍火炮和清末軍兵簡陋的武器,下令全力衛(wèi)國,是否中國就不會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假設沒有慈禧太后,那時的中國是否還會如此
誰能說個明白呢。
——也許,這是中國的悲劇,也是她個人的悲劇。
二、一紙多少離人淚“每次改朝換代的前夕,都有一場極為悲壯的青春祭禮”。
我喜歡這句話,正如許多人喜歡反反復復看那一紙《與妻書》一般。
沒有一個熱血的人會遺忘那些為了祖國犧牲的人,在危難關頭,在面對列強氣焰囂張地踩在家中土地上時;沒有一個熱血的人會選擇畏懼地龜縮,在生死存亡一線間,在面對黑暗社會死死壓迫著萬千生靈時。
于是有了第一聲槍響。
第二聲,第三聲……黃花崗的那一次起義是充滿悲壯色彩的,又是意義深遠的。
雖然它失敗了,但不可否認地,它振奮了廣大群眾的斗志,它是一次大革命的嘹亮的前奏。
黃花崗所埋葬的七十二位英雄是充滿悲壯色彩的,又是浩氣長存的。
雖然他們犧牲了,但不可否認地,他們是古往今來無數(shù)華夏兒女的縮影,是熊熊燃燒的愛國精神的完美體現(xiàn)。
《與妻書》遠不止一封,那么多義無反顧只留下背影的他們,那么多堅強飲淚只留下名字的她們,也遠不止雙影。
在腐朽的年代,總會看見革命,總會看見奮起的力量,也總會看見灑下一地的鮮紅——如盛開的蓮,綻放著一個又一個傳奇。
那些傳奇呵,或壯烈,或動人,都會被永遠記住。
三、一夢——無數(shù)旗幟樹起的夢 辛亥革命仿佛一個夢。
美好,光明。
從國外到國內,從廣州到武昌,1911年10月10日,這一個簡單的被人背誦了無數(shù)遍的日期,承載著多少新的希冀和新的沖勁。
在我們所能看見的記錄中,辛亥革命之后關于“共和國”的一系列變化是那么讓人振奮。
我們總是在背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后革命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我們也總是津津樂道:辛亥革命后實業(yè)發(fā)展的自豪,影像中“嗡嗡”響著的拉攬剪辮生意的叉子,中西交集的生活方式、新文化,還有女性們對封建禮教思想的抗爭……是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它好像是在陰云滿布的天空中終于裂開的一道金色的帛縷,灑下人們期盼已久的溫暖的光芒。
希望,哪怕沒有驅散黑暗,它的積極影響已經是十分令人振奮的。
可惜,夢總歸是夢,夢總有不完美的地方。
孫中山的二次流亡和辛亥革命最后變味的果實,一個八十三天的皇帝也仿佛一個夢。
沉重,灰暗。
魯迅先生鮮明諷刺辛亥革命的《阿Q正傳》里,我們可見一斑“不徹底”的遺憾。
一場革命,若是沒有真正地為底層的百姓做到什么,得不到底層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那它是不完全的,也是沒有辦法擺脫失敗的一面的。
在《山重水復》里,耳中“袁大總統(tǒng)”四字——以及由其牽引出的“二十一條”“登基祭孔”——更是尤其刺耳。
為什么千百年來那么多人勾心斗角用盡手段只為了那一座金殿正中的龍椅
為什么權力對于“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有誰懂得真正坐在萬人之上之位時,隱藏在瘋狂快意后的沉重
今日已經滿頭素雪的袁家長孫說:“他當然后悔”,“做了已經做了,他不能承認自己不對呀”。
其實,末期的袁世凱已經如一個鬼儡了吧。
也許他的確有過悔恨,但他還能做什么
北洋軍閥不會去反省,也不會想到什么“為百姓”的事情。
短暫的光明后,是仍籠罩著中國的大片陰霾,軍閥混戰(zhàn)下人民的漫長苦痛歲月依然是眼前的事情。
只是,看著反對《二十一條》隊伍里年輕的周恩來和李大釗的面孔,看著已經在不遠將來的學工大潮,我們是否能感受到一點黎明的光芒
四、從新青年到新曙光對于我們現(xiàn)在這些求學者而言,新文化運動和昔日《新青年》上那些你來我往的字字句句也許是非常令人神往的過去。
革命不一定需要舉槍鳴炮,可以立于筆尖;一代青年走向成熟也不一定要經過流血,也可以經過文字針鋒。
現(xiàn)在的人們依然能記得那些日子吧。
筆下傳入的先進思想讓青年主力軍覺醒,軍閥時代階級的鮮明矛盾讓工人階級覺醒;被久久壓迫的人們在黑暗中點燃火把,于是有了新的政治力量,新的一群充滿志氣的戰(zhàn)斗者。
已經無須再贅述那個7月,一曲《Nostradamus》的激壯也許已經足以譜完一個時代的沉浮起落——那就就靜靜地讓鮮血和革命落盡黑白的鍵盤,希望和戰(zhàn)斗敲著高昂的鼓聲吧——關于“中國共產黨”的前前后后,關于那紅色的激情歲月,我們都已經聽得夠多、看得夠多、看得夠多了。
來吧,只需合上眼睛。
你能否看見,南湖上的一尾紅船
那鮮艷奪目的紅,正慢慢蔓延。
你能否看見,反帝國主義軍閥的革命運動中青天白日旗和鐮刀鐵錘紅旗的首次握手
那統(tǒng)一的戰(zhàn)線,掩著隱約中埋藏下的教訓。
你能否看見,從農村燃起的星星點點的火苗
那無盡的熱和光,滾燙了整個支離破碎的大地。
我們歌頌兩年間二萬五千里的跋涉,鋼鐵般的意志,是屬于炎黃子孫的精魂之一。
我們歌頌果斷而堅定的土地改革運動,領導者的決策,始終立于底層人民的利益之上。
我們歌頌英勇作戰(zhàn)甚至獻出生命的所有人,無畏而無悔,若沒有你們,如何才能得那一次次的勝利和今日的安定。
還有,一次十年內戰(zhàn),一次抗日戰(zhàn)爭,和一次解放戰(zhàn)爭。
那是,一次對未知未來的勇敢探索與斗爭,一次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的一雪前恥的沖鋒,和一次不見鋪天黑云抬手直指黎明的最后一擊。
溯源至最初的話,能不能說,如果沒有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也許就沒有那讓每一個青年銘記的一天,也沒有那一個讓無數(shù)人追隨的政黨,更沒有后來的一切一切的光明。
五、無語直指蒼天,問誰,問誰一輩子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也許永遠也不會明了“戰(zhàn)爭”這兩個漢字背后的淚水。
百度詞條中,有這么冷冷的一句:“戰(zhàn)爭就是打打殺殺。
”對啊,誰能說不是呢
暴力,鐵與血;犧牲,苦與痛;仇恨,生與死——這些令人不忍細嚼的詞語,在記錄片中都不難找到。
尤其,當抗日戰(zhàn)爭時的影像赤裸裸地逼進雙眼,直扼著心底時,仿佛世上一切殘酷的文字都在剎那間被完美釋義。
可是,仍然不明的——誰能告訴我,為什么要“戰(zhàn)爭”
我想去問那別稱“金陵”的美麗的六朝古都,可她笑笑,回頭望了望一個灰色的無底的大坑,只告訴我“那是人性中最難預測的黑暗”。
我想去問那安謐地立于渤海灣的繁榮的齊魯之地,可他笑笑,抬眼望了望面前寬闊寧靜的水面,只告訴我“那是人性中最扎根源的貪婪”。
我想去問那“四面重巒障,五溪曲水縈”的井岡,我想去問那“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的大別,我想去問那有著數(shù)不清的石獅的盧溝,我想去問那有著“八百壯士”英跡的四行倉庫……仍然不明的——誰能告訴我,為什么要“戰(zhàn)爭”
--------------------------------------------------------------------------一切都于最后的盛典結束。
仍是黑、白、灰切割成的色塊,但已清晰許多,也能聽見興奮的人們的聲音。
明亮而擁擠的大街、行人和天安門在滿天滿天的旗幟中沸騰,許許多多的群眾組成的方塊揮舞著鮮花、帽子、標語,在沉穩(wěn)難抑激動情感的旁白中行進。
那些,都是允許今天的我們碰觸到最真實的新生的中國的一座橋梁,那些,都是附載于近五十年以來的奮斗上的果實。
無數(shù)人走過,無數(shù)人呼喊過,無數(shù)人戰(zhàn)斗過。
無數(shù)事物老去,無數(shù)事物停留,無數(shù)事物新生。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夢圓飛天》的讀后感指導
[《夢圓飛天讀后感指導]開頭:今天我讀了一篇題為《夢圓飛天》的文章,《夢天》的讀后感指我一遍又一遍地讀著手中的這篇文章——《夢圓飛天》,覺得自己的心一次比一次更加地興奮與自豪。
“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令全世界華夏兒女難忘的日子。
”讀著《夢圓飛天》的開頭,我慢慢地穿過歷史的帷幕,回到了那個令人激動的時刻。
三分文章:《夢圓飛天》描寫的是2003年10月15日“神五”飛天時的場面,航天員楊利偉伴著“神州五號”載人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飛向太空。
還寫了他從200千米外的太空向家人、向祖國人民、向地球,發(fā)回了問候,并清晰地描繪了他在茫茫太空所看到的神奇美妙的景色。
七分感:四分:等我讀到“”的時候,我仿佛聽到了……仿佛看到了……仿佛也感受到了……仿佛和()一樣……讀著讀著,我覺得……讀到這里,眼前仿佛……三分:讀著《夢圓飛天》,我又想起了2003年,年幼的我曾經和家人一起,從電視上觀看過“神五”上天的場面……讀著《夢圓飛天》,不知道為什么,我又想起了最近讀到的中國近代史上的那段屈辱的歲月,八國聯(lián)軍侵華、圓明園的毀滅、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當我讀著那些資料時,心中是……而今天,我讀到的是……是……是……這樣的感覺真是太好了
讀完《夢圓飛天》,我特別敬佩飛行員楊利偉叔叔,我上網查找了資料,了解到……《夢圓飛天》寫在2003年,從2003到2010,短短7年的時間,中國的航天科技又發(fā)生了多大的變化啊
……結尾:就像《夢圓飛天》里寫的那樣:浩瀚的太空從此寫下了中國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國人的腳印,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今朝終于成真了
當我再一次朗讀這篇《夢圓飛天》時,我仍然覺得自己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短短的一篇《夢圓飛天》,字里行間洋溢著澎湃的激情、勝利的喜悅和無限的自豪,讀著它,我為中國驕傲
〔《夢圓飛天》的讀后感指導〕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