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四大家是哪四位
四大家:指司馬相如雄、班固、張衡。
這四人都表性的名篇傳世,在當后世文壇影響深遠,是漢大賦的最高成就者。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的作品,標志著漢大賦的內(nèi)容、風格的成熟。
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哀二世賦》《長門賦》《美人賦》。
現(xiàn)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六篇,另有《梨賦》、《魚賦》、《梓山賦》三篇僅存篇名。
明人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
揚雄:《河東賦》、《羽獵賦》、《甘泉賦》、《長楊賦》。
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jīng)》作《太玄》。
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之學說,并強調(diào)如實地認識自然現(xiàn)象的必要,并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神仙方術(shù)的迷信。
明人輯有《楊子云集》。
《隋書·經(jīng)籍志》有《揚雄集》5卷,已散佚。
明代張溥輯有《揚侍郎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班固:有《兩都賦》聞名天下。
著有《班蘭臺集》。
完成了《漢書》,不僅為后世同類史書奠定了規(guī)模,而且奠定了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中的獨特地位。
班固除給后世留下巨著《漢書》以外,他還寫了大量的典引、詩賦、銘、頌等文章,在范曄(劉宋)寫《后漢書》時尚存41篇,除《后漢書》中保留的三篇外,其余大多散失。
班固的地理學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漢書》中,尤其是《漢書·地理志》中。
張衡:散體大賦以《西京賦》、《東京賦》最為有名。
還有《思玄賦》和《歸田賦》。
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當代公認的十大國學大師是誰
NO.1 王國維上榜:詞學泰斗,戲曲學先鋒,近代學的帶頭人,在多方面開創(chuàng)性意義對后世具有深遠影響,多種著述成為學界必讀經(jīng)典,在海內(nèi)外享有盛譽。
代表作:《人間詞話》、《人間詞》、《宋元戲曲史》、《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多收入《王國維遺書》。
集外旅日所作筆札,收入《王國維學術(shù)隨筆》一書。
弟子:顧頡剛,趙萬里,姜亮夫等NO.2 梁啟超上榜理由:近代新史學的開創(chuàng)者,長期活躍政壇,是對近代政治有深遠影響的風云人物。
在哲學、文學、史學、經(jīng)學、宗教等領(lǐng)域都廣有建樹。
代表作:《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清代學術(shù)概論》、《佛學研究十八篇》,多收入《飲冰室全集》。
弟子:徐自摩,蔡鍔,胡適,謝國楨等NO.3 章太炎上榜理由:近現(xiàn)代樸學大師,小學大師,經(jīng)學大師,史學大師,晚年潛心研究佛學,旅日期間曾苦學梵文,更以佛學解注老莊,對后世具有深遠影響。
其在小學一面,長于訓詁,獨步古今,后之學人唯有黃侃一人堪與匹敵。
經(jīng)學方面,幼畢四書五經(jīng),出口能誦;諸子百家,信手拈來。
尤其對唐以前古籍頗為精通,可謂了如指掌,為學界所畏服。
代表作:《新方言》、《春秋左傳讀》、《訄書》、《檢論》、《國故論衡》、《齊物論釋》、《菿漢微言》、《國學講演錄》》等。
弟子:馬裕藻、沈兼士、錢玄同、黃侃,魯迅,朱季海等。
NO.4 陳寅恪上榜理由:近代史學大師,尤精于唐史的研究,為史學界公認的泰斗,其父為近代著名學人陳三立,人稱陳散原的便是,有《散原精舍詩》傳世。
陳寅恪通曉多種語言,除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語以外,尤精于梵文、藏語、突厥語、西夏語、契丹語,同時他還精曉小亞細亞等多種業(yè)已消失的小語種。
據(jù)曹聚仁統(tǒng)計(《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隨筆》),其所曉語言約有18種之多,堪為語言界奇跡,為世人嘆服。
代表作:《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隋唐政治史述論稿》等。
弟子:蔣天樞,劉節(jié),季羨林等NO.5 黃侃上榜理由:其在經(jīng)學、文學、哲學等各個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在傳統(tǒng)“小學”的音韻、文字、訓詁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稱他與章太炎、劉師培并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后人”。
更令世人驚嘆的是其在生前并未出版過任何著作,其曾有一句經(jīng)典名言:“五十之前不著書”。
這句話在半個世紀后還在武大校園內(nèi)廣為流傳,成為其治學嚴謹?shù)淖C明。
在其生前,章太炎先生曾多次勸他著書立說,但其終不為所動。
其雖未出版任何著作,卻成為海內(nèi)為公認的國學大師。
代表作:《文心雕龍札記》,《反切解釋》,《日知錄校記》,《集韻聲類表》,《黃侃論學雜著》, 《說文箋識四種》, 《字正初編》,《黃季剛先生遺書》, 《文選黃氏學》(注:為后人整理編訂)弟子:徐復,潘重規(guī),潘錦等NO.6 劉師培上榜理由:其為清末民初的風云人物,既在政治舞臺上有令人矚目的表演,從革命黨人、無政府主義者到清廷幕僚、籌安會“六君子”之一,又在學術(shù)舞臺上連創(chuàng)佳績,甚至與章太炎齊名,并稱“二叔”(章太炎字枚叔,劉師培字申叔)。
其為橫跨政、學兩界的聲名顯赫的人物,其在學術(shù)上所做影響最為深遠和取得成就最大的事情,是有關(guān)“中國文學”、“文學史”課程的講授與《中國古文學史講義》的出版上,他使《文選》派在文派之爭中獲得勝利,并在文學史的教學與研究方面奠定垂之后世的“典范”。
主要著作:《中國民約精義》,《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黃帝紀年論》,《漢宋學術(shù)異同論》等。
弟子:黃侃,陳中凡,郝立權(quán)等NO.7 王力上榜理由:其一直從事語言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發(fā)展中國語言科學、培養(yǎng)語言學專門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其在1936年發(fā)表了《中國文法學初探》一文,對中國語法學界自《馬氏文通》以來因襲英語語法研究的狀況提出批評,同時對漢語語法的特點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探討。
1937年發(fā)表的《中國文法中的系詞》,指出系詞在古代漢語里不是必要的,漢語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動詞,這揭示了漢語不同于印歐語言的一個突出特點。
他的《中國現(xiàn)代語法》(1943)、《中國語法理論》(1944)以及《中國語法綱要》(1946)等著作,以《紅樓夢》為主要研究對象,建立了自己的漢語語法體系。
另外,其在音韻學方面也成就頗高,他的《漢語詩律學》對中國古代詩詞的格律和語言特點作了精到的研究,對中國音韻學的研究和發(fā)展做出突出的貢獻。
主要著作:《古代漢語》,《詩詞格律》,《語法和語法教學》,《廣州話淺說》,《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詩詞格律概要》,《楚辭韻讀》,《詩經(jīng)韻讀》,《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漢語詩律學》,《漢語音韻》,《龍蟲并雕齋詩集》,《漢語詩律學》,《詩詞格律十講》,《中國音韻學》,《王力詩論》,《中國語文講話》,《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國語法理論》等。
NO.8 季羨林上榜理由:其為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其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斗”。
其學術(shù)研究范圍涉及印度古代語言,特別是佛教梵文,堪為世界上少數(shù)幾位能精通佛教梵文的大師,吐火羅文,印度古代文學,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中亞佛教史,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差異和共性,美學和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德國及西方文學,比較文學及民間文學,散文及雜文創(chuàng)作等領(lǐng)域。
并在這些領(lǐng)域取得了卓有建樹的成績。
06年其成為首位獲得“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的學者,同時在這一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主要著作:《中印文化關(guān)系史論叢》(論文集)1957,人民教育 ;《<羅摩衍那>初探》(理論)1979,外國文學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羨林選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學研究社 ;《朗潤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藝 ;《季羨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學出版社NO.9 徐復上榜理由:其1929年就讀于金陵大學,師從黃侃攻文字、音韻、訓詁。
1935年入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后轉(zhuǎn)至章太炎門下求學。
曾任教于國立邊疆??茖W校、金陵大學、南京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等校。
歷任副教授、教授、南京師范大學古文獻整理研究所名譽所長、《辭?!肪幬ⅰ掇o?!氛Z詞學科分科主編之一、《漢語大詞典》副主編之一、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顧問、江蘇省語言學會會長、《傳世藏書》主編等。
他在語言文字領(lǐng)域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訓詁學、??睂W、蒙藏語文研究、詞語研究、語源學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
在蒙藏語文與漢語對勘方面,著有《“歹”字源出藏文說》(《東方雜志》、《閼氏讀音考》(《東方雜志》、《守溫字母與藏文字母之淵源》、《“歹”字形聲義及其制作年代》等。
在訓詁學方面,他用力最勤,著述頗豐,代表作有《從語言上推測〈孔雀東南飛〉一詩的寫定年代》、《韓昌黎詩拾詁》等。
代表作品:《徐復語言文字學論稿》,《廣雅詁林》,《說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等。
NO.10 錢鐘書上榜理由:自幼天資過人,一目十行,過目不忘。
其在清華讀書期間,橫掃清華圖書館;留英期間又在牛津大學圖書館泡了幾年。
后又隨妻子楊絳留法一年,飽覽巴黎大學圖書館藏書,讀書之多,古今中外罕有能比。
為學淵博精深,冶古今于一爐,融中外為一家。
精通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語,中英文造詣之高,無出其右。
著《管錐編》四冊,一百三十余萬言,以典雅的文言寫成,并對《毛詩正義》、《老子王弼注》、《史記會注考證》、《太平廣記》等十部典籍,作了詳細的考釋、批注與闡發(fā),引用了古今中外4000位作家的13000多部著作,涉及經(jīng)史子集,修辭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
讀書筆記多達90000余頁,多種語種,數(shù)千萬字。
代表作:《圍城》、《人獸鬼》、《錢鐘書散文》、《宋詩選注》、《談藝錄》、《管錐編》、《宋詩記事補遺》、《容安館筆札》等。
弟子:欒貴明等國學大師評判標準大師所謂大師者,系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shù)上有很深的造詣?wù)叩淖鸱Q。
凡稱得上大師者,其學問理應在同行、同專業(yè)中當屬于出類拔萃者。
另外,大師之所以為大師,還不能光看學問,光看作品,還要看道德即人品、文品,看文品與人品是否統(tǒng)一,即是否屬于融人品與文品于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
正如湯一介教授所說:學問不錯,人格又高尚,才可稱為大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因此,大師理應是學問和品德方面之典范。
假如學富五車,學問做得很大,文章寫得呱呱叫,但人品卻很差,尤其是文品與人品脫節(jié),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在講堂上、著作中說的、寫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可殺而不可辱,可一到外敵入侵,就賣國投敵,充當漢奸,富貴淫其心,貧賤移其志,威武屈其節(jié);或面對強權(quán)則一味卑躬屈膝,附炎趨勢,學風隨著政治風標轉(zhuǎn),充當不管什么時候都吃香的吹鼓手;或滿口仁義道德,而行動上則男盜女娼;或口里老是叨念淡泊名利,而實則爭名于朝、奪利于市,沽名釣譽、治學不嚴、投機取巧、差錯百出,卻又師心自用,聽不得批評意見,甚至拒絕一切批評等等。
那么,像這樣缺乏中華學人之良心、良知的缺德學人,也是斷斷不配當大師的!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大師之所以堪稱大師者,不僅僅在于其學問之淵博和建樹之卓著,更在于其虛懷若谷的胸襟,虛一恬靜的心懷,尤其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有道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逍遙游》)。
真正的大師,從來對此稱謂默然視之,更不師心自用。
張岱年先生2003初在回答《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坦誠地說:有人說我是'國學大師',實際上我只是研究國學的一部分,主要是哲學思想,而文學、史學我研究得并不多,中國古代的科學就研究得更少,就昭示出這樣的大師風范。
還有著名的書齋型學者蔣孔陽先生,也是當今融高尚人品與文品為一體的道德文章之典范。
他為人一向淡泊恬靜,寬容大度,但在學問上卻一直不懈追求,卻又恪守為學不爭一家勝,著述但求百家鳴的治學態(tài)度。
他說:知識分子應以專業(yè)為社會服務(wù)。
學者應當以學術(shù)為社會服務(wù),不是用講話,也不是用賺錢,而是用思想用知識和學問。
當有人問他:你拼死拼活地干,又能有什么好處?時,他淡然回答:做學問,本來是出于愛好,出于對真理的追求,出于想對社會有一點貢獻,而不在于自己有什么好處。
如果要講好處,自然用不著走學問這一條道路了。
他一生在美學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卻虛懷若谷,坦言:人生在發(fā)展,事物在變化,學問也應當不斷地發(fā)展和變化。
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已經(jīng)到了'頂點',靈珠在握,天下都得聽我的了。
浮士德與魔鬼訂約,要永遠不滿足,一旦滿足了,他的靈魂就得歸魔鬼所有。
我想,我們做學問,也應當有永不滿足的精神。
一旦我們了不起了,滿足了,我們的靈魂也將為魔鬼所攫去。
(玉圣:《蔣孔陽:沒在創(chuàng)造中》,《中華讀書報》1998年11月4日)張岱年和蔣孔陽先生,至少作為中國哲學和美學方面的大師,是當之無愧的!還有季羨林先生,在《病榻雜記》(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中,第一次廓清了他對于世人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頂桂冠的看法,特昭告天下,請予摘掉。
并稱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則更昭示了其不同凡響的大師之德!國學大師名稱國學大師,更是一個很有分量的稱譽,是一頂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佩戴的。
如今人們所稱道的諸多國學大師,實際上頂多只是史學家、哲學史家等而已。
這是僅僅就其學問而言。
至于就師德而言,不少人距國學大師就更遠了。
到底該怎么界定國學大師呢?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其學問自然理應在國學研究之范圍內(nèi),屬于出類拔萃者。
而我們的國學,則是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等在內(nèi)的,蘊含極為豐富的稱謂,所以,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的著作,也理應體現(xiàn)豐富的內(nèi)容,即使按照西方學科的劃分而言,也應是多面手,百科全書型的學者,既有卓有建樹的學術(shù)著作,也有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等等。
國學即便作為中國學術(shù)文化的簡稱,其蘊含極其豐富,單是在先秦,就有百家之說。
在對于先秦百家的理解上,雖然歷來眾說紛紜,但至少包括陰陽、道、儒、法、墨、名、雜、小說,詩賦、縱橫、兵、農(nóng)、醫(yī)、算、天文、地理、水利、堪輿、數(shù)術(shù)、紡織、建筑、制陶、冶煉和交通等等諸家學說。
而在秦漢以后,經(jīng)過國學所固有的貫通古今,融匯內(nèi)外,綜合創(chuàng)新基本規(guī)律的作用,又涌現(xiàn)出許多新的學派和學說,那么,作為國學大師,理應是對國學所蘊含的各家各派的學說都比較精通,并富有很深的造詣?wù)?即使打個折扣,也理應是對其中多半以上的學說富有很深的造詣?wù)摺?/p>
從前面引述的張岱年先生有人說我是'國學大師',中國古代的科學就研究得更少之簡要回答中,可以窺知他對國學大師的見解:即至少要涉及哲學、文學、史學和古代科學等幾個領(lǐng)域,并有突出的建樹。
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是舉世公認的,張岱年先生雖然在這里沒有具體談及其具體內(nèi)涵,但像天文、歷算、農(nóng)學、醫(yī)學和養(yǎng)生學等等,至少包括在其中,可這些幾乎都被長期排斥在國學家們的視野之外。
張岱年先生實際上提示了國學大師的最起碼的標準,即單從學問方面而言的標準,可是,看看某些著名學府所開列的那一串串的國學大師名單,看看網(wǎng)上列出的一大堆國學大師名單,有幾人合乎這個最起碼的國學大師標準呢?況且,國學大師還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和品德。
從學問和品德即文品與人品相融合為一的標準看,國學大師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
考古專業(yè)
本人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yè),考古學是一門研究古代人類的物質(zhì)文化遺存,復原人類歷史進而揭示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它與歷史學最大的不同在于,歷史學注重文獻資料的研究,考古學注重實物資料的研究.考古學與文物學的不同在于,文物學注重文物本身的價值,即注重文物自身的鑒賞,考古學注重通過文物來研究歷史,即從文物中提取歷史信息以研究歷史.考古學不等于鑒賞學.考古學的基本課程有,考古學概論、通論、舊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秦漢考古、魏晉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和宋元明考古。
除此之外,還有田野考古、文物學概論、古文字學、古代漢語、中國古代史、世界史、外國考古、文化地理學、科技考古學概論、文物保護概論,有些學校根據(jù)實際情況開一些具有地區(qū)特色的課程,如西北大學的西部民族考古,西北史前考古;山東大學的東方考古;吉林大學的邊疆考古等等,考古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就學吧,一輩子都學不完,總有新的發(fā)現(xiàn)讓人傷透腦筋。
如何評價龔自珍
龔自珍二十七歲為舉人。
元年(1821)官,任國史館校對官。
九年,始成進士。
官至禮部主事。
十九年,棄官南歸。
二十一年,于江蘇云陽書院猝然去世。
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后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jīng)史百家。
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qū)W”影響甚深。
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jù)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jīng)世之務(wù),一生志存改革。
青年時代所撰、等文,對封建專制的積弊,進行了揭露和抨擊。
他的思想為后來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
中年以后,雖然志不得伸,轉(zhuǎn)而學佛,但是“”之志并未消沉。
他支持查禁鴉片,并建議加強軍事設(shè)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準備。
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xiàn),但在許多方面產(chǎn)生了有益的影響。
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于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jīng)致用”的人才。
在哲學思想上,闡發(fā)佛教中天臺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后起”的一家之談。
在史學上,發(fā)出“尊史”的呼吁,并潛心于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
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
他生平詩文甚富,后人輯為。
簡述中國古代科技發(fā)展的特點。
不知你說的是文學還是語言學,如果是語言學,則像上樓的同志所說的那些,如果是文學的話則是可以按文學作品的體裁分類、時間分類等按體裁的話,則可以分成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按時間分類,則可以分成先秦文學 、秦漢文學 、三國兩晉文學 、南朝文學 、北朝文學 、隋唐五代文學 、 、遼代文學 、金代文學 、 、 、 、 近代文學 、 、民間文學(民間文藝學) 、 少數(shù)民族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