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關于師生關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
1、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解析: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竭盡全力;服侍君主,忠于職守;與朋友交往,講求信譽。
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有學問了。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解析: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3、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吾無隱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譯文解析:孔子說:“同學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么隱瞞的嗎
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
我沒有什么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干的。
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4、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解析: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5、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解析:顏淵感嘆地說:“我的老師啊,他的學問道德,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深。
看著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
老師善于有步驟地引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的知識,用禮來約束我們的行為,我們想要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我已經用盡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個高高的東西立在我的前面。
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找不到可循的路徑。
”6、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
多見其不知量也。
”譯文解析:叔孫武叔詆毀仲尼。
子貢說:“不要這樣做
仲尼是不可詆毀的。
他人的賢能,好比丘陵,還可以逾越;仲尼,就好比是日月,是無法逾越的。
一個人即使想自絕于日月,對日月又有什么傷害呢
只顯出他不自量力罷了。
”7、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譯文解析:孔子說:“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順,出外要敬愛師長,說話要謹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愛相處,親近那些具有仁愛之心的人。
做到這些以后,如果還有剩余的精力,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
”8、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解析: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上,努力學習而從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9、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解析: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
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解析: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
論語中描述性格句子500字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zhèn)洌瑢W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
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
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guī)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xiàn)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
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學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
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
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于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專業(yè)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jié)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fā)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
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
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
教師是學生的示范,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
“身教重于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教師教育孩子要耐心”,我們經常這樣說。
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會在課堂上生氣發(fā)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佐證。
教師在課堂上失去理智,感情沖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教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
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我們想要的是什么呢
我想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如此而已。
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呢
回答是肯定的。
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嘗試一下
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幫助;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呀
及時調整自己的課堂,把孩子們吸引過來;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yè)的時候,原諒他,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yè)的原因,幫助他下次完成作業(yè),使孩子體驗及時完成作業(yè)的成功感;當孩子犯了錯誤,耐心一點,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誨人不倦”四個字簡簡單單,但蘊含的是教師的愛心. 所以,作教師的,應該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讀論語對人有什么好處
個人覺得《論語》有用,且很有用,很實用,它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論語》是由孔子(前551-前479)的弟子們根據孔子平日生活中的言行記錄摘錄而成的,距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2500年左右.雖然有部分內容由于時代的變遷,社會制度、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已經與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脫節(jié)不再適用,但《論語》講述的內容是分兩部分的. 一部分是可變內容,也就是環(huán)境因素、意識形態(tài)部分.這部分可能因為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已經不能直接拿來運用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了. 另一部分是不變內容,指的是人性方面的問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變化,人性是基本不變的. 理論的東西不講太多,我通過例子來談談我本人閱讀論語的部分體會吧. 例如:論語里面講到的“恭、寬、信、敏、惠”五個字. 【原文】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 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易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勤敏就會取得成就,慈惠就能夠借用他人之力.” 不管是在家庭、學校、社會都非常實用. 恭則不侮:試想一個自己平時品行都不端重、言行不莊重的人怎么能得得別人的尊重呢.禮人不答反其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寬則得眾: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如果對待周圍人的過失不依不饒,窮追不舍,不給別人臺階下,到頭來只能是自己無朋無友,孤家寡人了. 信則人任:信不足也,有不信焉. 很多人抱怨別人對自己不信任或得不到重用,很多時候是平時自己的言行不一造成信譽度不夠的原因. 敏則有功:“天道酬勤”,都懂的. 惠則足以使人:如果希望自己能在關鍵時候一呼百應,這個字就必須要在平日里做好了.宋江沒什么武功卻能成為梁山108梟雄首領,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對這個惠字的理解運用的程度.
先秦諸子語錄(一) 論語
當然有,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的組成。
關于人的德性,孔子強調仁和義,特點是仁。
義是事之“宜”,即“應該”。
它是絕對的命令。
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應該做的事、必須為做而做,因為做這些事在道德上是對的。
如果做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慮,即使做了應該做的事,這種行為也不是義的行為。
用一個常常受孔子和后來儒家的人蔑視的詞來說,那就是為“利”。
在儒家思想中,義與利是直接對立的。
孔子本人就說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論語·里仁》)在這里已經有了后來儒家的人所說的“義利之辨”,他們認為義利之辨在道德學說中是極其重要的。
義的觀念是形式的觀念,仁的觀念就具體多了。
人在社會中的義務,其形式的本質就是它們的“應該”,因為這些義務都是他應該做的事。
但是這些義務的具體的本質則是“愛人”,就是“仁”。
父行父道愛其子,子行子道愛其父。
有個學生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論話·顏淵》)。
真正愛人的人,是能夠履行社會義務的人。
所以在《論語》中可以看出,有時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種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
所以“仁人”一詞與全德之人同義。
在這種情況下。
“仁”可以譯為perfectvirtue(全德)。
關于感恩的經典句子大全
典句子1、心存感激的人,整個世是光明的 2、精彩完美的人生,是懷著感激的人生。
3、生活在感恩之中,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
4、忘記別人對不起你的,記住你對不起別人的。
5、老師是母親,是除地球之外的最偉大的母親。
6、感恩鳥語花香,感恩春和景明,感恩蔚藍的蒼穹。
7、我是一個沒有明天的人,有了你,你就是我的明天。
8、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老師,你辛苦了
9、老師,感謝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10、人世間最美麗的情景是出現(xiàn)在,當我們懷念到母親的時候。
11、心靈的花朵需要永愛來澆灌,感激的世界需要用真情來裝點。
12、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我感謝您,是用千言萬語表達不出來的。
13、為他人彎腰,拾起善意的心情;為他人著想,換來真切的感激。
14、感恩由心而生,用心而做。
有一顆感恩的心,多一份溫暖的情。
論語學而第一(翻譯)
《論語》學而第一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人。
”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們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誠實可信呢
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jié)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使役百姓要不誤農時。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 【原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子能竭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中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中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 【原文】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
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先聽一聽這個國家的正事。
這是他自己求得的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讓給他的呢
”子貢說:
“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但他求得是完全不同于其他人求得的呢
”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觀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在世時所奉行的準則道德規(guī)范長期行使而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心了。
”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大小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最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
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視乎就行不通。
若只為和諧而和諧,而不以禮來節(jié)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這樣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是值得尊敬的人了。
”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時要小心謹慎,到有道理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也。
”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呢
”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
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
”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幾知,患不知人也。
”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 《大學》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
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fā)自內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么用呢
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xiàn)到外表上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曾子說:“十只眼睛看著,十只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yǎng)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郁郁蔥蔥。
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
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
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
”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tài)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
”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
《詩經》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
”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
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
”《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
”《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
”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 《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
” 《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
”《詩經》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
”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么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只鳥兒嗎
”《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
”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于使訴訟不再發(fā)生。
”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之所以說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說,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yǎng)自身,是因為人們對于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于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于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于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于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
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yōu)點。
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
”這就是不修養(yǎng)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yǎng)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于統(tǒng)治民眾。
《康浩》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
”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
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yǎng)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
其聯(lián)系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
堯舜用仁愛統(tǒng)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兇暴統(tǒng)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兇暴。
統(tǒng)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
所以,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
然后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后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
不采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
”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
《詩經》說:“兄弟和睦。
”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
《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
”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
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隊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后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
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詩經》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
”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詩經》說:“巍峨的南山啊,巖石聳立。
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
”統(tǒng)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
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
《詩經》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
請用殷朝作個鑒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yǎng)德行。
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
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于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
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
”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
《楚書》說:“楚國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善當作寶。
”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
”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zhèn)?,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贊賞。
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
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別人德才兼?zhèn)洌阆敕皆O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
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
”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
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fā)現(xiàn)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fā)現(xiàn)惡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
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所以,做國君的人有正確的途徑:忠誠信義,便會獲得一切;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jié)省。
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
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yǎng)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fā)財。
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于國君的。
孟獻子說:“養(yǎng)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yǎng)雞養(yǎng)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yǎng)牛養(yǎng)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yǎng)搜刮民財?shù)募页肌?/p>
與其有搜刮民財?shù)募页?,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
”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
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
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請教:《論語》中領悟的人生道理
《》共二十篇,約五百章,全書約一萬二千字,中摘錄十句,從信、勇、省、孝、志、和、報、施、處十個角度,告以必知的做人十大原則: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講信用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出爾反爾的人偶爾可占點小便宜,但人一知他的本性,誰會再理他呢
2,“見義不為,無勇也。
”——孟子也談舍生取義,故有“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之說。
孔子也重視“義”,該你做好事而你不做,是懦弱行為。
不要以為只有面對鮮血才叫勇敢,雷鋒是永不褪色的勇士。
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別人的優(yōu)點要學習,不要嫉妒,學到了你就比他強;見到別人的缺點,也不要嘲笑,反省一下吧,無自知之明者大有人在。
4,“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孝敬父母其實挺簡單的,別打著拯救地球的幌子從父母的生活中消失,記住:拯救地球,大有人在;贍養(yǎng)父母,只靠子女。
5,“仁遠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善惡本在一念之間,做壞人很容易,做好人同樣容易,你決定為善的那一瞬間,你就是善人了。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志如有肉無骨,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對上不盲目附和,對下容納和聽取不同意見,與異己者和睦相處;同而不和,對上迎合附和,對下黨同伐異。
“和而不同”是正確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這點,是衡量一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標準。
8,“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我們常以為高尚的“以德報怨”對嗎
錯啦
孔子告訴我們:對惡言惡行之人,公正的對待他就足夠了,善良是用來回報善良的。
所以,對騙子對流氓,我們只要公正的運用法律對他們,已經是最大的仁慈和善良。
9,“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用我多說了吧
多替別人著想,別人也會替你著想的。
10,“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孫”通“遜”)——女子見了也別生氣,孔子只在告大家與人相處的一條重要原則:若即若離。
太親近了,就沒了尊重;太冷冰冰了,又惹人討厭。
自己拿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