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剛學會走路的小孩 的段~
行走是嬰兒大運動能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過程,從四肢著地到雙腿直立行走,嬰兒經(jīng)歷了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
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爬行不僅對學習走路,而且對身體的協(xié)調(diào)能力都有重要意義,所以,讓我們先從爬說起。
從爬到走的過度 開始時,嬰兒把肚皮貼在地上,用手夠著往前蠕動,然后他可以用四肢把身體撐起來,不再肚皮貼著地面了。
由于大部分嬰兒的胳膊比腿更有力,所以開始時,很多嬰兒是先倒退著爬的。
爬行給了嬰兒一種全新的令人興奮的感覺,他可以比較自由地去他想去的地方,但因為看到周圍的成年人是用兩條腿走路的,因此他也想學著走路。
開始時,他嘗試用雙手抓住什么,如茶幾、床或者是你的腿來支撐他的身體,保持平衡。
雖然獨自站立是學習走路的前奏,但很多孩子會因為不知所措而焦急或哭著請求成人的幫助,此時,你可以告訴他如何彎曲雙腿蹲下來,回到原來的“低姿態(tài)”,這樣他會比較安全,不容易摔倒。
當嬰兒對豎直站立熟悉之后,他會試驗性地邁出一小步,當然開始時還需要學會“借力”,他會了解,如果雙手抓住什么東西來保持平衡,走起來要容易。
一旦自信心確立起來,嬰兒就會自主松開扶東西的手,完全自由地邁步。
走路是一項技能,需要學習和練習,雖然開始時他還會不由自主地去抓什么東西,而且只能走一兩步,但很快,他就能“閑庭信步”了。
走路的過程 5個月:彈跳的皮球。
如果你抱著他站在你的大腿上,他會像一個皮球一樣在你腿上跳上跳下,而且在大約兩個月中,這都是他非常喜歡的一種運動。
8個月:努力扶物站立。
他會抓著身邊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站起來。
一旦第一次站立成功了,他就不再滿足于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著了。
隨后,他開始練習爬行,練習扶物行走,這樣一來,他就可以去夠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了。
9~10個月:蹲下起來。
嬰兒開始學習如何彎曲膝蓋蹲下去,和如果站累了怎么樣坐下。
從站到蹲或坐遠不像成人以為的那么簡單,這個動作對嬰兒來說,是個大工程,而且預(yù)示是危險。
11個月:自由伸展。
此時,他很可能已經(jīng)能夠獨自站立、彎腰和下蹲。
如果抓住你的手,他也可以和你一同走路,但還要經(jīng)過幾周的練習才敢松開成人的手自己走。
13個月:蹣跚獨步。
大約有3\\\/4的孩子可以在這個階段搖搖晃晃地自己走了,但也有些孩子直到16個月才能自己走。
14個月:熟練的走路SHOW。
能夠獨自站立,蹲下再起來,甚至有的能夠倒退一兩步拿東西。
15個月:自由地游走。
大部分孩子能夠走得比較熟練,喜歡邊走邊推著或拉著玩具玩。
幫助學走路 1、在學站時,寶貝可能不放開你的手或者哭著讓你幫忙,因為他自己不敢坐下去。
先別急著抱他或扶他坐下,此時他需要你來告訴他如何彎曲膝蓋,這是學習站立繼而學習走路的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2、你可以跪在寶貝面前,伸出雙手拉住他的手,鼓勵他邁步,朝向你走來。
3、你也可以站在孩子后面,用雙手扶住他的腋窩處,跟著他一起走。
開始時他或許需要你用力扶住,之后你只需用一點點力,他就能自己往前走了。
4、學走路也意味著摔跤和受傷的機會增多了,請為你的孩子準備一個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減少他磕碰的機會,并且盡量讓他在你的視線范圍內(nèi)活動,而且隨時做好“救援”準備。
形容小孩剛剛學會走路樣子的語句
【蹣跚學步】拼音是pán shān xué bù,意思是比喻做事剛剛開始。
解釋小孩學著大人的樣子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比喻做事剛剛開始。
形容孩子剛剛學走路的成語
東搖西擺磕絆絆、搖搖晃晃、蹣跚學步、步履蹣跚 一、東搖西擺【dng yáo xī bǎi】釋義:形容不穩(wěn)。
引申義為容易動搖、不堅定。
出處:《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合作化問題》:“我們的某些同志卻像一個小腳女人,東搖西擺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說:走快了,走快了。
”二、磕磕絆絆【kē kē bàn bàn】 釋義:形容走路不穩(wěn),總有障礙物阻礙,或是腿腳不利落。
引申義為辦事或生活不順利,總是有由人為或環(huán)境帶來的麻煩。
出處:夏敬渠.《野叟曝言》到后來兩目如漆,只得磕磕絆絆,勉強下了山坡。
三、搖搖晃晃【yáo yáo huàng huàng】釋義:形容走路不穩(wěn),左右搖擺的樣子。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他說完這些話,就站起來,打開家門,搖搖晃晃地向外面的黑暗中走去。
”四、蹣步【pán shān xué bù】釋義:形容小朋友剛學會走路,跌跌撞撞的樣子。
引申義剛開始做事。
出處:李少白.《中華少年》在爺爺?shù)谋蹚澫论橎菍W步,冬子、雷鋒的腳印引我向前。
五、步履蹣跚 [ bù lǚ pán shān ]釋義:蹣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樣子。
形容走路腿腳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樣子。
出處:唐·皮日休《上真觀》:“天祿行蹣跚。
”翻譯:天祿去搖搖晃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