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記中六處描寫月亮的句子,以及它們的意象分析
只找到這么多: 第一次 ,開頭:“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
……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帶點凄涼。
”月亮在這里營造了作品憂傷的氛圍,導引了的展開。
月亮給了讀者一種時間跨度與框架的感覺,“三十年”是一個流動的時間,“月亮”卻是一個,“三十年”與“月亮”構成了一種變與不變,讓讀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而且描寫年輕人的月亮用了兩個比喻——月亮“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月亮“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比喻新穎,奇特,為年輕人的月亮映上了一層哀傷。
第三次,是長安退學前的那一夜,“長安爬下床來,半蹲半坐在地上,……這時候窗子外面:窗格子里,月亮從云里出來了。
墨灰的天,幾點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圖畫,下面白云蒸騰,樹頂上透出街燈淡淡的圓光。
“這里的月亮是模糊的,是不完整的,這也剛好代表了長安,還有悲哀的氛圍。
并且襯托出長安退學是一種犧牲。
第五次,是長白陪抽大煙,芝壽,“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
”這里的月亮那樣圓滿,但是月亮下的人呢
在這里的月亮我認為是變態(tài)的月亮,月亮的圓滿反襯著芝壽的悲劇。
第六次, 結尾:“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 這里的月亮意味著的世界隨著生命的謝幕而結束。
并且結尾的月亮呼應開頭,鎖定小說整體氛圍,使小說意蘊更加深刻。
張愛玲《金鎖記》里關于月亮的描寫原文
三十年前的,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
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凄涼。
.《金鎖記》中的景物與環(huán)境描寫有何別致之處
小說《金鎖記》中的色彩意象或描寫人物的衣著,或描寫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或描寫與人物動作搭配的景物,或描寫環(huán)境氛圍。
無論描寫人物還是事物,張愛玲總能運用豐富的色彩意象展示主角的內心世界,烘托出作品的情感氛圍,造成一種色彩繽紛的視覺審美效果,突出蒼涼衰敗環(huán)境中生命獨有的感受,將文學意韻傳到讀者心中。
求張愛玲《金鎖記》中的優(yōu)美語段,可以摘抄的部分
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
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凄涼。
她睜著眼直勾勾朝前望著,耳朵上的實心小金墜子像兩只銅釘把她釘在門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標本,鮮艷而凄愴。
風從窗子里進來,對面掛著的回文雕漆長鏡被吹得搖搖晃晃,磕托磕托敲著墻。
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
鏡子里反映著的翠竹和一副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來回蕩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
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子已經褪了色,金綠山水換為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他的眼睛──雖然隔了十年,人還是那個人呵
就算他是騙她的,遲一點兒發(fā)現不好么
即使明知是騙人的,他太會演戲了,也跟真的差不多罷
她要在樓上的窗戶里再看他一眼。
無論如何,她從前愛過他。
她的愛給了她無窮的痛苦。
單只是這一點,就使她值得留戀。
多少回了,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與牙根都酸楚了。
今天完全是她的錯。
他不是個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
她要他,就得裝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壞。
她為什么要戳穿他
人生在世,還不就是那么一回事
歸根究底,什么是真的
什么是假的
言語究竟沒有用。
久久的握手,就是妥協的安慰,因為會說話的人很少,真正有話說的人還要少。
長安覺得她是隔了相當的距離看這太陽里的庭院,從高樓上望下來,明晰、親切,然而沒有能力干涉,天井、樹、曳著蕭條的影子的兩個人,沒有話──不多的一點回憶,將來是要裝在水晶瓶里雙手捧著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愛。
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
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她摸索著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著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
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輕的時候有過滾圓的胳膊。
寫一篇描述《金鎖記》的英語作文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單四嫂是很經典的形象,樓主應該第一個就想到的的,魯迅在揭示土封建勢力對祥林嫂迫害的同時,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她第一次逃到魯鎮(zhèn)工謀生,這種對族權和夫權的反抗本是正當合理的。
但她不懂這是她求生存的權利,她逃走的目的只是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還是被婆婆劫回賣掉。
她被強迫改嫁時,也拼命反抗,但這種是對“從一而終”的恪守,是對封建節(jié)烈觀的愚忠。
最后,她臨死時發(fā)出究竟有沒有魂靈地獄的詰頭,雖然表明她對封建神權思想有所懷疑,但她的思想依舊帶有封建迷信色彩。
《離婚》中的愛姑,是魯迅婦女題材小說中最具反抗性的農村婦女形象。
愛姑十五歲嫁入施家,婚后其夫另有新歡,要撇掉她。
為了不被丈夫離棄,她大鬧的,不是離婚,而是不離婚。
她在眾人面前怒罵其夫為“小畜生”,其公公為“老畜生”,這種大膽、潑辣、不屈不撓的性格,使用權這場斗爭顯得激烈和火藥味十足。
“打過多少回架,說過多少回和,總是不落局。
最后,在七大人的“調?!毕?,愛姑的不愿離婚最終還是離了。
單四嫂出《吶喊》中的《明天》,作品通過寡婦單四嫂子痛失獨子描寫,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國婦女孤立無助的圖景,同時抨擊了黑暗社會的吃人本質和沒落社會中人們的無情和冷漠,印象最深的是被作者一再稱之為有古風的人們,在辦喪事時,凡動過手,開過口的人都吃了單四嫂子一頓飯,對她無異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著單四嫂子的又是什么
曹七巧比較潑辣主權一點,但是究其內心本質,可以窺見其的可憐與孱弱,我個人是看的百感交集,只是深深的惋惜。
我覺得樓主大可以寫迅哥兒的人物,生動形象,真的很難有其他這么經典的形象了,希望幫到樓主。
結合《金鎖記》具體描寫,分析張愛玲小說的意象藝術
1、《金鎖記》的故事緊扣人物命運而展開,情節(jié)富于傳奇性,同時又交織入人物心理變態(tài)發(fā)展這條線,不只是增強了閱讀的吸引力,也神話了作品的思想內涵。
小說的心理描寫非常到位,對人物的心理剖析常常深入到潛意識層面。
\ 2、小說中給人的印象特別深的還有意象的描寫。
有時用來點染人物的心理。
如季澤來算計七巧的錢的時候,七巧雖然對昔日的歡愛還有些留戀,但又看破季澤在欺騙她,她恨季澤,狠心把他罵跑了,這時候,被打翻的“酸梅湯沿著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遲遲的夜漏——一滴,一滴……真長,這寂寂的一剎那。
”這“酸梅湯”就是七巧當時復雜心情的描寫,而且一滴一滴,跟七巧漫長的一生融合在一塊兒。
有時意象描寫又用于定格、點題,突出印象,增強聯想。
如文中,共六次寫到月亮,每次的含義都有不同。
注意分析自然景物的的意象化描寫,如何象征地烘托人物的情緒,營造作品的氛圍。
\ 3、小說的語言特有韻味。
張愛玲的語言文白相濟,雅俗結合,有些像《紅樓夢》的筆致。
特別是工筆描繪的寫實,帶有濃艷、繁復的效果,又往往有些蒼涼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