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難句解析 (1)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
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
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
這一次不知道為什么,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答:作者當時年紀小,對父親為什么燒掉書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問父親,卻只得到一個含糊的回答。
這同父親平常非常慈祥,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兒提出的問題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為什么會這樣
這是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同孩子談心的時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書籍和文件落到敵人手里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
這樣,就寫出了李大釗同志對待親人慈愛和善與對待工作認真嚴肅這兩個方面的統(tǒng)一。
(2)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
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
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
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
你要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離開呢
”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
答:在嚴重的局勢下,同志和親人勸李大釗離開北京,但他堅決不肯,當時李大釗同志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勢的險惡,處境的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
這表現(xiàn)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
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
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fā)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答: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父親雖受敵人的折磨,但依舊沉著,慈祥。
“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fā)”說明敵人對李大釗施了重刑,“平靜”說明李大釗對殘酷的折磨依舊堅強,“慈祥”充分體現(xiàn)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
?。?)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
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
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yè)的信心。
答:面對親人的哭喊,李大釗只是“瞅了瞅”,沒有說一句話。
“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為什么會這樣
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這就是他對于革命事業(yè)的信心。
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yè)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
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痛為力量。
十六年前的回憶描寫李大釗的句子 所有
要看看你要什么句子了 被捕前的句子(2-7) 被害時的句子(8-17) 被審時的句子(18-28) 被害后的句子(29-32) 體會到了李大釗對待親人的慈愛,和對待工作的認真嚴肅,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以及他對革命事業(yè)充滿著必勝的信心。
疑問自己想。
是一個臨危不懼、將生死置之度外,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人。
是一個堅貞不屈、處變不驚,慈愛、和藹的父親。
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
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
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課文簡說。
本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yè)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zhì),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的順序來敘述的。
被捕前寫父親燒掉文件和書籍,工友閻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勢的險惡與處境的危險;被捕時寫了敵人的心虛、殘暴與父親的處變不驚;法庭上描寫了李大釗的鎮(zhèn)定、沉著;被害后寫了全家的無比沉痛。
本文是回憶錄。
作者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回憶了父親被害的全過程,內(nèi)容真實可信,語言樸素自然,既具有文學價值,又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
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
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
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
這一次不知道為什么,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當時年紀小,對父親為什么燒掉書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問父親,卻只得到一個含糊的回答。
這同父親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兒提出的問題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為什么會這樣
這是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同孩子談心的時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書籍和文件落到敵人手里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
這里寫出了李大釗同志對待親人慈愛和善與對待工作認真嚴肅兩個方面的統(tǒng)一。
②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
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
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
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
你要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離開呢
”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
在嚴重的局勢下,同志和親人勸李大釗離開北京,但他堅決不肯,當時李大釗同志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勢的險惡、處境的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
這表現(xiàn)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
?、墼诜ㄍド希覀兏赣H見了面。
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
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fā)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父親雖受敵人的折磨,但依舊沉著、慈祥。
“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fā)”說明敵人對李大釗施了重刑,“平靜”說明李大釗經(jīng)歷殘酷的折磨后依舊堅強,“慈祥”充分體現(xiàn)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
?、芨赣H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
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
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yè)的信心。
面對親人的哭喊,李大釗只是“瞅了瞅”,沒有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為什么會這樣
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這就是他對于革命事業(yè)的信心。
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yè)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坦然自若;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yè)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
相反地,他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痛為力量。
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兩者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教師應該深入淺出地向?qū)W生介紹當時中國的情況以及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情況。
體會李大釗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應寫法的好處 1.體會李大釗被害后家人的悲痛。
自由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談談自己的感受。
2.體會首尾照應寫法的好處。
現(xiàn)在我們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個自然段連起來讀讀,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體會
?。?)這是首尾呼應的寫法。
?。?)這樣寫更加突出了作者對父親被害的事情記憶深刻,也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相關(guān)鏈接 1.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jīng)濟。
1913年冬,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后,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他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
1916年李大釗回國后,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fā)了李大釗,他先后發(fā)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
他宣稱:“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他又發(fā)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fā)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0月,在李大釗發(fā)起下,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建立。
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
在黨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當選為中央委員。
1926年3月,李大釗領(lǐng)導并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斗爭。
北洋軍閥段祺瑞執(zhí)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慘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
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xù)領(lǐng)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斗爭。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jié)帝國主義,逮捕了李大釗等80余人。
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jiān)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nèi)。
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2.李大釗被捕以后 李大釗被捕以后,受盡了敵人的殘酷拷打和折磨,敵人慘無人道地用竹簽敲進他的指縫里,最后竟剝?nèi)チ怂p手的指甲。
但他始終無所畏懼,堅貞不屈,嚴守黨的機密。
1927年4月8日《晨報》報道:李大釗受審問時,“態(tài)度甚為從容,毫不驚慌”,“著灰布棉袍,青布馬褂,儼然一共產(chǎn)黨領(lǐng)袖之氣概
”同日《順天時報》也報道:李大釗“精神甚為煥發(fā),態(tài)度極為鎮(zhèn)靜,自稱為馬克思學說崇信者,對于其他之一切行為,則謂概不知曉”,“李無確供”
《晨報》1927年4月17日又報道:李大釗被捕10天來,受到了多次審訊。
每次審訊,李大釗除對于“共產(chǎn)學理及主義,均承認不諱”外,其他一概不知,對所謂種種“罪名”“則竭力辯白,謂并無此項行動”。
他在監(jiān)獄中的自述中,歷歷敘述了他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從事革命的抱負。
他說:“釗自束發(fā)受書,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業(yè),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
” 審訊和嚴刑拷打無濟于事,張作霖變換手法,企圖以高官厚祿進行收買,但遭到李大釗的嚴詞痛斥
李大釗的被捕,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震動和廣泛的同情。
京津“各報社評,皆暗為守常呼吁”。
國民軍拍來電報,向奉系軍閥提出警告。
北京25所大學校長,聯(lián)名發(fā)表聲明,要求將此案移交法庭處理。
學生群眾、社會名流和他的同鄉(xiāng)好友,多方設法營救。
尤其是北方的鐵路工人,組織了劫獄隊,準備采取劫獄行動。
李大釗得知后,堅決不同意這樣做。
他說:“我個人為革命、為黨犧牲,是光榮而應當,但已是黨的損失。
我不能再要同志們來作冒險事業(yè),耗費革命力量,現(xiàn)在,你們應當保存我們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損失。
”黨組織忍痛接受了李大釗的意見,說服鐵路工人放棄劫獄的行動。
資料袋 本文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周年所以題目為《十六年前的回憶》。
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好教材。
文章開頭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結(jié)尾又強調(diào)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
這樣首尾呼應,充分顯示了敵人的兇殘和革命者的英勇。
時代背景: 1927年,軍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率兵進關(guān),占領(lǐng)河北、山東等地,以武力威脅正在勝利北閥的國民革命軍,還下令通緝在北京堅持革命斗爭的李大釗同志,但李大釗同志毫不畏懼,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仍然留在北京從事革命工作。
1927年4月9日被張作霖逮捕,受盡酷刑,始終堅貞不屈,在獄中繼續(xù)領(lǐng)導黨的工作,4月28日被敵人絞死。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jīng)濟。
1913年冬,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后,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他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
1916年李大釗回國后,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fā)了李大釗,他先后發(fā)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
他宣稱:“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他又發(fā)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 本文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周年所以題目為《十六年前的回憶》。
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好教材。
文章開頭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結(jié)尾又強調(diào)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
這樣首尾呼應,充分顯示了敵人的兇殘和革命者的英勇。
選我的
形容年輕美好回憶的句子有哪些
“初冬的一個陰沉寒冷而又悲戚的早晨,結(jié)冰的路上坑坑洼洼,水面收緊的薄冰發(fā)出輕輕的脆折聲。
”環(huán)境描寫,描寫一種凄冷的環(huán)境,借以抒發(fā)作者因為祖父去世,內(nèi)心的悲涼苦楚。
“當人群走近時,我們聽到悲切感人的《永久思念》的莊嚴的歌聲。
開始時仿佛是從周圍樹林里傳來的深沉的哀吟,而后聲音越來越大,好像大風琴發(fā)出的悲鳴。
”托爾斯泰的去世給世人帶來無限的傷痛,由送葬的人們由遠及近的走過來,聲音通過比喻的形式形象的展現(xiàn),震撼你的感官,令人不知不覺的融入這巨大的傷痛中。
描寫傷感或者有深刻意義的句子有哪些
1、落葉飄盡的日子里,照片變的有些暗黃,看著以往的記憶,內(nèi)心不禁又多了幾分薄涼.2、總有一個人,會在記憶里站成永恒。
3、人生中有些往事是歲月帶不走的,仿佛愈經(jīng)沖洗就愈加鮮明,始終活在記憶中。
我們生前守護著它們,死后便把它們帶入了永恒。
4、總有一些時光,要在過去后,才會發(fā)現(xiàn)它已深深刻在記憶中。
多年后,某個燈下的晚上,驀然想起,會靜靜微笑。
那些人,已在時光的河流中乘舟而去,消失了蹤跡,心中,卻流淌著跨越了時光河的溫暖,永不消逝。
5、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nèi)允菨撛诘摹?/p>
在氣質(zhì)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16年前的回憶二之17段含義深刻的句子
(1)他的朋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他。
父親堅決地親說∶“常對你說嗎
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
你要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離開呢
” 體會:李大釗明知道形勢嚴重,處境危險,但身為北京黨組織負責人的他將革命事業(yè)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絕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表現(xiàn)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
?。?)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
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
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yè)的信心。
體會:面對親人的哭喊,李大釗只是“瞅了瞅”,沒有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這就是“他對于革命事業(yè)的信心”。
?。?)過了好半天,母親醒過來了,她低聲問我∶“昨天是幾號
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從地上撿起那張報紙,咬緊牙,又勉強看了一遍。
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
”母親微微點了一下頭。
體會:“低聲”表現(xiàn)了“我”知道父親被害后的沉重心情,“昨天是4月28”,強調(diào)了父親的被難日,突出了這一天讓作者印象深刻、永遠難忘。
《印象深刻的一個人》的開頭結(jié)尾外貌描寫句子
那一天,我們銘記“嘭”-------這是老師拍桌子的聲音。
說,語文科代表,昨晚的作業(yè)到哪去了
我們的心里踏踏不安
只好等科代表回答。
過了一會兒,科代表忠實的回答道:“對不起,老師,昨晚,同學們都沒完成作業(yè)。
”行了,下課到我辦公室去。
”現(xiàn)在開始上課。
上課途中,科代表恨不得在地縫挖一條曲鉆進去。
我們都沒有認真的上課。
下課了,往日同學們都滿臉高興的玩游戲,而今天,同學們悶悶不樂的坐在靠椅上嘆氣。
科代表走向可怕的“地獄”接受老師的懲罰
想不到,老師并沒有懲罰科代表,而是和睦的跟他講道理,這件事漸漸的結(jié)束了,可我們還是悶悶不樂的表情
這時候我們心里想:老師,我錯了。
。
。
我們永遠銘記著那一天,我錯了。
。
。
。
我們家對面有個修車鋪,修車師傅是個聾啞人,雖然我每天上學總要經(jīng)過這個修車鋪,可我卻從來沒有正眼看過這個修車師傅。
一個冬天的晚上,我做完了作業(yè)在看電視,只聽“咚咚”的敲門聲。
我打開門,只見門外站著一位穿著又臟又破的衣服的人,臉上沾滿了油灰,正是那位修車師傅。
他焦急地用手不停地比畫著,嘴里發(fā)出“啊啊”的聲音。
我不明白他的意思,我越聽越不懂,他越急叫的聲音也越高,我見他是個聾啞人,天又那么晚,心里還真有點害怕,趕緊對他搖搖手,關(guān)上了門。
隔著門,我聽見他又敲了鄰居家的大門。
晚上,爸爸媽媽回來了,飯桌上,爸爸突然想起,中午自行車壞了,他把自行車推到修車輔去修理,到現(xiàn)在還沒取回來。
我突然想起修車師傅來敲門的情景,原來他是在尋找車主呀!我和爸爸立刻丟下飯碗,穿上外衣,跑到修車鋪,只見那位修車師傅正站在刺骨的寒風中,旁邊放著的正是我們家的那輛自行車,看著這個情景,我們什么都明白了。
爸爸連忙走上前,修車師傅拉著爸爸的手來到路燈下,仔細看了看,認出爸爸就是車主,不聲不響地從口袋里掏出鑰匙,塞進爸爸的手中。
爸爸握著修車師傅的雙手,連嚷嚷帶比畫著對修車師傅說:“真是太謝謝您啦,您把車往這一鎖就可以回家了。
”修車師傅仿佛看懂了爸爸的意思,用凍僵的雙手從口袋里摸出紙和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我怕您晚上用車。
”我的眼睛當時就濕潤了,想到他挨家挨戶地尋找車主的情景,想到他在刺骨的寒風中,久久地等待著車主的到來。
他只不過是個普通人,但他的執(zhí)著卻給了我深刻印象,令我永不忘懷。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在我的五年小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給我留下了印象的人,有同學、爸爸、媽媽等,可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我的好朋友---湯素華,她不光學習好,而且愛助人為樂。
她個子不高,那瓜子臉上嵌著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眼睛下有著一雙能說會到的櫻桃小嘴。
記得四年級下學期的一天,天空中突然烏云密布,下起了一場傾盆大雨,我沒有帶傘,只好在那兒等著媽媽來接我。
可是,媽媽要上班,爸爸又去溫州出差了,這可怎么辦呀
正在這焦急萬分的時刻,忽然間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朝我走近,是湯素華。
她停下來對我說:“熊亞芳,你沒有帶雨具吧,我送你回家好嗎
”我聽了高興極了,連聲向她道謝。
說完,我們兩便打著傘走進了雨簾中,雨水好象跟我們作對似的,越下越大。
雨水打在雨傘上,像一個個頑皮的孩子似的,鉆進了我的袖子,蹦進了我的衣領(lǐng),穿進了我的褲腳。
我發(fā)現(xiàn)她把一大半遮向了我這邊,她的衣服被豆大般的雨點給打濕了,我說:“湯素華,你也遮些傘吧,要不會感冒的。
”她卻笑著說:“沒關(guān)系,回去換一件衣服就行了。
反正已經(jīng)淋濕一個人了,就不要再淋濕倆個了,對大家都不好。
”不知不覺,我便回到了家中,她沒有坐一坐,也沒有喝口茶,就走了,我叫她坐一會兒,她卻說:“不用了,我還要做作業(yè)呢。
再說我回去晚了,媽媽也會著急的。
”說完又撐著雨傘走向了雨中。
我望著那雨點像斷了線的珍珠,落在了她身上,望著她遠去的的背影 ,就想起了她真誠善良的心。
湯素華她那助人為樂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她是一位好同學,好組長,更是一位好朋友。
她那樂于助人的品質(zhì)永遠在我記憶海洋中回蕩,她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在我六年的小學生活中,許多人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同學,有老師……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要數(shù)與我共同度過一個春秋的親密好友——徐亞楠。
就在我上小學二年級的一堂語文課上,老師領(lǐng)來了一個小姑娘,經(jīng)自我介紹,我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徐亞楠,來自農(nóng)村。
我上下一陣打量,只見她長著一雙小小的眼睛,小得只能看到一條縫;一個又大又扁的鼻子,大得像一個小南瓜;厚厚的嘴唇,厚得讓人感覺她從來不說話……我把這一切都記在心里,腦海里浮現(xiàn)出兩個字“真丑”,更讓我生氣的是老師讓她做了我的同位。
但這一切,隨著一件事的發(fā)生使我對她的印象有了180°的大轉(zhuǎn)變。
有一次,在上自然課時,老師寫了一黑板的自然知識,讓我們抄下來,而當時的我是出了名的“馬大哈”,一天至少忘帶一件東西,這不,我桌里桌外翻了個遍,又把書包倒了個底朝天,還是找不到我的本子,眼看老師就要走近我,即將發(fā)現(xiàn)我忘帶本子,對我進行一陣“天打雷劈”之時,只聽“哧啦”一聲,徐亞楠兩手拽著自己本子的各一半,并把其中一半推給了我,我?guī)缀躞@呆了,“你……”由于吃驚,我都要窒息了,而徐亞楠卻開口了:“同位,你拿著用吧
”聽著她那一口不標準的普通話,我終于說出話了:“你……這不是你姑媽剛給你從北京寄回來的軟面抄嗎
你怎么舍得呢
”徐亞楠對我笑笑,說:“你就拿著用吧
”看著她的本子,我想起了前幾天的數(shù)學課上,徐亞楠的鉛筆斷鉛了,由于她沒有小刀,就用手去摳,摳的手就象剛打完煙囪似的,當她向我投去哀求的目光時,我深知我有小刀,但我仍對她置之不理。
由于摳鉛筆用去了許多時間,徐亞楠沒有完成課堂作業(yè),被老師狠恨地批評了一頓……而今,她竟然舍得把這么精制的軟面抄撕破,為的是我不挨老師的批評,我感動極了,就在下課鈴響的那一瞬間,我完成了自然作業(yè)。
交上作業(yè)后,我寫了張紙條給徐亞楠,上面只有三個字“對不起”,而這短短的三個字卻迎來了徐亞楠寬宏大量的、珍貴的一張紙條“沒關(guān)系,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愿我們的友誼長存”,從此以后,我們倆變成了好朋友,直到三年級,徐亞楠轉(zhuǎn)學時。
徐亞楠,她給我的印象刻骨銘心,因為從她身上,我學會了“寬容、大度、助人為樂”。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冬日下午。
我走在去書店的路上,道路兩旁的行人很多。
這時,有一位穿著時髦的青年一邊走一邊吃著蛋糕,隨即飄落下一張蛋糕的包裝紙。
那張紙隨著風在低空盤旋著。
我看了一眼,但沒有去撿,心想“反正不是我仍的,沒關(guān)系。
”其它人也只是抬頭看著那張紙一點點地落到地面上,沒有去撿的意思。
原本清潔的道路上突然多了這么一張廢紙,使它顯得特別顯眼。
但我仍自顧自地走進了書店。
在選購書籍時,我透過玻璃櫥窗看到那張塑料紙仍隨著風一點一點地移動著。
這時,從遠處走來了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太太,她既艱難地走著,彎著腰,駝著背。
風把那張紙吹到了她的腳邊。
她低頭看了看,又向四周環(huán)視了一下。
一番猶豫后,她緩慢地彎下腰,艱難地用手拾起了地上的那張紙;然后用手扶著身旁的樹,一點一點地重新站了起來,步履蹣跚地走到了垃圾筒旁,將那張皺巴巴的紙小心翼翼地放了垃圾筒里。
隨即,她又若無其事地走了。
我站在玻璃前,目送著她離開,那衰老的背影給人一種弱不禁風的感覺。
待她的身影消失在人海中時,我才發(fā)覺路邊有許多行人同我一樣,愣愣地看著這位頭發(fā)花白的老太太,眼中流露出一種敬佩之情。
我捧著書走向付款臺,心中若有所思,我為自己感到羞愧。
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會有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陽的光輝。
倘若你是個有心人,你就會發(fā)現(xiàn)崇高的思想品質(zhì),偉大的精神無處不在
十六年前的回憶中描寫父親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句子。
至少5句寫出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tài)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
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
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fā)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被捕前的句子(2-7) 被害時的句子(8-17) 被審時的句子(18-28) 被害后的句子(29-32) 體會到了李大釗對待親人的慈愛,和對待工作的認真嚴肅,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以及他對革命事業(yè)充滿著必勝的信心。
疑問自己想。
是一個臨危不懼、將生死置之度外,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人。
是一個堅貞不屈、處變不驚,慈愛、和藹的父親。
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
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
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課文簡說。
本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yè)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zhì),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的順序來敘述的。
被捕前寫父親燒掉文件和書籍,工友閻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勢的險惡與處境的危險;被捕時寫了敵人的心虛、殘暴與父親的處變不驚;法庭上描寫了李大釗的鎮(zhèn)定、沉著;被害后寫了全家的無比沉痛。
本文是回憶錄。
作者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回憶了父親被害的全過程,內(nèi)容真實可信,語言樸素自然,既具有文學價值,又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
詞句解析。
?。?)對句子的理解。
?、俑赣H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
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
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
這一次不知道為什么,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當時年紀小,對父親為什么燒掉書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問父親,卻只得到一個含糊的回答。
這同父親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兒提出的問題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為什么會這樣
這是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同孩子談心的時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書籍和文件落到敵人手里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
這里寫出了李大釗同志對待親人慈愛和善與對待工作認真嚴肅兩個方面的統(tǒng)一。
?、诰謩菰絹碓絿乐?,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
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
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
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
你要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離開呢
”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
在嚴重的局勢下,同志和親人勸李大釗離開北京,但他堅決不肯,當時李大釗同志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勢的險惡、處境的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
這表現(xiàn)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
?、墼诜ㄍド希覀兏赣H見了面。
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
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fā)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父親雖受敵人的折磨,但依舊沉著、慈祥。
“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fā)”說明敵人對李大釗施了重刑,“平靜”說明李大釗經(jīng)歷殘酷的折磨后依舊堅強,“慈祥”充分體現(xiàn)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
④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
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
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yè)的信心。
面對親人的哭喊,李大釗只是“瞅了瞅”,沒有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
為什么會這樣
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這就是他對于革命事業(yè)的信心。
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yè)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坦然自若;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yè)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
相反地,他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痛為力量。
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兩者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教師應該深入淺出地向?qū)W生介紹當時中國的情況以及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情況。
體會李大釗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應寫法的好處 1.體會李大釗被害后家人的悲痛。
自由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談談自己的感受。
2.體會首尾照應寫法的好處。
現(xiàn)在我們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個自然段連起來讀讀,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體會
?。?)這是首尾呼應的寫法。
(2)這樣寫更加突出了作者對父親被害的事情記憶深刻,也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相關(guān)鏈接 1.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jīng)濟。
1913年冬,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政治本科學習。
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后,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他起草的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
1916年李大釗回國后,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fā)了李大釗,他先后發(fā)表了和等文章和演說。
他宣稱:“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他又發(fā)表了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釗在發(fā)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0月,在李大釗發(fā)起下,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建立。
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
在黨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當選為中央委員。
1926年3月,李大釗領(lǐng)導并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斗爭。
段祺瑞執(zhí)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慘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
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xù)領(lǐng)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斗爭。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jié)帝國主義,逮捕了李大釗等80余人。
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jiān)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nèi)。
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2.李大釗被捕以后 李大釗被捕以后,受盡了敵人的殘酷拷打和折磨,敵人慘無人道地用竹簽敲進他的指縫里,最后竟剝?nèi)チ怂p手的指甲。
但他始終無所畏懼,堅貞不屈,嚴守黨的機密。
1927年4月8日《晨報》報道:李大釗受審問時,“態(tài)度甚為從容,毫不驚慌”,“著灰布棉袍,青布馬褂,儼然一共產(chǎn)黨領(lǐng)袖之氣概
”同日《順天時報》也報道:李大釗“精神甚為煥發(fā),態(tài)度極為鎮(zhèn)靜,自稱為馬克思學說崇信者,對于其他之一切行為,則謂概不知曉”,“李無確供”
《晨報》1927年4月17日又報道:李大釗被捕10天來,受到了多次審訊。
每次審訊,李大釗除對于“共產(chǎn)學理及主義,均承認不諱”外,其他一概不知,對所謂種種“罪名”“則竭力辯白,謂并無此項行動”。
他在監(jiān)獄中的自述中,歷歷敘述了他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從事革命的抱負。
他說:“釗自束發(fā)受書,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業(yè),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
” 審訊和嚴刑拷打無濟于事,張作霖變換手法,企圖以高官厚祿進行收買,但遭到李大釗的嚴詞痛斥
李大釗的被捕,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震動和廣泛的同情。
京津“各報社評,皆暗為守常呼吁”。
國民軍拍來電報,向奉系軍閥提出警告。
北京25所大學校長,聯(lián)名發(fā)表聲明,要求將此案移交法庭處理。
學生群眾、社會名流和他的同鄉(xiāng)好友,多方設法營救。
尤其是北方的鐵路工人,組織了劫獄隊,準備采取劫獄行動。
李大釗得知后,堅決不同意這樣做。
他說:“我個人為革命、為黨犧牲,是光榮而應當,但已是黨的損失。
我不能再要同志們來作冒險事業(yè),耗費革命力量,現(xiàn)在,你們應當保存我們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損失。
”黨組織忍痛接受了李大釗的意見,說服鐵路工人放棄劫獄的行動。
資料袋 本文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周年所以題目為《十六年前的回憶》。
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好教材。
文章開頭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結(jié)尾又強調(diào)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
這樣首尾呼應,充分顯示了敵人的兇殘和革命者的英勇。
時代背景: 1927年,軍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率兵進關(guān),占領(lǐng)河北、山東等地,以武力威脅正在勝利北閥的國民革命軍,還下令通緝在北京堅持革命斗爭的李大釗同志,但李大釗同志毫不畏懼,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仍然留在北京從事革命工作。
1927年4月9日被張作霖逮捕,受盡酷刑,始終堅貞不屈,在獄中繼續(xù)領(lǐng)導黨的工作,4月28日被敵人絞死。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jīng)濟。
1913年冬,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后,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他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
1916年李大釗回國后,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fā)了李大釗,他先后發(fā)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
他宣稱:“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他又發(fā)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 本文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周年所以題目為《十六年前的回憶》。
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好教材。
文章開頭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結(jié)尾又強調(diào)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
這樣首尾呼應,充分顯示了敵人的兇殘和革命者的英勇。
選我的累死我了,選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