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的心情句子
“老樹昏鴉,” 小令伊始,處著筆,“在一株枯繞的老樹枝頭,幾只烏鴉巢邊‘哇哇’怪叫”,就將一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致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
“藤”、 “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并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jié)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里行間油然升起,籠罩在讀者心頭,再加上平仄的轉(zhuǎn)換與音韻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兩字一頓,語調(diào)由低轉(zhuǎn)高,再由高轉(zhuǎn)低,“枯、老、昏”依次遞進,緊壓過來,讓人頓感氣息閉塞,真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小橋流水人家,”詩人筆鋒一轉(zhuǎn),讀者的視線也跟著帶向遠方,一組充滿和平安詳生活氣息的圖畫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們高度緊張的情緒也因此一緩,長長地吐出一口氣來。
這既是對遠處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xiàn)了漂泊的詩人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與渴望。
在平仄的運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組合方式,語調(diào)也因平仄的轉(zhuǎn)換而顯得歡快與和緩起來。
“小橋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為描寫詩意的田園生活的千古絕句。
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jié)構(gòu)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
其四射的藝術(shù)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
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
它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xiāng)的愁苦心情。
你看: 夕陽下, 烏鴉歸巢, 小橋邊,農(nóng)人回家; 而荒涼古道上, 瑟瑟秋風中, 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 明日何往
都還不得而知。
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xiāng)! 全曲不著一秋, 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 不用一思, 卻將游子濃重的鄉(xiāng)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
正所謂:“不著一字, 盡得風流。
” “枯藤老樹昏鴉,” 小令伊始,由近處著筆,“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幾只烏鴉守在巢邊‘哇哇’怪叫”,就將一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致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
“藤”、 “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并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jié)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里行間油然升起,籠罩在讀者心頭,再加上平仄的轉(zhuǎn)換與音韻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兩字一頓,語調(diào)由低轉(zhuǎn)高,再由高轉(zhuǎn)低,“枯、老、昏”依次遞進,緊壓過來,讓人頓感氣息閉塞,真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小橋流水人家,”詩人筆鋒一轉(zhuǎn),讀者的視線也跟著帶向遠方,一組充滿和平安詳生活氣息的圖畫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們高度緊張的情緒也因此一緩,長長地吐出一口氣來。
這既是對遠處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xiàn)了漂泊的詩人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與渴望。
在平仄的運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組合方式,語調(diào)也因平仄的轉(zhuǎn)換而顯得歡快與和緩起來。
“小橋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為描寫詩意的田園生活的千古絕句。
從寫作特色角度分析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寫作特色角度
如果這是一道古詩題,那么答案如下即可運用了“列錦”的修辭手法.烘托渲染的寫作手法把枯藤老樹烏鴉小橋流水等意象羅列在一起,渲染了一種凄涼的氣氛,烘托作者思鄉(xiāng)孤獨的心情。
如果作為鑒賞,那么。
。
。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
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
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
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
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
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圖景中。
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xiàn)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主題,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xiàn)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凈沙·秋思》簡評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shù)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gòu)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nèi)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shù)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xiàn),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jié):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nèi)心的悲戚。
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
接下來,眼前呈現(xiàn)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nóng)家小院。
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
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xiāng)的小橋、流水和親人。
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xiāng)的游子那內(nèi)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xiāng)愁的游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
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游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
一顆漂泊羈旅的游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nèi)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內(nèi)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感受。
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
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xiàn)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diào)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
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
《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
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
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至于游子為什么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象。
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
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gòu)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
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游子活動的關(guān)系,但讀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們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shù)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
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于動態(tài)中的“流水”,與處于靜態(tài)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huán)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涂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xiàn)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xiāng)的游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從整個構(gòu)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
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
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
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于表達。
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xiàn)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lián)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
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
“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于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fā)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
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
《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
《天凈沙》一曲,篇幅雖短,卻為極多人所知曉,不失為千古絕唱。
短短二十八字,刻劃出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郊夕照圖。
起首三句為鼎足對,一連推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飄泊不定而又憂愁的情懷。
這里,作者創(chuàng)造性地將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組合在一起,使整個畫面富有流動感、生命感。
同時,有意識地突出畫面的昏暗陰冷,以便充分表現(xiàn)“斷腸人”浪跡天涯的濃烈的羈旅愁懷。
《天凈沙·秋思》結(jié)構(gòu)分析 望秋野之悲涼氣氛、“枯藤老樹 昏鴉”,荒涼凋謝的蒿草,孤枯敗落 的藤枝,蔓纏在飽經(jīng)滄桑的老樹上, 時不交運的“昏鴉”,呱呱呱,聲聲催 人心魄,把秋日黃昏的氛圍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橋,似給旅 人鋪路,又似讓旅人沉落。
路漫漫其 修遠兮,官宦仕途又幾何。
零汀的人,綸巾青衫,滿身風塵,踽踽獨行。
“流水”“人家”,似喜似怨;萬里原野, “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卻難賦深情,一雙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斷 水,愁緒任橫流。
驛站飄失了,殘留 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際,功名利祿, 仕途失意,難耐凄涼,是是非非,融進蕭蕭悲涼的“西風”。
瘦弱羸馬,馱著 書卷,催著旅人,行吧行吧。
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離,誰道世事不唯艱?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個名詞連 綴成不涂濃墨的書畫,亦無一個虛 造硬加的詞,不同的景物天衣無縫 地和諧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 拍案道奇。
這種音節(jié)和諧、情景交 融、妙含無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 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之 譽,的確委實不過。
倘若只有這九個名詞,豈不是遭后人“怡其笑矣”? 一組組巧妙的結(jié)合,伏著千萬 思緒惆悵,筆鋒一轉(zhuǎn),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層的意境,躍然跳出,一幅 精美絕倫的古畫浮在眼前!夕陽傍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蕭蕭凄凄,無聲似有聲:“斷腸人在天涯”,頓時令人拊胸掩面哽咽,潸然淚下,淚悲情亦痛,化景為情,情從景出,勾勒出充滿憂傷的旅人遠離家鄉(xiāng),孤身漂泊的身影。
“悲落葉于勁秋”,秋古來觸發(fā) 深思。
光陰如夢,往事堪嗟。
馬致 遠曾熱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載,五十入仕,看不慣黑暗的官 場,退而隱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時的作品之一,現(xiàn)實的體驗、憤 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不滿。
飽腹之學,無所用之。
失意、痛 苦、悲涼、孤獨,一切衷腸,只能用枯 禿的筆,痛吐出來,傾訴出來。
意深,含蓄無限,玩味無窮;調(diào)高,心馳物外,意溢于境。
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襯;是意,是情;相輔相成,相濟相生。
怪不得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
精品,不可不讀;美文,不可不品。
一曲《秋思》,心中隱隱作痛,悲淚欲出。
《天凈沙·秋思》特點 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jié)構(gòu)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
其四射的藝術(shù)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
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
它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xiāng)的愁苦心情。
你看:夕陽下,烏鴉歸巢,小橋邊,農(nóng)人回家;而荒涼古道上,瑟瑟秋風中,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明日何往
都還不得而知。
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xiāng)!全曲不著一“秋”,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不用一“思”,卻將游子濃重的鄉(xiāng)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
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 “枯藤老樹昏鴉,”小令伊始,由近處著筆,“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幾只烏鴉守在巢邊‘哇哇’怪叫”,就將一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致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
“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并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jié)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里行間油然升起,籠罩在讀者心頭,再加上平仄的轉(zhuǎn)換與音韻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兩字一頓,語調(diào)由低轉(zhuǎn)高,再由高轉(zhuǎn)低,“枯、老、昏”依次遞進,緊壓過來,讓人頓感氣息閉塞,真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小橋流水人家,”詩人筆鋒一轉(zhuǎn),讀者的視線也跟著帶向遠方,一組充滿和平安詳生活氣息的圖畫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們高度緊張的情緒也因此一緩,長長地吐出一口氣來。
這既是對遠處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xiàn)了漂泊的詩人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與渴望。
在平仄的運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組合方式,語調(diào)也因平仄的轉(zhuǎn)換而顯得歡快與和緩起來。
“小橋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為描寫詩意的田園生活的千古絕句。
“古道西風瘦馬。
”詩人筆鋒一收,又將我們從美好的憧憬與向往中拉回到無奈的現(xiàn)實里來:古道蕭索、西風凋零、瘦馬宛然,無論情愿不情愿,喜歡不喜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跡天涯的孤行苦旅還得繼續(xù)。
“仄仄—平平—仄仄—”,音聲一變,氣息也由舒緩再次轉(zhuǎn)為短促,顯示出詩人的激憤的情緒,我們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著緊張起來。
“夕陽西下—,”“平平平仄——”我們的心再次被詩人揪起來:落日西逝,暮靄籠罩,顛沛勞頓的詩人今夜會宿在何處
明日還將去往何方
“斷腸人在天涯。
”“仄平平—仄平平——”詩人發(fā)出一聲仰天浩嘆,就此作結(jié)。
“傷心的旅人,在遙遠的異鄉(xiāng)漂泊流浪。
”是傷心
是孤寂
是悲哀
是無助
還是無奈
又似乎是兼而有之。
這既是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感懷與嗟嘆,也是對當時黑暗現(xiàn)實的有力質(zhì)問和無情揭露。
整首小令初看起來,純用白描手法,仔細揣摩,卻又滿是比喻象征。
用詞之精煉準確,結(jié)構(gòu)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廣泛,實為罕見。
可謂前無古人,后啟來者。
作品風格:豪放中顯其飄逸、沉郁中見通脫之風格。
馬致遠雜劇的語言清麗,善于把比較樸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致而富有表現(xiàn)力。
曲文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
馬致遠的散曲。
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shù)意境。
聲調(diào)和諧優(yōu)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zhèn)湓~采清朗俊雅,而不濃艷,,《太和正音譜》評為「馬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鳳。
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兩相頡頏,有振鬣長鳴萬馬皆瘖之意。
又若神鳳飛于九霄,豈可與凡鳥共語哉!宜列群英之上。
希望以上對你有所幫助
望江南全詞刻畫了什么形象?全詞描寫什么情景
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細想感情
1、望江南 王琪 江南月,清夜?jié)M西樓。
云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沉鉤。
圓缺幾時休。
星漢迥,風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
天上共悠悠。
王琪的這首詠月詞,借景抒懷,托物言情:夜月的圓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無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離愁,寫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
全詞寫景生動,體物精微,意境悠遠,含蓄蘊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jié)M西樓”,寫一個天朗氣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灑滿了西樓。
“云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沉鉤。
”月升月落,月圓月缺,不知重復了多少次。
上句寫天上月,云堆散開之時,圓月如冰鑒(鏡)高懸天宇;下句寫江中月,浪花綻放深處,缺月似玉鉤沉落江心。
前句“鑒”寫月圓,后句“鉤”寫月缺:“冰吐鑒”、“玉沉鉤”,句式新穎別致。
本應是“冰鑒”、“玉鉤”為詞,作者以動詞“吐”、“沉”隔開名詞詞組“冰鑒”、“玉鉤”,這樣冰、玉狀月色的皎潔;鑒、鉤描明月的形態(tài),不僅句式有頓挫峭撥之妙,而且詞意上也頗具匠心。
上片結(jié)句“圓缺幾時休”,既承接收攏了前兩句,又以月圓月缺何時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開啟了下片。
下片首句“星漢迥,風露入新秋”,寫斗轉(zhuǎn)星移,銀河迢迢,不覺又是金風玉露的新秋。
“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
”月中丹桂四時不謝,雖然它不會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離群索居,無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體驗到了離別的痛苦。
素娥,嫦娥之別稱。
丹桂,神話傳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段成式《酉陽雜俎。
天咫》)。
結(jié)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間離人和天上嫦娥,都為月缺人分離、月圓人未圓而黯然神傷。
悠悠,憂思綿遠的樣子。
一個“共”字,收到了“一石擊雙鳥”的藝術(shù)效果。
這首詠月詞,留給讀者的回味是深長悠遠的。
那清麗瀟灑、簡約含蓄的風致,確乎是人們難以忘懷的。
2、望江南 吳文英 三月暮,花落更情濃。
人去秋千閑掛月,馬停楊柳倦嘶風。
堤畔畫船空。
懨懨醉,盡日小簾櫳。
宿燕夜歸銀燭外,流鶯聲在綠陰中。
無處覓殘紅。
這是一首傷春懷遠的艷情詞,在名家的筆下以雅秀的筆意和綿密的章法描摹而出,一點都不顯俗套,反而是曲曲傳出了戀人的真摯情感和深微心理。
“三月暮,花落更情濃”。
暮春三月,這里說的不是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的時節(jié)。
“更情濃”,濃情密意,指的應是歡情。
那么,“人去秋千閑掛月,馬停楊柳倦嘶風。
堤畔畫船空”幾句呢,初讀之下,很可能覺得是在寫“方留戀處,蘭舟催發(fā)”的分手情狀;況且“秋千閑掛月”,也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韓偓的《寒食夜》:“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煙雨中”,或者夢窗自己的《風入松》:“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
”但細細尋繹下去,便會知道都對不上號。
這里繪制的絕不是雨橫風狂三月暮的凄涼圖畫。
“人去”、“馬?!钡墓P墨,其間實在是隱去了若干具體的情事。
一幕情深意密的“相見歡”,寫到如此隱約迷離,含渾蘊藉,手法可謂高明極了。
不去實寫柳陰搖出畫船來的情狀,也不去細摹仕女秋千會的場景,而是完全看不到人的活動,作者只是側(cè)擊旁敲,輕靈地烘托出一個類似“空鏡頭”的畫面:閑掛月中的秋千索、駐泊堤旁的畫船、拴系于垂楊的馬匹。
這一切都在無誤地牽引著讀者的神思,循著詞人的細密思路,順理成章地湊泊過去:倦馬嘶風、柳邊船歇——待人歸
夜已深沉,月已朦朧。
全部的環(huán)境完全被一種靜謐、甜美、而又圣潔的氛圍籠罩著。
這,就是詞的上片的不寫之寫。
實際上,而今樂事他年淚,這種對歡情的描寫,其實是在為下片的悲感作鋪墊。
季節(jié),由春入夏;情感,也由似酒如密的濃情過濾到神態(tài)懨懨的如癡如醉。
世事猶如春夢,失去便不可復得;人也如同飛鴻離去后也不再復回。
密約幽期不可復得,峽云無跡各自西東,剩下的只有無窮的悵惘和不盡的憶念,她也許只會獨自守著窗兒,整日價在情思昏昏中打發(fā)日子罷了。
“宿燕夜歸銀燭外”,用的是溫庭筠《池塘七夕》詩“銀燭有光妨宿燕”的旖旎字面,而指的卻是人此時的孤棲處境。
下一句“流鶯聲在綠陰中”綠陰內(nèi)流鶯啼囀,更是使人傷春不忍聽,加倍烘托出主人公旁徨寂寞的心境。
最后以“無處覓殘紅”歇拍,對應上文的“花落”,也點明景情迥異聚散匆匆的無奈,哀婉的歌聲里傾注著作者對不幸的主人公的綿邈深情。
夢窗詞擅長以離合吞吐之法抒寫感懷舊游之情。
比較而言,長調(diào)慢詞的篇幅更易于酣暢鋪排,直抒哀樂,而《望江南》這樣的小詞,要傳出虛實相生,悲歡迷見的韻調(diào),實有相當?shù)碾y度,而作者卻巧妙地將上下片屬于兩段時間的情事加以比照,悲歡相續(xù),構(gòu)成了全詞的渾然整體。
尤其是他詠寫艷情而用的那種隱去情事,虛處傳神的獨特技法,造出了一個格調(diào)高雅、情意醇厚的空靈境界,這不能不令人擊節(jié)嘆賞。
3、望江南 溫庭筠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mò)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賞析溫庭筠《望江南》 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個字。
“詞之難于令曲,如詩之難于絕句”,“一句一字閑不得”(《白香詞譜箋》)。
起句“梳洗罷”,看似平平,“語不驚人”。
但這三個字內(nèi)容豐富,給讀者留了許多想像的余地。
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來的洗臉梳頭,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婦),在特定條件(準備迎接久別的愛人歸來)下,一種特定情緒(喜悅和激動)的反映。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常以“爐薰闔不用,鏡匣上塵生。
綺羅失常色,金翠暗無精”之類的描寫來表現(xiàn)思婦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
本篇用法有所不同,離別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獨的日子似乎就要過去,或者說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來到,于是,臨鏡梳妝,顧影自憐,著意修飾一番。
結(jié)果是熱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現(xiàn)實,帶來了深一層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鏡不治”“首如飛蓬”的苦境中去。
這三個字,把這個女子獨居的環(huán)境,深藏內(nèi)心的感情變化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了嗎
接著,出現(xiàn)了一幅廣闊、多彩的藝術(shù)畫面:“獨倚望江樓。
”江為背景,樓為主體,焦點是獨倚的人。
這時的女子,感情是復雜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情緒是變化的。
初登樓時的興奮喜悅,久等不至的焦急,還有對往日的深沉追懷……這里,一個“獨”字用得很傳神。
“獨”字,既無色澤,又無音響,卻意味深長。
這不是戀人昵昵情語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嘰嘰喳喳的“共倚”,透過這無語獨倚的畫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一幅美人憑欄遠眺圖,卻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離情正苦”。
把人、景、情聯(lián)系起來,畫面上就有了盛妝女子和美麗江景調(diào)和在一起的斑斕色彩,有了人物感情變化和江水流動的交融。
“過盡千帆皆不是”,是全詞感情上的大轉(zhuǎn)折。
這句和起句的歡快情緒形成對照,鮮明而強烈;又和“獨倚望江樓”的空寂焦急相連結(jié),承上而啟下。
船盡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滅,這時映入她眼簾的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沒有生命的無情物,但在此時此地的思婦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
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產(chǎn)生的一種聯(lián)想類比。
斜陽欲落未落,對失望女子含情脈脈,不忍離去,悄悄收著余暉;不盡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無語流去。
它像一組電影鏡頭:一位著意修飾的女子,倚樓凝眸煙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別不歸的愛人,從日出到日落,由希望變失望,把這個女子的不幸,表現(xiàn)得多么動人。
至此,景物的描繪,感情的抒發(fā),氣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彈出了全曲的最強音:“腸斷白蘋洲。
”“末句最當留意,有余不盡之意始佳。
”和全詞“不露痕跡”相較,末句點出主題似太直,但在感情的高潮中結(jié)句,仍有“有余不盡之意”。
白蘋洲在何處
俞平伯先生說,不要“過于落實,似泛說較好”,(俞平伯《唐宋詞選釋》),這是極為深刻的見解。
但在本篇的藝術(shù)描寫中,應該是江中確有白洲在的,不是比喻、想像,也不是泛指,而是實寫。
獨倚望江樓,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那時盼人心切,只顧看船而不見有洲了。
千帆過盡,斜暉脈脈,江洲依舊,不見所思,能不腸斷! 詞是注重作家主觀抒情的藝術(shù)形式。
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動自然,沒有矯飾之態(tài)和違心之語。
詞中出現(xiàn)的樓頭、船帆、斜暉、江水、小洲,這些互不相干的客觀存在物,思婦的由盼郎歸來的喜悅到“腸斷白蘋洲”的痛苦失望,這些人物感情神態(tài)的復雜變化,作家經(jīng)過精巧的藝術(shù)構(gòu)思,使之成為渾然一體的藝術(shù)形象。
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橋梁,把這些景物、人物聯(lián)系了起來,而且滲透到了景物描繪和人物活動之中,成了有機的藝術(shù)整體,使冰冷的樓、帆、水、洲好像有了溫度,有了血肉生命,變得含情脈脈;使分散孤立的風景點,融合成了具有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的藝術(shù)畫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現(xiàn)和內(nèi)在的心理活動完美統(tǒng)一地顯示出來。
這正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思婦的怨和恨,血和淚,深深地感動了作家;在這些似乎平靜的字句中,跳動著作家真摯熱烈的心。
這首小令,像一幅清麗的山水小軸,畫面上的江水沒有奔騰不息的波濤,發(fā)出的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連落日的余暉,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盤旋著一股無名的愁悶和難以排遣的怨恨。
還有那臨江的樓頭,點點的船帆,悠悠的流水,遠遠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有著一種美的情趣,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
這首小令,看似不動聲色,輕描淡寫中醞釀著熾熱的感情,而且宛轉(zhuǎn)起伏,頓挫有致,于不用力處看出“重筆”。
思婦題材寫的人很多,可說是個“熱門題材”,但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
這也是個軟題材,但這首小令不是軟綿綿的,情調(diào)積極、健康、樸素。
在有著綺靡側(cè)艷“花間”氣的溫詞中,這首小令可說是情真意切,清麗自然,別具一格的精品。
“梳洗”在晨,“斜暉”臨暮,她自始至終倚樓遠眺,可眼前過盡的千帆都不是所盼之舟,希望、失望乃至絕望,怎不令人柔腸寸斷、哀惋悱惻
“脈脈”、“悠悠”狀景切情,尤有神韻。
4、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昨夜的夢里存有多少恨意
夢中的景象,還像以前我還是故國君主時,常在上苑游玩,車子如流水穿過,馬隊像長龍一樣川流不息。
正是 百花爛漫的春天,還吹著融融的春風。
[評析] 李煜詞中意境圖 這首記夢小詞,是李煜降宋被囚后的作品。
抒寫了夢中重溫舊時游娛生活的歡樂和夢醒之后的悲恨。
以夢中的樂景抒寫現(xiàn)實生活中的哀情。
“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游樂時環(huán)境的優(yōu)美,景色的綺麗,傾注了詩人對往昔生活的無限深情。
這首小詞, “深哀淺貌,短語長情”,在藝術(shù)上達到高峰。
“以夢寫醒”、“以樂寫愁”、“以少 勝多”的高妙手法,使這首小詞獲得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生命。
5、望江南 李煜 多少淚,斷臉復橫頤。
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
腸斷更無疑。
【句解】:多少淚,斷臉復橫頤.斷臉復橫頤,寫眼淚縱橫交流貌,頤,指臉頰。
此句與前首起句看似形式相同,其實結(jié)構(gòu)大有不同,前首恨由夢生,而“多少淚,斷臉復橫頤。
”完全從正面刻畫描寫,無盡的淚水縱橫交流于臉頰,“復”字更加突出淚水連綿不絕的樣子。
詞人極度傷心無處排遣,惟有日日以淚洗面。
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鳳笙,相傳蕭史、弄玉夫婦吹蕭,蕭聲引動鳳,后人便以“鳳”字形容笙蕭,比喻笙蕭之美好。
心中的痛楚能夠向誰訴說呢,和著眼淚不說也罷,鳳蕭聲聲,如怨如訴,留淚傷情之時還是不要吹的好,這樣只能令心中的悲痛愈發(fā)加重。
“莫將”、“休向”看似告戒他人的語氣,實則是詞人自己警戒自己。
腸斷更無疑.若真是要和淚說,淚時吹,那定是斷腸無疑的啊
詞人心中不住地勸慰自己,可是真的能說服么
唐圭璋在《唐宋詞簡釋》中道:“‘斷腸’一句,承上說明心中悲哀,更見人間歡樂,于己無分,而茍延殘喘,亦無多日,真?zhèn)拇菇^之音也”。
【評解】:詞人直接由淚入手,極盡描摹,斷臉橫頤,儼然在目。
隨后卻作勸慰語,心事不必再說,鳳笙不必再吹,無窮難言之隱,直欲含淚而吞。
“斷腸”一句,直截了當,詞人終于將極度悲痛失聲傾訴。
劉永濟于《唐五代兩宋詞簡析》提道:“昔人謂后主亡國后之詞,乃以血寫成者,言其語語真切,出自肺腑之言也。
”實乃貼切。
6、望江南 曹雪芹 隨身伴,獨自意綢繆。
誰料風波平地起,頓教軀命即時休。
孰與話輕柔
東逝水,無復向西流。
想象更無懷夢草,添衣還見翠云裘。
脈脈使人愁
7《望江南》 李煜 閑夢遠,南國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
笛在月明樓。
【評析 】這首詞像一幅清疏淡雅的出水畫。
“千里江山”是遠景;滿湖蘆花,孤舟停泊,是近景。
月下樓中吹笛,是畫面的主體。
船泊蘆花深處,體現(xiàn)逍遙自在;月夜吹笛,笛聲悠揚,則盡顯風流瀟灑。
“自古逢秋悲寂寥”,而此詞盛贊江南秋色,因為這是后主被俘入宋的追憶和回想,借夢中的美景來補償已失去的歡樂。
正是“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8.望江南 雪浮荷 多少淚,往事空回首。
昔日相遇隨風走,今日相逢覆水收,南望人更愁。
恨相逢,無奈離別后。
閬苑依舊枉凝眸,憑欄問君仍記否,不戀江南秀。
主旨:對與故人再次相遇的感慨和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的感嘆. 望江南 方子固(清桐城方苞之孫)相逢處,記得虎山前,七里胭脂淘作水,一城羅綺織為天。
簫管送流年。
那時節(jié),卿在木蘭船。
隔座唾人花散雨,帶歌行酒柳搖煙。
宛轉(zhuǎn)到儂邊。
很纏綿的一首帶回憶性質(zhì)的詞,意境美自在心里自己感受,寫出倒顯得累贅斷章取義。
9.望江南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并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
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xiāng)思,寫下了此作。
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通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tài)的復雜變化,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tài)度。
詞的上片寫登臺時所見暮春時節(jié)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春風中的姿態(tài)——“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jié)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試上”二句,直說登臨遠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句中設對,以春水、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
然后,以“煙雨暗千家”作結(jié),居高臨下,說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
于是,滿城風光,盡收眼底。
作者寫景,注意色彩上的強烈對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時空的色彩變幻,用明暗相襯的手法傳神地傳達出來。
下片寫情,乃觸景生情,與上片所寫之景,關(guān)系緊密。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進一步將登臨的時間點明。
寒食,清明前二日,相傳為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過后,重新點火,稱為“新火”。
此處點明“寒食后”,一是說,寒食過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說,寒食過后,正是清明節(jié),應當返鄉(xiāng)掃墓。
但是,此時卻欲歸而歸不得。
以上兩句,詞情蕩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對故國、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寫作者為擺脫思鄉(xiāng)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diào)適。
“詩酒趁年華”,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
“年華”,指好時光,與開頭所說“春未老”相應合。
全詞所寫,緊緊圍繞著“超然”二字,至此,即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xiàn)。
這首詞情由景發(fā),情景交融。
詞中渾然一體的斜柳、樓臺、春水、城花、煙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燒新火、試新茶的細節(jié),細膩、生動的表現(xiàn)了作者細微而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表達了游子熾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將寫異鄉(xiāng)之景與抒思鄉(xiāng)之情結(jié)合得如此天衣無縫,足見作者藝術(shù)功力之深。
10.望江南(兩首) 李煜 閑夢遠,南國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淥,滿城飛絮輥(gǔn)輕塵,忙殺看花人
閑夢遠,南國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
兩首詞描繪了兩幅不同季節(jié)的江南美景。
第一首感情基調(diào)是歡快的;第二首感情基調(diào)是凄清悲涼的。
第一首詞中,寫人的詩句是:忙殺看花人。
第二首詞從三個方面寫景,其中些遠景的是:千里江山寒色遠。
11.望江南 莊然 憑欄月,冬水潤江南。
夜半風聲桂子落,兩岸燈火意闌珊。
不醉不揚帆。
此首詞是作者于2010年10月應一位從未謀面的網(wǎng)友之約作。
作者借此詞回憶了當年意氣風發(fā)之時,和友人秋末時節(jié)相約登高時的情景和躊躇滿志、意猶未盡的心情。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妙處
煩愁 戴望舒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渡口 席慕容 讓我與你握別 再輕輕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從此生根 浮云白日 山川莊嚴溫柔 讓我與你握別 再輕輕抽出我的手 年華從此停頓 熱淚在心中匯成河流 是那樣萬般無奈的凝視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別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1979. 祈禱詞 席慕容 我知道這世界不是絕對的好 我也知道它有離別 有衰老 然而我只有一次的機會 上主啊 請俯聽我的祈禱 請給我一個長長的夏季 給我一段無瑕的回憶 給我一顆溫柔的心 給我一份潔白的戀情 我只能來這世上一次 所以 請再給我一個美麗的名字 好讓他能在夜里低喚我 在奔馳的歲月里 永遠記得我們曾經(jīng)相愛的事 異域 席慕容 于是 夜來了 敲打著我十一月的窗 從南國的馨香中醒來 從回家的夢里醒來 布魯塞爾的燈火輝煌 我孤獨地投身在人群中 人群投我以孤獨 細雨霏霏 不是我的淚 窗外蕭蕭落木
小橋流水人家這是一首詩還是一個曲子
這是一首詞。
\ 但古時的詞都可當曲子唱的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