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宣傳詞 簡單 順口
七絕·觀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編鐘時隔十三年,再次去湖北省博物館看曾侯乙墓文物展覽,面對尊盤、建鼓座、大鑒缶和編鐘,震撼依舊,呼吸幾乎凝滯。
曾侯乙編鐘,改寫了世界音樂史,真的為老祖宗驕傲
館內(nèi)同時在舉辦意大利羅馬前文明展,不由人心中暗笑,班門弄斧啊。
塵沙已掩兩千秋,驚世黃鐘出隨州。
(1)一曲東方傳宇宙,欲書樂史問曾侯。
(2)⊙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水韻,平起入韻,十一尤韻)注釋:(1)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1978年發(fā)掘,距今約2400多年,此處取其約數(shù),故言“兩千秋”。
黃鐘,語出“黃鐘大呂”,黃鐘原指我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一律。
大呂,十二律中六種陰律的第四律。
常連用形容音樂或文辭莊嚴正大、和諧高妙。
此處“黃鐘”一語雙關(guān),既指曾侯乙編鐘的音律嚴整、科學高妙,也指編鐘本身即是皇皇之鐘。
(2)一曲東方,亦是一語雙關(guān)。
一是指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編鐘第一次正式演奏樂曲,第一支曲子是《東方紅》。
同時也指來自東方古國的音樂。
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5個八度,只比現(xiàn)代鋼琴少一個八度,其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全,是目前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具有12個半音的樂器。
它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所以“欲書樂史”,要“問曾侯”。
隨能給我一篇關(guān)于曾侯乙編鐘的作文急急急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編鐘。
鐘是一種打擊樂器,用于祭祀或宴飲時。
最初的鐘是由商代的銅鐃演變而來,按其形制和懸掛方式又有甬鐘、鈕鐘、镈鐘等不同稱呼。
頻率不同的鐘依大小次序成組懸掛在鐘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階,稱之為編鐘。
鐘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關(guān)。
商代的鐘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東周時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
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縣的曾侯乙墓。
墓主是戰(zhàn)國早期曾國的國王,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
曾侯乙編鐘數(shù)量巨大,完整無缺。
編鐘共64枚,全部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鐘架上。
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鐘,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字較少,只標注音名。
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鐘,有長柄,呈圓柱形,枚為柱狀。
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致。
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guān)于音樂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標出不同音高如宮、羽、宮曾等22個名稱,另一面鑄有律名、調(diào)式和高音名稱以及曾國與楚、周、齊、晉的律名和音階名稱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另有一件镈鐘,位于下層甬鐘中間,形體碩大,鈕呈雙龍蛇形,龍體卷曲,回首后顧,蛇位于龍首之上,盤繞相對,動勢躍然浮現(xiàn)。
器表亦作蟠虺裝飾,枚扁平。
镈鐘上有銘文,記述此鐘乃楚惠王贈送的殉葬品。
鐘架為銅木結(jié)構(gòu),呈曲尺形。
橫梁木質(zhì),繪飾以漆,橫梁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
中下層橫梁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
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
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
這套編鐘深埋地下二千余年,至今仍能演奏樂曲,音律準確,音色優(yōu)美,是我們研究先秦音樂的重要資料。
春秋戰(zhàn)國編鐘氣勢恢宏,后世多有仿制。
宋徽宗崇古尚古,仿照當時出土的六件春秋時期宋成鐘鑄造了一組編鐘,稱“大晟”編鐘。
鐘為橢圓形,扁體雙夔鈕,飾多層蟠虺紋,其形制呆板,紋飾模糊,是典型的宋仿銅器。
后因戰(zhàn)事,這套鐘散落民間,至今可知有十余件流傳于國內(nèi)外,故宮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都有收藏。
北京市文物工作隊曾從廢銅中挑選出一件宋代小鐘,鐘鈕明顯是后續(xù)的,乃“大晟”編鐘之鈕,此鐘則可能是制假之人拼湊而成的一件偽器。
曾侯乙編鐘出自哪個歷史時期
描繪了什么現(xiàn)象
反應(yīng)了什么音樂特點
曾侯乙編鐘,一出震世界;一響驚寰球
編鐘音域?qū)拸V,僅次于現(xiàn)代鋼琴.這個句子運用了什么說
四字詞語:贊嘆不已、互不干擾《編鐘》原文: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鐘。
中國古代的鐘不是用來報時的,而是舉行儀式的重要樂器。
編鐘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
古人把不同的鐘按照音調(diào)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鐘架上,用木槌(chuí)敲擊,演奏樂曲。
它既可以用于獨奏、合奏,也可以為唱歌和舞蹈伴奏。
1978年在湖北隨縣出土的曾[zēng]侯乙編鐘,是我國目前出土數(shù)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
這套編鐘以恢弘的氣勢、精湛的鑄造工藝、非凡的音樂效果以及內(nèi)容豐富的樂律銘文震驚了世界
曾侯乙編鐘每件呈橢(tuǒ)圓形,鐘口凹陷,周身鐫(juān)刻有精美的紋飾和文字。
鐘架上也刻有花紋。
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以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八組,懸掛在兩列三層的鐘架上。
下層懸掛著十二件大甬(yǒng)鐘和一件镈(bó)鐘,中層懸掛著三十三件中等的鐘,上層懸掛著十九件小鐘。
整套編鐘排列整齊,宏偉壯觀。
這套編鐘因下排甬鐘上銘刻有“曾侯乙”而得名。
鐘架由二百四十五個構(gòu)件組成,設(shè)計精巧,結(jié)構(gòu)穩(wěn)定,可以拆卸(xiè)。
它歷經(jīng)兩千多年,出土時依然矗立如故,讓人贊嘆不已。
這套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四百多年的大型編鐘,至今音樂性能良好。
它音域?qū)拸V,僅次于現(xiàn)代鋼琴;音色純正并富于變化,高音清脆,中音洪亮,低音渾厚,不僅可以演奏動聽的古代樂曲,而且能演奏中外現(xiàn)代音樂。
更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體只能發(fā)出一個樂音,而編鐘的每件鐘都能發(fā)出兩個樂音,并且互不干擾。
中國古代一鐘雙音的創(chuàng)造令世人驚嘆不已。
專家們在對曾侯乙編鐘逐件進行精心的測音之后,決定敲響這套“只見其形,不聞其聲”的編鐘,以認識和體現(xiàn)它的價值。
1978年8月1日,一場曾侯乙編鐘原件演奏音樂會舉行了。
沉寂了兩千四百多年的編鐘,重新向世人發(fā)出了它那雄渾而又浪漫的千古絕響。
編鐘演奏以《東方紅》為開篇,接著是古曲《楚殤(shāng)》、外國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最后以《國際歌》的樂曲落幕。
音樂會持續(xù)了兩個小時。
演出結(jié)束了,聽眾還深深沉浸在這古雅的樂聲中,許多人淚水漣(1ián)漣,停頓數(shù)秒后,大家才回過神來報以熱烈的掌聲。
1997年7月l日,在香港回歸的慶典上,我國編鐘樂團用精心復制的曾侯乙編鐘,演奏《交響曲1997:天、地、人》,以新的音響和奏鳴祈禱著和諧美滿、國泰民安,以“文明古國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今日中國的輝煌。
編鐘主要內(nèi)容
作者從三個方面作了詳細的介紹:第一方面(第2自然段)概括介紹曾侯已編鐘的重要價值。
它是我國目前出土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它以恢弘的氣勢、精湛的鑄造工藝、非凡的音樂效果以及內(nèi)容豐富的樂律銘文震驚了世界。
第二方面(3、4自然段)具體介紹了曾侯乙編鐘的主要特點。
第三方面(5、6自然段)運用兩個實例介紹編鐘的演奏效果。
一是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編鐘原件演奏會。
二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慶典上用復制的曾侯乙編鐘演奏。
作者通過寫編鐘,贊美了我們的先人具有制作樂器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