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中的人物描寫和賞析有哪些
1、巴金的《家》中的主要人物是:林覺新 2、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詳細)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長篇系列小說《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現(xiàn)代文學中描寫封建大家族興衰史的優(yōu)秀長篇。
它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是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座豐碑。
《家》中的故事發(fā)生于“五四”前后,當時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風起云涌、激烈動蕩的歷史轉(zhuǎn)折時期。
背景是中國當時還很封閉的內(nèi)地——四川成都。
那里有一個官僚地主階級的大家族——高公館,公館中除了老太爺,還有五房分支。
小說主要以長房中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的故事為主,以各房以及親戚中的各種人物為緯,描繪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畫面,集中展現(xiàn)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態(tài),也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封建大家族衰落、敗壞以至最后崩潰的歷史過程。
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chuàng)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guī)模,對封建家族在現(xiàn)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tǒng)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說寫了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玨,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寫了學生請愿,覺慧被關(guān)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玨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更指向作為封建統(tǒng)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
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玨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于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愿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fā)生了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
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于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我寫《家》的時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掙扎。
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
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我好像在挖開我的記憶的墳墓,我又看見了過去使我的心靈激動的一切。
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以至于得到悲慘的結(jié)局。
那個時候我的心由于愛憐而痛苦,但同時它又充滿詛咒。
我有過覺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靈前所起的那種感情,我甚至說過覺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說的話:“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吧。
”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寫完了《家》,我對于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憤恨才有機會傾吐出來。
所以我在1937年寫的一篇“代序”中大膽地說:“我來向這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訴)。
”我還說,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潰的這個信念鼓舞我寫這部封建大家庭的歷史,寫這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地主階級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故事。
我把這個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后還有兩個續(xù)篇:《春》和《秋》。
?。ㄟx自《和讀者談談〈家〉》,《巴金研究資料》上卷,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五單元家族的記憶《家》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族寫一部特殊的歷史。
我所寫的應該是一般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的歷史。
這里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見到的。
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逼近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
我要寫包含在那里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
我要寫一些可愛的青年的生命怎樣在那里面受苦、掙扎而終于不免滅亡。
我最后還要寫一個叛徒,一個幼稚的然而大膽的叛徒。
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舊家庭里面我們是悶得緩不過氣來了。
(選自巴金《關(guān)于〈家〉十版改訂本代序——給我的一個表哥》) 巴金是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正像他自己后來所回憶的那樣,當時“我如饑似渴地搶購各種新文化運動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處寫信要求人給我指一條明確的出路,只要能推翻舊的,建設新的,就是赴湯蹈火,我也甘愿……我們是五四運動的產(chǎn)兒,是被五四運動的年輕英雄們所喚醒、所教育的一代人。
”可以說,是“五四”給了他一雙看世界的眼睛。
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則為他提供了一個有聲有色的背景和一個豐實的材料庫。
正是通過講述這樣一個“小社會”在1919—1924年間的故事,巴金表達了他作為一個“五四運動的產(chǎn)兒”的不無矛盾的社會觀和文化觀。
一方面,小說描寫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將他們設置為新舊兩大陣營。
一邊是以高老太爺、馮樂山、高克明、周伯濤以及高克安、高克定為代表的老一輩統(tǒng)治者,他們專橫顢頇,虛偽頑固,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說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覺民、高覺慧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以叛逆者的形象構(gòu)成與父(祖)輩的尖銳對立: 他(覺慧)把祖父的瘦長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幾眼。
忽然一個奇怪的思想來到他的腦子里。
他覺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
他知道他們,這祖孫兩代,是永遠不能夠了解的。
但是他奇怪在這個瘦長的身體里面究竟藏著什么東西,會使他們在一處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
這一場景成為小說中人物關(guān)系的一個頗有意味的象征。
人生道路與價值觀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說中,道德風貌的高下被認為是區(qū)分兩代人的最大標志。
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輕一代代表著正義、良知,而老一代則代表著虛偽無恥和殘忍邪惡,二者善惡分明。
小說中總是立足于年輕人的敘述視角將這一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
這些都鮮明地體現(xiàn)了作者立足于“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 制度以及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觀念的價值立場。
由這種立場出發(fā),小說猛烈地抨擊“巫師捉鬼”和“血光之災”的封建迷信,對喪禮和婚禮繁瑣的風俗也大加嘲諷,斥之為“滑稽”。
“從情緒上來說,這部小說是一張控訴狀,寫出了舊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惡,如愛情的不自由、個性的壓抑、禮教的殘忍、長者的絕對權(quán)威和衛(wèi)道者的無恥。
”見羅成琰、閻真《儒家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
而配合著這種情緒,小說采用了一種相當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語言,書中人物常常以情感夸飾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訴……”來形容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表達他們的個人心緒,從而使這種個人宣泄變成一種社會抗議行為。
而所有其他復雜的人生情緒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一種情感化色彩化的語言形態(tài)是在激進的反傳統(tǒng)反專制的30年代文化心態(tài)下形成的,但同時它又成為這一種文化心態(tài)能夠延續(xù)和發(fā)展的基本載體。
”見許子東《巴金與“青年革命心態(tài)”》,載《當代小說閱讀筆記》,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頁。
這樣一種情節(jié)模式正是現(xiàn)實生活的矛盾在文學中的反映。
《家》所誕生的時代,正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在內(nèi)憂外患、落后挨打的形勢下尋求自強自立、重建文明的時期。
但是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洋務運動對富國強兵的追求,維新變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繼歸于失敗。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卻流于形式,中國社會陷入更加混亂失序的局面。
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看來,在于中國自身,正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統(tǒng)阻礙著中華民族走向強盛。
中國要想擺脫落后的命運,必須與這個傳統(tǒng)徹底決裂。
而這種決裂只有通過對傳統(tǒng)的全盤否定和極力丑化才能實現(xiàn)。
因此,在他們的筆下,傳統(tǒng)成了罪魁、元兇、魔鬼、食人者。
“啟蒙思想家們幾乎一開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補理論課,為民主共和制所象征的意識形態(tài)尋找價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
”見許紀霖、陳達凱《中國現(xiàn)代化史》第321頁。
但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是不可能輕易消失的,它必然會與新興力量產(chǎn)生尖銳的對立和沖突。
而社會現(xiàn)實中的矛盾往往會轉(zhuǎn)彎抹角地凝結(jié)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對立觀念,意識形態(tài)中的對立觀念又勢必表現(xiàn)為作品形式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
《家》中父子對立的結(jié)構(gòu)模式正是現(xiàn)實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與西方之間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說中子一代的出走與封建家長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潰,正是對這一矛盾的想像態(tài)解決。
《家》這種講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啟蒙主義話語中非常典型,它對后來的家族小說創(chuàng)作起了極強的示范作用。
對傳統(tǒng)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一個持久而強大的主題。
像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茅盾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對立的結(jié)構(gòu)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繼承下來。
巴金《家》描寫最令人感動的是什么?
人生如同日記,每人都想記下自己的經(jīng)歷。
但當他把記好的日記和他的誓言進行比較時,心情是何等謙卑啊
--- 青春活潑的心,決不作悲哀的留滯。
--- 好聽的話越講越多,一旦過了頭,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習慣,就上了癮,不說空話,反而日子難過。
--- 每個人應該遵守生之法則,把個人的命運聯(lián)系在民族的命運上,將個人的生存放在群體的生存里。
--- 巴金 理想不拋棄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們就會沐浴在理想的光輝之中。
--- 巴金 支配戰(zhàn)士行動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夠忍受一切艱難、痛苦,而達到他所選定的目標。
--- 巴金 隨著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無論大小,我都會感到喜悅。
--- 巴金
摘抄鄉(xiāng)下人家中描寫鄉(xiāng)村景致的句子
這篇課文描寫鄉(xiāng)村景致的句子有很多,比如:1、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幾株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顯出一派獨特的農(nóng)家風光。
還有些人家,在屋后種幾十枝竹,綠的葉,青的竿,投下一片綠綠的濃蔭。
2、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的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它們和鄉(xiāng)下人家一起,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
關(guān)于巴金的《家》的主要內(nèi)容和人物評價
《寫于1931年,原以《激流》為題在上海《》連后改為《家》,與《春《秋》合稱為“激流三部曲”。
小說寫的是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
它是以年輕一代與封建家長的矛盾沖突為線索,描寫了梅鳴鳳、瑞玉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禮教吞沒的悲慘命運,控訴了封建禮教對青年一代的摧殘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熱情歌頌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義的覺醒。
作者巴金就是在那樣的家庭中長大的,所以他能如實地描寫他的祖父和大哥:一個是“我說了算”的專制家長,一個是逆來順受的子弟。
同時,還描寫了一些勾心斗角,相互傾軋,損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
覺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長和叛逆青年之間的一個地位特殊、性格復雜的人物形象。
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響,也萌生過理想和追求,憧憬過婚戀自由,卻屈于封建家長的專制而斷送了個人幸福。
他既同情弟弟們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不滿長輩們荒唐行徑,但又固守“承重新”的“責任”幫長輩們勸阻弟弟們反抗,以維護高家的“秩序”。
他奉行的“勿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只能換到一時的茍安,但最終使自己和親人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覺新的性格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漸漸趨向崩潰時期某些舊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兩面性——他們理論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還未能擺脫舊家庭、舊道德的羈絆,行為上軟弱妥協(xié)。
覺新的性格還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讓、委屈求全”等本質(zhì)。
本文試從覺新性格反映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劇意義,淺析高覺新人物形象。
一、高覺新是巴金寫的《激流三部曲》中性格最為鮮明的人物。
作者認為“我應當在覺新身上花費更多的筆墨”,使他“那樣的人看見自己已經(jīng)走到深淵的邊緣,身上的瘡開始潰爛。
”在覺新身上,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的積累和體驗,細膩的表達出他現(xiàn)實主義識力。
然而,在相當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這一形象的探討十分欠缺,多數(shù)人對起性格否定性一面批判不夠,傾注了過多的同情,這就掩蓋了他的處世哲學的反動性,而難以作出公正的評價。
高覺新的性格反映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劇意義。
二、作品通過覺慧等人的態(tài)度,對覺新遭遇產(chǎn)生憐憫甚至同情,這是事實;然而,作品不時地展開對其性格的批判,這也是事實。
我認為,正是通過這些諒解和同情,使讀者產(chǎn)生與我們同類的情感體驗。
當其軟弱被當做軟刀子殺人時,我們不就能很自然得引起深刻和強烈的反思嗎
這樣對其性格的否定,以及產(chǎn)生這些這些性格的社會歷史條件的認識,就會有更進一層的體會。
文學藝術(shù)的魅力正是通過這樣的真實性得以實現(xiàn)。
從生活出發(fā),塑造人物,這是巴金一貫的藝術(shù)追求。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作為“一切社會關(guān)系總和”的人類,就不能進行簡單的定性和分類。
當我們把覺新的性格放在形成這些弱點的具體環(huán)境中,把人類基本性格加以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相互矛盾的性格特點,實際上都是有其深刻的原因,內(nèi)在的必然性。
藝術(shù)的概括化,就是提示事物的特征之所以為起特征的必然性。
覺新的性格主要特征是:善良忠厚、懦弱順從、逆來順受、得過且過。
它的產(chǎn)生,有很深的歷史根源和現(xiàn)實主義的社會根源。
覺新的性格集中體現(xiàn)了漢民族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
(1)、孔子仁學思想為主體構(gòu)成的漢民族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把整套“禮”的血緣實質(zhì)性地規(guī)定為“孝悌”消溶滿足在以親子關(guān)系為核心的人與人的世間關(guān)系中,使仁學的觀念,情感和意識與世俗的倫理和日常心理綜合統(tǒng)一,而沒有把人的情感心理引導向外在崇拜對象或神秘境界。
通過幾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的傳播,滲透與人們的生活、習俗、行為和思維中,在塑造漢民族性格上留下重要痕跡。
其缺點和弱點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是,儒家的“安知天命”,“守道安貧”的觀點同莊子對世俗的“超越”和自足等結(jié)合,經(jīng)??酥坪蛪号艃?nèi)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對形成逆來順受,自欺欺人,得過且過的奴隸性格起到十分惡劣的作用。
覺新的性格即集中體現(xiàn)這種特點。
(2)、人的性格是受一定的思想、意識、信仰、世界觀的影響和制約的。
這種影響和制約是通過環(huán)境和教育,結(jié)合個人需要的積極活動得以實現(xiàn)。
高覺新主要活動是“家”。
作為初級社會群體,“家”對個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具有初步的作用,對人的行為的形成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封建禮教的道德觀念,正是通過這樣的環(huán)境作用于覺新性格。
“他在愛的環(huán)境中漸漸長成”,當父親用抓鬮的婚姻使他失去自己的戀人時,他“沒有反抗的思想”,為了雙親的遺命,便把扶助弟妹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高家非要我來撐門面”。
溫情脈脈的孝道親子之愛的“新政”,就使覺新自覺地套上封建禮教的枷鎖,把封建倫理道德視為生活的自覺理念,唯封建家長之命是從,而且以此律人,把自己的行為完全裝入封建階級思想模式。
(3)、同時,他的社會角色決定了他們行為規(guī)范的特點。
高家四房,他是長子長孫,沒落階段的現(xiàn)象通過他的性格得以反映,大家庭內(nèi)部重重矛盾糾葛必然集中體現(xiàn)于他這個矛盾旋渦中心。
他的性格的矛盾是必然的。
大家庭特殊的人際關(guān)系,使他感到“不斷地跟長輩沖突有什么好處呢
”他的敷衍處世乃出于無奈。
“一個人的本性,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社會性因素。
”統(tǒng)治階級的社會控制,通過群體成員的指導和約束,也通過社會成員的相互影響。
高覺新的“情感、儀表、行動”,一切都能證實他的教養(yǎng)和生活環(huán)境。
這對他的影響是具有典型意義的,是能深刻的提示覺新性格存在著發(fā)展的社會本質(zhì),這完全得力于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
他把人物放在整個歷史背景上,從更深一層的生活本質(zhì)加以反映。
作者是在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上,在創(chuàng)作上敏感地感受到這一人物的普遍性和性格深厚的社會基礎。
三、高覺新的悲劇具有典型意義。
覺新性格內(nèi)在邏輯以及矛盾沖突的歷史必然性,便展示在社會歷史特點中。
黑格爾說過“藝術(shù)作品所提供觀照的內(nèi)容,不應該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現(xiàn),這普遍性須經(jīng)過明晰的個性化,化成個別性的東西。
”覺新的性格的復雜性層次,表現(xiàn)在他作為藝術(shù)個性的悲劇矛盾沖突之中。
基于階級和思想局限,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不可動搖,這就是他悲劇性格的思想基礎。
軟弱的性格,在聽命婚姻和承受家庭重擔時,表現(xiàn)為順從;梅表姐特別是瑞鈺的慘死,使他明白“真正奪去他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迷信、整個禮孝、整個制度”。
然而,他只選擇了茍且:“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
”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殉道精神,不僅使自己丟失了梅表姐、瑞鈺,更是軟弱的把她們送上舊禮教的絞刑架,置身于理想與現(xiàn)實、思想和行為、理智與情感的矛盾糾葛之中無法自拔,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悲劇的沖突是覺新性格內(nèi)在邏輯的必然結(jié)果。
作為一個對舊社會有切膚之恨的作家,巴金對覺新的性格進行批判的同時,深刻體察了那個造成其“自殺式”生活的社會條件和歷史根源——看出了這個空報善良愿望,有理事才能的大好人,如何在舊制度沒落過程中,不敢斗爭,憚于矛盾。
而一步步被逼得幾乎精神崩潰的邊緣。
茍且于令人窒息的灰色生活中,從而顯示出性格的悲劇意義。
因為他的遭遇,并不是由于罪惡,而是由于某種過失或弱點。
故對其言行感到可恨之時,亦會對其與時代相悖而被撕破的善的稟性產(chǎn)生憐憫。
確切地講,巴金對覺新是“愛而知其惡”。
這重的同情和憐憫,不僅因為覺新的原型是他的哥哥,在當時作家的思想中,民主主義、無政府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復雜因素使然,使得作家的某些憐憫,不能被我們所接受。
然而,藝術(shù)家忠實以人一生的命運長河作為總體來衡量,以其社會、歷史根源來觀察,其目的是讓讀者從其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形象所具有的全部豐滿,多彩的現(xiàn)象中,從“自己看著自己死亡”這樣強烈的體驗中,去看出它復雜,深邃的社會歷史的內(nèi)容,使人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這就啟到了通過教訓,就同時產(chǎn)生凈化的作用,達到了改造人類這個藝術(shù)最高的目的。
覺新性格的悲劇意義就在于,透過其悲劇性格的偶然性,深刻地提示了其所以為悲劇的社會歷史必然性。
覺新性格不同于被封建規(guī)范壓制到了習慣成自然的阿Q精神勝利法,明知所作所為害人害己,卻不敢也不想改變這灰色的命運。
同時,無奈中制造他人的悲劇,所以也就覺得特別可悲、可嘆、可憐、可恨,使讀者于強烈的震撼之后開始反省。
阿Q為自己奴隸的地位辯護和粉飾的精神勝利法,暴露了國民劣根性。
高覺新做奴隸而不得的性格悲劇,則深刻地展現(xiàn)了民族文化心理缺陷的沉重歷史痕跡,同樣警示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中,進行更高的要求,文學形象是作家對生活的真實的描寫和對生活評價的深刻性的統(tǒng)一。
高覺新形象的價值是他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揭露和攻擊。
四、杰出的藝術(shù)家的審美意象,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于客觀現(xiàn)實的某些內(nèi)容和必然規(guī)律。
巴金不同于魯迅從社會制度、經(jīng)濟基礎的角度提出問題,闡發(fā)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而是更多從受傳統(tǒng)思想影響這一側(cè)面的揭露,意識到正因為象覺新那樣的人太多,高老爺才能夠橫行無礙。
通過覺新性格批判舊制度,洞悉民族文化的心理底蘊,體察是深切的,封建傳統(tǒng)的道德沉淀與民族文化心理中中有相當強固的承受力量。
在今天社會巨變的歷史時期,清除結(jié)構(gòu)中的陳垢,塑造健全的民族性格,覺新以自己的哀號,告戒著人們,這仍不失其認識價值。
參考書目: (1)、巴金《關(guān)于〈激流〉》見《家》P8-9 (2)、見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孔子再評價》、《莊玄禪宗漫述》、《淺談中國的智慧》等。
(3)、見社會學概論編寫組《社會學概論》 (4)、見《列寧全集 》第十六卷P396 (5)、黑格爾《美學》第一卷P62 (6)、黑格爾《美學》第一卷P64
巴金《家》描寫語言的詞語和句子
長篇小說》,是文師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部優(yōu)秀的現(xiàn)實主義長篇巨在小說中作者以嫻熟的藝術(shù)手段,塑造了眾多的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
書中人物不下七十余個,下面就是我對其中幾個重要人物塑造的剖析。
首先,我要談談高家的三個孫子——高覺新、高覺民、高覺慧。
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在小說中,作者著重描寫刻畫了他這個形象。
作者把他塑造成一個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典型人物。
覺新雖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蕩,但又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熏染,于是,作者付與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順從性格。
他在高家的事務上兢兢業(yè)業(yè),辦得僅僅有條,但在自己的婚姻、愿望上,總給讀者一種無奈的感覺。
他喜歡遠房表妹梅,但又無法違抗老太爺?shù)闹家?,來放棄自己的妻子瑞玨,他只有把痛苦留給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們的反封建斗爭,但又無法放手掉高家的事業(yè),他只能選擇“作揖主義”哲學。
全篇小說他給我一種非常痛苦的感覺,簡直是一個悲劇形象。
在我認為,作者之所以塑造覺新這個悲劇人物,不但是為了喚起讀者對這一時期這類人不幸的同情,而且主要是對這種人的嚴厲批判。
由此可見,作者的用意是如何了。
但我要補充的是高覺新在這個中國社會新舊交替和轉(zhuǎn)型時期,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
高覺民與高覺慧,他們很幸運,沒有他們大哥那樣活得那么累,還能在高等學府成就大業(yè)。
那么作者為何要把他們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呢
因為,在當時,他們又是典型的一類人,但他們兩兄弟又有著不同。
首先來看覺民,雖然他在外和弟弟覺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動,來開導當時內(nèi)地有著迂腐思想的人們,但在自己家里卻又無法抗拒來自高老太爺?shù)姆饨ǘY教的束縛。
在他對遠房親戚張?zhí)畠呵俚膼矍樯媳憩F(xiàn)出一種想愛又不敢愛的情緒,只是再默默地煎熬罷了,最后作為家中反封建的一員,卻還是沒走出這個家,還是深陷在這個泥潭中;覺慧,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可以說他是小說中的一個亮點,也可以說他是覺新的另一個極端。
在小說中,高家經(jīng)歷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愿就是能走出這個家,走出這個滿是封建禮教的世界。
家中,老太爺是至高無上的,惟有他會在老太爺面前因感到不滿而沖撞他,也正是這次他被禁閉了很長一段時間,從而堅定了他走出這個家的信念。
他愛丫鬟鳴鳳,他恨老太爺,與覺民相比他敢愛敢恨,毫不掩飾。
最后,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作者塑造這兩兄弟,可以看出也花了很多心思。
我以為,覺慧的氣質(zhì)、愿望、行為等,幾乎都是作者年輕時的真實寫照,從覺慧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
我猜測,作者是因為自己在反封建運動當中不希望看到一代青年沉淪下去,便在對封建禮教的憎恨中塑造了這幾個人物,表現(xiàn)出作者對年青一代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這兩個人物的塑造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
下面讓我來說說小說中的幾位女性。
瑞玨,覺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為高家的長孫媳,又為了照顧自己的兒子和丈夫,只能在這個家中和覺新一起維護著封建禮教的權(quán)威,但在某些事情上,還是可以看到她對新生活的向往;梅芬,高家的親戚,在對覺新的愛情上失利后,就變得沉淪乏志,沒有了反抗精神,溫順馴良地吞咽著舊禮教的無情惡果。
鳴鳳,高家的一個小丫鬟性情剛烈,但心靈純潔,在對覺慧的愛意下她并沒有因主仆差異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為了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專制發(fā)出了強烈的抗議。
這三位女性在作者筆下竟是如此悲慘,都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實屬無奈,但我以為,作者這樣塑造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不反抗的結(jié)果是悲慘的。
這一類人在當時婦女中是占絕大多數(shù)的,具有歷史意義。
而小說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卻和以上幾位截然不同。
她主張男女應同校,男女應平等,她還自己主動要求到覺慧的學校去學習。
雖然遭到母親等的反對,但她還是成功了。
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禮教反抗的形象。
在當時看來,她是時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為是當時女性中的先驅(qū)者。
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沒有言論自由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束縛了女性的發(fā)展,大大減弱了婦女對整個社會前進的推動作用。
作者之所以塑造琴這個形象,無疑是為了喚醒這社會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
作者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當成功的。
《家》這部小說正因為有如此精彩的人物塑造和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使我感受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