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蘭花的小故事
蘭花的傳說楚懷王年間,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職罷官。
他回到了家鄉(xiāng)歸州,即今湖北省秭歸縣,住在牛肝馬肺峽的南岸,于仙女山下的九畹溪邊,辦起一所學(xué)堂,親自教授弟子。
傳說《離騷》中“余既滋蘭之九畹兮” 的詩句,就是出自于此。
話說某一天,仙女山的蘭花娘娘出游,打這里路過,發(fā)現(xiàn)清癯的屈原正在講課,于是自空中降下云頭,立在窗外一側(cè)靜聽。
屈原揮舞雙手,慷慨激昂地陳述振興楚國的道理,那種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令蘭花娘娘也為之感動。
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蘭花,臨走時,遂特意施展法術(shù),將其栽種在窗下的三株蘭花點(diǎn)化成精。
蘭花品格高尚,開著淡綠或淺黃的花朵;屈原誨人不倦,舍己忘我地傳道授業(yè)。
一次課間,他抱病講到國家奸臣當(dāng)?shù)馈傩帐茈y的情形,由于過分激動,義憤填膺,一口鮮血從嘴里噴射出來,恰巧濺落在窗外的蘭花根部。
弟子們見老師嘔心瀝血地教書育人,心疼得淚流滿面
那三株蘭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養(yǎng),一夜之間竟發(fā)成了一大蓬,學(xué)生們數(shù)了數(shù),足有幾十株。
屈原聞著撲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轉(zhuǎn)了許多。
大家喜出望外,一齊動手將蘭花分株移栽到學(xué)堂四周的空地上。
道來奇怪,那蘭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發(fā)蔸抽芽,第三天則伸枝展葉,第四天就綻蕾開花。
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發(fā)出大蓬大蓬的新蔸來。
屈原率領(lǐng)學(xué)生們在溪邊、山上忙著移栽,蘭花因此得以鋪展蔓延。
山里老農(nóng)欣喜地說:“我們這里十二畝稱一畹,屈大夫栽種的蘭花,怕有三畹了
我們這山鄉(xiāng)呀,真該改名叫芝蘭鄉(xiāng)了。
” 隨后,蘭花從三畹發(fā)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擴(kuò)展、過度到了九畹。
從此,仙女山下的這條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
九畹溪邊的蘭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條西陵峽,香飄全歸州,直至香了半個楚天
終于,乘著一葉扁舟,載了滿溪花香,屈原還是出山了。
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蘭鄉(xiāng)里葳蕤的蘭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陣陣暗香…… 鄉(xiāng)親們預(yù)感到將有什么不祥的事情發(fā)生,心里惴惴不安。
幾天之后果然傳來噩耗,就在蘭花凋謝的那天,屈大夫已經(jīng)含冤投身汨羅江自盡。
人們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蘭花娘娘也哭腫了眼睛。
屈大夫的學(xué)堂遂被改建成為芝蘭廟,廣植蘭草,后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紀(jì)念。
這里還有一個傳說,是關(guān)于蘭花眾多的名貴品種中的一種梅花瓣型的宋梅。
清朝乾隆年間,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宋家店,有個以經(jīng)營茶葉、棉布為業(yè)的商人叫宋錦旋。
由于他經(jīng)營得法,十幾年下來,便成了當(dāng)?shù)芈劽母粦簟?/p>
宋錦旋由于出身寒苦,故很能體諒貧苦的鄉(xiāng)鄰,經(jīng)常會接濟(jì)他們,而平日自己卻是粗茶淡飯,仍然過著清苦日子,但他也有一種嗜好,那就是愛蘭、采蘭、養(yǎng)蘭,常常為了得到一盆好蘭而不惜花費(fèi)重金。
他家住山區(qū),春天里,每當(dāng)經(jīng)營余暇的舊子,他就上山找蘭花。
但盡管他每年都上山尋覓,卻始終沒能找到一株好蘭花。
有一年初春的一個夜晚,宋錦旋獨(dú)自躺在床上,想著明早要上山覓蘭花去,但想到好花難得,正苦苦尋思該去何處去找,不覺頭腦發(fā)蒙,睡意上來。
朦朦朧朧中,他忽然看到一個頭發(fā)花白的老婆婆,領(lǐng)著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站在他面前,要將女孩托給宋家當(dāng)奴婢。
宋錦旋細(xì)細(xì)打量,見女孩長得清秀俊美。
經(jīng)交談才知女孩是個無依無靠的孤兒,老婆婆是她的鄰居,出于好心,想幫這女孩找條生路。
聽說宋錦旋心腸好,才特地帶她來投奔宋家的。
宋錦旋當(dāng)即點(diǎn)頭答應(yīng)收養(yǎng)這女孩為義女。
接著,老婆婆就作揖告別了。
瞬間一聲春雷轟隆作響,把宋錦旋驚醒,他才知道剛才只是一場春夢。
第二天,宋錦旋仍舊上山采蘭。
他尋遍一座山又翻過一座山,直到太陽西斜,仍未遇上一株好蘭。
他只好拖著兩條疲憊的腿緩緩下山。
不小心時他被一塊石頭絆倒,摔了個仰面朝天。
他慢慢坐起來,忽然眼前一亮,在夕陽中,身旁有一小叢蘭草在微風(fēng)中輕輕抖動,再仔細(xì)一看:那半弧形的葉子剛?cè)嵯酀?jì),散發(fā)出清幽的香味,確實(shí)與眾不同,中間還長著個花蕊哩。
他小心挖出,回家忙栽在盆里。
不到半個月,蘭蕊抽長開花了,花朵高過蘭葉,花瓣圓潤頭帶尖鋒,劉海舌,十分裊娜,還發(fā)出陣陣清幽香味,確是蘭中珍品。
宋錦旋如獲至寶,早晨看,中午看,晚上在燈下還細(xì)細(xì)看,人就像如癡如醉般地愉快。
突然,他心頭一閃,想起半個月前的那個夢,啊,他明白了:這蘭花的花形葉形,如砒楚楚動人,不就是夢中所見的那個女孩嗎
如此看來,那老婆婆就是送蘭花的仙子了。
宋錦旋從此更精心地培育著這蘭花,并不斷地讓它繁衍生息,又給它取名為“宋梅”。
湖北野生蘭花品種有哪些
主要是春蘭、蕙蘭 湖北蘭花相對來說瓣型較好,但湖北中北部的春蘭大多沒有香味,是一大遺憾
《浣溪沙》哪句詩句與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意思相反
《沙》中與“花有重,人無再少年”意思相反的詩句“誰道人生無再門前流水尚能西
”全詩及翻譯如下:《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朝代:宋代作者:蘇軾原文: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譯文游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
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鳥的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
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美食家。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一生仕途坎坷,學(xué)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dá),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dú)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jiān)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jiān)、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xué)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
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我國古代的文學(xué)家有哪些
扶溝八景詩 邢長順 程臺霽雪憶大程,漢井溢泉留漢風(fēng)。
潁谷朝霞思純孝,雕亭秋水覓圣蹤。
桐丘宿霧隱玄豹,嵩麓晴云漫扶城。
雙洎夜月仙槎遠(yuǎn),翠屏春曉見黛峰。
以上八句詩,每句前四字,即程臺霽雪、漢井溢泉、潁谷朝霞、雕亭秋水、桐丘宿霧、嵩麓晴云、雙洎夜月和翠屏春曉,為河南省扶溝縣古代八景之名。
與之相對的八景詩如下: 其一 程臺霽雪 (清)王光第 艷說程門雪,今朝踏雪來。
人如行玉宇,地本勝金臺。
瑞日祥云度,披天撥霧才。
蒼茫懷古意,夕陽滿青苔。
程臺霽雪 (清)呂陽桐 此處當(dāng)年棲鳳鸞,鳳鸞棲處少嚴(yán)寒。
至今雪霽荒臺上,猶帶春風(fēng)氣一團(tuán)。
【說明】程臺,又名扶臺,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程顥任扶溝縣令時的讀書地方,位于縣城書院街北大程書院內(nèi)。
程顥(1032-1085)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北宋洛陽人,神宗朝為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
與弟程頤俱為理學(xué)奠基人,故又稱“大程”。
熙寧八年(1075)知扶溝縣事,“為治專尚寬厚,以教化為先”,創(chuàng)辦大程書院,“擇邑之弟子秀者教之。
”程臺高數(shù)仞,古松環(huán)繞,上筑庭堂,因程顥接人待物滿面春風(fēng),故稱春風(fēng)庭。
每當(dāng)瑞雪紛揚(yáng)之際,程臺巍峨于銀色蒼穹之中,玉裝素裹,縹渺依稀,巍峨壯觀。
縣人將其列為八景之首。
光緒《扶溝縣志》記載“臺高數(shù)仞,古松環(huán)繞,雨雪初霽,有瓊樓玉宇之觀。
座上風(fēng)暖,門外雪深,伊人何在,蓋不勝其神往云。
” 其二 嵩麓晴云 (清)溫玉如 迢遙嵩麓傍城東,天著名山第一峰。
云影曉嵐堆翡翠,晴點(diǎn)疊嶂出芙蓉。
洎堤水帶垂楊柳,潁谷朝霞夕照紅。
星月猶來照玉宇,未知何處是崆峒。
【說明】又名“艮岳晴云”,舊日扶溝縣城東門北側(cè)有一道崗阜,俗稱“艮岳”,上有東岳廟和碧霞元君廟,周圍古松虬柏掩映,前有翠屏山拱衛(wèi),后有雙洎河回繞,佳氣蔥郁,古色斑斕。
因此崗阜為中岳嵩山之余脈,故易名“嵩麓晴云”。
為扶溝古代八景之一。
是人們登高遠(yuǎn)眺的絕佳之處。
每當(dāng)晨昏,崗阜上下云繞霧漫,古廟古松飄渺依稀,宛若仙山瓊閣;晴日登臨其上,前瞻長崗逶迤,古色斑斕;左顧阡陌縱橫,桑麻無邊;右望三街六市,紅塵熙攘;后觀洎水東去,帆檣點(diǎn)點(diǎn)。
其三 翠屏春曉 (清)溫玉如 翠屏鐘毓幾多年,旭日春風(fēng)散曉煙。
城外野花開的的,枝頭好鳥語綿綿。
沿堤新柳通梁苑,鋪地長崗逼楚天。
東望魁閣分照處,掩映何疑玉山連。
【說明】翠屏春曉在扶溝縣城東南隅學(xué)宮前,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崗阜北端,由此逶迤南去四十余里,左帶賈魯河,右襟扶溝城,綠樹掩映,云樹浮空,遠(yuǎn)望似屏,因名“翠屏山”。
為扶溝古代八景之一。
春和景明之際,人們登山縱目,只見長崗溝壑縱橫,古色斑斕;山上楊柳吐碧,桃杏綻蕾,鶯燕穿飛,為人們踏青游春之佳處。
宋人程顥在此游春后有《郊行即事》詩贊曰:“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醉,只恐風(fēng)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
不妨游衍莫忘歸。
” 其四 洎水夜月 (清)呂陽桐 清溪雙帶月華流,云斂山城雨乍收。
漁火兩三長笛里,不知何處是瓜洲。
洎水夜月 (清)董豐垣 一鑒空明處,平波受月多。
低飛鵲欲渡,還怕是銀河。
洎水夜月 (清)趙如桓 天開雙洎繞扶門,夜月溶溶似有魂。
人在瓊瑤浮畫舸,客吹簫管過茅村。
霜飛鴻雁初無影,珠落蛟龍敢浪吞。
我自清風(fēng)生兩腋,仙槎此際與誰論。
【說明】流經(jīng)扶溝縣境的雙洎河,為上古溱水、洧水之合流,《詩經(jīng)·溱洧篇》就生動地描寫了古代三月上巳節(jié),青年男女在洧水岸邊踏青游春,互贈蘭花表達(dá)愛情的場面。
洧水在扶溝縣城東二里處與惠民河(今名賈魯河)交匯處,一河清轍見底,清波粼粼,游魚可見;一河波濤如練,浮光耀金;更有楊柳夾岸,蓼花簇磯,孤帆遠(yuǎn)影,漁人網(wǎng)集,漁歌互答。
沿河而行,可見魚躍樹梢,鳥飛水底之勝。
尤當(dāng)月白風(fēng)清之夜,人立瓜洲,可見兩處沉璧,一河繁星,浮光躍金,交相輝映,形成了扶溝古八景之一的“洎水夜月。
”舊志稱:“洎水急流而濁,東將匯于惠民河,其流漸清。
每值云斂天末,皎月流光,有凌波倒影之勝,殊可觀也。
” 其五 桐丘宿霧 (明)劉澤深 岡巒伏聳勢綿連,征轡因之指絕巔。
兩岸晴鋪千界曉,雙河曲抱九亭玄。
高丘浮井從殘跡,虛閣凌空抹黛煙。
老去紅塵非久約,歸來好結(jié)紫山緣。
桐丘宿霧 (清)沈荃 邑外古桐丘,瞳朧霧未收。
行人才覓路,襟袖白云流。
桐丘宿霧 (清)趙如桓 鄭人御楚想當(dāng)年,何處孤城帶曉煙。
一片迷離屯漢井,數(shù)傳烽火亂周天。
南山文豹堪歸隱,涿鹿蚩尤莫漫傳。
待得神車出世后,好看霧景滿林鮮。
【說明】桐丘又名天井陵,俗程煙霧山,位于扶溝縣城西10公里,雙洎河南岸。
山上古碑?dāng)囗伲嗲в嗄晡?,煙云縹緲。
傳說上古時期黃帝曾在此與蚩尤作戰(zhàn),戰(zhàn)斗中蚩尤噴出濃濃煙霧三日三夜不散,黃帝使用指南車,在濃霧之中辨識方向,乘機(jī)反攻,大勝蚩尤。
煙霧山之名即由此來。
扶溝舊志說它“分嵩室之秀”“其山煙霧繚繞,竟日不斷,殆接嵩山之佳氣,以孕育扶人者歟。
”山上十四重大殿巍峨屹立,形勢峻拔,金碧輝煌,堆青環(huán)翠,云影徘徊,霞光絢爛,望之儼然若太華玉峰之狀,為扶溝古代八景之一。
其六 漢井溢泉 (清)趙如桓 圣主中興護(hù)百神,井龍聞命亦逡巡。
斜扳深砌隨雙手,倒挽清泉飲萬人。
廟貌至今巢鸛鵲,人言自古應(yīng)星辰。
不知漢室多靈異,圖讖傳來恐未真。
漢井溢泉 (清)王光第 郁郁蔥蔥佳氣多,漢官儀過正盈渴。
千軍甘飲不曾竭,應(yīng)是泉通碧海波。
【說明】扶溝城西北十余里處,有崗阜曰廟頭崗,崗上有古井,俗稱“扳倒井”。
相傳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率軍至此,正值酷暑,人馬渴甚,崗上僅此一井,難供千軍萬馬汲水飲。
劉秀順手一扳。
井口傾斜,井水噴涌沸騰而出,“漢井溢泉”逐流傳千古。
崗上建有光武廟及云臺二十八宿廟,殿堂林列,古樹森森,為扶邑八景之一景。
其七 潁谷朝霞 (清)呂陽桐 青山遙帶赤城霞,傳說封人此是家。
閑向南陔訪孝子,嶺頭開遍馬蘭花。
【說明】春秋初期,鄭國國君鄭莊公的母親姜氏偏愛其弟叔段,陰謀推翻莊公,讓叔段做國君。
不料陰謀敗露。
莊公十分惱火,把母親放逐到城潁,發(fā)誓說:“不到黃泉,決不相見
”潁谷封人(鎮(zhèn)守邊疆的官員)潁考叔就用敬獻(xiàn)不孝鳥梟和宴席上“舍肉遺母”感化莊公,并獻(xiàn)“掘地及泉,母子相會”使莊公母子和好如初。
后潁考叔戰(zhàn)死疆場,莊公封贈他為純孝伯,在其家鄉(xiāng)扶溝城南郊立潁大夫廟歲歲祭祀,世稱“純孝廟”。
廟在扶溝城南一形如臥龜?shù)膷徃飞希砂爻时?,廟貌巍峨,馬蘭遍地。
每當(dāng)朝霞升起,丘上紫氣蒸騰,云霞環(huán)繞。
光緒《扶溝縣志》說:“南郭前純孝廟,舊志古潁谷也,又名純孝鄉(xiāng)。
地形如龜。
俯瞰諸岡巒,古色斑斕,云霞與陵谷俱韻。
”為扶溝古代八景之一。
其八 雕亭秋水 (清)呂陽桐 游跡千秋在,荒亭一鑒開。
鴉聲聞粱苑,雁影楚天排。
客亦知漁樂,人應(yīng)化蝶來。
遣篇曾影續(xù),登眺幾徘徊。
雕亭秋水 (清)王光第 南華仙跡訪雕亭,秋水長天一色青。
片石端應(yīng)鑿鬼斧,纖塵不許染漁汀。
坐聽異鵲渾鳴樹,行看嘉魚樂戲萍。
欲返歸舟迷渡口,煙波漠漠似洞庭。
【說明】“雕亭秋水”在扶溝縣北25里雕陵崗,相傳即春秋時期潁考叔掘井及泉,使莊公母子相會的地方。
這里岡巒逶迤起伏,前有雕梁溪嶼,后背大川煙霞,崗上遍是栗林,崗下川原無際,煙波浩淼,漁舟悠悠,雁鳴漁歌,為扶溝古代八景之一。
。
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莊子游歷此地時,曾見到一只奇異的怪鵲,并記在《莊子·山木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