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作為大臣最重要的是什么
首先,要盡好自己的責任;其次,當有的任務需要和其他大臣合作的時候,就要發(fā)揮好自己的力量。
明朝嘉靖年間有哪些重要大臣(忠臣奸臣都包括)
中流砥柱: 明朝:佐弘治中興---劉健(明史:卷一八一《劉健傳》) 劉健明英宗天順4年(1460)中進士,明世宗嘉靖5年(1526)死. 明朝:郁然負公輔之望---楊廷和(明史:卷一九零《楊廷和傳》) 明英宗天順三年—明世宗嘉靖八年(1459-1529)字介夫,號石齋,蜀郡新都(今成都市新都縣)人.系文學家楊慎之父.官至首輔,性沉毅持重,于涪國經(jīng)邦,革除弊端,政聲蜚著;是明代一位著名政治改革家。
楊廷和少聰慧,讀書用功,十二歲舉于鄉(xiāng),十九歲中進士.于明弘治二年(489)進修撰,參修《憲宗實錄》和《會典》。
正德二年(1507)初由詹事人東閣,專典誥赦,因與宦黨相抗,得罪司禮監(jiān)大太監(jiān)劉瑾,改官南京戶部尚書;不久因修書功成召還,授文淵閣大學士參理機務,遷吏部尚書。
及至劉瑾伏誅,于正德七年(1512)進謹身殿大學士;繼李東陽出任首輔。
曾屢向武宗帝奏以去奸,正朝綱之計.奈宦官惡勢力如瘟疫一般迷彌充蔽,誘導皇帝日事荒淫。
既然無心振作,自不會認真采納.但楊廷和認定目標,鎮(zhèn)靜持重以待發(fā)展,表現(xiàn)了政治家的氣度.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照崩,無子,楊廷和引《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為據(jù),請立武宗從弟興獻王長子朱厚 繼統(tǒng)、得到皇太后準許,由其擬發(fā)“遺詔”,迎侯朱厚熄自駐守地安陸(今湖化應山縣)回京繼位。
于新皇帝尚未抵京的一月之余,楊廷和借遺詔行事,勵行新政,革除武宗朝所留弊政;打擊宦官秉政當權惡勢力,遺散平虜伯江彬矯旨改建的威武營、資遣錦衣衛(wèi)擅調(diào)用的各邊兵及其進獻的美女、取消“皇莊”、“皇店”并9多余的工程。
收納宜府(河北宜化縣)行宮金銀珠寶,入于內(nèi)庫、釋放南京大獄冤囚等。
最后并說服皇太后,計擒欲擁兵反叛的奸倍將領江彬,于世宗即位后當眾處決,榜示天下,同時將其死黨一一輯拿,分別懲辦。
楊廷和總理朝政三十七日,改革之舉,意義深遠,惡勢力遭到打擊,正派力量得以增長,人心大快,國家從危弱轉(zhuǎn)臻初治,史稱“中外倚以為安”。
世宗朱厚熜即位時,楊廷和奏準頒發(fā)擬定的新政綱領,借以精兵簡政,減免稅賦,清理鹽政、漕運等,謹慎刑審、廣開言路,舉薦人才,使“天下翕然稱治”,朝野大悅,皆稱頌新天子圣明并楊廷和之功德.因此進為左柱國,兼《武宗實錄》總裁、“大禮”議起,楊廷和受到排訴。
所謂“大禮”即議論世宗朱厚熜父親的主祀與尊號,世宗帝意欲舍去原有宗法制度抬高本支身價,尊自己父母為帝為后,楊廷和以首輔之位據(jù)理規(guī)勸,以為應“繼統(tǒng)繼嗣”,尊武宗之父孝宗為皇考,與世宗議想不合.帝終按已意強行確定新帝系,重新培植親信,進而打擊閣臣,廢除“新政”,恢復原來革除之弊政,舊勢力重新抬頭,“皇莊”、“官莊”重新發(fā)展。
楊廷和痛心疾首,全力抗爭,上奏章約三十道,然世宗無視,乃于嘉靖三年(1524)二月將其罷歸故里新都.楊廷和去位后,世宗用大獄、廷杖、罷黜等暴力鎮(zhèn)壓了二百多位朝臣,勉強定了“大禮”。
七年(1528)世宗《明倫大典》成,重定議禮諸臣之罪,楊廷和被定為罪魁,籍為民。
世宗八年(1529)楊廷和病故于四川新都縣,享年七十一歲.于穆宗隆慶初年得以復官,贈太保,謚文忠.生平著有《楊文忠公三錄》、《石齋集》傳世.亦善書,筆法工整.清魏坤《倚晴閣雜鈔》謂:“明《昌運宮碑》,大學士李東陽撰,楊廷和書。
” 楊廷和一生博學鴻毅,光明正大,積極倡導勵行“新政”,對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不愧為一位有膽識卓見的政治改革家。
誠如李東陽說:“吾于文翰,頗有一日之長,若經(jīng)濟(經(jīng)邦濟國)事,須歸介夫.” 明朝:強直豪邁勇于任事---夏言(明史:卷一九劉《夏言傳》) 夏言明武宗正德12年(1517)中進士,死于明世宗嘉靖27年(1548) 嘉靖七年,夏言調(diào)吏部,當時世宗正著意于向神佛或祖先進行祭祀的典章,認為天地合祀禮,欲分建二郊,并日、月而四。
大學士張孚敬不敢決。
夏言卻上疏請皇帝親耕南郊,后親蠶北郊,為天下倡。
自此,夏言深得世宗皇帝的賞識。
繼夏言出任禮部尚書的嚴嵩(江西分宜人),原和夏言以同鄉(xiāng)稱,對夏言甚恭謹,遂提拔他以自代。
嚴嵩內(nèi)心卻十分妒恨夏言,他看出夏言和嘉靖及武定侯郭勛等人的矛盾,便不斷進讒言陷害夏言。
每次太監(jiān)到夏言家時,夏言都氣勢岸然,以內(nèi)豎待之。
而太監(jiān)到嚴嵩那里時,嚴嵩卻親自讓坐,禮極恭,而且送錢給太監(jiān)。
故太監(jiān)們按嚴嵩之意,在嘉靖面前總說夏言的壞話。
夏言漸漸失去了世宗的寵信,接二連三地遭受斥責,如稽緩敕之潔,不遵用印記之,人閣晏晚以及禁內(nèi)扛輿(坐轎子)之潔。
小有過失即蒙申斥。
嘉靖二十一年,因昭圣太后崩,詔問太子服制言報疏有偽字,夏言被嚴嵩排擠去官,回江西,并在家鄉(xiāng)貴溪象山書院建象麓草堂以自適。
待嘉靖之子穆宗繼位,柄政禍國二十余年的嚴氏父子終于敗死。
夏言家人上書伸冤,穆宗予以昭雪。
下詔復其官爵,重祭安葬并追溢文憋。
夏言有《桂洲集》十八卷及《南宮奏稿》傳世。
他的部分創(chuàng)作能揭露社會矛盾,一些寫景抒情之作技巧也比較純熟。
《安鄉(xiāng)道中觀婦人插田》中寫道:南村北村競栽禾,新婦小姑兼阿婆,青裙束腰白裹首,手擲新秧如擲梭;打鼓不停歌不息,似比男兒更普力。
自古男耕和女織,憐爾一身勤兩役。
吁嗟乎
長安多少閨中人,十指不動金滿身。
夏言墓葬于上饒市郊。
明朝:功在國家難在身家---張居正(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 張居正明世宗嘉靖26年(1547)中進士,明神宗萬歷年死.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
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隆慶時與高拱并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萬歷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
當時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后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zhèn)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
萬歷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
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時方恢復名譽。
著有《張?zhí)兰?、《書?jīng)直解》等。
浴血疆場: 明朝:刻志平倭---俞大猷(明史:卷二一二《俞大猷傳》) 俞大猷(1504年~1580年),福建泉州人。
明朝一代名將,官至都督同知。
保衛(wèi)東南海防,抵御倭寇進犯,戰(zhàn)功卓著。
舟山多處留有他率兵剿滅倭寇的史跡。
440多年過去了,歲月流逝,山河改觀,神州大地,換了人間。
然而這塊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平倭碑”,如今仍然豎在瀝港下街頭。
此碑高近1丈,上刻 “平倭碑”3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碑銘記敘了明朝嘉靖年間參將俞大猷率兵圍殲倭寇的英勇事跡。
該碑現(xiàn)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倭寇侵略越來越嚴重,使躲在深宮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發(fā)愁了,叫嚴嵩想法子對付。
嚴嵩的同黨趙文華想出一個主意,說要解決倭寇侵犯,只有向東海禱告,求海神爺保佑。
明世宗居然相信趙文華的鬼話,叫他到浙江去禱告海神。
后來,朝廷派了個熟悉沿海防務的老將俞大猷(音yóu)去抵抗。
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幾個勝仗。
但是不久,浙江總督張經(jīng)被趙文華陷害,俞大猷也被牽連坐了牢。
沿海的防務沒人指揮,倭寇的活動又猖獗起來。
朝廷把山東的將領戚繼光調(diào)到浙江,才扭轉(zhuǎn)了這個局面。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明史:卷二一二《戚繼光傳》) 戚繼光,(1527~1587) 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
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
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
原籍河南衛(wèi)輝。
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于山東濟寧。
于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戰(zhàn),終于掃平倭寇之患。
少時好讀書,通經(jīng)史大義。
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
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
三十四年,調(diào)任浙江都司僉事。
旋進參將。
分守寧波、紹興、臺州(今臨海)三府。
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臺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
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zhì)不良。
戚繼光招募農(nóng)民和礦徒,組成新軍。
嚴明紀律,賞罰必信,并配以精良戰(zhàn)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zhàn)的特點,審情度勢,創(chuàng)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zhàn)術,以十二人為一隊,配以盾、槍、叉、鈀、棍、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zhàn)。
每戰(zhàn)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
大忠大奸: 明朝:錦衣衛(wèi)頭子---陸炳(明史:卷三零七《陸炳傳》) 陸炳(1510—1560),字文明,平湖人。
祖墀以軍籍隸錦衣衛(wèi),父松襲職。
其母為明世宗朱厚熜乳媼,炳幼小從母出入宮禁。
稍長,武健沉鷙。
明嘉靖十一年(1532)武進士,授錦衣副千戶,父卒后轉(zhuǎn)任指揮僉事,進指揮使,掌南鎮(zhèn)撫事。
嘉靖十八年,隨世宗南巡至衛(wèi)輝(今河南汲縣),夜行宮失火,冒死救世宗,深得寵幸,擢為都指揮同知,掌錦衣衛(wèi)事。
未幾,擢都督僉事,又以緝捕功升都督同知。
陸炳為擴充權勢,對朝廷大臣表面敬重,暗中設計陷害。
又巴結(jié)閣臣夏言、嚴嵩,曾捶殺兵馬指揮,為御史彈劾,夏言擬旨欲逮治,反被其勾結(jié)嚴嵩致死。
后大將軍仇鸞與嚴嵩爭權,陸炳收集仇鸞不法之事,劾其虛報戰(zhàn)功,陰謀不軌,世宗即收仇鸞敕印,致其憂懼而死。
陸炳因揭發(fā)有功,進左都督,加太子太保,再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嘉靖三十三年,值內(nèi)苑。
越三年,彈劾司禮中官李彬等三人侵盜工所物料,仿帝陵建墳,使其處斬。
不久加太保兼少傅,仍掌錦衣衛(wèi)。
陸炳籠絡兇豪惡吏為爪牙,偵知民間富人有小過,即收捕并沒收其財富,積資數(shù)百萬,營造別宅10余所,莊田遍四方,權勢傾天下。
嘉靖三十九年卒,謚武惠,贈忠誠伯。
墓在今平湖市秀溪鄉(xiāng)溪漾(俗稱“指揮墳”)。
其子繹襲錦衣衛(wèi)僉事。
隆慶初,御史追論陸炳罪,削秩,奪其家產(chǎn)。
萬歷三年(1575),宰相張居正等上奏陸炳救駕有功,為其開脫罪責。
其孫陸逵遂世襲錦衣千戶。
京劇《一捧雪)(又名《審頭刺湯》)演繹嚴世藩迫害莫懷古的故事,劇中陸炳為主持正義的清官,與史實不符。
清濁世道: 明朝:不怕丟官---海瑞(明史:卷二二六《海瑞傳》)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賢,一字國開,號剛峰,瓊山市府城鎮(zhèn)金花村人。
舉鄉(xiāng)試入都,恩賜進士,初任南平教諭,后升任淳安知縣、興國知縣。
在任內(nèi)推行清丈、均搖,廉潔自恃,人言“布袍可脫粟”。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云南司主事,其時世宗寵信方士,專意齋蘸,妄求長生不死之藥,忽朝失政.無人敢諫,只有海瑞備死上疏。
犯顏直諫,震驚朝野,被罷官入獄,世宗死后獲釋。
隆慶三年(1569年)任應天巡撫,任內(nèi)譽主持疏浚吳松江、白茹河,大力推行“一條鞭法”,遭到張居正等人的反對,被革職回鄉(xiāng)。
海瑞一生剛直不阿,居官期間,平反了一些冤獄,被譽為“海青天”,亦稱“包公再世”、“南包公”。
他72歲出任南京都察院右金都御史,仍力懲貪污官員,不久病逝于住所。
死后,朝廷賜祭八壇,贈太子少保,溢號忠介,造官員許子偉護靈樞歸葬。
出殯那天,南京城里萬人空巷,商者罷市,農(nóng)者輟耕,大眾夾道送殯,哭奠者百里不絕。
黑白之間: 明朝:人皆指目為奸臣---嚴嵩(明史:卷三零八《嚴嵩傳》) 嚴嵩(1480年-1567年),明朝人,字惟中,號介溪,江西分宜人,專國政達20年之久,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旋病休歸里,讀書8載,詩文峻潔,聲名始著。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還朝復官。
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奉命祭告顯陵,歸而極言祥瑞,明世宗喜。
幾年內(nèi)先后遷其為吏部右侍郎,進南京禮部尚書,兩年后改任吏部尚書。
嘉靖十五年 (1536),以賀萬壽節(jié)至京師。
時值廷議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銜主持其事。
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詞,取得寵信,加為太子太保。
二十一年(1542),拜武英殿大學士。
入直文淵閣,仍掌禮部事。
后解部事,專直西苑;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嚴嵩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專擅國政近20年。
士大夫側(cè)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門,行賄者絡繹不絕。
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異已。
他還吞沒軍餉,廢弛邊防,招權納賄,肆行貪污;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晚年,以事激怒世宗,為世宗所疏遠,抄家去職,兩年而歿。
著有《鈐山堂集》40卷。
禍起蕭墻: 明朝:輯寧中外兩建奇勛---張永(明史:卷三零四《張永傳》)
形容大臣的詞語
股肱耳目——股:大腿;肱:手臂。
舊時指鼎力輔佐帝王的大臣。
現(xiàn)比喻十分親近的辦事得力的人。
貴極人臣——君主時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虎體鹓班——虎體:老虎勇猛強健,比喻有才能的將相;鹓班:鹓鳥飛行有序,比喻朝官行列。
比喻朝廷文武大臣。
九錫寵臣——九錫:古代帝王賜給重臣的車馬、虎賁等九種器物。
形容位高權重,深受皇帝寵信的大臣。
舉笏擊蛇——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拿的手板。
用手板將蛇打死。
比喻有膽識。
括囊拱手——括囊:像扎好的口袋一樣不說話;拱手:指無所作為。
指大臣不諫言,就是無所作為。
列土封疆——列:同“裂”;封疆:劃定疆界。
帝王將土地分封給大臣。
滿床疊笏——笏:古代朝見時大臣所執(zhí)的手板,用以記事,指里指高官。
床上堆積著高官所執(zhí)的手板。
比喻家門昌盛,做高官的很多。
輔佐順治的重要大臣有那些
中流砥柱:明朝:佐弘治中興---劉健(明史:卷一八一《劉健傳》)劉健明英宗天順4年(1460)中進士,明世宗嘉靖5年(1526)死.明朝:郁然負公輔之望---楊廷和(明史:卷一九零《楊廷和傳》)明英宗天順三年—明世宗嘉靖八年(1459-1529)字介夫,號石齋,蜀郡新都(今成都市新都縣)人.系文學家楊慎之父.官至首輔,性沉毅持重,于涪國經(jīng)邦,革除弊端,政聲蜚著;是明代一位著名政治改革家。
楊廷和少聰慧,讀書用功,十二歲舉于鄉(xiāng),十九歲中進士.于明弘治二年(489)進修撰,參修《憲宗實錄》和《會典》。
正德二年(1507)初由詹事人東閣,專典誥赦,因與宦黨相抗,得罪司禮監(jiān)大太監(jiān)劉瑾,改官南京戶部尚書;不久因修書功成召還,授文淵閣大學士參理機務,遷吏部尚書。
及至劉瑾伏誅,于正德七年(1512)進謹身殿大學士;繼李東陽出任首輔。
曾屢向武宗帝奏以去奸,正朝綱之計.奈宦官惡勢力如瘟疫一般迷彌充蔽,誘導皇帝日事荒淫。
既然無心振作,自不會認真采納.但楊廷和認定目標,鎮(zhèn)靜持重以待發(fā)展,表現(xiàn)了政治家的氣度.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照崩,無子,楊廷和引《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為據(jù),請立武宗從弟興獻王長子朱厚 繼統(tǒng)、得到皇太后準許,由其擬發(fā)“遺詔”,迎侯朱厚熄自駐守地安陸(今湖化應山縣)回京繼位。
于新皇帝尚未抵京的一月之余,楊廷和借遺詔行事,勵行新政,革除武宗朝所留弊政;打擊宦官秉政當權惡勢力,遺散平虜伯江彬矯旨改建的威武營、資遣錦衣衛(wèi)擅調(diào)用的各邊兵及其進獻的美女、取消“皇莊”、“皇店”并9多余的工程。
收納宜府(河北宜化縣)行宮金銀珠寶,入于內(nèi)庫、釋放南京大獄冤囚等。
最后并說服皇太后,計擒欲擁兵反叛的奸倍將領江彬,于世宗即位后當眾處決,榜示天下,同時將其死黨一一輯拿,分別懲辦。
楊廷和總理朝政三十七日,改革之舉,意義深遠,惡勢力遭到打擊,正派力量得以增長,人心大快,國家從危弱轉(zhuǎn)臻初治,史稱“中外倚以為安”。
世宗朱厚熜即位時,楊廷和奏準頒發(fā)擬定的新政綱領,借以精兵簡政,減免稅賦,清理鹽政、漕運等,謹慎刑審、廣開言路,舉薦人才,使“天下翕然稱治”,朝野大悅,皆稱頌新天子圣明并楊廷和之功德.因此進為左柱國,兼《武宗實錄》總裁、“大禮”議起,楊廷和受到排訴。
所謂“大禮”即議論世宗朱厚熜父親的主祀與尊號,世宗帝意欲舍去原有宗法制度抬高本支身價,尊自己父母為帝為后,楊廷和以首輔之位據(jù)理規(guī)勸,以為應“繼統(tǒng)繼嗣”,尊武宗之父孝宗為皇考,與世宗議想不合.帝終按已意強行確定新帝系,重新培植親信,進而打擊閣臣,廢除“新政”,恢復原來革除之弊政,舊勢力重新抬頭,“皇莊”、“官莊”重新發(fā)展。
楊廷和痛心疾首,全力抗爭,上奏章約三十道,然世宗無視,乃于嘉靖三年(1524)二月將其罷歸故里新都.楊廷和去位后,世宗用大獄、廷杖、罷黜等暴力鎮(zhèn)壓了二百多位朝臣,勉強定了“大禮”。
七年(1528)世宗《明倫大典》成,重定議禮諸臣之罪,楊廷和被定為罪魁,籍為民。
世宗八年(1529)楊廷和病故于四川新都縣,享年七十一歲.于穆宗隆慶初年得以復官,贈太保,謚文忠.生平著有《楊文忠公三錄》、《石齋集》傳世.亦善書,筆法工整.清魏坤《倚晴閣雜鈔》謂:“明《昌運宮碑》,大學士李東陽撰,楊廷和書。
”楊廷和一生博學鴻毅,光明正大,積極倡導勵行“新政”,對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不愧為一位有膽識卓見的政治改革家。
誠如李東陽說:“吾于文翰,頗有一日之長,若經(jīng)濟(經(jīng)邦濟國)事,須歸介夫.”明朝:強直豪邁勇于任事---夏言(明史:卷一九劉《夏言傳》)夏言明武宗正德12年(1517)中進士,死于明世宗嘉靖27年(1548)嘉靖七年,夏言調(diào)吏部,當時世宗正著意于向神佛或祖先進行祭祀的典章,認為天地合祀禮,欲分建二郊,并日、月而四。
大學士張孚敬不敢決。
夏言卻上疏請皇帝親耕南郊,后親蠶北郊,為天下倡。
自此,夏言深得世宗皇帝的賞識。
繼夏言出任禮部尚書的嚴嵩(江西分宜人),原和夏言以同鄉(xiāng)稱,對夏言甚恭謹,遂提拔他以自代。
嚴嵩內(nèi)心卻十分妒恨夏言,他看出夏言和嘉靖及武定侯郭勛等人的矛盾,便不斷進讒言陷害夏言。
每次太監(jiān)到夏言家時,夏言都氣勢岸然,以內(nèi)豎待之。
而太監(jiān)到嚴嵩那里時,嚴嵩卻親自讓坐,禮極恭,而且送錢給太監(jiān)。
故太監(jiān)們按嚴嵩之意,在嘉靖面前總說夏言的壞話。
夏言漸漸失去了世宗的寵信,接二連三地遭受斥責,如稽緩敕之潔,不遵用印記之,人閣晏晚以及禁內(nèi)扛輿(坐轎子)之潔。
小有過失即蒙申斥。
嘉靖二十一年,因昭圣太后崩,詔問太子服制言報疏有偽字,夏言被嚴嵩排擠去官,回江西,并在家鄉(xiāng)貴溪象山書院建象麓草堂以自適。
待嘉靖之子穆宗繼位,柄政禍國二十余年的嚴氏父子終于敗死。
夏言家人上書伸冤,穆宗予以昭雪。
下詔復其官爵,重祭安葬并追溢文憋。
夏言有《桂洲集》十八卷及《南宮奏稿》傳世。
他的部分創(chuàng)作能揭露社會矛盾,一些寫景抒情之作技巧也比較純熟。
《安鄉(xiāng)道中觀婦人插田》中寫道:南村北村競栽禾,新婦小姑兼阿婆,青裙束腰白裹首,手擲新秧如擲梭;打鼓不停歌不息,似比男兒更普力。
自古男耕和女織,憐爾一身勤兩役。
吁嗟乎
長安多少閨中人,十指不動金滿身。
夏言墓葬于上饒市郊。
明朝:功在國家難在身家---張居正(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張居正明世宗嘉靖26年(1547)中進士,明神宗萬歷年死.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
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隆慶時與高拱并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萬歷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
當時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后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zhèn)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
萬歷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
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時方恢復名譽。
著有《張?zhí)兰?、《書?jīng)直解》等。
浴血疆場:明朝:刻志平倭---俞大猷(明史:卷二一二《俞大猷傳》)俞大猷(1504年~1580年),福建泉州人。
明朝一代名將,官至都督同知。
保衛(wèi)東南海防,抵御倭寇進犯,戰(zhàn)功卓著。
舟山多處留有他率兵剿滅倭寇的史跡。
440多年過去了,歲月流逝,山河改觀,神州大地,換了人間。
然而這塊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平倭碑”,如今仍然豎在瀝港下街頭。
此碑高近1丈,上刻 “平倭碑”3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碑銘記敘了明朝嘉靖年間參將俞大猷率兵圍殲倭寇的英勇事跡。
該碑現(xiàn)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倭寇侵略越來越嚴重,使躲在深宮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發(fā)愁了,叫嚴嵩想法子對付。
嚴嵩的同黨趙文華想出一個主意,說要解決倭寇侵犯,只有向東海禱告,求海神爺保佑。
明世宗居然相信趙文華的鬼話,叫他到浙江去禱告海神。
后來,朝廷派了個熟悉沿海防務的老將俞大猷(音yóu)去抵抗。
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幾個勝仗。
但是不久,浙江總督張經(jīng)被趙文華陷害,俞大猷也被牽連坐了牢。
沿海的防務沒人指揮,倭寇的活動又猖獗起來。
朝廷把山東的將領戚繼光調(diào)到浙江,才扭轉(zhuǎn)了這個局面。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明史:卷二一二《戚繼光傳》)戚繼光,(1527~1587) 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
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
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
原籍河南衛(wèi)輝。
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于山東濟寧。
于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戰(zhàn),終于掃平倭寇之患。
少時好讀書,通經(jīng)史大義。
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
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
三十四年,調(diào)任浙江都司僉事。
旋進參將。
分守寧波、紹興、臺州(今臨海)三府。
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臺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
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zhì)不良。
戚繼光招募農(nóng)民和礦徒,組成新軍。
嚴明紀律,賞罰必信,并配以精良戰(zhàn)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zhàn)的特點,審情度勢,創(chuàng)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zhàn)術,以十二人為一隊,配以盾、槍、叉、鈀、棍、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zhàn)。
每戰(zhàn)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
大忠大奸:明朝:錦衣衛(wèi)頭子---陸炳(明史:卷三零七《陸炳傳》)陸炳(1510—1560),字文明,平湖人。
祖墀以軍籍隸錦衣衛(wèi),父松襲職。
其母為明世宗朱厚熜乳媼,炳幼小從母出入宮禁。
稍長,武健沉鷙。
明嘉靖十一年(1532)武進士,授錦衣副千戶,父卒后轉(zhuǎn)任指揮僉事,進指揮使,掌南鎮(zhèn)撫事。
嘉靖十八年,隨世宗南巡至衛(wèi)輝(今河南汲縣),夜行宮失火,冒死救世宗,深得寵幸,擢為都指揮同知,掌錦衣衛(wèi)事。
未幾,擢都督僉事,又以緝捕功升都督同知。
陸炳為擴充權勢,對朝廷大臣表面敬重,暗中設計陷害。
又巴結(jié)閣臣夏言、嚴嵩,曾捶殺兵馬指揮,為御史彈劾,夏言擬旨欲逮治,反被其勾結(jié)嚴嵩致死。
后大將軍仇鸞與嚴嵩爭權,陸炳收集仇鸞不法之事,劾其虛報戰(zhàn)功,陰謀不軌,世宗即收仇鸞敕印,致其憂懼而死。
陸炳因揭發(fā)有功,進左都督,加太子太保,再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嘉靖三十三年,值內(nèi)苑。
越三年,彈劾司禮中官李彬等三人侵盜工所物料,仿帝陵建墳,使其處斬。
不久加太保兼少傅,仍掌錦衣衛(wèi)。
陸炳籠絡兇豪惡吏為爪牙,偵知民間富人有小過,即收捕并沒收其財富,積資數(shù)百萬,營造別宅10余所,莊田遍四方,權勢傾天下。
嘉靖三十九年卒,謚武惠,贈忠誠伯。
墓在今平湖市秀溪鄉(xiāng)溪漾(俗稱“指揮墳”)。
其子繹襲錦衣衛(wèi)僉事。
隆慶初,御史追論陸炳罪,削秩,奪其家產(chǎn)。
萬歷三年(1575),宰相張居正等上奏陸炳救駕有功,為其開脫罪責。
其孫陸逵遂世襲錦衣千戶。
京劇《一捧雪)(又名《審頭刺湯》)演繹嚴世藩迫害莫懷古的故事,劇中陸炳為主持正義的清官,與史實不符。
清濁世道:明朝:不怕丟官---海瑞(明史:卷二二六《海瑞傳》)海瑞(1514-1587年),字汝賢,一字國開,號剛峰,瓊山市府城鎮(zhèn)金花村人。
舉鄉(xiāng)試入都,恩賜進士,初任南平教諭,后升任淳安知縣、興國知縣。
在任內(nèi)推行清丈、均搖,廉潔自恃,人言“布袍可脫粟”。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云南司主事,其時世宗寵信方士,專意齋蘸,妄求長生不死之藥,忽朝失政.無人敢諫,只有海瑞備死上疏。
犯顏直諫,震驚朝野,被罷官入獄,世宗死后獲釋。
隆慶三年(1569年)任應天巡撫,任內(nèi)譽主持疏浚吳松江、白茹河,大力推行“一條鞭法”,遭到張居正等人的反對,被革職回鄉(xiāng)。
海瑞一生剛直不阿,居官期間,平反了一些冤獄,被譽為“海青天”,亦稱“包公再世”、“南包公”。
他72歲出任南京都察院右金都御史,仍力懲貪污官員,不久病逝于住所。
死后,朝廷賜祭八壇,贈太子少保,溢號忠介,造官員許子偉護靈樞歸葬。
出殯那天,南京城里萬人空巷,商者罷市,農(nóng)者輟耕,大眾夾道送殯,哭奠者百里不絕。
黑白之間:明朝:人皆指目為奸臣---嚴嵩(明史:卷三零八《嚴嵩傳》)嚴嵩(1480年-1567年),明朝人,字惟中,號介溪,江西分宜人,專國政達20年之久,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旋病休歸里,讀書8載,詩文峻潔,聲名始著。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還朝復官。
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奉命祭告顯陵,歸而極言祥瑞,明世宗喜。
幾年內(nèi)先后遷其為吏部右侍郎,進南京禮部尚書,兩年后改任吏部尚書。
嘉靖十五年 (1536),以賀萬壽節(jié)至京師。
時值廷議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銜主持其事。
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詞,取得寵信,加為太子太保。
二十一年(1542),拜武英殿大學士。
入直文淵閣,仍掌禮部事。
后解部事,專直西苑;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嚴嵩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專擅國政近20年。
士大夫側(cè)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門,行賄者絡繹不絕。
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異已。
他還吞沒軍餉,廢弛邊防,招權納賄,肆行貪污;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晚年,以事激怒世宗,為世宗所疏遠,抄家去職,兩年而歿。
著有《鈐山堂集》40卷。
東漢末年朝廷重要的大臣有哪些人
也就是能夠登上朝廷的人
竇武 字游平,東漢大、聞喜侯。
東漢靈帝期間與太尉陳蕃共同管理朝政,謀除宦官,但由于計劃泄露,兵敗自殺。
陳蕃 字仲舉,東漢太傅。
東漢靈帝在位期間得信任重用,與大將軍竇武共同謀劃翦除閹宦,事敗而死。
靈帝朝還有司空王暢、尚書令尹勛、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太傅胡廣、司徒橋玄、太尉段颎、司徒袁隗、太尉張溫、太尉曹嵩、太尉崔烈、司空劉弘、大將軍何進。
很亂啊,具體的三公更替可參考《后漢書 帝紀》。
但是朝廷權利基本是由十常侍與外戚干預的。
靈帝駕崩后權臣董卓廢帝遷都,那時的重臣有司徒王允、仆射士孫瑞、尚書盧植、太尉朱儁、司隸校尉黃婉。
李傕、郭汜叛亂時還有太尉楊彪、御丞楊奉、車騎將軍董承。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代稱呼非常重要的大臣為什么
古代稱呼非常重要的大臣為“股肱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