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這篇文言文寫了哪些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diǎn)對對原文進(jìn)行分析
1)山,后寫水,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
2)先總峽形勢(整體),然后分寫三峽四季不同的景色,層次分明 3.寫作特色: 1)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diǎn)進(jìn)行描寫。
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diǎn)。
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
夏,水漲流速,交通阻斷。
春冬,水退潭清,風(fēng)景秀麗。
秋,水枯氣寒,猿鳴凄涼。
寫出了三峽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diǎn)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
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shù)字,以素字飾湍,以綠字飾潭,以絕字狀山,以怪字寫柏,真是寫出了景物的神韻。
再如以清榮峻茂四字狀寫了水木山草四種景物的不同特色,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shù)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3)多用對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jié)奏感。
語言精練,表現(xiàn)力強(qiáng),充滿生氣。
在文章的節(jié)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zhuǎn)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gòu)成了一幅幅風(fēng)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4.段落內(nèi)容理解。
* 第一段 A.第一段總寫了三峽怎樣的特點(diǎn)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中間狹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B.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diǎn)
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C.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寫法表現(xiàn)三峽的特點(diǎn)
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
* 第二段 A.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diǎn)
水漲流速,交通阻斷。
B.選擇通例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寫出水勢大,水流速。
特例或王命---不以疾也照應(yīng)平常情況下的沿溯阻絕, 寫出水速,借以寫出船行之快 C.寫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
這是什么寫法
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作用:寫出船行之快,烘托夏天的水流急(水速),寫法:側(cè)面描寫。
想到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
D.雖乘奔---不以疾也運(yùn)用什么修辭
作用
比喻,夸張。
與奔馬、疾風(fēng)作比較,形象寫出水速、船行快,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E. 作者為什么先寫夏水
又為什么先寫山,后寫水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diǎn)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
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 第三段 A.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
從什么角度描寫
表現(xiàn)了三峽怎樣的季節(jié)特點(diǎn)
抓住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
俯視與仰視。
表現(xiàn)了春冬三峽的水退潭清風(fēng)景秀麗。
B. 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么
清榮峻茂。
C.良多趣味表現(xiàn)在何處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D.表現(xiàn)作者感慨的句子是
良多趣味 * 第四段 A.寫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
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
秋季。
聽覺。
B.作者從幾方面描寫猿鳴
特點(diǎn)
作用
直接敘述(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猿高嘯長----山高嶺連,峽窄水長。
聲哀 -------渲染秋天蕭瑟?dú)夥?引漁歌為證 巴東三峽巫峽長----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聲哀 C.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課文結(jié)尾處引用這句漁歌有什么好處
?、佟?(文后引漁歌,從本段說是)對前面寫景的補(bǔ)充,是借漁歌抒寫作者所見所聞,渲染秋天悲涼蕭瑟?dú)夥?,表現(xiàn)作者哀傷、悲涼之情。
?、冢◤娜目?,結(jié)尾引漁歌)與開頭的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呼應(yīng),為赴王命,為了生計(jì),漁民、船夫們?yōu)榱松婵嗖豢把?,表達(dá)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生活疾苦的同情。
?。á劭偨Y(jié)本段,進(jìn)一步體現(xiàn)三峽的山高嶺連,狹窄水長。
) D. 結(jié)尾漁歌引起人們什么情感
你的學(xué)習(xí)感受是什么
悲涼凄苦哀傷。
引用漁歌借景抒情,把自然景物同人們的心情融合在一起,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七.理解性默寫。
1.文中側(cè)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cè)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5.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6.由三峽水流洶涌湍急聯(lián)想到李白的詩歌是:《早發(fā)白帝城》 7.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diǎn)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8.三峽夏季江水的特點(diǎn)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9.從視覺角度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10.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靜景,也描寫了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動景,動靜結(jié)合,相得益彰。
八、運(yùn)用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生動描述三峽春冬美景。
九、比較題 1、唐代詩人李白被貶遇赦曾游三峽,寫下了傳誦千古的詩篇: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仔細(xì)揣摩,詩人和地理學(xué)家筆下的三峽有什么不同
---教參P283 ①《早發(fā)白帝城》和《三峽》都描寫了三峽風(fēng)光,前者是詩,后者是游記散文。
(本題的著眼點(diǎn)不在形式,只要學(xué)生能夠結(jié)合寫作背景,從內(nèi)容角度去思考就可以了。
)
(1)《三峽》中側(cè)面描寫三峽山勢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之 (一)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
如: ①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曹劌論戰(zhàn)》)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
(《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
(《曹劌論戰(zhàn)》)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
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jié)構(gòu)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zhàn)》) 2.結(jié)構(gòu)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dú)立性,不譯。
如: ①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扁鵲見蔡桓公》)②于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公輸》) 3.音節(jié)助詞。
用來調(diào)整音節(jié),無義,一般不翻譯。
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jié)構(gòu)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
如:①何陋之有
(《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
(《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滿井游記》) 5.結(jié)構(gòu)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
(《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
(《為學(xué)》) 者 (一)結(jié)構(gòu)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dāng)于名詞性短語。
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xué)》)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jié)尾,起判斷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隆中對》)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guān)系: l.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guān)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
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guān)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但是”“可是”“卻”。
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記》)②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隆中對》)④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后一個“而”字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jìn)關(guān)系,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
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guān)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記》) 其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
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
(《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xué)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為學(xué)》)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么”“難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后一個“其”可譯為“恐怕”。
③安陵君其許寡人
其:可譯為“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
如: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
(《送東陽馬生序》)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yàn)椤薄坝捎凇薄?/p>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
)(《出師表》)③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 2.表示結(jié)果,可譯作“以至”‘“因而”。
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dāng)于連詞“而”。
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臥(《始得西山宴游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于實(shí)詞)用,可譯為“認(rèn)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說新語〉三則》) 焉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3.代詞,相當(dāng)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于動詞、形容詞之后,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dāng)于“從這里”“在那里”。
如:①不復(fù)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zhàn)》)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
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雖然”。
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
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
(《隆中對》)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記》) (二)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
(《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譯作“……地”。
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于詞尾,譯作“……的樣子”。
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
(《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記》) 3.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gòu)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dāng)于“……的樣子” “好像……似的”。
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乃 (一)作副詞。
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
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
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xiàng)燕,從民欲也。
(《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
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4.用于判斷動中,相當(dāng)于“是”“就是”。
如: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后的銜接或轉(zhuǎn)折,可譯為“于是”。
如:①乃入?yún)菍ざ憽?/p>
(《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
(《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
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 于 介詞“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
如: ①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②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xué)》)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fēng)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
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于”“因?yàn)椤薄?/p>
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二章》) 為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
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
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
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
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
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dāng)”“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
描寫山上景色的句子
1、群山重重疊疊,像波濤起伏的大海一樣,雄偉壯觀。
2、遠(yuǎn)山近嶺迷迷茫茫,舉目顧千山萬壑之中像有無數(shù)只飛蛾翻飛抖動,天地頓時成了灰白色,山林的第一場雪悄無聲息地鋪天蓋地而來。
3、兩岸的山峰變化成各種有趣的姿態(tài):有時像飄灑的仙女,有時像持杖的老翁,有時像獻(xiàn)桃的猿猴,有時像脫韁的野馬。
4、群山都落在腳下,顯得空曠高遠(yuǎn),高得可以同月牙兒拉手,同太陽親臉。
5、鑲嵌在天邊的連綿的山巒,在夕陽的照耀下反射出閃閃的金光,顯得分外壯麗,好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6、大小冰山千姿百態(tài),潔凈的冰面像龜背一樣裂成美麗的紋理,卻并不破裂,冰面像鏡面一樣光滑透明,可照人影。
7、遠(yuǎn)處,奇山兀立,群山連亙,蒼翠峭拔,云遮霧繞。
8、南極的冰山,頂部平展展的,四面陡立,像刀劈似的整齊,顏色是藍(lán)幽幽的。
9、仰望天湖山,只見那嵯峨黛綠的群山,滿山蓊郁蔭翳的樹木與湛藍(lán)遼闊的天空,縹緲的幾縷云恰好構(gòu)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畫。
10、龍首巖拔地千尺,危峰兀立,怪石磷峋,一塊巨崖直立,另一塊橫斷其上,直插天池山腰,勢如蒼龍昂首,氣勢非凡。
11、俯瞰足下,白云迷漫,環(huán)視群峰,云霧繚繞,一個個山頂探出云霧外,似朵朵芙蓉出水。
12、烏龍山四面環(huán)水、孤峰兀立,山上樹木繁茂,翠竹成陰,山壁陡峭,江流澎湃。
13、影影綽綽的群山像是一個睡意未醒的仙女,披著蟬翼般的薄紗,脈脈含情,凝眸不語。
14、在陽光下,遠(yuǎn)山就像洗過一樣,歷歷在目,青翠欲滴,看上去好像離眼前近了許多,也陡峭了許多。
15、當(dāng)紅日的萬道金光照射到冰峰上的時候,像給銀光閃閃的冰峰戴上了黃金的桂冠。
16、路兩邊群山起伏,林海莽莽,在綠色的林海中間還點(diǎn)綴著一簇簇小黃花。
17、銀裝素裹的群山,登高遠(yuǎn)望,就像是大海被狂風(fēng)卷起的雪浪,蜿蜒起伏,一望無際。
18、其實(shí),那山本身就富有神奇感:這邊的像鋒利的尖刀,那邊的像駝背的老人,再遠(yuǎn)一點(diǎn)兒便像含苞欲放的蓮花…… 19、遠(yuǎn)處,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綠樹成陰,又有花兒映襯,把整個山峰打扮得分外妖燒。
20、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勢,擎手捧日之姿”巍然屹立在齊魯大地上,古人盛贊泰山“方古此山先得日,諸峰無雨亦生云”。
21、遠(yuǎn)遠(yuǎn)望去,整座雪峰好像一朵閃閃發(fā)光的雪蓮,不需要任何美麗的裝飾,它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個最完美的奇跡。
22、在這煙波浩渺的大海之中,屹立著一座山峰,它的形狀很像筆架,所以叫它“筆架山”。
23、泰山拔地而起,直沖云霄,恰如一個巨人,矗立在萬山之中,正深情地俯視著大地。
24、遠(yuǎn)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像調(diào)皮的孩子和你捉著迷藏。
25、仰望天臺,峰上云霧繚繞,山徑蜿蜒曲折,像一條彩帶從云間飄落下來,游人似一個個小白點(diǎn),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帶上,緩緩地向上移動著。
26、巍峨的云峰上,霎時峭壁生輝;轉(zhuǎn)眼間,腳下山林云消霧散,滿山蒼翠,掩映著雕檐玲瓏的古代建筑群。
27、遠(yuǎn)望天山,山頂千年積雪,像一位久經(jīng)滄桑的白衣老人安詳?shù)嘏P在那里。
28、高矗云霄的博格達(dá)峰上,成年累月戴著白雪的“頭巾”,披著白雪的“大氅”,不管春夏秋冬,它總是一身潔白。
29、蒼山19座山峰連為一體,宛如一條蜿蜒盤旋的巨龍,環(huán)繞著整個大理,成了一座天然的“擋風(fēng)屏障”。
30、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雄偉山峰,有的像巨人,有的似駱駝,有的如駿馬,形態(tài)各異,險峻陡立。
31、當(dāng)?shù)巧蠘O頂,舉目四望時,那壯觀的景象使我血液沸騰,整座嶗山就像在霧里飄著一樣。
32、十渡的山雖沒有峨嵋的嬌姿、華山的險峻,也比不上泰山的挺拔、桂林山峰的奇異,但它卻有自己獨(dú)特的風(fēng)韻——樸實(shí)無華。
描述山水的優(yōu)美句子
當(dāng)涼風(fēng)習(xí)習(xí)低拂過水面的時候,水上頓時會出現(xiàn)一條瞬間即逝的狹長的銀色薄箔。
古桑干河,銀波泛泛,晚霞蒙蒙。
淮河像一條翡翠緞帶,在中原大地金黃色的地毯上飄過;又像一條碧綠的玉帶,緊緊系在巨人的袍子上。
湖畔全是草土,由于湖水的滋潤,益發(fā)顯得鮮艷。
湖水清澈,風(fēng)平浪靜,老遠(yuǎn)就可看到礁石在水下閃閃發(fā)亮,晶瑩斑斕。
黃河水如同一群在狹窄的峽谷里奔騰的駿馬,擠在河灘中間那條只有五六十米寬的河道里直瀉而下。
江水穿山破壁,氣勢洶洶奔騰而下;奔騰叫囂的江水,如瀑懸空,砰然萬里。
江水像滾沸了一樣,到處是泡沫,到處是浪花。
江水洶涌奔瀉而來,如箭離弦,如馬脫韁,如猛虎出山。
涓涓細(xì)流,匯在滔滔不絕的大江里;江水像微微拂動的絲綢。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那時崩渤大作,震耳欲聾,玉花飛濺,蒙目如瞇,我全身濡濕,衣履俱透。
原來我們正站在美國瀑布的下面。
清水從博格達(dá)峰飛瀉而下,滾滾地流到天山腳下,大渠像一枝箭似的直射向大地 。
泉的四周是一片短短的、天鵝絨似的青草地,太陽的光線幾乎從來不曾照到它的清涼的銀色的水面。
小河洋溢著滿河的春水,帶著來自上游的殘冰碎塊,高興地流淌著。
每一個小小的漩渦,都是一片笑意,映著藍(lán)天白云,和兩岸初春的嫩綠,流動著柔和歡快的聲音啊
一江綠水,隔著東窗把人面、臺布、新?lián)Q的淡色衣服……都抹上了一層淡淡的綠影。
1.《望岳》一詩中,飽含杜甫雄心和氣概的哲理詩句是什么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意思: 寫望岳而生登臨峰頂之意愿。
表達(dá)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jiān)韌不拔的性格和遠(yuǎn)大的政治抱負(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