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特殊教育德育問題的學者都有誰
錯誤。
德育過程是思想品德的教育過程,學生品德的形成過程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二者既相聯系,又相區(qū)別。
在我國,德育是指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總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yǎng)社會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動。
這里的思想品德,包括人們的政治立場、世界觀以及道德品質等。
德育過程,也稱思想品德的教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的積極作用養(yǎng)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從這個意義上講,德育過程是一個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要求、熏陶與感染之下,自覺地將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同時,德育過程又是一個管理過程,是教育者運用各種手段,創(chuàng)造各種環(huán)境,對影響德育的諸多因素進行調控使之達到最優(yōu)化的過程。
從德育過程的內涵來看,構成德育過程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標、內容、方法、環(huán)境以及德育過程調控等。
其中,教育者是德育過程的組織者,在德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學校教師與學校的團隊組織、學生會、社會文化團體和家庭,都是教育者。
受教育者則包括個體教育對象和各種正式的與非正式的團體教育對象。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關系,但受教育者作為教育客體不應被看作消極被動的純承受者,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外在影響必須通過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運動起作用。
德育目標是受教育者應該達到的德育素質的預期結果和基本要求。
德育內容是為實現目標服務的,是培養(yǎng)青年一代所采用的某種社會政治觀、世界觀以及相應的道德準則。
德育方法是根據目標和內容,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種方式的總和,它包括說服教育、實際鍛煉、陶冶教育以及指導自我教育等。
德育環(huán)境對德育目標的達成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教育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它們之間又是逐層包含的關系,但由于各自的特殊性,必須將教育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區(qū)別對待。
德育過程調控就是對德育過程中的各個因素與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效的組織與管理,以達到優(yōu)化德育過程的目的。
誰幫我寫 “學生德育教育” 不要抄網上的
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在教學中對他們滲透德育教育。
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用自身良好的言行來引導學生,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養(yǎng)成樂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質。
小學生正處于教育的初級階段,他們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正處于形成和發(fā)展時期,教師的正確引導能夠使學生避免不良行為習慣和道德觀念的影響,使他們向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才能促進其他方面的發(fā)展。
所以,德育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從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和引導: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實施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往往是對學生進行說教,針對某個學生出現的行為錯誤進行長篇大論的批評和指責。
在德育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德育理論的灌輸,沒有從實踐活動中對學生的行為和思想進行指導。
德育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際,不關注學生的體驗,使德育教育很難取得實效。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培養(yǎng),又要從學生的情感出發(fā),對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讓學生對道德理論認識的更清晰,并能夠把學到的道德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使他們知識和行為相統(tǒng)一,使德育教育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校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