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我想個格言,關于加強部隊戰(zhàn)斗力的格言,三十字以內(nèi)的一句話 急
1、“高揚的炮口,是我內(nèi)心的姿態(tài);滾滾的鐵流,是我奔騰的步伐。
軍人的夢想,就是讓肩膀成為使命的擔當,讓胸膛成為祖國的屏障。
”2、“海不嫌滴水,故能成其大;兵不畏艱苦,方能煉成鋼。
”3、忠誠于黨一成不變,熱愛人民一馬當先,報效國家一生奉獻,獻身使命一往無前,崇尚榮譽一塵不染。
4、 離戰(zhàn)場近一點,離功利遠一點,讓訓練實一點。
5、一名真正的戰(zhàn)士,他對困難的回答是戰(zhàn)斗,對戰(zhàn)斗的回答是勝利,對勝利的回答是再接再厲。
6、好鋼用在刀刃上,心思放在事業(yè)上,干勁使在崗位上。
7、自古軍旅多艱險,從來為武少安閑。
8、履行使命沒有旁觀席,它需要我們在本職崗位上敬業(yè)奉獻;履行使命沒有終點站,它需要我們在軍旅之路上一直向前。
9、雄鷹只有在暴風雨中洗禮,才會無所畏懼;軍人只有在訓練場上磨礪,才能所向披靡。
希望對你有用。
軍隊上有關靈魂的格言或句子
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2、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
——但丁3、失敗乃成功之母。
——牛頓4、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高爾基5、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煥6、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7、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9、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
——阿基米德10、天生我才必有用。
——李白11、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1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13、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李商隱1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15、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韓愈16、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林則徐17、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18、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19、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20、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21、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要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頓22、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侖23、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裴多菲24、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2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2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27、學無止境。
——荀子28、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29、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亞里士多德30、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孔子3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3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孔子活到老,學到老。
——朱熹34、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朱熹35、百學須先立志。
——朱熹36、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
日月逝矣,歲不我延。
——朱熹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3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38、要成就一件大事業(yè),必須從小事做起。
——列寧39、誰不會休息,誰就不會工作。
——列寧40、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王勃41、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涉42、沒有偉大的愿望,就沒有偉大的天才。
——巴爾扎克
強軍格言一百條
如同外科醫(yī)生的手術箱里,有各種不同的工具一樣,軍事手段也只是達成大戰(zhàn)略的手段之一。
(名言作者:利德爾·哈特(英))使敵人喪失平衡,自己亂了陣腳,這才是戰(zhàn)略的真正目的;其結果不是敵人自行崩潰,就是在會戰(zhàn)中輕易被我擊潰。
(名言作者:利德爾·哈特(英))突然性是戰(zhàn)略的本質。
(名言作者:利德爾·哈特)在戰(zhàn)略上,最漫長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
(名言作者:利德爾·哈特(英))戰(zhàn)術之為物,一言以蔽之是若干世紀以來的軍事經(jīng)驗的積累。
(名言作者:戴吉伯(法))這是戰(zhàn)爭中一條萬古不易的公理,確保你自己的側翼和后方,而設法迂回敵人的側翼和后方。
(名言作者:腓特烈(德))人民戰(zhàn)爭必須向云霧一樣,在任何地方也不凝結成一個反抗的核心。
(名言作者:克勞塞維茨(德))只有獲得勝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時,才可進行決戰(zhàn)。
(名言作者:恩格斯(德))戰(zhàn)術就是在決定點上使用兵力的藝術,其目的就是要使他們在決定的時機、決定的地點上,發(fā)生決定性的作用。
(名言作者:約米尼(瑞士))任何戰(zhàn)術都只適用于一定的歷史階段;如果武器改進了,技術有了新的進步,那么軍事組織的形式、軍隊指揮的方法也會隨著改變。
(名言作者:伏龍芝(蘇))每一種情況都有適合于它的一個特殊的戰(zhàn)略。
(名言作者:安德烈·博弗爾(美))戰(zhàn)略若太復雜,必然失敗。
(名言作者:西鄉(xiāng)隆盛(日))只要不失敗就是勝利。
這正是對抗強大的先進國家軍事力量的人民戰(zhàn)爭戰(zhàn)略取得勝利的關鍵。
(名言作者:小山內(nèi)宏(日))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名言作者:孫武(春秋))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
(名言作者:孫武(春秋))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名言作者:孫武(春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名言作者:孫武(春秋))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名言作者:孫武(春秋))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山河。
(名言作者:孫武(春秋))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名言作者:孫武(春秋))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
(名言作者:吳起(戰(zhàn)國))正兵貴先,奇兵貴后。
或先或后,制敵者也。
(名言作者:魏繚(戰(zhàn)國))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名言作者:司馬遷(漢))與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勝也。
(名言作者:班固(漢))兵有奇正,旋相為用,如環(huán)之無端。
(名言作者:蘇轍(宋))用兵以能聚散為上。
(名言作者:楊時(宋))凡與敵戰(zhàn),須務持重。
見利則動,不見利則止,慎不可輕舉也。
(名言作者:劉基(明))合兵以壯威,分兵以制勝。
(名言作者:揭暄(明))有正無奇,雖整不烈,無以致勝也;有奇無正,雖銳無恃,難以控御也。
(名言作者:何良臣(明))善用兵者,攻其愛,敵必從;搗其虛,敵必隨;多其方,敵必分;疑其事,敵必備。
(名言作者:馬慧裕(清))以全軍破敵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為意。
(名言作者:蔡鍔)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名言作者:(中))必須打勝;必須照顧全戰(zhàn)役計劃;必須照顧下一戰(zhàn)略階段:這是反攻開始,即打第一仗時,不可忘記的三個原則。
(名言作者:(中))弱軍對于強軍作戰(zhàn)的再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揀弱的打。
(名言作者:(中))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名言作者:(中))襲擊是游擊戰(zhàn)爭的基本作戰(zhàn)形式。
(名言作者:(中))殲滅戰(zhàn)和集中優(yōu)勢兵力、采取包圍迂回戰(zhàn)術,同一意義。
沒有后者,就沒有前者。
(名言作者:(中))對于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于敵,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
(名言作者:(中))只有決戰(zhàn),才能解決兩軍之間誰勝誰敗的問題。
(名言作者:(中))牛牴角的戰(zhàn)術是非常糟糕的,馬的戰(zhàn)術比牛的戰(zhàn)術高明,狼的戰(zhàn)術又比馬的戰(zhàn)術高明。
(名言作者:劉伯承(中))在戰(zhàn)略上是打強的,在戰(zhàn)役、戰(zhàn)術上是打弱的。
(名言作者:劉伯承(中))1、 球場、操場、靶場,場場吶喊; 哨聲、號聲、歌聲,聲聲嘹亮; 齊步、正步、跑步,步步為“贏”。
2、 昨天,掉皮、掉肉、不掉隊; 今天,留言、留戀,不流淚; 明天,退役、退伍,不褪色。
3、 當兵的集合要拉拉歌,當兵的訓練場上動真格; 當兵的會做針線活,當兵閑來愛把吉他撥; 當兵的相思對著月亮說,當兵的分手也把眼淚抹; 當兵的危難時刻沖在前,當兵的心里裝著共和國。
4、 信念是軍人的“方向盤”,不能偏; 奉獻是軍人的“粘合劑”,不能少; 執(zhí)著是軍人的“加油站”,不能停; 精武是軍人的“推進器”,不能松; 武器是軍人的“倚天劍”,不能鈍。
5、 生長糧食的地方叫泥土,鍛造鋼鐵的地方叫熔爐; 贏得榮譽的地方叫戰(zhàn)場,流淌熱血的地方叫胸膛; 書寫忠誠的地方叫哨位,磨礪人生的地方叫部隊。
6、 爭米數(shù),奪秒數(shù),賽環(huán)數(shù), 昔日精兵瞄準強敵苦練本領鑄和平; 練體能,強技能,拼智能, 今朝勁旅立足實戰(zhàn)科技強軍謀打贏; 擴帶寬,增流速,變比特, 未來將士主導信息數(shù)字戰(zhàn)場展風流。
7、 是猛虎,就該威震群峰;是雄鷹,就該搏擊長空; 是蛟龍,就該翻江倒海;是利箭,就該笑傲蒼穹; 是金盾,就該守護安寧;是軍人,就該沙場爭雄。
8、 穿上軍裝你就與眾不同,聽到軍號你就勇敢沖鋒; 唱起軍歌你就心潮洶涌,仰望軍旗你就力量無窮; 融入軍旅你就責任更重,作為軍人你就無比光榮。
9、 有一床軍被蓋四季,有一雙軍靴征八方, 有一聲軍令震山河,有一種軍魂驚天地, 有一顆軍徽放光芒,有一片軍心永向黨。
10、 新兵是步槍,說起話一字一蹦; 老兵是機槍,吼起來叫人發(fā)愣; 男兵是沖鋒槍,干起活就會拼命; 女兵是信號槍,不讓須眉競軍營。
11、 走過南,闖過北,抗戰(zhàn)打過日本鬼; 捉過賊,剿過匪,戈壁灘上找過水; 滅過火,抗過洪,青藏高原鋪過軌; 當兵苦,當兵累,兵哥媳婦不后悔。
12、 離開父母淚嘩嘩,到了軍營如到家; 穿上軍裝喜刷刷,見了戰(zhàn)友更煥發(fā); 勤學苦練頂呱呱,比武場上是專家; 立功受獎笑哈哈,首長不住把咱夸。
13、 軍旅情 穿上軍裝《我不后悔》,盡管物質生活《一無所有》; 訓練場上的班長《冷酷到底》;五公里越野《愛拼才會贏》; 百米賽跑必須不斷《加速度》;隊列里我們高唱《英雄贊歌》; 時刻保持《軍人本色》。
14、 《哨音》 干爽清脆,不拖泥帶水,如天籟之音,似電閃雷擊。
哨音威嚴吹出了鐵的紀律,哨音吹出了步調(diào)統(tǒng)一。
哨音吹出了雄師勁旅的旋律,哨音吹出了綠色年華的履歷
15、 小時候,當兵是最大的心愿,英武的裝束,鼓動理想風帆。
從軍后,尚武是最大的心愿,火熱的生活,錘煉錚錚硬漢。
再后來,奉獻是最大的心愿,駐守內(nèi)地邊疆,甘于寂寞平淡。
現(xiàn)在呵,和平是最大的心愿,凝望海峽對岸,潮涌親情無限。
16、 你在家鄉(xiāng),我在軍營。
千般思念,電波傳情。
回憶是甜,夢中笑醒。
祝福千萬,心系長城。
17、 崇善尚美,華夏大地涵養(yǎng)五千余年悠久文化之底氣; 褒榮責恥,神州兒女續(xù)寫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之新歌; 厲兵秣馬,三軍將士永鑄盛世祖國和平安寧之基石。
18、 搞透兵情練“知”功、 以情帶兵練“愛”功、 以理服人練“說”功、身先士卒練“做”功、 言傳身教練“硬”功。
19、 朝朝思故鄉(xiāng),家中有親娘。
暮暮念村莊,村里阿妹忙。
20、臨行母親言,出門莫想娘。
村口阿妹語,好好把兵當。
21、男兒立志守邊防,當把兒女情長忘。
22、軍營鑄就男子漢,戍邊就是守家
江西紅色革命故事四分鐘左右
*游擊戰(zhàn)爭“十六字訣”來自“山大王”的啟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一在中國革命史和世界軍事史上都有著顯赫地位的游擊戰(zhàn)爭“十六字訣”,是同志在井岡山斗爭實踐中提出的。
然而,您可能不會想到,這一創(chuàng)造性的游擊戰(zhàn)爭理論的提出,竟來自“山大王”的啟示。
清末民初至革命根據(jù)地建立前,井岡山曾是土匪出沒之處、綠林棲身之地。
1912年12月,駐湖南的粵軍連長朱孔陽因不滿上司克扣軍餉,曾率部進入到井岡山做起了“山大王”,成為井岡山有名的一支綠林武裝。
為對付官軍的進剿,朱孔陽利用熟悉地形環(huán)境等有利條件,機動靈活地在莽莽群山中與官軍周旋,使官軍疲于奔命,對他奈何不得。
他有一句對付圍剿的名言:“不需能打仗,只要會打圈。
”廖廖數(shù)語,蘊藏著極其樸素的游擊戰(zhàn)術道理。
井岡山根據(jù)地初創(chuàng)時期,敵強我弱,四面白色恐怖。
為了戰(zhàn)勝強敵,擴大并鞏固革命根據(jù)地,紅軍迫切需要制定一套適應對敵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為此,兼收并蓄的注意從過去井岡山綠林武裝的游擊戰(zhàn)術中吸取營養(yǎng),學習優(yōu)長,為我所用。
1927年12月,他對攻打茶陵的部隊說:“戰(zhàn)無常法,要善于根據(jù)敵我情況,在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原則下,拋掉舊的一套,來個戰(zhàn)術思想的大轉變。
”他還告訴大家:“從前,井岡山有個‘山大王’,叫朱聾子(朱孔陽綽號),和官兵打了多年交道,總結的‘打圈圈’是個好經(jīng)驗。
當然,土匪‘打圈圈’是消極的。
工農(nóng)革命軍既要會打圈,又要會打仗。
打圈是為了避實擊虛,殲滅敵人,使根據(jù)地不斷鞏固擴大。
”“總之,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賺錢就來,蝕本不干,這就是我們的戰(zhàn)術原則。
”1928年5月,朱毛兩軍會師后,湘贛兩省敵軍向井岡山發(fā)動了第一次聯(lián)合“會剿”。
紅四軍主力采取集中優(yōu)勢兵力,殲敵一路的作戰(zhàn)方針,南下黃坳,直奔五斗江,迂回拿山,第一次攻克永新縣城。
幾天后,召開干部會議,會上他廣引古今中外戰(zhàn)例,結合紅軍這次戰(zhàn)法,再次談到了戰(zhàn)術問題,并首次正式提出了“十六字訣”,他說:“白軍強大,紅軍弱小,我們以弱斗強,只能采用游擊戰(zhàn)術。
什么叫游擊戰(zhàn)術
簡單說,就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從此,“十六字訣”成為紅軍克敵制勝的法寶,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
*井岡山紅軍連隊有一位外國人*中國的革命斗爭,得到過許多外國同志和朋友的支持幫助,許多重大事件都曾有外國人參與。
紅軍井岡山斗爭時期,也有一位擔任過紅軍連長的外國同志,他就是朝鮮人陳龍鶴。
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使正在中國求學的朝鮮青年陳龍鶴倍受鼓舞。
1926年1月,他投考黃埔軍校,成為該校第4期學生。
在校期間,他先后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衛(wèi)戍廣州、警戒黃埔、駐防虎門和惠州等行動,在斗爭實踐中受到鍛煉和洗禮。
同年10月,他與伍中豪、林彪、陳毅等同期畢業(yè),投身北伐。
1927年6月,我黨協(xié)助國民革命軍張發(fā)奎部組建總指揮部警衛(wèi)團,盧德銘任團長,陳龍鶴受黨的委派也成為該團的一員。
1927年8月1日,盧德銘按黨組織指令,率警衛(wèi)團趕往南昌準備參加起義。
但到武寧時,得知南昌起義大軍已經(jīng)南下,部隊只好折回修水、銅鼓一帶休整。
9月9日,陳龍鶴隨部參加了、盧德銘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后,陳龍鶴隨部上了井岡山,任兼師長的第十一師第三十一團一營一排排長。
他先后參加了著名的五斗江、龍源口、三打永新等戰(zhàn)斗。
1928年8月,親率三十一團主力前往湖南接應紅軍大隊,一營留守井岡山。
湘贛兩省敵人乘虛而入,用4個團的兵力進犯。
陳龍鶴率領全排憑借險要地勢,配合袁文才的三十二團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取得了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
1929年,陳龍鶴任紅三十一團三連連長。
長汀整編時,三十一團改編為第三縱隊,次年與贛南地方武裝合編為紅十二軍。
1934年4月,紅十二軍參加攻占福建南部城鎮(zhèn)的漳州戰(zhàn)役。
激戰(zhàn)中,陳龍鶴不幸壯烈犧牲。
*《真理報》曾向世界介紹井岡山斗爭情況*許多人認為,延安時期來華的美國作家埃德加。
斯諾是最早向國外介紹井岡山的外國人。
其實,早在20世紀20年代末,當時蘇聯(lián)最具權威的《真理報》,就對井岡山斗爭情況作了真實客觀的報道。
有關歷史檔案文獻中記載著以下珍貴史料——1928年2月9日至25日,共產(chǎn)國際召開執(zhí)委會第9次全會。
3月1日,《真理報》在一篇題為《共產(chǎn)國際執(zhí)委會全會討論中國問題》的報道中提到:“在湖南省,除南部以外,茶陵、永興和酃縣地區(qū)也都舉行了農(nóng)民起義。
在江西省,根據(jù)地方同志的來信,永新、蓮花和全南縣組織了蘇維埃政權。
”文中提到的茶陵、酃縣、永新、蓮花,正是井岡山根據(jù)地的組成部分。
1929年7月2日,《真理報》發(fā)表社論《中國統(tǒng)一的“假象”》。
社論指出:“彭德懷、方軍敏(方志敏)、王佐、袁文才,特別是朱德和的紅色游擊隊運動……在兩年之間輾轉戰(zhàn)斗于許多地區(qū)和省份,占城奪池,到處鬧起了革命,其史詩般的英雄行動是十分引人注目和具有重大意義的,它必將引來數(shù)以百萬計的新生力量加入新的起義大軍。
”同年7月24日,《真理報》發(fā)表署名阿。
伊文的文章《彭德懷》,高度贊揚了井岡山的斗爭和紅軍指揮員彭德懷:“朱德、、彭德懷、黃公略、王佐、袁文才……除了頭兩個名字,蘇聯(lián)讀者對其他人可說一無所知。
然而,他們的名字卻是江西、湖南、廣東名流紳士地主們的心腹之患。
彭德懷去年率軍隊來到朱毛工農(nóng)紅軍一邊。
今年1月,朱德和撤離井岡山時,彭德懷與王佐留下繼續(xù)戰(zhàn)斗,進行頑強抵抗,直到敵人重炮將山上的工事全部破壞時,他們才開始撤退。
”文章不僅出現(xiàn)了“井岡山”這一地名,而且還報道了彭德懷率部上井岡山,并留守井岡山艱苦斗爭的情景。
*“朱毛紅軍”為何始稱“紅四軍”*1928年4月底,朱毛紅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
5月4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宣告成立。
然而,這支我軍歷史上最早的紅軍為何稱“紅四軍”,而不稱“紅一軍”
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了軍事委員會,將廣東各派軍隊統(tǒng)一編為國民革命軍,計有8個軍。
其中由李濟深任師長的粵軍第一師擴編組成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任軍長,中共黨員廖乾五任黨代表。
李濟深受孫中山先生影響,主張國共合作,因此四軍各部均有共產(chǎn)黨員擔任政治工作。
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由葉挺獨立團作為先鋒向湖南挺進,揭開了北伐戰(zhàn)爭的序幕。
1927年1月,葉挺獨立團所在的十二師擴編為軍,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改編為其中一個師。
“四一二”政變后,四軍“東征討蔣”,進軍到九江、南昌一帶。
8月1日,四軍由我黨掌握的部隊參加了南昌起義,隨后南下入粵。
后來,在朱德、陳毅的率領下轉戰(zhàn)湘南,舉行了湘南起義。
井岡山會師后,為發(fā)揚四軍英勇作戰(zhàn)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故將我黨領導下成立的第一支新型人民軍隊,命名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
在我軍歷史上,除朱德創(chuàng)建的紅四軍外,還有兩個“紅四軍”:一是1928年6月賀龍在湘鄂西成立的“紅四軍”,此乃紅二方面軍的前身;另一個是1931年1月由許繼慎為軍長的紅一軍與蔡申熙領導的紅十五軍合編成的“紅四軍”,軍長曠繼勛(后由徐向前接任),此為紅四方面軍的基礎。
后來三個“紅四軍”逐步發(fā)展成了紅軍三大方面軍。
對此,應該說,這三個“紅四軍”功不可沒。
有關紅色的經(jīng)典語錄 經(jīng)典只要經(jīng)典
過渡時代,必有革命。
中國近代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 梁啟超以革命的名義想想過去。
列寧在政治中,實驗即意味著革命。
英國猶太政治家 迪斯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