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姓.起源于何時,祖先是誰,什么朝代的.歷史.有明白的給解釋下嗎?
全國名列第61位。
遠祖始于周代諸杜國國君杜于周宣王時被殺,其子逃到范(今河縣),并以住地名為范姓。
范姓先祖開發(fā)青海亦早,宋代范育,于元佑初(1086年)出任熙州(今甘肅臨洮縣),與朝廷力爭經(jīng)營并鞏固青海河湟地區(qū)。
以后移民中又有范姓先民來青海開發(fā)定居,故如今有范姓村莊2個。
這一個輝煌的鉅族著姓,有一個比許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對于自己姓氏的來龍去脈,十分清楚。
關(guān)于范姓的姓源,根據(jù)《姓纂》的記載是這樣的:“帝堯劉累之后,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滅杜,杜伯之子溫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于范,遂為范氏。
” 由此可見,范氏的始祖,可以遠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圣君唐堯,堯的這一支子孫歷經(jīng)虞舜、夏、商諸代,都稱為唐杜氏,入周被改封于杜,不久被周宣王所滅,當(dāng)時杜伯的兒子就跑到晉國,被任為士師,并因官命氏改姓為士,傳到他的曾孫士會的時候,做了晉國的上卿,食采于范,于是,士會的子孫也按照當(dāng)時“以邑為氏”的習(xí)慣,統(tǒng)統(tǒng)姓了范,而一直繁衍到現(xiàn)在。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更已顯赫萬分,自士會以后,范武子、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獻子,世代都是晉國的上卿,可以說是曾經(jīng)左右早期政治的世家巨族之一。
2000多年以前就發(fā)跡于晉國的范氏,后來是高平的望族,古時的高平,就是現(xiàn)在山西省的高平縣,位置在晉城縣的北面。
換言之,以后各地的范姓人家,有很多都是發(fā)源于山西,跟山西的范家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
“臥薪嘗膽,勾踐復(fù)國”中的范蠡,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范蠡的更難能可貴之處,是他的懂得急流勇退。
據(jù)傳,勾踐復(fù)國之后,把范蠡高封為上將軍,可是他卻認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并且深知勾踐的為人是可與同患難,而難同安樂,所以毅然辭去高官厚俸,乘舟浮海以行,而且從此未返越國。
這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功成身退之后,據(jù)說是改名換姓歷游齊、陶等地,后來并操計然之術(shù)以治產(chǎn),結(jié)果卻變成了巨富,自號為陶朱公。
他的一生,真可以說是“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了。
是當(dāng)今中國第六十一大姓。
越王勾踐手下的一名將士叫范什么
范蠡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xué)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
因不滿當(dāng)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
傳說他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
后定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qū)),期間三次經(jīng)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后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
被視陽范氏之先祖。
范氏祖先哪里
出自祁姓。
以邑為氏,是晉國六卿之一,據(jù)《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
后遷魯縣,至商為豕韋氏。
商末國于唐,為唐杜氏。
周成王滅唐,遷之杜邑(陜西西安東南),時稱杜伯。
周宣王殺杜伯,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其玄孫士會擔(dān)任晉國上軍主將。
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戰(zhàn)功升為中軍元帥,執(zhí)掌朝政。
士會先得到封邑隨(今山西介休),后來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縣),所以又稱隨會、范會,死后追謚武子,所以也稱范武子。
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范氏。
范姓尊范武子士會為范姓的得姓始祖。
寫一副11個字的范氏祠堂大門對聯(lián),要求顯得氣勢雄偉
范家有準確文字記載的家族史始于北宋年間。
四世祖范邦彥(1096-1169),字子美,曾任湖州府長興縣丞、鎮(zhèn)江府通判。
任通判期間,范邦彥舉家從新息遷居京口(今鎮(zhèn)江市),子孫遂定居京口,世稱京口范氏。
范邦彥任鎮(zhèn)江府通判期間,辛棄疾多次駐足鎮(zhèn)江,兩人過從甚密,范公將愛女許配給辛棄疾。
辛棄疾有為岳母祝壽的《臨江仙》和《鵲橋仙》兩首詞傳世。
第五世祖范如山(1130-1196),字南伯。
因與辛棄疾是姻親,兩人過從甚密,贈酬之作也較多。
辛棄疾曾借范宅植有文官花而抒情,題贈南伯《水龍吟》詞一首,用以表達南歸后壯志難酬的心境。
墨跡由靖江范氏世代珍藏,是靖江范氏家傳之寶,清光緒四年版《靖江縣志》卷十六中記載,此翰墨之寶收藏在靖江西門范氏家中(即24世范顯思后人),如今已下落不明。
第六世祖范炎(1176-1237),既是辛棄疾的內(nèi)侄,也是其女婿。
范蠡舟偏小,王喬鶴不群.出自何典?
范蠡舟偏小指范蠡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攜西施泛舟于五湖。
王喬鶴不群指王子喬乘白鶴升天而去。
語出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其二 方丈渾連水,天臺總映云。
人間長見畫,老去恨空聞。
范蠡舟偏小,王喬鶴不群。
此生隨萬物,何路出塵氛。
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道家和經(jīng)濟學(xué)家。
被后人尊稱為“商圣”,南陽五圣 之一。
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xué)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
因不滿當(dāng)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
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西出姑蘇,攜西施泛一葉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
期間三次經(jīng)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后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
被視為順陽范氏 之先祖。
王喬又名王晉、字子晉,又字子喬。
周靈王的太子。
為道士浮丘公引上嵩山三十余年,得道成仙,喜吹笙作鳳鳴聲。
嘗游伊洛中,遇道人浮丘公接引至嵩山,修煉石精金光藏景錄神之法。
傳說三十余年后,家人見王子喬在緱氏山,乘白鶴升天而去。
道教中封其為“右弼真人”,統(tǒng)領(lǐng)桐栢山。
五代時封為“元弼真君”;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封為“元應(yīng)真人”;高宗紹興(公元1131—1162年)年間加封為“善利廣濟真人”。
事跡見《列仙傳》、《云笈七韱》、《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范姓的祖先是誰
文氏族譜遠不止數(shù)十種,而字輩也不會重復(fù)使用。
一,文氏起源:1,出自于姬姓,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2,出自周代衛(wèi)國將軍文子之后。
3,出自姜姓。
為炎帝后裔姜文叔部分后人。
4,出自姓媯姓。
為媯滿之裔孫。
5,改姓或小數(shù)民族文姓。
① 滿族喜塔喇氏、文扎氏,蒙古族鄂依羅特氏,錫伯族溫都爾氏改姓文。
② 土家、黎、壯、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文姓。
6,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范燮,著名春秋時期晉國上卿范武子(士會)之子,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稱其為“范文子”,簡稱“文子”、“范叔”,是晉國范氏家族首領(lǐng)的繼承人。
7,源于媯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齊威王田因齊之孫田文,屬于以先祖謚號為氏。
8,源于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厲公媯佗之后裔,屬于避諱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風(fēng)俗通義》記載:“春秋時期齊9,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文學(xué)掾,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文學(xué)掾,亦稱文學(xué)史,是漢高祖劉邦設(shè)置的一種官位。
二,變化由于分家、遷徙、戰(zhàn)爭等多種原因,文氏后代也有分立門戶的,這樣情況就更復(fù)雜了。
文氏的支族很多,家譜不下數(shù)十種。
三,關(guān)于字輩各族的字輩先由始祖定立十幾數(shù)十個字,將用完時后代再續(xù)十幾數(shù)十個字,如此繼續(xù),字輩不會使用相同的字,更不會重復(f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