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南交通大學有關的比較著名的橋有哪些 只要沾邊的都行
急
急
急
錢塘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茅以升金門大橋 ~~林同炎
西南交通大學有幾個校區(qū),西南交通大學2016新生分配到哪個校區(qū)
不要看綜合排名,沒任何參考意義的,要看專業(yè),你進了大學就知道專業(yè)的好壞有多重要了,我們學校土機電學院的學生用人單位是搶著要的,但是其他專業(yè)拿10個證都推銷不出
西南交通大學各校區(qū)有什么區(qū)別
西南交通大學各校區(qū)的區(qū)別,是專業(yè)不同,招生批次不同。
校本部招一本;峨眉校區(qū)招二本。
祝你好運。
西南交通大學和什么交通大學是一家
西南交大工科實力強,象土木,機械,電氣,交通運輸?shù)鹊龋唧w情況可以上交大主頁查看,而西南大學是由西南師范大學和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合并而成的,看你偏向于文科還是理科了
暨南大學好還是西南交通大學好
交大的工科實力很強勁的。
土木、機械、電氣、信息等等,交通運輸專業(yè)尤甚。
交大地處在天府之國成都,地理上也還不錯,成都市一個很休閑的城市,很多人去了就不想走。
我也是,呵呵。
為什么西南交大不是985
你若知道985的含義就不難理解了。
985是中央和地方共建。
也就是除了教育部以外,各省和學校所在市都要出錢來建。
實際上985一期工程時,交大的排名在電子科大之前吧,這點電科的學子別不服,不信你們?nèi)ゲ椤?/p>
但交大跟四川省的關系一直不怎么好,畢竟交大是從唐山搬過來的。
交大的歷史發(fā)展也反復強調(diào)自己是一所全國性高校,而非一所省屬院校,只是說地點在四川而已。
從招生人數(shù)就可以看出。
這么多年來,交大本科生招生數(shù)量非常穩(wěn)定,每年全國共招4500人,其中在四川招800人左右(理科700人,文科100人左右),這個數(shù)據(jù)絕對經(jīng)得起查。
加上在重慶招的幾百人。
說白了,在學校中說四川話的人,也就四分之一。
這是成都各高校中,四川人比例最小的。
各省最關心自己省份的招生問題,恰恰這點,是交大與四川省教委最大的矛盾。
看看川大,每年在四川招幾千人,特別是還要承擔四川省高考高分落榜學生接收工作等等。
川大在省上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看看2006年,交大是正牌的110周年校慶。
川大1995年才慶祝90周年校慶,2006年考古的重大發(fā)現(xiàn)也把校史生拉活扯拓展到110周年校慶。
而2006年5月交大校慶,河北省委領導、唐山市委書記和市長都過來了祝賀,而四川省省委書記和省長、成都市委書記和市長對此根本不聞不問,最后派個四川省委宣傳部長和成都市宣傳部長來出席。
對比那年9月川大這場美其名曰的校慶,四川省省委書記和省長、成都市委書記和市長、外交部副部長戴某某、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楊某某等領導掛帥。
對比這個,不難看出,交大在四川省的重視程度了。
如果得不到地方支持,985只是空談。
于是乎,當年985的名額,省上就支持電科了噻。
PS:你說的交大116周年不正確。
作為交大學子,還是有責任來糾正一下。
學校的前身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創(chuàng)建于1896年。
我們的校慶日是5月15日。
所以交大現(xiàn)在是115周年,還沒到116周年的。
西南科技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哪個好
當然是西南交通大學好,這是毫無疑問的。
今天,西南交通大學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所以工科為主,工、理、管、經(jīng)、文、法等多學科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全國重點大學。
學校擁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培養(yǎng)體系,有72個重點本科專業(yè),134個碩士點,8個一級、5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8個博士后流動站;設有23個院系,以及2個一級、10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2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擁有在世界交通領域有著重大影響的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和2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2004年,在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位列全國榜首,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均位居全國前列。
2000年學校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優(yōu)秀評價,成為當時全國16所本科教學優(yōu)秀學校之一;2007年,學校又以優(yōu)秀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近年來,學校先后與2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50余個科研機構(gòu)開展了交流與合作,是中法4+4合作院校之一。
百年老校形成了開放式、國際化辦學的新局面。
在前進的征途上,學校始終擁有一支博學多聞、敬業(yè)愛校、秉承學校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教師隊伍。
學校現(xiàn)有專任教師2300余名。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另外還聘請了30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為兼職教授;教授、副教授1000余名;其中國家級教學名師3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7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6人,973首席科學家1人,第三屆長江學者成就獎特等獎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6人,列入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