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啦,孔融讓梨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請用,簡短的幾句話寫下來。
呵呵,剛好我也在做呢 ~我想對孔融說:“你真的很善良,也懂得自然道理,更懂得把大(好)的讓給別人,把小的留給自己
”我學(xué)到了:做人要善良、懂事、謙讓....我想:我也要像孔融一樣,做一個具有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人
孔融讓梨的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
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
一盤酥梨,置于壽臺之上,母令融分之。
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
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
父大喜。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xué),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jié),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yīng)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
”父親聽后十分驚喜。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其人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xué)家。
字文舉。
魯國(今山東曲阜)人。
靈帝時,辟司徒楊賜 孔融讓梨教育意義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yīng)該懂得謙讓的禮儀。
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yīng)該知道的道德常識。
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
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融于日常生活、學(xué)習的方方面面。
編輯本段另類解讀 曾經(jīng)有一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xué)生聽,讓學(xué)生交流聽了這個故事后的感受,學(xué)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xué)習云云。
惟獨一名學(xué)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
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
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里,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細細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強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
強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來謙讓
要是強者將占據(jù)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叫謙讓(因為強者本來就有力占據(jù)大利)。
“孔融讓梨”的故事本是教育中國的孩子們要學(xué)會謙虛禮讓,但是教科書里卻省去了后面部分,所以人們一直認為孔融是一個很懂事的好孩子,其實不然。
當初孔融把大的梨子給了哥哥和弟弟,就有人指出:“小小年紀,竟有如此城府。
”果然,孔融年齡稍大后,竟然拋妻棄子,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延展故事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xué)家在全美選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別給他們寫信,邀請他們談一談自己的母親。
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特別深。
這兩個人談的事,都與“孔融讓梨”有關(guān)。
一封來信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又紅又大的,別提多想得到了。
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呀
”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那個,沒想到弟弟搶先一步把這話說了出來。
媽媽聽后瞪了弟弟一眼,責備他:“好孩子,要學(xué)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一聽到這個話,我馬上轉(zhuǎn)過彎來了,改口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聽了很高興,就把那個大蘋果“獎”給了我。
從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能直接說出來,要學(xué)會說謊。
以后我學(xué)會了打架、偷、搶,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不擇手段。
直到現(xiàn)在我被送進了監(jiān)獄。
這是一名犯人寫來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約翰的成功人士寫來的,信中說: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大小不同的蘋果,我和弟弟們都搶著要大的。
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孩子們,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你們都有權(quán)利得到它,但大蘋果只有一個,怎么辦呢
現(xiàn)在咱們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3塊,你們3人一人一塊兒把它修剪好,誰干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quán)得到它。
”結(jié)果我干的最好,就贏得了最大的蘋果。
這與其說是美國版的“孔融讓梨”,不如說是“約翰爭梨”。
要說一個故事就能決定一種人生,顯然是極而言之;但要說母親的觀念和做法對孩子的一生沒有影響,也不實際。
事故的真實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給我們的啟示。
在“約翰爭梨”的故事里,,約翰和他們的兄弟無論年齡多小,都是他們媽媽眼中擁有獨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驅(qū)使安排的“屁孩兒”。
“約翰爭梨”,正視人的天性和權(quán)利,通過制定和執(zhí)行規(guī)則,實現(xiàn)了人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之間、個人利益訴求和社會道德要求之間的統(tǒng)一。
當然,這種“爭”,是“明爭”,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搶、奪。
它必須在兩個條件下進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認同的規(guī)則,二是有“裁判”監(jiān)督規(guī)則的執(zhí)行。
編輯本段西方看法 在西方的教育體系中,孔融讓梨顯然不符合他們對學(xué)齡前兒童的教育理念,西方學(xué)者普遍對此進行了實驗。
在傳統(tǒng)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長為了觀察孩子們之間的友愛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蘋果放在桌上,任由他們挑選,在挑選的結(jié)果出來以后,家長表揚了那位選的最小蘋果的那位孩子,而對那位挑選了大蘋果的孩子進行了批評,其實在挑選的最初,那位選擇小蘋果的孩子也是想選大蘋果,但他懂得選小的更能贏得大人的青睞,從而違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選擇了小蘋果。
而這在某種程度上給了那些受批評的孩子一些啟發(fā),間接導(dǎo)致了孩子們學(xué)會了撒謊,過早接觸了一些不良的信息。
最終孩子們長大后都走上了違法的道路,然而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另一個家庭,卻發(fā)生了不同結(jié)果,家長鼓勵挑選小的蘋果的孩子,贊揚他們的友愛精神,并且表揚挑選大蘋果的孩子,稱贊他們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顯然這些孩子長大后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
從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并非孔融讓梨就一定能造就一個圣人。
誰有最新的孔融讓梨歌的歌詞?
伴奏名稱:孔融讓梨 歌詞: 詞:李眾 曲:雷立新 有那么一個小弟弟,聰明可愛又伶俐, 別看他的年紀小啊,孔融四歲能讓梨。
有那么一個小弟弟,聰明可愛又伶俐, 別看他的年紀小啊,孔融四歲能讓梨。
黃澄澄的大鴨梨香味直撲鼻呀, 孔融悄悄地咽口水呀,口水咽到肚子里。
咽到肚子里, 爸爸媽媽笑瞇瞇,要讓孔融來分梨, 這鴨梨有大又有小 怎么分呀
嗯
孔融心里有主意,孔融心里有主意。
先給爸爸媽媽兩個最大的,噢兩個最大的, 哥哥姐姐你們呀 別呀別著急,哈別呀別著急。
這個給他那個給你 剩下一個最小的, 最小的
孔融把那最小的梨呀 留給他自己嘿 留給他自己。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孔融讓梨少吃幾口沒關(guān)系,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孔融讓梨學(xué)會謙讓才是那硬道理。
人有長幼,樹有高低, 尊老敬長從小就記在心里,記在心里。
孔融讓梨的故事150字,配音
1、簡介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xué),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并且還懂得禮節(jié),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
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
孔融說:“我年紀小,應(yīng)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
”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yīng)該讓著他。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
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2、出處:《世說新語箋疏》。
3、原文續(xù)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
高祖父尚,鉅鹿太守。
父宙,泰山都尉。
”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
人問其故。
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后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
’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4、啟示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yīng)該懂得謙讓的禮儀。
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yīng)該知道的道德常識。
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
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融于日常生活、學(xué)習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