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及解釋
1、君子以儉德辟難。
大意: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2、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大意:在國家事業(yè)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jié)儉。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大意:節(jié)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4、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于辛勤勞作,只有勤于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5、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
大意:節(jié)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6、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農(nóng)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7、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
8、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fā)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9、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大意:從節(jié)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jié)儉則很困難。
10、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jié)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11、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節(jié)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yǎng)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大意: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
名人名言及解釋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
——《后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9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漢·司馬遷《報任安(長卿)書》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yè)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10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增廣賢文》 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對著瘋狂的暴力,只有機智才能抵抗。
——雨果《海上勞工>> 解釋 當遇到的災難遠遠躲不了,用武力或蠻力不能與之抗衡時,我們要學會用腦,用智力來對抗他。
就像在海上行船時,遇到了大風暴,我們不能與之硬拼,我們要用航海知識、機智來躲避他,拯救自己。
就像革命戰(zhàn)爭時期,遇到了大批的武裝暴力組織,而我們的武裝力量又十分弱小時,我們要用機智的頭腦,用機智的方法來抵抗、對抗。
名言警句及解釋
一日無書,百事荒蕪。
這是我國西晉歷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讀書的體會,強調(diào)讀書的重要性,意思大概是只要一天沒有看到書,便沒有這是我國西晉歷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讀書的體會,強調(diào)讀書的重要性,意思大概是只要一天沒有看到書,便沒有心情去做其他事了做其他事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
后人對這兩句詩作過不同的解釋,清代仇兆鰲的《杜詩詳注》,對于“讀書破萬卷”中的“破”字舉有三說,一曰:“胸羅萬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筆有神”。
二曰:“書破,猶韋編三絕之意。
蓋熟讀則卷易磨也”。
三曰: “識破萬卷之理”。
這三說,集中地反映了對“破”字的不同理解。
概括起來就是:突破、磨破、識破。
書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意思是書如同藥一樣,善于閱讀是可以醫(yī)治愚昧的.你引用有一錯字,不是“憂”,是“猶”“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意思是:如果少年時不知道早早地勤奮學習,恐怕到年老白頭時就后悔讀書太遲了。
這兩句表現(xiàn)了作者惜時如金的精神,他語重心長地勸告少年人,只有珍惜少年時代的每一寸美好時光,好好學習文化知識,不斷積累,勤學苦練,掌握多種本領,長大之后才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不至于再后悔小時沒有好好學習。
現(xiàn)在,人們常用這兩句詩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時多學習,多用功。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