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請你默寫如下內(nèi)容:《老子》關(guān)于誠信的名言();《左傳》關(guān)于誠信的名言()
老子:“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左傳:“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
”這兩句考試??迹瑑H供參考
老子關(guān)于誠信的名言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一個六年級的小女孩,媽媽讓我背過老子的詩句,我找了好久才找出來這幾句,抱歉~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誠可誠,逢場誠。
信可信,逢場信。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
《道德經(jīng)》第一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道德經(jīng)》第二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經(jīng)》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人們常說積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請你寫出老子的一句這樣的經(jīng)典名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道德經(jīng)
8個字的人生格言有哪些
人生格言8個字【篇一:人生格言8個字】應(yīng)屆畢業(yè)生小編為您精選八個字人生,喜歡就收藏吧!繁華已盡,空散云煙。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
心的位置,已經(jīng)空了。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
觀海得深,瞻天見大。
綠水無憂,因風皺面。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燈籠易滅,恩寵難尋。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一眼之念,一念執(zhí)著。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已失去的,留作回憶。
愛你,等于愛上寂寞。
三十六策,走為上計。
相識雖淺,似是經(jīng)年。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我的幸福,與你無關(guān)。
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江山好改,秉性難移。
學海無涯,心存高遠。
眼淚是回憶的常客。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奮發(fā)有為,時不我待。
君子力學,晝夜不息。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亡魂溺海,止于終老。
半夏時光,半支離歌。
私心勝者,可以滅公。
心氣和平,事理通達。
既已傷,何故空留痕。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你若不離,我亦不棄。
所有存在都是獨創(chuàng)。
歡樂世界,笑面聽雨。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一人一心,白首不離。
圣境之下,調(diào)心養(yǎng)神。
安不忘危,盛必慮衰。
星空耀天,燦似雪霜。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母愛之愛,春天常在。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
不勤于始,將悔于終。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關(guān)于《老子》的名言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第二章) 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樣算是美,這樣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樣算是善,這樣就有了不善。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七章) 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第八章) 意思是: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4、“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一章) 意思是:車輪上的三十輻條匯集到一個轂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
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 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5、“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第十五章) 意思是:誰能在渾濁中安靜下來,使它漸漸澄清
誰能在安定中活動起來,使它出現(xiàn)生機
6、“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
”(第十六章) 意思是:致虛和守靜的工夫,做到極篤的境地。
萬物蓬勃生長,我看出往復(fù)循環(huán)的道理。
7、“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第二十二章) 意思是: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不自己夸耀,反能見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長久。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第二十四章) 意思是:踮起腳跟,無法站得久;跨步前進,無法走得遠。
9、“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二十九章) 意思是:圣人要去除極端,去除奢侈,去除過度。
1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 (第三十一章)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
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處之。
11、“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未微明。
”(第三十六章) 意思是:將要收斂它,必須 暫且擴張它;將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強化它;將要廢棄它,必須暫且抬舉它;將要奪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
這叫做微妙的啟明。
12、“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第四十一章) 意思是:最方正的反而沒有棱角,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樂反而聽來無音響,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形跡,道幽隱而沒有名稱。
13、“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第四十四章) 意思是:名聲與身體,哪一個更親近
身體與錢財,哪一個更貴重
獲得與喪失,哪一個更有害
過分愛惜必定造成極大的耗費。
儲存豐富必定招致慘重的損失。
你愛不愛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為它所累。
14、“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第四十七章) 意思是:走出戶外愈遠,領(lǐng)悟道理愈少。
15、“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
”(第五十六章) 意思是:塞住出口,關(guān)上門徑;收斂銳氣,排除紛雜;調(diào)和光芒,混同塵垢。
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
16、“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第五十七章) 意思是:以清靜之道治國,以詭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攪擾人民來治理天下。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 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1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七十四章) 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時,怎么能用死亡來恐嚇他們
1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
”(第七十九章) 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經(jīng)過調(diào)解,一定還有余留的怨恨,這樣怎能算是妥善的辦法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第八十一章) 意思是:實在的話不動聽,動聽的話不實在。
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語有哪些
老子 1、“道可道,非常道;名,非常名”––––––是,可以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稱,不是永恒的名稱。
中國人的真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
這種態(tài)度不利于科學的發(fā)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來源于人的永不滿足的探索與創(chuàng)造精神,倘若象小農(nóng)社會“小富即安”,滿足于“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進取精神沒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憂了。
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會,人權(quán)、個人財產(chǎn)權(quán)皆不受保護,災(zāi)禍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勸戒世人韜光養(yǎng)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它一方面表現(xiàn)了國人的不競爭心理,另一方面不爭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現(xiàn)了國人的狡猾謀略。
5、“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國的學問多是“玄學”,不是科學。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此話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謹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榮耀的一面,但自己寧守卑辱的一面。
中國人以柔克剛,太富有計謀了。
7、“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人治社會,注定了人際關(guān)系復(fù)雜,注定了修身處世學問深厚。
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人治社會一切無保障,為了保護自己,不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應(yīng)當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9、“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老子此話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
因此,圣人往往是穿著粗衣,卻懷揣著美玉,有貨不能為人所識。
的確,老子提出以柔克剛、無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無為而治思想僅為統(tǒng)治者暴政過后的與民休息政策的依據(jù)。
10、“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
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chuàng)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11、“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报C––––––中國人有點小聰明,于是統(tǒng)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fā)揮法治、市場的作用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統(tǒng)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謙虛;要領(lǐng)導人民,就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
可見,封建統(tǒng)治者總是在利用人民、欺騙人民。
13、“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中國乃戰(zhàn)爭之國,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為每一朝代興起、每一次接班人之爭的必然。
中國人幾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權(quán)平穩(wěn)過渡的辦法,這是我們的智力的缺陷。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中國歷來兵權(quán)最重要,“槍桿子里出政權(quán)”,而不是“選票箱里出政權(quán)”。
有了槍桿子,統(tǒng)治者則應(yīng)自覺克制不濫殺,恬淡為上,因為沒有法制約束。
15、“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此類似于市場經(jīng)濟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歷代統(tǒng)治者只知擾民,只知私欲膨脹,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樸素呢
16、“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中國人于瑣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領(lǐng),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敗,保護自己的人權(quán)方面卻沒有這樣的智慧。
17、“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的道理,與炸一條小魚的道理一樣貴靜,不可折騰。
“文革”中有人卻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怪哉。
1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治社會一切隨人的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禍福不測。
19、“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有人說,“無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潛在的物質(zhì),“有名”是原始的物質(zhì),大爆炸后形成萬物。
中國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論。
不過,中國的學問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狀的,幾千年都沒有發(fā)展。
2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是壞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為善,這是惡事)–––––––老子憧憬的是人們不辯美丑、善惡的渾沌之世,這是倒退的思想。
21“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說,圣賢高人處事應(yīng)當以無為為要領(lǐng),教化人民應(yīng)當以不言為準則)––––––––無為成為絕對的準則,就不對了。
人文科學新定律:現(xiàn)代社會既要無為(市場經(jīng)濟),又要有為(實行法治)。
22、“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養(yǎng)了萬物,但不居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國人的保身之道。
說明人治社會是多么的兇險和莫測。
2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推重有賢才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看重難得的貨物,也就無人偷盜;不使人看見可以引起欲的東西,民心也就不會被攪亂)–––––––老子消除紛爭的辦法不是制定規(guī)則,進行引導,而是消除人們的欲望,返回蒙昧時代。
24、“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復(f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所以,圣人治國,要簡化人民的頭腦,填飽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氣,強壯人民的骨骼,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欲望)––––––這種愚民的理論在孔子、莊子、韓非子、孫子那兒都能看到。
25、“為無為,則無不治”(按無為的原則辦事,沒有不成功的)–––––––君無為,臣民有為,所以“無不治”。
老子真是高明、詭秘的人啊
2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重視仁義,聽任萬物自生自滅;圣人不重視仁義,聽任百姓自生自滅)–––––––現(xiàn)代社會是,既要尊重人民的自由權(quán)利,又要維護人民的利益,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而不是聽任百姓自生自滅。
2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所以說,圣人不為天下先,反而能占先;將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
不正是由于他表現(xiàn)出大公無私嗎
反而能成就其私欲)–––––––以后為先,偽裝成無私,老子的大智慧中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狡猾。
難怪人們常說,中國人與西方人處事,一對一,對方肯定不是我們的對手。
28、“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居住要善于擇地,心靈要深沉如淵,交友要表現(xiàn)出仁善,語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無為而治,辦事要沿用竅門,行為要待機而動)–––––––中國的學問皆是謀略學。
2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繽紛的彩色,使人眼花繚亂;動聽的音樂,使人沉溺迷惑;豐美的食物,使人口傷厭食;馳騁打獵,使人心發(fā)狂;稀缺的財貨,使人行為不軌)–––––––老子要求摒棄文明,返璞歸真,同時也是走向渾沌無知。
30、“寵辱若驚,…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受寵若驚,受辱若驚,…只有將自己身體看得貴于天下的人,才可以擔當治理天下的重任;只有愛自身勝過愛天下的人,才可以托付于天下給他)––––––愛惜自身,不煩憂勞作,無為而治,才能托付天下。
無為也反映了南方楚國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輕松自在。
31、“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達,深邃到無人可以琢摩)–––––––高深莫測,在中國是褒義詞,在西方卻是貶義詞。
32、“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知道規(guī)律,叫作明智。
不知道規(guī)律,輕取妄動,其結(jié)果必兇)–––––––所謂“常”,就是“道”,就是欲取先予,欲張反斂,以反達正等謀略,老子深為諳之。
3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明的統(tǒng)治,百姓僅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二等高明的統(tǒng)治,百姓喜歡和歌頌它;稍差的統(tǒng)治,百姓畏懼它;最差的統(tǒng)治,百姓咒罵它)–––––––這里的意思是,最高明的統(tǒng)治,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第二等的,是儒家的教化、禮治,稍差和最差的,是法家之暴政。
可惜的是,歷代統(tǒng)治者用得最多的是法家之術(shù),其次是儒家之術(shù),最少的是道家之術(shù)。
34、“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人間真理被廢棄,才會出現(xiàn)仁義道德;民智得以開啟,罪惡也就產(chǎn)生了)–––––––仁義道德是亂世的產(chǎn)物,罪惡是智慧的產(chǎn)物,這種說法雖然有道理,但現(xiàn)代文明之世也還是需要道德、智慧,只不過需要的是自主的道德、人性的道德,是大的治國智慧,而不是封建的道德,小的陰謀詭計的智慧。
35、“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拋棄圣明和智慧,對人民有百利而無一害;拋棄仁義道德,人民自然的感情才能回歸;拋棄技巧機關(guān)和物質(zhì)利益,盜賊才能絕跡)–––––––人民昏昏噩噩,統(tǒng)治者愚民愚己,中國所以落后。
36、“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表現(xiàn)出單純,執(zhí)著于樸素,減少私心,去除欲望)––––––中國人對“私”、“欲”斬盡殺絕,西方人對“私”、“欲”正確引導,建立起市場經(jīng)濟。
37、“絕學無憂”(不讀書,則沒有憂愁)–––––––老子主張“不學”,“不智”,以便忘卻憂愁,順從世道。
38、“我獨異于人”(只有我,不肯與世人相同)–––––––像老子這樣有個性的中國人何其少也
39、“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勛不沒;不自高自大,所以成為民眾之長)––––––這里說的也是保身之道。
中國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
沒有西方人的對自然的探索智慧。
40、“希言自然”(少說話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說:“天何言哉
”“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因為在中國,因言治罪,說話闖禍,是自古以來的通例。
4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而然為法則)–––––––中國人以順應(yīng)自然為最高法則,西方人以戰(zhàn)勝自然為最高法則,兩者可以互補。
42、“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于走路,不留痕跡;善于言談,無可指謫)––––––––神出鬼沒,滴水不漏,中國人的大智慧。
43、“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天下是神秘的,不能逆理而為。
逆理而為必然會把天下搞亂,越是執(zhí)著把持,就越會失去)–––––––為而敗,執(zhí)而失,這其中包含了辯證法的道理。
中國的思想主要是陰陽辯證的思想。
44、“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以人間正道輔佐君主的人,不以軍隊逞強于天下。
用兵會很快產(chǎn)生惡果;軍隊所到之處,荊棘叢生;大戰(zhàn)過后,必有荒年)–––––––中國的戰(zhàn)爭異常殘酷,完全是為了政治上的奪權(quán),所以對經(jīng)濟、環(huán)境肆意地破壞,對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肆意地殺掠。
4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只要很好地達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來逞強。
達道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達到了目的不要自我夸耀,達到了目的不要驕傲,達到了目的而要認為這是迫不得已,達到了目的不要逞強。
事物壯大了,必然走向衰亡)–––––––老子看到了物壯則老,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張果而勿強,可現(xiàn)實中幾個軍閥能做到
46、“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勝利了,不要自以為了不起。
自以為了不起,是以殺人為快樂。
以殺人為快樂的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是,樂殺人者,如朱元璋反而能得志于天下。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了解別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戰(zhàn)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有自知之明的統(tǒng)治者太少了,所以秦始皇、隋煬帝、武則天、朱元璋皆以逞強治天下,敗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