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座右銘?
過千山萬水,只求天涯遍桃李
學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傳道 授業(yè) 解惑 作為教師,要能做到這三點,我覺得足矣.解惑最難
求座右銘及解釋
1有志者,事竟成。
2一個人,只要活的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
座右銘5句及解釋
我喜歡的名言數(shù)不勝數(shù),但我最鐘愛的卻是魯迅先生的:時間就象海綿里的水,只要擠,總還是有的。
我很愛浪費時間,我無論做什么事,都是“拖”,作業(yè)拖,可拖到第二天早上,甚至到課堂上,假期作業(yè)更是有時間拖了,不到開學臨近不寫作業(yè),結果什么也做不成。
有一次放暑假時,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并不多,兩個月,我只用了兩個星期就可以完成的。
我本來是要寫作業(yè)的,可門外伙伴們的笑聲引誘的我心癢癢,就想,反正作業(yè)也不多,先玩會兒吧
于是,我跑出了門。
就這樣,并不太多的作業(yè)直到離開學三天了,我才沒日沒夜地寫開了,字和鬼畫符一樣,日記寫得前言不搭后語。
時間就是生命,我也知道這一點,可就是管不住自己,總是想玩。
后來,我聽從媽媽的意見,假期就作一份時間表,盡量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終于第一個寒假,我輕松地完成了作業(yè),又玩得很好,還利用時間讀完了幾本名著呢
是啊,時間就象海綿里的水,只要擠,總還是有的。
只要把這些時間收集在一起,會讓你比別人更加充實更加快樂
求一句論語座右銘并對其進行全面闡述不少于2000字
《論語》名句解讀 1、 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雍也》 [解讀]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
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
遷怒:轉移怒氣。
貳:再,重。
2、 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衛(wèi)靈公》 [解讀]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
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
闡發(fā)仁義,捍衛(wèi)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wèi)靈公》 [解讀]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
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論語·衛(wèi)靈公》 [解讀]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
這句話說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
躬自:自己。
“厚”后省略了一個“責”字。
責:責備,要求。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解讀]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饑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
欲: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給。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解讀]見到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對不如自己的人喜歡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對比自己強的人喜歡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這都是不正確的態(tài)度。
思齊:想著要追上,看齊。
內自?。鹤约涸趦刃睦锸〔飑p檢查。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 [解讀]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小人卻恰好相反。
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
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
君子: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
反是:和這相反。
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解讀]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yè),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
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
坦蕩蕩:心胸開闊,自由自在的樣子。
戚戚:憂懼不安的樣子。
9、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氏》 [解讀]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斗;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
這句話對于青少年來說,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
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說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10、敏于事而慎于言。
——《論語·學而》 [解讀]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
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
敏:勤勉,快速。
慎:謹慎,慎重。
1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 [解讀]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么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
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y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guī)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fā)展。
12、 三思而后行。
——《論語·公冶長》 [解讀]經過反復考慮然后才采取行動。
這話適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三:多次。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 [解讀]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
弘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
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1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解讀]天寒地凍,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節(jié)操和品格。
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才能真正考驗人。
凋,凋零,零落。
15、溫、良、恭、儉、讓。
——《論語·學而》 [解讀]溫和、善良、嚴肅、節(jié)儉、謙遜。
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和態(tài)度獲得的。
這也是我們求知、做人應具備的品格和態(tài)度。
16、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論語·公冶長》[解讀]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壘起的墻壁,不能粉刷。
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著去培養(yǎng)他。
人的智力因素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人的情感因素有著很大的差別。
孔子有個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大覺,孔子說,對于宰予這樣的人沒有什么可責備的。
因為他學習態(tài)度太差,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杇(wū):涂飾墻壁用的工具,這里指涂飾、粉刷。
1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解讀]只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
“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達不到好的效果。
罔(wǎng):迷惑而無所得。
殆:疲倦而無所得。
18、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解讀]說出的話一定要算數(shù),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
一諾千金,敢作敢為,受人尊重;出爾反爾,優(yōu)柔寡斷,遭人鄙棄。
果:堅決。
19、欲速則不達。
——《論語·子路》 [解讀]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們干出政績不要急于求成。
事物發(fā)展有它的規(guī)律性,學習上也要循序漸進,不打好基礎,就想攻克尖端科學,快出成果,也是辦不到的。
20、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解讀]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這句話說明了對真理的渴望。
2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解讀]知道的就承認已經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自作聰明的人總是把無知當已知。
最后一個“知”(zhì):聰明。
2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wèi)靈公》[解讀]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他們總是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的。
自古忠臣義士把仁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表明了他視死如歸,舍身成仁的心跡。
2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解讀]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guī)矩。
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yǎng)的概括總結,說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yǎng),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
幾千年以來,無數(shù)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
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24、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論語·述而》)[解讀]:孔子說:只要送一束以上的干肉條來,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十條干肉結為一束即為束脩。
只要送一束干肉條作拜師禮物,以顯誠意的話,孔子就會收其為徒。
孔子一直認為“有教無類”,凡是有學習要求的人都可以得到教育。
25、子曰:有教無類。
(《論語·衛(wèi)靈公》)[解讀]孔子說:“任何人我都可以對他進行教育,沒有類別之差。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不同,也可以歸結為對人是什么的認識不同。
孔子研究人的方法是以承認人與人的存在差別為前提的,而且“人是一種未完成的存在物”,在這個前提下他把人分為仁人、君子、小人等。
但是這種差別也是人為的,而且是可以改變的。
這從他提出的教育目標和有教無類的原則可以看出。
和孔子認為人都可以培養(yǎng),都可以改變,都可以造就相比,西漢的董仲舒的看法就在同,在他看來,具有“圣人之性”的人是不用接受教育的,具有“斗屑之性”的人是近于禽獸的。
26、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解讀]子路問:“聽到一件事,是不是應該立刻去做呢
”孔子說:“父兄尚在,怎么能聽到了就立即做呢
”冉有問:“聽到一件事,是不是立即去做呢。
”孔子說:“聽到就做吧。
”公西華說:“子路問聽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說要與父兄妹商議;冉有問聽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說可以立即做。
這令我覺得迷惑,請問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他進取;子路勇于作為,所以要他慎重。
”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2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解讀]這是孔子論述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后世影響非常深遠。
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
“舉一隅”三句:舉出一個角為例來告訴學習的人,而他不能推斷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
就不去啟發(fā)他。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經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fā)。
孔子在這句話中關于“啟”、“發(fā)”的議論,就是我們今天“啟發(fā)”一詞的最早起源。
這種啟發(fā)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學習的主動權必須交給學生。
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
28、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論語·泰伯》)[解讀] 孔子說:學《詩經》以興趣興趣,學禮以立身,學樂以成就道德。
司馬遷對孔子的教學內容曾經作過概括,他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史記·孔子世家》)把孔子私學的教學內容歸結為詩、書、禮、樂和六藝,是符合《論語》記載的。
29、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解讀]顏淵由衷地贊嘆道:仰望老師的道,越看越覺得高遠,鉆研老師的道,越鉆研越覺得深奧。
(老師的道)有時候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遠在身后。
老師癢于有步驟地引領我,以廣博的文獻知識豐富我,以禮儀規(guī)范約束我,簡直使我無法停下來。
我把所有的才智都拼上了,對老師的道也似乎有了卓異的見解。
雖然我想努力跟上老師,可又不知如何去做。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解讀] 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定有我可以學習的人;選擇(他)好的地方接受下來,從中發(fā)現(xiàn)不好的部分予以改正。
31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論語·述而》)[解讀] 孔子說:“默默地記在心里,學習從不感到滿足,教學不會感到倦怠,這幾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對孔子的這句話,子責曾經評論說:“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孫丑上》)32、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wèi)靈公》)[解讀] 孔子說:“我曾經白天不吃飯,夜晚不睡覺,整日整夜地在那里思考,毫無用處,不如去學習。
”3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述而》)[解讀]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經過勤敏求學而獲得知識的人。
孔子曾經說自己“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通過“學而知之”,因此他告訴人們勤奮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34、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語·衛(wèi)靈公》)[釋讀] 孔子說:“君子謀求道的實現(xiàn)而不謀求衣食。
(謀求衣食的話)去種地吧,會挨餓的;(謀求道的話)去學習吧,會取得官位俸祿的。
君子擔憂的是自己尚未明道,而非自己的貧困。
孔子曾經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可以說孔子的一生都在謀求道的實現(xiàn)35、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孔子對他的學生們說:聰明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聰明的人性格就象水一樣活潑,有仁德的人就象山一樣安靜。
聰明的人生活快樂,有仁德的人會長壽。
子張問孔子:為什么仁者樂于見到山呢
孔子說:山,它高大巍峨。
為什么山高大巍峨仁者就樂于見到它呢
這是因為山上草木繁茂,鳥獸成群,人們所需的一切東西山上都出產,并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它自己卻不從人們那里索取任何東西,四面八方的人來到山上取其所需,山都慷慨給予。
山還興風雷、做云雨以貫通天地,使陰陽二氣調和,降下甘露以惠澤萬物,萬物因之得以生長,人民因之得以飽暖。
這就是仁者之所以樂于見到山的原因啊。
子貢接著問道:為什么智者樂于見到水呢
孔子回答說:水,它滋潤萬物生命而出乎自然,就象是人的美德,它流向低處,蜿蜒曲折卻有一定的方向;就象正義一樣,它洶涌澎湃沒有止境,即使跌進萬丈深淵,也毫不畏懼。
它柔弱,但是卻又無所不達,萬物出入于它而變的新鮮潔凈,就象善于教化一樣,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嗎
仁者樂山,知(同智)者樂水是儒家的經典論述。
儒家用山的給予和不求索取,象征有仁德的人的品德;用水的柔弱但卻無所不達,象征智者的品格請按一下手機右上角的采納哦~謝謝
教師辦公樓可以起什么名字,含義呢
(1【釋義】:“厚德樓”得名出自《周易》中的經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應剛毅堅卓,憤發(fā)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用“厚德”一詞冠以教學樓名顯得大氣、恢弘且富有底蘊。
(2)敏行樓【釋義】“敏行樓”得名出自孔子《論語》經典名句:“君子欲敏于行而納于言”。
朱熹注曰:“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慎”。
意即,凡有大作為之人做事都勤奮敏捷,勇于實踐,說話卻小心謹慎,少說廢話、空話、大話、假話。
用“敏行”一詞冠以樓名富有哲理,勸學意義濃。
(3)崇文樓【釋義】崇:意即“高貴”“高雅”。
語出《考工記·匠人》:“殷人重屋。
堂修七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說明古人建筑的發(fā)達技術上所彰顯出的聰明智慧。
“崇文”一詞,昭示了“高貴”的文化修養(yǎng)與文化水準。
用“崇文”一詞冠以教學樓名顯得高雅、有豐厚底蘊與內涵。
(4)崇德樓【釋義】崇:意即“崇敬”、“崇尚”。
德:意即“道德”、“德行”、“品德”、“恩德”。
語出《禮記·王制》名句:“上賢以崇德”意即:品質高尚之人都是崇高道德之人。
用“崇德”一詞冠以教學樓名,就時刻在告知學生要增強道德意識,崇尚美德。
這正是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所明確提出的,實施素質教育,不僅僅是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其中,袁貴仁部長在解讀《國家中長期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時提出的三個堅持的首要的是“堅持德育為先,以德樹人。
”接著才是“堅持能力為重和堅持全面發(fā)展。
”(5)致遠樓【釋義】“致遠”:意即“達到更遠的理想目標”。
語出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也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中的千古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意思在教育學生在求學過程中要以平穩(wěn)靜謐心態(tài),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實現(xiàn)更遠的目標。
也就是,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只有心境平穩(wěn)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fā)、有所作為。
用“致遠”一詞冠以教學樓名內涵深厚,富有品位。
(6)清源樓【釋義】“清源”一詞取自于朱熹的著名詩篇《觀書有感》詩的后兩句經典名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
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作者讀書的深切感受。
用“清源”一詞冠以教學樓名,旨在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
并告知學生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各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
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fā)展的不竭源泉和動力。
(7)毓秀樓【釋義】毓:產生,孕育。
秀:優(yōu)秀、秀美。
取自成語“鐘靈毓秀”: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著優(yōu)秀的人物。
泛指某地方山川秀美,人才輩出。
語出自清陸以湉《冷廬雜識·神缸》:“ 天臺為仙境,為佛地,無怪鐘靈毓秀,甲於他邑。
” 和晉左思《齊都賦》:幽幽故都,萋萋荒臺,掩沒多少鐘靈毓秀
用“毓秀”一詞冠以教學樓名顯得很高雅、有詩意,讀起來“上口”。
(8)德潤樓【釋義】德:道德、德行、品德;潤:滋潤、濡養(yǎng)。
取之于“德潤人心,匡復人性,文化天下”這一前瞻的教育理念。
“德”就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太陽。
德潤人心,就是要使求教師們修身養(yǎng)德,用高尚的師德浸潤學生之心地,濡養(yǎng)學生之性情。
使受教育者真正成為有人性美德、有社會公德、有職業(yè)道德、有個人品德而又善于自律內省德行的人。
這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
用“德潤”一詞冠以教學樓名,具有顯明的時代感、思想性和永恒性。
(9)思齊樓【釋義】思:想、期望。
齊:看齊、趕上。
取成語“見賢思齊”,語出自孔子《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
這是求學問之人修身養(yǎng)德的座右銘。
“見賢思齊”是說好的榜樣對自己的震撼,驅使自己努力趕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說壞的榜樣對自己的“教益”,要學會吸取教訓,不能跟別人墮落下去。
用“思齊”一詞冠以樓名,寓意儒雅、深刻。
(10)潤澤樓【釋義】潤:滋潤;澤:恩惠。
語出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春夜喜雨》詩句:“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及《史記·西門豹傳》:“故西門豹為 鄴令,名聞天下,澤流后世。
” 明代著名教育家王守仁把教育比作“時雨春風”,滋潤花木。
他說:“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
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fā)越,自然日長月化。
”因此,當今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像春雨懂物的需求而去滋潤一樣,和風細雨,恰到好處。
用“潤澤”一詞冠以樓名,不僅給人以美感,也有很深的寓意。
教師資格證面試結構化你最喜歡的教育格言是什么
只有那些始忘自己也曾子的人,才可能成為真正的教師。
愛心有時比知識與技能更可貴。
教師對學生心靈的窗口不陌生,才能把愛的鮮花端放在他們的窗臺上。
注重特點,伸張個性,發(fā)揮專長、全面培養(yǎng)。
你能感知孩子的明天,就能客觀地把握孩子的今天。
教師的使命在于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并使之熠熠生輝。
不論成績,不論年齡,不論家庭,不論性別,公平地毫無偏見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不要吝嗇把愛給予后進的學生。
愛生如己、教生如子、待生如友。
愛生如子,學生就是我的生命,只有把全部的愛奉獻給學生,才能開啟他們的心靈之窗。
真正的愛基于尊重。
寬容與嚴格并行,諄諄教誨;平等與尊重相融,循循善誘。
鼓勵更易使人改正錯誤。
多一分關心、多一分鼓勵,就是給學生多一分進步的動力。
嚴字當頭,愛在其中。
讓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
不能培養(yǎng)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
能讓學生感到學習的快樂是教師的最大本領。
讓學生體驗快樂,在快樂中學會學習。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人格的魅力教育人。
當我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我知道該如何面對我的學生。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見學生們滿心愉快地走進教室,意猶未盡的迎來下課。
學生只有得到尊重和理解,才能學會自尊、自重和自信。
快樂很簡單,多一點參與;開心也容易,多一點付出。
教師資格證面試很難過嗎
具體過程是什么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所說的資格證面試,其實和應聘的面試完全是兩回事。
我11月7號體檢。
這里的面試時間還沒有確定,不過也在11月份中旬。
教師資格證面試其實就是:給你一個課題,就是一篇課文或者一節(jié)數(shù)學課。
考前給你題目,然后給你15分鐘左右的準備時間,準備好以后進去 說課 就可以了簡單一點,其實教師資格證面試就是兩個字:說課